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对比分析论文
中国制造业现状研究论文
中国制造业现状研究论文中国制造业与国外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对比研究目录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制造业与国外制造业产品竞争力的对比,以期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源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工人数量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2.技术水平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如高铁、核电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3.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支持制造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中国制造2025”等,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国外制造业的竞争力国外制造业的竞争力也非常强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品牌影响力许多国外制造业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如XXX、XXX等,这为它们的产品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和消费者的信任。
2.技术创新国外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巨大,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3.质量管理国外制造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高,注重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可靠性。
四、对比分析中国制造业与国外制造业在竞争力方面各有优势。
中国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政策支持等方面表现突出,而国外制造业则在品牌影响力、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方面具有优势。
然而,中国制造业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如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五、结论中国制造业与国外制造业在竞争力方面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中国制造业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同时,政府也需要继续出台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数字经济研究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李福鑫
数字经济研究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展望李福鑫发布时间:2021-11-05T07:18:59.66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1期作者:李福鑫[导读] 特别是在企业数字化建设水平较低的现状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会面临极大挑战。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165000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数字经济已经在西方国家出现萌芽,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发展,几乎在同时期,信息化、信息经济等有关数字经济的元素出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蓝图当中。
随着我国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和《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有效的支持。
关键词:大数据视角;数字经济;新型经济;信息化经济引言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的产物,现已成为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用途最广、创新最活跃的经济活动。
整体来说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扩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拉动了创新能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但是,随着数字经济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其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在企业数字化建设水平较低的现状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会面临极大挑战。
1数字经济的内涵及范式Negroponte在1995年预见性地提出“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的概念,揭示出世界贸易由原子式交换跃升为比特式生存,回归尼葛洛庞帝彼时的历史语境下数字化程度仅为35%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脑和3000万人加入互联网络。
他认为数字化生存方式带来的四个特质是分权、全球化、追求和谐与赋权。
DonTapscott于1996年出版的《数字经济》(TheDigitalEconomy:PromiseandPerilInTheAgeOfNetworkedIntelligence)引用了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理念,但是他带着经济学的视角洞察数字化时代风貌,既看到数字经济带来的新经济体系、新政治架构、新社会形态的巨大变革,也试图冷静思辨地分析更严重的社会阶级化、对个人隐私的侵犯、结构性失业以及社会错置与冲突等隐藏危险。
毕业论文《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目录目录 (I)摘要 (II)Abstract (III)引言 (1)1.电子商务在现代企业中的发展状况 (1)2.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的作用及影响 (3)2.1电子商务对现代对企业的影响 (3)2.1.1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3)2.1.2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6)2.1.3 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销售管理的影响 (7)2.2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的作用 (8)3.电子商务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0)3.1电子商务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10)3.2电子商务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地解决方案 (13)结束语 (15)致谢 (15)参考文献 (16)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经济的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点更加突出。
随着通信技术的逐渐成熟,网络用户快速成长,信息经济化将成为经济活动的主流,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在电子商务领域必定能有效地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取新的发展机遇。
电子商务在当今企业中必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当代社会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了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所起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和其发展方向,并在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电子商务互联网企业影响Abstract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features more prominent. With th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mature fast-growing Internet users,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activity, e-commerc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in the area of electronic commerce will be able to effectively establish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 access to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E-commerce in today's enterprises must play a vital rol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enterprises play a key rol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e-commerce in the enterprise status, role, and the problems and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the analysis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inking, management approaches and methods, management tools,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talent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mpact of proposed based on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E-commerce Internet business impact引言电子商务下的企业管理的发展状况,指出了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信息技术经济其网络效应论文
信息技术经济及其网络效应研究摘要:“三网融合”的概念尽管早已被提出,而对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的网络经济特征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尤其是对it和ct融合的ict网络的经济学研究更不多见。
本文借鉴网络产业中网络类别的划分,提出了ict网络的概念;分析了ict网络的不同存在形式,特点和差异性,归纳总结了三网及其融合网络不同ict网络的类别及网络效应特征。
关键词:ict网络三网融合网络效应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和经济逐渐由传统工业社会经济向现代信息社会经济转变。
在工业经济社会中,物质、能量型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而在以信息和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经济社会中,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信息经济中,信息通信技术(oct)作为实现信息流通的主要手段,是连接信息产品生产、分配、使用的纽带。
而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实现,需要依赖先进的通信技术和高度发达的ict网络。
如同传输物质和能量的网络一样,传输信息的ict网络具有多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既有物理网络,如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等,又有虚拟网络,如使用同一种软件产品(word)的用户网络;既有单向的,如广播电视网,又有双向的,如电话网;它们既可能像电信网,产生直接网络效应,又可能是硬件/软件范式产生的间接网络效应。
因此,根据网络的不同存在形式,研究ict网络的类别及其不同网络效应经济特征,是探究ict网络进一步融合和发展规律的基础。
1.ict网络概述1.1网络的概念及其分类网络的概念非常宽泛。
既可以是有形的网络,如电信网、计算机网等;也可以是无形的网络,如使用同一软件的用户网、人际关系网、商品销售网络、维修网络、人机交际网络等。
无论何种网络,其最一般的含义,通常是指通过一系列链路直接或间接连接起来的一组节点(nicholas economides,1996)。
信息经济学 第7章 信息经济与信息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 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 。工业化的核心是发展大规模高效率的制造业, 并以此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向社会提供丰 富的物质产品。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则是提高社会 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 ,从而提高社会各领域生产、服务、管理的效率 和质量,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 如果说工业化水平反映的是物质和能源的开发利 用水平,则信息化水平反映的是信息资源的开发 利用水平。
– 从片面强调分析,转变为更加强调综合; – 从片面强调量变,转变为更加强调质变; – 从片面强调确定性,转变为认识到确定性何不确 定性的统一; – 从片面强调一致性,转变为更加重视多样性; – 从忽视层次间的质的差别,转变为重视层次之间 的质的差别。
7. 3. 3
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测算
• 自2002年,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根据大量实际 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并不断完善企业信息 化的测评指标体系
– 指标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基本指标和效能指标 – 基本指标:战略地位、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 的应用状况、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状况、与信息 化效益相关的指数、 – 效能指标:适宜度指标、灵敏度指标
• 7.4.3
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变
•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服务业的增长异常迅速, 并已经成为各发达经济体的最大部门。 • 服务经济和产品经济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 质量标准、赢利点等方面存在很多根本性的差 别。 • 需要认真研究服务经济的特点,切实从为企业 服务出发,帮助传统企业,特别是大量的中小 企业进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设计和建立新型 的服务机制。
第7章
信息经济与信息化
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关系和区别 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算 信息化政策研究的若干重点议题 信息化进程中的上层建筑的变革
两化融合背景下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两化融合背景下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论文结构安排 (5)二、两化融合的理论基础 (7)2.1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概念界定 (8)2.2 两化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9)2.3 两化融合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10)三、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11)3.1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解析 (13)3.2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指标体系 (14)3.3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5)四、两化融合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17)4.1 信息化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 (18)4.2 工业化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19)4.3 两化融合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 (21)五、两化融合背景下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 (22)5.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说明 (23)5.2 实证分析与结果解读 (24)5.3 结果讨论与政策建议 (25)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研究结论总结 (28)6.2 政策建议提出 (28)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29)一、内容概要两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分析了两化融合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趋势,明确了两化融合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两化融合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分析了两化融合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
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对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揭示了当前我国两化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融合发展不平衡、政策支持不足等。
案例分析: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两化融合成功案例,分析其发展过程、经验教训以及对我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本文旨在为我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有益借鉴。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两化融合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变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
略论中国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
韩 萍 : 论 中 国从 工业 经济 向信 息经 济的 转 变 略
的形成 和快 速发 展 , 并逐 渐 成 为经 济社 会 发展 中的基 础性、 支柱 性 、 导 型产 业 。 ( ) 息 经 济 的组 织形 式 先 4信 是 网络 组 织结构 。属于 扁平化 组织 结构 的 网络组 织结 构 形式 因适 应 了信息 社会 工 作方 式 团 队化 、 作 目标 工
、
工 业 经 济 和 信 息 经 济 的 涵 义 及 特 征
1 工业 经济的 涵义及特 征 。 业经 济是一 个 以物 、 工 质能 源生 产 为主要 内容 、 以一个 物质 商 品生 产为 主 导 的经 济形 态 , 属于一 种 物质 经济 形态 。按 照 西方 学者 的划 分 ,以 18 英 国工业 革 命 为标 志开 始到 第二 70年 次 世界 大 战结 束 ,约 10年 的时 间属 于 工 业 经 济 时 7 代 。工业 经济最 基本 的特征 表现在 :1工 业经 济的支 () 撑技 术是 工业 制造技 术 。 心是发 展大规 模高 效率 的 核 制造 业 , 向社 会 提 供 丰 富 的物 质产 品 , 因此 需 要 大量 的 、 断进 步 的工业 制造 技术 。( )-k 济的基础 资 不 2 X_经 , l 源是物质 资源 。包 括从 自然 界取 得 物质 资源 ( 质 和 物 能量 资源 ) 和在 此基 础 上加入 了人类 劳动 所 形成 的 以 人 造 材料 或半 成 品形 式 出现 的 “ 工资 源 ”两部 分 。 人
缺乏信息的反馈作用 , 主要依靠 劳动 、 资本密集型 的 产 业 发展经 济 , 而形成 粗放 式 的经 济增长 方式 。 从 2 信 息经 济的涵 义及特征 。 息经济 是 以信 息资 、 信 源为基础 、 信息技术为手段 、 通过生产 知识密集型 的 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来把握经济增长 、 社会产出和劳 动就业 的一 种新 型的经 济结构 。 息经济 属于非物 质 信 经 济形 态 。0世 纪 5 年 代 , 方经 济开始 进入信 息经 2 0 西 济时代 。 息经 济最基 本 的特征表 现在 :1信 息经 济 信 () 的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能够扩展人类信 息器 官 功能 的 , 帮助 完 成 信息 的获取 、 输 、 工 、 传 加 再 生和利 用等 的一类 技术 的总称 ,起 始 于 2 纪 4 — 0世 0 5 0年代世 界近代 史上 的第 三次科 技革命 , 以计 算机 的 发 明和应用 为标 志 , 其技 术核 心 的是计 算 机技 术和 网 络 技术 。 2信 息 经济的基 础 资源是信 息 资源。 息资 () 信 源 是 人 类 活动 各 个 领域 所 产 生 和有 使 用 价值 的信 息 的集合 ,0世纪 下半 叶 ,基 于信 息技术 的快 速发展 和 2 广 泛应 用 而形成 了大规模 开 发 、 利用 信息 资 源和更 有 效地创造与实现信息资源价值技术手段 , 使得非物质 型 的信 息 资源 由 以往历 史 上 的隐性 资 源 转 变为 显 性 资源 , 成为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 的继物质 、 能源资 源 之后 又一 基础 性 资源 。 () 息经 济的 主导产 业是 3信 信 息产业 。 随着 信息技 术 的发展 和应用 而快速显 性 伴 化 的信息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 , 加强并促使信息成为
(毕业论文)近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变化分析.doc
近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变化分析自1978年改革开放,此三十年来我国对外投资经历了由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艰难发展过程。
然而,我国对外投资取得的成就在于近十年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及流量数据的分析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投资比例变化进行探讨,进而对我国近十年投资变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对外投资;存量及流量数据;投资产业;变化0前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太长历史,新中国建国以来与外界联系并不紧密,只有到1978年以后,中国的对外投资冰真正意义上开始。
其中,对外投资理论出现大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为背景研究的,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莱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円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清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宄。
2001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在中国GDP规模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入世更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
在加入WT0后,中国对外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一方面加入WT0 为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秩序接轨创造了高效、透明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企业开始逐步将“边际”产业对外转移,将“上游”产业引入国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然而,长时间的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中国的对外投资并非一帆风顺。
我国对外投资起步较晚。
1998年,我国政府正式提出“走出去” 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2000年10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最终明确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1]。
由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得我国对外投资在2003年前相对有些放缓,所以我们分析时从2003年开始:(图1)年份以上是对各大洲的投资存景对比分析,下面对流景数据分析 (图2):600500400300200100图2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图18001600140()1200100080()60040()200北美洲2003 2004 2005 20062007 20082009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年份1.中国对外投资概况1.1投资数额从图1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对外投资中亚洲占据主要地位。
“新经济”与“网络经济”
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已经超出常规周期,且今后仍将进一步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高增长势必导致通货膨胀抬头,这个传统信条现在也已被打破。
为此,一些敏锐的专家早在前两年就提出了“新经济”问题。
另一方面,日本、欧洲,乃至广大的发展中经济和转轨经济,也纷纷感到了“新经济”的冲击波。
本文拟从网络经济角度,就新的世界经济作若干思考。
一、“新经济”概念的来龙去脉“新经济”是什么?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理解。
技术工程出身的人,可能会感慨信息网络的“神奇”;金融业人士,可能容易困惑于“网络股”疯涨和风险投资的魔力;政策智囊们更多关注的可能是“新经济周期”的调控和新的增长点;而经济学教授和社科研究人士,则可能首先有责任界定“新经济”的概念。
在美国,较早谈论“新经济”的学者是商业周刊的主编斯蒂芬·谢波德。
他于 1997年 11月提出了“新经济”概念,指出新经济具有六个特征:实际gdp大幅度增长、公司运营利润上涨、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进出口之和占gdp的比例上升和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度比重上升。
更早的争论是“新周期”问题,1997年8月由迈克尔·曼德尔首次提出。
1998年6月,mit教授多恩布什进一步讨论了周期消失问题。
同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董事长兼主编莫蒂默·朱克曼发表“第二个美国世纪”,认为新型繁荣源于一系列制度结构优势,并非不可持续。
不同的声音包括:美国《前景》杂志主编罗伯特·库特纳认为“商业周期消失论”是夸大其词。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斯蒂芬·韦伯则提出“减幅论”,认为商业周期波动将变得轻微,经济周期正在变成一种“涟漪”(ripples)。
更对立的观点来自克鲁格曼,他认为美国经济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革、“新周期”看上去更像“老周期”,只是失业率低一点。
国内学者较早探讨“新经济”的论文见于《世界经济》杂志。
《论美国新经济》发表于1998年6月号。
从不同层面看网络经济学论文
从不同层面看网络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052-01摘要网络经济就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
网络经济又称为“新经济”,它基于新的技术、新的规律、新的游戏规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
它与信息经济或信息经济学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人们利用网络,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从事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
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
本文从三个层面对网络经济加以解析。
关键词网络经济学经济形态产业发展层面当今世界到处都充斥着多姿多彩的网络,“网”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当我们拿起电话时,就进入了电信网;当我们打开电视时,就进入了无线或有线电视网;当我们用鼠标点击“internet”时,就进入了全球计算机联网的internet。
那么网络是什么?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认识,网络是应用,网络是服务,网络就是人们相互沟通进行信息交换的工具和载体。
网络经济就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
网络经济又称为“新经济”,它基于新的技术、新的规律、新的游戏规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
一、从经济形态层面看网络经济从经济形态这一宏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网络经济在世纪之交的蓬勃发展,是与1993年以来国际互联网商务性应用的急剧高涨分不开的。
但就网络经济这一概念而言,则早已有之,而且由于不同学者对“网络”和“经济”的不同理解,它有着不尽一致的内涵。
例如,早在80年代,有些日本学者鉴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均因有相应的网络而发展起来,就把服务经济称为网珞经济,提出要研究这类网络经济学问题;1992年我率中国信息经济学代表团,访问贝尔实验室时,有两位美国学者送结我几篇研究网络经济问题的论文,其内容是讨论电子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的成本核算、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人们也把这类研究称为网络经济学(economics of networks)。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经济学论文篇1:《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的革新》经济学基础在当前经济管理类型专业中属于非常核心的课程,在其相关专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发挥关键重要作用,尤其现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对于经管类人才需求量非常大,我们必须加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水平。
[1]同时经济基础课程教学目的重在实践,但是其内容体系过于庞杂、知识偏重理论,但是日常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当前教学环境发展较为滞后难以满足新时代对经济学基础教学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实施,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实用性经管人才的培养。
1经济学基础教学环境发展现状1.1经济学基础教学课程的安排偏重理论,各院校致力于知识理论的研究,院校教师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研究以及论文的发表方面,忽略了对经济学基础中应用性教学的研究,而此类学科对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现在大多数教学只是单纯掌握了理论性知识,基本没有从事任何经济学实践活动,也没有开展过任何经济业务。
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经济学案例,课程内容空洞无趣、枯燥无味,不仅不能使学生很好地了解课程的内容知识,甚至极大消磨了学生的耐心,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之实践性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案例的使用水平偏低众所周知,经济学基础知识理论性太强,单纯照本宣科学生难以理解知识内涵,加之该学科对实践性还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课程中增加教学案例分量既是学科本身的要求,也是众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3]但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案例分析课程安排较少,案例内容质量不高,脱离实际生活,案例分析不到位、不合理,使得最终案例教学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是涉及方方面面。
其一,一般情况下,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人数限制,理想的授课人数大约为30人,但是各大院校实行扩招,学生规模持续壮大,然而与学生对应的教学资源并没有都得到很好的满足,班级人数不断增加,加大了授课压力,普通教学班人数扩大到60人左右,甚至部分学校由于人数过多组织合班授课,班级人数超过百人,这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
人类社会总是在对上一个时代的继承和否定过程中获得不断的发展和日益进步的。
一个新时代到来,必然会形成与旧时代明显不同的新特征。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正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为了充分把握时代的脉搏,笔者运用比较分析认识的方法,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等时代的特征进行对比阐释,以明确知识经济时代的一般特征。
2知识经济的内涵自1993年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后《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初探》一书中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到1996年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科技发展报告中提出“知识经济”的内涵。
20多年里,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描述我们所面临的新时代,诸如信息社会、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大科学高技术社会、超工业化社会、脑力产业社会,……等等。
透过各种阐述,抓住新时代的实质,笔者认为运用“知识经济”来描述该时代,更为贴切和科学。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或基于知识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或消费)之上的经济,是容纳新技术革命中一切科学知识和新技术等经济增长因素并以此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增加的一种经济。
它是新时代经济形态的根本特征。
3时间界定从农业经济时代向工业经济时代转变的“分水岭”是18世纪中叶,在此之前农业经济大约维系了数千年(四个数量级)。
工业经济时代大约可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下半叶,为蒸汽动力时代;后一阶段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中叶,为电力时代。
整个工业经济时代的时间跨度为200多年(三个数量级)。
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时间大约可定位于20世纪中叶,40年代至60年代为新时代的萌芽期,70年代以来,新的时代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直到21世纪上半叶将走向成熟期。
4科学技术背景工业经济时代第一阶段的科学理论与技术背景是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以纺织技术的突破为起点,以蒸汽机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以冶炼技术和机器制造为代表,奠定了近代机械化大生产基础,形成了以蒸汽动力技术为主导的工业技术体系;第二阶段主要以电磁理论的建立为科学理论背景,以电力技术广泛应用为标志,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形成了电力工业技术体系,使人类由“机械化”时代飞跃为“电气化”时代。
基于微观经济视角对十大经济新形态进行分析-微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基于微观经济视角对十大经济新形态进行分析-微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技术引致经济。
本文基于技术(规则)经济范式,即技术直接导致经济,技术通过规则间接导致经济,从微观经济的视角梳理、概括出新一轮技术带来的十大经济新形态,包括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尾部经济、体验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全时经济、空间经济、平台经济、生态经济。
这一新的阐释不仅在理论上对经济新形态的现象做了系统建构,而且在实践上为企业未来转型发展明确了基本方向。
研究表明,十大经济新形态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基于不同的侧重点分别予以阐述,但在实践中相互之间往往交叉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复合态叠加态。
新型经济形态不是对既有经济形态的,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是新技术群作用于旧经济,对其进行系统性改造、提升的必然结果,包含、优化、超越了既有经济形态,反映了经济形态的与时俱进性,即技术持续更新迭代,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以此打造出时代经济形态。
关键词: 经济新形态;微观经济;技术-----(规则)-----经济范式;Abstract:It is a basic consensus that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leads to economic revolution.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technology-(rules)-economy, that is,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directly leads to economic revolution,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ndirectly leads to economic revolution through rule revolution, this article sorts out and summarizes 10 new economic forms brought about by the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economics, including digital economy, intelligent economy, tail economy, experience economy, sharing economy, gig economy, full-time economy, space economy, platform economy, ecological economy. This new interpretation not only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s the phenomenon of the new economic form in theory, but also clarifies the basic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 practic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lthough the 10 new economic forms can be explained separately based on different emphases in theory,in practice they often cross and merge, its actually a composite state superposition state. The new economic form is not a negation of the existing economic form, but a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it, i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systemat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old economy by the new technology cluster. It includes, optimizes, surpassesthe existing economic form, reflects the economic form with The Times,that is, with the continuous update and iteration of technology, new economic forms emerge constantly, thus to create the economic form of era.Keyword:new economic forms; microeconomics; technology-(rules)-economic paradigm;一、引言基于技术(规则)经济范式,每个历史时期的技术都会导致整个生产体系的现代化更新(佩蕾丝,2007),进而获得新的经济社会最佳实践模式(王姝楠和陈江生,2019)。
网络经济发展论文(共7篇)
网络经济发展论文(共7篇)第一篇:网络经济的城市竞争力一、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含义、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含义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可以定义为,在网络经济浪潮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个城市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及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实现居民福利最大化的能力。
(二)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特征1.系统性。
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是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强弱取决于各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2.开放性。
网络经济下,城市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在不同时间阶段和不同作用环境下也在不断改变。
3.差异性。
由于各城市的市场构成、政府作用、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创新研发水平不同,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
4.动态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影响城市国际竞争力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在不断发展变化,城市国际竞争力更多地呈现出动态发展变化的趋势。
5.相对性。
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网络经济下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相对性体现在各个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上,也可以表现在某一空间时间范围内,即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国际或国内竞争力水平下,其城市国际竞争力也在发生变化。
6.综合性。
与传统经济不同,网络经济下无论是构成城市国际竞争力的环境条件,还是影响城市竞争主体的要素集聚能力、市场辐射能力和对外贸易能力,都是综合的、多方面、多层次的。
(三)基于网络经济的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1.对外开放程度。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网络经济下,国际、国内市场界限逐渐模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用城市对外开放程度来代替城市国际化,更能说明城市与外界其他城市或区域的往来。
2.创新研发水平。
城市的创新研发能力一直被认为是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网络经济时代,城市的创新研发能力是城市保持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
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基本概念信息经济又称资讯经济,IT经济。
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
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如果说,在工业经济中,钢铁、汽车、石油化工、轻纺工业、能源、交通运输、电话通讯等传统产业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在信息经济中,居重要地位的则是芯片、集成电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光纤光缆、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数据传输、信息网络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环境保护、航天与海洋等新兴产业部门,同时,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部门通过产业化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种信息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否定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的存在,相反会促进这三种经济的素质通过信息化后大为提升,并导致不可触摸的信息型经济取代可以触摸的物质型经济而在整个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最早提出“信息经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F。
Mahchlup)教授。
他在信息经济的经典论著《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它包括了教育,科学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设施和信息活动等五个方面,并以大胆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工作测算出“知识产业”(即信息产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据他的估计,在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有29%来自信息产业。
整个劳动者的投入32%以上来自信息生产和活动。
特点描述信息革命是在科技一体化和科技非线性发展新形势下掀起的一种高科技革命。
尽管高科技除信息科技外,还有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各种高科技,但是迄今为止,信息科技是其中最成熟、发展最迅速的高科技。
它与其他高科技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极强的渗透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十分广泛的应用性,几乎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二是能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从而会全面扩展和加强人类的信息功能,特别是管理和决策功能。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 2021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 2021中国经济形势论文论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摘要:本文从金融角度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前景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三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短期前景;长期趋势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从1980年前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显现出现代化追赶效应或追赶模式的明显特征。
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历史过程可以总结为如下特点:第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中国国力经历了从强到弱又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
第二,中国人均GDP水平与世界人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是先拉大而后迅速缩小。
第三,在世界性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直到1978年以后才日益开放,加快了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第四,中国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人文指标的相对差距。
第五,改革以来,中国各类生产要素增长及其配置市场化程度增强有助于加速中国的快速增长。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前景1、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在贸易、直接投资、金融等方面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深化,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导致一个国家产生的危机会改变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条件,特别是通过货币危机传导;一个国家的经济萧条会减少其他国家的出口需求;一个国家的币值贬值会增加其他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亚洲金融危机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金融交易、债权债务关系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产生愈来愈大的负面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深化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减速,而且使国际市场各类非能源产品、能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
从今后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危机作为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刻,我们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这些不容忽视的潜在或显性因素,做出现最坏情形的打算为好。
2、国内形势面临的挑战从1993年以来中国政府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的控制高通胀率,由1994年21.4%的高通胀率下降为1997年的0.8%,接近零通胀率,首次成功实现了宏观经济“软着陆”,但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以及各种长期积累矛盾的作用,从1997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
计算机技术在经济领域用途论文
试论计算机技术在经济领域的用途摘要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带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因素。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网络经济经济安全中图分类号:f224.7文献标识码:a计算机技术不是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
由此引发出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就是计算机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电子政务等的发展,又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不仅需要加强计算机安全技术建设,还要加强相关软件技术的开发,以切实满足构筑新形态商务活动应用环境的需求。
一、计算机技术将形成新型产业计算机网络包括计算机和网络两部分。
其中计算机又称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是一种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由硬件和软件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常见的形式有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大型计算机等,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而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
所以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及其外部网络,通过通信介质互联,在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管理软件及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1、计算机技术促进网络产业的出现。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资源共享。
人们可以在办公室、家里或其他任何地方,访问查询网上的任何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办公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家庭自动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是服务现代科技的开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传统经济三大产业的划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全面发展信息经济
9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
提出信息经济要全面发展。
笔者试图以量化信息经济、建立市场机制的思路,介绍以产品智商为工具推动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的理论探索。
期待引发大家的思考和交流。
如何理解全面发展信息经济从过去到未来有三大经济形态持续发挥作用,那就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或智能经济。
农业社会的经济形态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社会以工业经济为主,但不否认农业经济;信息社会或智能社会以信息经济或智能经济为主,但不否定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
因为智能社会是信息社会的高级发展,智能经济是信息经济的高级形态,为叙述方便,下文不再刻意区分信息化和智能化,信息经济和智能经济,信息社会和智能社会。
信息化就是从当前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从当前的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
所谓信息经济,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生产知识密集型的产品来把握经济增长、社会产出和劳动就业的一种最新的经济结构。
它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最现代化的经济形态。
全面发展信息经济就是要在一、二、三产业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三产优化发展,并使信息经济与之共同发展。
信息经济的量化谈到全面发展信息经济必然关心其数量。
信息经济总量应该是有关信息及其载体的消费总量和嵌入式信息技术消费总量之和,前者如通信网络及其终端的消费、信息服务的消费,后者如智能玩具、智能家电、智能汽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消费。
为计算信息经济总量,引入工具叫产品智商。
(一)产品智商、智价比产品智商指的是产品信息化智能化的水平,用于衡量产品中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水平,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改进产品使用效能的水平。
产品智商专为顾客采购产品时使用。
产品智商一般说来与产品性能水平正相关,反例是极个别的,工业体系和商业体系对残次产品、名不副实产品的淘汰功能依然会发挥作用,所以总体说来产品智商与产品价格之比(简称智价比)可以度量产品的性价全面发展信息经济文/余 鲲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比,由于性价比是顾客追求的目标,所以产品智商可以充当顾客采购决策的辅助参考工具。
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对比分析
信息经济与经济对比分析ﻭﻭ信息化是在化基础上的新阶段,在计算机和传媒等技术基础上,信息化对传统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信息化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
同时,信息化在化提供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之上,也为化的延续开辟了新的道路。
ﻭ18世纪中叶源于的导致方式的出现,也标志着进入化。
化第一个阶段(1782--1845)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第二阶段(1845-1892)以运输技术和炼钢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以上两个阶段常被视为第一次科技。
第二次科技(1892—1948)以电、化工技术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带来运输的大以及小汽车和电动火车的广泛应用。
第三次科技(1948年至今)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而正是在这一阶段,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的化生产,其高能耗、高消费的缺点充分显露.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匾乏和等成为传统化的极大障碍.此时信息化悄然起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由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出现T“反化(de—industrialization),地位下降。
在计算机和传媒技术的推动下,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步入“后”或“信息”。
信息化的程度常从一个国家信息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去衡量。
但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决定了化与信息化并进的过程,两者仍有诸多方面的区别,其中主要区别有:一、的墓础不同ﻭ化产生于蒸汽机技术,而信息化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
世界化进程己近250年,从18世纪中叶,在英、法、德、美等国家发生了以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厂手的。
1784年,蒸汽机应用于纺织。
从此,大机器生产摆脱了对自然力的过分依赖状况,集中的生产和化的城市迅速起来,引发了冶金、机械制造、采煤和运输的大,从而使许多国家进入了化。
进入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技术群的迅速,促进了化向信息化的过渡。
今天,光纤通信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更为人类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障碍提供了先进的手段,逐渐了一个国家的信息基础结构,并向创建全球信息基础结构,即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前进.二、信息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化时代信息是生产的要素之一,而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不仅是一项生产要素,而己成为生产的支柱和主要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对比分析
【摘要】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基础上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计算机和传媒等技术发展基础上,信息化对传统工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信息化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
同时,信息化在工业化提供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之上,也为工业化的延续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经济;信息化;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tu65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380-01
18世纪中叶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导致工业发展方式的出现,也标志着社会进入工业化。
工业化第一个阶段(1782--1845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第二阶段(1845-1892)以铁路运输技术和炼钢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以上两个阶段常被视为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1892-1948)以电、化工技术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带来交通运输的大发展以及小汽车和电动火车的广泛应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 1948年至今)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而正是在这一阶段,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其高能耗、高消费的缺点充分显露。
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匾乏和社会贫富分化等成为传统工业化发展的极大障碍。
此时信息化悄然发展起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由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出现t“反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 ) “,工业地位下降。
在计算机和传媒技术的推动下,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步入“后工业社会”
或“信息社会”。
信息化的程度常从一个国家信息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去衡量。
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进的过程,两者仍有诸多方面的区别,其中主要区别有:
一、形成的墓础不同
工业化产生于蒸汽机技术,而信息化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
世界工业化进程己近250年,从18世纪中叶,在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以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厂手工业的变革。
1784年,蒸汽机应用于纺织工业。
从此,大机器生产摆脱了对自然力的过分依赖状况,集中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化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引发了冶金、机械制造、采煤和交通运输的大发展,从而使许多国家进入了工业化社会。
进入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技术群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
今天,光纤通信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更为人类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障碍提供了先进的手段,逐渐形成了一个国家的信息基础结构,并向创建全球信息基础结构,即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前进。
二、信息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在工业化时代信息是生产的要素之一,而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不仅是一项生产要素,而己成为生产的支柱和主要产品。
在工业化时代,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工农业生产和服务业。
此时,信息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生产
的必要因素之一,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曾经做过这样的估算:在1948—1982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3.2%,由于科技进步而获得的份额高达85%,而只有15%是依靠增加资本、设备取得的。
在依靠科技进步获得的85%中,50%是由技术革新创造的,35%则是来源于提高教育水平即提高劳动者素质获得的。
到了二十世纪末,发达国家开始逐步步入信息化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己提高到50%以上。
由此可以说,信息化是工业化在更高科技水平下的对工业化生产方式和观念的更新,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的构成和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
三、生产过程不同
工业化经济生产过程是建立在资源的高消耗上,而信息化经济生产过程是建立在知识应用和智能开发利用的基础上。
在工业化社会,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有了大幅度上升,开始向大自然大量索取,尤其是机器大生产的发展为这种索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走向了掠夺式的索取,因此资源的大量消耗是不可避免的。
在信息化社会,许多以资源一劳动消耗为主要特征的生产过程将向智能化为特征的方向转变,生产和整个经济活动由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转变为只依靠知识、技术。
不仅高技术产业是高智能低物质消耗的产业,而且传统产业也发生质的改变。
不仅对现有资源的
开发与利用将是节约的、洁净的,而且高生产力和高科技不断发现和创造地球上本来没有的或己经绝迹的各类资源,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
因此在信息化社会,人类将依靠知识智能合理地、科学地、节约地、创造性地利用资源,使信息化成为一种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四、对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不同
信息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为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
信息化的开展使得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近年来,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传统产业,改造了传统产业,促进了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使传统产业增添了巨大的活力。
据统计,在美国凡采用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公司产品质量提高了40%以上,生产率提高200%--500%,而工程设计费用和人力费用却分别减少了15%--30%和5%--20%。
我国22个省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5,个别的甚至高达1:10。
工业化生产经营是以大型化、高速化、标准化、批量化为特征的,而信息化生产经营是以更重视个性化、多样化和高质量为特征。
工业化经济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代替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体或主导为其特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地位不断上升丁并占据主导地位。
在工业化社会,社会成员组成中主体是劳动(工人)大众,而在
信息化社会中,主体则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分子。
由于信息化发展和知识作用的提高,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即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多。
五、企业在管理方面的不同
工业化社会与信息社会在企业的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差别。
前者重点是对产品生产、经营和有形资产的管理,即注重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后者重视对科研的开发、职工培训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即注重企业创造知识的能力。
六、结语
总之,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信息化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也为工业化的延续开辟了新的道路。
从物质含义而言,信息化是工业化在科技发展基础上的自我扬弃。
从生产的角度而言,信息化扩大了工业化的发展空间,使市场交易的范围更加广阔和有序。
当然,现代社会中,信息化经济不可完全取代工业经济。
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不发达国家更不可越过工业化而直接发展信息化。
即使对于己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发达国家而言,工业化经济仍然是社会经济中的重要部门。
正如工业化的发展并没有代表工业化经济可以完全取代农业经济一样。
工业化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它是信息化经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