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辛温解表:性味辛温,有发散风寒之功,发汗力较强的药物,用于风寒表证。称为辛温解表。
3.辛凉解表:性味辛凉,有发散风热之功,发汗力较弱的药物,用于风热表证。称为辛凉解表。
4.清热燥湿:药性苦寒,既能清热,又能燥湿,治疗湿热所致的泻痢、黄疸、带下、淋浊、湿疮等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燥湿。
5.清热凉血: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治疗温热病邪入营血,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斑疹,以及舌绛心烦或神昏谵语等血分实热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凉血。
6.清热药: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7.清热泻火:药性寒凉,能清泄气分邪热,治疗气分实热的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实或脏腑实热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泻火。
8.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9.峻下逐水:用泻下作用峻猛的药物,能引起剧烈的水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小便排除,这种作用称为峻下逐水。
10.釜底抽薪:通过泻下以泻去体内实热的治法。正如用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的温度的办法一样。这种治法称为釜底抽薪。
11.祛风湿:辛散苦燥的药物,能祛除人体经络、肌肉、筋骨关节处的风湿病邪,以治疗风湿痹证,这种作用称为祛风湿。
12.芳香化湿:芳香运脾的药物能宣化中焦湿浊,恢复脾胃健运,以治疗湿阻中焦之证。此作用叫芳香化湿或醒脾化湿。
13淡渗利湿:药味甘淡,具有渗利水湿功效,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的一种方法。
利水通淋:利水渗湿药能治疗淋证尿频、尿急、短赤涩痛、淋沥不尽、少腹拘急等,这种作用称利水通淋,或利尿通淋。
14.回阳救逆:即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简称“回阳”,能治疗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这种作用称回阳救逆。
15.温肺化饮:性味辛热的药物,能温散肺寒而化痰饮,以治寒饮伏肺所致的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等症,这种作用称温肺化饮。
16.引火归源:使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火下归于肾,称引火归源。适用于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虚阳浮越于上,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腰酸腿软,两足发冷、舌质嫩红等证。
17.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
18.破气药:行气作用较强,治气结实证、重证的药物,称为破气药。
19.行气:药物具有疏畅气机,行散气滞的作用,是治疗气滞证的一种方法。
20.破气:药物具有较峻烈的行气作用,为治疗气结
积滞证的一种方法。
21.降气:又称下气。即泄降上逆之气,降气有降胃气和降肺气之分。指药物具有恢复脏腑降泄功能的作用,为治疗胃气上逆或肺气上逆证的一种方法。
22.疏肝解郁:药物具有疏理肝气、恢复肝气疏泄功能的作用,为治疗肝气郁结证的一种方法。
23.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三药合用的习称,主治食积证。
24.回乳:药物具有使妇女乳汁分泌减少甚至中断乳汁分泌的作用,主要用于妇女断奶。
25.回乳消胀: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
26.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27.化瘀止血:具有止血与化瘀双重作用,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为主的药物功效。
28.收敛止血:性涩,或质粘,或为炭类,能收敛固涩而止血的药物功效,适用于出血而无瘀滞者。
29.温经止血:药性温热,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任而摄血止血的药物功效,适用于虚寒性出血证。
30.活血祛瘀:药物具有促进血液运行,消散瘀血的功效,主治瘀血证。
31.活血祛瘀药: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 或活血祛瘀药。
32.引火下行:引导火热及血液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或逆上之血,而治头痛、眩晕、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吐血、衄血诸证的药物功效。
33.破血逐瘀:活血祛瘀的作用强,药性较峻猛,治疗瘀血重症如癥瘕积聚等的药物功效。
34.祛瘀生新:瘀血阻滞于体内,影响新血的生长,使用活血化瘀药,祛除瘀血以利新血生长,称为祛瘀生新。
35.活血调经:具有活血祛瘀,调畅血脉而通调月经,治疗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的药物功效。
36.破血:药物活血力强,具有破癥消瘀的功效,主要用于癥瘕、闭经等证。
37.引血下行:为引火下行的一个方面。凡血热上冲之证,可以通过降泄之药,使血下行而治疗血热妄行、迫血上溢之吐血、衄血等。
38.温肺化痰:药物具有温热之性,能温肺祛寒而化痰饮。适用于寒痰咳嗽、痰多咳嗽等证。
39.清热化痰:药物具有寒凉之性,能清化热痰,适用于热痰咳嗽、痰黄色稠粘等证。
40.宣肺化痰:药物具有开宣肺气、祛痰排痰的功效,适用于外感咳嗽、喉痒等证。
41.润肺化痰:药物具有滋润之性,能润燥且能化痰,适用于燥痰咳嗽、痰少咽干等证。
42.燥湿化痰:药物具有温燥之性,能燥湿邪化痰浊,适用于湿痰咳嗽、痰多色白、舌苔白滑而腻等证。
43.重镇安神:某些矿石、化石、贝壳类药物,具质重沉降之性,有安定心神的作用,称为重镇安神。
44.养心安神
:某些植物药有甘润滋养之性,入心经,具有安心神作用,称为养心安神。
45.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心神不安病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46.平肝潜阳:部分介类和矿石类药物,质重,有镇潜沉降之性,具显著的平肝阳作用,称为平肝潜阳。
47.平肝息风:平抑肝阳、息风止痉之义,是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或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的作用或治法。
48.息风止痉:平息肝风、制止痉挛之义,是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的痉挛抽搐的作用或治法。
49.开窍药: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病证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50.开窍醒神:辛香走窜之品,以开通闭阻之心窍或清窍,使闭证神昏的病人苏醒的药物作用,称为开窍醒神 。
51.温开:凡以开窍药与祛寒药同用,治疗寒闭的方法,称为温宣开窍;亦称为温开。
52.大补元气:补气作用强,用于元气大伤,出现虚脱之象。又称补气固脱、补气救脱。
53.补虚药:凡以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54.补阳药:具有温补人体阳气,治疗阳虚证,尤以治疗肾阳虚衰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阳药。
55.补阴药:凡有补阴、滋液、润燥功效,用于治疗阴虚液亏之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56.补气升阳:补益脾胃之气,又能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补气升阳。
57.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
58.敛肺止咳:收敛肺气耗散以治肺虚久咳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敛肺止咳。
59.相须: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60.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61.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62.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63.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4.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65.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66.道地药材:具有明显地域性,由著名产地所出,质量优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的药材。
67.药物七情: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 除单行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谈配伍关系,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68.相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
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69.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70.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有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71.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72.升降沉浮:指药物在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
73.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74.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