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对日外交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精选全文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精选全文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突破 1.背景
(1)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包围
政策。 2.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在开国大 典上明确宣布。
(2
①“
(3 ①目的:处理与邻近国家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 1953年,周恩来 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
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 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 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 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 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政策调整 (1 (2)积极开展以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实行
(3)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与世 界的繁荣发展。
3.具体活动 (1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1991年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2年决定成立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
③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2001年正式加 入WTO。 (2 ①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21世
制中共,将中国变成反共的基地。
现代阶段:中美关系经历了由对峙到和好的过程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为首的帝国主义阵 营对中国封锁禁运和军事包围。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美:中国国力的提高;遏制 和孤立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战略收缩。 中国: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改善中美关系有助于台湾问题 的解决。
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正义要求遭列强无理拒绝。
3)1924年,孙中山北上,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势力。

近代中 国的外 交政策与历史背景

近代中 国的外 交政策与历史背景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历史背景近代中国,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诸多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清政府在最初面对列强的侵略时,采取了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外交态度。

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浑然不觉,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然而,这种盲目和保守并未能阻挡列强的侵略步伐,反而使中国在外交上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

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在这一阶段,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懵懂而无奈的。

他们不了解国际规则,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抗争,只能在列强的逼迫下,接受一系列不平等的条款。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政府内部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奕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兴起,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增强国力。

在外交方面,他们提出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希望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维护中国的利益。

然而,这种策略在实践中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

一方面,列强之间的矛盾并非总是能够被清政府所利用;另一方面,清政府自身的软弱和腐败,使得其在外交谈判中往往处于下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让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着更加严重的领土和主权丧失。

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被肢解的危险。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的一些爱国人士开始觉醒,发起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但由于守旧势力的强大和改革措施的操之过急,最终以失败告终。

义和团运动则是一场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但由于其盲目排外和缺乏组织性,也被帝国主义列强和清政府联合镇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近代中国与日本关系发展

近代中国与日本关系发展
2005 年 10 月 28 日,执政的日本自民党通过了新宪法草案,拟将沿用了多年的日本自 卫队的称呼改为日本自卫军,为日本军事力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2007 年 1 月,日 本防卫厅正式升格为防卫省。从“厅”到“省”虽只是一字之差,却改变了这个主管房屋的 机构在日本政治架构中地位。防卫厅成为防卫省,不仅是日本整日架构地调整,也可能成为 日本防务政策转变的引子。
历史问题 看到许多人讨论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从 77 事变开始,我觉得很痛心。清朝派去朝鲜 的军队(应朝鲜皇帝的邀请),被日本军队打败,算不算?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被迫割让 台湾,赔偿巨额战争赔款,算不算? 日本和俄罗斯在东北打仗,生灵涂炭,清朝政府置之不 理,算不算?日本在于 1931 年起驻兵东北,搞满洲国,算不算?历史是怎么写的,我不知 道。但是事实如果被大家都忘了,那这个民族真的太健忘。 大家说,究竟从哪里算起? 面对凶残的日本鬼子,只有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没有国民党、共产党的区别。每一个有 良知的中国人,无一不在用自己的方式抗击着日本人的侵略。 日本对我国人民的损害说不 清也说不尽。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最主要的国家在关系上一直非常微妙。特别是中 国这二十多年来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使日本对中国的强大表现出尤其 的关注。1995 年的 防卫白皮书很明确地提出:“对于中国扩大在海洋上的活动范围,有必 要加以注意。”近年来,日本的防卫白皮书更加明确的把中国定为亚洲危险的“不确定因素”, 并大肆散布“中国威胁论”,造成极坏影响。日本 90 年代以后的对华政策越来越向右转和强 硬化,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任期内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给本来就脆弱的两国关系更加复 杂篡改历史教科书问题上无所顾忌,文部科学生纵容扶桑树的右翼教科书出台;新上任的首 相安倍晋三否定历史,指出二战期间日军强征慰安妇问题缺乏证据,这种实力日趋蔓延,越 来越无所顾忌。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对中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形成了严重挑战。

中 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外 交事件

中 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外 交事件

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外交事件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在这一时期,外交领域发生了众多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对中国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的外交困境1840 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外交陷入困境的开始。

英国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这个条约割让了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并规定了赔款、协定关税等一系列不平等条款。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外交上失去了自主权,被迫卷入了西方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更多的不平等条约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次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给中国的文化和民族尊严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这些条约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还割让了九龙半岛给英国,进一步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权益。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894 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 2 亿两白银。

这一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巨额赔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该条约规定中国赔款白银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等。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认识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认识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认识
1.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开端
19世纪后期,中国面临国内外各种挑战,如不平等条约、列强的侵略和贸易剥削等。

这时,清朝政府开始重视外交,并派遣大量使节出使各外国。

2. 新文化运动与外交革新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外交改革。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也都高度重视对外交往,尤其是在对日本的反侵略斗争中。

3. 中华民族解放战争与外交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在反美援台的斗争中,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反美斗争,以及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

4. 中美关系和改革开放
1972年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关系逐步恢复。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开
展经济外交,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5. 新时代下中国外交发展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外交也会逐步发展壮大。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在过去,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不过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开始转向。

在这个时期,中国签署了很多条约,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关条约。

这个条约,签署于1895年,结束了中日甲午战争,并授予日本在中国的更大权力。

这个事件导致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状态,外国强国不断侵占中国的领土。

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在20世纪初期,中华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朝的债务并且没有能够彻底摆脱外国强国的控制。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试图采取一种叫做“门户开放”政策的方式,这样可以加强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和文化关系。

但是,随着国家的腐败和对外侵略的加剧,尤其是二战期间,中国在外交上的地位变得更加困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开始发生变化。

这个时期,中国试图打破西方霸权并推广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特别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大力支持全球社会主义运动,并支持亚非国家的解放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苏联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但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

这个事件导致了中国采取了更加独立和非对抗性的外交政策。

1978年,中国开展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时候,中国试图更加积极地与世界互动。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加入了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等组织。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了新的特点。

中国政府主张“和平、独立、开放、合作”的外交政策,对“南南合作”(亚非拉地区的合作)提出了新的主张。

同时,中国也开始重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

这一政策得到了很大成功,并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高。

总之,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巨大的演变。

从被天朝列强围困,到与苏联紧密结盟,再到推广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这个演变反映了中国在自身和国家利益与全球关系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不断融合,我相信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未来还会发生更多的变革和发展。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扮演着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晚清时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巨大变革。

本文将就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探讨,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I. 晚清时期:闭关自守与维护国家利益晚清时期,中国实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闭关锁国政策,封闭了对外交流的大门。

这种外交政策的背后原因主要是为了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然而,这种封闭政策也带来了中国在科技、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滞后。

II. 鸦片战争后的开放政策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以恢复国家尊严、争取平等地位为核心。

中国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模式,力求实现国家现代化。

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转变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国际支持,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III. 辛亥革命后的外交政策调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外交政策进一步调整。

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转向恢复领土完整、增强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开始与世界主要大国建立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

IV. 抗日战争期间的外交政策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围绕着联合各国共同对抗日本侵略。

中国采取了争取国际支持、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外交策略。

中国积极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的侵略行为,争取援助和支持,最终取得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胜利。

V.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倡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推动全球民主、公正和合作。

中国的外交政策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推动建设性的国际合作。

总结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巨大变革。

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而后的开放政策使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

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恢复国家尊严、争取平等地位、维护国家利益为基本原则,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论中日关系

论中日关系

钓鱼岛之争
钓鱼诸岛是中国固 有领土,长期以来 得到了世界上很多 国家的政府和各国 (包括日本)舆论 的广泛承认;同时, 世界上许多国家 (包括日本)出版 的重要书刊和地图, 也都记载和标注钓 鱼诸岛的主权属于 中国由来已久。
钓鱼岛
2010年9月7日,钓鱼岛附近海 域,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受到日 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冲撞, 后又受到日方另外两艘巡逻船 跟踪、冲撞、截停、登船、检 查。
邓世昌照
19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中日爆发卢沟桥事变。
卢 沟 桥 中国守军与日军激战
血洗南京城
百人斩比赛
不能忘记的历史
二、中日建交
1972年9月29日中国 签署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政府与日本 国政府联合声明》, 宣布从即日起建立 大使级外交关系。 9月25日,日本国内 阁总理大臣田中角 荣访问中国,双方 发表《中日联合声 明》。
论中日关系
策划:xxx 制作:xxx 讲解:xxx
目录
中日建交 中日历史、领土争端 4 中日合作互助 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未来 牢记历史,展望未来
一、近代中日战争
1894年,中日 爆发甲午战争, 由于清政府的 无能,清军战 败,并被迫签 署《马关条约》
甲午海战 签 署 《 马 关 条 约 》
致远号战 舰管带邓世 昌在战斗中 壮烈牺牲
结 束 啦 ! ! ! !
谢谢观看!!!
中日建交签字仪式
日本首相访华
毛 泽 东 会 见 田 中 角 荣
中日建交庆祝酒会
中日青年联欢晚会
三、中日历史、领土争端
2005年4月,日文部科 学省审定通过由“新历史教 科书编撰会”编写、扶桑社 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但由 于此书严重歪曲历史、美化 战争,招致海内外众多抨击, 没有被广泛采用。2009 年4月,由右翼团体“新历 史教科书编撰会”成员执笔、 自由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 书获得通过。根据规定,这 本教科书将从2010年春 季开始投入使用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外交特征:屈辱外交外交表现: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主要原因:落后的社会制度;综合国力衰弱;弱国无外交;统治者的腐朽等新中国的外交外交特征:独立自主的与平外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外交原则:与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成就:新中国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或者: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1)新中国就是主权独立的国家;(2)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3)坚持独立自主的与平外交政策;(4)针对国际形势变化,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外交成就取得的意义?1、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2)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了一个与平的国际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联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为维护世界的与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规律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为例,概括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国家制定或者调整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什么?谈谈对国家外交的认识?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1)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社会制度先进与否,就是否独立);(2)综合国力的强弱。

(3)国家利益(国内建设的需要)(4)国家的实力与国际地位。

根本出发点:维护国家利益。

对国家外交的认识:(1)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不就是一成不变的,总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以调整(2)国际外交就是以实力为后盾,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

(3)外交政策因势利导,没有永远的朋友与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认识:(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与平外交政策,创设与平友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国家爱更快更好的发展。

(2)只有维护国家独立,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更好的维护国家的与平与安全。

(3)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与平发展之路。

近代中日外交的开端

近代中日外交的开端

近代中日外交的开端吉林王厦在西方列强打开中国、日本大门前,两国都实行锁国政策。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试图与中国建立官方关系。

一方面,日本想分享西方列强在华利益,另一方面是为征服朝鲜做准备。

按照日本的战略设想,征服朝鲜是实现其征服中国、统治亚洲进而争霸世界的第一步。

因此,它首先想与朝鲜建立邦交,但日本的要求遭到朝鲜拒绝。

按传统“宗藩”体制,朝鲜是中国的“藩属”,朝鲜国王即位时要接受清朝皇帝的册封,并要定期向中国朝贡;而清朝皇帝则有义务维护朝鲜国王的统治,帮助其平定内乱,抵御外来侵略。

于是日本决定先建立与中国的关系,再利用中国的影响压服朝鲜。

近代中日外交进而开启。

1870年9月末,日本政府代表柳原前光到达天津,会见了当时的三口通商大臣成林和直隶总督李鸿章,要求与中国订约、通商。

柳原前光提出的日中联合共同对抗西方列强的观点打动了李鸿章,李鸿章也认为中国应该“联日”抵抗欧美。

当然,他认为中国与日本应另立条约,但日本不应享受中国给西方列强的特殊利益。

在李鸿章的影响下,总理衙门决定允许日本于1871年特派使臣来华商谈订约之事。

日本达到了其最初目的。

但是,对是否与日本通商、订约,清政府内部却有不同看法,安徽巡抚英翰就上折坚决反对。

为慎重起见,朝廷就此向群臣征求意见。

已开始负责对外交涉的李鸿章专门致信总理衙门,再次申述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明代虽有倭寇屡犯中国沿海,但自清初建政以来就很少侵扰中国;咸丰朝以来虽然西方入侵,但日本没有乘机侵扰中国,也没有借此机会要求与中国立约;而且日本与朝鲜、越南不同,它不是中国的藩属国,因此可与其立约。

当然,他仍强调立约的内容应与西方各国不同,不能按日本要求“一体均沾”西方列强在华利益。

1871年1月21日,李鸿章递交了《遵议日本通商事宜片》。

此折观点与给总理衙门信中的内容基本一致。

略有所不同的是,李鸿章在此折后面注意到了日本今后可能对中国的威胁:“笼络之(日本)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1. 引言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交流往来,但是关系的演变却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历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近代关系、二战后到现代关系等多个层面来探讨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过程。

2. 历史背景2.1 古代交流•中日两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7年,当时中国西汉使节开辟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商业和政治交流不断增加,互为邻邦的地理位置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2.2 近代关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中日两国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导致两国关系陷入紧张状态。

3. 二战后关系3.1 战争遗留的恩怨•二战结束后,日本对战败国的敌视态度导致其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中国国内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深感愤怒,两国之间的恩怨难以化解,中日关系一度陷入低谷。

3.2 外交努力的展开•然而,随着中国和日本政府的外交努力,两国之间逐渐开展了对话和交流,试图改善关系。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两国之间关系的正常化。

4. 现代关系4.1 经济交流的发展•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和日本的贸易额保持在一个高水平,双方在贸易、投资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4.2 政治争议的持续存在•尽管经济交流有所增加,但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争议仍然存在,如领土争议和历史问题等。

•这些争议时常引发两国之间的矛盾和紧张,使关系的改善进程受到了阻碍。

5. 结论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历程。

从古代的交流到近代的冲突,再到现代的合作,两国间的互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尽管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分歧和争议,但中国和日本政府和民众都亟需更多的合作和互信,以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邻国关系。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史实(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再就是袁世凯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3)南京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建国初期的外交(1)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2)成就: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④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1)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2)成就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1)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2)成就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②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上的国际合作与外交政策

中国近代史上的国际合作与外交政策

中国近代史上的国际合作与外交政策中国近代史上的国际合作与外交政策是中国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明智和长远的决策。

这些决策在建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地位,促进和平与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近代史上的国际合作与外交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和全球的影响。

一、近代化运动与国际合作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来自列强的帝国主义侵略,这促使中国启动近代化运动,以增强国家实力。

中国早期的国际合作主要集中在吸取西方技术与知识上。

作为对外国资本和技术引进的回报,中国前往各国寻求帮助和合作,以推动国内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与日本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日本作为一个早已成功实现近代化的亚洲国家,给予了中国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借鉴了日本的成功之处,开始积极进行西化改革,并邀请日本专家到中国提供技术援助。

这种国际合作不仅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增强了两国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二、领土争端与外交政策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政策也受到了领土争端的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许多邻国之间存在着领土争议。

在处理这些争端时,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

例如,中印边境争端就是一个引发了数次武装冲突的问题。

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并与印度保持对话与合作。

尽管双方在具体争议上存在不同,但双方通过建立对话机制,以及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设法保持了联络和合作。

这种外交政策的坚持对维护中印地区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发展与多边合作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近代国际合作与外交政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了广泛的贸易合作与投资合作。

中国积极主张和参与多边合作,例如通过成立贸易组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等。

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例如气候变化、非传统安全、全球卫生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的开放和合作政策在提供经济增长、促进全球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近代外交大事年表,DOC

中国近代外交大事年表,DOC

中国近代外交大事年表,DOC 中国近代外交大事年表(完整版)
1842年
- 《南京条约》签订,结束了鸦片战争,中国割让香港并开放五个港口。

1898年
- 德国获得胶州湾的租借权,并开始对中国进行掠夺。

1901年
- 北京签订《辛丑条约》,将中国进一步割让给外国势力。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外交权回归中国。

1919年
- 近东问题国际会议召开,在会议上中国提出领土归还要求。

1920年
- 中国代表出席巴黎和会,与盟国签订《凡尔赛和约》。

1921年
- 中国成立,开始领导中国的外交事务。

1931年
-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中国向国际社会寻求支持。

1937年
-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成为二战东方主战场。

1945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恢复了在东北地区的控制。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外交政策走向独立自主。

1971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获得联合国席位。

1972年
-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开始走向对外开放的道路。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2020年
-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一带一路倡议。

该年表列举了中国近代的重要外交事件,涵盖了从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到2020年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合作的历程。

历史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重要事件

历史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重要事件

历史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重要事件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近代历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外交政策在这一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历史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外交重要事件,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南京条约》签订(1842年)《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部不平等条约,亦标志着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

这个事件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无法抵抗英国的军事优势,被迫签署了这一条约。

《南京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这一事件直接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并为后来的不平等条约铺平了道路。

二、辛丑条约签订(1895年)辛丑条约,又称《马关条约》,是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重要条约。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清朝败于日本,被迫割让台湾、澎湖群岛和辽东半岛。

《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状态,并导致了社会上的不满情绪和对清朝的质疑。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外交屈辱的开始。

三、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推翻君主专制政权的成功尝试。

革命的背景是中国被列强欺压,国家危机四伏,民众普遍不满。

通过外交手段,孙中山等革命领导人争取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使辛亥革命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这一事件结束了清朝的统治,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四、《中日联合声明》签订(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是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的重要外交事件。

此前,中日两国没有建交,存在着严重的历史和领土争端。

通过中美关系的调解和外交努力,中日两国最终签署了这一声明,恢复了邦交。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始,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长时间的谈判和外交努力,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世贸组织。

这一事件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一员,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近代史(中日关系)

近代史(中日关系)

很高兴代表0808401班向大家展示我们的讨论成果古代中日关系大概可以分成下面几个部分一、汉魏时期——中日关系萌芽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

”这在汉书上有所记载。

而后汉书是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最早记录。

三国时期,日本出现称为邪马台的女王国,同中国关系密切。

到女王卑弥呼统治时,中国使者四次赴日。

由此中国文化进一步传入日本。

金属制品的传入使日本的冶炼术迅速提高。

当时日本对中国输入的铜镜已不能感到满足,开始自己动手制造,这点从倭镜大量出土可以证实。

图中左侧是中国的铜镜,右侧是日本的仿镜。

二、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

大和国在五倭王时代势力强盛,与中国保持朝贡关系不仅满足自己需要,而且能借此加强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中日通好后,中国文化不断地流入日本,为后来飞鸟文化的形成带来很大影响。

三、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

日本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派遣遣唐使。

遣唐使送留学生和留学僧入唐学习,接他们学成回国。

留学生和留学僧为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至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后发生安史之乱和黄巢农民起义,新任的遣唐使上奏天皇,以“大唐凋敝”,“海路多阻”为理由,建议停派遣唐使,宇多天皇采用他的建议。

两国关系遂告中断。

奈良时期,佛教被日本统治阶级推崇为国家的主要统治思想之一。

天皇仿效中国建筑寺院营造大佛,希望佛教成为麻醉人民的精神工具,但现实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

日本当时没有精通律学的高僧,没有正规的授戒大师。

于是派人来请中国精通律学的高僧鉴真,邀请他们到日本来传播戒律四、日本与宋关系的正常化和抗元斗争公元979年太宗统一了中国。

宋与日本恢复往来。

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日本积极与南宋贸易的主要原因是获取南宋的铜钱,因为那时日本自己还不能铸造铜钱。

公元1268年忽必烈命高丽使者持书赴日,书中表面上要求建交,实质是效令日本朝贡。

京都朝廷几经研究,末予回答。

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忽必烈两次派兵征服日本,结果都应为台风而失败了。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以下是对这一历程的全面回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威胁。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给予日本更多的权益。

这一事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

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日本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扩张,对中国进行侵略。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侵略。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达到了历史的低点,两国之间的敌对和矛盾加剧。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战败后接受了盟军的占领和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2年,日本与盟军签订《日本国与盟军占领军订立的和平条约》,结束了占领时期。

随后,中日两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相承认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然而,中日关系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再度紧张,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的影响。

其中,对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的认识和争议引发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

此外,中国大陆和台湾问题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特别是日本与台湾的关系。

19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双方开始加强经贸合作,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显著增加。

此外,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也得到了推动,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尽管有积极的发展,中日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军事安全等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尤其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争议,经常导致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战争、敌对、和解、合作等多个阶段。

双方在经济、文化、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加深,但仍然存在一些敏感问题需要妥善处理。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维护国家利益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维护国家利益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维护国家利益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的一次伟大胜利。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念和维护国家利益的策略。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中国政府在国际关系上不断探索、实践的外交理念,是对当代国际政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强调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对等互利的国际合作,以增强文化自信,维护国家尊严和权益。

在现代中国历史中,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列强的欺凌和侵略,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念强调维护国家尊严、提升国家实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通过传统外交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方针,是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从各个方面勇敢抵御了外敌的侵略,坚决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尊严。

这场战争也促使中国政府认识到了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维护国家利益。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多边合作、多极化等方式积极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建设项目、国际经济合作、多边主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维护国家利益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通过对外开放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通过各种方式与世界各国加强了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对外开放成为各个国家的共同选择。

中国通过提供更加便利的投资环境、独特的文化贡献等方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和投资者,这不仅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上传播自己的特色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的对日交往---北京政府的对日外交
[论文摘要]在近代中国的对日外交进程中,我们经历了五大时期的外交进程,本文对北
京政府时期的对日外交进行了详细分析与阐述,通过对北京政府在辛亥革命时期与中日外交形式,袁世凯军阀主政时期的对日外交,北洋集团分裂和衰亡时期的对日外交三个重要时期的外交探究,进一步了解北京政府执政时期对日外交的变化,整个近代中国对日外交的影响,乃至对整个中国对日外交的历史作用和延续。

[关键词]北京政府外交军阀亲善中日外交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人们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两国的邻近与交往的密切。

中日关系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不断的在冲突与融合中转变,这一切都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与社会原因中产生的,而在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与日本也都产生与改变了外交策略,以适应当时复杂的社会因素与变化。

近代中国对日本的外交不仅仅局限于两国之间的关系与格局,特别是在历经了各种历史变迁、社会变革以及沉重的历史教训之后,中国政府也开始改变对日外交的观念与策略,但若要正确认识今后中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对日本外交的发展进程的规划,就不能忽视对近代中国对日外交的五大时期进行探索、分析与研究,而这五大时期分别是晚清政府的对日外交、北京政府的对日外交、国民政府初期的对日外交、抗日战争的对日外交,战后中国的对日外交,本文则着重对北京政府时期的对日外交经行分析与研究。

清政府灭亡后,经过短暂的临时政府时期,北洋集团控制了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成为中国的中央政府。

北京政府延续了清政府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局面没有大的变化,国家权益继续不断丧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为争取独立和平等的国家地位与列强展开交涉,但成果很有限。

随着民族的日益觉醒和国民革命的逐渐兴起,反帝爱国的浪潮在中华大地勃兴,有力地推动了北京政府推行修约外交,迫使列强作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表态。

由于北洋集团的分裂和没落,中国外交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仍然限于半殖民地的不利处境。

在北京政府执政的17年时间里,英国、法国继续维持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成为中国最凶恶的外交对手,这些新的因素都对北京政府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京政府时期的对日外交是在艰难中前进的,从早期日本利用清朝宗室亲贵策划建立“满蒙王国”、在护国战争中再次策划“满蒙独立”、到20世纪初,日本加入了帝国主义的行列,迅速走上了对华侵略扩张的道路。

北京政府对日态度与外交在不断的改变,顶着国内群众反日和日本阴谋的侵华策略的进攻,北京政府的对日外交从不断陷入日本的阴谋之中,成为日本企图侵占中国的工具到北京政府内争军阀混战破坏日本阴谋,直至揭穿日本侵略野心,此段外交进程才至告一段落。

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后,日本将此视为分裂中国的极好时机。

日本政府借款给清政府购买武器镇压革命,以此换取清政府“尊重日本在满洲的地位”。

日本军部提议对中国出兵,,实行南北分治。

但日本出兵中国的计划并未实施,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的垮台已无可挽回;其次是因为这一计划没有得到英、美等列强国家的首肯。

袁世凯军阀主政时期的对日外交
从清王朝到中华民国的政权更迭中,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势力异军突起,成为最大的赢家。

中国进入袁世凯主政时期,中华民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全面展开。

在列强帝国主义政策之下,袁世凯为维护自己的权力,推行的是软弱无力的外交政策。

从各方面采取了中日亲
善外交的策略。

中国的国际地位沿着晚清时代的道路继续下滑。

北京政府的中日亲善外交的首要表现在于皖系政府与日本政府间的“西元借款”。

按照亲日派曹汝霖的观点,中日亲善应该从经济领域入手,西元借款是日本寺内正毅内阁时期日本对华借款的总称,西元借款分为三大类:一是经济方面的借款,主要有银行借款、铁路借款、航运借款、金矿森林借款等;二是政治方面的借款,主要有政府和地方部门的借款;三是军事方面的借款,主要是参战借款和购买武器借款。

据日本铃木武雄《西元借款资料研究》记载,1917-1918年,日本对北京政府的借款共有20余起,金额高达3.8645亿日元。

中日亲善外交还表现在双方的军事合作。

日本利用苏俄与德国签订条约退出战争之际,利用此时的有利时机,推行“大陆政策”。

同北京政府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让中国当局尽力协助日本军队互相供给共同防敌之兵器及军需品及其原料。

皖系政府对日外交的第三个重大举动是与日本政府互换《关于处理山东各问题的换文》。

日本政府利用北京政府急于借款对付南方护法军政府的心情,诱迫北京政府秘密互换《关于处理山东各问题的换文》。

主要内容包括胶济铁路沿线的日本国军队,除济南留一部分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胶济铁路所属确定以后,归中、日两国合办经营;巡警队本部及枢要驿并巡警养成所内,应聘用日本人。

实际上,这次换文再次默认了日本对山东的非法侵占,给山东命运带来了更大的祸患。

在巴黎和会上日本坚持声称中国政府已经在“山东问题换文”中表示过“欣然同意”,成为中国外交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洋集团分裂和衰亡时期的对日外交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开始分裂,皖系、直系、奉系交替掌握北京政府,而南方又有国民党和西南军阀建立的政权与北京政府对峙。

中国不但内政纷乱不堪,战争连绵,外交形式也越来越复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丧失了许多国家权益。

尽管北京政府战后也力图把握时机,一次又一次地位恢复国家权益而努力,然而不断分裂逐渐走向衰亡的北洋集团无力挽救民族的危机,北京政府在外交上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就。

华盛顿会议后,北京政府的对日外交已接受山东权益和继续交涉废除“二十一条”以及索还旅大为主要内容。

中日对立和紧张的状态有所缓和,但仍未能恢复正常关系。

两国间冲突频起,交涉不断。

五卅运动爆发后,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北京政府积极推行“修约”外交。

在北京政府内争中长期得到日本支持和扶植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因依靠日本支持得以平息郭松龄兵变,日本政府索偿频频,引起日本与奉系军阀间种种矛盾。

此时日本因爆发金融危机,急欲通过对外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决定推行干涉中国革命的强硬外交政策。

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密谋实施“满蒙政策”。

逼迫张作霖签订实现满蒙政策的一系列条约,张作霖拒绝部分条约的无理要求之后,把对日外交问题交付北京政府的国务院摄理。

北京政府此时已摇摇欲坠,阎锡山的部队进入北京、天津,北京政府宣告结束。

北京政府的对日外交也到此终结。

北京政府在对日外交上的一切努力并没有使外交局面有太大变化,而且在后期外交失败的影响极大,它激发了中国民众广泛的爱国情绪,影响了中国人对救过道路的选择。

虽然直至现在我们都经常高喊:们决不能让中日关系被日本右翼牵着鼻子走。

但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长期对日外交以来的经验教训越来越证明的一个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对一小撮不甘心中日友好的人。

惟一的办法就是用不断加强友好、发展合作来回答他们。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是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史,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几代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抛头颅洒热血,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使中国在世界面前站立起来。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正视历史有助于我们反思过去,认识现实,增强历史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

近代中国的对日交往
---北京政府的对日外交
姓名:王孟孟
学号:100505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