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药鉴定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类药材。

3.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4.中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

5.中药材:指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临床使用,或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6.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7.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

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8.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的民间药物称为“民族药”。

9.有效成分: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10.辅成分: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

11.无效成分: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12.真伪鉴定:是鉴定所用的药材是否与规定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

13.纯度鉴定:是检查药材中可能混入的各类杂质以及杂质的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

14.品质优良度鉴定:是确定生药是否符合药用标准。

生药的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15.正品:其来源与药典收载相符的品种。

16.伪品:是指来源和药效均与正品不同的品种。

它主要是由于采药人员认识上的错误或者是故意以假充真造成。

17.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18.代用品:在来源上与正品不同,但已经过系统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有与正品相似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品种.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或动物)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20.同物异名:是指同一药用材料在不同地区称呼不同的名字,作不同的生药使用。

道地药材中药名词解释

道地药材中药名词解释

道地药材中药名词解释
道地药材即指生长在明确标识出产地的环境中,经过固定的生产过程而得到的原料药。

它具有明确的品种、产地、外观、药性及质量等特征,可以安全、有效地被用于制剂。

下面将分步骤地对一些常见的中药名词解释。

1. 人参:人参是一种宝贵的滋补品,有“补虚固脱”之功。

人参分三种:韩参、中国参和日本参。

其中,韩国人参为最佳,中国人参其次,日本人参最劣。

2. 田七:田七也称天花粉,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中药。

其采收时间是在夏至之前的三伏天,要求采自地震不大、干净无污染的山林中。

3. 鹿茸:鹿茸是雄鹿的干燥骨肉,具有滋阴补肾、扶正祛邪等功效。

采集规定是在秋季雄鹿交配后,采集雄鹿阴茎挂干的鹿茸。

驯鹿鹿茸中以俄罗斯驯鹿的品质最好。

4. 灵芝:灵芝又称丹霞、仙灵子,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

它有“九妙”、“百草之王”之称,被誉为“奇药之祖”。

优良的灵芝产地是湖北省黄陂县黄池岭一带。

5. 红参:红参是人参中的上品,具有补血行血、补气活血等功效。

在参类中属于大块参,其主要产地有吉林省长白山、辽宁北票县等。

在道地药材的选购上,我们应该认真辨别其产地及品质等特征,避免被一些不良商家所欺骗。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采收药材,确保了药材的品质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翘鼻子】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子【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菊花心】指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形似菊花。

【车轮纹】指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木通等。

【云锦花纹】何首乌横切面皮部环列4~11个类圆形异型复合维管束,如同散列的云朵状花纹。

【金井玉栏】又称金心玉栏。

指根类药材的横断面外围白,内心黄,中间有一棕色的形成层环,俗称金井玉栏,如黄芪。

【芦碗】指草本植物药材根茎部分每年地上茎枯死后留下的凹窝状茎痕,因中心凹陷似碗形而习称芦碗,如山参。

【油头】指川木香药材根头部黑色发粘的胶状物。

【怀中抱月】指松贝的外层鳞叶2瓣,大瓣紧抱小瓣,未抱合的部分呈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狮子盘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

【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干枯芽孢,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蚯蚓头】指药材的根头部由叶柄脱落后留下的明显密集的横向环纹,因似虹蝴的头颈部而习称虹划头,如防风等。

【吐脂(起霜)】指苍术饮片暴露稍久后,析出的结晶,因呈毛状,色白如脂霜,而称吐脂或起霜。

【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中髓部具有的异形维管束,其内侧为韧皮部,外侧为木质部,射线呈星芒状射出。

【鹦哥嘴】天麻(冬麻)顶端具红棕色芽苞,习称“鹦哥嘴”。

【过桥杆】黄连根茎中段常有细长圆柱状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

【金包头】药材根头部一端残留淡黄色的叶基,习称“金包头”如知母。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

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3.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14.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15.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的方法。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1.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之一;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2.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为主;也旁及其来源、采制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3.道地药材:是指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着的药材..4.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5.修制:包括纯净、粉碎、切制和水飞..6.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与水共研;再加水搅拌得混悬液;沉除粗粒;倾除细粉混悬液;再静置后倾出水液;得取微细粉末..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在五官科、眼科中外用时需极细粉末者;使之药物易于吸收和减少刺激性..7.水制:包括漂洗、浸泡、闷润、喷洒等..8.煨:是将药物用湿物料纸或面包裹放入火上或火灰中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挥发油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或副作用..9.煅: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松脆、纯净;易于煎出或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多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如煅牡蛎;加强收涩作用;煅代赭石;是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煅血余炭;使其炭化;加强止血作用..10.蒸:是将药物隔水蒸至需要的程度;可清蒸或加辅料蒸..清蒸是为便于保存并缓和药性;如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保存;保证药性;木瓜蒸后便于切片..辅料蒸;可改变药性;如制大黄;减弱泻下作用;制首乌;加强补益作用..11.煮:是将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煮至所需程度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如醋煮芫花;黑豆、甘草煮川乌;能减低毒性;醋煮延胡索可加强止痛作用;提高疗效..12.药性药物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13.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14.平性: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偏性不明显..15.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16.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于下..17.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某一部分奏效作用强;而对另一部分作用弱或无作用的趋向..18.毒:古代:系指具有治病防病功能的药物总称;即“偏性”..现代:是指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19.配伍:是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20.中药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想杀、相恶、相反..其中单行是单味药的应用;其他是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21.相须: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其协同作用;增强原有药物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用后能显着增强清热泻火作用;银花与连翘配伍同用;增强清热解毒作用..22.相使:性能与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合用以提高主药疗效..如黄芪与茯苓配伍同用;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23.相畏与想杀: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制它者称相杀;被制者称相畏..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姜杀半夏、南星;半夏、南星畏生姜..24.相恶:两药合用;可是药效降低或消失..如人参恶莱菔子..25.相反:两药合用;可发生不良反应或毒性增加..如甘遂反甘草..26.配伍禁忌:是指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不宜合用;即配伍中指的“相恶”与“相反”..27.妊娠用药禁忌:某些药物能损伤胎元;导致胎动不安甚至流产;妇女在妊娠期间对这些药物应禁用或慎用;称妊娠用药禁忌..28.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解表药..29.升提中气: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谓之升提中气..亦称“升举中气”或“升阳”..升提中气药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及内脏下垂等病证..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30.宣通鼻窍:通过药物的宣散作用解除鼻塞症状;称之为宣通鼻窍..药如苍耳子、细辛、白芷..31.清热药: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清热药..32.伐胃:指大苦大寒之品;克伐、损伤胃气..又称“败胃”..因苦寒之性易于伤阳;若大量久服;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则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如黄连..33.通乳:通畅乳汁之义;亦称“催乳”、“下乳”、“下乳汁”..通乳药物适用于妇女产后乳少;或乳汁不下而引起乳房胀痛..药如木通、通草、王不留行、穿山甲、漏芦等..34.清虚热:清退虚热之义..虚热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之分..清虚热药物性味大多甘寒;少数苦寒;适用于阴虚所致的潮热颧红、骨蒸盗汗;热病后期;热伤阴液之夜热早凉;以及小儿疳积发热等..药如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等..35.清疳热:清解疳积发热之义..清疳热药物药性寒凉;适用于小儿疳积所致发热;症见低热缠绵;食少乏力;形体羸弱;毛发焦枯;肚大青筋;面黄肌瘦等..药如胡黄连、银柴胡等..36.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37.推陈致新:指祛除体内陈腐淤积物质;促进气血津液新生的药物作用..药如大黄;泻下攻积;清除肠胃积滞;减少毒素吸收;使消化功能得以恢复;通下瘀血;以利新血生长..故神农本草经谓大黄“下瘀血……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38.釜底抽薪:指用寒性的泻下药物通导大便以清泄实热的治法;即如抽去锅底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此属寒下法..药如大黄、芒硝等..39.祛风湿药:凡以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风湿;解除风湿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40.透骨搜风:指祛风通络药力强;能驱除深入人体筋骨经络间之风邪的药物作用..透骨搜风药多为蛇类、虫类;适用于风湿顽痹;筋骨疼痛;肢体麻木等..药物如蕲蛇、蜈蚣、全蝎等..41.舒筋:使筋脉拘急得以缓解、舒展谓之舒筋..具有舒筋作用的药物适用于痹证筋脉拘挛等..药如木瓜、薏苡仁等..42.化湿药: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湿邪内阻证的药物;称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43.运脾:健运脾胃之义..运脾药性味多为辛温偏燥或有化湿或消食;促进脾胃运化之功..适用于湿重困脾、脘痞呕恶;便溏食少;苔腻;或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者..药如苍术;砂仁..44.醒脾:苏醒脾胃之义..醒脾药大多气味芳香;能化除湿浊;恢复脾胃运化功能..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以致食欲不振;胸腹痞满;大便溏薄;苔腻等症..如藿香;佩兰豆蔻等..45.燥湿健脾:脾恶湿喜燥;脾困中焦则脾运失健;取苦辛温燥之性;燥脾湿而强健脾的运化功能;谓之燥湿健脾..燥湿健脾药适用于湿阻中焦证..药如苍术;厚朴..46.辟秽:亦称辟秽恶;辟除秽浊之气之义..辟秽药大多具有芳香之气..适用于秽浊之气所致的猝然昏倒;或胸腹冷痛满闷等症..如苏合香等..或燃烧烟熏住房;或口服;涂鼻以达到预防疾病作用..如苍术..47.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湿药..48.利尿通淋: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沥涩痛之义..通淋药性味苦寒或甘寒;既能利小便;又能清下焦湿热;部分药还能排除尿路结石;使湿热蕴结膀胱或尿路结石所致的小溲淋沥涩痛症状缓解..适用于热淋;血淋;石淋等..药如木通;金钱草;海金沙等..49.渗湿止泻:又称利水止泻;利小便而止泻之义..又称“利小便实大便“..利水止泻药味多甘淡;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药如茯苓;泽泻;车前子;滑石等..50.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温里药..51.回阳救逆: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简称“回阳”..回阳药性味辛热;适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证;药如附子;干姜..52.引火归原:是指药物具有使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阳虚火下归于肾的作用;为治疗虚阳上浮证的一种方法..药如肉桂、附子..53.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为理气药..气机不利有气机阻滞和气机上逆之分;故理气药中有的药以舒畅气机为主;有的药则以降气为主..54.破气:是指药物具有较峻烈的行气散结、开郁导滞的作用;为治疗气结积滞证的一种方法..药如青皮、枳实..55.纳气平喘:是指药物具有温肾纳气以平喘的作用;为治疗肾虚不能纳气的气喘证的一种方法..药如沉香、磁石..56.通阳散结:是指药物具有畅通阳气、消除壅结的作用;为治疗阳气壅结证的一种方法..药如薤白..57.理气宽中:又称宽中下气..是指药物具有调理脾胃升降气机、恢复升清降浊功能的作用;为治疗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闷疼痛、嗳气恶心、呕吐食少的一种方法..58.消食药: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证的药物;称之为消食药..59.消食和胃:是指药物具有消除饮食积滞;调和脾胃运化受纳功能的作用;为治疗饮食积滞证的一种方法..60.回乳消胀:是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61.消食除胀:指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消胀的作用;为治疗食积气滞、脘腹胀痛的一种方法..62.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63.化瘀止血:止血药中兼有散瘀作用者;谓之化瘀止血..适用于瘀血阻滞经脉;血不循经的出血证候..药如参三七..64.收敛止血:止血药属炭类或含粘液质具有收敛作用者;谓之收敛止血药..收敛止血药大多涩味;适用于无瘀滞的出血证..药如棕榈炭;血余炭;白及等..65.凉血止血:止血药中药性寒凉;除止血外兼有清热作用者谓之凉血止血..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药如大蓟;小蓟;地榆;紫珠;茅根等..66.凉血消痈:药性寒凉;既能凉血;又能散瘀;能促使疮痈消散的药物作用;谓之凉血消痈..适用于阳证疮疡初起者..药如败酱草;大蓟等..67.温经止血:止血药中;药性偏于温性者;谓之温经止血..温经止血药适用于寒性出血..药如艾叶;干姜;灶心土等..68.活血祛瘀药:凡以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其中活血祛瘀作用强的药物;称为破血药;或逐瘀药..69.下瘀血:破血逐瘀;使瘀血从下排出;用治腹痛或有症块;及血瘀经闭..药如大黄;桃仁等..70.和血:调和血分之义..适用于血分失于和顺的病症..药如当归;鸡血藤;红花;月季花等..71.祛瘀生新: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祛除瘀血以利于新血生长;谓之祛瘀生新..药如丹参、桃仁等..72.续筋接骨:加速筋骨愈合;促进瘀血消散谓之续筋接骨..又称续筋或接骨疗伤..续筋接骨的药物多为辛平或辛苦温之品..适用于铁打损伤;筋骨折断;瘀血疼痛等症..药如自然铜;续断..73.化痰止咳平喘药:凡以消除痰浊;制止或减轻咳嗽、气喘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止咳平喘药..其中能祛痰、消痰;治疗痰证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制止或减轻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74.坠痰:坠;下坠之义..如礞石功能化痰;其质重而性下坠;谓之坠痰..适用于癫痫、狂躁、咳喘等痰浊实证..75.豁痰:化痰作用强;能开豁壅塞之痰浊;而有开闭通利;治疗痰闭昏厥及痰涎壅盛、喉间痰鸣之证的药物功效..药如竹沥..76.泻肺平喘:泄降肺火或肺中水气以平定气喘之义..“泻”;下泄的意思..泻肺平喘药适用于肺热或肺中水气所致的气喘及水肿..药如桑白皮、葶苈子..77.祛风痰:化痰药兼有祛风止痉作用者谓之祛风痰..祛风痰药适用于风痰眩晕;癫痫;口眼歪斜;中风半身不遂等..药如天南星、白附子、白僵蚕等..78.润燥化痰:润肺燥;化燥痰..指性味甘平或微寒之品;治疗肺燥咳嗽;干咳;痰少难咯等症..常用药物有瓜蒌皮、川贝母等..79.燥湿化痰:化痰药偏于温燥;治疗湿痰证者谓之燥湿化痰..燥湿化痰药;性味辛温;适用于湿痰咳嗽;痰多色白;胸闷苔腻者..药如半夏;天南星..80.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安神药..81.安神:安定心神之义..安神药适用于心悸;失眠;多梦;癫狂等..其中矿物类安神药称“重镇安神”;“镇心安神”;药如朱砂;龙骨;磁石;琥珀..植物类安神药兼有滋养作用者称“养心安神”;药如酸枣仁;柏子仁..82.平肝熄风药:凡以平降肝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谓之平肝熄风药..平肝熄风药功能平息肝风、制止抽搐;其中虫类药称为虫类熄风药;平肝潜阳药则使上亢之肝阳潜降;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其中贝壳类的药物称为介类潜阳药..83.平肝潜阳:平定;潜降上亢肝阳之义..平肝潜阳药以矿物类;介类药软体动物的贝壳居多;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药如龙骨;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等;其中属介类者亦称“介类潜阳”;兼有滋阴作用者;亦称“滋阴潜阳”如龟板;鳖甲..84.息风止痉:多指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息风止痉药入肝经;尤以虫类药为主;适用于肝风内动;肢体抽搐;角弓反张或中风;口眼歪斜以及破伤风等..药如全蝎;蜈蚣;天麻等..85.重镇降逆:矿物药质重而能镇上逆之气者;谓之重镇降逆;简称“镇逆”..如代赭石适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嗳气、呃逆;肺气上逆之气喘..86.开窍药:凡具有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87.开窍醒神:辛香走窜之品;能开通闭阻之心窍或清窍;使闭证神昏的病人苏醒的药物作用称为开窍醒神..88.补益药:凡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补益药;又称为补虚药或补养药..89.大补元气:大力补助元气之义..大补元气药有较强的扶正补气作用;治疗元气虚弱病证..对气虚欲脱者;可起“补气固脱”之功;药如人参..90.托毒生肌:促使疮疡脓毒向外托出;生长新肉之义;亦称托疮生肌..托毒生肌药性味多为甘温;有温补气血之功..适用于疮疡患者;气血不足;疮形平榻;难以溃破;或溃后脓液清稀;久溃不敛者..药如黄芪、鹿茸等..91.甘可满壅中:甘味明显的补虚药;多用久用;能壅滞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从而出现脘痞满;食欲下降;甚则腹泻的症状..药如甘草;熟地..92.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之为收涩药..93.涌吐药: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涌吐药;又称催吐药..94.外用药:凡以敷贴、涂搽、熏洗;点眼;吹喉等外用为主要用药方法的药物;称为外用药..95.拔毒化腐:某些有毒的药物;局部外用于已溃痈疽中;能促使脓液排出;腐肉化除而使用痈毒泄除;主要用于痈疽溃后脓出不畅;或溃后腐肉不去;新肉难生;创口难以愈合..伤口难以生肌愈合之证..药如升药、铅丹..96.杀虫:其义有三:一、驱杀肠道寄生虫;药如使君子、苦楝根皮;二、能杀灭疥虫、廯虫等..治疗疥廯;恶疮等皮肤病..药如硫磺、雄黄、轻粉蛇床子等..三、杀灭滴虫;治疗滴虫性阴道炎阴痒、带下..药如蛇床子、百部等..。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名词解释中药是指以动植物材料为主要原料,经过炮制或加工后制成的药物。

中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被用于中医药学中治疗疾病。

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较低的毒副作用是中药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中药常见名词进行解释,以进一步了解中药的相关概念和特点。

中药的首要成分是药材。

药材是指用于制备中药的植物或动物的各种部分,如叶、茎、根、皮、果实等。

不同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是制备中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炮制是制备中药的一项常见技术。

炮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炮制方法对药材进行处理,以改变药材的性能和功效。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焙干、炙烤、炒制等。

炮制过程中掌握火候和时间的精确度对药材的品质和药效有重要影响。

中药的配伍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配伍是指将不同的中药材料组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或相互调剂的效果。

中药的配伍原则一般包括药物相互补充、药物相互制约、药物相互增强等。

良好的配伍可以增加中药的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中药常用的制剂形式有多种。

常见的制剂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汤剂是指将中药煎煮后制成的液体药物,用于口服或外用。

丸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制成丸状,易于口服。

散剂指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制成颗粒状,便于包装和用量控制。

膏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糊状,便于外用。

中药药性是指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包括寒、凉、平、温、热等。

药性是根据药物对人体的作用特点进行分类的。

不同药性的中药适应症和用法用量有所差异。

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也是中药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药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如感冒、消化不良、疼痛等。

不同中药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病情和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搭配。

中药研究是科学的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研究包括中药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效评价、药物剂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苦寒败胃:指大苦大寒之品损伤胃气,使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而致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等症。

如黄连苦寒性重,大量久服,就会败胃而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2.引火归原:是指药物使肾阳虚而上浮的虚阳下归于肾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肾阳大亏虚阳上浮的病证。

代表药物如肉桂。

3.升提中气:指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等病证。

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

4.柔肝:是指滋补阴血之品,使肝体得养,肝气柔和条达,肝用恢复,疏泄如常的一种治疗作用,主要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及筋脉失养而致的手足挛急作痛。

药如白芍。

5.回阳救逆:指恢复阳气,挽救厥逆,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药如附子。

6.安蛔:是指安定蛔虫,制止扰动的作用,用于蛔厥腹痛、呕吐。

药如乌梅。

7.滋腻碍胃:是指补虚药中补血、补阴药质腻多汁,可助湿,妨碍脾胃纳运功能,引起不思饮食,脘腹胀闷,腹泻,苔腻待豆腐皮。

药如熟地黄、阿胶等。

8.渗湿止泻:利小便而止泄泻之意,又称“利小便以实大便”,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

药如车前子,泽泻等。

9.引火下行:指泄降上炎之火,使之下行,用于火热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及吐衄等证。

药如牛膝。

10.甘可壅中:指甘味明显的补虚药,多用久用,能壅滞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出现腕腹痞满,食欲下降,甚至腹泻等症候。

药如熟地、甘草等。

11.通淋:指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漓涩痛的一种治疗作用,用于淋证。

药如车前子,木通等12.祛瘀生新:指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以利于新血生长。

药如丹参,桃仁。

13.回乳消胀: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

药如麦芽。

14.托毒生肌:指促使疮疡脓毒向外托出,使新肉生长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或阳虚阴盛,疮疡经久难溃或溃后久不收口。

药如黄芪、鹿茸。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一、名词解释1、发汗:指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积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2、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的物.3、车论纹:指广防己等药材横切面的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形如“车论纹”4、星点:指大黄根茎髓部环列或散在的异常维管束。

5、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皮部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如云朵状的花纹。

6、罗盘纹:商陆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排列数个同心环列的纹理,形似罗盘纹7、菊花心:指根或根茎的横切面的中心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性纹理.如当归、白芍、党参。

8、过桥:黄连的节间长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9、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如党参、黄芪、板蓝根10、珍珠疙瘩:指人参须根上的疣状突起11、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芽痕的顶端呈凹下圆点状,习称狮子盘头12、铁线纹:人参表面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13、油头:指药材根头有黑色发粘的胶状物,习称油头。

14、起霜:指茅苍术等药材断面暴露在空气中,常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15、怀中包月: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16、马牙嘴:指炉贝外面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开口习称马牙嘴.17、虎皮斑:指炉贝表面类白色或浅棕***,有的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18、鹦哥嘴:天麻顶端具红棕色干枯芽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

19、凹肚脐:天麻末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留下的圆脐形疤痕,习称凹肚脐。

20、连三朵:款冬花单生2-3个基部花序连在一起,习称连三朵。

21、镶嵌细胞:指伞形科药材的内表面上可见5到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个群以斜角相连成镶嵌状。

22、错入组织:槟榔种皮内层与外胚乳的折合层常不规则地插入到内胚乳中,形成错如组织23、白颈:地龙第14-16环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71.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72.升降沉浮:指药物在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
73.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74.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4.清热燥湿:药性苦寒,既能清热,又能燥湿,治疗湿热所致的泻痢、黄疸、带下、淋浊、湿疮等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燥湿。
5.清热凉血: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治疗温热病邪入营血,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斑疹,以及舌绛心烦或神昏谵语等血分实热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凉血。
6.清热药: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45.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心神不安病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46.平肝潜阳:部分介类和矿石类药物,质重,有镇潜沉降之性,具显著的平肝阳作用,称为平肝潜阳。
47.平肝息风:平抑肝阳、息风止痉之义,是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或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的作用或治法。
48.息风止痉:平息肝风、制止痉挛之义,是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的痉挛抽搐的作用或治法。
34.祛瘀生新:瘀血阻滞于体内,影响新血的生长,使用活血化瘀药,祛除瘀血以利新血生长,称为祛瘀生新。
35.活血调经:具有活血祛瘀,调畅血脉而通调月经,治疗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的药物功效。
36.破血:药物活血力强,具有破癥消瘀的功效,主要用于癥瘕、闭经等证。
37.引血下行:为引火下行的一个方面。凡血热上冲之证,可以通过降泄之药,使血下行而治疗血热妄行、迫血上溢之吐血、衄血等。
1.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辛温解表:性味辛温,有发散风寒之功,发汗力较强的药物,用于风寒表证。称为辛温解表。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于还原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材的名词解释

中药材的名词解释

中药材的名词解释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药物治疗体系,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中药材作为中药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材是指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物质,广泛应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中药材的名词进行解释,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1. 人参人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名字源于汉语拼音“rén shēn”。

人参被认为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增强体力等功效。

它通常生长在北方的寒冷地区,被广泛用于调节体能、提高精神等方面。

人参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很多滋补品的重要成分。

2. 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名字源于汉语拼音“huáng qí”。

黄芪被广泛用于调理人体机能、增强免疫力和提高抗疲劳能力。

它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等功效,常用于治疗体虚乏力、脾胃虚弱等症状。

黄芪生长在我国北方的草原地带,是中国特有的中草药之一。

3. 陈皮陈皮是一种中药材,其名字源于汉语拼音“chén pí”。

陈皮是晒干的柑橘类果皮,具有行气理气、健脾消食、醒酒开胃的功效。

它常用于治疗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脾胃功能紊乱的症状。

陈皮在中餐烹饪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用于调味和增加食欲。

4. 地黄地黄是一种中药材,其名字源于汉语拼音“dì huáng”。

地黄具有滋阴补肾、养血安神的功效。

它常用于治疗肾虚、血虚引起的眩晕、失眠等症状。

地黄是中国传统中药中的常见成分,广泛应用于调理人体阴阳平衡。

5. 阿胶阿胶是一种中药材,其名字源于汉语拼音“ā jiāo”。

阿胶是由驴皮经过炖煮等特殊工艺制成的胶状物质,具有滋补血气、养肝明目、滋阴润肺的功效。

它常用于治疗贫血、虚弱等症状,也是很多滋补品的主要成分之一。

通过以上对中药材的名词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每种中药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它们不仅对调理人体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材的概念名词解释

中药材的概念名词解释

中药材的概念名词解释中药材是指用于中医药学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原料。

这些原料具有特定的药用价值和功效,能够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本文将介绍中药材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及其相关知识。

药用植物是指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其根、茎、叶、花、果等部位均可用于制药。

药用植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功效,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滋阴补阳等。

中药材市场上的植物药种类繁多,如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等。

药用动物是指具有药用价值的动物,其全体或部分可入药。

药用动物制品在中成药中占有重要地位,如鹿茸、蜂蜜、阿胶等。

近年来,随着野生动物资源的减少,药用动物养殖和加工逐渐兴起,如养殖蝎子、土元等。

药用矿物是指具有药用价值的天然矿物,其用途广泛,如用于清热解毒、收敛生肌、祛风湿等。

常见的中药用矿物药有石膏、滑石、朱砂等。

由于矿产资源有限,药用矿物的开采和使用需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天然产物是指中药材中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简单加工的天然物质,如树脂、树胶、草酸等。

这些物质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如治疗癌症、抗病毒、抗氧化等。

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分离技术不断发展,为中药材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更多机会。

植物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或制备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植物药种类繁多,如中药材市场上的丹参、黄芩、柴胡等。

植物药的用药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草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动物药是指从动物中提取或制备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

常见的动物药有鹿茸、阿胶、蜂蜜等。

动物药的用药形式包括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等。

矿物药是指从天然矿物中提取或制备的药物,如朱砂、磁石、自然铜等。

矿物药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中药材的多样性源于其地理分布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地方特色,如四川的川芎、云南的三七、甘肃的当归等。

这些道地药材在当地具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和独特的加工方法,反映出中药材的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

中药材的地理分布特点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中药材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形成独特的道地药材品种。

中药鉴定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中药鉴定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类药材。

3.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4.中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 成方制剂 ) 。

5.中药材:指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临床使用,或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6.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7.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

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 ( 药材 ) 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8.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的民间药物称为“民族药”。

9.有效成分: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10.辅成分: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

11.无效成分: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12.真伪鉴定:是鉴定所用的药材是否与规定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

13.纯度鉴定:是检查药材中可能混入的各类杂质以及杂质的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

14.品质优良度鉴定:是确定生药是否符合药用标准。

生药的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 .15.正品:其来源与药典收载相符的品种。

16.伪品:是指来源和药效均与正品不同的品种。

它主要是由于采药人员认识上的错误或者是故意以假充真造成。

17.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18.代用品:在来源上与正品不同,但已经过系统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有与正品相似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品种 .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 ( 或动物 ) 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翘鼻子】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子【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菊花心】指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形似菊花。

【车轮纹】指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木通等。

【云锦花纹】何首乌横切面皮部环列4~11个类圆形异型复合维管束,如同散列的云朵状花纹。

【金井玉栏】又称金心玉栏。

指根类药材的横断面外围白,心黄,中间有一棕色的形成层环,俗称金井玉栏,如黄芪。

【芦碗】指草本植物药材根茎部分每年地上茎枯死后留下的凹窝状茎痕,因中心凹陷似碗形而习称芦碗,如山参。

【油头】指川木香药材根头部黑色发粘的胶状物。

【怀中抱月】指松贝的外层鳞叶2瓣,大瓣紧抱小瓣,未抱合的部分呈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狮子盘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

【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干枯芽孢,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蚯蚓头】指药材的根头部由叶柄脱落后留下的明显密集的横向环纹,因似虹蝴的头颈部而习称虹划头,如防风等。

【吐脂(起霜)】指苍术饮片暴露稍久后,析出的结晶,因呈毛状,色白如脂霜,而称吐脂或起霜。

【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中髓部具有的异形维管束,其侧为韧皮部,外侧为木质部,射线呈星芒状射出。

【鹦哥嘴】天麻(冬麻)顶端具红棕色芽苞,习称“鹦哥嘴”。

【过桥杆】黄连根茎中段常有细长圆柱状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

【金】药材根头部一端残留淡黄色的叶基,习称“金”如知母。

中草药名词解释

中草药名词解释

中草药种养及采摘统计的名词解释甘草: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

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

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厘米,直径0.6~3.5厘米。

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人参:又称为亚洲参,在中国东北土名“棒槌”,人参是具有肉质的根,可药用。

人参属于五加科,主要生长在东亚,特别是寒冷地区。

人参用于愈后恢复、增强体力、调节荷尔蒙、降低血糖和控制血压、控制肝指数和肝功能保健等。

人参根部所含皂苷是其有效成分,中国长白山野参皂苷成分较高,但取得不易,价格高昂。

乔木或灌木。

单叶互生,托叶常位于叶柄内侧,早落。

花两性,簇生,花萼宿存,内面常有舌状附属体,生长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古柯科植物的叶子,主产地位于秘鲁、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

可以入药,主要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入药功效为补肾助阳,镇痛。

也是可口可乐的重要配方。

古柯叶来自古柯树,古柯树原产于秘鲁、玻利维亚,及哥伦比亚。

树叶长度约一至四英寸,每年三月、六月、十一月采收。

原产地居民嚼食古柯叶的传统已逾数世纪。

咀嚼叶片时常佐以用石灰为基本物质做成的混合物,藉由此混合物使古柯碱由叶片中释放出来。

咀嚼过程中使用者的情绪因微妙而长时间持续释放的药效而感到愉悦。

除此之外,古柯叶释放的药效还可以刺激身体、增加体力、减低食欲。

原产地居民喜用它来治疗胃部不适、头痛,及其他疼痛。

当归:别名干归、秦哪、西当归、岷当归、金当归、当归身、涵归尾、当归曲、土当归,多年生草本,高0.4-1米。

花期6-7月,果期7-9月。

其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抗老防老、免疫之功效。

草药名词解释答案

草药名词解释答案

草药名词解释答案甘草: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

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

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厘米,直径0.6~3.5厘米。

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人参:又称为亚洲参,在中国东北土名“棒槌”,人参是具有肉质的根,可药用。

人参属于五加科,主要生长在东亚,特别是寒冷地区。

人参用于愈后恢复、增强体力、调节荷尔蒙、降低血糖和控制血压、控制肝指数和肝功能保健等。

人参根部所含皂苷是其有效成分,中国长白山野参皂苷成分较高,但取得不易,价格高昂。

直柯,别名:古加、高柯,通用英文为Coca,古柯科;古柯属;乔木或灌木。

单叶互生,托叶常位于叶柄内侧,早落。

花两性,簇生,花尊宿存,内面常有舌状附属体,生长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古柯科植物的叶子,主产地位于秘鲁、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

可以入药,主要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入药功效为补肾助阳,镇痛。

也是可口可乐的重要配方。

古柯叶来自古柯树,古柯树原产于秘鲁、玻利维亚,及哥伦比亚。

树叶长度约一至四英寸,每年三月、六月、十一月采收。

原产地居民嚼食古柯叶的传统已逾数世纪。

咀嚼叶片时常佐以用石灰为基本物质做成的混合物,藉由此混合物使古柯碱由叶片中释放出来。

咀嚼过程中使用者的情绪因微妙而长时间持续释放的药效而感到愉悦。

除此之外,古柯叶释放的药效还可以刺激身体、增加体力、减低食欲。

原产地居民喜用它来治疗胃部不适、头痛,及其他疼痛。

当归:别名干归、秦哪、西当归、岷当归、金当归、当归身、涵归尾、当归曲、土当归,多年生草本,高0.4-1米。

花期6-7月,果期7-9月。

其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抗老防老、免疫之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草药种养及采摘统计的名词解释甘草: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

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

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厘米,直径0.6~3.5厘米。

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人参:又称为亚洲参,在中国东北土名“棒槌”,人参是具有肉质的根,可药用。

人参属于五加科,主要生长在东亚,特别是寒冷地区。

人参用于愈后恢复、增强体力、调节荷尔蒙、降低血糖和控制血压、控制肝指数和肝功能保健等。

人参根部所含皂苷是其有效成分,中国长白山野参皂苷成分较高,但取得不易,价格高昂。

乔木或灌木。

单叶互生,托叶常位于叶柄内侧,早落。

花两性,簇生,花萼宿存,内面常有舌状附属体,生长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古柯科植物的叶子,主产地位于秘鲁、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

可以入药,主要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入药功效为补肾助阳,镇痛。

也是可口可乐的重要配方。

古柯叶来自古柯树,古柯树原产于秘鲁、玻利维亚,及哥伦比亚。

树叶长度约一至四英寸,每年三月、六月、十一月采收。

原产地居民嚼食古柯叶的传统已逾数世纪。

咀嚼叶片时常佐以用石灰为基本物质做成的混合物,藉由此混合物使古柯碱由叶片中释放出来。

咀嚼过程中使用者的情绪因微妙而长时间持续释放的药效而感到愉悦。

除此之外,古柯叶释放的药效还可以刺激身体、增加体力、减低食欲。

原产地居民喜用它来治疗胃部不适、头痛,及其他疼痛。

当归:别名干归、秦哪、西当归、岷当归、金当归、当归身、涵归尾、当归曲、土当归,多年生草本,高0.4-1米。

花期6-7月,果期7-9月。

其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抗老防老、免疫之功效。

三七:又称参三七、田七、土三七、血山草、六月淋、蝎子草,是五加科人参属假人参的变种,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

主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及广西深山中。

党参:桔梗科,党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乳汁。

茎基具多数瘤状茎痕,根常肥大呈纺锤状或纺锤状圆柱形,茎缠绕,不育或先端着花,黄绿色或黄白色,叶在主茎及侧枝上的互生,叶柄有疏短刺毛,叶片卵形或狭卵形,边缘具波状钝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花单生于枝端,与叶柄互生或近于对生,花冠上位,阔钟状,裂片正三角形,花药长形,种子多数,卵形,7-10月开花结果。

党参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

此外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

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湿润之处,属毛莨科黄连属。

黄连也是一种常用中药,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因其根茎呈连珠状而色黄,所以称之为“黄连”。

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菊属:俗称菊花,别名寿客、金英、黄华、秋菊、陶菊等,是菊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冬虫夏草:又名中华虫草,是中国历史中传统的名贵中药材,是由肉座菌目蛇形虫草科,蛇形虫草属的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蝠蛾幼虫,使幼虫身躯僵化。

并在适宜条件下,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即冬虫夏草菌的子实体与僵虫菌核(幼虫尸体)构成的复合体。

冬虫夏草主要产于中国大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和贵州等省及自治区的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

贝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

因其形状得名,《本草经集注》说:"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

别名: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

产于青海、四川、云南,陕西秦巴山区,甘肃等地。

川芎是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复伞形花序,羽状复叶,多年生草本植物。

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起,并略带紫色时采收,除去泥沙,晒后炕干,再去须根。

治疗头痛之首选药物。

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腥痛;症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等。

半夏:又名地文、守田、和姑等,属天南星目。

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

药用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兽医用以治锁喉癀。

在西藏也有分布,海拔3000m左右。

白芍药:也称白花芍药,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芍药入药,有补血养血的功能。

天麻:是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赤箭、独摇芝、离母、合离草、神草、鬼督邮、木浦、明天麻、定风草、白龙皮等,根状茎肥厚,无绿叶,蒴果倒卵状椭圆形,常以块茎或种子繁殖。

其根茎入药用以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等症,是名贵中药。

黄芪:又名地黄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0厘米,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茎紫红色。

直径可达5.5厘米,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叶脉在上面凹陷,花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花冠外紫红色,内黄紫色,药室矩圆形,蒴果卵形至长卵形,花果期4-7月。

生于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

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

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

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大黄,别称将军,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称,一般从粗短的根茎种植。

大黄长有三角形的大叶,叶柄肥厚,花形细小,聚集成花序,颜色从绿白色到玫瑰红色。

白术:是菊科苍术属的一种植物,单叶、狭长,花紫色,头状花序,以根茎入药,别名术、冬术、浙术、种术、祁术等。

昔为中国浙江特产,现安徽、河北、福建、湖南等省都有栽培。

槐花广义是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蕾及花。

夏季花未开放时采收其花蕾,称为“槐米”;花开放时采收,称为“槐花”。

杜仲:又名胶木,为杜仲科植物。

杜仲游离氨基酸极少,含有的少量蛋白质,是和绝大多数食品类似的完全蛋白,即能够水解检出对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

测定了杜仲所含的15种矿物元素,其中有锌、铜、铁等微量元素,及钙、磷、钾、镁等宏量元素。

药用杜仲,即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

其味甘,性温。

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

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

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

现代研究杜仲具有清除体内垃圾,加强人体细胞物质代谢,防止肌肉骨骼老化,平衡人体血压,分解体内胆固醇,降低体内脂肪,恢复血管弹性,利尿清热,广谱抗菌,兴奋中枢神经,提高白血球药理作用。

茯苓,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

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

枸杞为人们对商品枸杞子、植物宁夏枸杞、中华枸杞等枸杞属下物种的统称。

人们日常食用和药用的枸杞子多为宁夏枸杞的果实"枸杞子",而且宁夏枸杞是唯一载入《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品种,与琼珍灵芝、长白山人参,东阿阿胶并称为中药四宝。

沉香,是一种药材名,属药瑞香科植物;也指白木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

很香沙参:别名:南沙参、泡参、泡沙参。

是《中华本草》收录的草药,药用来源为沙参为桔梗科植物沙参、杏叶沙参、轮叶沙参、云南沙参、泡沙参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根。

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

有清热养阴,润肺止咳之功效。

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

青蒿:一年生草本。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具纵棱线。

叶子互生,茎中部的叶子二回羽状分裂,线形小裂片。

夏季开花,头状花序半球形,多数成圆锥状,花管状,外面为雌花,内层为两性花。

含挥发油,也含艾蒿碱及苦味素等。

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青蒿的干燥地上部分的地上部分。

花蕾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晒干。

古名"菣"(qìn)。

清热解暑,除蒸,截疟。

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是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青蒿茎圆柱形,上部分枝,长30至80厘米,直径0.2至0.6厘米;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

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呈三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

气香特异,味微苦,有清凉感。

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鱼藤:属于豆科藤本植物,攀援灌木,全体秃净。

单数羽状复叶。

总状花序腋生或侧生于老枝上;花柄聚生,稍长于萼;萼钟形;花冠蝶形,粉红色。

荚果扁平而薄,斜卵形或矩圆形。

花期8月。

果期9月。

其根部含杀虫活性物质--鱼藤酮及类似物。

鱼藤酮杀虫谱广,可防治800多种害虫,是三大传统杀虫植物之一。

白花除虫菊,菊蒿属数种植物的统称,原产于亚洲西南部;芳香头状花序研磨成粉末,可构成杀虫剂的活性成分,称为除虫菊精或除虫菊。

这类植物过去被视为单独的一属--除虫菊属(Pyrethrum)。

典型种为多年生的红花除虫菊,其深玫瑰红色的大型舌状花环绕著中央黄色的管状花盘,整个头状花序著生在不分枝的茎顶;叶具细缺刻。

现代变种的舌状花还呈现出白、淡紫以及各种深浅的红色。

灵芝:外形呈伞状,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为多孔菌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

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眩晕不眠、心悸气短、虚劳咳喘。

灵芝已实现人工种植,其中以林中灵品质最佳,药用价值优于野生灵芝。

五味子: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

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

五味子分为南、北二种。

古医书称它荎蕏、玄及、会及,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药,能滋补强壮之力,药用价值极高,有强身健体之效,与琼珍灵芝合用治疗失眠。

刺五加:别名:刺拐棒、坎拐棒子、一百针、老虎潦、五加参、俄国参、西伯利亚人参,落叶灌木,生于山坡林中及路旁灌丛中;药圃常有栽培,根皮含挥发油、鞣质、棕桐酸、亚麻仁油酸、维生素A,B1。

其根部和根状茎皆可入药,根皮祛风湿、强筋骨,泡酒制五加皮酒(或制成五加皮散)。

生地:别名生地黄,野地黄、山烟根等,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多年生草本植物,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

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

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性喜温和,阳光充足的环境;用药部位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具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