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4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4课时《整理复习》教学课件
A.毫米
B.厘米
C.分米
D.米
(3)看图, 下面错误的是( C )。
A.短裤的条数×3=短裙的条数 B.短裙的条数÷3=短裤的条数 C.短裤的条数是短裙的3倍 D.短裙的条数是短裤的3倍
3.我细心,我会做。(共14分) (1)看图填一填。(8分) ①
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 32 ÷ 8
)倍 4 4
①小熊有多少个气球?(5分) 4×4=16(个) 答:小熊有16个气球。
②小熊和小松鼠各自破了1个气球后,小熊的气球数 是小松鼠的多少倍?(6分) (16-1)÷(4-1)=5 答:小熊的气球数是小松鼠的5倍。
(2)看图回答问题。
①练体操的人数是击剑的多少倍?(6分) 18÷3=6 答:练体操的人数是击剑的6倍。
2.(1)公园里有18只小鹿,6只小猴,小鹿的 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18÷6=3 答: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3倍。
求18是6的几倍,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6, 用除法计算。
(2)小兔有24只,天鹅有8只,你能提出其他数学 问题并解答吗?
小兔的只数是天鹅的几倍? 24÷8=3
答:小兔的只数是天鹅的3倍。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王老师
6元
刘老师
24元
德老师 ?元手气最佳
①刘老师抢到的红包金额是王老师的几倍?(6分) 24÷6=4 答:刘老师抢到的红包金额是王老师的4倍。
②德老师抢到的红包金额是王老师的9倍,德老师抢 到了多少元的红包?(6分) 6×9=54(元) 答:德老师抢到了54元的红包。
③荣老师一共发了多少元的红包?(6分) 6+24+54=84(元) 答:荣老师一共发了84元的红包。
点拨:黄幸运星的数量×5+5= 红幸运星的数 量。
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 》第4课时 教案
第4课时
课 题
倍的认识复习巩固课
教学内容
P54-55练习十一第1、8-11和补充练习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掌握用“倍”的知识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2、通过整理与复习,能进一步掌握倍数应用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用“倍”的知识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3、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明确小熊手里的5个玉米需要加上3再乘2得到熊妈妈现在个数与小熊现在个数的关系,最后再加上3得19个。
四、课后小结。【出示PPT页面8】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新知识又有什么感受?
本课作业
练习十一,第8、9题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复习巩固课
教学难点
能在引导下理解题意解决较难的倍数问题
教学方法
讲解引导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出示课题【出示PPT页面1】
二、知识梳理【出示PPT页面2】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1:我们认识了“倍”的意义。
生2:我们会“倍”的知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师生共同梳理小结:
三、基础练习
1.练习十一第1题。【出示PPT页面3-4】
要求:填一填。
2、补充练习【出示PPT页面5】
出的线段关系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拓展练习
1、补充练习【出示PPT页面6】
理解去年是什么意思,表示两人的年龄都要减一岁。
2、练习十一第10题。【出示PPT页面7】
读懂题意,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变化画出图形,再来思考结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熟练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提高计算准确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学内容1. 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介绍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解释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则。
2. 减法的验算:介绍减法的验算方法,解释如何通过加法来验证减法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熟练运用。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提高计算准确性。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2. 学具:练习本、铅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减法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解释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则。
3.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展示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
4. 练习:学生进行练习,巩固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则。
5. 新课导入:介绍减法的验算方法,解释如何通过加法来验证减法的正确性。
6. 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展示减法的验算过程。
7. 练习: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减法的验算方法。
板书设计1. 板书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2. 板书内容: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则减法的验算方法作业设计1. 练习题:设计一些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思考题:设计一些减法的验算的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加法来验证减法的正确性。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够熟练运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 练习十五-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4课时练习十五-西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阅读数学问题。
2.能够正确地进行数学计算。
3.能够理性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够正确地进行数学计算。
2.难点:理性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
三、教学内容
1.完成数学练习题。
2.讨论如何解决练习题中的难点。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老师向学生介绍练习十五的内容,并告诉他们在本课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展示问题
老师向学生展示第一道问题,让学生理解并阅读问题。
3. 提问与讨论
老师提问:“这道问题有什么难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并就自己的答案进行讨论,最后老师总结讨论结果。
4. 计算答案
老师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计算方法来计算答案。
5. 验证答案
老师让学生对答案进行验证,并讲解计算过程中的易错点及解决方法。
6. 小结
老师向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教学评估
1.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
2.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3.学生对本课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采用了带有讨论元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思考角度出发进行练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教学中还需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课时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重点: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
学习难点:一位数乘法中能否正确的连续进位。
一、自主学习自学62页例外1、每箱饮料()瓶,24箱饮料一共()瓶2、看图列出乘法算式3、自己尝试用列坚式的方法计算出结果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1、15×3= 45×3= 345×3=2读教材第62页,理解题意。
完成教材“做一做”。
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相同数位要(),从()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哪一位上如果有进位数,不要忘记()进位数。
三、达标检测:1、38×6= 33×4= 65×8=314×5= 688×8= 789×5=2、有一养鸡场有鸡65只,5个这样的养鸡场有多少只鸡?3、判断下列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
4 75 1 5 5× 6 ×8--------- --------2 4 2 0 1 2 4 0四、反思总结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十三6、7、8题。
2、拓展提高观察下面各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999×1=999999×2=1998999×3=2997999×4=3996999×5=4995﹍﹍999×8=999×9=以下为赠送文档:第5单元圆确定起跑线【教学内容】确定起跑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4课时 练习课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4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五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对第五单元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包括但不限于:加减法、乘除法、分数、小数等。
2. 练习课的内容以练习题为主,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第五单元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学生对第五单元的学习感受,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练习题讲解1. 教师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图,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三、学生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对练习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进行自我反思。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完成练习等,评价学生对第五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第五单元知识的运用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教师的评价,评价学生在练习课中的表现和进步。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3. 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吨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吨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建立1吨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1. 质量单位的认识:介绍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质量单位换算:学习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掌握换算方法。
3. 实践应用: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运用吨的概念和换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掌握吨与千克的换算。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吨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质量称、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模拟物品(如书、水桶等)、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吨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授:讲解吨的定义,展示1吨的物品,让学生直观感受。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1吨与千克的重量差异。
3. 巩固练习:进行吨与千克的换算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吨的认识内容:包括吨的定义、1吨=1000千克、换算方法、应用实例等。
作业设计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吨的认识和换算。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含有吨的物品,记录下来,下次课分享。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吨的认识和换算的掌握程度。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掌握吨与千克的换算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学思维。
重点细节:吨的认识与质量观念的建立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吨的认识与质量观念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因为质量观念的建立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质量单位的基础,而吨作为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如千克那样直观,因此,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吨的质量观念,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课时 去奶奶家教案与反思
第六单元乘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4课时去奶奶家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会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来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过程中需要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准备与方法:小黑板、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多媒体课件出示)1.口算400×2=300×=100×2=5×300=400×6=300×9=700×9=53×3=学生边回答边说出口算的方法。
2.笔算24×4=48×3=这是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竖式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学生在做完后师强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个位相乘时,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下一位进几。
)二.创设情境,构建新知。
谈话:刚才同学们可真细心,真会观察。
其实不仅仅是数学课堂上有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的数学知识。
不信,你瞧!(课件出示例题:淘气去奶奶家的场面)咦,淘气在做什么呢?学生:坐火车。
他可真是个好孩子!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回答:生1:淘气家离奶奶家有多少米?生2:奶奶家离新站有多少米?生3:他们俩家相距多少米?生4:新站到奶奶家有多少米?教师提示做答(板书竖式)你们能计算出这个竖式的结果吗?请大家试一试学生尝试探索计算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115×4=竖式:(二)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新人教版(新插图)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4课时 用估算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
第4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 使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题目:1. 看谁都能算正确?800+700= 330+150=400+500= 420-110=900-500= 190-160=2. 下面这些数接近哪个整百数?196接近(),387接近(),518接近(),221接近()。
设计意图让学生练习找与某个数最接近的整百数,为学习新知进行预热,为接下来学习估算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1. 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4)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预设:一到三年级来了223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4人,科技馆的影院有445个座位。
师:问题是什么?预设: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电影坐得下吗?2. 分析与解答。
师: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与同桌交流解法,小组内讨论交流解法,学生汇报)预设1:准确计算。
223+234=457(人),457>445,坐不下。
预设2:估算。
223>220,234>230,220+230=450,223+234一定大于450,450大于445,坐不下。
核心点总结当只是判断够不够,而不需要求具体数值时,没有准确计算的必要,只要估算就可以了。
估算时,将两个数值都估计小了,都坐不下,那实际就更坐不下了。
3. 知识延伸。
课件出示要求:你能按照前面的步骤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吗?科技馆的影院有445个座位,两所初中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学生,这两所初中的学生同时去这家影院看电影,坐得下吗?(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与同桌交流解法,小组内讨论交流解法,学生汇报)预设1:196<200,226<230,200+230=430,196+226一定小于430,430小于445,坐得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减法的验算(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围绕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方法和应用进行讲解。
重点讨论当减法运算中出现中间或末尾为0的情况时,如何进行连续退位操作。
同时,将介绍减法的验算方法,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
2. 培养学生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技巧。
3. 引导学生运用减法的验算方法,提高计算准确性。
教学难点1. 连续退位的操作步骤。
2. 减法验算的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黑板、粉笔、教鞭。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简单的减法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新课导入:提出连续退位减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然后,详细讲解连续退位减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例讲解: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技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连续退位减法的理解和心得。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连续退位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6. 减法验算:介绍减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
7. 总结:对本课时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连续退位减法和减法验算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和步骤。
2. 减法验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1. 布置一些连续退位减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2. 设计一些减法验算的题目,让学生通过验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课后反思本课时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技巧,以及减法验算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准确性。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重点细节关注: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技巧和减法验算的运用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技巧连续退位减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环节。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4课时 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名师教学教案
知识与技能
使學生理解笔算算理,掌握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知识迁移类推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學习数學的兴趣。
敎學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
笔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二、巩固练习
1、笔算:想一想、拨一拨,再计算。
见课本第42页的“做一做”。
【活动形式】學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互判。
发现问题重点交流。
2、填一填。
完成课本第45页的第7题。
【活动形式】先理解题意,學生独立完成后,二人小组交流。
Hale Waihona Puke 三、课堂检测1、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500-437= 602-375=
(3)试一试:800-695=
3、比较两题计算上的相同点,小结并揭示课题。
板书:中间或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巩固深化
一、自學检测
1、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407- 198= 605-387=
【活动形式】學生独立完成后,二人小组交流笔算方法。
全班汇报,同时用计数器或小棒演示完成板书。
2、解答
笔算:465-76=
老师:将100-6列成竖式再回顾一下思维过程。
二、探究新知
1、敎學例2:
老师:507-348=
學生:尝试计算。
老师: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怎么办?十位退1后剩几?百位上为什么只剩1?
同學:认真思考
老师:计算上与517-348有什么不同?
老师:笔算702-564,让學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4课时 练习四(2)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4课时练习四(2)一、教学目标1.理解“半”的概念。
2.理解半的分数表示法。
3.练习简单的半的分数表示法的认识和写法。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充分理解“半”的概念。
2.掌握半的分数表示法。
3.初步进行半的分数的练习。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半的分数表示法是一种整数分数的符号表示法。
2.通过教师提问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半分数的计算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要带领学生们一起回忆上一课讲到的半,让学生们再回想一下今天会是学习和练习什么内容。
2. 讲解(1)概念讲解请学生们先说一说他们对“半”的理解和认识,然后由教师给予概念讲解,指出:半是一个二等分的方法,一个典型的二分之一的概念。
(2)分数表示法讲解教师让同学们发现其实“半”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需要掌握——1/2,这样就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3. 练习(1)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请同学们练习如何书写数学符号的半,需要注意一些快捷方法,让同学们能更加快速的将半表示出来。
(2)课后作业为了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请同学回家完成题目:练习书写无损失的整数分数式,例如:1/4, 1/2, 3/4等以及半的符号表示法1/2, 5/2等。
4. 课堂问答(1)问题1老师问:“你们能否根据今天所学的,用分数形式来表示2/5的大小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将半与分数的概念结合起来,将2/5分成两半:1/5和1/2,然后再加起来就可以表示为7/10。
(2)问题2老师问:“当某个东西除以4得到一半,你们认为这个数是多少呢?”同学们需要用二分之一来进行反推,将相反的表达式即“一半除以1/4”转化为“一半乘以4”求得结果,最后回答出答案为2。
5. 思考及总结为了更充分的理解半的概念和分数表示法,同学们需要在思考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探讨一下分数表示法的使用场景和案例,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也可以和整个班的同学进行交流和比较。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课时 减法与验算教案
第4课时减法与验算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连续退位减法,并进行验算。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更进一步掌握“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当十”的算理。
一、新课导入提问: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以“413-158”为例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指名学生回答后,师生一起回顾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师:今天,我们将探讨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验算。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例3。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题,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知道2004年计划生产158部动画片,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动画片,要求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
师:你们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怎样列式?求谁比谁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403-158。
2.引导观察,对比分析。
师:观察这道题和咱们刚才做的题有什么不同。
出示:413-158 403—158生:被减数413变成403。
3.尝试计算、汇报交流。
师:403-158怎样笔算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笔算,教师巡视。
师:想一想这道题和刚才我们做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生:从十位上退1时,十位上是0。
师: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呢?小组讨论、汇报。
生:因为十位是0,直接从百位上退1当十,这样十位上就是10,个位不够减就可以从十里面退1,和个位的3结合就是13,之后的十位就变成9,9减5等于4,百位4借走1剩下3减1,等于2。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谁听明白了?(指生再回答)生:从十位上退1时,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当十,再从退下的十中退1到个位当十,这时十位上就是9。
4.验算。
师: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前一段时间我们研究了加法的验算,那你们能想一想减法可以怎样验算吗?生1:再算一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及估测(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及估测(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及估测(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课时,主要讲述了千米和米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生活实际来估测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准确估测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生活实际来估测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PPT、尺子、地图等教具,以及练习本和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通过展示一幅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地图上的千米和米标记,引导学生对千米和米有直观的认识。
2. 知识讲解:我通过PPT展示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理解并记住1千米=1000米。
3. 例题讲解:我出一道例题,如:如果一辆汽车行驶了5千米,那么它行驶了多少米?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运用换算关系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我给出几道练习题,如:5千米等于多少米?10千米等于多少米?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出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米=1000米,并标注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请写出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如果一辆汽车行驶了8千米,那么它行驶了多少米?3. 请估算一下你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并说明你的估算方法。
答案:1. 1千米=1000米2. 8千米=8000米3.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答案不唯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时,我也可以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让学生们去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度,加深他们对千米和米换算关系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景引入的选取二、知识讲解的透彻性在知识讲解环节,我详细阐述了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即1千米等于1000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有关0的乘法(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有关0的乘法(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0的乘法运算规则。
使学生能够正确计算0与任何数相乘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发现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乘法知识,推理并验证0的乘法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规律的欲望。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0的乘法概念介绍0乘以任何数的结果都是0。
解释0乘以正数、负数和分数的情况。
0的乘法规律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验证这一规律。
应用0的乘法练习计算0与不同类型的数相乘的结果。
解决实际问题,例如:0乘以一个长度、面积或体积。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
掌握0的乘法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解释和理解为什么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
处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计算器、乘法表、PPT演示文稿。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导入利用PPT展示0乘以不同数的例子,引发学生思考。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新课导入讲解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的概念。
展示不同类型的例子,如0乘以整数、小数和分数。
学生探究分组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0与不同数相乘的结果。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计算过程。
讲解与示范通过PPT和黑板,详细解释0的乘法规律。
展示如何正确计算0乘以任何数。
练习与应用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包括基本计算和应用问题。
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0的乘法规则。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本节课的感想和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写出0乘以不同数的例子。
用彩色笔标出关键点和计算步骤。
绘制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0的乘法。
作业设计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基本计算和应用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创造例子,验证0的乘法规律。
提供在线资源,让学生在家中继续练习。
课后反思反思学生对0的乘法概念的理解程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的第4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47页例1及第48页的练习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画线段图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图形来直观地表示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画线段图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线段图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线段图来表示问题,并能够通过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线段图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白板、黑板刷、直尺、铅笔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如果有3个苹果,然后再加入2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图形来表示这个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线段图的概念,并展示一些线段图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线段图的意义。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1为例,讲解如何通过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我会引导学生一起画出线段图,并解释线段图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
4. 练习环节:让学生尝试解决教材第48页的练习题,我会逐一讲解学生的答案,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步骤,以及线段图的示例。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展示教学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
七、作业设计答案:小明一共有8个糖果。
2. 请学生尝试自己找一个实际问题,并用线段图来表示并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线段图的意义,以及是否能够运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会考虑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支持。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及估测(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及估测(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教学内容为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对长度单位千米和米的估测。
学生将学习到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进行基本的换算。
此外,学生还将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对长度单位的直观认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并掌握基本的换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千米和米换算关系的理解和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学生需要克服对大数目长度单位的抽象理解困难,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准确估测的挑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米尺、千米标尺模型、教学PPT。
- 学具:学生用米尺、彩色卡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公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这段公路的长度,自然引入千米和米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千米与米的关系,通过动画演示1千米等于1000米的换算过程。
3. 实践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用米尺和卡纸制作1千米的长度模型,加深对千米和米换算关系的理解。
4. 小组讨论(10分钟):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估测千米和米的长度,分享估测方法和经验。
5. 案例分析(10分钟):分析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尝试解决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讲解(5分钟):总结本课时重点内容,强调千米与米换算的关键点。
板书设计板书将直观展示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并通过图表和示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将展示一些常见的长度估测技巧和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基本的换算练习题,以及一些需要学生运用估测技巧的实际问题。
学生需要在课后完成作业,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围绕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参与度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时练习十五
教学内容
教材62---63页练习十五
教学提示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之后,安排的一节练习巩固课。
教材运用例外的题型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计算和判断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能烂熟的掌握并运用到计算中去。
结合详尽情境训练学生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从而真正理解并会使用小括号。
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计算、观察、讨论,分析、交流来完成任务高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确凿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练习确凿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难点: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交流一下,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生: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生: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生:算式中有括号的,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十五。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62页第2题。
师:仔细观察第2题的计算过程,判断计算对吗,不对的说明错因。
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师:指名汇报结果,并说说错因。
生:第1小题错误,错因算式中有加法和除法,应先算除法。
题中先计算的加法。
师:指名学生上台改正,并表述计算顺序。
生:第2小题错误,错因算式中只有乘除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题中先计算的乘法。
师:乘、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并不是先算“乘、除”,就先算乘法。
生:第3小题错误,错因,算式中只有加减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题中先算的加法。
生:上台改正,强调计算顺序。
2.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4题。
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图意。
小组内讨论,要求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首先要求出什么,并说说解题思路?
生:交流讨论,汇报,首先要求出汽车2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
然后再加上距离县城的路程,就是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度。
师:同学们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汇报结果。
生:42×2+6
3.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5题。
师:引导学生读题,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内学生分工完成。
生:学生分工计算,组长汇总计算结果。
师: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中每个算式的特点和结果。
说说你从中的发现。
生:小括号改变了原来的计算顺序。
设计意图:在改错的练习中进一步确凿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结合详尽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通过对比算式的特点和结果,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新知
完成练习十五的1、3、6、7、8.
第1题:要求学生先说说计算顺序,画出计算的第一步。
第3题: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
第6题:注意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第7、8题: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四)达标反馈
1.直接写得数
6+42÷6= 81÷9-9=(40-20)÷5= 15+5×8=
2.把下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1)18+30=48 48÷6=8
综合算式:
(2)67-35=32 32÷8=4
综合算式:
3.妈妈用30元钱买了7斤鸡蛋,找回2元,每斤鸡蛋多少元?
答案:1. 13 0 4 55 2.(18+30)÷6(67-35)÷8
3.(30-2)÷7=4(元)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练习,我们又复习巩固了本单元的知识,想一想,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生:算式中只有加减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生:乘、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生: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
(六)布置作业
1.计算45-5×6时应先算(),再算()。
2.幼儿园阿姨买来22个苹果,最少拿出()个,才能凑巧平衡分给7个小朋
友。
3.幼儿园阿姨买来22个苹果,最少再买()个,才能凑巧平衡分给8个小朋友。
4.直接写得数
45÷9+5=(30+20)÷5= 8+3×4= 40-25÷5=
5.爸爸喂了29只鸽子,卖了5只,剩下的每4只住在一个笼子里,需要几个笼子?
答案:1.乘法减法2. 1 3. 2 4. 10 10 20 35
5.(29-5)÷4=6(个)
练习十五答案:1. 90 81 230 80 15 132 2. 20 108 283 3. 5 4.90 5. 48 87 60 208 103 7 320 57 42 6. 13 9 656 805 31446 44 8 312 7. 320 8. 250
板书设计
练习十五
1.算式中只有加减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乘、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如果算式中只含有乘、除法应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3.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明了的板书,突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正确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认识小括号的作用。
在学生独立计算时强调标出计算顺序,使
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提高。
在今后的练习中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良好习惯,加强口算,笔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