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摘要:农村教育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原因,其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远远落后于城市,而这次新课程改革从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来看,是基本上站在城市教育的起点上,农村教育相对而言较远,但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城乡距离也在缩短,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紧随新课程改革而改革,在改革中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农村教育发展;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39-01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我们发现,在农村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是切实可行的。而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一点,是先决条件,这一点做不到,新课程改革就会是一句空话。

农村教师角色的转变确实是一个问题。尽管许多农村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城市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农村老师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由其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道德、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能力等几个方面构成。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和教育科研水平,意味着要强化其教育科研意识,完

善教育科研道德丰富其教育科研知识,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社会和家长对教育要求的提高,要求中小学教师不断加强修养和学习,获取专业知识和提高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卓有成效,开展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在农村,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淡薄,一般全凭自己原有的文化底子和教育实践指导教学工作。他们并没有正确意识到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之间的重要联系。在他们看来,教育教学活动与教育科研活动是各自独立的。在实际工作中兼顾二者是比较困难的。这实际上是缺乏教育智慧的一种表现。教育是一项使人聪明和睿智的工作,自己都缺乏智慧的人,怎能使人聪明起来呢?所以说,教育教学工作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劳动,更不是某种程式化成年累月的无效重复,而是一种日日教,日日新,时时充满活力的创新。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要求教师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有全新的发展,重塑面向中国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角色,真正保持与新世纪课程同步成长,大力缩小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具体要求如下:

1 教师由课程体系的顺从者变为参与者

在旧的课程模式中,处于国家意志之下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之间陷于各自疏离,缺乏互补的隔膜状态。本应作为课程主体之一的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被动地执行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

课程计划,其中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步骤直至课程考评方法等。而这次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课程表达的权利,其中包括参与新课程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实施。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课程知识,增强主动参与新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这意味着在课程的动态展开中,教师要从”教无定法”的基本法则出发而对新课程做出适度调适,新课程是以开放性和创造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师应标举新的课程价值观,即从激发学生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出发,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段都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而焕发个体生命所特有的灵气和才情。

2 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合作者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也不是采纳课程知识的容器,正如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为此,教师要转变传统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真实”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学生学会学习的指导者,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新课程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认为没有合作的教学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支。与学生

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教师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做学生之间合作的组织者和交流的沟通者,使课堂成为支流的”沙龙”,从而使新课程的三个维度得到整合。长期以来,教师只把教学内容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只重视教法,而新课程要求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也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不仅看重学生”学会”,更看重让学生”会学”。教师作为学生”会学”的指导者,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水平,能力和实际效果,为自己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放到自己意识的监控之中,根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学习策略,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 教师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纲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标举”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推动教师由评价角色转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全面发展的促进者。《纲要》具体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必然要求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并且要求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为此,教师应当

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实践原则。

3.1 发展性原则。即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并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

3.2 多样性原则。课程评价理应当尊重学生个体的个体差异和基础差异,进而激励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位置上逐渐发展和升华。可以说,这样建立在共同的基础层面上的多样性评价尺度,正是学习主体创新思维的催化剂。

3.3 情感性原则。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如同法官裁断那样铁面无私,应当以肯定和表扬为主,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克服一切困难而不懈努力,从而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总之,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新颖,个性鲜明,课程改革中所凸现出来的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等价值取向,与世界课程改革的宏观走势保持和谐的同步。不能单单地说城市教育更适应和接近它,农村教育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理解和弄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农村学校课堂实际,切实引发学生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会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全面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使农村教育有一个全新的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