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检测题+答案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dac13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2.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迂.(yū)B.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始龀.(chèn)C. 穷匮.(kuì)厝.(cuò)冀.之南(yì)D. 万仞.(rèn)亡.以应(wú)雍.南(yōng)2.下列加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河曲智叟.(老人)B. 汝心.之固(思想)C. 何苦.而不平(担心)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3.下面的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方/七百里B. 惩/山北之塞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 投诸/渤海之尾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D. 如太行、王屋何?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A. 顶针;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 比喻;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 顶针;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 比喻;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6.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我们以前学过的《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出自《列子》。
B. 《愚公移山》多处使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C.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的北岸。
D. “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耄耋”指一百岁。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专题20《愚公移山》(过关检测)-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20《愚公移山》(过关检测)-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ef11ba8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1.png)
专题20:《愚公移山》(解析版)过关检测一、(2022秋·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北岸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通达,改变2.下面句子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甚矣,汝之不惠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河曲智叟亡以应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是以发展的眼光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
B.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愚公和智叟对比是主要的对比,是故事的寓意所在,同时,运用二人姓名加重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C.“其妻”与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疑问,其态度是一样的。
D.本故事以神话结束全文,更加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
【答案】1.A 2.B 3.C【解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冀之南,汉之阴”的意思是: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同步检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同步检测(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ba5d86bb68a98271fefad6.png)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始一反焉”中“反”A.对镜帖花黄 B.甚矣,汝之不惠.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一狼洞.其中2.选出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京城氏之.孀妻 B.操蛇之神闻之.C.杜少府之.任蜀州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文言词“焉”通常有下面3种用法:A.兼词,译为“在那里”;B.疑问代词,译为“哪里”;C.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
下面各句中“焉”字应作哪一种用法理解,试把正确理解的序号填入句后的括号中。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②且焉置土石()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辨别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意思。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③何苦..而不平()二、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5.从文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
(1)____通____,读音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
(2)____通____,读音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
6.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1)河.曲智叟()(2)汉之阴.()(3)其.如土石何()(4)而.山不加增()(5)河曲智叟亡以.应()(6)告之于.帝()7.解释下列加点“之”字的用法。
(1)操蛇之.神()(2)告之.于帝()(3)虽我之.死()(4)笑而止之.()8.翻译句子并说说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aab97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3.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答案】rèn;chéng;sè;yū;hè【解析】注意多音字不同的发音意义不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4)毕.力平险:(5)杂然相许.:(6)且焉置.土石:(7)荷.担者三夫:(8)虽.我之死:【答案】(1)惩:苦于塞:阻塞(2)迂:曲折,绕远(4)毕:尽、全(5)许:赞同(6)置:放置、安放(7)荷:肩负、扛(8)虽:即使。
【解析】对古今差别大的词语要加强记忆,如“虽”,不能用现代汉语习惯翻译。
3.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答案】B【解析】惠:同“慧”,聪明。
4.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翻译。
(1)面山而居。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寒暑易节。
(4)吾与汝毕力平险。
【答案】(1)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2)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3)寒,形容词作名词,冬季;(4)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解析】可依据句子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分析其词性。
5. 填空:《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作者,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答案】列子·汤问寓言列子御寇道【解析】学生应积累一定文学常识,每课涉及的文学常识应加强记忆。
二、阅读:(一)愚公移山(2015常德中考)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愚公移山》(解析版)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愚公移山》(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fa742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6.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 填空:(1)《愚公移山》选自 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 _。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答案】(1)《列子·汤问》;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2)嘲讽、怀疑;语言、动作【解析】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和文章的写作特色。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3)寒暑易.节()(4)杂然相许.()(5)且焉.置土石()(6)何苦.而不平()(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答案】(1)苦于阻塞(2)曲折,绕远(3)交换(4)赞同(5)疑问代词,哪里(6)愁(7)草 (8) 明白(9)即使【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虽”古今异义词“易”词类活用3.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4. 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D. 如太行、王屋何?【答案】A【解析】考查句式。
“何苦而不平”句式反问句,意思为:还愁这两座大山不能铲平呢。
BDC是倒装句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 \王屋何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子子孙(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答案】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凭你的力气,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装运到渤海边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04953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6a.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惩山北之塞(塞:)杂然相许(杂然:)寒暑易节(易:)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惧其不已也(已:)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惩山北之塞(惩:)杂然相许(许:)荷担者(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年且九十(且:)帝感其诚(感:)而山不加增(加:)聚室而谋日(聚室:)吾与汝毕力平险(险:)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2.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指通豫南通,意为。
⑵始一反焉通,意为。
⑶汝之不惠通,意为。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⑸一厝朔东通,意为。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C、其: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D、之: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4、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5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6.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7.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8、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复习检测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复习检测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6de52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b.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复习检测题(附答案)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
寒..(),始龀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解释文中加点字。
二、翻译句子: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④且焉置土石?⑤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⑦甚矣,汝之不惠。
⑧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⑨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⑩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⑾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分层作业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分层作业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4bb8c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3.png)
第24课《愚公移山》分层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万仞.(rèn)豫.南(yù)箕畚.(fèn)山北之塞.(sè)B.魁.父(kuí)智叟(sǒu)叩.石(kòu)出入之迂.(yū)C.始龀.(chèn)朔.东(sù)雍.南(yōng)一厝.朔东(cuò)D.始龀.(chèn)冀.州(jì)穷匮.(guì)孀.妻弱子(shuāng)【答案】B【解析】A.箕畚(fèn)——běn;C. 朔东(sù)——shuò;D.穷匮(guì)——kuì;故选B。
2.下列文段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是()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A.惠:同“慧”,聪明 B.毛:草木 C.固:坚固D.彻:通达,这里指改变【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C.固:应该是顽固。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告之于.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而.山不加增博学而.笃志C.以.残年余力以.顺为正者D.虽我之.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D【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项中两个“于”分别为“向”“到”的意思;B项中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关系和并列关系;C项中两个“以”分别为“凭借”“把”的意思;D项中两个“之”都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故选D。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始一反焉C.惩山北之塞 D.无陇断焉【答案】C【解析】A.“惠”同“慧”,聪明;B.“反”同“返”,往返;D.“陇”同“垄”,田埂;故选C。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3dfa29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9.png)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则寓言通过写愚公坚持不懈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示例二】只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坚持奋斗,才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且.焉置土石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4.帝感其诚.必先苦.其心志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只3.愁苦。
这里指担心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诚心真正,确实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辩论参考答案:【示例】愚公与智叟辩论河曲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啊。
愚公移山初二试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初二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c82d4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b.png)
愚公移山初二试题及答案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因门前的两座大山阻碍了出行,于是决定带领家人和邻居一起移山。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初二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一章。
2. 故事中,愚公门前的两座大山分别是太行山和王屋山。
3.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这两座山阻碍了他们家的出行。
4. 愚公的邻居智叟认为移山是不可能的,但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5. 愚公移山的故事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两位大力神帮助愚公移走了大山。
二、选择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人定胜天B. 顺其自然C. 放弃是明智的选择D. 团结就是力量答案:A2. 愚公移山时,他的家人和邻居都支持他吗?A. 是的,所有人都支持B. 只有他的家人支持C. 只有他的邻居支持D. 没有人支持答案:B3.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谁帮助了愚公?A. 他的家人B. 他的邻居C. 天帝派的大力神D. 他自己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答: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因门前的两座大山阻碍了出行,决定带领家人和邻居一起移山。
尽管他的邻居智叟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最终能够成功。
他的故事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两位大力神帮助愚公移走了大山。
2. 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答: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勇于挑战的积极态度。
同时,也展现了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重要性。
四、论述题1. 你认为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轻言放弃。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
愚公移山试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3ffb3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0b.png)
愚公移山试题及答案一、积累运用1•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后,语文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开展了以下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问题。
(1)[活动一:地名有讲究1明明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地名的资料,语序有点混乱,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以低于地面的水为视角,河流北岸则成了阳面,南岸则是阴面。
②我国国土地势西高东低,直接决定了大多数河流水系的走向是自西向东。
③以高于地面的山为视角,南为阳,北为阴。
④北半球的阳光大部分时间由南向北照射--在这种地形地势与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阴、阳可以用来代指南北。
⑤我们在这里捋一捋山,水和阴、阳的对应关系,就是:山南=山阳、山北=山阴、水北=水阳,水南=水阴。
⑥我们从字面就能推断某城与其区域河流的关系,如沈阳,就位于沈河以北。
1单选题]A•③①②④⑤⑥B•④③②⑥①⑤C•②④③①⑥⑤(正确答案)D•⑥⑤②③①④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
C-答题时,可以在整体把握语句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起始句为第②句,这里先总写我国地势特点;第④句“这种地形地势与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环境"紧扣第②句,应紧跟其后;第③①句分别从山,水的视角进行说明,应跟后面;第⑥句举例说明某城与其区域河流的关系,应紧跟①后;第⑤句为总结句,应为结尾句。
故选C。
(2)[活动二:年龄有大小]已经读八年级的佳佳同学到活动中心参加市春晚彩排活动,根据下面的座位表,你认为她坐在哪两排最恰当?()A•始面匕(一'-)B•花甲(三、四)C•豆蔻(五、六)(正确答案)D,不惑(七、八)E.而立(”、十)答案解析:(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始龊”为七八岁,“花甲”为六十岁,“豆蔻”为十三四岁,“不惑”为四十岁,"而立"为三十岁。
结合题干中“已经读八年级”的提示,应该为十三四岁。
因此坐五六排最恰当。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万仞(ren)穷匮(kui)箕(R)畚B•豫(yu)南冀(ji)州荷(h2)担C•孀(Shuang)妻魁(kuf)父亡(WIi)以应D•始配(Chen)垄(Ibng)断一厝(XT)朔东(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注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d06f1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b.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⑴始一反.焉()⑵毕力平险.()⑶杂然相许.()⑷河阳之北.()⑸渤海之尾.()⑹寒暑易.节()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①于(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②而(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室而谋曰。
③其()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5、用原文回答问题: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6、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能力提高仔细阅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无陇断焉。
”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②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①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②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③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其如土石何?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https://img.taocdn.com/s3/m/1d33beb567ec102de2bd89f5.png)
《愚公移山》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且】2、【惩】3、【塞】4、【迂】5、【聚室而谋】【室】,6、【汝】7、【毕力平险】【毕】,8、【指通豫南】【指】,9、【汉阴】【阴】,10、【杂然相许】【杂然】,【许】,11、【献疑】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13、【如太行、王屋何】【如……何】,14、【且需置土石】【且】,【焉】,【置】,1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16、【荷担者三夫】【荷】,17、【叩石垦壤】【叩】,18、【箕奋】19、【霜妻】20、【遗男】21、【始龀】【始】,【龀】,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反】,【焉】,23、【叟】24、【甚矣,汝之不惠】【甚】,【惠】,25、【残年余力】26、【毛】27、【其】28、【长息】2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30、【不若】31、【弱】32、【虽】33、【穷匮】34、【苦】35、【亡以应】36、【惧其不已】【已】,37、【感其诚】38、【一厝朔东】【厝】,【朔东】,39、【陇断】【陇】,【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翻译: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翻译: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翻译:8、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dfc6d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e4.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愚公移山》练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 惧其不已.也已:⑷ 无陇断.焉断: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C. 寒暑易.节易: 交换D. 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 君之力扶苏以. 数谏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曰此则岳阳楼之. 大观也C.而. 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 杀众D.告之于. 帝皆以美于. 徐公5.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6.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532ad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3.png)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家位于()。
A. 冀州之南B. 河阳之北C. 太行山南D. 王屋山北2.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 为了方便自家出行B. 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C. 为了通豫南,达于汉阴D. 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3.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提出疑问的原因是()。
A. 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B. 担心挖出来的土石无处安放C. 认为愚公年纪太大,不宜劳累D. 认为愚公的想法不切实际4. 京城氏之孀妻的遗男()。
A. 嫌弃愚公年纪大,不愿帮忙B. 跳往助愚公移山C. 劝愚公放弃移山的想法D. 嘲笑愚公自不量力5. 河曲智叟认为愚公()。
A. 力大无穷B. 年纪太大,不宜劳累C. 聪明过人D. 不自量力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惩()2. 迂()3. 杂然相许()4. 箕畚()5. 陇断()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5.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______。
2. 愚公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______,达于______,可乎?”3. 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______。
4.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______。
”5.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每题5分,共25分)1. 请简要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是什么?3.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达了怎样的道理?六、描写手法(10分)请分析本文在描写愚公移山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愚公移山》练习卷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愚公移山》练习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1f7fe9c1c708a1284a44b2.png)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指.通豫南,....曰:“吾与汝毕力平险达于汉阴..曰:“以.君之力,..相许.。
其妻献疑..,可乎?”杂然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者三..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夫,叩石垦壤....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箕畚有遗男..,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始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本文选自《列子》一书,该书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子(列御寇)所著,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课文《两小儿辩日》也是出于此书。
本则神话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同时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像愚公那样,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地苦干,才能获得成功。
故事的结局富有神话色彩,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借助天力改善生存环境的美好愿望,愚公精神感天动地,最终理想实现,深化了中心。
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万仞形容极高;本原来,本来;年年龄;且将;面向着,对着;居居住;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塞阻塞;迂曲折,绕远;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汝你。
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指直;汉阴汉水的南岸;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献疑提出疑问;以凭;曾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
《愚公移山》检测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检测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e4722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5.png)
《愚公移山》检测题及答案1•下列加括号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河曲智(叟)(老人)B•汝(心)之固(思想)C∙何(苦)而不平(担心)D•(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正确答案)2・下列各项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正确答案)C•(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D•投诸渤海(之)尾告(之)于帝3 •下列加括号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惩)山北之塞(苦于)B∙(毕)力平险(尽、全)C-汝之不(惠)(仁爱)(正确答案)D♦寒暑(易)节(更替)4 •下列句中加括号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面山(而)居B∙聚室(而)谋C-(而)戌死者固十六七(正确答案)D•呼尔(而)与之5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单选题]A•甚矣,汝之不惠B•始一反焉C-惩山北之塞(正确答案)D•无陇断焉6 •下列句子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告之(于)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而)山不加增博闻(而)强识C•(以)残年余力(以)顺为正者D•虽我(之)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正确答案)7・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单选题]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正确答案)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8 •下列语句中加括号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同“返”,往返)C•何(苦)而不平(愁苦)(正确答案)D∙一(厝)朔东(放置,安放)9 ・下列语句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操蛇之神闻(之)已而(之)细柳军B•面山(而)居环而攻之(而)不胜C∙(以)君之力不(以)疾也D•(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正确答案)10 •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隐土(之)北(正确答案)B・汝(之)不惠C•汝心(之)固D-虽我(之)死H•下列各组加括号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年(且)九十得过(且)过B•(指)通豫南十(指)连心C∙何(苦)而不平(苦)其心志D•惧其不(已)死而后(已)(正确答案)12 •下列句子中加括号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C∙杂(然)相许吴广以为(然)D•(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正确答案)13 •下列各句中加括号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正确答案)B・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C-(虽)我之死(虽:即使)D•惧其不(已)也(已:停止)14 ∙下面句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已而(之)细柳军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环而攻之(而)不胜C-(其)如土石何独行(其)道D•(以)君之力(以)天下之所顺(正确答案)15 .下列句子中加括号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A∙杂然相(许)许:赞同B•子孙(荷)担者三夫荷:肩负、扛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竹蔑柳条等编织的器具(正确答案)D∙始一(反)焉返:同“返”,往返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单选题]A•(以)君之力静(以)修身B•笑(而)止之日(而)山不加曾C∙汝(之)不惠已而(之)细柳军D•(虽)我之死(虽)乘奔御风(正确答案)17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69ce2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5.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1.下列词句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穷匮(kuì)箕畚(jī)B.豫南(yù)冀州(jì)荷担(hè)C.孀妻(shuāng)魁父(kuí)亡以应(wú)D.始龀(chèn)垄断(lǒng)一厝朔东(x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3.下列加粗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惩山北之塞。
D.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我们以前学过的《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出自《列子》。
B.《愚公移山》多处使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的北岸。
D.“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耄耋”指一百岁。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出入之迂也(_________)(2)其妻献疑曰(_________)(3)寒暑易节(_________)(4)惧其不已也(_________)7.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课文原句。
(1)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移山的信心:___________________。
(5)愚公移山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8.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复习检测(45分钟,满分100分)一、根据课文内容,用原句答题。
(每空1分,共13分)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标是,。
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是,。
2.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3.愚公评价智叟的观点是,,。
4.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一句而言的,这一句也让我们从侧面看出愚公取得了论辩的胜利。
二、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每题1分,共24分)1.杂然相许2.惩山北之塞3.何苦而不平4.寒暑易节5.达于汉阴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7.聚室而谋8.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1.投诸渤海之尾12.年且九十13.出入之迂也14.毕力平险15.叩石垦壤16.始一反焉17.虽我之死18.以残年余力19.其如土石何20.而山不加增21.告之于帝2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3.无垄断焉24.甚矣,汝之不惠三、翻译句子。
(每句3分,共15分)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四、阅读积累。
(共48分)(一)根据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共31分)1.《愚公移山》选自,原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民间故事、和。
本文的体裁属于。
相传这部书是时期学派的所著。
(每空1分,共7分)2. 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仞(rèn)始龀(chèn)荷(hé)担亡(wáng)以应B.雍(yōng)南箕(qí)畚聚室而谋(máo)一厝(cuò)朔东C.河曲(qǔ)曾(zēng)不若惩(chěng)山北之塞(sè)D.智叟(sǒu)穷匮(kuì)冀(jì)州出入之迂(yū)3.下列对课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B.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叩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于他对人和自然关系上的正确认识。
C.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远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但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D.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
愚公眼光长远却名之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名之为“智”,这样不仅增加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B.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C.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5.我们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命名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相对山水所处的位置。
(每题1分,共4分)例:淮阴,在淮河的南岸⑴江(长江)阴;⑵洛(洛河)阳;⑶衡(衡山)阳;⑷华(华山)阴;6.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每个2分,共4分)(1)(2)7.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共17分)【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
②颠踬zh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1.解释加点的字。
(每题1分,共4分)(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河曲智叟亡以应()(3)无地置土()(4)公遂止()2.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3分,共6分)(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3.理解填空。
(每空1分,共3分)甲文中,①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共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愚公移山》复习检测题答案一、根据课文内容,用原句答题。
(每空1分,共13分)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4.河曲智叟亡以应二、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每题1分,共24分)1.赞同2.苦于3.愁苦,这里指担心4.更替5.汉水南岸6.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7.家8.通达,这里指改变9.即使10.穷尽11.相当于“之于”12.将近13.曲折,绕远14.尽、全15.敲、打16.才17.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18.凭借19.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20.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却”2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22.同“反”,往返23.同“垄”,高地24.同“慧”,聪明三、翻译句子。
(每句3分,共15分)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2.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3.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4.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5.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四、阅读理解(共48分)(一)根据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共31分)1. (每空1分,共7分)《列子•汤问》,寓言,神话故事,寓言,战国,道家,列御寇2. (3分)选D。
【解析】A项中荷hè担、亡wú以应。
B项中箕(jī)畚、聚室而谋móu C项中河曲qū、惩chéng山北之塞3. (3分)选C。
【解析】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不但增强了艺术效果,也符合当时的科技水平,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并不是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所以分析不恰当。
4. (3分)选D。
【解析】D项中的“妻子”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
5. (每题1分,共4分)(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6. (每个2分,共4分)示例:(1)《夸父逐日》(2)《精卫填海》7.(4分)要点: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
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
⑤有志者事竟成。
8.(3分)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 分)。
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共17分)1.(每题1分,共4分)(1)用箕畚装土石(2)没有(3)放置,安放(4)于是,就2.(每句3分,共6分)(1)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点拨】如下词语要译出:第(1)句中的“易”是“交换”之意;“反”通“返”,“返回”之意;第(2)句中的“以”是“凭”;“毛”指“草”;“其……何”译为“把……怎么样”。
3.(每空1分,共3分)①愚公②愚公妻子③(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点拨】根据题目中横线后陈述的内容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来选填人物名字,如,根据“一个高尚,一个平庸”的陈述以及选文第二段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可知第一空应填写“愚公”。
4.(共4分)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点拨】要根据文中对愚公和鲁工的描写来分别概括二者的性格特点。
如,根据愚公在困难很大的前提下决定移山,又在智叟讥笑的前提下坚持移山,可概括为“信念坚定、不畏艰难”;根据乙文中鲁公每当听到有人提出异议时就马上放弃了想做的事的情节,可知他“优柔寡断、遇难而退”《鲁公治园》译文:鲁公修理菜园,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
”鲁公于是停下来了。
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
”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
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摔断脚吗?”鲁公又停下来了。
(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
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
”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放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