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与银行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
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的形成与理论发展信息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发展成熟。
在创建初期,研究重点多种多样,有的学者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有的学者则侧重于应用研究,也正是这两种研究的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才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进入70年代以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达到了成熟,其标志是有大量信息经济的论著问世如:美国霍罗威茨的《信息经济学》,英国威尔金森的《信息经济学-计算成本和收益的标准》,日本曾田米二的《情报经济学》等。
信息经济学在应用中远早于其形成学科发展,如罗斯柴尔德内森用国债征服大英帝国.内森是老罗斯柴尔德的第三个儿子,也是五兄弟中最具胆识的一个。
1798年。
他被父亲从法兰克福派到英国开家,从没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凭着惊人的金融天赋和神鬼莫测的手段,到1815年,他已成为伦敦首屈一指的银行寡头。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赌博,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
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空气紧张倒了极点,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滑铁卢战役的最终结果。
如果英国败了,英国公债(Sonsols)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
正当两支狭路相逢的大军进行着殊死战斗时,罗斯柴尔德的间谍们也在紧张地从两军内部收集着尽可能准确的各种战况进展情况。
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罗斯柴尔德快信传递员亲眼目睹了战况,看到拿破仑的败局已定,连夜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
内森亲自等候在岸边,从罗斯伍兹手中接过信,快速打开信封,浏览了战报标题,然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内森快步走进股票交易所时,正在等待战报的焦急而激动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注视着内森那张毫无表情、高深莫测的脸。
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富贵荣辱寄托在内森的眼神上。
内森故意冲着身边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交易员们递了一个深邃的眼色,大家立即一声不响的冲向交易台,开始抛售英国公债。
简述信息经济学历史
1. 简述信息经济学历史,并试述未来信息经济学发展的趋势.1、 国外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信息经济是随着经济信息化和信息经济化的发展,由一批富有开拓精神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和信息学家定义并不断完善的一个新概念。
它是指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的与物质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社会经济结构。
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经济的基本理论、运行机制、运作方法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既包括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信息和信息活动,也包括从信息科学角度研究经济和经济活动。
前者侧重于微观、偏重于理论研究;而后者侧重于宏观、偏重于应用实践。
信息经济的启蒙思想可追溯到1918年,凡勃伦在他的《资本的性质》一书中提出:知识的增长构成财富的主要来源。
在随后的40年里,奈特、哈耶龙、马尔萨克、阿罗和西蒙等著名经济学家均对信息经济学的思想启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了这段酝酿阶段,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克发表了《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至今,整个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相对于中国而言,也可具体地称之为国外或西方信息经济学研究)已有了40多年的历史。
我们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美国是推动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大变革的主要发源地。
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 学家马尔萨克(J.Marschak)发表了《评信息经济学》的论文,提出研究经济学特有的信息范畴问题,使用了信息经济学。
应该说信息经济作为正式的学科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乔治·丁·斯蒂格勒(C.Stigler)196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中提出来的,他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信息对价格和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第一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
当时宫泽等日本学者侧重研究了信息系统的评价原理和方法、信息系统的效益和费用等问题。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从具体应用和基础理论两方面展开,为西方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微观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角度,探讨其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
一、微观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微观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古典经济学时期。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市场机制的理论。
斯密认为,个体的自利行为最终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这一思想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19世纪中叶,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进一步发展了微观经济学。
他提出了供求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强调了个体决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马歇尔的贡献在于将经济学从抽象的数学模型中解放出来,引入了现实世界中的实证观察和实证分析。
20世纪以来,微观经济学在方法和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使微观经济学更加形成了现代的框架。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了个体决策的理性性和市场机制的效率性,通过数学模型和形式化的分析方法,对市场行为和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决策、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市场失灵等方面。
个体消费者的行为决策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个体消费者在面临有限收入和多种商品选择时,如何进行最优消费决策是微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
边际效用理论和消费者选择理论为解释个体消费者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个体生产者的行为决策也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个体生产者在面临有限资源和技术约束时,如何进行最优生产决策是微观经济学的关注点。
成本理论和生产函数理论为解释个体生产者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市场机制的运行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
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供求理论和均衡分析是研究市场机制的重要工具。
此外,市场竞争、垄断和不完全竞争等市场结构也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扬弃提炼与缺陷分析——发达国家微观经济理论的批判与借鉴
一 %微观经 济理论的 发展路 径与企业 生产要素 "% $自 经 济学 产 生以 来 #经 济 学 家对 这 门 学 科 就 开 始了 无 休止 的 争论 % 然而 在 资 本经 济 的 存 在 基 础! !!企 业 产生 以 前 # 经济 学 主 要以 家 庭 和 国 家 经济 职能 为研 究重 点% 布阿 吉尔 贝尔 &魁 奈等 人 虽 然 开始 涉 及微 观 领域 # 但研 究 核 心仍 然 是 社 会 总 产 品% 经 济学 发 展取 决 于资 本 主 义经 济 本 身的 发 展 #斯 密和 李 嘉 图’ 试图 深 入研 究 资产 阶 级 社 会 的 内 部生 理 学( #研 究经 济 发展 规 律 #揭 示出 ’ 看 不 见 的 手 ( 的 支 配 作用 # 并 认 为 商 品 和 货 币 & 资 本 和 劳 动 在自 由 流转 的 情况 下 # 资 源 将 能在 微 观 经 济 利 益主 体作 用下 得到 最合 理利 用% 斯 密 甚至 把 自由 竞 争 用于 医 生 & 大 学 教 授 和 教 士 #而 李嘉 图 在 探索 价 值理 论 的同 时 #研 究 工 人 与 资本 家间 的交 换矛 盾% 萨 伊 学派 为 资本 家 歌 功颂 德 宣 扬阶 级 利 益调 和 # 并 创 始 庸 俗 劳 动! !!工 资 & 资 本! !利 润 & 土 地 !! ! 地租 三 合一 或 三 位 一体 的 公 式% 穆 勒 则 对 冷 酷 无情 地 追逐 暴 利的 行 为感 到 厌 恶# 药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和市场交互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其对于理解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技术的进步。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量的经济数据变得容易获取和处理,这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利用大数据和计算机模型,研究者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变化,深入研究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的规律。
同时,也使得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包括市场预测、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等。
其次,微观经济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例如,在市场竞争研究中,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提供了对企业行为和市场机制的深入理解,进而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提供了依据。
另外,在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微观经济学还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领域,为解决环保和卫生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然而,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模型可能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
尤其是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下,跨国企业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给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现象。
其次,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对于大数据的应用,虽然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但是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仍然是一个挑战。
未来,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将向着更加综合和实证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将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入融合,如心理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以更好地分析和解释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
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将更加重视实证研究,并不断改进和发展经济模型和方法,以更好地预测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微观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
微观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引言: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微观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现阶段微观经济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当前微观经济的现状:1.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物流和信息传递成本大幅下降。
这使得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难度加大,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创新服务等方式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 政府调控力度加大: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政府对市场进行积极调控。
例如,近年来各地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旨在稳定房价和遏制房地产市场过热。
此外,环境保护、金融监管等方面的政府干预也在不断加强。
3.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这些行业的快速崛起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
同时,这些新兴产业也面临着技术更新速度快、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
微观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1. 科技创新将推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对微观经济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新技术也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
2. 个性化消费时代的来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需求正越来越个性化。
企业需要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化提供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使得消费者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个性化产品,推动了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3. 绿色经济将迎来机遇: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将获得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同时也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 市场监管将进一步加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的市场监管将进一步加强。
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互联网金融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基于信息技术手段而创新的金融业务,以满足社会各层次人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自2007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引起了全世界金融业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一、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一种能够有效分配资源的制度安排,即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交易和竞争。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而产生的,其采用互联网平台为金融服务提供者和需求者提供了更为高效的交易途径,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金融业对资本市场的垄断。
二、契约理论契约理论认为,契约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互联网金融的契约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交易方式,通过合同和在线支付进行交易,使金融服务方和接受服务方之间的交易效率更高,减少了交易成本和信任成本。
三、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的不对称性是影响市场运作的重要因素。
互联网金融的的发展正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它的出现缩小了信息不对称性,从而促进了市场集中度的降低。
例如,互联网借贷平台为大量需要融资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分散化的融资渠道,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同时也为普通投资人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投资渠道。
四、风险管理理论互联网金融需要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来保护投资人利益,减少业务风险。
风险管理需要基于交易的实时性和信息的透明度,才能更有效地识别风险和减少风险。
例如,互联网保险及其他包括P2P借贷平台在内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都采用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例如智能投资技术等。
五、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其中包括的错误决策、意识到的限制与避免损失等。
行为经济学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种机会,即通过创新的方式来锁定投资者。
互联网金融平台采用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包括短信提醒、奖励与惩罚等。
这些机制也促进了投资者更加理性的决策过程,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第一讲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949年9月,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社会 中知识的利用》一文,确立了他在信息经济学启蒙思想 史上的地位。在这篇经典性论文中,哈耶克第一次对传 统经济理论中隐含的完备市场信息假设提出挑战,同时, 对市场信息的不完备性质及其影响做了深刻论述。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191959酝酿阶段19191959产生与形成阶段195919706拓展时期1970年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演进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信息经济学的发展1970今1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191970酝酿阶段段19191959从统计决策角度来看信息经济学的启蒙思想可以追溯到18世纪贝叶斯时代贝叶斯定理1763不仅为统计决策奠定了基础也为信息经济学提供了最初的数学分析基础
冯·诺依曼
奥斯卡·摩根斯坦
杰拉德·德布鲁,1959年提出的“不 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理论”,为信 息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最为重要的 基础理论。
9
在信息经济学酝酿过程中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肯尼思·阿罗
雅各布·马夏克
赫伯特·西蒙
弗兰克·奈特
以上著名经济学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10
弗兰克·奈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 一生著述颇多:
在这两篇论文中,阿罗认为在经济行为过程 中存在三种时间,即连续时间、计算时间和累积 时间,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连续信息、计算信息和 累积信息三个基本概念。其后,阿罗还对三种形 式信息的不同效用以及它们对决策过程的影响进 行了分析。
14
维克里在20世纪40—60年代期间,在所 得税和投标、减价的研究中解决了在信 息分布不对称条件下使掌握较多信息者 有效地运用其信息以获取利益并优化资源配置的 问题。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与创新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与创新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广泛,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其中,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在市场上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揭示市场的运作机制。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与创新,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市场,还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一、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十分广泛。
比如,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一些个体要做决策,就需要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
比如,公司在选择生产产品时,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做出最优的决策。
此时,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就可以派上用场。
此外,微观经济学理论还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等行业。
比如,医院在制订服务价格时,需要根据人口结构、收入水平、保险覆盖面等因素来制定收费标准。
这需要运用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通过考虑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平衡来制定最合理的价格。
二、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微观经济学理论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市场更加有效地运作。
比如,行为经济学是近年来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它研究了人类的行为与决策,旨在揭示在具有风险、不确定性和局部信息的情境下人们如何做出最优决策。
此外,博弈论和契约理论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创新成果。
在某些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个体之间的交互往往会产生不利后果,如市场垄断、渗透定价、不完全竞争等。
博弈论和契约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个体之间复杂的博弈和交互关系,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以保证市场有效运作。
三、微观经济学理论在新经济时代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微观经济学理论也在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以电商为例,电商市场的特点是消费者方便地获取信息、交互成本低,可能导致市场价格的快速下降,以及传统市场与电商市场之间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之争。
在这一市场环境下,微观经济学理论有助于为电商市场提供最优的价格机制,保证市场健康发展。
在创新经济领域,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更加广泛。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个人、家庭、企业等)的经济行为和决策,以及这些行为对市场和经济体整体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微观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回顾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微观经济学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边际效用理论和需求理论上。
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满足某种需求时,边际效用递减,即每多消费一单位产品,其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需求理论则研究了个体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弹性以及消费者行为背后的动机。
这些理论为当时的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对于解释复杂的市场现象和行为决策还存在局限性。
在20世纪中期,随着数学和统计方法的引入,经济学家开始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经济问题。
这一时期,微观经济学理论得以数学化,如马歇尔的供求理论、威尔弗雷多·帕累托的经济福利理论等。
这些方法的引入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准确地建立经济模型,分析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
20世纪后半叶,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为微观经济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决策过程和行为模式,揭示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假设人们是理性的经济人,但实际上,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情感、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不仅使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市场行为,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市场效率和个体福利。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的出现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全面地观察和分析个体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大规模数据集,揭示人们的消费行为、偏好和预测能力等方面的规律。
此外,互联网平台的崛起也为研究市场竞争、创新和平台经济等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理论框架,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行为经济学、实证微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不断涌现,丰富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J·Henderson)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
”美国经济学家E·夏皮罗(E·Shapiro)则强调了“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信息经济学
(二)信息经济学与其相邻学科的关系
练习题
1.比较国内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你 认为国内信息经济学应重点发展哪些方 面? 3.阐述信息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讨 论 时
间
再
见
第二章 信息商品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性
一、信息的含义 不同领域的学者由于其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信息的理解也有差异:综合考虑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以及经过传递后的 再现,是通过一定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事物存在的状态、运动形式、运 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表征。同时考察上述定义,我们不难发 现在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中存在三种不同含义的信息 (1)自在信息。即客观存在而不以是否被接收为转移的信息; (2)积存信息。即接收方已有的先验信息,是对自在信息的解释系统; (3)自为信息。即接收方依据特定目标和实际能力所得到的信息,它能排 除对发送方了解的不确定性,增进接收方的组织程度。 自在信息向自为信息的转化以积存信息的存在为条件。从自在信息中获 取更多有用的自为信息,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
注意:各个时期的特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学也有了更新 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如生产要素理论、边际效 益递减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 不断受到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重视,并得 以修正和完善。 ②有关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的研究、国际信息 贸易与其相关的投资、金融等问题的研究,以 及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等问题的研 究急剧增长,并使信息经济学的结构,即理论 信息经济学与应用信息经济学的比重、微观信 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比重,发生了应 用的、宏观的信息经济学份额迅速扩大的重大 变化。
• 发展深化期(1989年以后)。 纵观近几年中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明显表现出 以下三个特点(引自乌家培编著的《信息经济 学》一书第6页): ①从信息系统经济问题的研究扩展到信息网络经 济问题的研究; ②从应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扩展到理论信息经济 学的研究; ③从单一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的研究扩展到全 方位、多样化的信息经济问题的研究。
(完整版)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答案二、选择题1.B2.D3.C4.C5.D6.B7.C8.A三、简答题1.微观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什么?答:微观经济学有四个假设前提:资源稀缺性、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完全信息2.微观经济学有什么特点?答:微观经济学的特点:(1)用数学语言描述经济现象与规律;(2)以价格理论为核心;(3)以均衡为目标;(4)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3.微观经济学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答: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三大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
具体从三个层面展开的:第一个层面:分析单个消费者、单个要素供给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第二个层面: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局部均衡)。
第三个层面:研究所有市场的价格同时决定。
四、论述题1.请介绍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答: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体现在理论上新发展、方法上新发展和微观经济学发展的新趋势三个方面。
理论上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1)提出了新消费理论,包括显示性偏好理论、风险条件下的选择理论、消费也是家庭生产的理论;(2)提出了现代企业理论,包括企业的性质、最大化模型与委托——代理问题、内部组织效率与非最大化厂商理论;(3)博弈论改写了微观经济学;(4)信息经济学成为微观经济分析的主流。
方法上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计量经济学的崛起,二是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大规模运用,三是博弈论引入到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发展的新趋势包括:(1)假定条件多样化,(2)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3)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何区别?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体现在:(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而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成为了个人和机构参与投资和融资的重要渠道。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来的。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为金融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会和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指的是,当市场中的卖方或买方对于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成本、需求等信息掌握不全时,会导致交易的不完美和市场失灵。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了投资和融资的参与者更多的信息和透明度,有助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缓解。
通过互联网平台,参与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比较产品或服务的优劣、评估投资风险等,从而提高交易的效率和市场透明度。
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另一重要经济学理论基础是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研究市场中的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市场中不同种类的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易场所。
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发掘并得到充分市场竞争。
随着网贷、支付、基金、保险、债券等各类金融产品的推出,互联网金融市场也越来越多元。
三、财务经济学理论财务经济学理论是探讨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最大化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的学科。
互联网金融平台是一个在线融资交易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这些融资渠道可以包括银行、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公开发行股票等。
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的融资服务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资本运作效率,为企业财务决策提供更多支持。
四、行为金融学理论总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涵盖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财务经济学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这些理论奠定了更为科学的管理和决策基础,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金融将会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在实现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更为精准地为不同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协作和流动性。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经济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观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20世纪初,微观经济学主要集中在价格理论和市场结构的研究上。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关系和均衡价格的概念,为后来的微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此外,马歇尔还研究了企业行为和市场竞争等问题,为后来的产业组织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随着20世纪的推进,微观经济学逐渐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
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约瑟夫·熊彼特和约瑟夫·斯坦纳等经济学家提出了动态均衡理论,研究了经济系统的长期均衡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他们认为,经济系统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这一阶段的研究为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动态优化理论提供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成为主流,微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其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由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消费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消费行为取决于他们的收入、财富和价格水平。
此外,萨缪尔森还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即人们对每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效用理论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微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时代。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计量经济学和实证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经济学家开始利用大量的实证数据,研究个体和市场的行为。
此外,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也为微观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行为经济学研究个体的经济决策行为,关注人们的行为偏好和心理因素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与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不同,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认知偏差和情绪因素的影响。
经济学家 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
百科名片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员。
他于1979年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斯蒂格利茨曾担任世界银行资深副总裁与首席经济师,提出经济全球化的观点。
他还曾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
人物简介斯蒂格利茨博士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并从1988年开始在斯坦福大学任教。
他主讲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金融学和组织经济学,包括在该校最受欢迎的《经济学》。
他的数十名博士在世界各地任要职。
他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信息经济学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所倡导的一些前沿理论,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成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标准工具。
他是世界上公共部门经济学领域最著名的专家。
他所著的教材是世界上最通行的教材之一,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斯蒂格利茨教授是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的作者和编者,包括十分畅销的本科教材《公共部门经济学》(诺顿公司)和与安东尼·阿特金森合著的《公共经济学讲义》。
1987年,他创办的《经济学展望杂志》降低了其他主要经济学杂志所设立的专业化障碍。
他曾经担任美国经济协会副主席。
斯蒂格利茨博士是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教育者之一。
他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并从1988年开始在斯坦福大学任教。
他主讲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金融学和组织经济学,包括在该校最受欢迎的《经济学》。
他的数十名博士在世界各地任要职。
2008年,他在CNN专栏针对由于华尔街房产泡沫出现的经济危机提出了几个预防经济危机再度出现的措施(见《斯蒂格利茨:如何防范下一个华尔街危机》)。
相关的中文版书籍:《经济学》第二版,《经济学》小品和案例《经济学》第一版,《经济学》第二版导读。
人物生平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1943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一个叫做加里的小城, 此城以生产钢铁闻名,但除此之外,这个小城还诞生了两位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一位是萨缪尔森,另一位就是斯蒂格利茨。
微观经济学发展历程
四、信息经济学成为主流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就是非对称信息下行为个体的最优决策,。20世纪60年代后期,博弈论学者哈萨尼提出了一种处理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技术,并将完全信息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概念推广到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定义了贝叶斯纳什均衡[4]。在此基础上,不完全信息博弈(尤其是非对称信息博弈)得到长足发展,信息经济学也因此飞速发展起来。信息经济学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分析的主流。
而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本来不是始于20世纪,但是战后以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如此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却实实在在发生在20世纪,从而使经济学这个大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而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大规模运用。
三、博弈论的改写
新古典经济学市场分析有两个重要前提假定:1.个人决策是价格参数和收入给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不影响他人也不依赖他人;2.市场信息充分且无成本。这两个前提假定使微观经济分析始终处在完美的一般均衡确定性分析的美妙境界中。但现实生活却非如此,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个体获得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信息也是有成本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不确定性分析应运而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Von Neuman,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经济博弈论”的正式创立。到1994年纳什、泽尔腾和豪尔绍尼三位“博弈论”巨匠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3],其间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博弈论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和“贝叶斯—纳什均衡与精练贝叶斯—纳什均衡”理论,使博弈论在现代经济分析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博弈论的广泛应用已改写了微观经济学。博弈论重塑了微观经济学的独占理论。对外部性问题的忽略是古典经济致命的缺陷,从而对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大大促进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使现代经济学的市场分析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宏观及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综述
确定最优信息系统 的学科 。 2 . 微观信息经济学 的理论研究 。微观信息经济学 是 从对市场行为的信息条件进行分析开始 的, 对商 品的价 格信息和质量信息有较多的分析 , 对信息 的成本 、 价格 、
效用等有 较多的研究 , 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 内容主要 微
【 高教研究 】
宏观及微观信息经济学 的理论研究综述
刘
武汉 大学信管二班
轩 湖北 武汉市
4 0 0 300
摘要 :信息经济学” “ 一词 , 源 ̄15 年美国著名 经济学家J 尔萨克发表 的《 起 99 马 评信 息经济 学》 一文。G 蒂格勒 斯
发表 了题 为《 息经济学》 信 的著名论文, 也标志着信 息经济学的正式诞生。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 内容十分广泛 ,
息。 () 2 不对称信息理论 。不对称信息是西方信 息经济
学 主要 的研究方 向、 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 的核 心内容之 微 观信息 经济学将 这种关 系称 为委托——代理 关 系, 它是掌握较多信息 的代理人通过合 同或其他经 济关 系与掌握较少信息的委托人之间展开 的一场对策 , 济 经 环境状 态在其 中起到极为关键 的作用 。 ( ) 二 最优信息经信息系统的选 择。 市场调查是信息搜 寻的典型方 式, 搜寻成本与搜寻次数成反 比。搜寻 的预期 收益 等于 预期成本时的搜 寻次数 即为最佳搜寻次数。 最优信息系 统 即所得到的效用与所支付的成本差额最大 的系统 。
下的。资源配置与信息结构有关 , 信息结构有纵 向、 向 横 与混合之分 。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下 , 以通过信息 的集 可 中化或分散化来追求资源的有效 配置。 在保证高效 的传 递 下 , 者对 资源的配置效率是等价的 。但 信息传递 的 二 效率通常受私有信息的影响。 ( 信息商品及微 观信息市场理论 四) 信息商 品是一种特殊商 品 , 它有保存性 、 共享性 、 老 化可能性和知识创造性等特征 。 信息价值本质上是一种 依据概率对预期收益进行计算 的预期价值 。 信息市场有 两层含义 , 一是在商 品市场 中生产 、 、 配信息 而形 传播 分 成 的信息 市场 , 实际上是 市场信息 的流转 问题 ; 这 一是 由于信 息商品的交换而形成 的信息市场。 前一种问题 的 核心内容是价格信息 。 观信息经济学讨论 由市场信息 微 而引起 的市场均衡问题 。 市场信息流转 的低效率不利于 有效地提高市场效率 。 后一种 问题主要是宏 观信息经济 学研究 的内容 , 它又有有形 与无形信息市场之分 。
微观经济学发展史总结
微观经济学发展史总结1. 它重点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厂商、居民、政府等)的决策行为及其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
2. 重要性a) 现代经济学的基础;b) 提供了一系列有用的分析工具3. 新古典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20世纪微观经济学发展了什么?(一)初创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初步立20 世纪微观“经济学”代替“马哲、政治经济学”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为基本假定;边际分析、局部均衡阐述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
(二)小修补1、帕累托在埃奇沃斯序数效用论基础上, 《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无差异曲线;2、布莱克《生产经济学导论》(1926)——生产要素组合原理;3、柯布和道格拉斯1926 年c_d函数(三)较大突破正式形成20 世纪微观经济学。
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垄断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 提出垄断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厂商理论.二、中期: 完善阶段完善了3类内容:1、研究内容扩展: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2、研究方法创新:数理分析、信息经济学、实践检验3、关注实践三、后期: 成熟阶段•• 二战后出现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计量、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 (一) 沟通宏观- 微观: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 萨缪尔森《经济学》(1948),由收入不平等、停滞膨胀出发将宏微观结合。
• 罗宾逊代表的新剑桥学派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 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1960)、希克斯(1939)《价值与资本》中,从市场交换和生产的一般均衡得出了资本累积增加与减少的经济周期;• 布坎南、图洛克等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开创了将微观经济学原理用于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 二) 计量经济学促进微观经济学发展• 其一, 重视在正规经济模型里较全面地定义因果性、因果参数, 解决直觉知识问题;• 其二, 对哲学观点进行公式化;• 其三, 确定因果参数在政策评价、政策效应预测中作用、市场主体所受资源、市场条件约束• (三) 新制度经济学• 加尔布雷思、缪尔达尔、科斯等建立的新制度经济学(20 世纪70 年代)• 制度、规则、产权、社会行为与意识纳入研究范畴•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81 年)、《制度、制度变革与经济绩效》(1992 年) 提出产权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导论:信息经济学与银行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1.1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及信息不对称理论1.1.1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广义的信息经济学,泛指以信息为不可缺少的经济变量为研究条件的所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方法。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从市场不确定性和信息技术的不确定性角度,信息经济学划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宏观信息经济学和信息产业经济学。
其中,微、宏观信息经济学合称为理论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及其对策行为的学科,也是通常所说的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是从微观信息经济学开始的。
信息经济学启蒙思想最早出自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资本的性质》(1919)关于知识的增长构成财富的主要来源的论述中。
1944年冯·诺依曼(J.Von Neumann)和奥斯卡·摩根斯坦(Oscar Morgernstern )创立的预期效用理论,1959年杰拉德·德布鲁(Gerard Debreu)提出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理论,为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
信息经济学(Economics of Information)一词,最早起源于1959年马尔萨克(Marschak)《信息经济学评论》,此文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此后,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管理决策新科学》(1960),乔治·施蒂格勒(George.J.Stigler)《信息经济学》(1961),肯尼思·阿罗(Kenneth Arrow)《希腊经济计划的统计要求》(1965),以及希尔(H.Theil)《经济学与信息论》(1967)分别从管理与统计决策、信息搜寻和信息论角度奠定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科学基础。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提出了旧汽车市场分析的“柠檬”(次货或二手货)理论(Lemons Theory ),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产生形成阶段进入到发展阶段。
阿克洛夫创立的“柠檬”理论与1971年赫什雷弗(Hirshleifer)提出的“信息市场”理论、1972年马尔萨克和拉德纳完善了的“团队的经济理论”、1973年斯宾塞(Spence)建立的“信号”理论、1976年格罗斯曼(Grossman)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 )提出的“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20世纪70年代由莫里斯(Mirrlees)等发展起来的“委托人——代理人”(principal -agnt)理论、施蒂格勒的“搜寻”理论以及马尔萨克的“信息系统选择”理论,共同构成了微观信息经济学八大基础理论。
1979年,赫什雷弗(Hirshleifer)和赖利(Rily)首次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micro information economics)和宏观信息经济学(macroinformation economics ),并认为它们分别研究市场不确定性和信息技术不确定性。
近二十年来,信息经济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信息经济学被广泛应用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中经济行为的分析,特别是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的研究,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对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2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该理论指出,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获取信息需要成本,使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差别日益扩大,这种日益扩大的差别意味着市场参与者愈来愈处于市场信息的非对称分布之中,亦即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并且交易双方对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地位是清楚的。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中关于市场参与者拥有的完全信息的假设与这一现实情况是相违背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分析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更具有现实性。
为此,该理论分析了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运行效率产生的一系列重要影响,其中非常典型的影响为:信息不对称发生在市场交易前后会分别产生“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严重降低市场运行效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市场交易的停顿。
信息不对称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0年阿克洛夫(Akerlof)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逆向选择问题的开创性文章《次品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为标志。
阿克洛夫在旧车市场模型(lemons model)中对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
在旧车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于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的不对称。
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车的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
结果是,市场出售的旧车的平均质量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进一步下降,更多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
如此下去,在均衡的情况下,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在极端情况下,市场可能根本不存在,交易的帕累托改进不能实现。
信息不对称可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和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划分。
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看,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ex ante),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ex post),分别称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
通常将研究事前不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不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
从信息不对称的内容看,不对称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动(actions),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知识(knowledges)。
研究不可观测行动的模型称为隐藏行动模型(hidden action),研究不可观测的知识的模型称为隐藏知识模型(hidden knowledge )或隐藏信息模型(hidden information )。
在信息不对称的经济环境中,信息经济学通常将拥有较多信息(或拥有私人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 )),处于信息优势的交易方称为代理人(agent),而将拥有较少信息、处于信息劣势的交易方称为委托人(principal)。
有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市场交易行为,通常在委托人——代理人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
按照梅耶森(Myersom,1991)的定义,道德风险为“由参与人选择错误行动引起的问题”,也就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市场交易的参与者(代理人),在得到来自第三方面的保障的条件下,其所作出的决策及行为即使引起损失,也不必完全承担责任,或可能得到某种补偿,这将激励其倾向于作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的收益;而逆向选择为“由参与人错误报告信息引起的问题”,它是指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对称,拥有信息不真实或信息较少的一方(委托人)会倾向于作出错误的选择——逆向选择。
根据这一定义,习惯上将“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称为委托人——代理人理论,研究这样一类问题:委托人想使代理人按照自己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关于行动信息的不对称),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代理人的行动和其他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因而充其量只是代理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委托人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代理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
而将其他信息经济学的模型(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信号传递模型、信号甄别模型)归类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在签订合约之前,委托人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获得代理人的私人信息,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1.2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银行理论的发展1.2.1早期对商业银行本质的探讨现代各国金融体系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与资本市场相比,商业银行在资金融通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但是,为什么资金供求双方不能直接进行交易?商业银行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传统金融理论并未对此作出满意的回答。
直到19世纪末,占支配地位的观点一直认为商业银行是一个吸收存款再发放贷款的信用中介机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学者汉恩等提出,商业银行不单纯是一个信用中介机构,更是一个信用创造机构;1960年,格雷(Gurley)和肖(Shaw)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oney in a Theory of Finance)一书中认为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发行货币性的间接证券,在资金剩余单位和资金不足单位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提高资金的可获得性。
这些观点是对商业银行性质的探讨,并没有指出商业银行存在的理由。
在19世纪60年代初,托宾(Tobin)曾指出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能够代替直接金融而发行货币性间接证券的理由:①商业银行专门从事资金融通活动,具有规模经济,能够节约交易成本,而且将独立、分散的存贷活动集中起来,利用专业化知识进行管理,能够减少存贷款风险;②政府一般对商业银行监管较严,同时提供了一些安全保证,减少了其风险;③商业银行能够利用多种金融技术,克服金融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发行流动性强、风险小及在技术上具有可分割性特点的本源证券,从更广范围筹集零散资金。
托宾的论述只是强调商业银行的“资产转换”功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释商业银行存在的理由。
1.2.2信息不对称理论框架下的商业银行20世纪70年代,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产生,推动了银行理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解释框架,因为在资金市场上,借贷双方非常典型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勒兰德与帕勒(H. Leland and D. Pyle, 1977)(以下简称LP)首先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存在的理由。
其分析要点如下,(1)最终贷款者(存款人)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最终贷款者知道得更多,具有信息优势。
最终贷款者如果能知道更多的信息自然对自己有利,但是这种信息的传播缺乏必要的保证,而且,借款者为了自身的利益有可能制造虚假信息。
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会受到严重损害。
假设最终贷款者由于缺乏全面的信息,只能根据借款者过去平均的信息来设定贷款条件,那就会对其他高于平均条件的优良的借款者不利,后者就会退出借贷市场。
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整体质量就会下降,市场机制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逆向选择”问题。
(2)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方法是最终贷款者尽量收集、审查借款者及其项目的信息,并在事后进行监督,也就是从事有关信息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