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提问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由一道题引发的对创新意识的思考

由一道题引发的对创新意识的思考

遴蘸瓣一∞一…,,㈣ⅢⅢqf删“7…lp,蛳‰☆一i}㈣4栅。

‘删种一觑≈4≈Ⅵ*…tr?。

…‰“由一道题引发的前段时间,市教育局对全市所有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期末调研考试,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按规律填数,口、o、△分别代表一个数。

囵△回(35)(52)对创新意识的思考口徐凤果这道题难倒了众多考生。

据统计,某校某班有60名考生,只有7人做对。

其他大部分班级的情况也是如此。

当时笔者正好教二年级,试着把这道题拿给二年级的学生做(事前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结果56名学生中竟有9名学生做对。

笔者又试着把这道题拿给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来做,当把题意给学生讲明白后(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独立读题的能力),竟然有2名学生做了出来。

笔者很是惊奇,问及他们是怎样想的,二年级的学生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都有△,而下面表示的数里面都有5,所以△就题意,从而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陈重穆先生所说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是在启示我们处理一些数学概念时要处理好非形式化表达。

在应用题教学方面,我们是否也可以联想到: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应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既关注到学生的现实经验与知识基础,同时又立足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为数学的后继学习奠定基础。

五、关于解题的反思:无招还是有招?我们先来看解决应用问题的基本环节,再来探讨需要怎样的招数。

如两步应用题:小朋友做纸花,黄花做了30朵,红花做了40朵,送给幼儿园50朵,剩下多少朵?(1)分析题意:数量关系的表征:30+40=50+口(2)计算表征:30+40一50=-70-50=-20(3)检验与反思: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解答是否正确。

一般认为,策略既有一般的解题策略,又有特殊的解题策略。

在一般解题策略方面,主要是教学解题的一般步骤,这与我国小学数学中讲的应用题的步骤基本相同。

把解题步骤分为圃券嚣嚣裟罴h 以下四步:1.理解题意;2.做解题计划;3.按计划解答;4.回答和检验。

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的是特殊解题策略。

由学生的提问引发的思考

由学生的提问引发的思考

由学生的提问引发的思考摘要:由学生的提问“宋代女子怎么可以喝酒”而引发的思考。

文章以李清照为代表,浅谈其词中的酒的意象。

李清照善用不同的意象表达不一样的情感,酒的意象则是其一。

李清照一生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章写了李清照少女时期的借酒陶醉自然的喜悦之情和少妇时期的相思离别之情。

关键词:李清照词酒最好的育人场地是在课堂,课堂是各种思想互相碰撞的地方。

在学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有学生提出问题:“宋代女子怎么可以喝酒?反而现在我们学生就不能喝酒了?”学生的提问让我思考起来。

酒,是个让人争议的东西。

我就以李清照的词为代表,浅谈她少女时期和的伤春闲情词中的酒的文化的内涵。

一、李清照少女时期的伤春闲情词中的酒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天真率直,多才多艺,虽为女流之辈,但受宽松开放家庭环境影响,其行为与中国传统的闺范不符,超越了当时的女性。

易安词中有大量的饮酒词,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描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欢快自在的生活。

李清照抛开世俗,醉酒贪玩,高兴到竟忘了回家,最后“误入藕花深处”,划船的声音竟然惊起了一滩已经栖息的鸥鹭,这一戏剧性效果,有了一种更美的境界:人在藕花环抱簇拥中,昂首观望那一群惊飞的鸥鹭划破暮色沉寂的天空……如此美丽而难忘的经历当然让词人“常记”不已。

这首小令语言简朴、自然、流畅,笔调欢快、轻松。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竟然可以在外尽兴游玩到天色昏暗,而且还喝酒喝到酩酊大醉,以致“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迷路之后,天色又晚,词人反而没有迷途的惊慌,也没有晚归而遭父母责骂的惧怕,而是兴致勃勃地发现“惊起一滩鸥鹭”时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画面,始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是父母允许的,否则,只要父母一顿臭骂,记忆中的画面不是美好欢快的了,而会是痛苦的记忆了。

这首小令写出李清照的直率、大胆,也写出了少女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问题”习题引发的思考

“问题”习题引发的思考

6教学思考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005年10月第一版八年级下册第101页第12题是一道“问题”习题,通常可认为是印刷错误.可这是教科书,怎么办呢?题目是这样的:阳光透过矩形玻璃窗投射到地面上,地面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四边形,小刚用量角器量出这个四边形的一个锐角恰好是30度,一条边和对角线互相垂直,又用直尺量出一组邻边的长分别是40厘米和55厘米,小刚说用这些数据就能够计算出地面上的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你知道小刚是如何计算的吗?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题目给出不久,学生A 就说出了答案.解:因为矩形窗通过阳光投射到地面上的图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这个四边形的周长为2×(40+55)=190(厘米).又因为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为30度,可以求出一边上的高等于另一边的一半,所以它的面积是40×55÷2=1100(平方厘米).教师当时就表扬A 同学思维敏捷,并提问:“不过,还有其他方法吗?有不同的答案吗?”B 同学不甘落后,马上展示了自己的解法.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因为AC ⊥BC,所以只能是AB=55,BC=40,所以周长是等于190厘米.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C 2=552-402=1425,所以AC =557".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057"平方厘米.很好,教师高兴极了,赞扬B 同学肯动脑筋,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不过———”“老师,你跟我们开玩笑吧?”突然,学生C 打断教师的话,教室里一下异常地安静,同学们面面相觑,继而又哄然大笑,C 同学红着脸很不自然地说:“老师,我是说题目出错了.”我意识到C 同学已经发现题目有问题,就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B =30°,AC ⊥BC ,那么只能AB=55,BC=40,于是AC=27.5,而在直角三角形中27.5与40的平方和不等于55的平方,这与勾股定理矛盾.“真的?”同学们有的迷惑不解,有的半信半疑,有的干脆自己重新画图验算.教师静静地等待,不久,大家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呵呵,书上也有错误!”同学们好“问题”习题引发的思考唐振球1朱爱莲2( 1.怀化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418000 2.怀化市实验学校湖南418000)遗忘了.他急了,迫不及待地说:“老师,什么是北京时间呀?”我居然说:“下课后老师告诉你.”林军的脸上明显地写着无奈与遗憾.课后反思:我为什么不在课堂上回答他呢?我感觉非常内疚.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一天中世界各地的时间并不相同,有的地方是白天,有的地方却是黑夜,有的地方太阳刚刚升起,有的地方却正在落山.为了恰当地表示世界各地的时间,科学家把地球纬线平分成24段,再用经过每一段两端的经线,把地球表面平分为份这样,每一份中的时间相差不到1小时,称为一个时区.同一时区都用同一个时间.相差一个时区就相差1小时.时区从伦敦附近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算起,我国大部分位于往东数的第八个时区,即东八区内,所以我国就用东八时区的时间,通常就叫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比格林威治时间早8小时.但是我可以不说这么深奥,简单地告诉他世界各地的时间是不同的,我们中国所用的时间就是北京时间.更详细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你们努力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这样也不会留下这等尴尬与遗憾啊!(责任编辑钟毓华)ADBC124.问题:⊙O 1、⊙O 2内切于P,⊙O 1的弦AB 切⊙O 2于C,设⊙O 1、⊙O 2的半径分别为R 、r ,求证:A C 2AP 2=R-rR.这个问题曾两次刊登于《数学通报》的“数学问题解答”栏目,分别是问题1436和问题1578,并分别由两位老师给出不同的证明方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这一性质和圆的切割线定理可巧妙地解决这一问题,现给出这一问题简证如下.证明:因为⊙O 1、⊙O 2内切于P,所以O 1、O 2、P 三点共线,如图连结O 1、O 2、P 三点,并延长使其与⊙O 1、⊙O 2分别相交于M 、N,连结AP,设其与⊙O 2交于点D.当A 、D 分别与M 、N 重合时,由圆的切割线定理得:AC 2AP 2=MNMP=2R-2r 2R =R-rR.当A 、D 与M 、N 分别不重合时,连结DO 2、AO 1,所以∠DO 2N=2∠DPN,∠A O 1M=2∠APM,则∠DO 2N =∠AO 1M.所以DO 2∥A O 1,A D AP =O 1O 2O 1P=R-r R .又由切割线定理得:AC 2AP 2=AD AP =R-rR .综上所述,AC 2A P2=R-r R.(责任编辑李闯)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怎么办呢?教师灵机一动,若无其事地说:“那么同学们说说小刚到底是怎么计算的呢?小刚忽视了什么呢?”学生们很快意识到,如果忽视了“一条边和对角线互相垂直”这个条件,就得到A 同学的答案;忽视了“∠B=30°”即得出B 同学的答案.至此,问题的探究似乎该结束了,学生也显得完成了使命般的轻松,还不时发出“原来是考验我们”的感叹.教师趁机提醒大家今后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观察,全面考虑.忽然,又有同学提出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保留题目中的前两个条件,删去后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又如何?这时,教室里热闹了起来,同学们积极地讨论、争辩、探索,最后师生合作,综合归纳出以下解题思路.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锐角为30度,一条边与对角线互相垂直,一条边长为40厘米或55厘米,求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分析:分两种情况.1.如果∠B=30°,AC ⊥BC,AB=40或55.那么,在直角△ABC 中,AC =A B =20或27.5.由勾股定理可求出BC=203%或27.53%,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和周长即可求出2.如果∠B=30°,AC ⊥BC,BC=40或55,那么在直角△ABC 中,AB =2AC ,由勾股定理得(2AC )2-AC 2=402或552.解出AC =403%3或553%3,AB =803%3或1103%3.即可求出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和周长.最后教师问:“同学们猜猜小刚怎么会量出这样的数据呢?”答案更是五花八门:小刚量错了;小刚边玩边量,平行四边形变了;太阳跑得太快,小刚量了几个四边形的数据记到一起了;小刚边量边记,不小心记错了;教材是故意考验我们的……如果一开始,教师就告诉学生这道习题有问题,那么学生会怎么样呢?也许他们会置之不理,当然也就没有了观察,也就失去了发现;如果教师先把题目修正好再抛给学生,那么学生又会怎么样呢?也许他们会很快完成任务,当然也就没有了“考验”,没有了思辩和探究,也就失去了开拓和进取;……面对学生,面对新课程,数学课怎么上,教师需要更多的思考.(责任编辑钟毓华)教学思考一个数学问题的简证罗建宇(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江苏215600).17。

是学生“笨”吗?——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

是学生“笨”吗?——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
图一
成 了 依赖 性 , 果 到 了 中 、 结 高年 级 , 读题 都不 想 读 , 连 大致 开 一 遍 甚至 一遍 没 看 完 就 下 笔 , 的 学 生甚 至 连 题 部 没 看 就 嘁 : 不会 有 我 做 。这 怎 么 能弄 清 题 意 、 正确 解 题 呢 ? 3 与教 师提 问的语 言 、 . 给予 思 考的 时间 等订 很 大的关 系 。 解
题 中提 供 的信 息 明 显 比 前面 的例 题 多 丁,对 学 佳 的 J 思 维 的 E确 线 索起 了 干扰 作 用 。这 时 , 生 能直 接 看 I 婴 比什 么 ?无 法 比 学 l j 出线 段 的 长短 , 不 能 想 到 』 刚 学 的 数 数 方法 米 对 , 以 显得 更 } j 所 束手无策。
以用 数 格 子 的 方 法 来 做 。 结果 ,全 班 5 5名 学 生 , 7名 出 错 , 2 占
4 .%。出错 的 同 学 中 , 部 分学 生 不 知 所措 , 91 大 - 下 手 , 便 勾 尢从 随 画: 部分 同学 认 为一 只 蚂 蚁 走 的路 都 是 一 七格 ; 有 一 小 部 分 行 还 学 生 数 的是 出现 在 每 条相 应 红 线 上 面 的所 有 格 子 。错 误 率 如 此 之 高 , 禁 引 发 了笔 者 的 思考 : 不
清 语 言 的 结 构和 层 次 , 多数 小 学 生 阅读 数 学 文 本 、 解 数 学 问 是 理
题 的主 要 障碍 之 一 。如~ 年 级 学 生 刚 接触 由直 观 图和 文 字 组 成
的 信 息 时 , 往 更 关注 图形 , 法 理 顺 整 合 图文 的意 思 。 最 长 的 往 无 画 、 最 短 的 画X 底 指 f一 ?是 陶 中 的 红线 还 是 格 予 , 是 其 他 / 到 1么 戏

有效提问的感悟——由课堂观察《快乐鸟的许诺》引发的思考

有效提问的感悟——由课堂观察《快乐鸟的许诺》引发的思考
■ 学 嗣 教 ■ ・ u i j l 憨 悟 ; 『
由课 堂观察 《 乐鸟的许诺 》 快 引发 的思考
江苏 省吴江市芦墟幼儿 园 吴小勤
【 案例 】 在一 次课 堂观察 中 , 了大班 绘本 教学 都紧 紧围绕 故事情节展开 ,问题大都简单 易于理 解 , 听 《 快乐鸟 的许诺 》,我详 细地记 录了任课老师 的所有 让 孩子们在 提问与 回答 的互动 中了解 了故事 内容 , 领 提 问 , 一罗 列后对这 些 问题 进行 了分 类 , 一 大致包 括 会 了老师所要传达 的精神 。
以下 方 面 。
1 引 孩 子 对 绘 本 的 注 意 力 的 问 题 。教 师 采 用 分 . 吸
( ) 2 投石 问路—— 有效 提 问能激 发 幼儿 对教 学 内容 的兴趣 。好 奇是孩子 的天性 , 师利 用孩子 的这 教
段讲述 并理解故事 的形式开展 活动 , 在讲述 每一段故 事之前 , 都会用一个 设问句进行 过渡 。如在讲 述故事 A段前 , 问 : 乐鸟到底答应 了人家什 么事?它会 给 她 快 别人什 么许诺 ?在 讲述 B段前 又设 问 : 快乐 鸟会 回去 实现它 的诺 言吗? 讲述 c段 问 : 快乐 鸟有没有 留下来 ? 接下来它又 会做些 什么?……这些设 问句都能很好地 吸引孩 子对故事发 展的关注 , 同时又带领他 们有 目的 地去欣赏故 事。 2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内容 的问题 。在活动 中, . 教 师 紧紧 围绕 故事情节设 计 的带有思考 性 的问题 有 1 0 个左 右。如帮助理解 故事 内容 的问题有 : 入部分 的 导 这幅 图上有 什么? 事 A段 中的呼应 之前设 问句 的问 故 题 : 乐鸟 向大 山许 下 了什 么诺 言?大 山是一 座怎样 快 的大 山?围绕 B段 内容 的提 问 : 快乐鸟有没 有实现 自 己的许诺 ? 3 . 拓展幼儿思维 的问题 。这 主要表现在几个具有 启发性 的问句及拓展性 的问句上 。如故事 B段 中 : 快 乐 鸟为什么不 留下来 ?c段 中 : 你希 望快乐 鸟带来什 么样 的种子给 大山?D段 中 : 这么美 的画面你 能用好 听的话来说 一说吗? 故事结束 部分 : 了这个故事 , 看 你 有没有什 么想法呢? 此外, 还有激发 幼儿情感 的问题 。活动 中的一些 问题 , 帮助孩子体 验 了大 山前后 情感 的变化 及快乐 鸟 的坚持所带来 的巨大震撼 。 如教 师在每次大 山有变化 之前 都会 问 : 大山会有什么感觉 ? 或是大 山心情 怎样 ? 还有一 些 问题 丰富 了孩子 的词 汇 ,如什 么 叫许 诺? 寸草不生是什么意思 ? 总的记录来看 , 从 本次 活动 中教 师的提问一共有 5 0几次 ( 其中有几个相 同的问 题用 了不 同的 问法不 计其 中 ) 中间关 于 “ , 是不 是 ”、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影响——由一次课堂提问引发的思考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影响——由一次课堂提问引发的思考

因于 动物所 具有 的合群 本能 ,在人 们 与那些 行 为方 “ 式相 近 、 相 同 的情 境有 相 似 的情 绪反 应 的极 为 相 对 似 的人 的关 系 中 , 这种 本 能 的作 用 尤 为 突 出 。 _这 ”】 里所 说 的人 的合 群本 能其 实 同样 是人类 在 长期 的社

从 众心理 产 生的引 发 因素
从 众心 理是 促使个 体 的言行举 止 与大 多数 人 的
行 为 方式 保 持一 致 的 一种 内心 活 动 。 社 会 心理 学 在 的研 究视 域 中 。 从众 心理 是个 体 认 知 和适 应 社会 的
也 称为 君子之 道 , 传统 儒家修 行 的法宝 。 中庸 ” 是 “ 即
笑 . 们 的笑使 我失望 , 他 因为这不 仅表 明他 们觉 得 回 答 不 上 该 问题 没有 什 么 大不 了 , 而且 他们 在 对该 问
第 一 , 会实践 。 社 从众 心理 的产 生离 不开 人类 的 社 会实 践 , 确地说 , 准 从众 心理 是人 类长 期社 会实 践 经验积 累 的结 果 。 大量 的社会 实践让 人们 认识 到 . 与
Vo. 1 NO4 1 . 1
Apr 01 .2 2
从 众 心 理 对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学 习 的 影 响
— —
由 一 次 课 堂 提 问 引 发 的 思 考
王 洁 敏
( 方工 业 大 学 思政 教 研 部 , 京 1 0 4 ) 北 北 0 14

要 : 众 心理 作 为 人在 社会 化 过 程 中形 成 的 一种 特 定 心 理 . 大学 生 思 想政 治理 论 课 的 学 习具 有 重 要 从 对

由一道“难题”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难题”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难题”引发的思考作者:余秀丽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3年第11期一、“难题”再现在六年级毕业班的一次质量抽检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20平方米,半径是0.2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此题错误率高达70%。

大多数学生的思路都是先求圆柱的底面周长,再求出高,而后根据“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的公式求出体积,能够直接用“20÷2×0.2”求解的学生寥寥无几。

二、解决策略为什么只要两步便得解的题目却成了一道“难题”,回到教学“圆柱体积计算”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六年级的课堂上年复一年、一成不变地重复着这样的学习过程:1.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大屏幕动态演示把圆柱底面平均分成16份,拼成一个长方体。

并定格成下图。

没有多媒体的,一般教师用教具演示操作,同样定格成教材的标准图。

)2.操作:小组合作照上图那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注意观察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的关系。

学生交流后,借助上面的示意图小结: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相等。

追问: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根据学生回答推导小结圆柱的体积公式。

从表面上看,这个教学过程似乎无可非议:有演示、有操作、有观察、有推理、有抽象,学生经历了圆柱体积公式完整的建模过程。

实质上,教师的课件演示和观察时的问题提示,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动动眼、动动手而已,他们按图索骥“直奔主题”:把圆柱转化成标准形态的长方体——观察、分析、比较圆柱与转化成标准形态的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推导、抽象体积公式。

整个过程没有给学生对操作结果产生不同想法的时间与空间,也不容学生有不同的观察视角,更没有启发学生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或发现新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没有丝毫的旁逸斜出,根本不是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

反思:你真笨引发的思考

反思:你真笨引发的思考

反思:你真笨引发的思考
反思:你真笨引发的思考
我下到基层听了一节大班数学活动《8的组合》,教师在提问一名幼儿时,这名孩子没有回答出来,老师就说了一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你真笨,孩子无所似从就坐下了。

上完课后,在我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询问了她为什么要说孩子真笨呢?她说:没有想那么多,顺口就说出来了。

我说:孩子没有回答出来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你的一句真笨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不能过早地给他下“你真笨”这样的评语。

你知道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同一班上的几十名孩子有发展得快的,也有发展得慢的,存在着许多个体差异。

孩子来到他们人生的第一场所幼儿园,特别需要来自老师和同伴的赏识、尊重,这种赏识即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前提和保证,更是孩子们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根基。

老师听了不好意思的说我知道怎么做了。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赏识,而是抱怨使他们越来越坏。

我们要承认差异,允许落后和失败,用赏识教育让所有的孩子都快乐健康成长。

我们的老师需要这样的教育。

不懂就要问提出1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懂就要问提出1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懂就要问:探索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 起承转合:什么是“不懂就要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我们知道答案,有些我们不知道答案。

当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问出来。

不懂就要问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它代表着人们勇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

通过不懂就要问,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这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

2. 为什么要勇于提出问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懂就要问一直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伟大的发明、创新和进步都源于曾经的一个个不解之谜。

勇于提出问题意味着人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探索,也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更新。

如果每个人都争相探索未知,世界将充满了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勇于提出问题不仅是一个人的行为,更是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3. 如何勇于提出问题?提出一个好问题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对世界的敏感度。

我们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懂,敢于向他人请教和学习。

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善于分析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提出有深度和价值的问题。

我们要对问题有持续的好奇心,不断地追问、追求答案,这样才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也推动着自己不断地成长。

4. 如何看待“不懂就要问”?在现代社会,信息的爆炸和知识的更新换代,使得“不懂就要问”变得更加重要。

我们不能一味地自以为是,而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用不懂就要问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通过发问,我们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也能开拓自己的认知边界,这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不懂就要问”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使我们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见识、有质量的人。

结语:不懂就要问,并不是一种弱点,而是一种智慧。

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我们不妨多问一些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也更好地认识自己。

相信通过不懂就要问,我们能探索到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发现更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真理,这将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引领我们更好地驶向未来。

由数学课提问引发的思考

由数学课提问引发的思考
s u x e d h e h u a si i f
在师徒结对活动中 , 我听了徒弟执教“ 一元一次方程解 法” 一
☆蔽鸟簪研窕☆数学大世界
生: 海拔 。 , 米 考试 0分 , 温度 。度……
师 : 极 了 , 么如 果今 天 温度 是 。 氏 对 那 摄
课, 新课结束后 , 请一位学生板演解方程。( 学生完成后 )
也是有温度 的, 它比零上 1度要低 一点 , 比零
下 1 要 高一 点 。 度
又有学生说 :那 么海拔 0米也是有高度
的, 它是 比珠穆 朗玛峰低 , 比海底峡谷要 高的

分析和反 思 : 这位老师充分理解 了新课 标的理念 , 到了以 做
个 高度啊 ,看来 。 能表示一个确定的量 还 学生 自己得 出了一个结论后 ,我及 时补
致上课时“ 问三不 知”最后 , 一 , 只好 自问 自答 , 一个人唱独角戏 ,
还经常抱怨学生素质不行 。可想而知, 一个问题, 班上没有一个学
生能 回答 出来 , 不是提 的问题太难 , 就是某一个教学环节 出错 了。
没有人能 回答 的难 题便 是无 效的问题 , 浪费时间和效率 , 不提也
师: 表 示什 么呢? 0
刘 栋
和文件 ,都是 以 0 1两个数据按一定的个 和
数 和 次序 排 列组 合 成 的一 组数 。

这样一解释 ,学生们对零的理解就会非
生: 0就表 示没有啊 , 口袋里有 。 我 元铰_一 不就是没钱嘛 !
师: !还能表 示什 么? 嗯
生 : … …
罢。
后来我在接下来 的平行班上课 中这样修改 :
师: 同学们 , 0可以表示什 么呢?比如谠_一 ? . 生: 就表 示没有 , 口袋里有 0 — 就是没钱啊 ! 0 我 元铁 师: 你说得很 对!那么再想想, 以 示什 么呢? 还可 表

司马光砸缸后引发的问题和思考

司马光砸缸后引发的问题和思考

司马光砸缸后引发的问题和思考今天我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提问。

我的意图是要学生说出司马光聪明或者机智、勇敢之类的,然后因势利导学生们学习这种精神。

学生们纷纷举手,积极发言的热情很让我高兴。

第一个学生的问题差点让我郁闷掉。

她问:老师,什么是缸?我晕!你初中生了,不知道什么是缸?哎!也是,现在的城市哪有缸了,难怪孩子们不知道。

看到大多数学生都用同样迷惑的神情望着我,我只好在黑板上画了个缸的形状,告诉大家,缸是一种常见的家用容器。

第二个学生的问题是:哪买的缸?多少钱一个?我说,这个问题不重要,下一个!可那个学生还问:很重要的,老师,如果那个缸很贵,我总不会把我家最贵重的电脑也砸了吧?我瞪了他一眼,那缸不是司马光家的。

下一个同学!第三个同学问:缸是干什么用的?又是一个超幼稚的问题。

一个学生抢着说:"我知道,我爷爷奶奶家用缸阉酸菜和咸菜。

" 如此出色学生是谁教出来的?我只好解释说明:古时候每家都有一口缸是专门用来存水的。

第四个学生马上问:他们家经常停水吗?还是欠水费了?看来对学生开历史课真的很重要。

不得解释:那时候没有自来水,人们都是取来河水或井水存在缸里每天用。

连自来水都没有,说明古代人很笨,还是我们现代人聪明。

那个学生发出感慨。

第五个学生:那个缸放在哪里?你个白痴!我心里说。

我有点不耐烦了,斥责他刚才老师讲故事时干吗去了?是不是没有认真听讲?我明明讲了放在院子里,你站着听一会!他申辩:老师我认真听了,我的意思是问,那个缸放在放在院子里的哪个地方?是院墙边还是院门口还是屋檐下还是院中间?这个我哪知道!司马光也没有留下回忆录详细说明,再说无论放哪儿小孩不都掉进去了吗?别找借口,继续站着!第六个学生:那缸为什么没有盖子?若有了盖子小孩就不会掉下去了。

再说古代人也应该讲卫生啊,没有盖子,灰尘昆虫脏东西什么的都往里掉,人吃了会得病......我......这都哪跟哪呀!有盖子的,掉到一边去了。

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

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

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作为教育者,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恰当的提问技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提问技巧,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一、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是一种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寻找多种可能的答案。

与封闭式问题不同,开放式问题不仅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不要问“你听明白了吗?”这样的封闭式问题,而是问“你对这个概念有什么理解?”,或者“你认为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通过开放式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二、挑战性问题挑战性问题是一种引发学生思考的高难度问题,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维活动。

这类问题通常要求学生进行推理、分析或批判性思考。

例如,不要问“鸟会飞吗?”这样的简单问题,而是问“为什么鸟能够飞?”,或者“你认为鸟类的飞行和昆虫的飞行有什么不同之处?”挑战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激情,推动他们进行更加深度的学习。

三、引导性问题引导性问题是一种通过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帮助他们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问题。

教师可以使用逐步引导的方式,先从学生已知的事实入手,然后引导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现象可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现象?”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四、延展性问题延展性问题是一种在学生解答问题后,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这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扩展他们的思维,深入探究相关的领域。

例如,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后,教师可以提出“你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应用到哪些其他场景?”、“你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这样的延展性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思考。

五、情境式问题情境式问题是一种通过提供具体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由一节小学数学课例引发思考[论文]

由一节小学数学课例引发思考[论文]

由一节小学数学课例引发的思考案例:在今年我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手”比赛的听课过程中,有一位教师在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这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请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a )7.5×4平方厘米(b)5×4平方厘米(c )7.5×6平方厘米(d)5×6平方厘米。

执教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以后,和学生一起得出此题答案是a、d 选项。

初看没有什么问题,可仔细思索一下,不难发现这三边是有联系的,满足勾股定理,可图中给出的数据并不满足勾股定理。

这就是矛盾之处。

如果这位教师具有一定的数学学科知识,我想,这样的错误应该不会出现。

由此,教师在备课前,必须认真学习,从广度、深度上进行拓展,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上的例子与知识体系,而且还要深入掌握支撑这些知识背后的理论基础,以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

由这次深入教学实际进行观察、了解,我想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虚心深入学习数学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具有的学科知识是特定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教学所需要的数学理论知识、数学应用性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知识和数学史知识。

小学数学本体性知识对于一个教师驾驭教学内容具有很重要的潜在的作用. 课程改革以来,随着课程内容的变化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己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

而小学数学教师大部分是师范毕业从教,过去虽然学习过相关的课程,但长时间不再接触,逐渐淡忘。

数学教师,最忌讳被人指出犯有“科学性错误”。

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不仅是教育理论、教学经验的提升,也应关注到学科本体性知识,它包括具体的概念、规则和原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呢?首先,数学学科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紧密,这就决定了在学习学科知识的时候需要系统地学,认真学习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尽快地把这些新内容纳入已构建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中。

被学生问倒后的思考

被学生问倒后的思考
"被 学 生 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倒 "后 的 思 考
! 张斌斌
请看案例 $ 为 "被学生问倒 "叫好 $ 有 一位 老 师到 外地 执 教公 开 课 %早发白帝城 &’ 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 ( 他让学生在课堂上 " 充分地 "向老师提 问题 ’结果 (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 李白写了多少首诗 ) 李白的诗歌 有什么特点 )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 ) 李白的酒量有多少 ) 李白有儿子吗 ) 李 白死在什么地方 ) 这首诗是李白什么 时候写 的 ( 青年 * 中年还是晚 年 ) 江陵 是什么地方 )现在叫什么 )请老师给我 们谈 谈古 体诗 都 有哪 些形 式 特点 好 吗 )李白那个时期还有哪些诗人 ) 李白 有个好朋友叫杜甫 ( 能谈谈杜甫的诗 歌特色吗 ) 李白与杜甫的风格有什么 不同吗 ) 我听说这是李白在被流放的 途中重获自由时写的 ( 他为什么被流 放 )他又为什么获得自由 )白帝城的名 字怎么来的 ) 是不是曾经住过一个白 帝++ 以上是五分钟内学生提出的部分 问题 ’ 那位教师根本没想到学生竟会 有如此高的素质 ( 更想不到学生会提 出这样的问题, , ,这些问题中有许多 他根本无法应付 ’ 而且关键是 ( 课堂教 学的进 展与他的 设想风马牛 不相及 ( 于是 (教师在课后哭了 ++ 面对孩子 们的头 脑 " 解放 " ( 有些 教师很 得意 ( 你瞧瞧 ( 高素质 吧 - 有些 教师很害怕 ( 这可怎么办 , , "狼 " 来 了 - 无论是 传统教育 (还是 应试教育 ( 中国的孩子向来是有点压抑的 ’ 素质 教育来了 (新课程改革来了 (中国的孩 子 " 解放 " 了 (孩子们能提问题了 ’暂且 不管这些问题是否有价值 ( 仅从五分 钟之内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这一点 而言 (就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我们有理 由为此叫好 ( 因为这毕竟是个漂亮的 " 翻身仗 " ’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 ’越是敢于 质疑的学生 ( 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 分发 挥 ’ 心理学研究 表明 $ 疑 ( 最易引 起思维的不断深入 ’ 美国学者布鲁巴 克认为 $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 遵循的 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但 是 ( 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能提出 多少问题 ( 而应更关注于学生能提出 一些 "怎 样 "的 问题 ( 如何来应 对这些 问题 ) 学生 有问题意识 (能 "问 倒老师 " 固然可喜 ( 可学生的这些问题是怎么 提出来的呢 ) 是对文本深入理解后所 引发的思考 ( 还是为了迎合教师而提 出的 "脱口秀 " )很明显 (上述案例中的 绝大多数问题和文本内容并无多大关 联 ’ 由此 ( 我们 换个角度来 说 ( 对于这 些完全脱离文本的课堂提问 ( 我们又 有什么好喝彩的呢 )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质量源于 对文本的感悟程度 ( 如果学生还未深 入到文本中 (便让学生提出疑问 ( 学生 的提问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情况 $ 一是 肤浅 ( 如果教师再引导不当 (教学很容 易被牵进烦琐分析的老路子上去 .二是 泛化( 如果教师同样引导不当 ( 教学很 容易被落入不着边际的新陷阱中去’ 我们 是不 是可 以 在时 空 上 做 点 文章 ( 将 " 质疑 " 分 散在不同的时空 段 里 (如 $ #$ 在课 前可设计一个提 问环节 ( 让每个学生都提出一个 /只准一个 0 自 认为对于学习文本 " 最有价值 " 的问 题 ’ 教师可选择其中价值高的 放在课 堂教学中探讨 ( 以此作为课 堂教学的 重点 ( 但也不一定完全按学生 的思路 走 (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 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 ( 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 ’ %$ 精心 设计课堂教学中 的提问 ( 教师的提问 要兼顾宽 泛性和指 向性 ( 在正 常的 课堂 教学 中 尽量 设法 减 少 "无关 "问题的跑入 ("要防止 远离文本 过度发挥 "’同 时注重引 导学生 "搜 集 信息" 解决问题的意识 ’ &$ 在课 后可设计一个拓 展环节 ( 让学生再提出一个自认为与文本相关 的 "最 感兴趣 " 的问题 ’教师 再把这 些 课后问题汇总整理 ( 作为学 生下一步 "研究 性学习 " 的内容 (向 全体学生 公 开招答 ’ /浙江省义乌市苏溪一小 &%% ’(( 0

引发激趣式提问例子

引发激趣式提问例子

引发激趣式提问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

通过提问,我们可以获取信息、深入了解问题、激发思考等。

然而,有些问题可能显得平淡无奇,缺乏吸引力,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

而激趣式提问则是一种能够引发人们兴趣的提问方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引发深入的讨论。

下面,我将给大家举几个激趣式提问的例子。

1. 如果你有一次机会可以穿越时空,你会选择去哪个时代?为什么?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历史和未来的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且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这个问题可以引发人们对于不同时代的文化、科技、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每个人对于不同时代的看法和价值观。

2. 如果你可以拥有超能力,你希望拥有什么样的超能力?你会如何运用它?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超能力的想象和探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希望,而超能力往往是人们梦寐以求的。

通过这个问题,人们可以思考超能力对于自己和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每个人对于力量和责任的看法。

3. 如果你可以改变世界上的一件事,你会改变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看法,而这个问题可以让人们思考如何改变现状,让世界变得更好。

通过这个问题,人们可以了解到每个人对于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的价值观和观点。

4. 如果你可以成为任何一个动物,你希望成为什么动物?为什么?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动物世界的思考。

每个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生活方式,而这个问题可以让人们思考自己希望拥有的特质和生活方式。

通过这个问题,人们可以了解到每个人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的看法。

5. 如果你可以和任何一个历史人物进行一次对话,你会选择和谁对话?你会问他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历史和人物的思考。

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独特的经历和思想,而这个问题可以让人们思考自己对于历史人物的关注和兴趣。

通过这个问题,人们可以了解到每个人对于历史和人物的理解和思考。

为什么询问问题有助于扩大知识面?

为什么询问问题有助于扩大知识面?

为什么询问问题有助于扩大知识面?一、激发好奇心,激发思考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而提问正是源于对未知的好奇和追求。

通过提问,我们能够激发自己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更多的思考。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发无限的思考和探索,推动我们不断地寻找答案,从而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而且,提问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在提问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问题的前因后果、可能的解决方案等等,这样的思考过程能够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敏锐、逻辑更加清晰。

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通过提问,我们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当我们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我们往往会去寻找答案、去了解相关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在不断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提问也能够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当我们向他人提问时,他人的回答往往会包含着他们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他人的回答来了解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

三、加深理解,促进学习提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通过提问,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连接,这样能够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通过提问还能够促进我们的学习。

当我们遇到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我们会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学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询问问题是拓宽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提问,我们能够激发好奇心、扩展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促进自身的学习和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提问,不断追问,不断学习,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对提问类型剖析引发的思考收获

对提问类型剖析引发的思考收获

对提问类型剖析引发的思考收获
什么问题是好问题?
好问题也是有套路的。

有现状,有期望,中间有差距,所以才需要解决方案,就是案主需要的答案。

当然从细节上讲,现状描述里的客观信息越多越好,这样才有助于知友了解情况。

期望要越具体越好,当然能够符合smart原则更好,如果期望过大,可以先拆分成期望1+期望2+期望3,试着先寻求期望1的答案。

最后可以补充一些自己的尝试和想法,让大家知道你已经试过哪些方案了,这个可以放在补充说明里。

从提问格式上讲,提问标题呈现出概括的现状+概括的期望;提问补充说明里体现详细的现状+详细的期望+自己的尝试。

由“脑筋急转弯”引发的思考

由“脑筋急转弯”引发的思考

的速度跑 去抓老 鼠 ! , t “ 对啦! 恭喜 你 , 可 以 加~分 !” 年轻老 师笑咪眯地向我表示祝 贺 。当时我 内心 的那种愉悦 . 那种成就感
附: 有意思 的“ 脑筋 急转 弯” 题目 ① 雨 天什 么伞 不能打?②什 么东西越 洗越脏?
奖励 :答对 的小 组加一颗 五角星 , 纳
返校 的途 中我 一直在想 . 要是能把这 种快 乐轻 松的 学习 、 思考方式 带到教学 中 去, 以提 高 孩子 们 的学 习兴 趣 , 那该 多好
啊 !可是 要怎 么带 到教学中去呢? 我 是 六年 级 1 4 2班 的班 主任 及兼语
子 们 自己的想 法与 见解 , 他们 当中 . 很 多 人 给了我不少建设性 的建议 。 有 的孩 子建 议 加入 绕 口令 的游戏 . 既可 以增加活动 的 趣 味性 , 另外还可 以练 习普通话 。有的人 提 出让 他们 自己出题 , 这样. 同 学们 的兴
8 +8 8 +8 8 8 =1 0 0 0
文老 师 , 最近 孩子们 的学 习热情不 是很 饱 满, 总感觉他 们 身上少 了一股原本应 有的
来 越精彩 !回过头去想 , “ 脑筋急转弯 ” 的
( 上接 第 7 8页 )
培养无从谈起 。教 师提 问次数过 多 , 有人 将之称 为 “轰炸式 的提 问” , 学 生忙于应 付教 师 的提 问 . 而 没有 时 间深 入思 考, 没 有 真正 “消化 ”知识 并化 为 己有 , 怎 么可 能提 出问题 ?有 的 教 师在学 生不 会 回答 时直接提示 , 或 者 当学 生正确 回答时就认
由“ 脑 筋 急转 弯 ’ ’ 引 发 的 思 考
湖 南省 双峰 县甘 棠镇 桃 林 中学 李钰 珍

由历史问题引发的思考

由历史问题引发的思考

杏坛沙龙2013-06效果。

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

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采取简单的方法,“满堂灌”“一言堂”等,这便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次要的地位,也会使学生产生误解,以为学历史就是看书和听教师补充的知识。

如此一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学科能力培养就无法现实,也就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视学生为教学法的中心,就是因为决定学生学习结果好坏的直接因素并非是教材或教师,而是学生自身对知识加工水平的好坏。

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是这种主体作用体现的途径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高昂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语言,或利用多媒体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面临一个又一个问题,在师生的连续问答中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如,在讲“科举制的创立时”,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明确向学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纲:(1)大家回顾以前说过的知识,在隋朝以前是如何选拔人才的?(2)在隋文帝时期,是如何选拔人才的?(3)是哪个皇帝首创科举制的?(4)在唐朝科举制又如何完善?(5)科举制的益处有哪些?(6)科举制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7)你如何看待今天的高考?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作提示或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综合史实,提炼要点,互相讨论,修正结论。

3.注重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前,学科思维是各学科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

通常,自然学科主要研究抽象思维,艺术学科主要研究形象思维,历史学科是一种综合体,“历史思维是人类对社会历史进行理性认识的思考”(引自刘凡《历史学科的教育与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一个提问引发的思考——《信客》教学反思
《信客》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出自余秋雨先生之手,篇幅较长,但脉络比较清晰,易于把握。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之时,我把它设计成学生自主阅读的课文。

大体的思路是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思考归纳,最后进行总结。

这也是我进行自主阅读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方法,简单实用。

开始上课了,在简单的了解了作者和导读的内容之后,我便指名一个男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读完之后,我又留了一两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们思考:第一部分写了什么?我喊了一个语文成绩不错的女生回答这个问题,她的回答很简洁也很准确:“第一部分写的是一个年轻人接受信客这一差事。

”听完她的回答,我很满意但突然又觉得少了点什么,如果就这样的过度到下一个部分的内容是不是太仓促了。

我点头示意她坐下,心里却在思考该如何进一步引入呢!这个时候一个提问油然而生:“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会接受信客这一差事?”“因为老信客和他讲了很多,也讲的很细,他不好意思拒绝。

”一个男生从课文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他回答的很实在,但并不具体。

“老信客讲了很多,他都讲了些啥?”我紧接着又是一问。

“讲了信客这个职业和做信客要注意的事。

”嗯,快回答到点子上了,我心里暗暗高兴,一个问题又来了:“信客这个活怎么样?”“很累人,常年在外面奔波。

”课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学生回答起来很轻松。

“那这是不是老信客不做信客的原因呢?”“不是!”学生们的回答很响亮。

“那
么老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因为他偷了别人的一块布条!”一个男生的回答引的大家哈哈大笑。

我也跟着笑了。

“一块布条嘛,有这么严重吗?”我带着不屑的口气问到。

“因为做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这是信客的职业特点,他偷了布,所以就做不了信客了。

”这是我想要的回答。

第一部分的内容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变的具体可知了,不再是简单的一句归纳。

《信客》这篇课文我是打算一节课就结束的,但由于这一问,引发了一系列的提问,不得不改变原先的设计思路和课时安排,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

《信客》这个单元中的名篇比较多,《阿长与<山海经>》、《背影》都是教师们在上课时喜欢精讲深讲的,我也不例外。

而像《信客》、《台阶》这样的课文,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让学生自主阅读,提出些问题,解决了事。

但是通过今天这一问,让我深深的意识到,即使是一篇简单的课文,我们也不能等闲视之。

经典的文章我们都喜欢多讲一点,总怕讲的不够,学生理解的不够;而对那些自主阅读的文章我们又总是说的太少,或者不说;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对的。

阅读是一种体验,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每一篇课文都会带给他们不同的感受,让他们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

而我们的教材也是一个系列,一个整体,它的选编是有自己的思路的,而选入其中的文章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因此,作为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些可圈可点的地方,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有效的对话,从与文本、作者、编者的对话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所以,我们接触的每一篇的课文都是可以利用的。

在反思《信客》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有一点我觉得也是值得思考的。

那就是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

一堂课的教学,如果完完全全按照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步骤和思路完成的话,我敢说这绝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因为这样的课堂太机械太死板,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在转,没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这样的教学又谈什么效率呢。

相反的,我非常喜欢那种问的比较多,说的比较多的课堂。

这个问和说是师生之间的,是不分彼此的。

也许有些课文的确不易把握,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有难度,但作为教师,我们是有办法解决这些的。

在设计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尽量把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容易理解的小问
题?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多问个为什么?当学生有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的追问?。

可以想到的方法有很多,但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有没有这个想法,能不能及时把握住这些一瞬即逝的机会!教师的灵感来源于对教学的爱,来源于对学生的爱。

在一个充满爱的氛围下,即使再沉默的学生,当他面对你面带微笑的提问时,也不会闭口不答的。

而课堂更应该成为师生间对话和交流最好的场所。

最后一点,我觉得应该说说教师的行为艺术。

我有个同学,为人非常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对待教学也是如此。

他们班的学生都非常怕他,每次上他的课,上课铃一响,班上就立刻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认真的准备。

我听过他的一节课,中间有一个环节是默读,课堂上静的可怕,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太压抑了。

当然,他们班的语文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而反观我自己,学生们对我
的语文课的评价总离不开幽默、搞笑这样的词语。

说实在的,我还是比较严肃的;但在课堂上,当我面对学生的时候,我却始终摆不出死板的面孔;即使偶尔的生气但没过一会儿就阴转晴了,学生看到我的笑脸自然就不会怕我;再加上我在课堂上偶尔冒出的一些大白话,学生更是爱听。

就比如在《信客》这一课中,我的每一个问都尽量的采用口语,不说学生听不懂理解不了的话;学生听的清楚明白了,回答起来就自然轻松了;所以这节课是在欢声笑语中度过的。

教师和学生是互利共存的关系,而师生间的对话也应该是平等的,作为教师,你没有必要摆出一幅高高在上的姿态,殊不知因为你的冷漠和拒人于千里之外会伤害那一颗颗幼小而善良的心。

因为课堂上多点微笑,多点幽默,会给学生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学习也不再是枯燥无聊的事了。

当然,我的教学还是不完善的,但通过这一问的反思,我觉得又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有了信心。

既然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那么我们就要做好在语文家园里安身立命的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