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色彩学
印刷色彩学第三章 色彩的混合[精]
第二节 色料混合——色料减色混合
减色法混合即色料混合,也称第二混合。
1、色料的混合:是指从复色光中减去(吸收)一种或 几种单色光从而使色光逐渐减弱乃至消失。
减色法:从复色光中减去一种或几种单色光呈现
另一种颜色的减色方法。
2、色料呈色原理:减色法原理
各种彩色物体呈色原理同样是减色法原理,两种
任意两色或三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调配出其他所 有颜色。 d.自然界中任何其余色料都无法混合出YMC三种颜色。
第二节 色料混合——色料三原色
二、色料三原色的色相及代号 A.理想三原色波长
Y-572.5nm M-500.3nm C-482nm 谱外色——品红没有自己的主波长,它的波长绝对值是其补色光的 波长,前加“-”表示。 B.代号 Y为(-B) M为(-G) C为(-R) 黄色料从白光中选择性吸收了蓝色,称为减蓝色(-B),品红色料 从白光中选择性吸收了绿色,称为减绿色(-G),青色料从白光中选 择性吸收了红色,称为减红色(-R)。 C.实际色料三原色油墨 应该反射的色光和该吸收的色光都不能彻底,结果造成色料的颜色亮 度低,饱和度小,色调不纯正,并且不鲜明。
印刷上就是充分利用色光三原色的特性, 利用三种分别只能通过蓝、绿、红三色 光的滤色片以实现对原稿上所有颜色的 分解。
光加色混合
(2)不等量混合 红与绿可得橙、黄、黄绿 红与蓝可得品红、红紫 蓝与绿可得绿蓝、青、青绿光
(3)互补色:凡两种色光相加,呈现白色光对这两种色光互为补色 R+C=W G+M=W B+Y=W
当三原色光蓝、绿、红相等量两两进行 混合时,可以分别得到亮度较高的青 (C)、品红(M)、黄(Y),当蓝、 绿、红三者等量相加时便得到了白色 (W),其颜色方程如下:B+G=C、 B+ R=M、G+R=Y、B+G+R=W。
印刷色彩期末总结
印刷色彩学期末总结(概念及公式)第一章1.可见光的范围:380nm—780nm。
2.颜色感觉形成的四要素:光源、颜色物体、人眼、大脑。
3.眼睛的主要构造和作用:杆体细胞在暗处形成暗视觉;锥体细胞在明处形成明视觉。
4.视角(tana)=物体的大小/2倍的视距。
5.颜色对比及对颜色感觉的影响: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在视场中的相互影响,分为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
◇同时对比对颜色感觉的影响:同一颜色的视觉感觉向另一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连续对比对颜色感觉的影响:先看到某种颜色,然后又看到第二种颜色发生在观察者眼中的色彩变化。
6.物体的呈色原理:物体本身对光谱中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因而形成的颜色。
7.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现。
色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是一种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
色彩学主要包括:物体的呈色原理、色度学、色彩的测量与描述、色彩视觉机制解析、色彩应用等理论。
8.色彩视觉机制分为三色学说、四色学说(对立学说)和阶段学说。
9.色觉是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是受大脑支配的一种心理反应。
形成色觉的三要素是:光线的照射、呈现颜色的物体、功能正常的视觉器官及大脑。
第二章1.色彩按其吸收光谱的特性分为:消色和彩色。
2.间色:两种原色混合得到的颜色,颜料三原色的间色是色光三原色;复色:两种间色或两种以上的间色混合得到的颜色;补色:混合以后得到白色/黑色的两种色/颜料色,(色光三原色/色料三原色)。
3.色彩的三属性:色相H、明度V、饱和度C/S.4.色彩的定性描述:系统命名法(消色系统命名法和彩色系统命名法),习惯命名法。
色彩的定量描述:显色系统表示法(孟赛尔、奥斯瓦尔德表色系统),消色系统表示法(CIE系统)。
5.颜色匹配:把两个颜色调节到视觉上相同或相等的方法。
6.色度混合理论(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补色律、代替律、中间色律。
印刷色彩学精华版
印刷色彩学三、名词解释1、底色去除:用单色黑油墨在图像暗调区域部分代替彩色油墨印刷的灰色,对应着短调的黑版。
2、混色系统:基于三原色色光(R、G、B)能够混合匹配出各种不同的色彩所归纳的系统。
3、同色异谱色:两个色样在可见光谱内的光谱分布不同,但对于特定的标准观察者和特定的照明具有相同的三刺激值。
4、颜色匹配:就是将两个颜色调节到在视觉上完全一致或相等的方法。
5、光谱光视效率:把峰值归化为1的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能量产生光感觉的效率。
7、显色性:与参照光源相比,光源显现物体颜色的特性。
8、纯度:指某颜色接近同一主波长的光谱色的程度。
9、补色:两种颜色(色光或色料)混合能形成灰色(白色或黑色),那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10、调频网点:通过对固定大小的网点进行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的变化来呈现网目调的灰度。
11、非彩色结构:整幅印刷图象中所有的非彩色成分,都是由黑色油墨印刷形成(不是由三原色叠印产生),对于图象小的各种色相的彩色成分,仍然是靠彩色油墨来完成。
12、非选择性吸收:物体对入射光中所有波长的光都等量吸收。
13、网点面积率:单位面积内网点所占的面积百分比14、光源的显色性:指与参照光源相比较,光源显现物体颜色的特性,它是表征在光源下物体颜色对人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15、视力:也叫视觉敏锐度或视敏度,表示眼睛辨认物体细节和空间轮廓的能力。
16色料减色法:当白光照射到色料上时,色料从白光中吸收一种或几种单色光,从而呈现另外一种颜色的方法称为色料减色法17、网线数:指在调幅加网中,单位宽度内排列的网点数,以“线每英寸”或“线每厘米”表示。
18、颜色宽容量:人眼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把人眼分辨不出的色彩的差别量或者变化范围叫做颜色宽容量。
1、色彩三要素:即颜色的三属性: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称为颜色的三属性。
2、色相:彩色彼此区分的特性,一般可用波长表示;明度:有眼对物体的明暗感觉,可用反射率或透射率表示;饱和度:彩色的纯洁性或鲜艳程度。
印刷色彩学课件
❖ 印刷工艺流程:
原稿印前处理及制版印刷印后加工
❖ 印前技术:
从处理图文原稿到制成印版这一系列工序所 采用的技术。
印前技术是印刷必不可少的前导阶段,包括 扫描输入、图像处理、组版输出、分色制版 等工序。
印前技术中颜色的分解与传递是加色混合与 减色混合规律在印刷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节 彩色原稿
3. 数字印前系统/CDTP扫描分色:彩色桌面出版 系统是一种开放性的图文综合处理系统,通过 扫描仪将原稿的分色信息输入计算机中,利用 激光照排机输出分色胶片。
第二节 颜色的分解与合成
二、印刷分色原理
彩色印刷的复制过程颜色分解+颜色合成 1. 颜色分解:是根据减色法的补色原理,利用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绿、蓝三种滤色片,将彩色原稿的图像分解成 青、品红、黄三色影像的过程,又简称“分 色”。 2. 颜色合成:是指在印刷机上将三种原色印版 (CMY)上的油墨套印在同一承印物上再现原 稿颜色的过程。
一、原稿类型
❖ 印刷复制过程的五大要素: 原稿、印版、纸张、油墨、印刷机
❖ 原稿: 原稿是印前处理所依据的实物或载体上的图 文信息,分为文字原稿与图像原稿。 原稿是印刷复制的基础和依据,原稿质量的 优劣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
第一节 彩色原稿
文字原稿
黑白照片
原
非彩色原稿 黑白胶片
稿
黑白线条稿
图像原稿
第七章 色彩在印前技术
中的应用
第二节 颜色的分解与合成
第二节 颜色的分解与合成
一、印刷分色技术的发展阶段:
照相分色
电子分色机 扫描分色
CDTP 扫描分色
第二节 颜色的分解与合成
1. 照相分色:彩用照相的方法,通过红、绿、蓝 三张滤色片将彩色原稿分解成青、品红、黄三 张分色片的过程。
印刷色彩学(完整版)
第一章 色彩与视觉
什么是色彩 色彩理论的发展历史 形成色彩的要素 颜色适应性 颜色视觉理论
第一节 色彩与色觉 What
什么是色彩?
五彩斑斓
色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与色彩: ❖衣--服装设计,…… ❖食--“色、香、味、形” ❖住--建筑设计,…… ❖行--红绿灯,……
视觉提供的信息量大:80%,视神经对颜色 的反应最快
什么是色彩?
颜色是物体显出来的 是眼睛看出来的 是颜料画出来的 是光照出来的 ……
色彩的科学定义
颜色是光作用于人眼后所引起的一种除位置、 形态以外的视觉反应,光源、物体、眼睛与大 脑是颜色视觉产生的四大要素 。
色彩的感知和本课涉及范畴
光使万物有形有影,是产生色觉、形象知觉的 必要前提。
有色物体 眼睛 大脑
形成色彩的四个要素
彩色物体
光源
大脑 眼睛
颜色感觉形成的四要素:光源、颜色物体、人眼、大脑
一、光
只有在光的照射下,人们才能感知物体的形态与 颜色,没有光就没有颜色。
1、光的定义
中国国家标准(GB/T 5698--2001):“光—能 对人的视觉系统产生明亮和颜色感觉的 电磁辐射,又叫可见电磁辐射。其波长 范围一般取380nm~780nm。”
主要贡献:色彩是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基于 心理学。
CIE 色度学体系的建立
色彩学是指建立在二十世纪表色体系和定量的 色彩调和理论上的一套色彩理论,是重要的基 础科学之一。其理论奠立者是德国化学家 W·奥斯特瓦尔德(1855~1932)和美国画家 A·H·孟塞尔(1855~1918)。
第三节 色彩形成的要素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必备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重要性:色彩问题是彩色复制工作的核心 来自一名印刷从业人员的心声——色彩是摆在我们面前
《印刷色彩学》课件
色相环
2010.10
色彩三角
2010.10
第四节 其他表色系统
二、奥斯瓦尔德表色系统
奥斯特瓦尔德(1853-1932), 是德国的物理化学家,因创立了以
其本人为名字的表色空间,而获得
诺贝尔奖。
2010.10
2010.10
第四节 其他表色系统
奥斯特瓦尔德颜色系统的基本色相为黄、橙、
红、紫、蓝、蓝绿、绿、黄绿8个主要色相,每个 基本色相又分为3个部分,组成24个分割的色相环,
100 反 射 率 %
λ
100 反 射 率 %
λ
100 反 射 率 %
λ
400 500 600 700nm
400 500 600 700nm
400 500 600 700nm
白色
灰色
黑色
非彩色的表示
2010.10
第五章 颜色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 孟塞尔表色系统
第二节 孟塞尔表色系统
一.孟塞尔颜色系统
色谱表色法:是一种以有规律排列的一系列
2010.10
第五节 色谱表示法 二、普通色谱:
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供多行业通用的颜 色参考工具。 1. 中国色谱
1957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出版,由彩色和非彩色两 部分组成,共1631种颜色。 彩色部分:8个基本色(黄、橙、红、品红、紫、蓝、 青、绿)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表示。 每个基本色由浅到深分为7个等级,组成一页49个深 浅不同色块的色谱。 非彩色部分:明度最大到最小分成14个等级。
换算方法:
和度范围,利用内插法算出孟塞尔色相与饱和度数值。
2010.10
第二节 孟塞尔表色系统
印刷色彩学
第一章1.可见光的光谱范围:380-780nm之间.可见光谱颜色组成:红、橙、黄、绿、青、蓝、紫.2.颜色视觉形成的要素:光源、物体、眼睛、大脑。
颜色视觉形成的具体过程:光源发出的光照射物体表面,经过物体表面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反射或透射之后进入人眼,由人眼内的视细胞将光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再由视神经传入大脑,由大脑产生该物体的颜色。
3.物体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因为物体对投射在其表面的光谱成分有选择性地透射、吸收和反射的特性.(物体的光谱特性是不同物体产生不同颜色的主要原因)颜色的本质:组成物体的分子对外界不同颜色(频率)的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结果.单色光的定义:单一波长的光产生特定的颜色感觉称为单色光。
复色光的定义:含有可见光内多种不同波长的光。
太阳、氙灯、日光灯、白炽灯都是复色光。
什么是同色异谱:某两种物质在一种光源下呈现相同的颜色,但在另一种光源下,却呈现不同的颜色.4.常见光源的光谱功率分布类型:连续光谱:太阳、白炽灯、氙灯;线状光谱:激光、低压钠灯;带状光谱:碳弧灯、高压汞灯;混合光谱:荧光灯。
5.明视觉与暗视觉的特点:●明视觉:锥体细胞在光亮条件下可以很好地分辨物体的颜色和细节,称为锥体细胞视觉或明视觉。
●暗视觉:杆状细胞在暗条件下不能分辨颜色和细节,只有明暗感觉,称为杆状细胞视觉或暗视觉。
6.三种常见的颜色视觉理论及各自的内容:●三色学说:不能解释色盲现象.●四色学说:又称为颜色对立学说.能解释色盲现象,不能解释近代色度学基础即不能说明三原色能混合一切色的现象。
四种心理原色:红、绿、黄、蓝.三对独立视色素:红-绿、黄-蓝、黑-白(红和绿视色素组合只能得到灰色或白色感觉,即绿刺激抵消红刺激的作用;黄和蓝组合也是这样;有光刺激黑白视色素产生白色感觉,无光刺激产生黑色感觉)●现代阶段学说:将颜色视觉形成分为两个阶段---视网膜阶段和视觉神经阶段,统一了三色和四色学说。
视网膜阶段解释三色学说,视神经传输阶段解释四色学说。
印刷色彩学
1.光源、物体、眼睛和大脑为颜色视觉(简称色觉)产生的四大要素。
产生颜色感觉所需要的光源、物体和视觉系统三大要素。
(3)2.光是电磁波辐射的一部分,因而光源又称作物理辐射体,即能够发出物理辐射的物体。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大为在380nm到780nm。
(4)3.刺激人眼能引起视觉明亮感觉的电磁辐射称为可见光辐射,简称可见光或光。
4.具有单一波长的或近似单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
5.白光色散后按波长顺序排列而成的彩色光带称为可见光谱。
(5)6.常见光源的光谱分布有以下几种形式:(1)线状光谱;(2)带状光谱;(3)连续光谱;(4)混合光谱;(5)7.从视觉功能的角度看,整个眼球主要部件可分为屈光系统、成像控制系统和感光系统三个部分。
(10)8.人眼的锥体细胞起作用,可以很好地分辨物体的颜色和细节,称为锥体细胞视觉或明视觉。
(13)9.只有明暗感觉,不能分辨颜色和细节,称为杆体细胞视觉也叫暗视觉。
10.眼睛对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敏感度是不同的,称眼睛的敏感度随波长变化的关系为光谱光视效率函数(或称视见函数)。
11.物体的大小对眼睛所形成的张角称作视角,视角大小决定了眼睛是否能看清楚该物体,对所观察物体的颜色感觉也有直接影响。
12.视力表示视觉辨认物体细节的能力,也称视锐度。
13.视角α所对应的圆面积,称为视场。
(15)14.三色学说认为在人的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每一种锥体细胞包含一种色素,三种锥体细胞色素的光吸收特性不同,所以在光照射下它们吸收和反射不同的光波。
优点:说明了各种颜色混合现象;是现代色度学的基础;是现代彩色复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缺点:它对有些颜色现象如色盲不能很好地解释;对颜色对比和颜色适应的现象也不能很好地解释。
15.了解四色学说,现代颜色视觉理论。
(看书27,28)16.按照颜色的视觉特征,可以将颜色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两大类。
非彩色的视觉特征是没有彩色感觉的一类颜色,有时也称其为中性色,是指白色、黑色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
印刷色彩学课件
02
色彩基础知识
色彩的物理属性
波长
不同波长的光对应不同的颜色, 红、绿、蓝是可见光的三个基本 波长,它们合成的白光可以表现
出各种颜色。
亮度
表示光的明暗程度,亮度越高,色 彩越明亮。
饱和度
表示颜色的纯度,饱和度越高,颜 色越鲜艳。
色彩的生理和心理属性
生理属性
色彩可以引起人们的视觉感受, 如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等。
色彩标准化和一致性
色彩标准化是指在印刷行业中制定和实 施统一的颜色标准,以确保不同印刷企
业之间颜色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一系列 的颜色标准,如ISO 12647-2等,这些 标准规定了印刷品的颜色质量要求和测
量方法。
通过色彩标准化和一致性,印刷企业可 以确保其生产的印刷品与其他企业生产 的印刷品在颜色上具有可比性和可重复 性,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产品质量。
印刷色彩学在印刷行业、出版业、广告 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印 刷品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目标
掌握印刷色彩学的基本原理和概 念,了解颜色的属性和测量方法。
学会运用印刷色彩学原理进行颜 色复制和调整,提高印刷品的色
彩表现力和质量。
了解印刷色彩学在印刷行业、出 版业、广告业等领域的应用,提
色彩学基础知识
介绍了色彩的基本原理、色 光与色料的三原色、色光加
色法与色料减色法等。
颜色空间与色域
颜色匹配与校准
印刷色彩管理
讲解了RGB、CMYK等颜 色空间,以及不同颜色空
间之间的转换方法。
介绍了颜色匹配的基本原 理、颜色校准的方法以及 常用的颜色校准工具。
探讨了印刷色彩管理的原 理、流程以及实现印刷色
《印刷色彩学》课件(8)
网点并列呈色
并列网点对入射光作选择性吸收,经过减色后的剩
余色光以加色法混合原理呈色。 网点面积较小,印品的亮调部位主要是并列呈色。
2010.10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R+G+B
R + G R+G+B
R
R+G+B
白纸
白纸
网点叠合呈色原理
2010.10
第一节 网点与彩色印刷
R+G+B
R+G
D1 2 D1 100% f D(2/1) D2
2010.10
第四节 彩色印刷与颜色密度 三、 颜色密度与印刷品质量评价
1. 影响油墨颜色密度的因素
2010.10
第四节 彩色印刷与颜色密度
二、印刷工艺与颜色密度
1.印刷墨层厚度和油墨实地密度
印刷品上墨层厚度越厚,油墨对补色光的吸收越纯, 色彩的饱和度越大,反之越小; 墨层厚度越大,墨层对光 的吸收越多,即反射率越小, 则油墨的实地印刷密度越大; 但实地密度不是随墨层厚度 的增加无限制增大。
色强度—决定油墨颜色的饱和度(DH值) 灰度—影响油墨的明度和饱和度( DL/ DH ) 色相误差—色偏( DM-DL / DH – DL) 色效率—综合反映油墨选择性吸收和反射能力大小 的参数。[1- (DM+DL / 2DH) ]
油墨其它性能的影响:
油墨的着色力、透明度、细度、稳定性等。
2010.10
第四节 彩色印刷与颜色密度 3. 网点密度:印刷品上某网点区域
的密度由该区域反射出的总光亮来 决定,即网点间隙空白区反射的光 量与网点上所反射的光量之和。
《印刷色彩学》课件(2)
第一节 颜色的分类
入射光
反射
吸收
透射
物体对光的反应
2010.10
第一节 颜色的分类
1. 彩色与非彩色
分类标准——根据物体对不同波长光的吸 收情况,将颜色分为彩色与非彩色。 非彩色:黑、白以及从黑到白的各种灰色, 称为非彩色;只能反映明暗的变化。 彩色:黑白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都称为彩 色。有三种特性:明度、色相、饱和度。
同色相明度与饱和度关系示意图
←饱和度减小←
饱 和 度 最 大
→
→饱和度减小→
2010.10
第三节 颜色三属性相互关系
二、颜色三属性几何模型
白
1.双锥形颜色立体
明度
明度:中央纵轴,上白下黑 色相:水平圆周,各点为各光谱色 饱和度:横轴,由内向外逐渐增大 同一水平面上明度相同;中央轴饱 和度为0,距中央轴最大的圆周上 的各点饱和度最大,向上向下变化 时,饱和度都降低。
2010.10
第一节 颜色的分类
非彩色色样
彩色色样
2010.10
第一节 颜色的分类
2. 非彩色与非选择性吸收
非选择性吸收:物体对入射光中所有波长的光都 等量吸收。通过光反射率的大小表征物体的黑白 程度。 非彩色物体对光谱中各波长的光等量吸收,呈现 黑、白及不同程度的灰色。
光反射比=反射光通量/入射光通量
第二章 颜色的基本性质
2.1颜色分类 2.2颜色的三属性 2.3颜色三属性相互关系
第二章 颜色的基本性质
第一节 颜色的分类
第一节 颜色的分类
一、物体的成色方式
物体成色方式
吸收 成色
色散 成色
干涉 成色
印刷色彩学基本知识
印刷色彩学基本知识目录一、印刷色彩学概述 (2)1. 印刷色彩学定义与重要性 (3)2. 印刷色彩学发展历史 (4)3. 印刷色彩学应用领域 (5)二、印刷色彩基本原理 (6)1. 颜色的基本原理 (7)1.1 颜色的定义 (8)1.2 颜色的属性 (9)1.3 颜色的心理效应 (10)2. 印刷色彩的成因 (11)2.1 印刷原料的颜色 (12)2.2 印刷过程中的颜色变化 (13)2.3 印刷品呈现颜色的原理 (14)三、印刷色彩管理 (15)1. 色彩管理概述 (16)2. 印刷色彩管理流程 (17)3. 色彩管理软件的运用 (18)四、印刷色彩控制与处理 (19)1. 印刷色彩控制原理 (21)2. 印刷色彩控制流程 (22)3. 颜色处理技术与方法 (23)3.1 校色技术 (24)3.2 色彩校正方法 (25)3.3 颜色空间转换技术 (27)五、印刷色彩标准化与质量保证 (28)1. 印刷色彩标准化概述 (29)2. 标准化流程及规范 (30)3. 质量保证措施与方法 (31)六、印刷工艺对色彩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32)1. 不同印刷工艺对色彩的影响分析 (33)2. 优化印刷工艺的策略与方法 (34)3. 实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技巧探讨 (35)一、印刷色彩学概述印刷色彩学是研究印刷品上各种颜色的再现和表现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到印刷工艺、材料、设备以及色彩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印刷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印刷生产。
色彩空间:色彩空间是用来表示颜色的一种数学模型,常见的有RGB(红绿蓝)、CMYK(青、洋红、黄、黑)等。
不同的色彩空间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色彩空间。
色彩三要素:色彩三要素是指色彩中的三个基本属性,即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色相是指颜色的基本类型,如红、绿、蓝等;明度是指颜色的亮度程度,分为高明度(亮色)和低明度(暗色);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程度,分为高饱和(鲜艳)和低饱和(灰暗)。
印刷色彩学课件(平面设计,规划设计,颜色,色彩学)
内部构成与相互作用机理,同时符合外部条件。 ¾ 颜色描述系统的研究 • 显色系统表示法 • 混色系统表示法 ¾ 彩色印刷复制理论的研究 • 蒙版方程 • Murray-Davis公式 • 纽介堡方程
六、参考书目
1. 《色度学》,荆其诚等编著,科学出版 社,1979年
印刷色彩学
一、课程的性质
¾ 印刷色彩学是印刷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 是上海市重点课程。
¾ 印刷色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物理学、生 理学、心理学和印刷学。
¾ 印刷色彩学是印刷工程和包装印刷中最基本的 理论,在印刷技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 印前技术中最基本的要素。
¾ 因为色彩是衡量印刷品和多媒体作品质量的三 大要素之一,而且印刷品和多媒体作品色彩的 质量是极其关键和重要的,要得到高质量的印 刷品和多媒体作品首先必须控制它们的色彩。
三、课程的要求
知色、管色、用色
掌握色彩的基础理论和印刷色彩原理,即了解和掌握色 彩的基本性质、人眼的视觉特性、色彩的呈色机理和色 彩的混合规律。
了解和掌握CIE色度系统理论及其颜色的测量原理、颜 色标定和颜色色相、明度、饱和度及各种颜色色差的计 算方法,以及RGB、CMYK、HVC颜色空间、L*a*b*均 匀颜色空间和孟塞尔颜色空间等各种颜色空间中,颜色 的表示方法及其各颜色空间之间的转换。
屈光系统:由物体发出的光 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 及玻璃体折射,聚焦成像于 人眼感光记录系统——视网 膜上。
巩膜:眼球的最外层,它主 要起巩固、保护眼球的作 用。
角膜:其正前方的一部分 (占巩膜的1/6)是透明组 织。外界光线首先经角膜的 折射后进入眼球。
一、眼球的构造与其主要功能
印刷色彩学
反射色:由反射体所反射的光刺激人眼所产生的颜色。
透射色:由透射体所透射的光刺激人眼所产生的颜色。
物体色:反射色与透射色的合称。
光源色:有光源自身发光刺激人眼所产生的颜色。
颜色的形成过程是:①光源的光线照射在颜色物体上,颜色物体根据自身的化学特征对光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后,将其余的光线透射或反射出来,这部分光线最后到达人眼;②光源的光线直接到达到人眼,给人眼的感觉细胞以刺激,刺激在传输到大脑中枢,从而产生颜色感觉。
色彩的三种基本属性:⑴色相(hue),又称色别。
它是为色彩命名的基本属性,如红、绿、黄、蓝等表示并相互区别的主要特性。
色相只表示色彩在性质上的不同而没有数量的大小。
非彩色是没有色相的颜色。
⑵彩度(chroma),表示彩色相对于非彩色差别的程度。
他与饱和度都是描述色彩离开相同明度中性灰色的程度的色彩感觉属性,它们的内涵是等价的,都是主观心理量。
⑶明度(lightness),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明度的基础是颜色的亮度,但明度不等同于。
亮度与光的能量大小相关,是可以用光度计测量获得的客观物理量。
而明度是指物体的亮度与白点亮度比较之后的相对亮度感觉值,属于主观心理量。
很据颜色三个基本属性可以建立一个三维坐标空间。
中间的竖轴为明度轴,最上端是白色,最下端是黑色。
圆周上是彩度最高的各种颜色,圆心处是彩度为零的中灰色,半径代表彩度的变化。
感光细胞有两种:①椎体细胞长为28~85μm,直径为2.5~7.5μm,总数大约七百万个,②杆体细胞长为40~60μm,总数约有一亿二千万个。
椎体细胞与杆体细胞的视觉功能是不同的,前者在明亮状态下感光并能分辨物体的颜色和细节,后者在黑暗状态下感光,但只能分辨光线的明暗和物体的轮廓。
锥和杆在视网膜上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前者主要分布在黄斑附近,特别是中央窝内,后者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
记忆色:实际色源所残留在人们记忆里的颜色。
(彩度比实际色高,是判断颜色再现质量的标准)三原色原理:当三种色混合时,先把其中两种混合,用它们的混合色再与第三种颜色混合,就可求得三种色混合后的代表点。
《印刷色彩学》课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印刷色彩将朝着更加数字 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印刷色彩将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满足消费者对 个性化、创意化的需求。
THANKS。
印刷品更加经济实惠。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对印刷色彩的影响
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如新型纸张、油 墨等,为印刷色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
可能性。
新技术的应用,如3D打印、虚拟现实 等,使得印刷品不再局限于平面印刷,
而是可以实现立体印刷和动态展示。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印刷品 的质感和视觉效果,满足消费者对高品
色彩基础知识
色彩的分类与属性
色彩的分类
原色、间色、复色
色彩的属性
色相、明度、饱和度
色彩的冷暖
冷色、暖色、中性色
色彩的表示方法
RGB模式:红绿蓝三 原色
Lab模式:明度与色 彩差异表示法
CMYK模式:青洋红 黄黑四色印刷
色彩的混合与调配
原色混合
红+绿=黄,蓝+黄=绿,红+蓝=洋红
间色混合
黄+绿=黄绿,绿+洋红=黄绿,洋红+蓝=紫
色彩的再现是指通过印刷技术将 原稿上的色彩转移到承印材料上
,实现色彩的复制和传递。
色彩的再现原理涉及到色光的反 射、吸收和传递等物理光学现象 ,以及油墨的色相、饱和度和明
度等色彩属性。
在印刷过程中,油墨通过印刷压 力的作用转移到承印材料上,形 成一定的墨迹,从而实现色彩的
再现。
印刷色彩的传递原理
印刷色彩的传递是指印刷品上色彩信 息的传递和表达方式。
印刷色彩学的重要性
印刷色彩学-印刷色彩教学大纲
《印刷色彩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603020英语名称:Graphic Arts Chromatology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印刷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从事彩色出版系统、彩色原稿复制、彩色印刷技术和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研究色彩的基础理论和印刷色彩原理。
从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系统地论述了色彩的基本性质、人眼的视觉特性、色彩的呈色机理和色彩的混合规律。
较全面地阐述CIE色度系统理论及其颜色的测量、颜色的标定和颜色色差的技术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印刷色彩在印刷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掌握印刷色彩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和印刷色彩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正确使用印刷色彩知识,解决印刷彩色复制中的色彩分解、传递、组合中色彩变化的分析和控制能力,以便能够较好的适应现代印刷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的重点是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呈色机理、色彩的表示、色彩的计算、色彩的分解、传递、合成以及色彩与印刷的关系。
教学的难点是色彩的计算和彩色印刷网点呈色机理。
四、本课程的特色本课程是印刷技术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并通过色彩实验和实例教学,使学生能全面系统的掌握色彩基本知识和印刷色彩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运用学习的色彩理论和方法能从事印刷企业的色彩复制分析研究,解决印刷企业生产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
五、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第一章光与颜色视觉教学内容:可见光、色彩三属性、眼睛与视觉、物体与颜色、颜色视觉、颜色视觉理论。
教学要求:了解光的性质和眼睛与视觉、颜色视觉,了解并掌握色彩三属性、物体与颜色。
第二章色彩视觉设计与印刷适性教学内容:色彩的心理、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色彩设计与印刷适性。
教学要求:了解色彩的心理、联想、心理感受、情感特征和喜好,了解并掌握色彩的调和、色彩调和的基本方法,色彩设计与选择、色彩印刷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主要内容:
▲ 物体的呈色机理(★) ▲ 色光混合(★★) ▲ 色料混合(★★★)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1 物体的呈色机理 (★)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1 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的分类
一、物体的分类:
发光体:指自身能够辐射光能的物体,又称 “光源”,颜色由辐射的光谱成分决定。
§2 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
二、色光加色混合规律 1、色光等量混合
红光+绿光=黄光 (R+G=Y) 红光+蓝光=品红光(R+B=M) 绿光+蓝光=青光 (G+B=C) 红光+绿光+蓝光=白光(R+G+B=W)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
二、色光加色混合规律 2、色光不等量混合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3 色料混合——色料减色混合规律
二、色料减色混合规律 2、色料不等量混合
彩色
彩色
彩色
灰度 YMC
YMC
灰度
YMC
灰度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3 色料混合——色料减色混合实质
三、色料减色混合实质
非发光体:本身不能辐射光能的物体,颜色由 物体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有关,还与 照射的光源和周围的环境等有关。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1 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
二、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
1、光的透射:光穿过媒介从另一界面透出的现象。
Φi Φ1
Φ2 Φτ
光在透明介质上的透射
光透射率:
环境色的反射光的影响 环境色与物体色对比影响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 光 混 合 (★★)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光混合
色彩的混合
色光混合 色料混合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光混合
色光混合: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光混合
在一起而形成另一种色光的 过程。
光源发出的光的混合 有色物体反射或透射出的光线的混合
而形成选择性吸收,将可见光谱中某一部分波长的 辐射能吸收,而将剩余的色光反射出来。
光反射率:
i
光谱反射率:()
( ) i()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1 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
光的反射 类型
镜面反射 完全漫反射 半光泽表面反射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1 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
三、物体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
1、物体的呈 色机理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1 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
三、物体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
2、影响颜色视觉的因素
影响颜色视觉 的因素
光源色 的影响
环境色 的影响
光源的光谱成分的影响 光源亮度变化的影响 光源距离变化的影响 光传播介质的影响 光源照度的影响
i
光谱透射率:
i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1 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 二、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
选择性吸收 2、光的吸收
非选择性吸收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1 物体的呈色机理——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
二、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反射
3、光的反射: ——非透明体受光照射后,其表面分子结构差异
五、色光混合规律——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
▲ 人的视觉只能分辨颜色的三种变化 ▲ 色光连续变化规律 ▲ 补色律 ▲ 中间色律 ▲ 代替律 ▲ 亮度加和律
【注: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只适用于各色光的 混合和匹配,而不适合于色料的混合。】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3 色 料 混 合 (★★★)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
=
用分光能量分布曲 线能很好说明色光 的加色混合实质。
+
=
+
=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光混合——色光加色法的类型
四、色光加色法的类型
色光直接混合
加色混合种类
色光反射混合
静态混合 (印刷网点并列排列)
动态混合 (颜色转盘)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光混合——色光加色法的类型
视觉器官内的加色混合——静态混合
二、色光加色混合规律 色光加色混合应用:电视机屏幕、电脑显示器屏幕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光混合——色光加色混合实质
三、色光加色混合实质
——色光混合时产生的新色光的能量是 参加混合的各色光的能量之和。
+
=
+
=
E1+E2=E12
+
=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光混合——色光加色混合实质
三、色光加色混合实质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光混合——色光三原色
一、色光三原色: ▲ 独立性
▲ 全面性 ▲ 可识别性
红
绿
蓝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
二、色光加色混合规律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光混合在一起而呈现 另一种色光的现象叫做色光加色混合。
色光加色混合
色光等量混合 色光不等量混合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二、色料减色混合规律
——从复合光中减去一种或几种单色光 而得到另一种色光的效果。
色光减色混合
色料等量混合 色料不等量混合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3 色料混合——色料减色混合规律
二、色料减色混合规律 1、色料等量混合
M+Y=R(白光-绿光-蓝光=红光) M+C=B(白光-绿光-红光=蓝光) Y+C=G(白光-蓝光-红光=绿光) M+Y+C=BK (白光-绿光-蓝光-红光=黑色)
§3 色料混合
色料:指那些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进行 选择性吸收后而呈现出各种不同 色彩颜料或染料类物质。
颜料
色料 染 料
色料的混合:颜料或染料混合在一起 得到新颜色的方式。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3 色料混合——色料三原色
一、色料三原色: ▲ 独立性
▲ 全面性
黄
品
青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3 色料混合——色料减色混合规律
品红色的网点和青色的网点静态混合形成了蓝色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光混合——色光加色法的类型
视觉器官内的加色混合——动态混合
视觉暂留现象: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光混合——色光加色法的类型
视觉器官内的加色混合——动态混合
视觉暂留现象: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
彩色
彩色
彩色
白光 RGB
RGB
白光
RGB
白光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
二、色光加色混合规律 3、补色混合规律
▲互补色按相同比例混合时有 Y+B=W R+C=W G+M=W
▲互补色按不同比例混合时, 可以得到一种新的混合色。
第二章 色光与色料混合
§2 色光混合——色光混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