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本色名词解释中药学

本色名词解释中药学

中药学一、概述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质、功效、用法和配伍等方面的一门学科,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主要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以及中草药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等问题。

二、历史中草药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早在《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中就有对中草药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通过实践逐渐发现了许多具有疗效的中草药,并将其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在中国古代,中医师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舌苔等进行观察来诊断疾病,并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这些经验逐渐形成了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也为后来的中药学提供了基础。

三、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以下几种:1.按来源分类:中草药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微生物药等。

植物药是最常见的一类,包括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分。

2.按性味分类:中草药可以分为寒、凉、平、温和热等不同性味。

不同性味的中草药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中草药。

3.按功能分类:中草药可以按其主要功效进行分类,如解表剂、清热剂、活血化瘀剂等。

每种功效对应着一类特定的疾病或症状,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中草药。

四、中药制剂中医师往往会将多种不同的中草药配伍在一起使用,以增强其疗效或减轻其副作用。

这些配伍后的中草药称为中药制剂,常见的制剂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1.汤剂:汤剂是将中草药煮沸后得到的液体制剂,常用于治疗内科疾病。

汤剂有很好的温通作用,可以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和发挥作用。

2.丸剂:丸剂是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后与其他辅料混合制成的固体制剂,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和妇科疾病。

丸剂易于携带和服用,适合长期服用。

3.散剂:散剂是将中草药研磨成细末后制成的粉末制剂,常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和外伤。

散剂易于外用,可以直接涂抹在患处。

4.膏剂:膏剂是将中草药加工成软膏或乳膏形式的制剂,常用于治疗皮肤疾病和创伤。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苦寒败胃:指大苦大寒之品损伤胃气,使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而致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等症。

如黄连苦寒性重,大量久服,就会败胃而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2.引火归原:是指药物使肾阳虚而上浮的虚阳下归于肾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肾阳大亏虚阳上浮的病证。

代表药物如肉桂。

3.升提中气:指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等病证。

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

4.柔肝:是指滋补阴血之品,使肝体得养,肝气柔和条达,肝用恢复,疏泄如常的一种治疗作用,主要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及筋脉失养而致的手足挛急作痛。

药如白芍。

5.回阳救逆:指恢复阳气,挽救厥逆,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药如附子。

6.安蛔:是指安定蛔虫,制止扰动的作用,用于蛔厥腹痛、呕吐。

药如乌梅。

7.滋腻碍胃:是指补虚药中补血、补阴药质腻多汁,可助湿,妨碍脾胃纳运功能,引起不思饮食,脘腹胀闷,腹泻,苔腻待豆腐皮。

药如熟地黄、阿胶等。

8.渗湿止泻:利小便而止泄泻之意,又称“利小便以实大便”,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

药如车前子,泽泻等。

9.引火下行:指泄降上炎之火,使之下行,用于火热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及吐衄等证。

药如牛膝。

10.甘可壅中:指甘味明显的补虚药,多用久用,能壅滞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出现腕腹痞满,食欲下降,甚至腹泻等症候。

药如熟地、甘草等。

11.通淋:指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漓涩痛的一种治疗作用,用于淋证。

药如车前子,木通等12.祛瘀生新:指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以利于新血生长。

药如丹参,桃仁。

13.回乳消胀: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

药如麦芽。

14.托毒生肌:指促使疮疡脓毒向外托出,使新肉生长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或阳虚阴盛,疮疡经久难溃或溃后久不收口。

药如黄芪、鹿茸。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破气消积:利用行气作用较强,用于治疗肠胃积滞或湿热积滞等所致气滞病证的方法。

固精止遗:运用收敛药物治疗遗精滑泄、尿频遗尿病证的方法。

利水渗湿:以通利水道,渗除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治疗方法。

消肿:治疗疮疡使痈肿消散;排脓:疮疡成脓后促使其溃破,使脓液排出。

合称“消肿排脓”。

燥湿:利用药物的苦燥之性燥除湿邪的方法。

引血下行:选择性善下行的药物,治疗血热上行的上部出血证,入吐血、衄血等的方法。

利湿:利用药物的淡渗之性渗利水湿的治法。

化湿:利用药物的芳香温燥之性化散湿浊的治法。

平肝:是治疗阴虚而肝阳上亢的方法。

肝阴虚或肾阴虚,都能发生肝阳上亢。

出现头痛,头昏晕,耳鸣耳聋,情绪容易激动,面部烘热,口燥咽乾,睡眠不足,舌质红,脉细弦数。

亢是过度的意思,肝阳上亢就是肝气的升发功能过度;肝阴的抑制、宁静作用制约不了肝阳的升发、兴奋作用从而出现的症状。

平肝是扶持肝阴,以肝阴制约肝阳,以防肝阳上亢。

肝阴与肝阳协调统一,肝气冲和条达,才能维持肝的正常生理作用。

理气调中:理气是由于人体的主持生命的物质“气”受病症的干扰而不能够正常的运营全身,造成诸如气喘、中风等症状,一般有专门的药物治疗气淤一类的疾病,它们被称为理气药,主要有陈皮、青皮等。

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总管人体气机;调中就是调整中焦气机;又因为中焦脾胃;脾主升轻,胃主下浊,调中也就是升清降浊,因为清气不升则头晕,浊气不将则腹胀,恶心,打嗝。

行气宽中:常常用于肺部或胃部受气滞胀痛,宽中一般都是指肺气喘而不顺,所以才要下行气宽中药,如枳实,桃仁,佛手等行气宽中药。

血中气药:即入血分,又入气分,活血兼能行气的药物。

湿阻中焦:中焦指脾胃。

即湿邪阻滞脾胃,影响其运化功能。

症见头重、怠倦、脘闷、腹胀、纳呆、口粘渴、喜热饮、小便短赤,舌苔厚白或腻,脉缓等。

治宜健脾利湿。

中药学一般考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一般考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一般考的名词解释中药学是指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及使用的科学学科。

它涵盖了中药的种类、药理学、药材鉴定、中药方剂、药物制备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医药学中,中药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基础。

一、中药中药是指用天然药材作为原料制备而成的药物。

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依赖于药材中所含的有效成分。

中药的制备方法各异,包括干燥、煎煮、浸泡、蒸馏等技术。

中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并且有着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中药药材中药药材是指用于制备中药的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药物特性。

中药药材的质量和规格对于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中药药材有黄芪、枸杞子、当归等。

三、中药方剂中药方剂是指将多种中药药材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使用的药物。

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方剂以其特定的药物组合和用法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方剂学方剂学是中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

通过研究方剂学,可以深入了解各种方剂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药物相互作用等信息,进而提高中药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五、药理学药理学是中药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药物的性能、作用机制和药效学。

通过药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中药对人体的影响和作用规律,为中药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六、药材鉴定药材鉴定是中药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形态、组织结构、化学成分等进行分析和鉴定,确保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材鉴定还包括对中药药材的来源、采集和储存等方面的要求。

七、药物制备药物制备是中药学中的一项核心工作,它是将中药药材经过加工和提取等方法制备成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药物。

药物制备过程中包括药材的研磨、浸泡、提取、过滤等步骤,每一步骤对于药物的质量和效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药学是一门关于中药的科学学科,它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和使用方法等。

中药名词

中药名词

中药名词解释1.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能、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3.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作用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4.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5.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和平性,又称“四性”。

6.五味—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

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

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7.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是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

8.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9.毒性——广义:药物的偏性。

狭义: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10. 发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11.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12.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13. 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14.化湿药: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15. 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16. 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17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名行气药。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篇一:中药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的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消除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宜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药效炜法利用湿面粉、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使其酥脆的方法炙法将药材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中药性能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四气四性,药物寒热不同性质,包括寒热温凉平五味药物的滋味,包括酸苦甘辛咸涩淡升降浮沉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归经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道地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物剂量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解表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清热药清泄里热,治疗里热证。

祛风湿药祛风湿,解除痹痛。

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泻下药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温里药温里散寒,治疗里寒症理气药疏利气机,治疗气滞、气逆证消食药消积导滞,治疗饮食积滞活血祛瘀药通畅血行,消散淤血化痰药祛痰、消痰,治疗痰证止咳平喘药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开窍药辛香走窜,开窍醒神,治疗闭证神昏安神药安神定志,治疗心神不宁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例偏向,治疗虚证平抑肝阳药平抑肝阳,治疗肝阳上亢息风止痉药平息肝风,治疗肝风内动,痉厥抽搐收涩药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驱虫药祛除杀灭人体寄生虫毒性药物对人体的损害性。

名词解释最终版

名词解释最终版

名词解释:1.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2.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药根本理论和中药来源、采集、炮制性能、成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本草: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

4.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标准的局部中药。

5.中草药:是指中药和草药的的混称。

6.中成药:是指以中药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 适应症. 剂量. 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本草学:是指把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讲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9.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展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10.水制法:11.浸泡:是将质地松软或经水泡易损失有效成分的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称为“浸〞,又称“沾水〞;而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便于切制或用以除去药物的毒质及非药用局部称为“泡〞。

12.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碾槽、球磨机等容器内,加水共研,然后再参加多量的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随水倾出,剩余之粗粉再研再飞.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将水除净,枯燥后即成极细的粉末.13.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

常有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14.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外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5.煨法:是指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展加热的方法.16.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17.水火共制:是指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或参加其他辅料进展炮制药物的方法.18.蒸法:是以水蒸气或附加成份将药物蒸熟的加工方法.19.单法: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20.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中药学的四个名词解释

中药学的四个名词解释

中药学的四个名词解释一、中药学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及其相关知识的学科,是中医传统经典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药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中药学旨在研究中草药的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中草药在防治疾病中的应用。

通过对中药的深入研究,中药学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在中药学中,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草药的药效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药理学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中药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包括中药的药效、毒性和副作用等方面。

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帮助合理选择中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三、药剂学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制备、储存、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在中药学中,药剂学主要研究中草药的炮制和配伍技术,以及中药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经过一定的炮制,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剂学的研究帮助中医药工作者合理处理和配伍中药,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四、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保证药物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在中药学中,质量控制是指对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检测,以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质量控制包括对原材料的筛选和鉴定、制备工艺的规范和管理、产品的质量检测等方面,旨在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质量控制的实施可以提高中药的质量,减少药物的变异性,保证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学是一门较为复杂和专业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体系。

通过对药理学、药剂学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草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帮助中医药的推广和普及,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治疗方式。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中药学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医药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

中药学名词解释syc

中药学名词解释syc
A
安神药:凡能安神定志,治疗心神不宁病症为主的药物
B
本草:本是根本,草是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补虚药:凡能补益人体正气,增强人体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
拔毒化腐生肌药:凡以拔毒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止咳平喘药:凡能止咳,平喘,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
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治疗出血病症的药物
Y
涌吐药:凡Leabharlann 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烊化:用热的汤药将胶质类药物以及不易煎煮的药物熔化的方法
Z
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重要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G
归经:表示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H
活血祛瘀药:凡以通常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治疗淤血证的药物
化痰药: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治疗痰证的药物
J
灸法: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
剂量: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解表药:凡以发热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S
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四气:指的是药物寒热不同的性质,具体包括寒热温凉平
升降沉浮: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生浮指上升、发散。即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向,沉指收敛泄利,降指下降,即向下向内的作用趋向
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治疗滑脱症的药物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药用植物、药物性质、药物制备与应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大量的名词术语,为了更好地理解中药学的相关概念,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1. 中药中药是指使用天然药物制成的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由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材料组成。

中药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2. 药用植物药用植物是指具有药理活性成分的植物,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这些植物通常可以在自然界中生长,并通过合适的采摘和加工工艺得到药用材料。

3. 药物性质药物性质是指药物的特征和性能。

中药的药物性质通常体现在其味、性、归经等方面。

例如,味分为五味:酸、甘、苦、辛、咸;性分为寒、凉、平、温、热;归经则指药物对五脏的影响。

4. 药物制备药物制备是指将中药材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炮制和提取等工艺过程制成可供临床使用的药物剂型。

这些工艺包括研磨、蒸馏、浸提、炮制等,旨在提取和改变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以增强药效、改善药物性质。

5. 药物应用药物应用是指中药在临床医学中的使用。

中药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和其他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治疗、调节和保健的目的。

药物应用的方法主要有口服、外用、注射、吸入等。

6. 中药学经典中药学经典是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思想和理论指导作用的著作。

这些经典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这些经典记录了古代医药学家的研究和经验,对于指导现代中药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7.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一定的加工和炮制处理,以改变药材的性质、增强药效或去除毒性。

炮制的方法有炒、熬、焙、炙等,不同的炮制方法和条件可以使药材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药物的药理活性。

8. 中药鉴别中药鉴别是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气味、颜色和质地等特征,结合显微镜等仪器手段,确定中药材的真伪、质量和种类。

中药鉴别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

9. 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中药学名词解释考研题库

中药学名词解释考研题库

中药学名词解释考研题库中药学名词解释考研题库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重要的学科,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药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名词解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围绕中药学名词解释展开,介绍一些常见的考研题库中的名词解释。

一、药性药性是指药物在人体内所表现的特殊作用和性质。

中药学中,药性的分类有寒、凉、平、温、热五种。

寒药性寒凉,能够清热解毒、散寒止痛;凉药性凉寒,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平药性平和,能够调和阴阳、平补虚实;温药性温热,能够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热药性热温,能够温通经络、消肿止痛。

二、归经归经是指中药在人体内所归属的经络系统。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十四条经络,每条经络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连,而中药也有其归属的经络。

归经的分类有十四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

掌握中药的归经有助于了解其作用机理和应用范围。

三、功效功效是指中药在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方面所具有的效果。

中药的功效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等。

了解中药的功效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或保健。

四、药用部位药用部位是指中药草本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部分。

中药的药用部位多种多样,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不同的药用部位具有不同的药效和应用范围。

例如,黄连的药用部位是根,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的功效;菊花的药用部位是花,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养肝的功效。

五、化学成分化学成分是指中药草本植物中所含有的化学物质。

中药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包括生物碱、多糖、挥发油、黄酮类等。

不同的化学成分决定了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理。

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深入理解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六、药性归经对应关系药性归经对应关系是指中药的药性与归经之间的关联关系。

掌握药性归经对应关系有助于辨证论治和合理应用中药。

例如,寒药多归属于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温药多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通过以上对中药学名词解释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药学的相关知识。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中药:按中医理论应用的药物。

2、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医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4、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位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5、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6、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7、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8、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9、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10、、11、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12、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

13、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14、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宜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疗效。

15、煨法:利用湿面粉、湿纸或黄泥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至面获纸焦黑、或泥巴焦枯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加强止泻的作用。

16、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十七酥脆的方法。

17、潬法: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一种方法。

18、灸法: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19、中药性能:又称药性。

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20、四气:亦称四性,指的是药物寒热不同的性质,具体内容包括寒、热、温、凉、平。

21、、22、五味:是指药物的滋味,具体内容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

23、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浮指上升、发散,即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向;沉指收敛泄利,降指下降,即向下向内的作用趋向。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

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3.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14.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15.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的方法。

中药学

中药学

一.名词解释1. 中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2.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 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4. 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5.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6.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7.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8.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9.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10. 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11. 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

12. 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13.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疗效。

14. 煨法:利用湿面粉、湿纸或黄泥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至面或纸焦黑。

或泥巴焦枯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加强止泻的作用。

15. 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使其酥脆的方法。

16. 炙法:将药物快速投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刻取出的一种方法。

17. 中药性能:又称药效。

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18. 四气:亦称四性,指的是药物寒热不同的性质,具体内容包括凉、热、寒、平。

19. 五味:是指药物的滋味,具体内容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

20. 升降沉浮: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浮指上升、发散,即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势,沉指收敛泄利,降指下降,即向下向内的作用趋势。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中药学: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地道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炒炭: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的炮制方法。

药物偏性:中药中广义的“毒”即为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之所以可以治病,又有毒性,对人体产生危害,关键在如何应用。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十八反: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解表:解表,是指解除表证。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坚阴:是固肾精,平相火的方法。

清热燥湿药:以清热除湿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

清虚热:治疗阴虚内热,清除因为阴虚而出现的热证。

峻下逐水:运用具有峻烈泻水作用的药物组方,以攻逐水饮的治法。

回阳救逆: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的治法。

温阳:温通阳气的治法。

引火归元: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

温肺化饮:即温肺散寒化痰饮之义。

焦三仙: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炒二芽:即麦芽、谷芽。

破血:指的就是这类药物药性峻猛,走而不守,能够破血逐瘀,消徵散积,主治淤血时间长、程度重的徵瘕积聚。

瘀血:血液滞留或凝结于体内,包括血溢出于经脉外而瘀积,也包括血脉运行受阻而滞留经脉腔内,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

潜阳:收敛虚阳,为治疗阴虚而肝阳上亢的方法。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苦寒败胃:指大苦大寒之品损伤胃气,使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而致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等症。

如黄连苦寒性重,大量久服,就会败胃而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2.引火归原:是指药物使肾阳虚而上浮的虚阳下归于肾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肾阳大亏虚阳上浮的病证。

代表药物如肉桂。

3.升提中气:指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等病证。

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

4.柔肝:是指滋补阴血之品,使肝体得养,肝气柔和条达,肝用恢复,疏泄如常的一种治疗作用,主要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及筋脉失养而致的手足挛急作痛。

药如白芍。

5.回阳救逆:指恢复阳气,挽救厥逆,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药如附子。

6.安蛔:是指安定蛔虫,制止扰动的作用,用于蛔厥腹痛、呕吐。

药如乌梅。

7.滋腻碍胃:是指补虚药中补血、补阴药质腻多汁,可助湿,妨碍脾胃纳运功能,引起不思饮食,脘腹胀闷,腹泻,苔腻待豆腐皮。

药如熟地黄、阿胶等。

8.渗湿止泻:利小便而止泄泻之意,又称“利小便以实大便”,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

药如车前子,泽泻等。

9.引火下行:指泄降上炎之火,使之下行,用于火热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及吐衄等证。

药如牛膝。

10.甘可壅中:指甘味明显的补虚药,多用久用,能壅滞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出现腕腹痞满,食欲下降,甚至腹泻等症候。

药如熟地、甘草等。

11.通淋:指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漓涩痛的一种治疗作用,用于淋证。

药如车前子,木通等12.祛瘀生新:指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以利于新血生长。

药如丹参,桃仁。

13.回乳消胀: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

药如麦芽。

14.托毒生肌:指促使疮疡脓毒向外托出,使新肉生长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或阳虚阴盛,疮疡经久难溃或溃后久不收口。

药如黄芪、鹿茸。

中药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集锦

中药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集锦

中药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集锦名词解释:(考两个)1.宣肺平喘:即开宣肺气以平定喘息之义。

适应病症:多用于邪气壅遏,肺气不宣。

症见咳嗽、气喘代表性药物:麻黄2.引火下行:引上炎之火下行,而消退火热之证谓之引火下行。

适应病症:可用于上部火热证,以及血热妄行的吐衄。

由于火降而使血不上溢,故亦称“引血下行”代表性药物:牛膝3.纳气平喘:摄纳肾气,平定气喘之义。

亦称“温肾纳气”。

适应病症:纳气平喘药能温补肾阳,恢复肾脏纳气功能,用于肾虚气喘代表性药物:补骨脂、蛤蚧、胡桃肉4.形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5.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6.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药物功效比较:(考两个)1)麻黄发汗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证,又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解表桂枝发汗力弱,治风寒表实、表虚证,又温通经脉通阳化气2)黄芩善治上焦,长于清肺热,且安胎,凉血止血清热燥湿黄连善治中焦,长于泄心、肝、胃火,又为湿热泻痢要药泻火解读黄柏善治下焦,长于泄相火,退虚热3)车前子利水湿、分清浊,又祛痰、清肝明目滑石清热利尿通淋利水湿、解暑热,外用收湿敛疮木通利水湿、清心火,又能利痹、下乳4)附子刚燥——走而不守,回阳救逆多做主药,补火助阳,温里散寒用于心肾阳虚肉桂温润——守而不走,温肾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散寒止痛温通经脉,温煦气血干姜温燥——能走能守,回阳救逆辅药,温肺化饮,温中止呕5)半夏归脾、胃、肺经。

药性缓和,善治脾胃湿痰、寒痰燥湿化痰又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天南星(外用)归肝、脾、肺经。

药性峻急,善治顽痰、经络风痰祛风解痉6)牡蛎咸、涩、微寒,长于平肝潜阳,且能息风,软坚散结平肝潜阳煅用制酸止痛收敛固涩龙骨甘、涩、平,长于镇静安神,外用收湿敛疮7)白术健脾而燥湿,又固表止汗,健脾安胎,利水苍术燥湿而健脾,又能祛风湿,解表明目8)鱼甲VS鳖甲共同点:滋阴潜阳——阴虚风动,阴虚内热,阴虚阳亢不同点:鱼甲:能滋阴养血止血,治疗崩漏下血,又益肾健骨,治疗肾虚筋骨萎软鳖甲:清虚热力强,阴虚发热多用之,又软坚散结,治疗癥瘕积聚简答论述:(考两个)1.化痰药的定义,适应症,使用注意:a化痰药:凡能化痰或祛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b适应症:寒痰:痰色白清稀,伴畏寒肢冷,苔白润热痰:痰黄粘稠,伴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腻湿痰:痰多色白,伴胸闷纳呆,苔白腻燥痰:干咳少痰,伴咽干唇燥c使用注意:药性温燥的温化寒痰药,一般不宜用于热痰、燥痰药性寒凉的清热化痰药,一般不宜用于寒痰、湿痰凡咳嗽兼咯血或痰中带血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用作用强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药,以免加重出血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温性或有收敛功效的止咳药尤为所忌,以免恋邪而影响麻疹之透发有毒性的药物,应注意其炮制、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的防止。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于还原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名词解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名词解释:
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
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于还原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煅法: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火制: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分为炒、炙、煅、煨、烘焙。

水火共制:指包括蒸蒸日上、煮、禅、淬等炮制方法。

单行:用意味药治病。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在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一药为主,一药为辅,提高主药疗效。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清热药:凡以清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里热证的药物。

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药物。

清热燥湿药:以清热燥湿为主,用于治疗湿热证和火热证的药物。

清热解毒药:凡能清解热毒或火毒为主,用于治疗各种热毒证的药物。

清热凉血药: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作用的药物。

清虚热药:凡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用于治疗虚热证的药物。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

攻下药:通利大便,清热泻火,主治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

润下药:润肠通便,主治津枯、阴虚、血虚这肠燥便秘。

峻下逐水药:逐水消肿,主治水肿膨胀、胸胁停饮。

祛风湿药:凡以祛除肌表、经络、关节的风湿,解除痹痛为主,用于治疗痹证的药物。

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散寒止痛、舒筋活络,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脉拘挛。

祛风湿清热药:祛风湿、清热消肿、通络止痛,主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诸证。

祛风湿强筋骨药: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主治风湿痹证兼肝肾不足,腰膝无力。

化湿药:凡以化湿运脾为主,治疗湿阴中焦证的药物。

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内停诸证为主要的药物。

利水消肿药:淡渗利湿,主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及痰饮。

利尿通林药:清下焦湿热,利尿通淋,主治各种淋证。

利湿退黄药: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温里药: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消食药: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止血药:凡以制止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凉血止血药:凉血止血,主治血热妄行的出血证。

化瘀止血药:化瘀止血,主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的出血证。

收敛止血药:收敛止血,主治出血而无瘀滞者,一时性暴出血及外伤出血证。

温经止血药:温经止血,主治虚寒性出血证。

活血化瘀药: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活血止痛药:活血行气止痛,主治气滞血瘀诸痛证。

活血调经药:活血祛瘀调经,主治妇女经产诸证,也可治瘀血痛
证、ZEN瘕、跌损、疮疡等证。

活血疗伤药:活血祛瘀疗伤,主治跌打损伤、骨折、金疮出血等
也可治疗一般的瘀血证。

破血消ZEN药:破血逐瘀消ZEN,主治ZEN瘕积聚,也可用于
血瘀经闭、瘀肿疼痛、偏瘫等证。

化痰药:凡以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的药物。

温化寒痰药: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主治寒痰、湿痰证及寒痰、湿痰
所致的眩晕肢麻、阴疽流注等。

清化热痰药: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主治热痰、燥痰证及痰热、痰火
导致的癫痫、中风惊厥、瘰疬等。

止咳平喘药:凡是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的药物。

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为主,用治心神不安病证的药物。

重镇安神药:有重镇安神,平定神志,平肝潜阳等作用,主治阳气燥
动,心神不安的实证。

养心安神药:具有滋养心肝,养阴补血,交通心肾等作用,主治心肝
血虚,心神不宁的虚证。

平肝息风药: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止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

平肝潜阳药:平肝潜阳兼能清肝热,安心神,主治肝阳上亢,头
晕目眩,兼治肝火上攻诸证及心悸失眠。

息风止痉药:平息肝风、止痉挛抽搐,兼清肝、平肝、化痰。


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兼治肝炎止攻、肝阳眩晕
及痰热咳嗽等。

开窍药: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病证的药物。

补虚药:凡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证的药物。

补气药:具有补气功能,用治气虚证的药物。

补血药:能补血,治疗血虚证为主的药物。

补阳药:能温补人体阳气,治疗阳虚证的药物。

补阴药:能滋养阴液,生津润燥,治疗阴虚证为主的药物。

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固表止汗药:固表止汗,主治气虚自汗,阴虚盗汗的药物。

敛肺涩肠药: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主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的药物。

固精缩尿止带药:固精缩尿止带,主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带下。

涌吐药: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凡以解毒疗疮,攻毒杀虫,燥湿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拔毒化腐生肌药:凡以拔毒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