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生药学
中药名词解释生药学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是指中医理论指导下,由天然药物经采集、加工制备而成的药物。
中药常用于中医治疗与保健,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生药学
生药学是研究中药材的来源、采集、贮藏、加工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学科。
它涉及到中药材的生长环境、药材鉴定、中药材的加工方法等内容。
常见中药名词解释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名词解释:
•黄连:中药, 苦寒, 归肝、胆经。
•人参:中药, 甘温, 归脾、肺经。
•当归:中药, 甘温, 归心、肝、脾经。
•白芍:中药, 苦凉, 归脾、肝经。
中药鉴定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类药材。
3.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4.中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
5.中药材:指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临床使用,或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6.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7.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
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8.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的民间药物称为“民族药”。
9.有效成分: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10.辅成分: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
11.无效成分: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12.真伪鉴定:是鉴定所用的药材是否与规定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
13.纯度鉴定:是检查药材中可能混入的各类杂质以及杂质的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
14.品质优良度鉴定:是确定生药是否符合药用标准。
生药的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15.正品:其来源与药典收载相符的品种。
16.伪品:是指来源和药效均与正品不同的品种。
它主要是由于采药人员认识上的错误或者是故意以假充真造成。
17.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18.代用品:在来源上与正品不同,但已经过系统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有与正品相似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品种.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或动物)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20.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生药使用。
中药材相关名词解释
1.镶嵌细胞:槟榔2.铜皮铁骨狮子头:质优的田三七。
三七表面光亮灰黄似铜色,断面棕黑似铁色,质坚如骨。
3.怀中抱月: 怀中抱月常指鳞茎类药材鳞茎的结合状态。
其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指川贝母中松贝的外层鳞叶2瓣,一大一小,大瓣紧抱小辩,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4.挂甲: 又叫“透甲”。
指牛黄用清水调和后,涂于指甲上,能使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的现象。
5.云锦花纹云锦花纹指药材横切面上散列的云朵状花纹,并具色彩。
多指根类药材外侧皮部的异型维管束。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横切面花纹如云锦(云朵)状,俗称“云锦花纹”或“云朵花纹。
”)6.乌金衣:乌金衣指牛黄药材外部挂有的黑色光亮薄膜7.走油:是指将加工好的原料放入滚油之中迅速拖过,为继后的烹调提供前沿基础的加工方法。
8.错入组织:种子类中药概述中提到肉豆蔻的外胚乳伸入内胚乳,棉纱,形成“错入组织”。
9.星点:星点指大黄根茎横断面可见的暗红橙色的放射状小点,环列或散在。
如星星点缀。
其为大黄根茎髓部的异常维管束,放射状纹理是异常维管束的射线。
10.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11.芦头:人参的顶端根茎。
12.通天眼:顶端部分光滑,内有细孔道直通角尖。
13.当门子:气香强烈而特异,成颗粒状者俗称"当门子",滤纸;,14.蝴蝶片:川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加工纵切成饮片后,由于边缘不整齐,片形似蝴蝶。
15. 过桥:味连表面黄褐色,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或须根痕,部分节间平滑,习称“过桥”。
(又称过江枝。
指黄连根茎的节间呈细长光滑圆柱状;两端节部略膨大,其细长部分称过桥或过桥杆,桥杆又称跳秆。
)16. 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
”如西党参等。
17. 珠贝:浙贝按大小分两种规格,大的加工成“大贝”,小的不摘除心芽加工成“珠贝”。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1、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于防治疾病合成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和中成药。
2、车轮纹,药材断⾯纹理呈车辐状,如防⼰。
3、菊花⼼,指根和根茎的横切⾯的中⼼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状纹理,如黄芪。
4、星点,指⼤黄髓部的异常维管束。
5、云锦状花纹,何⾸乌的花朵状纹理。
6、狮⼦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很多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
7、怀中抱⽉,松贝外层鳞⽚两瓣,⼤⼩悬殊,⼤瓣紧抱⼩瓣。
未抱部分呈新⽉形。
8、朱砂点,指具有红⾊或红棕⾊的油细胞或油室。
9、鹦哥嘴,天⿇顶端有红棕⾊⾄深红棕⾊的⼲枯芽苞。
10、等⾯叶,上下表⽪均有栅栏组织的叶⼦。
11、⽓孔指数:叶单位⾯积上⽓孔数占表⽪细胞数与⽓孔数之和的百分⽐。
12、晶鞘纤维,纤维束四周的薄壁细胞中常有草酸钙⽅晶。
13、嵌晶纤维14、粉性,药材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
15、挂甲,⽜黄加清⽔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
16、乌⾦⾐,⽜黄有的表⾯挂有⼀层⿊⾊光亮的薄膜。
17、当门⼦,麝⾹仁野⽣品质软油润,疏松,其中不规则球形或颗粒状者。
18、翘⿐⼦,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形⽽扁平,吻端向上翘起。
19、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形深灰⾊的⾓质鳞⽚1枚。
20、镜⼝胶⾯,僵蚕质硬脆,易折断,断⾯平坦,外层⽩⾊,中间棕⾊或⿊⾊有光泽。
20,、起霜,苍术暴露梢久,可析出⽩⾊状结晶,习称起霜21、颗粒状,组织中富有⽯细胞群的⽪,折断⾯常呈颗粒状突起22、纤维状,组织中富含纤维的⽪,折断⾯多显细的纤维状物或刺状物突出,如桑⽩⽪,合欢⽪23、芦头,⼈参顶端的根茎称为芦头。
24、条痕,矿物⽣药在⽩⾊瓷板上划过后留下的粉末痕迹。
25、错⼊组织,个别种⼦外胚乳或外胚乳或种⽪的折合层不规则的深⼊内胚乳中。
26、脉岛数,叶⽚上每平⽅毫⽶中脉岛的数⽬。
27、栅表⽐,叶⽚的⼀个表⽪细胞下栅栏细胞的平均数⽬。
28、⼦实体,真菌⽣殖时期形成有⼀定形状和结构能产⽣孢⼦的菌丝体。
中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中药:按中医理论应用的药物。
2、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医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4、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位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5、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6、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7、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8、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9、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10、、11、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12、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
13、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14、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宜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疗效。
15、煨法:利用湿面粉、湿纸或黄泥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至面获纸焦黑、或泥巴焦枯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加强止泻的作用。
16、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十七酥脆的方法。
17、潬法: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一种方法。
18、灸法: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19、中药性能:又称药性。
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20、四气:亦称四性,指的是药物寒热不同的性质,具体内容包括寒、热、温、凉、平。
21、、22、五味:是指药物的滋味,具体内容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
23、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浮指上升、发散,即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向;沉指收敛泄利,降指下降,即向下向内的作用趋向。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
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3.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14.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15.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的方法。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中药是指以动植物材料为主要原料,经过炮制或加工后制成的药物。
中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被用于中医药学中治疗疾病。
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较低的毒副作用是中药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中药常见名词进行解释,以进一步了解中药的相关概念和特点。
中药的首要成分是药材。
药材是指用于制备中药的植物或动物的各种部分,如叶、茎、根、皮、果实等。
不同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是制备中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炮制是制备中药的一项常见技术。
炮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炮制方法对药材进行处理,以改变药材的性能和功效。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焙干、炙烤、炒制等。
炮制过程中掌握火候和时间的精确度对药材的品质和药效有重要影响。
中药的配伍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配伍是指将不同的中药材料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或相互调剂的效果。
中药的配伍原则一般包括药物相互补充、药物相互制约、药物相互增强等。
良好的配伍可以增加中药的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中药常用的制剂形式有多种。
常见的制剂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汤剂是指将中药煎煮后制成的液体药物,用于口服或外用。
丸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制成丸状,易于口服。
散剂指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制成颗粒状,便于包装和用量控制。
膏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糊状,便于外用。
中药药性是指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包括寒、凉、平、温、热等。
药性是根据药物对人体的作用特点进行分类的。
不同药性的中药适应症和用法用量有所差异。
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也是中药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药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如感冒、消化不良、疼痛等。
不同中药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病情和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搭配。
中药研究是科学的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研究包括中药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效评价、药物剂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名词解释
1.风化是指在室温和干燥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现象。
中药风化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物,因与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成为粉末状态,风化了的药物是由于失去了结晶水,改变了成分结构而发生的其质量和药性也随之改变风化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例如,日常生活中碱块(Na2CO3·10H2O)变成碱面(Na2CO3),就是风化现象。
加热结晶水合物使它们失去结晶水的现象不叫风化,而叫失水。
2,潮解指的是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使得表面逐渐变得潮湿、滑润,最后物质就会从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溶液。
(物质溶解当然是化学变化,NACl溶解在水中要断离子键)3.泛油指中药材所含的油份在一些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溢出表面,呈油润状态或质地发生变化,或色质加深,或有哈喇味现像4.泛油”的产生不仅会导致中药材及其中药饮片内部组织破坏、糖分和蛋白质流失、脂肪酸败,而且更会严重地影响药物应有的疗效,使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消失。
所以,我们的零售仓库及门店应在仓储工作中合理储备、定期检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泛油”多发生于夏季高温、潮湿季节,或者因某些中药材及其饮片储藏过久引起。
所以说,零售仓库与门店在制定采购计划时,一定要根据具体销售情况进货,对库存量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以减少因货物积压而产生的“泛油”。
对于已经“泛油”的中药材及其饮片应当根据具体的“泛油”程度和中药材及其饮片自身所具有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调理。
一般使用:1、晾晒法:常用于植物类药材,易“泛油”的中药材及其中药饮片受潮时,一般都采用晾晒的方法。
如当归、防风、党参、黄芪、牛膝、麦门冬、柏子仁、枸杞、太子参等。
如柏子仁,当“泛油”程度不严重时,可以晾晒几小时,待凉后再装包储藏;如果程度较为严重则可采用冷藏处理。
2、烘干法:烘干法的使用应分别对待,对含挥发油较多的中药材及其饮片应将温度控制在50℃以下;对于昆虫类、动物类药材应控制温度,防止出现烘焦、肢体断裂等。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苦寒败胃:指大苦大寒之品损伤胃气,使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而致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等症。
如黄连苦寒性重,大量久服,就会败胃而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2.引火归原:是指药物使肾阳虚而上浮的虚阳下归于肾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肾阳大亏虚阳上浮的病证。
代表药物如肉桂。
3.升提中气:指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等病证。
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
4.柔肝:是指滋补阴血之品,使肝体得养,肝气柔和条达,肝用恢复,疏泄如常的一种治疗作用,主要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及筋脉失养而致的手足挛急作痛。
药如白芍。
5.回阳救逆:指恢复阳气,挽救厥逆,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药如附子。
6.安蛔:是指安定蛔虫,制止扰动的作用,用于蛔厥腹痛、呕吐。
药如乌梅。
7.滋腻碍胃:是指补虚药中补血、补阴药质腻多汁,可助湿,妨碍脾胃纳运功能,引起不思饮食,脘腹胀闷,腹泻,苔腻待豆腐皮。
药如熟地黄、阿胶等。
8.渗湿止泻:利小便而止泄泻之意,又称“利小便以实大便”,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
药如车前子,泽泻等。
9.引火下行:指泄降上炎之火,使之下行,用于火热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及吐衄等证。
药如牛膝。
10.甘可壅中:指甘味明显的补虚药,多用久用,能壅滞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出现腕腹痞满,食欲下降,甚至腹泻等症候。
药如熟地、甘草等。
11.通淋:指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漓涩痛的一种治疗作用,用于淋证。
药如车前子,木通等12.祛瘀生新:指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以利于新血生长。
药如丹参,桃仁。
13.回乳消胀: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
药如麦芽。
14.托毒生肌:指促使疮疡脓毒向外托出,使新肉生长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或阳虚阴盛,疮疡经久难溃或溃后久不收口。
药如黄芪、鹿茸。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煅法: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火制: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分为炒、炙、煅、煨、烘焙。
水火共制:指包括蒸蒸日上、煮、禅、淬等炮制方法。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解表药清热药: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清热药。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祛风湿药:凡以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风湿,解除风湿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化湿药: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湿邪内阻证的药物,称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温里药。
引火归原:是指药物具有使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阳(虚火)下归于肾的作用,为治疗虚阳上浮证的一种方法。
药如肉桂、附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传承下来的生物学领域的一种智慧,主要用于治疗疾病,调养身体等。
中药的药用物质含有天然药物、动物部位、矿物质、植物、饮片、化学药品等,具有温和的疗效,少副作用,有很多优点,深受人们的欢迎。
中药里涉及的各种名词有很多,下面将对中药中出现的一些常见名词作详细介绍。
一、药物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疾病或者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
中药中的药物大多来源于天然药物,但也有一些合成药物。
药物包括有药效的物质、活性物质及添加剂,如胆碱、多巴胺、木酚、醋酸等。
二、药材药材是中药中对病症进行治疗的药物或其他物质,如植物、动物(如蜈蚣、蛇、蛞蝓等)、矿物和天然药物。
药材不但能够治疗疾病,还能够调节体质,增强体表抵抗力,改善生理机能,去除体内毒素,促进新陈代谢等。
三、煎法煎法是指将中药或药材煮熬,以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
煎法根据不同的药物的有效成分的溶出性,分为水煎、炒煎、补煎、蒸煎等。
四、药效药效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有效作用。
例如一些温补药物能够增强人体的体质,而一些消肿的药物能够舒缓肌肉疼痛,抑制病菌等。
五、用药方法用药方法是指把中药按照一定的用量和时期,按照一定的方法服用。
用药方法涉及到服药时间、用量、给药方式、服药间隔等方面,有利于药物发挥最佳疗效。
六、用法用量用法用量是指在正确使用药物时,应当按照正确的用法用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用量过少可能没有疗效,用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中毒等副作用,所以使用中药时应当听从医师的指导,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
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出现的诸多名词都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就针对其中的一些常见名词作出了详细介绍。
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正确使用中药,在治疗上更加有效,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一、名词解释1、发汗:指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积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2、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的物.3、车论纹:指广防己等药材横切面的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形如“车论纹”4、星点:指大黄根茎髓部环列或散在的异常维管束。
5、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皮部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如云朵状的花纹。
6、罗盘纹:商陆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排列数个同心环列的纹理,形似罗盘纹7、菊花心:指根或根茎的横切面的中心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性纹理.如当归、白芍、党参。
8、过桥:黄连的节间长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9、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如党参、黄芪、板蓝根10、珍珠疙瘩:指人参须根上的疣状突起11、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芽痕的顶端呈凹下圆点状,习称狮子盘头12、铁线纹:人参表面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13、油头:指药材根头有黑色发粘的胶状物,习称油头。
14、起霜:指茅苍术等药材断面暴露在空气中,常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15、怀中包月: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16、马牙嘴:指炉贝外面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开口习称马牙嘴.17、虎皮斑:指炉贝表面类白色或浅棕***,有的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18、鹦哥嘴:天麻顶端具红棕色干枯芽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
19、凹肚脐:天麻末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留下的圆脐形疤痕,习称凹肚脐。
20、连三朵:款冬花单生2-3个基部花序连在一起,习称连三朵。
21、镶嵌细胞:指伞形科药材的内表面上可见5到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个群以斜角相连成镶嵌状。
22、错入组织:槟榔种皮内层与外胚乳的折合层常不规则地插入到内胚乳中,形成错如组织23、白颈:地龙第14-16环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中药名词解释 执业药师 -回复
中药名词解释执业药师-回复
中药是指中国传统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也称为中医药或中草药。
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草药及其处理方法制成的治疗药物。
中药具有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医学中。
中药通常采用植物、动物、矿物和部分微生物等天然物质作为药材。
按照中医理论将药材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矿物三类。
药用植物以植物组织或其分泌物、排泄物为药材;药用动物以动物的骨骼、皮毛、毒液等为药材;药用矿物以矿石、矿物组织、矿物分泌物为药材。
中药常采用复方制剂,即将多种药材混合使用。
这是因为中药注重调理全身机能,总体疗效要优于单一成分。
中药的制剂形式多样,包括煎剂、浸膏、丸剂、散剂、片剂等。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熏蒸、涂敷、灌肠等方式使用。
中药疗效主要通过药物的中药化学成分来实现。
中药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多糖、挥发油、鞣质、酚酸类等。
这些成分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药不同于西药,它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且使用中药时也需要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当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使用,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
互作用。
中药名词解释
72.升降沉浮:指药物在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
73.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74.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4.清热燥湿:药性苦寒,既能清热,又能燥湿,治疗湿热所致的泻痢、黄疸、带下、淋浊、湿疮等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燥湿。
5.清热凉血: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治疗温热病邪入营血,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斑疹,以及舌绛心烦或神昏谵语等血分实热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凉血。
6.清热药: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45.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心神不安病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46.平肝潜阳:部分介类和矿石类药物,质重,有镇潜沉降之性,具显著的平肝阳作用,称为平肝潜阳。
47.平肝息风:平抑肝阳、息风止痉之义,是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或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的作用或治法。
48.息风止痉:平息肝风、制止痉挛之义,是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的痉挛抽搐的作用或治法。
34.祛瘀生新:瘀血阻滞于体内,影响新血的生长,使用活血化瘀药,祛除瘀血以利新血生长,称为祛瘀生新。
35.活血调经:具有活血祛瘀,调畅血脉而通调月经,治疗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的药物功效。
36.破血:药物活血力强,具有破癥消瘀的功效,主要用于癥瘕、闭经等证。
37.引血下行:为引火下行的一个方面。凡血热上冲之证,可以通过降泄之药,使血下行而治疗血热妄行、迫血上溢之吐血、衄血等。
1.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辛温解表:性味辛温,有发散风寒之功,发汗力较强的药物,用于风寒表证。称为辛温解表。
中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学: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地道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炒炭: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置热锅内,用武火(急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的炮制方法。
药物偏性:中药中广义的毒”即为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之所以可以治病,又有毒性,对人体产生危害,关键在如何应用。
药物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十八反: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十九畏?)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坚阴:是固肾精,平相火的方法【相火:与君火(心火)相对,一般指肝肾的相火,其源在命门。
】清热燥湿药:以清热除湿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
清虚热:治疗阴虚内热,清除因为阴虚而出现的热证。
峻下逐水:运用具有峻烈泻水作用的药物组方,以攻逐水饮的治法。
回阳救逆: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的治法。
温阳:温通阳气的治法。
引火归元: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
温肺化饮:即温肺散寒化痰饮之义。
中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中药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中药是中医药疗法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使其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名词及其解释。
1. 陈皮:陈皮是指晒干后保存一段时间的橘皮,具有行气、健胃、化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胸闷等症状。
2.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调经、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面色苍白等症状。
3. 人参:人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提神醒脑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神经衰弱等症状。
4. 五味子:五味子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中草药,具有益肺止咳、调理肠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消化不良等症状。
5. 甘草:甘草是一种甘香味性的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缓解毒性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咳嗽等症状。
6. 黄芩:黄芩是一种苦寒味性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黄疸等症状。
7. 枸杞子:枸杞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眼睛干涩等症状。
8. 阿胶:阿胶是从驴皮中提取的一种宝贵中药,具有补血、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贫血、月经不调等症状。
9. 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具有滋阴补肾、养心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虚劳乏力、失眠等症状。
10. 三七:三七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瘀证、出血等症状。
这些中药名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此外,中药的用法用量和煎煮方法也需要根据具体药材和病情进行调整和指导。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咨询专业中医医师,遵循医嘱使用,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中草药名词解释
中草药种养及采摘统计的名词解说甘草:别名 : 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
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
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 厘米,直径 0.6~3.5 厘米。
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别。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喜灰暗湿润,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天气。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荒漠边沿和黄土丘陵地带。
人参 : 又称为亚洲参,在中国东北土名“棒槌”,人参是拥有肉质的根,可药用。
人参属于五加科,主要生长在东亚,特别是严寒地域。
人参用于愈后恢复、增强体力、调理荷尔蒙、降低血糖和控制血压、控制肝指数和肝功能保健等。
人参根部所含皂苷是其有效成分,中国长白山野参皂苷成分较高,但获得不易,价钱高昂。
古柯,别名 : 古加、高柯,通用英文为 Coca ,古柯科 ; 古柯属 ; 乔木或灌木。
单叶互生,托叶常位于叶柄内侧,早落。
花两性,簇生,花萼宿存,内面常有舌状隶属体,生擅长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古柯科植物的叶子,主产地位于秘鲁、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
能够入药,主要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入药功能为补肾助阳,镇痛。
也是爽口可乐的重要配方。
古柯叶来自古柯树,古柯树原产于秘鲁、玻利维亚,及哥伦比亚。
树叶长度约一至四英寸,每年三月、六月、十一月采收。
原产地居民嚼食古柯叶的传统已逾数世纪。
咀嚼叶片刻常佐以用石灰为基本物质做成的混淆物,藉由此混淆物使古柯碱由叶片中开释出来。
咀嚼过程中使用者的情绪因奇妙而长时间连续开释的药效而感觉欢乐。
除此以外,古柯叶开释的药效还可以够刺激身体、增添体力、减低食欲。
原产地居民喜用它来治疗胃部不适、头痛,及其余痛苦。
当归:别名干归、秦哪、西当归、岷当归、金当归、当归身、涵归尾、当归曲、土当归,多年生草本,高 0.4-1 米。
花期 6-7 月,果期 7-9 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大补元气:补气作用强,用于元气大伤,出现虚脱之象。又称补气固脱、补气救脱。
53.补虚药:凡以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54.补阳药:具有温补人体阳气,治疗阳虚证,尤以治疗肾阳虚衰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阳药。
23.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三药合用的习称,主治食积证。
24.回乳:药物具有使妇女乳汁分泌减少甚至中断乳汁分泌的作用,主要用于妇女断奶。
25.回乳消胀: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
26.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59.相须: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60.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61.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62.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63.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祛风湿:辛散苦燥的药物,能祛除人体经络、肌肉、筋骨关节处的风湿病邪,以治疗风湿痹证,这种作用称为祛风湿。
12.芳香化湿:芳香运脾的药物能宣化中焦湿浊,恢复脾胃健运,以治疗湿阻中焦之证。此作用叫芳香化湿或醒脾化湿。
13淡渗利湿:药味甘淡,具有渗利水湿功效,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的一种方法。
43.重镇安神:某些矿石、化石、贝壳类药物,具质重沉降之性,有安定心神的作用,称为重镇安神。
44.养心安神:某些植物药有甘润滋养之性,入心经,具有安心神作用,称为养心安神。
45.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心神不安病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46.平肝潜阳:部分介类和矿石类药物,质重,有镇潜沉降之性,具显著的平肝阳作用,称为平肝潜阳。
35.活血调经:具有活血祛瘀,调畅血脉而通调月经,治疗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的药物功效。
36.破血:药物活血力强,具有破癥消瘀的功效,主要用于癥瘕、闭经等证。
37.引血下行:为引火下行的一个方面。凡血热上冲之证,可以通过降泄之药,使血下行而治疗血热妄行、迫血上溢之吐血、衄血等。
38.温肺化痰:药物具有温热之性,能温肺祛寒而化痰饮。适用于寒痰咳嗽、痰多咳嗽等证。
31.活血祛瘀药: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 或活血祛瘀药。
32.引火下行:引导火热及血液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或逆上之血,而治头痛、眩晕、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吐血、衄血诸证的药物功效。
33.破血逐瘀:活血祛瘀的作用强,药性较峻猛,治疗瘀血重症如癥瘕积聚等的药物功效。
34.祛瘀生新:瘀血阻滞于体内,影响新血的生长,使用活血化瘀药,祛除瘀血以利新血生长,称为祛瘀生新。
72.升降沉浮:指药物在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
73.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74.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27.化瘀止血:具有止血与化瘀双重作用,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为主的药物功效。
28.收敛止血:性涩,或质粘,或为炭类,能收敛固涩而止血的药物功效,适用于出血而无瘀滞者。
29.温经止血:药性温热,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任而摄血止血的药物功效,适用于虚寒性出血证。
30.活血祛瘀:药物具有促进血液运行,消散瘀血的功效,主治瘀血证。
64.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65.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66.道地药材:具有明显地域性,由著名产地所出,质量优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的药材。
67.药物七情: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 除单行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谈配伍关系,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1.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辛温解表:性味辛温,有发散风寒之功,发汗力较强的药物,用于风寒表证。称为辛温解表。
3.辛凉解表:性味辛凉,有发散风热之功,发汗力较弱的药物,用于风热表证。称为辛凉解表。
4.清热燥湿:药性苦寒,既能清热,又能燥湿,治疗湿热所致的泻痢、黄疸、带下、淋浊、湿疮等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燥湿。
68.相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69.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70.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有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71.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5.清热凉血: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治疗温热病邪入营血,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斑疹,以及舌绛心烦或神昏谵语等血分实热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凉血。
6.清热药: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7.清热泻火:药性寒凉,能清泄气分邪热,治疗气分实热的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实或脏腑实热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泻火。
47.平肝息风:平抑肝阳、息风止痉之义,是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或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的作用或治法。
48.息风止痉:平息肝风、制止痉挛之义,是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的痉挛抽搐的作用或治法。
49.开窍药: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病证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50.开窍醒神:辛香走窜之品,以开通闭阻之心窍或清窍,使闭证神昏的病人苏醒的药物作用,称为开窍醒神 。
19.行气:药物具有疏畅气机,行散气滞的作用,是治疗气滞证的一种方法。
20.破气:药物具有较峻烈的行气作用,为治疗气结积滞证的一种方法。
21.降气:又称下气。即泄降上逆之气,降气有降胃气和降肺气之分。指药物具有恢复脏腑降泄功能的作用,为治疗胃气上逆或肺气上逆证的一种方法。
22.疏肝解郁:药物具有疏理肝气、恢复肝气疏泄功能的作用,为治疗肝气郁结证的一种方法。
55.补阴药:凡有补阴、滋液、润燥功效,用于治疗阴虚液亏之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56.补气升阳:补益脾胃之气,又能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补气升阳。
57.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
58.敛肺止咳:收敛肺气耗散以治肺虚久咳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敛肺止咳。
8.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9.峻下逐水:用泻下作用峻猛的药物,能引起剧烈的水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小便排除,这种作用称为峻下逐水。
10.釜底抽薪:通过泻下以泻去体内实热的治法。正如用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的温度的办法一样。这种治法称为釜底抽薪。
利水通淋:利水渗湿药能治疗淋证尿频、尿急、短赤涩痛、淋沥不尽、少腹拘急等,这种作用称利水通淋,或利尿通淋。
14.回阳救逆:即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简称“回阳”,能治疗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这种作用称回阳救逆。
15.温肺化饮:性味辛热的药物,能温散肺寒而化痰饮,以治寒饮伏肺所致的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等症,这种作用称温肺化饮。
39.清热化痰:药物具有寒凉之性,能清化热痰,适用于热痰咳嗽、痰黄色稠粘等证。
40.宣肺化痰:药物具有开宣肺气、祛痰排痰的功效,适用于外感咳嗽、喉痒等证。
41.润肺化痰:药物具有滋润之性,能润燥且能化痰,适用于燥痰咳嗽、痰少咽干等证。
42.燥湿化痰:药物具有温燥之性,能燥湿邪化痰浊,适用于湿痰咳嗽、痰多色白、舌苔白滑而腻等证。
16.引火归源:使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火下归于肾,称引火归源。适用于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于上,面色。
17.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
18.破气药:行气作用较强,治气结实证、重证的药物,称为破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