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
谈谈对中药药剂学的认识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这门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将中药制成适宜的剂型,以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它涉及到中药的提取、分离、纯化、制剂成型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中药药剂学的研究,可以将传统的中药配方转化为现代制剂,提高中药的疗效和稳定性,方便患者使用。
同时,中药药剂学也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此外,中药药剂学还关注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
它研究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稳定、可控,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总之,中药药剂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在中药的现代化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药药剂学

药典外标准
• 部颁药品标准-有法律约束力
– 1963:西药174种,其中制剂97种 – 1974:抗生素及其制剂102种
• 部颁药品卫生标准 • 地方标准:已废除(2001.12.1)
药品管理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 – 1985.7.1 – 2001.12.1 – 2002.9.15 实施条例
药剂学的发展:古代
两宋时代(AD960~1279) AD1076 设立了太医院卖药所(后改称太平惠民局)及 修合药所(后改称和剂局) AD1080 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剂规范中成药 788种
明清时代(AD1368-1911) 李时珍 AD1518-1593《本草纲目》 剂型近40种
药剂学的发展:近代
• 新药审批办法 – 1985.7.1 新药审批办法:卫生部 – 1999.5.1 SDA修订 新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 – 2002.12.1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GLP:药品非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 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 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第一章 绪论
中药药剂学概述 药剂学的发展 药物剂型的分类 药物剂型选择原则 药剂工作的依据
1.1 概述
基本概念
• 药剂学(Pharmaceutics)
– 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 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学科。
• 中药药剂学:
–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 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 应用性和技术性学科。
• 胃肠给药 • 非胃肠给药
– 注射 – 皮肤 – 黏膜 – 呼吸道
中药药剂学

中药药剂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
中成药:为中药成药的简称,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
在医师、药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的药品,这类药品一般专用型强或副作用大。
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的芽孢全部杀死的操作。
防腐(抑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操作。
F值:一定灭菌温度,Z值为10C 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CZ值和10C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浸出药剂:采用适宜的浸出溶剂和方法浸提药材中有效成分,直接制得或再经一定的制备工艺过程而制得的一类药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煎膏剂:药材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蜂蜜制成的稠厚状半流体剂型。
胶束、胶团: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部分与水的亲和力较小,当浓度较大时疏水部分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缔合体。
CMC(临界胶束浓度):开始形成胶束时溶液的浓度。
增溶: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而使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芳香水剂:指挥发油或其他挥发性芳香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澄明水溶液。
反絮凝: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成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反絮凝。
注射剂: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浊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
热原: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广义热原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性热原等。
表面活性剂:能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的物质。
中药药剂学

第一章:绪论 1. 中药制剂使用辅料有两个特点:一是“药辅合一”;二是将辅料作为处方的一味药使用。
2. 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1)按物态分类;2)按制备方法分类;3)按分散系统分类;4)按给药途径分类。
(真溶液类剂型,如芳香水剂、溶液剂、醑剂、甘油剂及部分注射剂)3. 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1)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2)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3)根据原方不同剂型的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特性选择剂型;(4)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6. 中药药剂学的主要性质(1)实践性(2)统一性(3)综合性7.《黄帝内经》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不同剂型及其制法、用法用量和适应症。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专著;《伤寒论》《金匮要略》记载了煎剂、丸剂、散剂、浸膏剂、软膏剂、酒剂、栓剂、脏器制剂等10余种剂型葛洪《肘后备急方》八卷,首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
《本草经集注》提出:“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煎膏者”8.《药典》、《局颁药品标准》、《局颁药品卫生标准》(即《部颁药品卫生标准》)、《药品管理法》第三章:制药卫生 1. 洁净室工作时室内必须保持正压;洁净室的洁净度可达100级。
2. 滴眼剂配液、滤过、灌封——1万级4. 灭菌方法1)物理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火焰灭菌法——适用于不易被火焰损伤的瓷器、玻璃和金属制品。
干热空气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搪瓷容器及油性药物和易被湿热破坏的药物,不适宜用于大部分药品及橡胶、塑料制品的灭菌)○②湿热灭菌法(热压灭菌法——热压灭菌法适用于耐热药物及其水溶液、外科敷料、手术器械及用具等物品的灭菌。
流通蒸汽灭菌法与煮沸灭菌法——常用于含抑菌剂药液的灭菌,1-2ml注射剂及不耐热品种灭菌。
低温间歇灭菌法——用于需加热灭菌但又不耐较高温度的药品)○3紫外线灭菌法4、微波灭菌法5、辐射灭菌法2)滤过灭菌法(用于不耐热的低粘度药物溶液和相关气体物质的洁净除菌处理):微孔薄膜滤器,垂熔玻璃滤器,砂滤棒3)化学灭菌法:○1气体灭菌法(环氧乙烷、甲醛、丙二醇、乳酸)○2浸泡与表面消毒法(醇类、酚类、表面活性剂、氧化剂)5. 防腐剂苯甲酸与苯甲酸钠、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泊金类)、山梨酸、乙醇、季铵盐类(洁而灭,杜灭芬)、酚类及其衍生物、脱水醋酸 6. 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1)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2)被灭菌药物与介质的性质;3)灭菌温度与时间;4)蒸气的性质7. 100级的洁净室:大输液的滤过、灌封;针剂的分装、灌封。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一、绪论1、中药药剂学含义: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分支: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等。
3、剂型选择原则:三小三效五方便。
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由于时间较长,杀灭芽胞常不够完全,须添加适量的抑菌剂。
4)紫外线灭菌法特点: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灭菌。
原理:一般用于灭菌的紫外线波长是220-290nm,灭菌力最强的是254-257nm紫外线,可作用于核酸蛋白,促使其变性。
同时紫外线照射后,空气产生微量臭高效,速效,长效;五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贮藏方便。
4、《中国药典》版次:最新版为2010版。
药典是最低标准。
5、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1)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称为制剂。
3)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4)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工艺的制剂按照新药治理。
6.《新修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官方颁布的第一部制剂规范,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剂方典。
7.GAP:中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8.剂型发展的四个时代:常规剂型、长效和缓释剂型、控释剂型、靶向剂型。
中药药剂学研究内容包括

中药药剂学研究内容包括
中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药物的提取与纯化:研究如何从中草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并针对不同药物进行纯化,以获得高纯度的中药药物。
2. 中药药物的制剂开发:研究如何将中草药提取物或单一有效成分转化为具有良好药效和稳定性的制剂,如中药浸膏、中药片剂、中药注射液等。
3. 中药药物的质量控制:研究如何对中药药材和制剂进行质量评价和控制,包括研究中药的理化性质、鉴别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等。
4. 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以及其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
5. 中药药效评价:研究中药药物的药效和作用机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方法,评价中药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中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旨在研究中药物质的提取、纯化和制剂开发,以及药物的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评价等,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剂名词解释

1.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时间-数量变化过程,并提出用于解释这一过程的数学模型,为指导合理用药、剂型设计提供量化指标的一门学科。
3.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三者关系的一门学科。
4.生物半衰期是指体内药量或药物浓度消除一般所需的时间5.药物有效期是药物在室温下降解10%所需的时间6.控释制剂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的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7.缓释制剂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8.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9.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10.薄膜衣指在片心之外包一层比较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衣膜11.半薄膜衣在包薄膜衣前先在片心上包几层粉衣层,使片剂棱角消失和颜色一致后载包薄膜衣12.肠膜衣指在37℃的人工胃液中2小时以内部崩解或溶解,洗净后在人工肠液中1小时内崩解或溶解,并释放出药物的包衣片13.灭菌指运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的芽胞全部杀死的操作14.防腐指运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操作15.消毒指运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的操作16.同质多晶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可因结晶条件不同而得到晶格排列不同的晶型17.增溶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而溶解度增加的现象18.助溶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加入第二种物质而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的现象19.潜溶有时溶质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要比其在各单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大的现象20.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瓶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21.固体分散体指药物与载体混合制成的高度分散的固体分散物22.置换价指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的重量之比值23.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V=X/C24.临界相对湿度将吸湿平衡曲线陡直部分延长与横坐标相交即得样品的CRH25.丹药指用汞及某些矿物药,在高温条件下经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26.F0 一定灭菌温度(T),Z值为10℃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10℃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27.休止角是表示微粒间作用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表示微粉流动性。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中药药剂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能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能力和素养:1. 理解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中药药材的加工、炮制和制备技术;3. 熟悉中药制剂的分类、质量标准及生产工艺;4. 掌握适用于中药制剂的现代制药技术,并能运用于中药研发和生产中;5. 培养学生的中药制剂研发和生产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中药药材加工和炮制技术1.1 中药药材的分类和加工方法1.2 中药炮制技术及其影响因素1.3 中药药材炮制质量控制方法2. 中药制剂学基础2.1 中药制剂学的概述和发展历程2.2 中药制剂的分类和特点2.3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法3. 中药制剂工艺学3.1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和工艺流程3.2 中药制剂的成方原则和配伍禁忌3.3 中药制剂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要求4. 现代制药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4.1 提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4.2 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4.3 理化性质测定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知识;2. 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 研究论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4. 案例研究和课堂演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核:闭卷考试,考查对课程核心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考查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4. 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评分:考查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
七、参考教材1. 《中药药剂学教程》(主编:XXX)2. 《中药制剂与质量评价》(主编:XXX)3. 《中药制剂工艺学》(主编:XXX)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中医药学院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教学工作,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药学专业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和指导。
《中药药剂学》PPT课件

精选ppt
8
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依据
(三)根据某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选择 剂型
选择的剂型是否最优,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评 价一般采用体内药代动力学、药理效应法和体外溶 出度法等进行评价。
(四)根据生产条件和方便性的要求选择剂型
选择的剂型要充分考虑生产条件,实现 规模化生产,并可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考虑 到剂型方便性问题。
精选ppt
4
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
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天 然药物(中药),人工合成(西药)。
2.药品:一般指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的各种药物制品 (剂型,成品)。
3.剂型: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 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4.制剂:根据药典、部颁标准或其他规定处方,将原
精选ppt
9
课堂练习
一、选择:
1、研究药物剂型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 等内容 的综合性技术学科,称为()A、制剂学 B、调剂学 C、药剂 学 D、方剂学
2、根据《部颁药品标准》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 制品,称为( )A、方剂 B、调剂 C、中药 D、制剂
二、多选:
精选ppt
12
第三节 中药药剂工作依据
一、药品标准
1、药典 药典的性质与作用 性质: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政府颁发施行,具有法律的 约束力。
作用:药典中收载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 用药物及其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 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作为药物生产、检验、 供应与使用的依据。药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家药物生产、 医疗和科技水平,也体现出医药卫生工作的特点和服务方向。 药典在保证人民用药有效安全,促进药物研究和生产上起到重 大作用。
中药药剂学教案

1 人参,珍珠,冰片,麝香,朱砂的粉碎
2 乳香,没药
3 动物药,皮类,种仁类
提 问
判断:粉碎过程中机械能完全转变成表面能达到粉碎目的.
3.小结(时间)1~2分
粉碎与筛析是中药药物制剂中最基本的一项操作,很多剂型的制备都将涉及此项操作,如散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混悬型液体等剂型.重点掌握几种粉碎方法及各自适用范围.
水飞法,加液研磨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具
教学进程
1.导言(时间) 3~5分
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对象中药材,来自与自然界,不可能直接调配药剂,因此必须进行适当加工,而粉碎与筛析就是基本的原料处理方法,也是一项基本的药剂制备的基本操作
复习提问
板书设计
第四章粉碎与筛析
第一节概述-粉碎
一定义与目的
1定义
2目的
3对粉碎度的要求
第二节筛析
一筛析的目的
1定义
2目的
二药筛的种类与规格
1分类
2规格
三过筛与离析的器械
四过筛原则
第三节微粉学基础知识
课题第五章散剂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散剂的制法
教学目的
掌握散剂的一般制备方法,以及含毒性药散,共熔散,含液体散,眼用散等的制备原则和方法;等量递增,打底套色的混合原则,熟悉散剂的含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及检查法.
9.元代-蒸馏酒
10.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2.讲授(时间) 95分
课题内容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药物剂型的分类
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试验规范
掌握要点
药物剂型的分类
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药典,部颁标准
中药药剂学实习报告

中药药剂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实习单位介绍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中药的制剂技术和药剂学基础知识。
通过实习,我旨在进一步了解中药的制剂方法和药物生产过程,并掌握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
本次实习选择在某中药制剂厂进行,该厂是一家具有优良生产设备和先进技术的中药企业。
二、实习内容1. 药品生产工艺:通过参观生产车间,了解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药材的配制、炮制、研磨、浸泡、煎煮等步骤,以及制剂的制备、填充、封口等工艺。
2. 药物质量控制:学习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标准,了解中药的理化性质分析方法、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微生物检验方法等。
参与药物的质量检验工作,学习药物的药理学作用、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等。
3. 药品稳定性研究:了解中药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参与药品的稳定性试验,学习药品稳定性测试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方法。
4. 检验设备操作:学习和操作常见的中药检验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熟悉检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5. 研究论文撰写:根据所参与的实验结果,撰写中药药剂学相关的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和结论总结。
三、实习过程及心得体会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参观了该中药制剂厂的生产车间。
通过实地观察和导师的讲解,我了解到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其中,药材的配制和炮制是制剂工艺的重要环节,不同的药材需要经过不同的处理方法才能发挥最佳的药效。
在制剂的过程中,我还学习了一些填充和封口的技术,这些操作对于保证制剂的质量和保存期都非常关键。
在药物质量控制方面,我学习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参与质量检验工作,我了解到每一批药物都需要进行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检验,以及微生物的检验,确保药物的符合国家标准和药典的要求。
我还学习了一些常见的药物质量评估方法,如溶出度、稳定性测试等,这些对于评估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中药药剂学

名解1、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成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2中成药:指以中药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
3药品:药品一般是指以原料药经过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药品管理法》中将药品定义为: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4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称为制剂。
5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医疗和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6辅料:中药炮制过程中为了降低药物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或矫味矫臭等而加入所需的辅助药材。
7.絮凝:由于电位的降低促使液滴聚集,出现乳滴聚集成团的现象。
乳剂中的电解质和离子型乳化剂的存在是产生絮凝的主要原因,此过程是可逆的8.乳析:即分层,乳剂在放置的过程中,体系中分散相会逐渐集中在顶部或底部9.增溶: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而溶解度增加的现象9.助溶: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加入第二种物质而增加起在水中的溶解度的现象10.眼膏剂:药物,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供眼用的灭菌软膏剂11.低共熔现象:两种或多种药物经混合出现湿润或液化的现象12.返砂:有些煎膏剂在贮存一段时间后,常有糖的结晶析出,俗称“返砂”。
“返砂”原因与煎浸剂所含总糖量和转化量有关。
解决方法:控制总糖量在85%以下为宜;控制转化糖量在在40-50%之间13.“火毒”:油丹炼合而成的膏药若直接应用,常队皮肤局部产生刺激性,轻者出现红斑,瘙痒,重者出现发泡,溃疡,这种刺激俗称火毒14.F与F0值在灭菌中的意义:F与F0值的设置,可作为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一般要求湿热霉菌法的F0值≥80。
中药药剂学重点知识归纳

中药药剂学重点知识归纳1. 概述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的配伍、制剂和贮藏等方面的科学。
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药药剂学的重点知识。
2. 中药配伍原则中药配伍是指将不同的中草药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使用,以发挥协同作用或减少毒性。
根据传统经验和现代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常见的中药配伍原则,包括:•归经相须:归经相须是指将具有相同归经(即具有类似功效)的中草药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肝胆疾病时常用黄芩与柴胡配伍。
•相互制约:相互制约是指将具有相反作用或毒性的中草药进行配伍,以达到平衡作用。
例如,治疗感冒时常用麻黄与杏仁配伍。
•补充益气:补充益气是指将具有补益气血作用的中草药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贫血时常用当归与黄芪配伍。
•祛风散寒:祛风散寒是指将具有祛风散寒作用的中草药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风寒感冒时常用葱白与生姜配伍。
3. 中药制剂分类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草药加工成适合临床应用的形式,便于患者服用和吸收。
根据不同的制剂方法和应用形式,中药制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膏方:膏方是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后加入蜜糖或其他黏稠物质制成的。
常见的膏方有川贝膏、枇杷膏等。
•散剂:散剂是将中草药研磨成细粉后装入小包装袋或容器中的制剂。
常见的散剂有板蓝根颗粒、银黄颗粒等。
•丸剂:丸剂是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后与其他辅料混合,制成丸状的制剂。
常见的丸剂有桂枝汤丸、四季感冒丸等。
•煎剂:煎剂是将中草药加水煮沸后浓缩制成的液体制剂。
常见的煎剂有麻黄汤、桃红四物汤等。
•注射剂:注射剂是将中草药提取物或浓缩液体注射制成的制剂。
常见的注射剂有青蒿素注射液、人参注射液等。
4. 中药贮藏方法中药贮藏是指将中草药保存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以保持其有效成分和质量稳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贮藏方法:•干燥贮藏:将中草药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以防止霉变和有效成分流失。
•密闭贮藏:将中草药放置在密闭容器中,以防止空气进入和湿气侵入,保持其干燥和新鲜。
中药药剂学 pdf

中药药剂学 pdf
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中药的制剂、加工、储存、质量控制以及药物剂型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以下是中药药剂学的主要内容:
1.中药制剂与加工:研究中药的制剂方法,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
酒剂、糖浆剂等不同的中药剂型制备技术,以及中药的提取、浸提、提取液的浓缩、干燥等加工工艺。
2.药物剂型学:研究中药剂型的性质、特点以及适用范围。
比如,不同剂型
对于疾病治疗的作用机制、药效学特点、给药途径和适应症等方面的研究。
3.药物质量控制:包括对中药原料、中间品和成品药的质量评价标准,以及
药品的质量控制方法、评价技术和检测手段等。
4.药物稳定性和储存:研究中药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包括药物的保存、
贮存、运输和保质期的控制等。
5.中药剂型改良与创新:研究传统中药剂型的改良和创新,以适应现代医学
和患者的需要,提高药效和治疗效果。
6.中药配伍规律: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包括合理搭配中草药,发挥药
物的相互增效作用,减少毒副作用等方面的规律。
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中药的合理使用、药物疗效的提高和药物安全性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概念一、中药药剂学的定义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二、中药制剂的分类1.方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多种中草药,经过加工处理后形成的具有特定疗效和用法的制剂。
2.散剂:将单味或多味中草药粉碎后,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用于冲服或外敷。
3.丸剂:将单味或多味中草药粉末加入蜜、麦芽等黏性物质搓成球形,称为丸剂。
4.片剂:将单味或多味中草药粉末压缩成片状,称为片剂。
5.胶囊:将单味或多味中草药粉末装入胶囊内,称为胶囊。
三、中药制剂的制备技术1.提取技术:利用溶液对生物体内有价值成分进行提取。
常见方法有水提法、醇提法和油提法等。
2.浸泡技术:将中草药浸泡在水、酒或其他溶液中,使其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出来。
3.炮制技术:将中草药进行加工处理,如炒、曝、焙等,以改变其性味和药效。
4.配伍技术:根据中医药学理论,对多种中草药进行搭配,以达到协同作用和增强疗效。
四、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1.外观检查:包括颜色、形态、气味等方面的检查。
2.含量测定:对制剂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
3.理化指标检查:对制剂的溶解度、比重、酸碱度等指标进行检查。
4.微生物检查:对制剂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检查。
五、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1.方便服用:与传统的煎汤相比,中药制剂更加方便使用和携带。
2.稳定性好:通过科学合理的配伍和加工处理,使得中草药有效成分更加稳定,并且能够长期保存。
3.疗效显著: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
六、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趋势1.标准化:制定中药制剂的标准化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以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2.现代化: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微波辐射、超声波提取等技术,以提高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和质量。
3.个性化: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和身体情况,对中草药进行个性化配伍和加工处理,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药剂学试题及答案

中药药剂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B.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C. 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D. 中药制剂的药理作用2. 以下哪项不是中药制剂的基本要求?A. 安全性B. 稳定性C. 经济性D. 多样性3. 中药制剂的“三效”指的是什么?A. 效果、效率、效益B. 疗效、效用、效价C. 效果、效用、效价D. 疗效、效率、效益4. 中药制剂的“五性”不包括以下哪项?A. 药性B. 药味C. 药力D. 药色5. 中药制剂的“三制”是指?A. 制备、制取、制度B. 制取、制剂、制度C. 制备、制剂、制度D. 制备、制取、制剂6. 中药制剂的“四化”不包括以下哪项?A. 标准化B. 规范化C. 现代化D. 个性化7. 中药制剂的“五统一”原则包括以下哪项?A. 统一制剂标准B. 统一制剂工艺C. 统一制剂品种D. 统一制剂名称8. 中药制剂的“三查七对”中的“三查”是指?A. 查对药品名称、规格、批号B. 查对药品名称、剂量、用法C. 查对药品名称、剂量、批号D. 查对药品名称、批号、用法9. 中药制剂的“四不”原则是什么?A. 不同品种不混用,不同剂量不混用,不同批号不混用,不同时间不混用B. 不同品种不混用,不同剂量不混用,不同批号不混用,不同地点不混用C. 不同品种不混用,不同剂量不混用,不同时间不混用,不同地点不混用D. 不同品种不混用,不同时间不混用,不同批号不混用,不同地点不混用10. 中药制剂的“五不”原则包括以下哪项?A. 不同品种不混用B. 不同剂量不混用C. 不同批号不混用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1-5 A B B C C 6-10 C B C D D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A. 药材的来源和质量B. 制剂的稳定性C. 制剂的安全性D. 制剂的成本2.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原料药材的质量控制B. 制剂工艺的质量控制C. 制剂的稳定性测试D. 制剂的临床效果评价3. 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需要考虑以下哪些因素?A. 患者的体质B. 患者的病情C. 药物的剂量D. 药物的给药途径4. 中药制剂的药理作用研究包括:A. 药效学研究B. 药代动力学研究C. 毒理学研究D.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5. 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发展需要:A. 引入现代科学技术B. 创新制剂工艺C. 强化质量控制D. 拓展国际市场答案:1 A B C D 2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西药药剂学没有交集。
中药药剂总结

中药药剂学一、中药药剂学的含义与性质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二、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1.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饮片:系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植物油脂和提取物:系指从植、动物中制得的挥发油、油脂、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
包括以水或醇为溶剂经提取制成的流浸膏、浸膏或干浸膏、含有一类或数类有效成分的有效部位和含量达到90%以上的单一有效成分。
2.药物与药品药物: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3.剂型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4.制剂根据《中国药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5.成方制剂系指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经药政部门批准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称为成方制剂。
其中单味处方者称为单味制剂。
成方制剂习称中成药。
6.处方系指医师对患者治病用药或药剂制备的书面文件。
7.非处方药系指无需凭执业医生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也称为柜台发售药品(Over The counter drugs,简称OTC)。
8.新药系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证的,按照新药注册申请管理。
9.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简称,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中药药剂学重点

中药制剂与剂型1.概念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内容:配制理论(基本理论、处方设计)、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2.剂型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3.制剂根据药品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和理论的科学,称为制剂学。
第一节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与选择一、中药制剂的原料制备中药制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总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
1.中药材来源于动物、矿物、植物,经过简单加工或未经加工而取得药用部位的生药材。
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城乡集贸市场可以出售中药材”。
2.中药饮片饮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该定义强调了中药饮片作为药品的法定地位。
3.中药提取物凡是经过一定的提取方式从植物、动物、矿物中制得的用于制剂生产的挥发油、油脂、浸膏、流浸膏、干浸膏、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等均为提取物。
有效部位:是指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提取物,其中结构明确成分的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三、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一)、根据疾病防治需要起效快慢: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急症患者: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水溶性基质)等速效剂型慢性病患者:丸剂、片剂、膏药及长效缓释制剂皮肤疾患:软膏剂、涂膜剂、洗剂、搽剂腔道病变:栓剂、灌肠剂(二)、根据药物性质有效成分易为胃肠道破坏,或不被胃肠道吸收,或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因肝脏首过效应易失效者——不宜设计为口服剂型(多选题)。
活性成分间易产生沉淀等配伍变化的组方,含水中不溶、难溶或不稳定成分的药物——不宜设计制成注射剂、口服液等水性液体制剂。
(三)、根据“用、产、带、运、贮”五方便的要求方便服用、有利生产、适于携带、便于运输、利于贮藏。
中药药剂学

第四章: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5. 目数:每英寸(2.54cm)长度有多少孔表示。 2. 粉碎的方法:干法粉碎(串料、串油、蒸罐)、湿法粉碎(水飞、加液研磨)、低温粉碎、超细粉碎 3. 休止角(a):粉体堆积层自由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a<30ºC,流动性好;a<45 ºC,具有疏松敢,可以满足生产 流动性需要。4. 最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一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二号 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中粉,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的粉末。 细粉,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最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 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极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6. 混合机理:对流混合、扩散混合、切变混合。 7. 混合方法:搅拌混合、研磨混合、过筛混合。 9. 制粒的方法 答:(1)挤出制粒;(2)高速搅拌制粒;(3)硫化喷雾制粒(——是指利用气流使药粉呈悬浮 流化状态,再喷入黏合剂液体,使粉末聚结成粒的方法。由于将混合、制粒、干燥等操作在一台设备内完成,又叫 一步制粒、流化床制粒或沸腾制粒);(4)喷雾干燥制粒;(5)滚转法制粒;(6)干法制粒(包括滚压法制粒和 重压法制粒)10. 常规粉碎设备:柴田式粉碎机(万能粉碎机)、万能磨粉机、球磨机。 常用超细粉碎设备:流 能磨、振动磨 11. 混合机械:槽型混合机、混合筒、双螺旋锥形混合机。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1. 液体药物固体化的技术有:环糊精包合技术;微囊、毫微囊制备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 2. ß-环糊精包合的作用答:(1)增加药物的稳定性;(2)增加药物的溶解度;(3)液体药物粉末化;(4)掩 盖不良气味,减少刺激性及毒副作用;(5)调节释药速度;(6)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微囊:以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作囊心物包裹而成的微小胶囊称微囊,制备的过 程称微囊化。 4.微囊的制备方法:相分离-凝聚法(单凝聚法与复凝聚法) 5.单凝聚法:系将药物分散于囊材的水溶液中,以电解质或强亲水性非电解质为凝聚剂,使囊材凝聚包封于药物表 面而形成微囊。 6.复凝聚法:系指利用两种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做囊材,将囊心物分散在囊材的水溶液中,在 一定条件下,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互相交联后,溶解度降低,自溶液中凝聚析出成囊。7.复凝聚法机理:明胶当 pH值在等电点以上时带负电荷,在等电点以下时带正电荷,阿拉伯胶在水溶液中仅具负电荷。当明胶与阿拉伯胶溶 液混合后,调pH值4 ~ 4.5,明胶正电荷达最高值,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结合成为不溶性复合物,凝聚成微囊。 8.缓释制剂:释药速度受药物浓度影响;有血药浓度峰谷;一级速度过程;口服缓释制剂每日用药次数与普通制剂 相比,至少应减少一次,或用药时间有所延长。 9.控释制剂:释药速度在一定时间内与释药量无关;基本无峰谷现象;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 第二十四章:中药新药的研究 2.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指导思想答:(1)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体系为指导;(2)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手段;(3)以制剂的有效安全稳定为核心。 (另外还有质量可控性、可接受性) 3. 中药新药的系统研究方法。答:中药新药的系统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选题、设计处方、选择剂型及制备工艺、建 立质量标准、药品稳定性试验、临床前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及临床研究。选题与设计是关键。 4. 临床前研究包括: 药学研究(生产工艺研究、药品质量标准研究、药品稳定性研究)、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剂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剂学名词解释
朋友!让我来跟您唠唠中药药剂学这个名词。
中药药剂学啊,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怎么把那些中药弄成能让咱方便用、效果好的剂型的一门学问。
比如说,您抓了一堆中药,总不能直接就塞嘴里吧?得把它们加工加工。
加工成啥样呢?像熬成药水,这就是一种剂型;或者做成丸子,方便您吞服;还有做成膏药,能贴在身上治病。
中药药剂学要考虑的事儿可多啦!得研究用啥办法能把中药里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还得保证在加工过程中这些有效成分不跑丢、不变质。
而且还得琢磨怎么让这药吃起来不那么苦,用起来更方便,效果还得杠杠的。
中药药剂学就是中药变成好用的药的魔法秘籍,让咱们能更好地利用中药来赶走病痛,保持健康!您明白了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药物配制理论, 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 合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学科。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性质
✓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 在继承传统制剂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
吸收现代药剂学的新理论、新技术 ✓ 综合性 ✓ 应用性 ✓ 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的任务
• 基本任务
• 从传统的和普通的剂型发展到丰富的、 先进的、复杂的剂型或系统
• 从“ART”走向“SCIENCE”的过程
中药药剂研究进展
• 中药制剂新技术; – 超细粉碎技术 – 提取分离纯化技术 – 浓缩、干燥技术 – 制粒技术 – 包衣技术 – 固体分散技术 – 包合技术 – 其他
• 新剂型的研究; • 新辅料的研究; •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 根据临床用药和处方中药味的性质以及生产、 贮藏、运输、携带、服用等方面的要求,将 中药制成适宜的剂型,以质量优良的制剂满 足医疗卫生的需要。
• 继承\整理 • 发展\提高 • 基本理论研究 • 辅料研究
重要术语
• 药物: 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包括原料和制剂 • 药品: 原料药经加工制成的成品,可直接应用 • 剂型: Dosage form原料药经加工制成的、适合于应用的形式 • 制剂: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根据标准制成的、具有一定规
• 物理药剂学(Physical Pharmacy):研究剂型和制剂设计中的物理化学 理论原理及现象,并应用这些原理指导剂型及制剂的设计。
•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Polymer Science in Pharmaceuticals):研究药剂常 用聚合物的性能、应用及其与药剂设计和质量的关系。
• 制剂机械和制剂车间设计(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研究制剂机械 的基本原理、配置和应用,制剂车间的设计和合理布局。
– 指纹图谱
•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 中药制剂基础理论的研究;
药剂学的发展:古代
两宋时代(AD960~1279) AD1076 设立了太医院卖药所(后改称太平惠民局)及 修合药所(后改称和剂局) AD1080 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剂规范中成药 788种
明清时代(AD1368-1911) 李时珍 AD1518-1593《本草纲目》 剂型近40种
药剂学的发展:近代
中药药剂学
TEL: 51322197(Office)
第一章 绪论
中药药剂学概述 药剂学的发展 药物剂型的分类 药物剂型选择原则 药剂工作的依据
1.1 概述
基本概念
• 药剂学(Pharmaceutics)
–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 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学科。
•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y, BioPharmaceutics):研究剂型因素与生理效 应之间的关系。
•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运行 规律和时效过程。
• 临床药学(Clinபைடு நூலகம்cal Pharmacy):研究临床药物的合理应用和药物相互作
格、可直接应用的药品;剂型中的具体品种 • 调剂: 按照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注明用法用量的调配
操作,药房调剂 • 方剂:医师处方,专人或专病,用法用量的药剂 • 中成药:中药成药 • 处方:
– 制剂处方Formulation – 医师处方Prescription
• 非处方药:OTC Drug • 新药:
晋唐时代(AD265~960)
晋 葛洪AD 283-363 ➢ 《肘后备急方》记载铅硬膏、蜡丸、锭剂等 多种剂型,第一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
梁 陶弘景AD 456-536 ➢ 《本草经集注》制剂工艺
唐AD659《新修本草》第一部药典
AD131-201 Galen, 药剂学鼻祖
Galenicals, 植物药浸出制剂
用。
药物制剂发展的阶段
• 普通制剂 • 缓释\长效制剂 • 控释制剂 • 靶向制剂 • 智能给药
• 三效
– 高效、速效、长效
• 三小
– 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
• 方便
“化学结构决定 论”
DDS
• 药物传递系统 Drug Delivery System • Formulation Device
• 从个体医生的简单调配行为发展至小作 坊生产到现代的大规模工业化,
BC1552 埃及巴比伦王国 伊伯氏纸本草失传
BC460-377 希腊Hippocrates, 新医药鼻祖 科学医药学
药剂学的发展:古代
秦汉时代(B.C 221-A.D220)
➢ 东汉《神农本草经》 最早本草专著 制药 理论、法则,强调根据药性选择剂型
➢ 张仲景AD 150-219 《伤寒杂病论》10多种 剂型,赋型剂,炮制
近代
19世纪初—20世纪中 西方医药传入, 片剂注射剂等 现代剂型
工业技术进步,机械化 ,自动化
1847,德,Mohr,
药剂工艺教科书,No.1
药剂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药剂学的发展:现代
现代药剂学 1940’s— 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 工业药剂学(Industrial Pharmacy, Industrial Pharmaceutics):研究药剂 工业生产的理论和实际工艺技术,主要内容为剂型研究及制剂处方设计 及工艺设计,制剂的质量控制。
中药药剂学的地位/作用
• 综合性学科 • 主干课程 • 联系中医与中药的桥梁 • 中药现代化的主要载体
1.2 药剂学的发展
• 发展历史 • 研究进展
药剂学的发展:古代
夏商时代 (B.C.2100-1100) 夏禹 BC 2140, 酿酒,药酒,曲(酵母) 商 BC 1766, ➢ 汤剂 ➢ 五十二病方 丸剂 春秋 BC221 《黄帝内经》 ➢ 载方13首提出“君、臣、佐、使”的组方原 则,记载汤、丸、散、膏、药酒等不同剂型 并对各种制剂的制法、用法用量及适应证均 有较明确的规定。 ➢ 书中还专列出汤液醪醴论篇,论述了汤液醪 醴的制法和用途。 ➢ 中国现存中医学文献最早的一部典籍不仅奠 定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础,而且也开创了 中药药剂学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