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工业催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
工业催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工学
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代码:0817
二级学科:工业催化专业代码:081705
工业催化学科(学科代码081705)隶属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本学科主要从事新型、环境友好催化剂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和工业应用开发。工业催化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专业于自八十年代在化工工艺专业工业催化方向就开始招收硕士生,化工学院2004年开始按工业催化专业招生。化工与能源学院该方向现有博导1人,教授 5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6 人。拥有各种催化剂的测试、评价装置及催化剂物理性能及其表面结构和体相结构测试系统。
以沸石分子筛合成及在石化催化反应中的应用为主要特色,曾承担纵向、横向研究项目数二十余项,“钠水玻璃合成L沸石的研究”、“甲苯定向氯化合成对氯甲苯”等二十余项研究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其中LB型低汽气比高变催化剂产业技术开发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国内知名专家鉴定,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首创的电化学法合成维生素K3、烟酸等项目的开发成功,为有机化工产品的电化学合成开辟了一条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路,达国际先进水平。共获省部级奖励近十项,多种催化剂已推广应用。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I收录四十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一项。已出版专著两本“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与计算机模拟”和“催化工艺开发”。2008年获得河南省创新团队。
研究内容:
1、新型催化材料和新催化反应的开发:研究分子筛、分子筛膜、钠米材料等催化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性能,探索催化材料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应用于石油化工,石油炼制.石油替代能源,研究催化与分离一体化技术。
2.环境友好的化工过程——有机电催化技术主要从事新领域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及有机电合成新工艺的研究,
3.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动态研究应用表面与胶体化学,研究催化剂的扩散吸附、表面反应、脱附等动力学行为,为阐明催化作用机理和催化剂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4、绿色催化:绿色合成、清洁生产所涉及的关键催化技术和催化剂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工艺和环境保护用催化剂。酸性功能化离子液体绿色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催化应用。
5.新型工业催化剂的研发,立足于工业化应用,包括节能型催化剂的节能机理,将神经网络技术推广到其它催化剂制备过程开发中,利用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优势,将其应用到多种催化剂中改善催化剂性能,提高催化剂使用效果,促进催化剂品种的更新换代。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
硕士研究生应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修业年限
硕士生修业年限一般为3年,课程学习为1~1.5年。硕博连读生修业年限为5年。硕士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毕业条件,经过本人申请、导师和院系同意、学校批准可以提前毕业,申请学位。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以延期1年毕业。
三、课程设置
本学科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工程实践、实践环节、学术活动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见下表。
四、学分要求
申请硕士学位应修满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50学分,具体要求见下表:
学位课程成绩≥75分获得相应学分,其它课程成绩≥60分获得学分。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者应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补修上一层次专业主干课程,补修学分≥6学分。
五、学位论文
必须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如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作出严格的要求,切实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按照国家对硕士生的要求,硕士生课题研究时间≥1年,论文要求字数不少于3万字,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按照《郑州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基本要求》执行。
六、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包括全脱产、半脱产、不脱产三种方式(含联合培养、委托培养)。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导师负责制,并组建“导师+导师组+研究生工作秘书”的复合导师培养体系。培养方式为由一名导师具体指导,导师组协助指导或聘请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家协助指导,学院、系部、科研团队把关、协调和监督,研究生院统一管理的机制。
2.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要求制订出相应的培养计划。
3.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应强调以自学为主,导师应注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和创新思维,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课和专业课以自学为主,辅以重点讲授和提高。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阅读有关的专业文献。
4.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使研究生得到更多实践环节的锻炼,研究生除参与科研实践外,在学期间还应参加其他实践环节的训练,如教学实践、学术活动、工程(社会)实践和管理实践等。
5. 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七、质量监测
1.每年检查一次培养方案执行情况,不断改进提高。
2.对每届学生毕业论文情况进行合理的质量分析,以便作为方案改进依据之一。
3.每两年进行一次毕业后研究生潜力的调查分析。将上述情况汇总,得出规律,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