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辛亥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史第四章

中国新闻史第四章

3、《民报》创刊及其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民报》(1905.11.26-1910.2)东 京 LOGO
LOGO
LOGO
《民报》曾把当时和《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归纳为十二条,称为《民报)与(新民丛 报)辩驳之纲领》(《民报》第三期号外)。其中有: “一、《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 “二、《民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 “三、《民报》以政府恶劣,故望国民之革命;” “四、《新民丛报》以国民恶劣,故望政府以专制。” “五、《民报》主张政治革命,同时主张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主张政府开 明专制,同时主张政治革命。” “六、《民报》以为,国民革命自颠覆专制而观,则为政治革命,自驱除异族 而观,则为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以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报》以为,政治革命必须实力;《新民丛报》以为,政治革命只须 要求。” …… “十一、《民报》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丛报》以为,革命反以得专 制。” “十二、《民报》鉴于世界前途,知社会问题必须解决,故提倡社会主义;《 新民丛报》以为,社会主义不过煽动乞弓流民之具。”
LOGO
• 2、“苏报案”(《苏报》1896-1903)

三阶段: 胡璋阶段:1896-1900,内容:市 井琐事与社会新闻,声名不佳 陈范阶段:1900-1902,宣传改 良与保皇 陈范、章士钊阶段:支持革命
起因: 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 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 关系》一文的发表
• 此四者,实惟我《清议报》之脉络之神髓,一言 以蔽之曰,广民智、振民气而已。 …… • 《清议报》之在中国,其沧海之一栗乎!《 清议报》之在世界,其大千之一尘乎! 虽然, 其寿命固已亘于新旧两世纪,无舌而呜;其踪迹 固已遍于纵横五大洲,不胚而走。 今请与阅报 诸君一为戏言,斯亦可谓文字界中之得天最厚者 耶?且勿具论。要之,《清 议报》时代,实为 中国与世界最有关系之时代,读者若能研究此时 代之历史,而有所心 得,有所感奋,则其于天 下事,思过半矣。 ……

4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解析

4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解析

记者先驱
我国的职业记者,出现在民国时期。此前,虽然 已有一些知名的报人,但严格说来,他们或是思 想家,或是革命家,或是宣传家。
直到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报业的形成,才开始 有了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如民国年间 的黄远生、林白水、邵飘萍等 从他们开始,记者才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而不 是像早期那种被人蔑视的所谓“访员”。
进士记者黄远生
同乡称他,“你如果做记者,一定是个名记者”。 “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 “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报告文学 的鼻祖。”
他曾提出,记者要有“四能”,即能想——调查研究、 能走——交游广泛、能听——举一反三、能写。
北京的新闻教育
五四时期比较突出的新闻系有两个,一是1923年 成立的平民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是徐宝璜,《京 报》社长邵飘萍、北京新闻通讯社社长吴天生等 任教授。
一是1924年成立的燕京大学(1919司徒雷登任校 长)新闻系,由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威廉 (Walter Williams)任发起委员会主席,由美 国学者白瑞华( R.S.Britton )任系主任
现代新闻事业
与这个转型时期相应,新闻事业也从一 种传统的模式向现代的模式转化。比如, 现代报纸的四大板块这时已经定型,采访、 写作、编辑、发行等一整套程序基本形成, 新闻事业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 机制,等等。 总之,经过五四运动,我国的新闻事 业就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报业的三条发展线索
新闻学著述
概论类:《新闻学》(徐宝璜)、《新闻学总论》 (邵飘萍)。
业务类:任白涛《应用新闻学》(1922),邵飘 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 历史类: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1917)、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 译著类:松本君平的《新闻学》(1903)、休曼 的《实用新闻学》(1913)。

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 1900年到1904
(二)《苏报》与苏报案
《苏报》1896年6月26日。 1898年冬因亏折出售给了陈 范。 聘请湖南人章士钊为主 笔。


章士钊 (1882-1983), 湖南长沙人, 学者、书法家。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 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 思想家。





陈少白 (1869—1934) 原名闻绍, 字少白, 广东新会人。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陈少白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 1900年到1904
(一)香港《中国日报》的创办与留学生在日本的报刊活动
《中国日报》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发展历史上的意义:
它的出版,一举改变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没有机关报的局面,使兴中会的宣传 活动从依靠口头演说、散发传单和小册子的 初级阶段,进入拥有大众传播媒介、连续开 展的阶段,成为比较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宣传的开端。


•《澳门新闻纸》1839年7月,林则徐在广州组织粱进德、谭德辉等人翻 译外文报刊。把其中关于禁烟、兵事、各国夷情、鸦片贸易等重要信息 和言论译成中文,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 抄报给朝廷,制定对外政策参考。这种翻译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 《澳门新闻纸》,台式我国最早的译报,相当于今天的《参考消息》。 •《昭文新报》1873年8月8日由艾小梅在汉口创办,这是中国人创办的 最早的中文报纸,内容以奇闻轶事,间有诗词杂作。 •《汇报》1874年6月容闳出版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该报为 了国家利益,多次与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申报》开展论战,并 在消息评论中常涉及政事,因而遭到官府非议。 •《述报》1844年4月创刊于广州,这是中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家中文 日报,在海墨楼石印局发行,这是我国较早的印石报纸之一。许多新闻 和评论都对法国侵略者的野心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是一份爱国立场鲜明 的报纸。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1895年8月15日,康有为创设的《万国公报》在北京诞生, 由康有为个人出资,梁启超主持笔政,麦孟华负责出版发 行工作。双日刊,随京报“分送朝士,不收报费”
1895年11月维新人士在北京成立了京师强学会(又称强学 书局)《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于1895年12月16 日出版,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6年1月20日强学会遭清 政府查禁,《中外纪闻》被迫停刊。
三、维新运动的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务报》
1、《时务报》的由来:
——强学会及其报刊虽遭封禁 ,维新运 动在上海、广东、湖南仍在蓬勃发展。 ——上海强学会余款,1896年8月9日创办 于上海。1898年8月17日因梁、汪之争停 刊,共出96期 。《时务报》成为维新运 动中的一面帅旗,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冲 锋陷阵,是近代报刊史中国人自办报刊的 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黄遵宪:关键作用 ——汪康年:张之洞安插在上海维新阵营 中的代理人;杰出的近代报刊活动家 ——梁启超:担任总主笔 ,24岁。对新 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梁启超因 《时务报》而名重一时,《时务报》也因 梁启超而风靡全国
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的大 型日报,王韬创办并任主笔。 创刊时每期两张4版,除星期 日外,每天发行。第一版商业 行情,第二版船期消息和广告, 第三版新闻和论说,第四版广 告。
二、王韬和《循环日报》
——办报宗旨:
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变法以自强”
该报以“通外情,广见闻”为己任,致力于传播和普及西方知识,推 介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反映世界大势和时局变化,鼓吹学 习西方,变法图强,对开通民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以政论为灵魂:

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二、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 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创刊,由康有 为的学生徐勤、何树龄主编。 《强学报》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浓。 首先,它采用孔子纪年而不采用清朝年号,以此“托古改 制”,其次,他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发出“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久,不变则不能就矣”的警告;第三,他明确提出 “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第四,它在《开 设报馆议》一文中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 《中外纪闻》和《强学报》的意义:首先,强学会的成立, 标志着从王韬就开始的变法维新宣传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其次,维新派三家报刊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统治的言禁,开 创了民议朝政局面,拉开了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第三,培 养和锻炼了维新派骨干,为维新派以后的板报活动的全面开 展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剧烈的变化的 情势下,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了两大派: —— 处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资 产阶级改良派。
——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 命派。
第一节 概 述 二、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刊
方兴未艾?
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刊基本情况如何呢?
——以1903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节 概 述 三、风起云涌的革命派报刊
1、从1900年到1904年。 2、1905年到1907年。
3、1908年到1911年底。
第一节 概 述 三、风起云涌的革命派报

1894 -- 1904
视频:孙中山
第二节 戊戌政变以后梁启超的报刊活动 与 思 想
一、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报刊活动 (一)梁启超与《清议报》
1899年7月, 保救大清国光绪皇帝会在加拿大成立, 简称保皇会。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中外新闻史04近代政治运动中的报业高潮

中外新闻史04近代政治运动中的报业高潮

四.戊戌政变后改良派报刊活动 月在横滨创刊, 《清议报》——1898年12月在横滨创刊, 清议报》 年 月在横滨创刊 梁启超主编。这是康、 梁启超主编。这是康、梁在海外创办的 第一份报刊, 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 机关报,它是以时事评论为主的旬刊。 机关报,它是以时事评论为主的旬刊。 新民丛报》 《新民丛报》——在旅日华侨的支持下于 在旅日华侨的支持下于 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创办,这是仿效西 日在横滨创办, 年 月 日在横滨创办 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 。
一、《中国日报》与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中国日报》 1.《中国日报》 . 中国日报》 1900年1月5日,《中国日报》在香港 中国日报》 年 月 日 创刊, 创刊,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 活动的兴起。 中国日报》 活动的兴起。《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 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1.澳门《知新报》 澳门《知新报》 不同于《时务报》的特点: 不同于《时务报》的特点: 一是宣传报道更为大胆,敢言《 一是宣传报道更为大胆,敢言《时 务报》所不敢言者。 务报》所不敢言者。 二是以沟通中外信息、 二是以沟通中外信息、传播西方科 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 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以“有助于多 识”。 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 地。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时 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 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 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办报原 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 健全舆论、 新的观点: 新的观点:
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 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 。一曰对 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 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 为其向导者。 为其向导者。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 思想新而正” 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 报事确而速” 当”,“报事确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真诚 , 直到,公心,节制。 直到,公心,节制。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 变骇为习”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 “变骇为习”, 指甲趋乙” “指甲趋乙” 。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 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每年40种)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

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1、数量多 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 3、新闻xx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第四章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第四章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第四节 两派报刊的大论战



一、同盟会与《民报》
1、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 2、《民报》(1905-1910):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办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 报》,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民报》的宗旨与宣传三民主义
——六大主义 ——民报发刊词(三民主义)




二、改良派报刊在海外重整旗鼓


4、改良派在国内办的报纸
《时报》(1904,上海,狄楚青 ):“革新代表舆论之报 界” 《京话日报》(1904,北京,彭翼仲 ):北京第一张日报 早期《大公报》(1902,天津,英敛之 ):宣传改良思想, 主张君主立宪 《东方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 ):大型 文摘月刊
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
四、革命报刊宣传的三大中心


于右任与“竖三民”
于右任(1879-1964):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 活动家,百折不挠的革命宣传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 1909年在上报》 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 丰腴,名噪一时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 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二、改良派报刊在海外重整旗鼓


2、《新民丛报》(1902-1907)
该报是继《清议报》之后海外改良派报刊中最有代表性、 最有影响的报刊。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办《新民丛报》, 1907年11月20日停刊,共出96期,梁启超是主编,编辑有 蒋智由、麦孟华等人。这是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 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与《清议报》相比,《新民丛报》 面目焕然一新,内容之丰富,编辑之严谨,印刷之精美, 确实为“中国报界前所未有”。

4第四章 改良革命两重奏与国人的第二次办报高潮

4第四章 改良革命两重奏与国人的第二次办报高潮

二、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与戊戌政变前相比较) (与戊戌政变前相比较)
世界观的变化使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发生十 分明显的变化—— 分明显的变化—— 戊戌政变前,报刊思想重要是“耳目喉舌” 戊戌政变前,报刊思想重要是“耳目喉舌” 论,而后期则包含了西方自由资产阶级新 闻理论的主要成分。
第三节 改良派其他的报刊活动
二、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刊活动
1898年 11日,光绪皇帝颁发“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发“准许自由开设报 馆”的命令,中国统治者第一次“恩准”了新闻出 的命令,中国统治者第一次“恩准” 版自由。后因那拉氏发动政变,各地报刊又纷纷停 刊。 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逃到海外,1899年康在加拿 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逃到海外,1899年康在加拿 大成立保皇会,大力创办报刊,作为其言论机关。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议报》《新民丛报》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议报》《新民丛报》。 在国内,有代表性的是《时报》 在国内,有代表性的是《时报》。
第四章
革命改良双重奏 与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
第一节 概论
一、第二次办报高潮是革命、改良双重奏的产物。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政治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 变化,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分化:一股是以康梁为 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另一股政治力量是以孙 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两派均大力创办报刊宣传自己的主张,批驳对方 的观点,故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史上 出现了国人办报的第二高潮。
《清议报》 清议报》
新民丛报》 新小说》 (二)《新民丛报》、《新小说》
1、《新民丛报》 新民丛报》 是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 是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 大型综合性半月刊,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是他一 生中办得时间最长的一家报刊。此报为西式装订,封面是 一副彩色的雄踞东亚的中国地图。 政治主张仍然是改良,宗旨在于“开民智” 政治主张仍然是改良,宗旨在于“开民智”,“新民”乃 新民” “中国第一要务”,这就是此报的命名用意,因此,各种 中国第一要务” 新思想、新学说、新知识的介绍就成为它宣传的重要内容 和宣传中心。 从政治上看,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 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 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 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体” 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体” 也风靡报界和文坛。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课件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课件

对当前新闻传播的启示与借鉴
启示
国人办报高潮的历史告诉我们,新闻传播事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借鉴
当前新闻传播应借鉴国人办报高潮的经验,强化新闻职业道德和自律,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和责任意识。
未来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社交媒体、自 媒体等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经济因素
02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和金融业逐渐繁荣,为报业提
供了资金和广告来源。
文化氛围
03
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的宣传教义,积极创办报刊,促进了中国
民间报业的兴起。
主要代表报刊及其特点
01
《申报》
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 日报,以其客观、详实的新闻报 道和文艺副刊受到读者欢迎。
《新闻报》
02
展望
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多元化、互动性和个性化,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同时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 升中国新闻传播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谢谢
THANKS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VR/AR技术将为新闻报道提供更沉浸式的体验, 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
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跨文化传播
内容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人办报需要面 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需要提 高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全球化背景下,新闻内容需要更加丰 富多样,国人办报需要在内容创新方 面下功夫,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 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与规律 • 国人办报高潮的未来展望 • 总结与思考

三次办报高潮

三次办报高潮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历史背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30多个,创办报刊50多种,开设学校50多所。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双日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而改为《中外纪闻》(双日刊)——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五日刊)。

1)《时务报》(旬刊)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时年23岁,由于其政论,“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创刊之初,每期发行4千份,后最高达到1万7千份,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2)“时务文体”“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里,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三个特征:a“纵笔所至,略不捡束”;b“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c“笔锋常带感情”。

3)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旬刊))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均源于该报。

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新民丛报》(半月刊)1902创刊,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4、论战的意义:
(1)此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 广泛的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2)论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 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 (3)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 前发展。
(三)革命派报刊在国内外的发展
1、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2、《大江报》 3、《中华民国公报》
1、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人民报纸3京话日报主张保皇立宪从一创刊就宣传它是中国人办的报纸极力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反映人民的疾苦与读者保持密切联系热心为读者服务因而深受读者信任和赞许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官僚和权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对外主张联日抗俄对内提倡君主立宪教育救国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二、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 三、《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和革命 派报刊的大发展 四、清政府加强对报业的控制 五、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宣传的特点和业务改 进
3、结果与性质
结果:《民报》欧胜,《新民丛报》失败。 性质: (1)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 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 猛烈的政治进攻; (2)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 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残民地道路的斗争,也 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 (3)是一场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
1904年5月21日,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 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影响:
“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的扩大了革命 的影响,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二、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
(一)在海外办的报刊 (二)在国内办的报刊 (三)立宪运动中的保皇派报刊
(一)在海外办的报刊
1、《清议报》 2、《新民丛报》
1、《清议报》

第四章 辛亥革命及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

第四章  辛亥革命及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

第四章辛亥革命及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戊戌政变后,由于清政府的镇压,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派,还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都被迫流亡海外,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被封建专制势力残酷扼杀。

孙中山等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在国外继续活动,创办报刊宣传民主革命主张。

辛亥革命时期掀起了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

由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宁波的地缘关系和扎实的办报基础,一批留学归来的青年学生也把上海作为进行革命宣传的舆论阵地,并以此影响国内革命,创办过《天铎报》等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

继而,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青年在宁波也创办了如《武风鼓吹》等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作着积极的舆论工作。

同时还涌现出陈屺怀、陈布雷这样的优秀办报人才。

第一节在上海创办的《天铎报》辛亥革命前,一群留学国外的宁波青年学生早年受到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回到国内后,首先在上海揭起了反清反帝的舆论大旗,唤起了身处东海的宁波人的爱国意识和反清斗志。

他们的革命行动与舆论宣传为辛亥革命中宁波的光复做了积极的舆论准备。

陈屺怀、钟期光、洪佛矢、虞和钦于1903年以宁波旅沪同乡会的名义在上海创办的《宁波白话报》虽称不上完全的资产阶级政党报刊,但也是带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性质的进步报刊。

宗旨虽曰“开通宁波之民智,联合同乡之感情”,但在具体的办报实践中却远远超出这一范围,刊登了一些具有明显反帝反清思想的文章。

陈屺怀于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其时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渐趋高涨。

同盟会已在上海创办多种颇有影响的革命报刊,宣传反帝反清的革命主张,为武装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作着舆论准备。

1910年10月11日,陈屺怀与汤寿潜等人于上海创办了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报刊《天铎报》。

陈自任社长,李怀霜为总编辑,洪佛矢为主笔,戴季陶、陈布雷为编辑。

后因经济枯竭,转让给汉冶萍煤铁公司上海分公司经理陈芷兰。

这是以甬人为主体在上海创办的与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遥相呼应的较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政党报纸。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力荐西式报纸,盛赞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影响巨大; 认为报纸可帮助统治者“博采舆情”,了解下情、通达帝命等; 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中把报纸作用概括为“去塞求 通”,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 政治学艺要书。还将其比作人的耳目、喉舌;谭嗣同提出报纸 就是民史民口,更有民主民权和言论自由的色彩 ; 谴责外国人在华报纸的抑中扬外、颠倒黑白、蛊惑人心;指出 应自办报纸加强宣传;郑观应提出报纸的社会教育和社会公益 作用,多办报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团结等.
求 学 时 的 老 师 康 德 黎 的 求 援 信 写 给 他 从 前 在 香 港 , 时 囚 禁 , 架

孙 中 山 在 伦 敦 被 清 朝 驻 英 使 馆 人 员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革命派报刊 《中国日报》:1900年1 月5日在香港创办,孙中山 选择香港作为办报的基地。 陈少白主编,兴中会创办 的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最 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 纸。早期宣传爱国救亡, 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 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 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 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 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它 对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 了很大贡献。
使 馆
就 是 当 年 绑 架 被 秘 密 囚 禁 于 使 馆 。 这 , 囚 禁 孙 中 山 的 清 朝 驻 伦 敦 大 员 人

1896 10 年 月 , 孙 中 山 在 伦 敦 被 清 朝 使
各 界 人 士 终 于 营 救 孙 中 山 脱 险 。 络 , 联 ,
图 中 的 英 人 康 德 黎 收 到 信 后 。 左
保皇派报刊 《清议报》:横滨创刊,保皇 会海外第一个机关报,1898年 12月23日创办,主编梁启超。 出满100期后,报馆发生大火, 被迫停刊。 《清议报》创办的宗旨:1、维 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 气。2、增长支那人之学识。3、 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 聊其情谊,4、发明东亚学术, 以保存亚粹。 内容:尊皇攘后。关于政治改 良的宣传。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知识点:1. 中国日报创办的背景2. "苏报案"的经过与影响3. 革命派报刊与改良派报刊的论战4. 清政府对报刊的控制5. 资产阶级机革命派的新闻思想6. 资产阶级报刊宣传的特点课程内容:第一节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兴中会的革命宣传和《中国日报》的创办(一)《中国日报》的创办背景1. 兴中会的的革命宣传甲午战败、戊戌政变宣告了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为了救国救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了以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他们创办了许多报刊,从事革命宣传,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孙中山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同时利用当地的华侨报刊展开革命宣传。

以后他们又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宣传,如演讲、游说、印发具有反清思想的小册子,还翻译出版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可是效果并不理想。

就在这时,下面几件事更促使和激发孙中山决心办报。

2.促使《中国日报》创办的几件事情首先是伦敦蒙难。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亡英国,1896年10月11日被清王朝驻英使馆欺骗逮捕并准备杀害。

后来伦敦《地球报》首发了"中国革命家孙逸仙在伦敦被诱捕"的特大新闻,接着伦敦各报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

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馆只好释放了被囚禁12天的孙中山。

孙中山感到报刊在宣传革命的效果远远超过了以往其他宣传手段。

其次是保皇派报刊的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办起了《清议报》,这张报纸美化光绪皇帝,维护封建制度,使许多海外华侨受到蒙蔽。

这对孙中山震动很大,这也使他下决心创办报刊宣传革命并同保皇派报刊进行斗争。

再次是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派的情绪需要鼓动,从而积蓄力量为以后的斗争作准备。

这些都促使了革命派为《中国日报》的诞生。

(二)《中国日报》的宣传内容:《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刊。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尚自强
第一次,1895年至1898年维新运动时期,如《时务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第二次1901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新民丛报》、《中国日报》、《苏报》、《民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出现原因:
1、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维新派需要报刊这个重要的思想武器,传播变法思想;
2、广大民众本身也有了解变法思想的要求。

办报活动:
《时务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主要成就:
1、两个突破,突破了在华外报的垄断,突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报禁;
2、两个开端,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开创了中国的政党报刊;
3、两个创新,新闻思想,报章文体。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出现原因
1、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分化;
2、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允许民间办报,有限度的开放报禁。

办报活动
《新民丛报》、《中国日报》、《苏报》、《民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两次办报高潮的共同延伸
两次办报高潮中主流报刊的性质都是政党报刊;这两次办报高潮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两次办报高潮中都涉及到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新闻宣传与新闻真实性,新闻法治与言论自由等等。

清末至五四时期国人办报的三次高潮

清末至五四时期国人办报的三次高潮

清末至五四时期国人的三次办报高潮——1143401052 新闻二班黄菲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时间:维新运动时期历史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割地赔款,名族危机日益严重,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在此期间,报纸报刊起到了重要的启迪民智,社会舆论的作用,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起因:1:维新运动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热情创办报刊,启迪民智;2:“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儿诏书,“报禁”、“言禁”逐步削弱,促进各地报刊的发展;3:清政府在经济上推出了一些扶助报业发展的措施,如减低报纸的邮寄费用、对书籍报纸实行免税;4:吸取总结外国人办报的经验并且第一批国人办报为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报刊:《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是维新派首先创办的报刊,也是维新派创立的学会——强学会的机关报。

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涉及工商、铁路、邮政、兵制、学校、报馆等。

该报于同年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纪闻》,其除了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及上谕等,报刊从创办起受到了维新思想人士及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的支持,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炮。

梁启超担任主笔。

所刊内容包括政论、谕折、京外处事、域外报译等,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曾一度得到部分地方官员的支持,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报人:康有为梁启超康有为:戊戌时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维新思想家、报刊政论家。

他提出“纵民开设”报馆的建议,认为要开通风气,“非要合大群不可”,而要合大群“非要开会不可”,主要办报思想是“设报达聪”。

梁启超: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思想家,提出了“去塞求通”、“耳目喉舌”的办报思想,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报刊文体——时务体,倡导新闻报道应是通俗、自由、新颖。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 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 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 《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 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 《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盟会与《民报》的创办
• 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兴中会、华兴 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联合组成了中国同盟会。 • 1905年11月在日本东京创办同盟会机关报《民 报》。
《民报》
•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 1905.11.26-1910.2,东京,由宋教仁、田桐等主 办。 • 大型时事政论月刊,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 领是其办刊宗旨。 • 宣传内容 :宣传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 大力介绍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 运动,西方新文化与新思潮
结果与性质
• 结果:《民报》胜,《新民丛报》失败。 • 性质: • (1)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 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 进攻; • (2)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 道路与半封建半残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 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 • (3)是一场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
保救大清 光绪皇帝会
新加坡 《天南新报》
日本横滨 《清议报》 《新民丛报》
美国旧金山 美国檀香山 《文兴报》 《新中国报》
《清议报》
• 1898年12月23日创刊于日本横滨。 • 是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 刊期、样式都和《时务报》相似。但是编辑水平比《时务 报》有明显的提高,栏目丰富,门类清楚。 • 《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 • 宗旨: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 1901年12月21日出至100期后,因馆舍及设备失火焚毁而 停刊。
1903年6月,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
“苏报案”始末
1903年5月开始,清政府开始策划迫害。
6月29日,派上海道台袁树勋和候补道俞明震指控《苏报》。 6月29日上午,警探、巡捕多人到报馆捕人。逮捕账房程吉甫。
6月29日下午,逮捕陈范,未果。 6月30日 ,章太炎被捕。 7月1日 ,邹容投案。
三、清政府加强对报业的控制
• (一)迫害报刊和报人 • (二)制定报刊法规 • (三)出版官报
苏报案
• 起因:《苏报》对革命事业的宣传 • 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对革命的宣传
初期,业绩平平 1902年,特设《学界风潮》专栏 1903年5月,22岁的章士钊被聘为主笔 1903年6月,大力宣称邹容《革命军》
“苏报案”始末
7月6日,苏报登载了章太炎《狱中答新闻报记者》 7月7日,租界当局查封《苏报》。 清政府试图引渡章太炎、邹容回南京审判遭拒 租界开庭审理此案 经过多次审理,1904年5月宣判。 无理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论战的意义:
• (1)此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 的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 (2)论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促进 了革命报刊的发展; • (3)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发 展。
革命派报刊在国内外的发展高潮(后期)
• 形成第二次国人办报热潮 新特点: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成为办报主角 3、论证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京话日报》
• 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读者对象, 用北京话出版 • 1904.8.16-1922,北京。创 办人兼社长彭翼仲。
• 主张保皇立宪,极力宣传反 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社会 的黑暗和反映人民的疾苦, 与读者保持密切联系,热心 为读者服务,因而深受读者 信任和赞许。
《东方杂志》 • 创办于清(1904年3月)
因此,这份报纸重在宣传民族主义。
《民呼日报》
• 1909年5月15日,在上海租界创办。
• 办报宗旨:于右任认为要把《民呼日报》办成
“炎黄子孙的人权宣言书”。
• 办报特色:报纸在版面上分为三大板块:言论、
记事和丛录。
• 1909年9月,在该报创办第92天,清官员串通租界 当局和上海道将于右任驱逐出租界,查封了报馆。
(三)沪杭地区的革命报刊
• • • • • • • • • 1、上海 (1)《大陆》 (2)《国民日日报》 (3)《警钟日报》 2、白话报刊 (1)《中国白话报》 (2)《杭州白话报》 (3)《安徽白话报》 3、《苏报》
1、上海
• (1)《大陆》:1908.12,以政论为主,涉及政 治、军事、经济、历史等方面 • (2)《国民日日报》:1903.8-1903.12.3,重点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坚持革命主张,批 判改良保皇。 • (3)《警钟日报》:1904.2-1905.3,以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为宗旨
辛亥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国人办报的二次高潮
改良派报刊发展 革命派报刊发展 清政府对报刊的控制 小结:辛亥革命时期国人办报的特点与思想
一、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
• (一)在海外办的报刊 • (二)在国内办的报刊 • (三)立宪运动中的保皇派报刊
戊戌变法后改良派报刊
保皇会成员
改良派的海外办报活动
• “有独立之言论,始产生独立之民权,有独立之民权,
始卫其独立之国家。” • 武昌起义胜利后,随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它 实际上就成了临时政府的机关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 创办时间又是互相衔接的,故人们称它们为“竖 三民”。
港穗
• 1904.3-1905.9,芜湖,陈独秀 目的:通达学问,明白时事
《苏报》
• 发展三阶段: • 胡璋阶段:1896-1900,内容:市井 琐事与社会新闻,声名不佳 • 陈范阶段:1900-1902,宣传改良与 保皇 • 陈范、章士钊阶段:支持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发展(中期)
• 同盟会与《民报》 • 《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
• 《中国日报》 • 留日学生的革命宣传活动 • 沪杭地区的革命报刊
一、《中国日报》革命党人的第一个机关报
• 办报原因:
1、伦敦被难的启示。 2、与改良派、保皇派斗争的需要。 3、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
《中国日报》
• 创办:1900年1月,香港。陈少白。 • 性质:兴中会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份 资产阶级革命报纸。这份报纸被誉为
《新民丛报》
政治分期:以1903年冬末、1904年春初 为界 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积极向人们鼓吹一整套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伦理道德观。介绍了大量的资产阶级社会政治 学说和科学理论知识
后期 1904年以后,极力鼓吹君主立宪、开明专制。
对日益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实践活动,竭力 反对,成为阻碍革命的绊脚石。
• 形成三大办报中心:上海、港穗、武汉
上海:于右任与“竖三民”
(1)《神州日报》 (2)《民呼日报》 (3)《民吁日报》
(4)《民立报》
《神州日报》
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
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
报纸取名神州是为了“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
想”,“激发潜伏之民族意识”,以期再造神州。
《民报》与《新民丛报》之战
二、论战的过程
1901年—1905年 论战开始
十 年 论 战
1905—1907年 论战高峰期
三 大 阶 段
1907—1911年 论战延续期
论战
• 1、中心问题:要不要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 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 2、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 • (1)要不要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 (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 (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 分。
《大公报》
• 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 日报 • 版本包括:泰兴《大公报》 香港《大公报》 天津《大公报》 上海《大公报》
《大公报》发展的四阶段
• (1)莫华(1902-1916):宣传改良思想,主张 君主立宪; • (2)王郅隆(1916-1926):接近皖系军阀并有 亲日倾向; • (3)新记公司(1926-1949):有全国影响大报; • (4)共产党领导(1949-):人民报纸
《亡中国者和平也》
• 1911年7月26日,发表的黄侃写的评论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大江报案”
• 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两篇文章引暴湖广 总督。 • 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 《亡中国者和平也》,引起清廷注意,7.16发表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湖广总督瑞徵震怒, 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大江报馆。
2、白话报刊
• (1)《中国白话报》 • 1903.12,,林白水,上海 • 内容:爱国救亡,注意到下层人民力量 • 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
(2)《杭州白话报》
• 1901.6-1910.2,项藻馨
• 初改良后倾向革命,揭批清王朝, 呼吁救亡
• 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白话 报刊
(3)《安徽白话报》
《时报》
• 戊戌变法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改良派 在国内重点创建的舆论阵地 • 梁启超领导;狄楚青、罗普担任经理与主笔 • 政治态度:折中 • 编辑,版面方面敢于大胆革新
《时报》创新
1、将“时评”的报章文体移植与日报。评论国 内外新闻,本埠,外埠新闻; 2、首创报纸专题周刊 在固定的日子设立教育、 实业、妇女、儿童、文艺等7个专版 3、首先采用1至6号的铅字排版 4、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 刷,彻底摆脱了书册报纸的痕迹。
《民吁日报》
• 1909年10月,在《民呼日报》被封20余天后,在 上海租界创办 。 • 1909年11月19日被查封。 • 这张以反帝为特色的报纸只存在了48天。
《民立报》
• 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租界创办。
• 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因而阵容强大。于右任出
任社长,宋教仁、陈其美、章士钊、张季鸾等报界俊 秀任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