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升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效果

南京市第一中学杜娟娟

摘要: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理论课就内容来看可以划分为基础性理论知识、原理性理论知识以及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几类知识各有特点,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别从激发学生兴趣、知识概念的形象化以及强调与应用的结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中小学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理论课教学

理论课是以一系列理论知识为主的一种课型,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专业性等显著特性。信息技术课程的每一节课都会涉及到理论知识的讲授,所占比例有多少的不同。比较典型的包括基础性理论知识、原理性理论知识以及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论课所要解决的多是一些基本概念、原理阐述或者与理解和运用相关的知识,是信息技术其他各类课型的基础和支持。常用的理论课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等。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理论课所占的比例远小于技能课。

信息技术理论课中涉及到的三类知识各有特点,为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教学中需要结合各类知识的特点来进行。本文将分别从激发兴趣、知识的形象化以及强调与应用的结合等几个方面,提供典型案例,就理论课教学进行探讨。

●对于基础性理论知识,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图1 感觉剥夺实验

信息技术理论课中,基础性理论知识占一定份量,如“信息及其特征”、“网络基础知识”等。此类知识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对于基础性理论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将结合部分具体案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利用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在案例“信息及其特征”1中,教师利用生动的海军陆战队野外生存实验和“感觉剥夺实验”,如图1所示,很好的引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展示了魅力无穷的信息世界,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采用竞赛法,激发兴趣。案例“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竞赛”2中,教师则选择了知识竞赛的形式完成理论知识的教学。竞赛这种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课堂。从题库的准备和课堂的活动来看,学生是主体,而在最终题库的汇编、竞赛中的评价等,又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目标则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成。

借鉴电视节目等新颖形式,激发兴趣。譬如,案例“开心辞典”3,教师就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借鉴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的模式,巧妙地设计了教学。利用必答题、抢答题、选答题的形式,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分散在其中,让学生在一种新鲜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有新意,教师领悟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些内在规律与某些电视节目有些关联,用这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也是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一种积极尝试。

以上就信息技术基础性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激情引趣,呈现了几种教学方法,还有更多的形式可以被探究和利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学方法与课堂的衔接度和关联问题,内容上要具有科学性、关联性,在认知上要讲究启发性、直观性,在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趣味性。

●对于原理性理论知识,重在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原理性知识,如动画原理、网络通信工作原理等,此类内容抽象性强,相对深奥,不易理解,教学设计中需要想方设法将这部分原理知识形象化,以便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以下结合部分案例加以说明。

利用课堂直观演示活动促进原理性知识形象化。在案例“网关、代理服务器及其DNS服务器的工作过程”4中,教师将枯燥、难以理解的网络设备工作原理融入了一个“舞台剧”。教师、学生分别扮演代理服务器、DNS服务器、web服

务器等,通过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和语言描述来表现这些设备的工作过程,从而实现了知识的讲解与吸收。原理性理论知识的逻辑性较强,一般的讲授法不容易让学生“吃透”教材。案例设计者将原理性理论知识形象化,付诸于角色扮演的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原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将网络中数据传递这一不可见的过程,用人的行为外化,其他学生可以在轻松地观看表演中记住每个“人”的行为,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理解。如果直接描述每个网络设备的作用,学生不容易记忆,也难以形成理解。由此可见,原理类内容的教学中如果适当加入一些具体的活动,可以使原理性知识变得相对形象、直观,既降低学习难度,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图2 两封信的旅程

借助具体生活情境的类比促进原理性知识形象化。譬如,案例“网络通信原理”5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邮政局发信的情境,如图2所示,并由学生归纳出图示化的送信过程。接着进行类比概念、模型对照,进入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学习。最后利用一个动画,形象模拟在TCP/IP协议组支持下,一份E-mail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让学生体会层次化的TCP/IP协议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原理,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形象化建立在脑海中。这样,借助形象的、贴近生活的实例及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图3 拼图游戏

利用游戏操作与设计促进原理性知识形象化。譬如案例《赋值语句》6,利用拼图游戏开场,如图3所示,学生每点击按钮,图片都会在一个赋值语句的作用下挪动“一步”。使用这样的游戏教学法来进行程序原理知识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讲授法。案例中设置了一个认知冲突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其认知水平内,产生赋值号和等于号的认知冲突,从而将赋值语句的概念进一步强化,最终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在课堂中自己编写一个类似的拼图游戏。可见,案例设计者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将枯燥难懂的程序原理融入其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通过开发游戏体验程序设计,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将一些原理性知识形象化,是理论课中一种很好的处理方式。有时也可以适当降低知识难度,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原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有利于知识点的吸收。

●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强调与应用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

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如网络应用中的安全、信息道德等,并非难懂,其典型特征是需要附着于知识与技能之上,体现于过程与方法之中,但在教学中,还需要采用讲授、说明等手法进行必要的拓展或巩固,因此教学中需要强调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在模拟操作中提升认识。譬如,案例“信息安全”7中,案例设计者创设如下情境:

情境1:

上课开始,全班机器出现“倒计时”关机画面——(学生骚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原因——学生查找相关病毒信息——引出病毒的概念、特征和防治方法——教师揭示该关机画面是人为调用内部程序实现的——引出黑客攻击的概念……

情境2:

全班分为“黑客联盟”和“反黑客联盟”进行“你攻我守”,“黑客联盟”的目标是登陆到另一台计算机进行“破坏”活动(利用远程登录,ip地址访问,密码登录等),“反黑客联盟”的任务是防止被攻击(设置防火墙、修改密码、禁止远程桌面连接等)。

该案例所描述的是一节网络信息安全的理论课。应对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的防范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病毒和黑客的相关知识在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均有所涉及,若进行单纯的理论讲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育则无法深入,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别具匠心的设计了“倒计时关机病毒”的情境,将生活中学生曾经或听说过的这一场景再现,将病毒与黑客这两部分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学生起初认为是病毒,积极搜索病毒名称和解决方法,教师适时揭示并非病毒,而是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调用内部程序实现的,相当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