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7期半月谈评论: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保持根基,拥抱变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保持根基,拥抱变化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凝聚着历史的智慧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保持根基和拥抱变化两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保持根基保持根基意味着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传承的首要任务是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例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念一直被奉为指导行为的准则。
通过教育和宣传,我们要确保这些价值观得到有效传承,不让其逐渐被遗忘。
同时,保持根基还意味着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具实际意义和现实价值。
例如,中国的传统医学以中药为核心,注重人体健康的整体观念。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继续研究和应用传统医学的优秀理论和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二、拥抱变化拥抱变化意味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社会背景和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传统文化的创新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传统文化的创意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时尚感的作品。
例如,传统的中国刺绣技艺可以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时尚的服装款式。
其次,传统文化的创新也可以体现在传播方式上。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来传播传统文化,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最后,传统文化的创新还可以体现在修复和保护方面。
我们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的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确保其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得以传承。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持和保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教育机构应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其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申论范文大全:创新让文化“活”起来
申论范文大全:创新让文化“活”起来1500字创新让文化“活”起来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品层出不穷,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丰富多样。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创新意识不够强、创新成果未能广泛得到应用、创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待加强等。
要让文化“活”起来,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做好努力。
首先,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并将其渗透到各个层面。
政府要致力于推动创新意识的培育,如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创新教育的力度,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共同努力,鼓励人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使创新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旋律。
其次,加强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文化创新的成果需要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真正“活”起来。
政府要加大对优秀文化创意产品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展示和推广平台。
同时,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协同发展,鼓励不同领域的创新成果融合应用,形成“1+1>2”的效果。
此外,也要加强对文化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的回报率,进一步激发创新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创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力度。
创新与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推动文化的发展。
政府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通过创新的方式,使其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同时,鼓励创新团队和创意人才以传统文化为素材,创作出具有现代元素的作品,既能保护传统文化,又能丰富和拓展现代文化的内涵。
第四,加强文化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文化创新无国界,只有借鉴和吸收世界先进的创新理念和经验,才能让我国的文化创新更上层楼。
政府要加强和发展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通文化的国际通道,加强文化产品的输出,为我国文化的“走出去”提供支撑和保障。
同时,也要鼓励国内文化创新人才与国外优秀的创新人才进行交流合作,促进思想碰撞和创意碰撞。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八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八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2018·张家界)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当代作家毕淑敏的小说《一厘米》的结尾别出心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B . 张家界电视台的编导精心策划,把几个旅游类节目办得绘声绘色,深受好评。
C . 大型山水实景剧《天门狐仙》融合声光电技术,场面极其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D . 这群游客在见到了“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张家界美景后,激动得语无伦次。
2. (2分)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向西)B . 夹岸高山……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C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D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3. (2分)下面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到2016年4月,应用于移动通信芯片的国产自主卫星导航IP核数量近1800万左右。
B .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制定了交通安全管理措施。
C . “实践十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在轨运行和回收,将极大提高我国微重力科学及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D . 通过设立交通安全宣传站,发放宣传材料,讲解今天安全常识,使市民增强了安全意识。
4. (2分)《智取生辰纲》一文中反复提到押送路上的炎热天气,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烘托气氛,激化杨志一方的内部矛盾,为杨志日渐孤立以至最后失败作准备。
B .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因炎热而口渴,因口渴而买酒,以至人人圈套。
C . 为杨志一行后来在黄泥冈买酒中计埋下伏笔。
D . 纯客观的描写,与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无关。
二、默写 (共1题;共11分)5. (11分)填空。
(1)《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
2020届一轮复习专题10 文化传承与创新 真题回顾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专题10 文化传承与创新真题回顾答案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创新的途径。
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①正确;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说法错误,②错误;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③错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④正确。
故选B。
2.【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的知识。
材料中,意大利把我国流失在他们国家的文物,归还给了我国,而这些文物是承载我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可见,这说明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故①②正确;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发展,但不是其根本动力,故③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前提,不是途径,排除④。
故选A。
3.【答案】B【解析】先后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其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基因,①④正确切题。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社会实践,而非品牌的认定,②说法错误;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会受到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4.【答案】D【解析】美国的高中开设中文课程,并且选修人数不断增多,体现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A选项“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侧重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两者都体现文化交流,但在方向不同,排除;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侧重对本民族内部而言,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不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力,B错误;材料强调汉语教育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C 犯了夸大的错误,并且侧重政治意义,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的高中开设中文课程,中学生学习汉语并与中国国家领导人写信互动,有利于增进美国青年人对中国的了解,为中美关系发展做出贡献,说明教育在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D符合题意。
文化创新的根基
文化创新的根基1、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而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文化创新的根基是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其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
而另一方面,离开了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坚实的根基。
3、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根基的区别是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扩展资料: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关于文化守正创新的时评
关于文化守正创新的时评优质范文
守正创新,文化繁荣新篇章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守正创新成为文化繁荣的引领之道。
守正是传承文化的坚守,而创新则是文化焕发新活力的源泉。
在文化守正方面,我们积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明。
从古典文学到传统手工艺,我们努力保护和传承着千百年来积淀下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石,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的灵魂。
然而,单一的守正未必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
在文化创新方面,我们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变迁。
电影、音乐、数字艺术等现代元素被巧妙融入文化创作,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种创新不仅拓展了文化的表达途径,更拉近了文化与年轻一代的距离。
文化守正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在时代的背景下,给予文化新的内涵和意义。
守正是我们文化的骨架,而创新则是文化的灵魂。
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文化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注重守正与创新的平衡。
守正不是僵化的守旧,而是在传承中找到生机和活力;创新不是盲目的跟风,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只有守正创新并举,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走向更加繁荣、更加充实的新篇章。
文化发展的根本是创新
文化发展的根本是创新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
而建立能促进团队发展的文化就一定要懂得创新,文化创新团队是集聚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人才资源优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是推动实现文化强势目标的有力保障。
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特征是,文化创新团队是以文化创业创新领军人才为核心,配备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以团队协作为基础、平台建设为依托、持续创新为动力、推动发展为目标的宣传文化人才群体。
1.创新团队拥有核心的领军人物拥有文化领军人才是文化创新团队成功的关键。
因此,要建设文化创新团队,一定要有本领域拔尖人才带头,只有这样,他所带领的团队在全国的文化经营管理领域才会有一定的影响力。
2.团队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文化创新团队要积极进行文化领域的研究、创作、经营和传播等工作,在本领域创新性开展文化研究。
文化创新团队等在充分保持原有基础的同时,要把核心价值观始终贯穿在团队的日常工作中。
3.团队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在现有的文化创新团队中,既有业绩突出、经验丰富的核心领军人才,同时也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创新骨干,既有互补的专业结构,又有合理的年龄结构,为提高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提供较好的人才保障。
团队要不断吸引了从战略管理、产品运营到技术研究、产品设计等各个环节的人才。
4.团队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推动文化创新团队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文化机制,这样才会给团队带来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各团队逐步建立完善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薪酬制度、公正合理的内部奖惩制度等。
灵活的运行机制能极大地激发团队的内在活力。
团队还可以通过评选优秀人才、设立创新人才奖、创新增值与待遇挂钩等形式,稳定创新人才,凝聚创新团队。
5.团队要有经费保障建立完善以文化创新团队自身资金、财政扶持、社会化融资等多渠道的团队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企业领导要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文化创新团队围绕稳定的研究方向持续进行攻关研究。
半月谈广东申论范文
半月谈广东申论范文在咱们大广东,发展就像一场激情澎湃的大冒险,充满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而在这发展的征程中,创新就如同那把神奇的魔法钥匙,能开启无数扇通往繁荣的大门。
一、创新是广东传统产业转型的“点金棒”广东啊,有着深厚的制造业根基。
那些传统的工厂,就像一个个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多年来勤勤恳恳。
可是呢,时代在变,市场的需求也在变。
如果还守着老一套的生产方式,那可就只能干看着订单被别人抢走啦。
这时候,创新就闪亮登场了。
就拿东莞的一些制鞋厂来说吧,以前都是靠大量的人力,一双双地生产鞋子,样式也比较普通。
现在呢,一些聪明的老板开始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机器人的手臂挥舞起来,生产效率那是蹭蹭往上涨。
而且啊,他们还在鞋子的设计上大做文章,和一些时尚设计师合作,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什么醒狮图案啊,岭南花卉啊,这鞋子一下子就从普通的日用品变成了时尚的艺术品,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还远销海外呢。
这就是创新的力量,把传统产业从暮气沉沉变得朝气蓬勃。
二、创新是广东新兴产业崛起的“助推器”在新兴产业的赛道上,广东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运动员,一路飞奔。
像深圳的高科技产业,那可是名声在外。
创新在这儿就像肥沃的土壤,滋养着无数新兴企业茁壮成长。
以无人机产业为例,大疆这个名字,那可是响当当的。
大疆的成功,全靠创新。
他们不断研发新的技术,让无人机飞得更稳、拍摄更清晰、功能更强大。
从最初的航拍爱好者的小玩具,到现在广泛应用于农业植保、测绘、救援等多个领域的高科技产品,大疆一路创新,一路领先。
这种创新的氛围在广东就像一阵春风,吹醒了一个个关于新兴产业的梦想。
无论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还是新能源,广东的创业者们都在创新的驱动下,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新兴产业就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三、创新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驾护航”创新这颗种子要想长成参天大树,还得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广东在这方面就做得很聪明。
政府就像一个贴心的园丁,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来扶持创新。
半月谈2015年第3-8期评论
半月谈2015年第3期评论:田野上升起农耕文明新曙光中国农业发展的脚步是艰难的,艰难中传递着历史的滞重。
中国农业转型的进程是静穆的,静穆中蓄积着变革的能量。
30多年来,中国农民零距离地见识了“WTO”的门道,经历了“全球化”的冲击。
发达国家的农业跨过偏低的关税门槛,强势来袭,中国农业尽显竞争弱势。
同时,在一幅“流动中国”的宏大景观中,乡村的各种资源要素,资金、人力、土地,加速向城市流动、集聚。
亿万解放了的小农,几度陷入普遍的利益焦虑和发展惶惑之中。
阡陌纵横,大地无垠,禾苗依然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依然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令人欣喜的是,一场新产业变革已在乡村的躁动中萌动,苏醒,一种新农耕文明已在原野的丰饶中孕育,生长。
生态型,智能型,集群型,中国农业转型的路径已见端倪。
工业污染下乡,滥施化肥农药,人工催熟保鲜,食品安全的警钟已轰然敲响。
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诉求日益提升,人们对“舌尖上的中国”投入了更多的期待。
于是,我们看到,标准化生产日渐风行,循环型经济串起农民的增收链,生态型农业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
中国农民开始第一次尝试建立可全程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日本学者藤田和芳讲述的“一根萝卜的革命·用有机农业改变世界”的故事,在中国的土地上广为流传。
开发水土气候环境资源,打造健康安全品质优势,释放特色农业“生态红利”,已经成为各地争相抢占的发展高地。
物联网在农民的眼中也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由功能各异的传感器组合而成的应用系统,不再是实验室里面的摆设,业已悄然出现在设施大棚、田间地头。
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一种新型智能化农业模式在崭露头角。
特色化、产业化、基地化,正在形成现代农业新格局。
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围绕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摆脱零星分散的传统种植,构建板块化、链接式、集群型产业基地,正在释放中国农业的又一种规模效应。
职业化,合作化,网络化,中国农业发展的主体蓬勃成长。
2015年全年《半月谈》评论文章汇总
2015年《半月谈》第1期:2015,创新是你的主题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今后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出了路径,符合国情,振奋人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全会把创新摆在了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这个判断高屋建瓴,振聋发聩。
我们党历来重视创新发展问题,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和党执政兴国的历史高度.多次强调创新驱动是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郑重提出了创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国家的创新氛围和创新实践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气象,尤其在高铁、航天等领域内取得重大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引起了全球关注。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无论是创新氛围、创新能力,还是创新路径上都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
创新思维尚未能成为全民族的思想基因。
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创新历史,但近代社会以来,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逐渐落后于他国,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创新意识没有变成全民族最为活跃的思维,相反习惯于驾轻就熟的传统.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做法。
思想的惰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创新发展的路径尚未被很好地掌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这些巨大的变化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但我们必须承认,我国发展路径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投资拉动型和外向驱动型,这个传统路径今天仍然存在很大惯性,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实现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创新发展的环境还不够理想。
这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氛围建设.在营造创新环境上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对重大技术创新的项目和个人进行重奖.还比如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依法打击等等。
但必须承认的是.我国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还十分猖獗,全社会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创新发展是严重的威胁,需要花大力气解决好。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但是,创新并非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过程,而是需要借助于多方面的因素和资源进行支持。
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文化。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这个说法或许有些陌生。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现实社会中的创新情况,就会发现文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文化是一种智慧的积淀。
一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底蕴,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创作理念等方面。
这些因素会对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说,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下,独立思考、自由思考、不拘一格等观念深入人心。
这些思想在当代西方国家的很多创新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领域包括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文化创意等等。
这些领域中的许多创新都依赖于对技术、思维和人性等各种因素的深入掌握与研究,而这可谓是文化智慧的典型体现。
其次,文化是一种激励人们超越自我的力量。
一个优秀的文化可以鼓励人们不断尝试创新、打破常规,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传承这种超越和创造的精神。
比如说在许多东方文化中,传统哲学思想非常重视自我超越和自我修炼。
这种思想与精神,不仅启发了许多哲学家、学者和思想家,更在日常生活、甚至在现代的创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最后,文化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链接。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生在哪个国家和文化传承,人们都可以从文化中汲取创新的灵感。
当我们研究某些文化精髓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该文化,同时也能够启示我们在今天的创新中应该如何运用这些精髓。
比如说,在歌德的文化思想中,有“自然法则”、“精神纯洁”和“完美之美”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既是文化遗产,同时也可以给现代人们带来新的文化启示和灵感。
透过文化的笼罩,人们得以开启创新神经、突破传统,不断地探寻新的创造空间,遇到了阻碍仍能保持不断尝试。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因此在不断推动创新的进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发掘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王学军
【期刊名称】《前线》
【年(卷),期】2016(0)11
【摘要】近来,一些人对创新的认识出现了误区,似乎“创新是个筐,筐里啥都装”。
实际上,当我们需要进行有意义的、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制度创新时,既应立足于人类文明的基础,也应把握前进的方向,才能构建适宜的创新制度。
因此,无论是培养制度型或技术型创新人才,还是实践创新,都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尤其是在完成制度型创新工作时,更应解决好这类问题。
【总页数】1页(P86)
【作者】王学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人才与文化的多元是创新发展的根基
2.图书馆微创新的文化根基探究
3.中国教育学的文化根基:基于文化、为了文化、创新文化
4.文化认同:协同创新时期地方高
校文化改革的根基和灵魂5.守正创新筑牢"中国之治"的文化根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高考真题及解析
高中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高考真题及解析一、判断题1.(2020年7月)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目的。
2.(2019年4月)传统文化中能满足人精神需要的内容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3.(2019年1月)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4.(2018年11月)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我们都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2017年11月)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吸收为主、为我所用。
6.(2016年10月)6.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就可以创作出鲜活多彩的文化作品。
二、选择题1.(2020年7月)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成分,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诲人不倦"的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等。
有人据此认为,发展教育必须全面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这一观点①忽视了古代教育思想的消极作用②理清了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③看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④看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相对稳定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20年7月)文字和书写的发明,使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编撰和阅读书籍成了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累积、传承、增长的重要方式。
这说明A.书籍一直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B.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和媒介C.经验和知识的累积离不开文字和书籍D.书籍的产生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标志3.(2020年1月)越来越多的外国年轻人正在接触、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
2019年10月,来自众多国家的乐队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共同演绎了别有风味的中外曲目。
由此可见①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最主要内容②不同民族文化可以相互交流③保持文化民族特色才能提升其影响力④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扩大了影响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③④4.(2020年1月)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亮相世界舞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精神,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要求我们必须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方面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为邦本理念,滋养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宝贵历史经验的生成,要求我们必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滋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形成,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思想,一直指引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优秀思想,对党形成的重要治国理政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
申论热点:筑牢文化根基 引领兴盛未来
申论热点:筑牢文化根基引领兴盛未来建立一个强大的文化根基是任何国家和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它能够支持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尽管在中国强调文化传承和发展已经有几十年,但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文化贫困、文化污染和文化随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行动,筑牢文化根基,这样我们就可以引领兴盛未来。
此外,文化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情况来推进。
首先,我们需要从青少年教育和文化普及的角度来看待文化传承。
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接触到的许多文化信息可能是错误或有害的。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青少年的文化教育,教导他们了解文化的底蕴和价值。
我们应该考虑合理设置文化教育课程,推广精品电影、电视剧、书籍等艺术品,让他们接触到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信息并加以传承。
第二,我们需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为其注入更多的内在活力。
文化产业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并且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鼓励文化创新和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以吸引更多人投资和参与文化产业。
此外,我们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确保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推广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自信心。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推广现代文化,同时也要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以积极且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并将自己的优秀文化向外推广。
总之,筑牢文化根基是实现未来兴盛的必要条件。
通过教育、发展文化产业和推广文化,我们可以确保土地的文化传承,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同时,我们也应该致力于更积极地走向世界,扩大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引领兴盛未来。
除了青少年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的推广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文化保护。
文化保护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和保证。
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好文化遗产,那么它们就会消失。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不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 (1)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后练习一、 选择题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桥堍⋅(tù) 记载⋅(zǎi ) 阻碍⋅(ài ) 苟⋅安(gǒu )B.耀⋅眼(yào ) 蠢⋅笨(chǔn ) 飞掠⋅(lüè) 鉴⋅赏(jiàn )C.怒⋅吼(nù) 怅⋅然(chàng ) 旷⋅远(kuàng ) 刻⋅板(kè)D.契⋅合(qiè) 驱遣⋅(qiǎn ) 享⋅受(xiǎng ) 拘泥⋅(nì)2.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驱遣”“摘录”“接触”“聚集”这四个词的词性相同。
B.“驱遣想象”“所见所闻”“意境优美”“原始社会”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这句话的主干是“读者会面”。
D.“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这句话是一个假设复句。
3. 下面对课文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就是歌谣一类的东西,它产生于文字之后。
B.在印刷术出现之后,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
C.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这样就能鉴赏出作品的意境美。
D.我们鉴赏文艺作品,必须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文艺作品的美,这是我们的最大目的。
4. 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首歌谣,________口头唱,________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
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________了。
我们________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A.虽然 还 拓展 鉴赏B.不但 还 扩大 鉴赏C.虽然 但是 扩大 欣赏D.不但 而且 拓展 欣赏二、 填空题5. 文学知识填空叶圣陶(1894﹣1988),原名________,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________家、________家。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苏北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的口号,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
创新的脚步,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②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
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
我认为,创新的根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同时还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
③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
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间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
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
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
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蹑手蹑脚。
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是先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
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彻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全面发展着力。
④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
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
⑤创新的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
⑥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这也无可厚非。
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
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素养。
⑦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逼,也是大势所趋。
2020年第七期半月谈时评:创新文化
2020 年第七期半月谈时评:创新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的口号,素来没有像今日这样响亮。
创新的脚步,也素来没有像今日这样急促。
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
谈及加速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添、科技的打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改革。
我认为,不行大意的还有文化的进步。
创新的基础,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点、创新心态和创新修养。
创新的实质是自由,思想自由。
让人们的想象力、创意力、思想力,从传统的框框约束中从威望的遮盖垄断中从权利的任意干涉中,英勇地解放出来,在相互激荡中多元碰撞中问题挑战中,自由地爆发自由地生长自由地实践,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智慧,就会喷薄而出,尽兴涌流。
怎样培养社会的创建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
无须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解,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存心无心地在压迫着孩子们的本性。
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
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富饶,小孩的天真绚丽、向往梦想,是多么阳光! 独立的人品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富饶中发育、生长、成熟。
但是,我们看到的倒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
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抹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
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喊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省。
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正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社会是校园的镜像。
万众创新,需要不名一格的包含,让各样种类的人材崭露头角 ; 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样奇特的探究相互砥砺 ; 需要体系改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足释放。
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推翻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重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建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势必进一步彰显。
创新,还应该修养一种定力,发展定力。
几十年高速增添形成的发展定势,当下中国经济转型面对的严重挑战,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体现的难得机会,形塑着地方的发展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第7期半月谈评论: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
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
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
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
我以为,不
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
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点、创
新心态和创新素养。
创新的本质是自由,思想自由。
让人们的想象力、创意力、思想力,从传统的框框束缚中从的遮蔽垄断中从权力的随意干预中,勇敢
地解放出来,在相互激荡中多元碰撞中问题挑战中,自由地迸发自由
地生长自由地实践,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智慧,就会喷薄而出,尽情
涌流。
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
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
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
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
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
这个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
不过,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
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
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水平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水平开
发出来。
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
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
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社会是校园的镜像。
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
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
我
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
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
创新,还理应涵养一种定力,发展定力。
几十年高速增长形成的发展定势,当下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严峻
挑战,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表现的难得机遇,形塑着地方的发展意识。
GDP崇拜,数字化考核,行政性干预,也在扭曲着企业的创新心态。
于是,我们看到了跨越发展、弯道超车的很多成功经验,也看到了急
功近利、投机取巧的种种短期行为。
或是专走捷径,沉湎于拷贝他人
版本,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山寨现象四处泛滥。
新技术新产品刚一露头,就有仿冒者接踵而来,给研发者带来累累损失,使创新者心生重
重顾虑,“不创新等死,要创新找死”。
或是不惜代价,一再以市场
换技术,引进再引进,心安理得地满足于暂时分享外国先进技术带来
的短期红利,自我标榜的国产化,也仅仅一个堂皇的装潢而已,几十
年过去,市场让出去了,真正的核心技术还是一片空白。
中国制造要
走向中国智造,我们首先要跳出的就是这样的创新陷阱。
科技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创新有其积累突破的过程。
无视这个
规律,逾越这个过程,只会欲速不达,这样的教训已经够多的了。
立
足自主创新,我们既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又要着力核心技术突破,
既要加快实用技术进步,又要潜心基础研究创新。
否则,很可能赢得
一时,输掉长远。
看一看智能化装备制造业的先行企业大连光洋集团,代表着世界顶尖技术的机床,都源自集团的自主创新。
他们在实践中
获得的启示是:“创新驱动不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更要对这种长期
研发有充足的容忍度。
”光洋的每一项技术成功,都经过了几十次、
上百次的失败,是用大量人力、资金“堆积”出来的。
“十年磨一剑”,贵在坚守,耐得住寂寞,贵在经得起眼前利益的诱惑,引得正
大干快上的冲动,顶得住业绩考核的压力,扛得起失败风险的考验。
这不但是科技人员的担当,实体企业的惕厉,而且是各级政府的警戒。
创新的根本和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但指科学素养,更重
要的是人文素养。
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水平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
这也无可厚非。
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
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水平,比水平更宝贵的是素养。
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的开拓,为科技创新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持续出现的交叉学科,已经引发人类对世界认知在观点和实践中的深刻变化。
审美意识和形象思维的提升,为科技创新插上更有力的翅膀。
“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审美素养的积淀,当会大大增益于激发蓬勃的创新思维。
价值理性和道德情操的陶冶,为科技创新生发更人性的光辉。
对生活真谛的叩问,对存有意义的追寻,无疑是科学工作者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准确的研究导向。
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
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
创新所向,不但是科技进步,也不但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