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合集下载

中国对外贸易是否面临比较优势陷阱风险: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中国对外贸易是否面临比较优势陷阱风险: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中 国对 外 贸 易是 否 面临 比较 优 势 陷阱 风 险 : 理 论 分 析 与经 验 证 据
陈 昊
( 京 师 范 大 学 经济 与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 京 10 7 ) 北 北 0 8 5
摘 要 : 文 通 过 利 用 我 国十 八 个 数 据 完整 的 省 市的 面板 数 据 , 量 分 析 了我 国 出 口 贸 易 行 业 是 否 面 临 比 本 定 较 优 势 陷 阱风 险 。通 过 时 间序 列 的 主 成 分 因子 分 析 , 电子 及 通信 设 施 行 业 产 品 的 出 口 , 于 我 国整 体 外 贸 出 对
不 能 够长 期利 用 , 要 尽 快 将 比较 优 势转 化 为 需
Hale Waihona Puke 竞 争优 势 , 以避免 陷 入 比较 优势 陷 阱 。此外 , 如 王佃 凯 ( 0 2) 为 固守 比较 优 势 的 发 展 中 国 20 认 家忽 略产 业 结 构 调 整 、 术 进 步 和 制 度 创 新 等 技 动 态 贸易 利 益 , 因此 需 要 将 比较 优 势 战 略 转 变
国高新 技术 产 品附加 值低 、 争 力 弱的 特点 。详 竞
细数 据见 表 1 。 从 表 中数据 可 以看 出 ,0 9年 相 比 2 0 20 0 8年
情 , 有 许 多 相 关 的 论 述 。如 : 辉 文 (0 4) 也 李 20
从 比较 优 势 理 论 的理 论 逻 辑 角 度 , 出 比较 优 指
中图 分 类 号 :7 26 F 5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2—64 (00) — 0 9— 7 17 0 9 2 1 0 0 1 0 4


导 论
发展 中国 家 ( 印 度 ) 都 有 很 大 差 距 。这 些 数 如 , 据和 现实情 形 , 体现 出我 国对 外 贸易 可能 面 临 比 较优 势 陷阱 的危 险 。 进入 2 O世 纪 以后 , 究 比较 优 势 陷 阱成 果 研 渐渐 增 多 。如 J N Wo e 1 5 ) 过 构 建 两 国 . . l (99 通 f 贸易 交 换 的数 理 模 型 , 出 比较 优 势 理 论 在 考 指 虑 运 输 成 本 的 前 提 下 , 带 来 一 国 贸 易 条 件 的 会 恶化 和 贸 易 福 利 的 降 低 。 K n at i 1 6 ) aj H i n ( 9 8 i a 从 劳 动 —— 资本 替 代 的 角 度 , 出如 果 发 展 中 指

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

引入自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我国开展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

我国对外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出口劳动密集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被打破以后,这一贸易格局出现了严重的不适性。

导致了我国某些行业出现贸易条件恶化,以及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传统的贸易格局似乎难逃“比较优势陷阱”的怪圈。

那么,中国在这个陷阱中陷得多深,又有何办法可以退步抽身呢?理论“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和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两种类型。

前者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且由于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后者是指发展中国家虽然开始进行制造业的生产和出El,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实例1.iPhone 4 供应链先来看一个最新的例子举苹果公司推出的新款手机iPhone4为例,《纽约时报》有文章曾从产业链上解剖说:一部售价600美元的iPhone4,材料成本约187.51美元,大部分来自韩国,占到约80美元,其余的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一些公司。

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中国企业主要是进行组装,每台仅有6.54美元的酬劳。

而苹果公司呢?每台iPhone4获利高达360美元。

2.我国纺织品贸易的现状及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品一直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占相当比重。

中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吗?0.doc

中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吗?0.doc

中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吗?18000字一、引言过去30年快速的经济增长,推动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438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刚好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的水平(Cai,2012)。

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制造业生产国(dash;俄林(Heckscher-Ohlin,HO)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S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Factor—Price Equalization,FPT)定理和雷布津斯基(Rybczynski)定理(杨小凯、张永生,2001)。

这4个定理的核心概念是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前者又称为要素禀赋,后者是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投入要素之间的比率。

针对比较优势理论静态及比较静态分析的不足,学者们沿着这两个核心概念试图将其动态化,即要素丰裕度动态化,代表性研究是V ernon(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要素密集度的动态化,如Findlay和Grubert(1959)、Oniki和Uza) 专业提供专业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得该国贸易条件严重恶化,还会导致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称之为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 Groovitz,1986;Grossman and Helpman,1990)。

但有学者指出,这种赶超可能因为后发国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和跨国直接投资(代替技术转移)而难以实现,导致后发国陷入赫克歇尔—俄林陷阱(Heckscher-Ohlin Trap)(Lohrmann,2000)。

实际上,除了人力资本积累和跨国直接投资的问题外,赶超理论还面临一个很大困境,后发国的技术模仿和学习总是有限度的——以不损害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为度,从而后发国家只能永远处于从属地位。

如果以这一理论框架为指导,后发国所能凭借的优势唯有低成本的要素与资源,当要素成本优势消耗殆尽后,将缺乏进一步增长的动力。

国际贸易案例:讨论跨越比较优势陷阱

国际贸易案例:讨论跨越比较优势陷阱

国际贸易案例:讨论跨越比较优势陷阱跨越“比较优势陷阱”所谓“比较利益陷阱“,也有人称为“李嘉图陷阱”。

从广义上说,“比较利益陷阱”是指,一国根据比较成本进行资源配置时可能出现的结构性缺陷。

比如,工业化进程中可能导致资源从农业等经济部门过量地流出,以致会损害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就国际分工而言,“比较利益陷阱”则主要是指后进国家在开放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恶化。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贸易数量与金额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但与此相伴的是不断升级的国际贸易摩擦。

持续不断的贸易摩擦提醒我们,需要警惕“比较优势陷阱”。

长期以来,受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我们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视为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诸如纺织企业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但是随着高新技术产品日益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品种,加之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严重供过于求,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日渐下降,它们赖以生存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越来越不成其为“优势”。

纵观近年来中国曾经遭遇和正在经历的贸易摩擦,绝大部分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从全球范围来看,大凡贸易保护的对象,也大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始于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关注。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假设前提下,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非价格竞争,比较优势直接体现为价格竞争优势,并形成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通常被理解成“劳动力成本优势”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压低工人工资,形成产品出口价格的比较优势。

在此情况下,劳动力的数量成为了竞争优势发挥的保障。

但是,在现实中,国际贸易市场结构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而且越来越表现为非价格因素方面的竞争。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逐渐进入一个以智力资源和知识要素占有、分配、生产和消费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将代替资本成为竞争的根本要素,智力资源的丰缺程度将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决定性因素,自然禀赋状况的重要性日益被削弱,以自然资源为中心的分工体系逐渐被以知识技术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所代替,科学技术知识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的重要动因。

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陷阱

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陷阱

摘要: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步弱化,并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因此,推动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转型已迫在眉睫。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好现有劳动力优势而且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 提高知识型劳动力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内生长期增长。

关键词:劳动力比较优势转型一、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浅析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大卫·李嘉图的“古典”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

通常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缺乏资本与技术,而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

因此,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

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就在于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劳动力资源人口为92148万人,比10年前增加了近1亿人。

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是美国的五十分之一,欧洲的四十分之一。

在过去的20年经济增长中,我国制造业充分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我国曾凭借这一优势连续九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引外资的首位并且曾连续五年稳居全球第二位,成为“世界工厂”。

二、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陷阱分析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 ( mickle porter) 相继推出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曲,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比较优势表现的是各国在资源禀赋上的有利地位,是静态的;而竞争优势是在各种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动态的。

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

中国的“比较优势陷阱”中文摘要: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方式中占据半壁江山,外资企业在中国贸易中占绝对主流地位,都客观说明中国已经面临踏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

要想在当今世界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引领增长潮流的趋势下获益,需要不断创新改革。

关键词:比较优势陷阱中国贸易创新正文: 一。

什么是比较优势论及比较优势陷阱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的基础上发展除了比较优势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即使不能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与另一国进行贸易,而且是贸易双方都能够得到好处。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难呢过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中。

二.比较优势陷阱的类型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

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

三.中国已经面临踏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方式中占据半壁江山,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贸易中的绝对主流地位,都客观说明了中国贸易对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传统比较优势的较强依赖,这不仅使得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也让中国贸易长期形成了对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依赖,这为中国贸易转型,走高附加值道路带来了困难,而这也正是通向“比较优势陷阱”的第一条潜在道路。

必须走出“比较优势”陷阱

必须走出“比较优势”陷阱

必须走出“比较优势陷阱”不转变经济发展的战略,不摆脱“比较优势陷阱”就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战略层面走出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思维局限,走核心技术、创新、高级生产要素的立国之路。

“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环境、劳动力便宜的传统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

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切成就和问题都与此有关。

已有的增长成绩得益于此,但缺少核心技术、资源环境代价太高、GDP大而不强、内需严重不足(因为劳动力便宜),在很多关键性产业,例如大飞机制造,关键性装备制造业缺少竞争力或竞争力下滑,也缘由于此。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走出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思维局限。

我们对传统“比较优势”的认识存在着很多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

首先,传统的“比较优势”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当代科学技术创新已相当发达,并在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于是人们看到,那些缺少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的国家由于调动了人民的激情和创造性,培育了高素质人才,创造了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制造业,经济反倒比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得快。

其次,传统的比较优势的另一表现是劳动力便宜,其竞争优势也仅仅在于便宜。

与便宜相关的一是受劳动力素质限制难以创新,二是由于劳动力价格低,大大制约了国内的消费需求,三是靠劳动力便宜吸引外资,一旦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不在,先前的投资者就会撤资。

第三,传统的比较优势更适合在一国范围内,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应当是有条件的。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确实按我们的所谓比较优势,以资源、环境的巨大代价,给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消费品,但发达国家从来也没有给我们提供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因为这涉及到国家安全。

第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资源环境压力不堪重负,资源约束状况的改变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作出必要的调整。

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等国打算恢复实体经济,并且加强出口。

“走出…比较优势‟,坚持创新、坚持技术立国,争取在关键性产业创造核心竞争力。

振兴东北要警惕比较优势陷阱

振兴东北要警惕比较优势陷阱
此种方法虽然对经济增长有一定 基于上述分析 , 笔者认为东北地区 目 发展 战略时多 以此为依据 。他们认 为振 在少数 。 效果 , 如果我们换一 个角度来讨论这一 前正处在发展的关键 时期 , 但 虽然有强有力 兴东北经济应选择 比较优势理论 , 即利用 得 东北地域 的资源优势 和劳 动力 优势来推 问题 , 出的结论可能会完全不同 :


东北正面临比较优 势陷阱
经济增长 中的价值越来越高 , 并逐渐成为 全球竞争 中赢得有 限且 非常脆弱 的比较
就东北地区而 成本优势 , 但这种以牺牲人 民福利 , 降低 在我 国地域经济领域 , 比较有代表性 竞争力 的标志和主要 源泉。 面对此种产业结 构整合 的冲击 , 如无 社会伦理 标准为代价换 取的所谓 竞争力 的观点是主流学者提倡 的比较优势理论 , 言, 得 当举措应对 。 单纯依据“ 比较优势理论 ” 的办法 , 是一种蹩脚的竞争策略 。作为最 认 为振 兴东北应该 以比较 优势理论为指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竞 导, 利用东北地域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来 继续 在资源 密集 型和劳 动密集 型产业上 重要的生产要素 , 下功夫 , 将可能陷入产业结构升级持续滞 争力的根本, 将劳动力价格打压至简单 再 推动东北经济发展 。但笔者认 为 , 比 用 较
看还是缺乏发展 的后劲 , 容易 陷入 “ 比较 入 ,在不断创新的过 程中取得竞 争优势 ;
第三 , 以低成本 、 低效率的劳动力所
优势陷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另一 种则是依靠 压低工 资 ,借助传统 技 吸引来的外 资, 必定集 中在那些生产低附
粗放式地使用资 源, 从而赢得竞争中 加值初级产品的劳动密集 型产业中 , 只能 1 理论上的缺 陷。 、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 术 , 而无 发展 中国家和地 区耍选择 与其要素察赋 的价 格优势 。而 国 内一 种普遍 的观点认 使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规模扩大 ,

中国要如何跨越比较优势陷阱

中国要如何跨越比较优势陷阱

跨越“比较优势陷阱”一、“比较优势陷阱”的基本含义所谓“比较优势陷阱”(也有人称为“李嘉图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

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

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

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二、中国贸易发展已受到“比较优势陷阱”的制约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贸易数量与金额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但与此相伴的是不断升级的国际贸易摩擦。

持续不断的贸易摩擦提醒我们,需要警惕“比较优势陷阱”。

长期以来,受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我们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视为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诸如纺织企业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但是随着高新技术产品日益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品种,加之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严重供过于求,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日渐下降,它们赖以生存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越来越不成其为“优势”。

可持续动力:新兴大国崛起如何规避“比较优势陷阱”

可持续动力:新兴大国崛起如何规避“比较优势陷阱”

可持续动力:新兴大国崛起如何规避“比较优势陷阱”■ 肖 洋/文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的崛起给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远影响,原有大国与新兴大国间的博弈似乎预示着第三次权力转移的开始。

然而,通过对新兴大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仔细剖析后发现,这些国家均面临着增长方式落后,赶超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这不仅影响新兴大国竞争力的提高,还制约着其赶超进程的进展。

因此,及时有效地提升赶超动力的可持续性,是新兴大国规避“崛起陷阱”的必然选择。

新兴大国的崛起困境新兴大国崛起之路该如何延伸?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理解的是,该如何看待传统崛起动力。

不了解传统崛起动力哪儿出了问题,也就无法理解新兴大国对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

比较优势战略是中俄印巴成为新兴大国的根本原因。

近十多年来,四国的快速增长主要建立在廉价资源禀赋的大量投入上。

例如中国主要依托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投入,印度同样依赖人力资源优先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俄罗斯和巴西则利用国际市场行情上涨扩大矿产资源出口,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各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然而,由于新兴大国偏重依托资源禀赋发挥而轻视科技创新作用,使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产品出口额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科技进步对新兴大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较低。

[1]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比较优势战略在新兴大国呈现出不适性,预示着新兴大国可能面临“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最终造成在与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2] 新兴大国经济增长快而不稳的原因正在于此。

虽然中俄印巴早已意识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但是对于着眼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则更重视发展短期获利的产业。

这使得本需要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撑的技术创新产业缺乏良性成长环境,而新兴大国的国际贸易实践仍以生产传统比较优势的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题目: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以中国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学号:************年级专业:11级农经1班指导老师:庄丽娟教授题目: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分析——以中国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摘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持续的顺利开展以及加入WTO进一步加强以及深化国际贸易,中国借助着国际贸易这一模式,经济以及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一种基于国际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种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结合当今国际经济形式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陷阱适用性产业发展正文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开启了中国的国际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遵循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从资本密集型、以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转向劳动密集型、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一转变使中国能够更好的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并且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极大地刺激了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接下来,我以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分别论证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

一、农业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了解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所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不同农业政策的不同效果,而且有助于把握中国农业应该遵循的发展模式。

从资源禀赋来看,中国国土面积巨大,但可耕地面积稀缺,人均耕地占有量更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另外,中国也是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据估计,每年因农业灌溉用水不足,导致的粮食产量损失到达了25亿千克。

归结起来,我国农业的资源特点是耕地稀缺,人均占有量小劳动力丰富。

因此从农业资源禀赋来看,中国的农业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

而劳动量属于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

因此,在资源禀赋不能作为优势而劳动力是一种优势的情况下:1、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选择适合于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技术道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农业技术的创新;2、选择适合于人均资源稀缺的农业生产结构。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比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学院:商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国贸1102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摘要: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就其发展至今的历史情况来看,比较成本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

但我国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

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际贸易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启示(一)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在李嘉图看来,一国国内各地区、各产业间资本、劳动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利润率均等化的根本原因。

但国与国之间的要素流动则势必因各种原因而被强制性地打断,甚至完全不流动。

由此,李嘉图断定,正是国际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决定了“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

在比较优势理论出现之后,它不断发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

而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的完善和挑战。

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新主流,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与比较优势理论本身的进展相类似,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也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观点。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批判吸收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指导思想正是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战略。

但我国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

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发展一:比较优势理论综述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内生比较利益说(绝对优势理论)和外生比较利益说(相对优势理论)。

外生比较利益说后来又发展引申出了:禀赋比较优势说(H-O 定理、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最早可追述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19世纪初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因此,这一学说亦被称为比较利益理论。

这一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和基石,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长期以来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就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自1978年中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从1980年的376.7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3.5万亿美元,增长了92倍多。

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0.9%上升到2011年的8.0%,位次也从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3位。

如何跳出比较优势陷阱

如何跳出比较优势陷阱

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如何跳出“比较优势陷阱”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我们既要巩固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发挥好既有比较优势。

同时,又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优化比较优势的素质,形成发展优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传统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和被动的不利地位。

目前,传统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日趋饱和,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竞争日益激烈,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

由于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各地均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外资流向也主要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挤占我国配额,压缩了国内企业的出口,引起价格逐年下降。

再加上我国此类产品,生产规模增长过快,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出门市场过于集中,易遭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和冲击。

发达国家对我国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门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致使我国总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问题,而是因价格太低或下降过猛而失去市场的问题。

更何况我国与几个大的贸易伙伴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不利地位雪上加霜。

国际经济贸易遵循资源配置优势互补的原则。

比较优势理论始于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关注,经济全球化为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国际分工,从而使各国获益。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商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一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可以直接形成竞争优势,并成为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

竞争优势理论始于企业战略与企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

企业内部环境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企业外部环境制约比较优势的发挥。

“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
定义 两种类型 形成原因 案例分析 中国对策
现的结构性缺陷。主要是指
后进国家在开放过程中出现 的产业结构滞后。
两种类型
一、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它是 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 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
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
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 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 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 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
低附加值环节。
二、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由于初级
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
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 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但由 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 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
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
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 节。
形成原因
因为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优势 产品是本国产品间的比较,而在一国国 内具有优势的产品并不一定在国际竞争
什么是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
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
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 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 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 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 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 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从广义上说,“比较利益 陷阱”,是指一国根据比较 成本进行资本配置时可能出

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实践中适用性

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实践中适用性

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实践中适用性摘要: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指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向,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经济理论之一。

有数据实证分析说明,中国当前的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显示出了与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的比较优势,从而验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受益于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因此,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仍然应该建立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

本文拟介绍比较优势理论及其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中国目前具备的比较优势,进而提出宗国现阶段仍然需要给予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因。

关键词:比较优势,产业结构,适用性一、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适用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中国享有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人均GDP翻番所用的时间之少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中国在1978-1987年期间,只用了9年,就实现了人均收人的翻番,紧接着又在1987一1996年期间的9年中再次翻番。

而其他国家在相类似的增长时期中,所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韩国在1966一1977年期间花了1年,日本1885一1919年期间花了34 年,美国在1839一1886年期间花了47年。

1978一200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3%,是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因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创造上述奇迹?由于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发展战略目标是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从而就抑制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尝试后,受压抑部门即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大力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矫正扭曲的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作者:王远飞
来源:《经济师》2011年第04期
摘要:30年来我国靠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出口强劲增长,带动着我国的GDP以每年近9%的速度增长。

30年过去后,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一战略可能会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在学习借鉴国外比较优势理论时,我们也应该思考比较劣势。

我国需审时度势,全面客观分析比较优势得失,调整对外贸易战略。

关键词:对外贸易比较优势陷阱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27-02
自然资源和人民大众对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未来中国发展和变革的核心。

一、我国在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得失
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时候,我国的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近30年经济成长靠的是“比较优势战略”:即凭借国际范围内相对低廉的劳动力,生产价格同样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

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没人否认;比较优势理论构成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也无可质疑。

30年来我国正是靠在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出口的强劲增长带动着我国的GDP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

30年过去后,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一战略可能会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结构性缺陷——内需不足、资源与环境代价过高、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都与这一战略相关。

在过去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我们看到,一些地方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部分地方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其次,部分地区贫富差距拉大,个别劳动者权益受损。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赵人伟和李实领导的收入分配课题组在18年时间里所做的三次大范围收入分配调查结果显示,从1988年到2002年,农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数在不同程度上差距都在拉大。

二、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史
比较优势理论的创始人是李嘉图。

在完善和挑战斯密“老祖”“绝对优势”学说的基础上,李嘉图“二祖”开了比较优势理论之先河。

“老祖”认为,各国间生产技术上的差异会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贸易各方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因为这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二祖”则进一步提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二祖”的比较优势理论弥补了绝对优势学说的理论缺陷,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不足。

一是虽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二是认定各国将以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的见解,与现实不符;现实中,各国大都会生产某些进口商品的替代产品,而避免完全专业化生产。

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

这个解释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局限性,认为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一起都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而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和资源禀赋不同,正是这种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别才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比较成本理论中的成本要素包括原料成本(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人力优势)、资金成本(资本优势)等多方面综合利益结构建立起来的比较优势。

比较利益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

通常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缺资本和技术,而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

因此,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正好相反。

这也正是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写照。

三、比较优势陷阱
而与“比较优势”相对应,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回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在实现经济腾飞前,总是实行贸易保护以保护本国的相对弱势产业,而当此产业发展成熟形成国际竞争力后再开始自由贸易。

把比较优势理论不加分析地应用于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会影响到欠发达国家竞争力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

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最先洞察到了这一理论的弊
端并作了深刻的剖析。

当时德国经济比较落后,李斯特从这种落后的现实出发,认为斯密的学说错在只有世界(世界主义)和个人(个人主义),没有国家。

如果像斯密(也包括李嘉图)设想的那样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则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是技术、大量的工业品和剩余资本,欠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尚未被污染的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不设防的自由贸易,英国会进一步成为庞大的工业帝国,那些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就会每况愈下。

在李斯特看来,欠发达国家需要自由贸易,但同样需要保护,在保护中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再进行自由贸易。

他把这样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比较先进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此为手段,使自己脱离未开化阶段,在农业上求得发展;第二个阶段是,用商业限制政策促进工业、渔业、海运事业和国外贸易的发展;最后一个阶段是,当财富和力量已达到最高度以后,再行恢复到自由贸易原则,在国内外市场进行竞争,使从事工商业的人们在精神上不致松懈,并且可以鼓励他们不断努力,保持既得优势地位。

李斯特提出要重点保护,形成产业竞争力,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形成关键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从一定意义上讲,李斯特揭示了后发国家的一般发展轨迹。

不仅德国后来的崛起与李斯特的保护政策不无关系,日本、韩国的崛起也与重点扶持相关产业不无关系。

新中国在最初的建设中,所以能够很快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与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兴办关键性工业部门密不可分。

如果我们当时遵循所谓的比较优势原理,发挥所谓劳动力便宜、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就很难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体系,可能至今还会受制于人。

从技术上看,一些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按所谓“比较优势理论”出口高技术到中国,相反,对高技术出口到中国却设置重重障碍,中国是个人均资源很少的国家,按“比较优势理论”也应该进口资源,但从总量上看,中国30年间包括煤炭、稀有金属矿甚至石油等,都以极低价格出口到国外,只是近几年才因一些资源接近枯竭不得已以不断高攀的价格进口上游产品。

而这正是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

“比较优势”似乎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然而发展中国家要是一味地发挥“比较优势”,势必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即陶醉于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不能自拔,固化于产业链的低端,最终丧失竞争力,并影响经济发展。

四、调整贸易发展战略,实行竞争优势战略
因此,中国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

所谓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

它强调贸易利益的动态性和长期性,为了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战略注重产业内部的交换关系和产业的生产率以及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能适应当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不断上升的趋势,
它所关心的是如何将一国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国际贸易中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用的一个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卢周来.中国上了“比较优势”的当.中国经营报,2009.11.30
2.孙泓.走出“成本比较优势”的陷阱.国际市场,2008.11.21
3.李义平.应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和凯恩斯主义依赖症.中国经济时报,2009.07.14
4..李义平.论比较优势陷阱.光明日报,2009.6.30
(作者单位: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01,厦门大学福建厦门 361000)(责编:吕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