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甫&赵伯韬
a李玉亭 b中小老板 c馮云卿与冯眉卿 d吴少奶奶与雷参谋 e四小姐与范博文 f 杜竹斋
2、工厂里的劳资斗争 屠维岳 3、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 及农民暴动
五、吴荪甫形象
“The Twilignt : 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
八十年代后期,在大陆一度出现了重评《子夜》 的声音。徐循华的《诱惑与困境——重读〈子 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9 年第 1 期)通过对《子夜》艺术缺陷的分析,指出茅 盾陷入了蒋光赤们“概念化的困境中”;作者之 所以会陷入这一困境,是他“按照既定的理性的 先验框架去构建小说人物世界而非从审美冲动的 逻辑起点出发进行创作”造成的,是“非审美的 政治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冲突导致了《子夜》的艺 术缺陷”。
第七讲 30年代小说(二) 茅盾
第一节 茅盾创作概述
茅盾 1896—1981 , 浙 江 省 桐 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 鸿,字雁冰 “茅盾”是在1927年发 表《幻灭》时开始使用 的笔名,此外,他还使 用过玄珠、郎损、方璧 等130多个笔名。
太平桥
东栅老街
一、早期的文学活动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第一类(文科) •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 印书馆就职,一直工作到 1925年底。 •1921年1月,茅盾出任《小 说月报》主编,并参与发起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一个 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 和介绍
《蚀》从在中国革命中有特殊重要地位的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 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 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 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 受到了“左”的方面的责难与批评,但却由 此证明了茅盾正是由鲁迅所开创的“五四” 现实主义传统发展而来的,一开始就有别于 其他脱离中国现实生活的“革命文学” 。
第三种意见是基本否定 的,主要以夏志清为代 表 他在《中国现代小说 史》中分析说,“ 作者 愈来愈‘科学’”,无 非是“把共产主义的正 统批评方法因利乘便地 借用过来,代替了自己 的思想和想法”,因而 《子夜》中“社会经济 的资料,或推而广之, 一切为了写小说而收集 的资料,都是死的、本 身无用的”。
四、1937年以后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离开上海,创办参与编 辑了《文艺阵地》(1938--1942)、《抗战文艺》 (1938—1946)、《笔谈》(1941)等杂志 1941年5月,发表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 1942年写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茅盾出任 新政府的文化部长,以后也一直担任国家和文艺 界的领导职务
二、写作背景和动机
我那时打算用小说的形式写出以下三个方面:(一) 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 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 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二)因此引起了工人阶级 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三)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 破产以及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这三者是互 为因果的。我打算从这里下手,给以形象的表现。这样一 部小说,当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 个问题,即是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 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1930年夏秋进行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
作品是以大革命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 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揭示了革 命营垒中的各种矛盾和动荡斗争中的阶级分化。 作品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 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 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他们从苦闷到热情,从热情到动摇,从动摇 到幻灭。 《蚀》三部曲问世以后,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 注,奠定了茅盾小说家的位置,同时也遭到革命 文学阵营的指责。
《春蚕》以“一· 二八”战事后江南农村为 背景,写老通宝一家蚕花丰收成灾的故事。农 民老通宝带领全家辛勤养蚕,换来丰收。然而 在“洋布”、“洋纱”充斥市场的情况下资本 家乘机压价收购,高利贷者乘机盘剥,老通宝 受此打击终于病倒了。作品深刻揭示了在帝国 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靠辛勤劳动无法摆 脱贫困的真理。是30年代描写农村的杰出作品 之一。

在《林家铺子》里,作家的着眼点不在于写像林老板 这样的商人的“两重性”,而是要写出一个特定环境中的 小商人在“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淡”的逆境中,又 被敲诈勒索搞得倾家荡产的惨苦结局,将主要矛头指向国 民党党棍官僚为代表的罪魁祸首。

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林老板不仅无法“唯利是图”,而且还 在做“无利可图”,甚至“牺牲血本”的生意,作家写了林老 板不管怎样、不管多么努力,可以说作为小商人他是聪明能干 的、是节约的、他的伙计尤其是寿生也是忠心耿耿、聪明能干 的,但是他都摆脱不了破产倒闭的结果。逃走是林老板在万般 无奈中的一种微弱的反抗形式。 《林家铺子》的主题,用茅盾自己的话说就是:国民党“对 于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从来是限制和镇压。他们自己大卖日货, 当民众自发起来抵制日货时,他们又借抵制日货之名来敲诈勒 索小商人,或没收他们的日货,转手之间,勾通了大商户,又 把日货充做国货大卖而特卖。国民党的腐败已到了这步田地! 这就是《林家铺子》的主题。”(教材169) “农村三部曲”,在一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 的风俗画中,通过农村“丰收成灾”的故事,揭示了帝国主义 的跨国资本对中国农民的榨取,描述了新一代农民被迫萌生的 反抗意识。
三、主题思想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背景, 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 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 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时代 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 的艰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 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 道路,反而更加殖民化了。
第二节《子夜》

《子夜》是茅盾于1931年 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 说,1933年出版
一、关于《子夜》的论争:
主要意见有三种: 第一种意见是高度肯定的,以瞿秋白、冯雪峰等为代表。 瞿秋白认为“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 关系和阶级关系,在《子夜》不能够不说是很大的成绩” (《〈子夜〉和国货年》) ;冯雪峰指出这部以正确的理念为 指导的作品是把“现实主义的创作的路,接引到普洛革命文学 上来的‘里程碑’之一”( 《〈子夜〉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的文 学》 )。 第二种意见是肯定中有保留的,这以 韩侍桁、 吴组缃等为 代表。 韩认为:“ 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它的伟大只在企图 上,而并没有全部实现在书里”,原因在于“它并没有寻到怎 样展开他的企图的艺术”,吴组缃四十年代对以《子夜》为代 表的茅盾小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指出:“一般地说,他作品 的主题,往往似乎从演绎而来,而不是从归纳下手……因此, 他的一部小说,往往似乎只是为社会科学理论之类举出一个例 证;作为艺术的创作看,就似乎缺少一点活生生的动人心魄的
二、大革命 失败后 • 茅盾的第一部小说《幻灭》于1927年9月发
表,1928年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 • 《蚀》三部曲的故事内容取自茅盾亲身经历的 1927年大革命,亦即作家自己所说的“动乱中国的 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 • 从一定意义上完全可以说《蚀》三部曲正面展现 的全部内容都是一种“精神状态”,亦即知识分子 的精神状态。 •
20世纪50、60年代的文学史 著述,多从吴荪甫的社会、阶 级身份着眼,认为吴的性格矛 盾,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阶级 属性的体现 。小说通过吴荪 甫等形象,“生动地指出了中 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买 办性和反动性”。而吴荪甫的 失败结局,则被认为是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双重夹击中的必然命运。
吴家亲戚表: 长辈、同辈 、晚辈 舅舅曾沧海 曾家驹 曾小舅子马景山
裕华丝厂大致的人物 吴荪甫的政治与商业朋友圈 关系图: 政友、 实业界同盟 领导 中立或两面派 、弱小竞争者 、 屠维岳 、桂长林 对手金融巨头 李麻子 、莫干丞 钱葆生 、吴成为 雷鸣(参谋、军人 ) 二姐芙芳 曾家驹 、马景山 王和甫大兴煤矿公司 二姐夫杜竹斋 共产党一派 徐曼丽 (交际花儿) 杜幼弟杜学诗 普通工人 五云丝厂陈宜君 杜新箨 (tuò) 姚金凤 、王金贞 周仲伟火柴厂老板 阿珍 、阿祥 孙吉人太平洋轮船公司 父亲吴老太爷 朱桂英 、薛宝珠 刘玉英 吴荪甫 周二姐 、钱巧林 丝厂老板朱吟秋 妻子林佩瑶 阿祥 、何秀妹 赵伯韬 (买办金融资本家) 姨妹林佩珊 张阿新 、蔡真、玛金 黄奋 林表哥范博文 陈月娥、金小妹 尚仲礼 四妹蕙芳 徐阿姨、陆小宝 李壮飞 七弟阿萱 朱桂英 李玉亭 (经济学教授) 表妹张素素 吴荪甫的企业有多处, 冯云卿(公债) 文中主要围绕裕华丝厂 唐云山 远房侄子吴为成 与益中信托来写。 何慎庵(公债) 远房簇弟吴芝生 (注:本表以吴荪甫为中心。吴府 杜竹斋 在镇上的总管是费小胡子费晓生, 秋隼(律师)
也有的研究者从阅读感受出发,认为“当吴荪甫完 全以一个工业资本家的面目出现时,他并不怎样吸 引人”,“但是,当他在书房里独自一人的时候, 读者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了。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资本 家,更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他的暴躁、沮丧, 他那仿佛等待判决似的紧张,那种对失败的不由自 主的预感,那种承受不住重负的虚弱,那种竭力要 振作自己的挣扎;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可信,因为那 正是我们自己也能够体验到的情感”。“一个真正 丰满的人物形象是绝不可能仅仅只向读者显示他的 政治和经济身份的。作家越是深入发掘他的内心世 界,就越能把他那些积淀着全部社会和遗传影响的 深层心理揭示出来。”
三、30年代创作
•1932至1933年间,茅盾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 如《林家铺子》(1932)和《春蚕》(1932)及其 续篇《秋收》(1933)、《残冬》(1933),长篇 《子夜》 •前者以1932年“一•二八”战争前后因日本侵略和 腐败政治而日益凋敝的江南小城镇为背景,叙述的 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小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 程的故事,细致传神地刻画了林老板这位小商业者 的生活境遇和委曲心态。
•1928年10月,茅盾流亡日本期间,发表长文 《从牯岭到东京》 •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店单行出版 •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参加 左翼作家联盟,从此进入了一个文学的新阶段 •左联前期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泽乡》、 《豹子头林冲》和《石碣》,题材取自历史著作 或古代小说,以古喻今的指涉对象主要在农民革 命
一九三○年夏秋间进行得很热闹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 论战,对于确定我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也颇有关系。当时 的论战者提出了三种论点:一、中国社会依旧是半封建半殖 民地的社会,推翻代表帝国产义、封建势力、官僚买办资产 阶级的蒋介石政权,是当前革命的任务,领导这一革命的是 无产阶级。这是革命派的观点。二、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 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承。这是 托派的观点。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 又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这是一些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 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资产 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 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是更加半封建半 殖民地化了。
•先后发表的《近代戏剧家传》 (1919)、《梅特林克评传》 (1921)、《罗曼•罗兰评传》 (1921)、《托思妥以夫斯基 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2)等,都是对外国作家 及其作品进行系统研究之作 • 五四时期的茅盾与同时代 许多作家有所不同,他当时是 在政治与文学两条战线进行工 作的
小说以临近年底林老板的苦苦挣扎经营但最后还是难 逃破产的情节为主线,以林小姐婚姻纠葛为副线,两者交 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林家铺子》虽然描写的是江南的 一个小镇,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它展示了 一二八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揭露和抨击了国 民党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以及 穷苦贫民的罪行,挖掘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下层百 姓悲惨命运的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