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讲义之课堂教学设计笔记整理
[教育学]《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绪论教育与教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教育一词来源于deucare,本意是“引出、导出”,对人实和引导。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
美国教育村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
无论东西方,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广义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明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狭义教育的特点: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第三,它是在受过专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教育有时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此时“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三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最基本、一般的问题,诸如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这一时期,教育学都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复习笔记-改进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名词解释2、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使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4、非制度化教育: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5、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6、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7、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二、思考题1、如何理解教育现象。
答: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有三个规定性⑴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⑵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⑶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4、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3)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教师笔记整理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教师笔记整理教师教师职业★★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广义:同教育者狭义:学校的专职教师其他的了解就行。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对一定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影响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所起作用(政治身份获得、自治组织建立、政治参与度、影响力)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所得到的物质报酬教师职业的权利————教育权利、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教师是一种专业性职业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提供专门服务;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教书育人反映了教师职业的本质。
但在现实中,只重“教书”,忽视“育人”。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具体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
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专业知识的拓展。
量的拓展、质的深化、知识结果的优化专业能力的发展。
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有八种能力(最好能记住)。
专业自我的形成。
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阶段性特征。
从教师关注角度:从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叶澜从自我更新取向角度: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以上六个方面比较简单,在此就不展开论述。
教学设计知识点整理
教学设计知识点整理●第一节概述●1.教学设计及其类型●1.1 教学设计的含义【社会学生,要素系统性谋划,导教促学】【n】2010年、2011年、2012年●①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特点,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媒体、程序、环境以及评价等要素进行系统谋划,形成教学计划和方案的导教、促学过程。
●②主要特征:一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导教和促学;二是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进行系统性谋划的过程;三是教学设计的结果是形成教和学的计划和方案。
●1.2 教学设计的类型【宏观微观,长中短】【了解】●(1)从涉及的范围看,教学设计可分为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①宏观设计着眼于教学的总体规划,制订教学体系的远景蓝图,解决教学的宏观方法学问题。
其主要内容包括制订教学计划、制订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编选教材、制订教学成效的考核办法四个方面。
●②微观设计则是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对教材单元教学所进行的预先筹划。
●(2)从时间上看,教学设计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教学设计●①长期设计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要求所制订的年度和学期教学计划。
●②中期设计是指教师把年度和学期教学计划分摊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或教学单元的计划。
●③短期设计则指教师为进一步分解落实长期、中期计划所制订的每周、每日乃至每节授课的课时计划。
●2.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模式●2.1教学设计的原则【系统最优,可接受多样化】【简答】●(1)系统性原则●①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有序地按层级结构排列,相互制约。
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妥善安排各教学环节,把自己的教学规划为具有一定逻辑顺序的行为系列,从而减少教学时间的误用和资源的浪费。
●(2)最优化原则●①教师应考虑如何系统地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即从分析和设置教学目标开始,到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及媒体,到对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和评价,这些步骤必须相互承接和呼应。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学的定义、功能和体系,明确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要素和规律,理解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3. 了解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和教育制度,理解教育公平和教育正义的含义。
4. 掌握教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模式,了解教学评价的方法和策略。
5. 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培养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与功能2. 教育的基本概念与要素3. 教育的规律与与发展4. 教育目的与教育原则5. 教育制度与教育公平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教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教育现象和问题。
4.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育学基础》2. 辅助资料:相关论文、案例、教育政策文件等3. 网络资源:教育类网站、论坛、在线课程等4. 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案例分析等3. 实践评价:教育实践活动参与度、成果展示、反馈意见等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进度:第1-4课时:教育学的定义与功能第5-8课时:教育的基本概念与要素第9-12课时:教育的规律与发展第13-16课时:教育目的与教育原则第17-20课时:教育制度与教育公平第21-24课时:教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第25-28课时: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第29-32课时: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实践七、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和思考。
2. 课堂讲授: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最新整理教育学基础知识讲课教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概念界说?(1)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联系在一起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对教育的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
2、教育定义?广义: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广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2)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教育影响的过程。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纲要版,考前速记)《教育学基础》第三版笔记
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具有实践性,双向耦合过程,动力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目的满足职业预备和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多样化、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与市场的日益紧密、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等。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类型:(1)作用对象上:个体功能、社会功能(2)功能层次上:本体功能、派生功能(3)功能的表面属性和外部特征: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性质上:保守功能、超越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狭义的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国家或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广义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1)从作用上:价值性教育目的、功用性教育目的(2)从要求上:终极性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3)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上: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4)从体现的范围上:内在教育目的、外在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类型:(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国的教育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课堂教学设计笔记整理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课堂教学设计笔记整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概述教学设计的含义★★★有多种含义,但实际上是为教学活动指定蓝图的过程。
(需要记忆其中一个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特征1、指导性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2、综合性对多种教学要素的系统安排和组合3、操作性明确指向教学实践4、预演性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5、突显性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某种教学要素6、易控性预先规划准备创造性教学设计的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的模式和程序程序★★★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确定学生的起始状态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等用什么方法呈现教材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反馈教学评价其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媒体、教学评价是四个基本要素常用模式★系统分析模式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
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十个步骤。
目标模式(系统方法模式)迪克和科瑞提出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分析学生显示发展水平;列出操作目标;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修正教学。
该模式设计过程系统性强,易于操作。
过程模式(肯普模式)它的设计是非线形的,设计者可从整个设计过程的任何一个步骤起步。
基本特点:灵活、实用,可根据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教学目标设计含义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步骤(略)表述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教学内容设计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是什么”(名称、事实、组合知识)教学设计重点放在怎么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这类知识上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关于方法和应用教学设计:对讲授与练习的时间合理规划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怎么办”处理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分为一般学习活动的策略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策略知识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课程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总之,三类知识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组织内容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教学时间设计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科学规划单元课时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防止教学时间遗失教学措施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了解新的学习方法;比较各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媒体技术特性;经济条件课堂教学结构的确定有三个步骤:选取教学环节;具体设计课堂教学个环节的组织;对各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统调”教学评价设计。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学课程设计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课程设计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教育学课程设计是指根据教育者对学生目标能力的需求,结合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要素,设计并制定的课程方案。
教育学课程设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多方面,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知识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科学性,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注重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1.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是指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研究,它对教育学课程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心理学基础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
学习理论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发展心理学研究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认知心理学研究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这些心理学基础理论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特点,为教育学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原则,包括启发教学原理、综合教学原理、巩固教学原理和反馈教学原理等。
这些教学原理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设计出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3.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是指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它对教育学课程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教育学理论包括人本教育理论、学生发展理论、教育目标理论等。
教育学理论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把握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学课程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三、教育学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1. 教育学课程设计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指根据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求和学习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需要分析包括目标需求分析、学生需求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教育学课程设计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教育学基础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了解)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一)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教育学课程设计笔记
教育学课程设计笔记一、教学目标明确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目标是具体、可衡量的,以便学生和教师了解课程的预期成果。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教学目标的概念、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和原则。
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制定教学目标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教学目标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概念、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和原则、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等。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教学目标的概念、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和原则。
2.讨论法:分组讨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分享讨论成果。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制定教学目标。
4.实验法:让学生尝试制定教学目标,并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学资源应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教学目标相关章节的内容。
2.参考书:提供更多关于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
3.多媒体资料:教学视频、教学PPT等,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用于实际操作和演示的教学设备。
五、教学评估设计合理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考试:安排一次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教学与教学理论笔记整理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教学与教学理论笔记整理教学与教学理论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教学的概述★★★教学的含义存在多种认识,但有共同之处:强调教与学的结合,是辨证统一的。
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都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目的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教学与智育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
教学的功能教学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传递和继承人类知识文化,社会延续发展的条件b、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教学思想精华中国:《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着教学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古希腊、罗马:苏格拉底“道德教育”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产婆术”柏拉图“理念世界”培养军人和哲学家昆体良因材施教反对体罚近代教学思想精华最初引进国外教学思想(夸、裴、赫)我国:梁启超、蔡元培(反对讲授、灌输)、陶行知(教授法——教学法)当代“教学”的新观念★★★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专才教育——通识教育“教学”观的变革有六大趋势:重视教师——重视学生重视知识传授——重视能力培养重视教法——重视学法重视认知——重视发展重视结果——重视过程重视继承——重视创新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教学理论的一般概念★★教学理论的概念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既是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遵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既是描述性理论,也是处方性、规范性理论。
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前者:“怎样教”促进学习后者:“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描述学习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有两种极端:“大教学小课程”,“大课程小教学”其实,教学与课程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研究侧重点不同:课程(学习的范围)教学(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课堂教学策略笔记整理
功能:说明“是什么”或“怎样做”;解释原因
从所用时间和简繁程度看分为:正式讲述和非正式讲述;
从讲述内容的性质差异分:诠释性讲述、描述性讲述、和说明原因性讲述
3、讲述的步骤:介绍讲述纲要;详述内容;综述要点
讲述策略的运用
误用:过少时间过多知识;时间过长;内容无逻辑;不顾学生基础;没激发···
对教师的建议:语意准确;语词恰当;语速适中
对话的策略
含义、特点
特点:体现学生主体性;巩固知识;学习迁移;课堂气氛活跃
形式
问题策略及运用(提问策略)
发问策略;侯答策略;叫答策略;理答策略
讨论策略及运用
讨论前:说明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讨论中:唤起注意、调解、劝阻
讨论完:应总结、归纳重点,使所讨论知识有系统性
活动指导策略的运用
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
教师制定活动主题;制定学生活动目标;选择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生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物质条件、信息条件
自主活动的引入
自主活动的促进
成果交流的组织
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
但教学思想位于较高层次,属于理论、观念形态;
教学策略属于操作形态的东西,是对教学思想观念的具体化。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着教学策略。更详细、更具体。
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属于高层次。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可操作的,介于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之间,受到教学策略的制约。
指导策略
中小学常用的指导: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
活动指导策略的功能及表现形式
功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提供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2“教育”的词源(1)西方“教育”的词源: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ēducāre”。
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是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③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②“教育”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教育学基础》课程笔记
《教育学基础》课程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当时人们为了传递生存技能和经验,开始进行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家庭教育、私人教育到公共教育的过程。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由家庭和私人教师进行的。
随着国家的兴起,教育逐渐成为国家的事业,出现了公共教育机构。
3. 教育制度的演变:教育制度经历了从学徒制、书院制到现代学校制度的演变。
学徒制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方式,书院制则注重学术研究和人文教育。
现代学校制度则是一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育方式。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学的起源:教育学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教育思想。
他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倡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
2. 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哲学教育学到科学教育学的转变。
在古代,教育学主要是哲学教育学的范畴,关注教育理念和目的。
而现代教育学则更加注重教育实践和效果,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3.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分支。
这些分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学的任务与价值1. 教育学的任务: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2. 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价值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通过教育学的理论指导,可以使教育活动更加科学、有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四、教育学的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1. 教育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教育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知识。
同时,要关注教育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教育现象的数据,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笔记之教学
教育学笔记之教学教育学笔记之教学教学一1、什么是教学?教学、教育与智育、教学与自学有何区别与联系?教学: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既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
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育等同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
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老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老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
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
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2、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任务: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4、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五段论教学法)—“传统教育”: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了改进、质量得到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课堂教学设计笔记整
理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的含义★★★
有多种含义,但实际上是为教学活动指定蓝图的过程。
(需要记忆其中一个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的特征
1、指导性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
2、综合性对多种教学要素的系统安排和组合
3、操作性明确指向教学实践
4、预演性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
5、突显性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某种教学要素
6、易控性预先规划准备
创造性
教学设计的依据
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的模式和程序
程序★★★
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
确定学生的起始状态
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等
用什么方法呈现教材
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反馈
教学评价
其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媒体、教学评价是四个基本要素
常用模式★
系统分析模式
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
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十个步骤。
目标模式(系统方法模式)迪克和科瑞提出
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分析学生显示发展水平;列出操作目标;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修正教学。
该模式设计过程系统性强,易于操作。
过程模式(肯普模式)
它的设计是非线形的,设计者可从整个设计过程的任何一个步骤起步。
基本特点:灵活、实用,可根据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
含义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
步骤(略)
表述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教学内容设计
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是什么”(名称、事实、组合知识)
教学设计重点放在怎么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掌握这类知识上
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怎么办”关于方法和应用
教学设计:对讲授与练习的时间合理规划
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怎么办”处理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分为一般学习活动的策略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策略知识
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课程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
总之,三类知识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
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组织内容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
教学时间设计
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
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
科学规划单元课时
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教学措施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了解新的学习方法;比较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媒体技术特性;经济条件
课堂教学结构的确定
有三个步骤:选取教学环节;具体设计课堂教学个环节的组织;对各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统调”
教学评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