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陷阱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陷阱的辩证关系分析
Y圆桌论坛UAN ZHUO LUN TAN比较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陷阱的辩证关系分析张广勤摘要:在国际贸易中,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国家通常参与的是垂直型分工,用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从经济发达国家换取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
若发展中国家长期过度依赖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上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将很可能面临资源过度开发、人口红利消失、科技水平停滞不前等问题,国家产业结构难以升级调整,长期陷入出口产品低附加值的困境,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本文通过探寻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陷阱的成因,辩证分析比较优势原理与比较优势陷阱间的关系,试图为当前正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中国家寻找最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权衡比较优势原理和陷阱间的利弊关系。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陷阱;利弊权衡一、比较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陷阱之间的对立自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与奥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诞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长期居于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地位,不同国家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自由贸易,优势互补,对贸易双方和世界整体利益都有利。
比较优势理论成为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沿用至今。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也受到了理论界的质疑,有学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对相对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可能是一个理论陷阱或者理论骗局,即如果发展中国家长期局限于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可能出现产业结构的畸形、贸易条件长期恶化、对外依附程度加深、社会贫困面积扩大等不良后果。
比较优势陷阱可表现为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和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前者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依赖自然资源和能源类产品出口,变成了发达国家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造成对发达国家的长期经济依附和贸易条件恶化;后者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结构长期得不到升级,同样会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控制和奴役的对象,无法与发达国家展开公平的国际竞争,永远无法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比较优势陷阱”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比较优势陷阱”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时,都是以实施比较优势战略为主流,遵循比较优势理论,发挥劳动力、资源等优势。
从二战到目前为止,细观全球经济发展历程,发展中国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外贸利益,但是,因为在进程中忽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和制度革新等一系列动态贸易优势,所以,并没有拉近与经济大国的差距,甚至是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使得贸易环境恶化,贫困化不减反增的局面,而我国也已出现这样的趋势。
为此,以比较优势陷阱为核心,分析讨论什么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以及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现状的影响和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重新选择。
标签: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竞争优势18、19世纪,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后来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以及经过里昂惕夫的综合扩展,比较优势理论体系形成,并被当成主流的国际贸易学说,以及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指导依据。
但是,知识经济的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促使世界贸易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因此而造成的后果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出现,并对以此理论为指导的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陷阱对外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是阐释贸易发生和生长的导向标,比较优势理论经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以及里昂惕夫等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扩展,形成了完整的贸易理论体系。
1.1 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可以概括为:国与国之间,任何产品的生产效率的差距并不是都相等的。
任何国家集中产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各个国家都可以节省资源,取得由专业分工带来的利益。
其理论重心是:各国在进入世界经济市场时,都遵从比较优势原则,促进世界贸易中比较优势结构的建立。
发达国家利用自己资本和技术优势,生产出口以资本、技术为导向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利用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生产出口以劳动、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如此以来,每个国家均可以从世界贸易里获益,进而提升国家经济水品。
我国加工贸易“比较优势陷阱”形成的判定
我国加工贸易“比较优势陷阱”形成的判定内容摘要:目前,国内大量的文章讨论了“比较优势陷阱”问题,但对于“比较优势陷阱”的定义仍然比较模糊。
本文通过对“比较优势陷阱”附加判定标准,从而完善目前对“比较优势陷阱”的定义,并将“比较优势陷阱”划分为严格“比较优势陷阱”和非严格“比较优势陷阱”。
进而通过对我国加工贸易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已经陷入了非严格“比较优势陷阱”。
关键词:加工贸易比较优势陷阱贫困化增长定义模糊的“比较优势陷阱”目前,国内大量的文章讨论了“比较优势陷阱”问题,但对于“比较优势陷阱”的定义,却很少有文章能准确而明确的给出。
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比较优势陷阱”的定义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在上述文字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如果一直按照比较优势战略参与国际分工,就会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甚至出现“贫困化增长”。
但是对于“比较优势陷阱”的定义仍然是比较模糊的,缺乏科学的判定标准。
“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的描述过于含糊。
如果只出现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这是否属于“比较优势陷阱”?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以及“比较优势陷阱”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从上述的定义中我们找不出正确的答案,只能看出“比较优势陷阱”似乎包含着比“贫困化增长”更为宽泛的概念,在国内的研究中,甚至有人把“比较优势陷阱”直接等同于“贫困化增长”,本文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比较优势陷阱”的分类及判定标准“比较优势陷阱”定义的模糊性导致判定标准的缺乏,本文拟对“比较优势陷阱”附加判定标准,从而完善目前对“比较优势陷阱”的定义。
为此本文进一步从判定的标准出发,将“比较优势陷阱”分为严格的“比较优势陷阱”和非严格的“比较优势陷阱”,这种分法,也是依据定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程度来划分的。
对外贸易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陷阱: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强化了低级的产业结构,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也称“比较利益陷阱”)从广义上说,“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根据比较优势进行资源配置时可能出现的结构性缺陷。
就国际分工方面而言,“比较优势陷阱”则主要是指后进国家在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产业结构滞后。
贫困化增长: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一般总是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以致社会福利下降程度远远高于人均产量增加对社会福利的改善程度,最终会出现越增长越贫困的结果。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利用补贴、关税等保护措施,保护和扶持本国战略型产业,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抢占国际市场,获取大量的外部经济利益,以提高本国福利。
雁行模式:指某一产业在一国中出现由兴盛到衰退的过程,也指伴随着发达国家向后进国家转移边际产业的过程中,同一产业在不同层次的国家中次第转移,先后兴盛衰退的过程。
价值链: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
偏好相似理论:制成品的贸易形态取决于需求结构,而需求结构又取决于人均收入水平。
比较优势陷阱: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强化了低级的产业结构,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也称“比较利益陷阱”)从广义上说,“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根据比较优势进行资源配置时可能出现的结构性缺陷。
就国际分工方面而言,“比较优势陷阱”则主要是指后进国家在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产业结构滞后。
比较优势陷阱:本质、原因与超越
比较优势陷阱:本质、原因与超越一、引言自中世纪全球化进程开展以来,发达国家用大量的理论分析、总结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的益处,通过各种渠道宣称其发展发达历程是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的结果,故意忽视基于国际分工的不平等交换关系,试图掩盖其真实的贸易保护的历史与现实,并且依靠刻意安排的国际分工引起的不平等交换保持自身绝对优势,以维系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主导权,掌控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尤其是在话语权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从而其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本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策等问题,本文考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交换条件、贸易结构和科技水平的变化,认为由于比较优势陷阱的本质是发达国家维持与发展中国家基于国际分工的不平等交换关系。
面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主导权和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应建立立足于本国的经济学体系,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话语权建设。
二、文献回顾经过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优势理论中的内生比较利益学说的启蒙和大卫•李嘉图(1817 )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国际贸易的必要性问题得到了解决。
随着赫克歇尔(1919)和俄林(1933)的要素禀赋学说、萨缪尔森HOS定理、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等不断的补充、完善,形成了现代主流的比较优势理论。
但在提出政策建议,尤其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分析贸易形势及本质,解决“怎么做”问题上,缺少相关的研究。
比较优势陷阱理论站在发展中国家立场分析国际贸易问题,指出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且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中,虽然能短期获利,但贸易结构不稳定,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李斯特( 1841)在分析比较优势陷阱基础上提出了走出比较优势陷阱的对策。
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用了近1/4 的篇幅分析了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先进国家的发达之路,指出比较优势理论本质上是靠贸易保护、技术垄断而占据领先地位的国家,为保持其优势地位,劝说后进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发展经济,使得后进国家放弃正确发展道路,达到保持自身优势地位的目的[1] 。
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
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经济增长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等。
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一国发展的比较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产业的发展应该使用其相对丰裕的要素。
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丰裕的国家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但是,多个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的发展轨迹却与经济学家们的预期大相径庭:许多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遭受了“资源诅咒”;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国家在经历了经济短暂的增长之后,却依然深陷“贫困陷阱”;甚至像日本这样一个资本密集的发达国家,也经历着自“泡沫”破灭以来的,长达二十年的经济发展停滞期。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发展的国家有可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落入“比较优势陷阱”,落入陷阱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国家会落入陷阱,有的国家不会?为什么有的落入陷阱的国家能够成功逃离,有的国家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为研究和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围绕比较优势陷阱的几种形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采用综合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规范与实证的分析方法,从落入陷阱的表现来分析原因,分析是否落入陷阱的条件以及规避或脱离陷阱的措施。
第一章主要是国内外经济学界对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文献综评,主要介绍和评述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先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阐述由自然资源形成比较优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然后论述“资源诅咒”现象,指出“资源诅咒”实质上是由过度使用自然资源要素投入所导致的比较优势陷阱。
从荷兰病现象、贸易条件恶化现象、经济体内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资源产业的沉淀成本几个方面来分析“资源诅咒”的形成和作用机理。
再从资源产业挤占一国国内制造业,从而造成非资源产业的实物资本积累不足,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产业结构单一、收入分配结构恶化、寻租现象丛生等方面分析“资源诅咒”带来的严重后果。
最后分析陷入资源陷阱——“资源诅咒”的原因,从拥有自然资源禀赋却并未落入陷阱的国家的经济政策分析出发,提出自然资源禀赋促进还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提出如何能够成功走出“资源诅咒”导致的比较优势陷阱的途径。
比较优势陷阱
中国的“比较优势陷阱”中文摘要: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方式中占据半壁江山,外资企业在中国贸易中占绝对主流地位,都客观说明中国已经面临踏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
要想在当今世界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引领增长潮流的趋势下获益,需要不断创新改革。
关键词:比较优势陷阱中国贸易创新正文: 一。
什么是比较优势论及比较优势陷阱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的基础上发展除了比较优势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即使不能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与另一国进行贸易,而且是贸易双方都能够得到好处。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难呢过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中。
二.比较优势陷阱的类型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
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
三.中国已经面临踏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方式中占据半壁江山,以及外资企业在中国贸易中的绝对主流地位,都客观说明了中国贸易对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传统比较优势的较强依赖,这不仅使得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也让中国贸易长期形成了对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依赖,这为中国贸易转型,走高附加值道路带来了困难,而这也正是通向“比较优势陷阱”的第一条潜在道路。
比较优势陷阱
4、比较优势陷阱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
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
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
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形成原因(1)是因为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优势产品是本国产品间的比较,而在一国国内具有优势的产品并不一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才是产品通过市场检验的资格。
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应是具有垄断性的产品。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间流动,再加上技术的进步和对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使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再具有垄断优势,所以根据本国拥有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贸易利益,但却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2)是由于不同的要素会带来不同的利益。
各国的经验表明,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级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的利益,而制成品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一般要比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更多的利益。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作者:黄垚鑫来源:《商情》2008年第23期【摘要】本文首先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一个简要的回顾,再简略介绍比较优势陷阱的概念,找到它们之间的冲突点并进行比较,最后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的贸易战略选择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比较优势比较优势陷阱国际贸易一、理论回顾1.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和实证检验比较优势起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的差异, 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 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者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 通过国际贸易可获得利益。
通常我们把这认为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进入20世纪,比较优势理论又有新的发展。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证明得出, 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了要素价格不同,而要素价格决定了一个国家里的要素分配,进而决定了各国的商品价格,因为价格的不同产生了国际贸易,各国应分工生产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的商品。
资本丰富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应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较为有利。
这种理论也被称为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可归纳为四个基本的定理,即赫克歇尔—俄林(H - O) 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S - S) 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FPT) 定理和雷布津斯基(Rybczynski) 定理。
这些定理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下而经过严密的理论证明,构成了国际经济学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理论。
那么,要素禀赋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了现实经济状况呢?许多经济学家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诺贝尔获奖者里昂惕夫提出的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发现,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要低于其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而这个现象是与要素禀赋论矛盾的——很少人能否认美国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国家,按照理论它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应该更高。
Bowen, Leamer, and Sveikauskas使用了更多国家的数据对H-O模型进行了检验,发现该模型解释现实的能力仍然很不理想。
比较优势陷阱及其对中国的实证分析
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 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 并 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 。但是这种改 良型的比较 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 术引进 , 自主创新能 使 力得不到提高 , 无法发挥后发优势 , 只能依赖发达国
家 的技术 进步 。 ( ) 二 比较优 势 陷阱的形 成原 因
比较优势陷阱之所 以形成 , 主要是 由于随着经 济全球化 的步伐逐步加快 , 比较优势理论 的前提假 设已经发生了变化 , 一些分析方法 已不适应 当今 的 形势 。 1 比较优势理论假设 国际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 . 市场结构条件下 , 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 了一 国的比较优势 , 比较优势可 以直接形成竞争优势并 成为引发对外贸易的经济变量。而在现实中的国际 贸易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 商品价格大于边际 成本和平均成本, 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 , 从而 引起贸 易福利 的不均衡 分配 。 2 比较优势假设规模报酬不国 家资源和劳动力优 势的丧失 , 要素 比较优势 出现逆
转。
8 由于不同的要素会带来不同的利益。各国的 . 经验表明, 制成品的出 口比初级产 品出口带来较大
3 比较优势理论假设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 .
际间流动。然而现阶段 , 生产要素、 资源可以在国际 间流动 , 特别是发达 国家更多地向外部及发展 中国
二、 比较优势陷阱在我 国的实证分析
以下从我国的贸易条件指数及出口产品附加值 情况来看我国是否存在着 比较优势陷阱, 从而进一 步探讨 出这些变化的原 因, 并试图提 出改善我 国现
Vl. 9 No. 0 1 1 3
J n.0 6 u 20
比较优势陷阱及其对中国的实证分析
蔡 贽
310 ) 605 ( 厦门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福建 厦门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个思考问题“现实世界中,各国是否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中国是否应该专注于某几种产品的生产?”,我想,曼昆的某些经济思想和不断发展完善的经济理论可以对这两个问题有所解决。
在曼昆的书中,他提出“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这个观点,我们似乎可以读出言外之意——“比较优势”是个好东西,各国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中国应该专注于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某几种产品的生产。
要分析其对与错,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比较优势”这个概念问题。
曼昆在其书中指出:“比较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
”那么,通过理解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我们就能理解比较优势就是中国比美国更适合生产初级农产品,例如棉花,橡胶,茶叶等等;而美国比中国更适合生产微电子产品。
因为两国为此所放弃的东西都少于彼此得到的东西。
这是曼昆的观点。
我们再来看看原始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他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生产成本绝对地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
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
而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相对优势”以改进绝对优势理论的一些不足。
他认为斯密的绝对优势只考虑表面的生产力优势,但比较优势是考虑相对的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物品上皆拥有绝对优势,根据亚当斯密,两国不会有贸易。
然而,根据亚当斯密的看法,先进国家不会与落后国家贸易,因为逻辑上一个国家可以享有生产所有物品的绝对优势。
这个含意显然与现实不符。
所以,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倘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就能获得利益。
中国要如何跨越比较优势陷阱
跨越“比较优势陷阱”一、“比较优势陷阱”的基本含义所谓“比较优势陷阱”(也有人称为“李嘉图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
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
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
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
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二、中国贸易发展已受到“比较优势陷阱”的制约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贸易数量与金额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但与此相伴的是不断升级的国际贸易摩擦。
持续不断的贸易摩擦提醒我们,需要警惕“比较优势陷阱”。
长期以来,受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我们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视为对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诸如纺织企业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但是随着高新技术产品日益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品种,加之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严重供过于求,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日渐下降,它们赖以生存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越来越不成其为“优势”。
中国面临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
中国面临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姓名:饶肇聪班级:国贸112班学号:1138130250摘要:发展中国家在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
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
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
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随着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
此时发展中国家不知不觉的迈进了比较优势陷阱的第二种: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
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一)比较优势在我国广泛存在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广泛存在,更是体现了我国经济在特定阶段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成本优势。
比较利益结构的核心是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
各个国家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
在人们的观念中,发展中国家缺资本和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便宜的优势。
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
因此,比较利益的贸易格局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自劳动密集型产品。
我国目前的进出口结构基本上是这种格局。
进口结构基本上以技术密集的设备为主,出口结构则是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
其中占出口第一位的纺织、服装明显属劳动和资源密集的产品。
应该说,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可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这也反映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跳出“比较优势陷阱”
跳出“比较优势陷阱”一、标题:1. 比较优势陷阱背景与概念介绍2. 比较优势陷阱的成因与特征分析3. 跳出比较优势陷阱的战略选择4. 跳出比较优势陷阱的政策创新建议5. 比较优势陷阱下的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二、概述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指出,两个国家之间,如果各自专门生产各自的优势产品并进行国际贸易,就能实现互利互惠的经济合作。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时候一个国家或地区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这种状况通常表现为生产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依赖于资源配置、技术水平较低等方面存在问题,这种问题阻碍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针对比较优势陷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分析。
三、比较优势陷阱背景与概念介绍比较优势陷阱的背景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需要通过切实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经济实力。
但如果一个国家的生产结构过于单一,比如某些发展中国家仅仅依赖于单一资源的开采、出口等领域,那就容易限制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而导致无法实现能源安全、就业机会少等系列问题。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遵循比较优势理论,需要依靠生产和出口其自身最擅长的产品,实现与其他国家的互惠互利贸易,从而获得经济增长。
但如果这个国家过于依赖单一资源或产业,那么一旦这个资源或产业遭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比如市场需求下降、技术迅速更新等,就容易导致该国经济出现下滑甚至危机。
此时,这个国家就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四、比较优势陷阱的成因与特征分析比较优势陷阱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权力分配不对称、市场缺失、技术水平落后、政策不当等因素。
此时,一旦出现市场需求下降、技术迅速更新等问题,这个国家的发展将面临困境。
比较优势陷阱的表现特征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单一、产业水平低下、生产绩效比较低等方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不足多样化、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产业链发展不完整等。
由于这些问题,促使这个国家的企业难以适应竞争环境,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比较优势战略下的资本积累陷阱
比较优势战略下的资本积累陷阱长期以来,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主导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思路。
该理论把经济发展的过程理解为资本积累的过程,因此将自生能力作为资源配置的标准,要求所发展的产业具有立即的成本优势,能够仅靠自身就迅速盈利从而提供积累。
该理论宣称成本优势来源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丰富而廉价,所以中国应立足于国际分工,通过引进技术与资本品,主要发展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资本积累速度快,经济发展效果好。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至今的资本积累效果并不佳。
相反,二战后从废墟中起步的日本由于坚持技术赶超战略,30多年即跃升为资本极为富裕的发达国家。
鲜明的对比使我们不能不质疑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从而反省中国陷入资本积累陷阱的原因。
一、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与智力产业对其养成的作用我们不反对从资本积累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但反对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将资本积累简化为企业或产业盈利的逻辑。
实际上,盈利仅仅只是货币积累,但货币不过是商品经济中的交换媒介和储存手段,经济发展最终还得依靠社会生产能力的数量扩大与质量提升来落实。
因此,资本积累的完整理解应该是生产能力的积累,货币积累只有转化为生产能力才有意义。
生产能力是人力与物力的结合。
在资本积累机制中,积累货币的目的就在于换取构建生产能力的人力与物力。
可以说,货币积累只是表象,人力资本积累和物力资本积累才构成资本积累的真正双翼。
生产是人的生产,生产能力本质上是人的能力,物力既是人劳动的产物,同时又依赖人的运用。
所以,人力资本才是最重要的资本,资本积累的根本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
发展经济不能只关注外在钱物的增加,更要重视内在人的成长。
如果损害人力资本的积累,发展就不可持续。
积累人力资本需要发展学校教育,但是,生产实践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
生产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头,特别是新知识的激发条件,缺乏生产实践支撑的学校教育必然变得陈旧落后,以致难以发挥其作用。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与比较优势陷阱作者:高寿华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24期内容摘要: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比较优势理论在现代国际贸易发展中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易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本文基于比较优势、贸易条件等相关理论,对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现有的比较优势、贸易条件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比较优势、贸易条件及其与中国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判中国纺织服装贸易是否面临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威胁。
关键词:比较优势 ; 比较优势陷阱 ; 贸易条件 ; 经济增长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对外贸易成为推动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从贸易实践上来看,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加入国际分工,从中获取了经济利益。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比较优势战略逐渐显露出很大的局限性,很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出现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局面,陷入了经济学界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
中国凭借劳动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纺织服装行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球之首,连续19年为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
在推动中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发展之后,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和用地价格持续上升的影响,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具备的比较优势开始逐渐被削弱。
在新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继续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是否会使该产业面临比较优势陷阱的威胁,中国纺织服装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趋势如何,这些研究对于中国纺织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调整具有现实意义。
文献回顾比较优势陷阱理论提出:发展中国家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生产并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同主要出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中,短期能获得一定利益。
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
01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而缺乏自主
创新和核心技术。这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缺乏高素质人才
中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而缺乏高素质人才
和专业技能。这使得中国企业难以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03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产业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而缺乏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单一产业结构的国家难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随着其他国家 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这些国家可能会逐渐丧失其比较优势,从而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资源分配不合理
在某些国家,由于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某些产业过度发展而其他产业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模式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进而导致比较优势陷阱的产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目前关于比较优势陷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国家和行业, 缺乏对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行业的全面研究。
理论体系的完善
目前关于比较优势陷阱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理 论研究,构建更为完善的分析框架。
跨学科合作
未来研究可以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引入更多经济学、社会学、政 治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提供更多思路和工具。
03
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 阱现象
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表现
01
02
03
资源瓶颈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若一 国过度依赖某种资源,可 能会导致该资源的瓶颈,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缓慢
过分依赖传统产业和产品 ,缺乏技术创新和升级, 会限制经济增长的潜力。
“比较优势陷阱”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
“比较优势陷阱”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题目:1. 比较优势陷阱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3. 中部地区如何避免比较优势陷阱的影响4. 技术创新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5. 中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途径与实践一、比较优势陷阱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领域具有先天优势,以致该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领域,而其他领域因缺少资源、人才、技术等而得不到发展,难以摆脱低技术含量与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从而形成了经济增长的瓶颈。
比较优势陷阱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产品质量、技术含量、产业链分工等多种因素,其生成既可能源自自然条件因素,也可能源自外部环境和政策影响。
比较优势陷阱对于发展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由于过分依赖某一产业,会导致其他产业的长期困境。
其次,由于同类产业特征相似、竞争激烈,很难实现某一领域的技术升级与转型升级,长期处于困境。
第三,过分依赖某一领域会导致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力、环境、资金成本均会增加,对于国家和企业经济增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第四,长期保持同一产业的发展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会使得发展遭遇长期停滞,进而导致社会经济的崩溃。
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我国中部地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南地区之间,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生产力水平靠前,资源利用率高,人力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市场潜力大等。
然而,中部地区的经济仍然面临着三个主要的挑战:第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第二,中部地区规模相对较小,单一产业占据了经济增长的主要空间。
第三,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的不足。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机遇。
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周边的人口和市场基础不断扩大,金融保险等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中部地区有很大的机会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作用,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中部地区如何避免比较优势陷阱的影响避免比较优势陷阱是中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