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第三章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2017检验主管技师考试大纲-临床血液学

2017检验主管技师考试大纲-临床血液学
(1)血象
掌握
1,2
(2)骨髓象
掌握
3,4
(3)细胞化学染色
掌握
2,3
(4)免疫学检查
掌握
1,2
(5)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了解
1,2
7.M6的实验诊断
(1)血象
了解
1,3
(2)骨髓象
了解
1,3
(3)细胞化学染色
了解
1,3
(4)免疫学检查
了解
1,3
(5)染色体检查
了解
1,3
8.M7的实验诊断
(1)血象
①原理,参考值
掌握
1,2
②临床意义
掌握
3,4
(4)蔗糖溶血试验
①原理,结果
掌握
1,2
②临床意义
掌握
3,4
(5)酸化血清溶血试验
①原理,结果
熟练掌握
1,2
②临床意义
熟练掌握
3,4
(6)红细胞膜蛋白电泳分析
①原理,参考值
掌握
1,2
②临床意义
掌握
3,4
3.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了解
2,3
(2)骨髓象
掌握
3,4
(3)细胞化学染色
掌握
2,3
(4)免疫学检查
掌握
1,2
(5)染色体检查
了解
1,2
(6)电子显微镜检查
了解
1,2
9.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1)脑脊液检查
了解
2,3
(2)脑脊液蛋白测定
了解
1,2
(3)诊断标准
了解
2,3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三章重要考点(1)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三章重要考点(1)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三章重要考点(1)脂蛋白及其代谢一、脂蛋白(一)组成:脂蛋白 = 脂质 + 载脂蛋白脂质包括甘油三酯(TG)、磷脂(PL)、游离胆固醇(FC)及胆固醇酯(CE)。

各类脂蛋白都含有这四类成分,但其比例及含量却相差很大。

不同脂蛋白含有的载脂蛋白种类、数量均有区别。

(二)结构所有的脂蛋白都是球状颗粒表层:磷脂、游离胆固醇、载脂蛋白—极性物质内核:甘油三酯、胆固醇酯—非极性物质(三)分类:脂蛋白因结构和功能不同而分类,分类依据的方法有两种,即超速离心沉淀法和电泳法。

电泳法是根据各种脂蛋白中载脂蛋白所带电荷不同,在电泳图谱中的位置不同而分类;超速离心法则是根据脂蛋白密度的大小,在离心后所分层次而定。

表3-3-1 脂蛋白的分类脂蛋白(超速离心法)密度(kg/L)颗粒直径(nm)飘浮率(Sf)电泳迁移率乳糜颗粒<0.9580-1200>400原点VLDL0.95-1.00630-8060-400前-βIDL 1.006-1.01923-3520-60宽βLDL 1.019-1.06318-250-20βHDL 1.063-1.215-120-9α从上表可以看出脂蛋白颗粒的密度从CM到HDL由小变大,而分子的大小则是由大变小。

构成各种脂蛋白的成分不同,主要成分见表3-3-2。

表3-3-2 脂蛋白结构的主要成分脂蛋白脂质载脂蛋白乳糜微粒TG:90% ,TC:10%1%,Apo B-48VLDL TG:60% ,TC:20%10%,Apo B100、CⅡ、EIDL TG:35% ,TC:35%15%,Apo B100、ELDL TG:10% ,TC:50%20%, Apo B100HDL TG:<5% ,TC:20%50%, Apo AI、AⅡ脂蛋白(a)TG:10% ,TC:50%20%,Apo B100、Apo(a)TG:甘油三酯 TC:胆固醇1.CMCM来源于食物脂肪,颗粒最大,含外源性甘油三酯近90%,因而其密度最低。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三章重要考点(2)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三章重要考点(2)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三章重要考点(2)高脂蛋白血症及分型脂蛋白代谢紊乱疾病可以分为高脂蛋白血症和低脂蛋白血症,很多原因可以引起血脂的改变,可以是遗传的,也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血脂成分的改变也随原因不同而异。

一、概念: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由于血脂在血中以脂蛋白形式运输,实际上高脂血症也可认为是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中HDL-C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

因而,有人建议采用“脂质异常血症”全面准确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

脂质代谢紊乱与高脂血症是AS的主要危险因素。

二、分型(一)WHO分型:1970年WHO建议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6型(Ⅰ、Ⅱa、Ⅱb、Ⅲ、Ⅳ和Ⅴ型)(表3-3-4)此种分型简单明确,操作性强,但没考虑病因。

指导治疗,临床常采用简易分型法。

可将高脂血症简单分为四类:(二)按病因分型:按病因分型可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

1.原发性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脂血症多是由遗传缺陷所致。

目前已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单个或多个遗传基因缺陷,如参与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如LPL和LCAT,载脂蛋白如Apo AⅠ、B、CⅡ、E以及脂蛋白受体如LDLR等基因缺陷。

也可以由后天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或其他自然环境因素引起。

2.继发性高脂血症:继发于某些疾病或药物。

(1)糖尿病:常伴有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主要表现为血清TG、VLDL水平升高。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常表现为Ⅱa或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

患者血TC水平升高,可同时有血TG水平升高。

(3)肾脏疾病: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清VLDL和LDL升高,呈Ⅱb或Ⅳ型高脂血症。

习题4: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的血清检测特点是A. 血清乳白色,胆固醇正常或稍高,三酰甘油明显增加B. 血清浑浊,胆固醇正常,三酰甘油稍高C. 血清浑浊,胆固醇稍高,三酰甘油增高D. 血清透明,胆固醇明显增加,三酰甘油正常E. 血清透明,胆固醇明显增加,三酰甘油增高[答疑编号500727030202]『正确答案』D。

卫生资格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考点

卫生资格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考点

卫生资格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考点2017年卫生资格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考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7年卫生资格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生障碍性贫血实验诊断(1)概念: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减少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获得性疾病。

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

与造血干细胞受损、造血微环境损伤及免疫介导有关。

(2)血象与骨髓象特点: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可有小细胞增多。

网织红细胞极低,血小板计数早期减少。

骨髓各穿刺部位大多增生不良,白细胞常低于2×109/L,粒细胞显著减少,多为淋巴细胞,骨髓巨核细胞减少。

骨髓活检对再障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②一般无肝、脾肿大;③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④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等;⑤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胆碱酯酶肝病检测意义人体组织中有两种胆碱酯酶,一种是分布在红细胞和神经组织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又称真性胆碱酯酶);另一种是广泛分布于血浆及许多非神经组织中的假性胆碱酯酶(非特异性胆碱酯酶),我们一般称假性胆碱酯酶(CHE)。

CHE是一种生物酶,具有降解胆碱酯并在自主神经系统和肌肉运动系统中起神经传递的功能,它存在于血清、肝、大脑、肾、肠及胰中,对其检测常被用于有机磷中毒患者的辅助诊断。

由于CHE是由肝脏生成后分泌入血的,所以它还能反映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程度。

因此,胆碱酯酶是一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的肝功能检测指标。

1、急性肝炎此组患者的ALT均>200U/L,血清CHE降低者有17例,占的比例是65%,比有关文献报道的比例高,我们可以将CHE的测定作为一项急性肝炎有价值的辅助酶学指标。

2017检验技师考试《血液学》备考题及答案(3)

2017检验技师考试《血液学》备考题及答案(3)

2017检验技师考试《血液学》备考题及答案(3)1、粒细胞分布异常是指EA、粒细胞由边缘池转移到循环池B、是一种真性粒细胞减少C、患者极易感染,预后差D、肾上腺素试验可帮助诊断√ E、粒细胞由循环池转移到边缘池2、确诊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据是DA、末梢血全血细胞减少B、血中出现幼稚粒细胞C、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D、骨髓中原始及早幼粒细胞百分率显著增高E、骨髓中,可见破碎细胞增多3、关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哪点是错误的?EA、化学治疗是当前的主要治疗措施B、支持疗法如感染、出血的防治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C、需注意骨髓外白血病的防治D、缓解诱导后体内白血病细胞下降到109以下时仍要进行巩固维持治疗√ E、巩固维持治疗的时间约持续1年4、目前对急性白血病进行诱导治疗的目标是CA、完全杀灭白血病细胞,症状消失B、使体内白血病细胞减少到109,血常规、骨髓象、症状好转√ C、使体内白血病细胞减少到109或以下,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症状和体征消失D、临床症状改善,肝、脾、淋巴结明显缩小E、以上都不是5、脑膜白血病最常见于BA、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期√ B、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D、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E、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下列哪种疾病脾大最显著?A√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B、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霍奇金淋巴瘤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E、慢性溶血性贫血7、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明显升高,见于哪种疾病C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B、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缺铁性贫血D、淋巴瘤E、慢性疾病性贫血8、恶性组织细胞病的确诊依据是哪一项?DA、不规则的发热B、骨髓象中可见吞噬型组织细胞C、多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D、骨髓象中找到异常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组织细胞E、有皮下结节和溃疡、红斑、大疱等9、对恶阻无诊断意义的是BA、异形组织细胞增多√ B、吞噬形组织细胞增多C、多核巨组织细胞增多D、恶组细胞免疫表型为CD45+E、恶组细胞免疫表型为CD68+10、非霍奇金淋巴瘤与霍奇金淋巴瘤的区别要点是EA、前者易累及胃肠道B、前者易并发白血病C、前者恶性程度大D、前者白细胞多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E、两者淋巴组织病理检查肿瘤细胞类型不同11、下列有关国内HD的描述,哪项不正确?BA、HD仅占全部淋巴瘤的8%~11%√ B、淋巴细胞耗竭型最常见C、淋巴细胞为主型较为少见D、淋巴细胞为主型较易向其他各型转化E、结节硬化型不易转化12、凝血活酶的组成因子有DA、Xa+Ⅴ+Ca2++血小板第3因子B、Xa+Ⅲ+Ⅶ+ⅨC、Xa+Ⅴ+Ⅳ+Ⅱ+血小板第3因子√ D、Xa+Ⅴ+Ⅳ+血小板第3因子E、Xa+Ⅴ+Ⅳ+ Ⅰ+血小板第3因子13、目前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是DA、脾功能亢进、血小板遭大量破坏B、骨髓中巨核细胞生成受抑制C、理化因素直接损伤血小板和巨核细胞√ D、自身免疫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抑制巨核细胞致成熟障碍E、以上都不是14、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中巨核细胞的重要变化是EA、数量明显增多,但血小板减少B、数量明显减少,血小板亦少C、数量正常或增多,但多为无血小板形成的颗粒型D、数量减少,且多为无血小板形成的颗粒型√ E、数量正常或增多,但多为幼稚型巨核细胞15、关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哪项是错误的?CA、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B、输注血小板仅适用于抢救危重出血病人√ C、经糖皮质激素治疗2个月无效,考虑脾切除D、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者,大多脾脏切除的效果好E、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切脾后效果不佳者16、下列哪种情况对于ITP是不典型的BA、儿童及青年时发病√ B、骨髓内巨核细胞减少C、血小板寿命缩短D、脾脏不肿大E、消化道、泌尿道出血1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有CA、骨髓巨核细胞消失B、凝血时间延长√ C、血小板寿命缩短D、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E、Coombs试验(+)18、以下哪项不符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A、血块回缩不良B、脾脏轻度肿大C、出血时间延长D、巨核细胞增加√ E、Coombs试验阳性19、下列哪项不支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A、血小板减少B、出血时间延长C、束臂试验阳性D、骨髓中巨核细胞增多E、凝血时间延长20、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以下哪项实验异常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BB、出血时间C、纤维蛋白原足量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E、凝血酶凝结时间(TT)。

检验技士考点:临床血液学.doc

检验技士考点:临床血液学.doc

检验技士考点:临床血液学检验技士2017年考点:临床血液学血液中的造血细胞: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额过程胚胎期造血:中胚叶造血期(人胚发育2-9周);造血干细胞,原红细胞样细胞,但是不能分化成熟的红细胞肝造血期6周-7月):生成红细胞为主;粒细胞;不生成淋巴细胞。

在肝造血期,脾、胸腺、淋巴结也参与造血: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造血过程:单核细胞。

骨髓造血期:出生后造血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血岛:血管和原始细胞发生的胚胎时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分别为: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系包、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出血后的造血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红骨髓和黄骨髓髓外造血:骨髓以外的造血组织(肝、脾、淋巴结)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在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恢复其造血功能!造血微环境:骨髓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赖以生成的场所。

造血组细胞:造血干细胞HSC在骨髓造血为环境以及造血银子的等诱导下,分化发育为各系造血组细胞、原始和优质细胞以及成熟血细胞。

有2大特点:1)高度的自我复制;2)多向分化能力表达CD34 教材P17各系细胞分化成熟阶段即名称!图3-1;3-2总结各类细胞在哪阶段丧失分裂能力!造血的调控:基因水平的调控;神经、神经体液因子、体液调控。

原癌基因:c-myc基因、ras基因、c-abl基因、bcl-2基因、c-kit 基因抑癌基因:p53、TW1基因、PRB基因、NF1基因造血生长因子:SCF、集落刺激因子(CSF)、白介素1-18红细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长因子(TPO)、fam样若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抑制造血的因子:TGF-、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趋化因子、前列腺素I2、乳酸铁蛋白等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粒系、红系、单核系、淋巴系统、桨细胞系、巨核系的各系细胞正常形态描述!骨髓穿刺首选部位:颊骨后上棘骨髓增生程度分级:P36大致正常骨髓象各项参数记下P41核质发育不平衡:核老质幼核幼质老常见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过氧化物酶染色的应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应用铁染色贫血概念、分类、分级、诊断P121表8-1再障、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巨幼贫的骨髓象、血象大致特点,缺铁贫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铁和铁染色的各项指标差异,缺铁贫和巨幼贫的核质发育差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细胞形态学特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ICM分型指:形态学、免疫、细胞遗传、分子水平急性白血病FAB分型:P193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P217表11-13慢性粒细胞的染色体典型易位:t(9;22)(q34;q11);bcr和abl融合基因MDSMM。

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常见知识点

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常见知识点

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常见知识点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常见知识点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下面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常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六种菌属的主要的致病物质一、葡萄球菌属主要的致病物质1.凝固酶(coagulase):增强细菌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葡萄球菌溶血素(staphylolysin):能破坏多种细胞的`细胞膜,故又称为溶细胞毒素。

3.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可杀伤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4.肠毒素(enterotoxin):引起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

5.表皮溶解毒素(exfoliativetoxin):裂解表皮组织棘状颗粒层,导致表皮与真皮脱离。

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oxicshocksyndrometoxin1,TSST-1):抑制内毒素脱毒;刺激单核吞噬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

7.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staphylococcalproteinA,SPA):可与IgG抗体Fc段非特异性结合,竞争性抑制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二、链球菌属主要的致病物质⒈链球菌溶血素(streptolysin):链球菌溶血素O(streptolysinO,SLO),链球菌溶血素S(streptolysinS,SLS)。

⒉致热外毒素(pyrogenicexotoxin):又称红疹毒素,是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⒊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促进细菌扩散。

⒋链激酶(streptokinase):促进细菌扩散。

⒌链道酶(streptodonase):促进细菌扩散。

⒍M蛋白(Mprotein):抗吞噬、引起机体变态反应。

⒎脂磷壁酸(leipoteichoicacid,LTA):细胞表面有脂磷壁酸受体,与细菌细胞壁中脂磷壁酸结合,促进链球菌粘附易感细胞。

三、肺炎球菌属致病物质1.荚膜:增强肺炎球菌抗吞噬能力。

医学检验笔记职称考试血液学背记知识点贫血分类按红细胞形态考点缺铁

医学检验笔记职称考试血液学背记知识点贫血分类按红细胞形态考点缺铁

血液学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负责研究血液、血液疾病和相关检验技术。

在医学检验职称考试中,了解贫血的分类和缺铁贫血的相关知识点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下面是有关贫血分类按红细胞形态和缺铁贫血的一些背记知识点:1. 贫血分类按红细胞形态:-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的分类:根据平均红细胞体积的大小,贫血可以分为微小型贫血、小型贫血、正常型贫血和巨大型贫血。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的分类:根据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大小,贫血可以分为低色素性贫血、正常色素性贫血和高色素性贫血。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的分类:根据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大小,贫血可以分为低浓度贫血和正常浓度贫血。

2. 缺铁贫血的特征和原因:- 特征:缺铁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主要特征包括红细胞形态呈微小型或小型,红细胞色素含量减少,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饱和度下降。

- 原因:缺铁贫血是由于机体缺乏足够的铁元素,导致铁不足供应给骨髓中的红细胞合成过程而引起的。

常见的原因包括营养不良、吸收不良、消化道疾病、慢性出血和妇女月经期血量过多等。

3. 缺铁贫血的常见临床表现:- 乏力、轻度疲劳和活动耐受力差。

- 口唇、舌黏膜苍白。

- 心悸、气短和呼吸困难。

- 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

- 手足发凉、易感冒。

- 长期严重缺铁贫血还可引发心脏病问题。

4. 缺铁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表现:- 血红蛋白水平:缺铁贫血的血红蛋白水平通常降低。

- 血清铁水平:缺铁贫血的血清铁水平通常降低,反映体内铁储存不足。

- 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缺铁贫血的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通常降低。

- 血液像片检查:缺铁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常呈现出微小、低色素、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和巨噬细胞增多的特征。

5. 缺铁贫血的治疗和预防:- 补充铁剂:口服补充铁剂,如补铁剂、铁剂等,可以纠正缺铁情况。

- 饮食调理: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瘦肉、豆类、绿叶蔬菜等,以提高铁的摄取量。

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学基础讲义第3章白细胞检查资料讲解

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学基础讲义第3章白细胞检查资料讲解

白细胞检查一、概要要点1:粒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

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d,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6~10h,然后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

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使防御功能1~2d,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余从口腔、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

正常情况下,每小时进行更新的粒细胞约有10%。

目前,根据粒细胞群发育阶段,人为地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和边缘池等。

①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②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失去分裂能力;③贮备池: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成熟粒细胞贮存于骨髓,在贮备池中停留3~5d,数量为外周血的5~20倍,贮备池中细胞,在机体受到感染和其他应激反应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

④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⑤边缘池: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细胞,黏附于微静脉血管壁,边缘池和循环池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

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黏附作用以及吞噬、杀菌等功能。

要点2: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髓系干细胞和粒~单系祖细胞,而后发育为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释放至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大部分黏附于血管壁,少数随血液循环,在血中停留3~6d后即进入组织或体腔内,转变为幼吞噬细胞,再成熟为吞噬细胞,寿命可达2~3个月。

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功能(如病毒、原虫、真菌:结核杆菌等)、吞噬和清理功能(如组织碎片、衰老血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凝血因子等)、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功能,还参与杀菌、免疫和抗肿瘤作用。

要点3: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是人体主要免疫活性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4。

分为:在骨髓、脾、淋巴结、其他淋巴组织生发中心发育成熟的B淋巴细胞,占20%~30%,B淋巴细胞寿命较短,一般3~5d,经抗原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血液学基础知识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则起着免疫和防御作用,而血小板则参与血栓形成和凝血过程。

2. 血液的生成血液的生成主要发生在骨髓内,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会进入血液循环,而血小板则会在骨髓中成熟后进入血液中。

3. 血液的凝血机制血液的凝血机制是机体对出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原激活和凝血蛋白的合成等。

4. 血液的输血学血液的输血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检测和输血反应的处理等内容。

5. 血液的免疫学血液中包含了很多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对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二、血液病的分类和诊断1. 贫血贫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病,主要指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

贫血的分类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贫血的诊断需要通过血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平均容积等指标来进行。

2.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或出现出血的症状。

常见的疾病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生成障碍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 血浆蛋白异常血浆蛋白异常是指血浆中蛋白质的合成或分布出现异常,包括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γ球蛋白减少等情况。

常见的疾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öm氏病和淀粉样变性等。

4.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对损伤部位进行止血的能力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疾病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栓形成相关的疾病。

5. 血液肿瘤血液肿瘤是指发生在血液及造血系统中的肿瘤性疾病,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6. 血液传染病血液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梅毒和疟疾等。

2017年卫生资格《检验技师》精选复习笔记(3)

2017年卫生资格《检验技师》精选复习笔记(3)

2017年卫生资格《检验技师》精选复习笔记(3)距离2017年卫生资格考试时间越来越近了,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2017年卫生资格《检验技师》精选复习笔记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前列腺液化验单外观:乳白色稀薄液体。

卵磷脂小体:极多、几乎满视野。

上皮细胞;少见。

红细胞:少于6个,显微镜高倍视野下(HP)。

白细胞:少于10个(HP)。

PH值:6.3-6.5当前列腺发炎时,前列腺卵磷脂小体减少,红细胞数大于6/HP,白细胞增多,大于10/HP,并可找到大量细菌,以葡萄球菌最多见,其次为链球蓖、淋球菌等。

抗酸性染色可找到抗酸杆菌。

另外,炎症时前列腺液呈浅黄脓样或浅红色有粘丝。

有滴虫感染时,可检出滴虫;有结石时,可见到磷酸钙组成的结晶;前列腺癌可有血性液体,镜检见多量红细胞、癌细胞;前列腺结核可见结核杆菌。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镜检中发现大量精子,则表示标本不符合化验要求,必需重新按规定取样送检。

前列腺液与精液的关系前列腺液是精液的组成部分,约占精液的15%-30%.正常人射精量为2-6ml,平均3ml,其中前列腺液有1ml左右。

前列腺液中的营养物质为精子提供了养分。

前列腺液是弱碱性的,有助于减低阴道中酸性。

另外,男子刚射出的精液往往处于一种粘稠的凝固状态,这是由于精囊分泌液体中一种叫做凝固因子的物质在起作用,目的是不让精液随性交动作而随意流出女方阴道。

此时精液中的精子都被束缚着手脚,动弹不得,怎么才能完成生育使命呢?精液射出后15-20分钟,前列腺液中有一种叫做液化因子的物质,实际是一些酶类物质,例如透明质酸酶等,便出来解围,使精液变稀,精子获得解放,随即向女性生殖道深处奋力游动,完成与卵子的结合。

前列腺液炎症显微镜下检查1.卵磷脂小体:在前列腺液中分布均匀,为圆球形小体,大一,折光性强,数目较多。

正常前列腺液内总含脂280mg/d1,磷脂占65%,而以卵磷脂为主。

卵磷脂小体几乎布满视野,前列腺发生炎症时,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脂类,故卵磷脂小体明显减少。

检验技师考试《血液学》考点

检验技师考试《血液学》考点

检验技师考试《⾎液学》考点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液学》考点汇总 ⾎液检验是检验技师考试的重要科⽬。

你知道⾎液检验都有哪些知识吗?下⾯是yjbys ⼩编为⼤家带来的检验技师考试学医检验考点,欢迎阅读。

⾎液学检验考点 1、卵黄囊是⼈类最初的造⾎组织。

⾎岛是⼈类最初的造⾎中⼼。

2、造⾎正向调控的细胞因⼦:⼲细胞因⼦(SCF);集落刺激因⼦(CSF);⽩细胞介素3(IL-3)。

造⾎负向调控的细胞因⼦:转化⽣长因⼦-β(TGF-β);肿瘤坏死因⼦-α、β(TNF-α、β);⽩⾎病抑制因⼦(LIF);⼲扰素α、β、γ(interferon-α、β、γ,IFN-α、β、γ);趋化因⼦(CK) 3、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形式。

巨核细胞则是以连续双倍增殖DNA 的⽅式,属多倍体细胞。

4、⾎细胞发育成熟中的形态演变规律 (1).细胞胞体由⼤逐渐变⼩(巨核细胞相反,由⼩变⼤) (2).细胞浆颜⾊由深逐渐变浅(中幼红细胞阶段胞浆⾎红蛋⽩合成明显,故颜⾊发红) (3).红系统胞浆中⽆颗粒,粒系统到中幼阶段颗粒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改变 (4).中幼阶段核仁消失 ⾻髓有核细胞增⽣程度五级估计标准增⽣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有核细胞均数/H p常见病例增⽣极度活跃1:1>100P A D D I N G - R IG H T : 0 p x ; M AX - W I D T H : 1 00 % ; W O R D - WR A P : b r e a k -w o r d ! i m p o r ta n t ; P A D D I NG - T O P : 0 p x "b d s f i d = " 1 0 6" >。

临床血液学检验学重点复习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学重点复习重点总结

一.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两个月后,骨髓外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H)。

常见于儿童。

髓外组织无骨髓—血屏障结构,幼稚细胞不经筛选即可进入外周血循环,故常可导致相应器官肿大。

二.骨髓穿刺禁忌症:1.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不宜做,如为了明确疾病诊断也可做,但完成穿刺后必须局部压迫止血5—10min。

而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

2.晚期妊娠的妇女做骨髓穿刺时应慎重。

三.有核细胞计数结果计算1.百分比:百分比是指有核细胞的百分比(ANC)。

在某些白血病中,还要计算出非红系细胞百分比(NEC):指去除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百分比。

2. 计算粒红比值(G/E):指各阶段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四.正常骨髓象特点:见书P61表4—10健康成人骨髓象特点。

五.铁染色1.原理:健康人骨髓中的铁主要存在于骨髓小粒和幼红细胞中。

在酸性环境中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

2.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见书P65—66.六.过氧化物酶染色(POX)临床意义:见书P69—70.七.苏丹黑(SBB)染色的应用评价:见书P71. (注:SBB特异性低于POX,敏感性高于POX,细胞化学染色特异性比敏感性重要)八.贫血:指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比容低于相应的年龄组,性别组和地域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九.再生障碍性贫血(AA):1.概述:是因物理,化学,生物及某些不明原因是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2.血象:见书P155—156. 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

3.骨髓象:见书P156。

十.缺铁性贫血(IDA):1.概述:是因机体铁的需要量增加和铁吸收减少使体内储存铁耗尽而缺乏,又未得到足够的补充,导致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而引起的贫血。

资格考试血液检验分章节复习(三)

资格考试血液检验分章节复习(三)

资格考试血液检验分章节复习(三)第三章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一、、染色血涂片中,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见于()。

、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下列何种情况不需行骨髓检查()。

、不明原因发热,有恶病质、不明原因的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涂片中有幼稚细胞或可疑细胞、血细胞原因不明减少或增多时、血友病、骨髓象必须与血象结合分析的原因不包括()。

、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区别、骨髓象有区别而血象相似、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异常、骨髓象有显著异常而血象变化不显著、骨髓象细胞易辨认而血象细胞难辨认、在粒细胞成熟过程中,最先含有特异性颗粒的是()。

、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早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原始粒细胞、巨核细胞胞体较大,核分叶,无核仁,浆内充满紫红色颗粒,周边无血小板形成,符合下列哪种巨核细胞的特点()。

、幼稚型、颗粒型、产血小板型、裸核型、原始巨核细胞、下列哪项不属于骨髓检查的范围()。

、有无特殊细胞、有无寄生虫、有无转移癌细胞、血小板功能、红细胞形态、胞体直径~μ,呈圆或椭圆形,胞核大,位于中央或偏位,核仁可见或消失,核染色质开始聚集。

胞浆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

浆内含大小、形态或多少不一的紫红色嗜苯胺蓝颗粒。

染色阳性。

符合哪种细胞的形态()。

、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幼单核细胞、幼淋巴细胞、诊断白血病的最重要手段是()。

、血涂片检查、骨髓涂片检查、染色体检查、脑脊液检查、骨髓细胞培养、健康成人骨髓象中原红细胞与早幼红细胞之和不应超过()。

、、、、、、下述不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的是()。

、原粒早幼粒占、红系占有核细胞的、原淋幼淋占、全片巨核细胞数为个、可见极少量的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骨髓成、油镜观察骨髓象,一般要求连续观察并分类计数多少个有核细胞()。

、个或个、个、个、>个、个或个、下列哪项不属正常骨髓象特征()。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见到少量的网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等骨髓成分、全片(×)有个巨核细胞、粒红比值为、幼红细胞占有核细胞的,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婴幼儿骨穿宜选用的部位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第三章复习笔记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一、骨髓检查的内容与方法1.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骨髓象检验对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色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发性骨髓瘤,也常通过复查骨髓象来评价疗效或判断预后。

(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淋巴瘤的骨髓浸润、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提高某些疾病的诊断率利用骨髓液检验疟原虫、黑热病原虫、红斑狼疮细胞及细菌培养、染色体培养、干细胞培养等,皆可提高阳性率。

2.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①外周血细胞成份及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的增多和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

②不明原因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③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等。

④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⑤其他;骨髓活检、造血祖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微生物及寄生虫学检查(如伤寒、疟疾)等。

(2)禁忌症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术应慎重。

3.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标本大部分采用穿刺法吸取。

骨髓穿刺部位选择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骨髓腔中红骨髓丰富;②穿刺部位应浅表、易定位;③应避开重要脏器。

临床上常用的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胫骨等处。

髂骨后上棘此处骨皮质薄,骨髓腔大,进针容易,骨髓液丰富,被血液稀释的可能性小,故为临床上首选的穿刺部位。

4.骨髓涂片检查(1)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况;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2)油镜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观察200~500个细胞,按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计算,并计算它们各自的百分率;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5.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确认细胞不能单凭一、两个特点下结论,应综合细胞大小、核质比例、核的形状、染色质结构、核仁、胞质着色和颗粒等条件全面分析判断;个系统的原始细胞虽各有特征,但极相似,甚难鉴别,除应做相应的细胞化学染色协助区别外,也可根据伴随出现的幼稚细胞或成熟细胞,推测原始细胞的归属;介于两个阶段之间的细胞,不论其来源如何,应统一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在特殊情况下,光学显微镜下各别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甚难鉴别。

如介于浆细胞与幼稚红细胞之间的细胞,可归于红细胞。

介于淋巴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细胞亦归为红细胞;若确诊为浆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则应将这些细胞随确诊而划分其归属;实在难以确定类型的细胞,可列为“分类不明细胞”。

应通过细胞化学染色、骨髓病理、电镜或集体读片等方法弄清楚类别,或作形态描述记录、照像记录、动态观察,以待进一步明确。

5.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包括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例、粒系统细胞改变、红系统细胞改变、巨核系统细胞改变、淋巴系统细胞改变、单核系统细胞改变和其他血细胞改变。

二、骨髓细胞形态学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粒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桔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

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

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

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

胞质充满着粗大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10~12μm。

胞核呈模糊杆状。

胞质内及胞核上含有紫黑色、大小不匀、数量较少的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①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圆形。

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

胞质丰富,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胞核多分为两叶。

胞质充满着粗大呈桔红色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

胞质嗜碱性颗粒呈紫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常掩盖在核上。

2.红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2个,胞质量少,深蓝色,不透明,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

2)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2/3以上,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

3)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核仁消失。

胞质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可呈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μm,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胞质量较多,浅灰或浅红色。

5)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的分化阶段,直径8~9μm,胞质内仍含嗜碱物质,属未成熟红细胞。

6)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平均直径7.2μm,形态呈双面微凹之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染色后呈淡红略带紫色,中央部分淡染,无核。

3.单核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较大,圆形、类圆形。

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核仁1~3个。

胞质较丰富,呈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突出。

2)幼稚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不规则形。

胞核圆或不规则形,呈扭曲折叠状,核染色质较原单核细胞粗糙疏松,呈丝网状,无核仁。

胞质较多,染灰蓝色,可见细小染紫红色的天青胺蓝颗粒。

3)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不规则形,胞核形态不规则并有明显的扭曲折叠。

核染色质较细致,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索状。

胞质量多,染灰蓝色和淡粉红色,胞质内见细小的、分散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4)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变成巨噬细胞。

4.淋巴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位于中央或稍偏—侧,圆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但比原粒细胞稍粗,排列匀称,核膜浓厚,界限清晰,核仁1~2个,胞质极少,呈淡蓝色,透明,核周界明显,无颗粒。

2)幼稚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圆或椭圆形,核仁模糊不清或消失,核染色质仍较细致。

胞质较少,淡蓝色,偶有少许天青胺蓝颗粒。

3)淋巴细胞①大淋巴细胞,胞体圆形,直径12~15μm,胞核椭圆形稍偏一侧,核染色质排列紧密而均匀。

胞质较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的天青胺蓝颗粒。

②小淋巴细胞,胞体圆形,直径6~9μm,胞核圆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聚集紧密成大块状。

胞质量很少,颇似裸核,如可见,呈淡蓝色,一般无颗粒。

5.浆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浆细胞胞体直径14~18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核仁2~5个。

胞质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核附近较淡染,无颗粒。

2)幼稚浆细胞胞体直径12~16μm,多呈椭圆形。

胞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1/2,核染色质较原始浆细胞粗糙紧密,开始聚集,染深紫红色,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近核处有淡染色区,有时可有空泡及少数天青胺蓝颗粒。

3)浆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明显缩小,较圆可占细胞1/3以下,偏于细胞一侧,核染色质浓密成块,常排列成车轮状,无核仁。

胞浆丰富,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蓝紫色,有泡沫感,核的外侧常有明显的淡染区,浆内常有小空泡,偶见少数天青胺蓝颗粒。

6.巨核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巨核细胞胞体较大,直径15~30μm,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核较大,圆形,不规则,核染色质呈粗大网状,排列紧密,核仁2~3个。

胞质量较少,不均匀,边缘不规则,染深蓝色,无颗粒,核周着色浅淡。

2)幼稚巨核细胞胞体明显增大,直径30~50μm,外形常不规则。

胞核不规则,有重叠或扭转,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可有可无,胞质量增多,,染蓝色或浅蓝色,近核处呈淡蓝色或浅粉红色,出现少量天青胺蓝颗粒。

3)巨核细胞①颗粒型巨核细胞,胞体甚大,直径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其形态不规则。

胞核较大,形态不规则,核染色质较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无核仁,胞质极丰富,染粉红色,夹杂有蓝色,质内含有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常聚集成簇,但无血小板形成。

②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胞体巨大,直径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胞核不规则,高度分叶状,核染色质呈团块状。

胞质呈均匀粉红色,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或血小板。

胞膜不清晰,多呈伪足状,其内侧及外侧常有血小板的堆集。

③裸核型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胞核,称之为裸核。

4)血小板胞体很小,直径仅2~4μm,呈星形、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

胞质染浅蓝色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紫红色颗粒,但无细胞核。

2.正常骨髓象(1)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细胞比例为3~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