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习题答案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习题答案

§11.1.1练习1、图中有五个三角形.△ABE ,△DEC ,△BEC ,△ABC ,△BDC解析:本题考察三角形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注意不要丢掉“△”符号.2、(1)(2)不能,(3)可以解析:本题考察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11.1.21、(1)中∠B 为锐角;(2)中∠B 为直角;(3)中∠B 为钝角,BC 边的高AD 分别在 △ABC 内部△ABC 的边AB 上,△ABC 的外部.解析:本题考察三角形的高的位置. 锐角三角形高在三角形内部,钝角三角形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部,一条高在内部,直角三角形两条高为直角边,一条高在内部.2、(1)2AF 或 2FB ,DC ,AC(2)∠2,∠ABC ,∠4解析:本题考察中线、角平分线蕴含的数量关系,特别注意相等、倍分关系. §11.1.3(1) (4) (6)解析:本题考察三角形的稳定性,多边形的不稳定性.习题§11.11、图中有6个三角形. △ABD ,△ADE ,△AEC ,△ABE ,△ADC,,△ABC解析:本题考察三角形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有2种选法:10,7,5;7,5,3解析:本题考察,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注意舍去不满足三边关系的选法. 3、AD 为中线 AE 为角平分线 AF 为高线.解析:本题考察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及位置,注意高与三角形之间的位置关系.4、(1)EC ,BC(2)∠CAD ,∠BAC(3)∠AFC(4)12B C ×AF 解析:本题考察中线、角平分、高线的数量关系,注意根据题意找相等及倍分关系.5、C解析:本题考察三角形的稳定性.6、(1)若6cm 为腰,则另一腰为6cm ,底边为8cm(2)若6cm 为底边,则两腰为7cm解析:本题考察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思想.7、(1)16或17(2)22解析:本题考察等腰三角形的分类思想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注意去掉4.4,9,因为不满足三边关系.AB D E FC A B CDE AF C B D E8、12 AD CE解析:有关高的计算。

(完整版)机械振动课后习题和答案第二章习题和答案

(完整版)机械振动课后习题和答案第二章习题和答案

2.1 弹簧下悬挂一物体,弹簧静伸长为δ。

设将物体向下拉,使弹簧有静伸长3δ,然后无初速度地释放,求此后的运动方程。

解:设物体质量为m ,弹簧刚度为k ,则:mg k δ=,即:n ω==取系统静平衡位置为原点0x =,系统运动方程为: δ⎧+=⎪=⎨⎪=⎩&&&00020mx kx x x (参考教材P14)解得:δω=()2cos n x t t2.2 弹簧不受力时长度为65cm ,下端挂上1kg 物体后弹簧长85cm 。

设用手托住物体使弹簧回到原长后无初速度地释放,试求物体的运动方程、振幅、周期及弹簧力的最大值。

解:由题可知:弹簧的静伸长0.850.650.2()m =-=V所以:7(/)n rad s ω=== 取系统的平衡位置为原点,得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为:20n x x ω+=&& 其中,初始条件:(0)0.2(0)0x x=-⎧⎨=⎩& (参考教材P14) 所以系统的响应为:()0.2cos ()n x t t m ω=- 弹簧力为:()()cos ()k n mg F kx t x t t N ω===-V因此:振幅为0.2m 、周期为2()7s π、弹簧力最大值为1N 。

2.3 重物1m 悬挂在刚度为k 的弹簧上并处于静平衡位置,另一重物2m 从高度为h 处自由落到1m 上而无弹跳,如图所示,求其后的运动。

解:取系统的上下运动x 为坐标,向上为正,静平衡位置为原点0x =,则当m 有x 位移时,系统有: 2121()2T E m m x =+& 212U kx =由()0T d E U +=可知:12()0m m x kx ++=&& 即:12/()n k m m ω=+系统的初始条件为:⎧=⎪⎨=-⎪+⎩&2020122m gx k m x gh m m (能量守恒得:221201()2m gh m m x =+&) 因此系统的响应为:01()cos sin n n x t A t A t ωω=+其中:ω⎧==⎪⎨==-⎪+⎩&200021122n m g A x k x m g ghk A k m m即:ωω=-2()(cos )n n m g x t t t k2.4 一质量为m 、转动惯量为I 的圆柱体作自由纯滚动,圆心受到一弹簧k 约束,如图所示,求系统的固有频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3节《练习十二》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3节《练习十二》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第3节《练习十二》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1.想一想,填一填。

(1)一筐橘子重x千克,26筐重()千克。

(2)n是大于1的自然数,与n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和()。

(3)幸福小学共有m名学生,其中男生230名,女生()名。

(4)运送了a千克苹果,比李叔叔多运12.5千克。

李叔叔运了()千克苹果,两人共运了()千克。

如果a=130,那么李叔叔运了()千克苹果。

2.根据运算定律在横线里填入适当的数字或字母。

7.2+(a+2.8)=a+( + )
(b+5.7)+4.3=b+( + )
(b×125)×8=b×( × )
2.5×(a×4)=( × )•
4×(25+a)=×+×
4b+7b=( + )•
ab+ac=•( + )
3.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底角是a°,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顶角的度数。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C,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参考答案
1.(1)26x (2)n-1 n+1 (3)m-230
(4)a-12.5 2a-12.5 117.5
2.7.2 2.8 5.7 4.3 8 125 2.5 4 a 4 25 4 a 4 7
b a b c
3.∠3=180°-2a°
4.a=C÷4。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数学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数学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数学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你谈谈对初中数学教学法的理解,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你是如何将这些教学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

第二题题目:假设你是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一章节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等多种方法?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方法呢?”请结合你的教学经验,谈谈你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第三题题目描述:请你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一知识点为例,设计一堂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活动。

要求说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

第四题题目:请谈谈你对“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解,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五题题目:请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第六题题目:请谈谈你对“课程标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第七题题目:假设你是初中数学教师,在一次数学课堂上,你发现有一个学生上课时分心,一直在玩弄手机,而其他学生也开始受到影响。

请提出你的处理策略,并说明如何确保这一事件不会对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第八题题目:请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

第九题题目:如果在课堂上,一名学生对您提出的解题方法表示怀疑,并且坚持认为他的方法也是正确的,您会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第十题题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设计一节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课堂教学教案。

第二题题目背景:您是一名即将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初中数学教师。

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您被要求设计一份教案,这份教案应当能够有效地展示您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认知水平的理解。

本题要求您根据指定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堂课的教案。

题目要求:假设您要教授的是八年级学生,课程内容为“二次函数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3页习题答案1. 2010年为+108.7mm; 2009年为-81.5 mm; 2008年为+53.5 mm.2.这个物体又移动了-1 m表示物体向左移动了1m这时物体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第4页习题答案1.解:有5个三角形,分别是△ABE,△ABC,△BEC,△BDC,△EDC.2.解:(1)不能;(2)不能;(3)能.理由略第5页习题答案:1.解:图(1)中∠B为锐角,图(2)中∠B为直角,图(3)中∠B为钝角,图(1)中AD在三角形内部,图(2)中AD 为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图(3)中AD在三角形的外部.锐角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上的高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部.2.(1)AF(或BF) CD AC (2)∠2 ∠ABC ∠4或∠ACF第7页习题答案:解:(1)(4)(6)具有稳定性第8页习题11.1答案1.解:图中共6个三角形,分别是△ABD,△ADE,△AEC,△ABE,AADC,△ABC.2.解:2种.四根木条每三条组成一组可组成四组,分别为10,7,5;10,7,3;10,5,3;7,5,3.其中7+5>10,7+3=10,5+3<10,5+3>7,所以第二组、第三组不能构成三角形,只有第一组、第四组能构成三角形,3.解:如图11-1-27所示,中线AD、高AE、角平分线AF.4.(1) EC BC (2) ∠DAC ∠BAC (3)∠AFC (4)1/2BC.AF5.C6.解:(1)当长为6 cm的边为腰时,则另一腰长为6 cm,底边长为20-12=8(cm),因为6+6>8,所以此时另两边的长为6 cm,8 cm.(2)当长为6 cm的边为底边时,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20-6)/2=7(cm),因为6+7>7,所以北时另两边的长分别为7 cm,7cm.7.(1) 解: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时,三角形的三边为5,5,6,因为5+5>6,所以三角形周长为5+5+6=16: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时,三角形的三边为6,6,5,因为6+5>6,所以三角形周长为6+6+5=17.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或17;(2)22.8.1:2 提示:用41/2BC.AD—丢AB.CE可得.9.解:∠1=∠2.理由如下:因为AD平分∠BAC,所以∠BAD=∠DAC.又DE//AC,所以∠DAC=∠1. 又DF//AB,所以∠DAB=∠2. 所以∠1=∠2.10.解:四边形木架钉1根木条;五边形木架钉2根木条;六边形木架钉3根木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3页练习答案1.解:因为∠CBD=∠CAD+∠ACB,所以∠ACB=∠CBD-∠CAD=45°-30°=15°.2.解:在△ACD中,∠D+∠DAC+∠DCA=180°,在△ABC中,∠B+∠BAC+∠BCA=180°,所以∠D+∠DAC+∠DCA+∠B+∠BAC+∠BCA=∠D+∠B+ ∠BAD+∠BCD=180°+180°=360°.所以40°+40°+150°+∠BCD= 360°. 所以∠BCD=13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页练习答案1.解:∠ACD=∠B.理由:因为CD⊥AB,所以△BCD是直角三角形,∠BDC=90°,所以∠B+∠BCD=90°,又因为∠ACB= 90°,所以∠ACD+∠BCD=∠ACB=90°,所以∠ACD=∠B(同角的余角相等).2.解:△ADE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因为∠C=90。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人教版

⼋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教版 认真做⼋年级数学课本习题,就⼀定能成功!⼩编整理了关于⼈教版⼋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的答案,希望对⼤家有帮助! ⼋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教版(⼀) 第41页练习 1.证明:∵ AB⊥BC,AD⊥DC,垂⾜分为B,D, ∴∠B=∠D=90°. 在△ABC和△ADC中, ∴△ABC≌△ADC(AAS). ∴AB=AD. 2.解:∵AB⊥BF ,DE⊥BF, ∴∠B=∠EDC=90°. 在△ABC和△EDC,中, ∴△ABC≌△EDC(ASA). ∴AB= DE. ⼋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教版(⼆) 习题12.2 1.解:△ABC与△ADC全等.理由如下: 在△ABC与△ADC中, ∴△ABC≌△ADC(SSS). 2.证明:在△ABE和△ACD中, ∴△ABE≌△ACD(SAS). ∴∠B=∠C(全等三⾓形的对应⾓相等). 3.只要测量A'B'的长即可,因为△AOB≌△A′OB′. 4.证明:∵∠ABD+∠3=180°, ∠ABC+∠4=180°, ⼜∠3=∠4, ∴∠ABD=∠ABC(等⾓的补⾓相等). 在△ABD和△ABC中, ∴△ABD≌△ABC(ASA). ∴AC=AD. 5.证明:在△ABC和△CDA中, ∴△ABC≌△CDA(AAS). ∴AB=CD. 6.解:相等,理由:由题意知AC= BC,∠C=∠C,∠ADC=∠BEC=90°, 所以△ADC≌△BEC(AAS). 所以AD=BE. 7.证明:(1)在Rt△ABD和Rt△ACD中, ∴Rt△ABD≌Rt△ACD( HL). ∴BD=CD. (2)∵Rt△ABD≌ Rt△ACD, ∴∠BAD=∠CAD. 8.证明:∵AC⊥CB,DB⊥CB, ∴∠ACB=∠DBC=90°. ∴△ACB和△DBC是直⾓三⾓形. 在Rt△ACB和Rt△DBC中, ∴Rt△ACB≌Rt△DBC(HL). ∴∠ABC=∠DCB(全等三⾓形的对应⾓相等). ∴∠ABD=∠ACD(等⾓的余⾓相等). 9.证明:∵BE=CF, ∴BE+EC=CF+EC.∴BC=EF. 在△ABC和△DEF中, ∴△ABC≌△DEF(SSS). ∴∠A=∠D. 10.证明:在△AOD和△COB中. ∴△AOD≌△COB(SAS).(6分) ∴∠A=∠C.(7分) 11.证明:∵AB//ED,AC//FD, ∴∠B=∠E,∠ACB=∠DFE. ⼜∵FB=CE,∴FB+FC=CE+FC, ∴BC= EF. 在△ABC和△DEF中, ∴△ABC≌△DEF(ASA). ∴AB=DE,AC=DF(全等三⾓形的对应边相等). 12.解:AE=CE. 证明如下:∵FC//AB, ∴∠F=∠ADE,∠FCE=∠A. 在△CEF和△AED中, ∴△CEF≌△AED(AAS). ∴ AE=CE(全等三⾓形的对应边相等). 13.解:△ABD≌△ACD,△ABE≌△ACE,△EBD≌△ECD. 在△ABD和△ACD中, ∴△ABD≌△ACD(SSS). ∴∠BAE= ∠CAE. 在△ABE和△ACE中, ∴△ABE≌△ACE(SAS). ∴BD=CD, 在△EBD和△ECD中, :.△EBD≌△ECD(SSS). ⼋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答案⼈教版(三) 习题12.3 1.解:∵PM⊥OA,PN⊥OB,∴∠OMP=∠ONP=90°.在Rt△OPM和Rt△ONP中,∴Rt△OMP≌Rt△ONP(HL). ∴PM=PN(全等三⾓形的对应边相等).∴OP是∠AOB的平分线. 2.证明:∵AD是∠BAC的平分线,且DE,DF分别垂直于AB ,AC,垂⾜分别为E,F,∴DE=DF.在Rt△BDE和Rt△CDF中,Rt△BDE≌Rt△CDF(HL). ∴EB=FC(全等三⾓形的对应边相等) 3.证明:∵CD⊥AB, BE⊥AC,∴∠BDO=∠CEO= 90°. ∵∠DOB=∠EOC,OB=OC, ∴△DOB≌△EOC ∴OD= OE. ∴AO是∠BAC的平分线. ∴∠1=∠2. 4.证明:如图12 -3-26所⽰,作DM⊥PE于M,DN⊥PF于N, ∵AD是∠BAC的平分线, ∴∠1=∠2. ⼜:PE//AB,PF∥AC, ∴∠1=∠3,∠2=∠4. ∴∠3 =∠4. ∴PD是∠EPF的平分线, ⼜∵DM⊥PE,DN⊥PF,∴DM=DN,即点D到PE和PF的距离相等. 5.证明:∵OC是∠ AOB的平分线,且PD⊥OA,PE⊥OB, ∴PD=PE,∠OPD=∠OPE. ∴∠DPF=∠EPF.在△DPF和△EPF中, ∴△DPF≌△EPF(SAS). ∴DF=EF(全等三⾓形的对应边相等). 6.解:AD与EF垂直. 证明:∵AD是△ABC的⾓平分线,DE⊥AB,DF⊥AC,∴DE=DF.在Rt△ADE和Rt△ADF中,∴Rt△ADE≌Rt△ADF(HL). ∴∠ADE=∠ADF.在△GDE和△GDF中, ∴△GDF≌△GDF(SAS). ∴∠DGE=∠DGF.⼜∵∠DGE+∠DGF=180°,∴∠DGE=∠DGF=90°,∴AD⊥EF. 7,证明:过点E作EF上AD于点F.如图12-3-27所⽰, ∵∠B=∠C= 90°, ∴EC⊥CD,EB⊥AB. ∵DE平分∠ADC, ∴EF=EC. ⼜∵E是BC的中点, ∴EC=EB. ∴EF=EB. ∵EF⊥AD,EB⊥AB, ∴AE是∠DAB的平分线,。

人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后习题

人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后习题

证明:因为 D 是 BC 的中点,
所以 BD=____
AB=___ 在与A中BD, A所C以D 根据BD ___
___ ___
ABD __ ACD
37 页练习 1、 如图,C 是 AB 的中点,AD=CE,CD=BE。求证:△ACD≌△CBE。
2、 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做法如下:如图,
3、填表
多边形的边数
7
20
内角和
15 180°
23 180°
外角和
3、 从八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作几条对角线?它们将八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这些
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八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
4、 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 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内角都相等。这
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A D
B C 3、五角星的五个角都是顶角为 36°的等腰三角形,为了画出五角星,还需要知道
4、 如图,在△ABC 中,AE 是中线,AD 是角平分线,AF 是高。填空:
(1) BE=____=1/2____.
(2) ∠BAD=____=1/2____;
A
(3)∠AFB=____=90°
(4)
5、 选择题。
B
EDF
C
下列图形中有稳定性的是()
A、正方形 C、直角三角形
B、长方形 D、平行四边形
B 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 C 14 页 1、 如图,∠ACB=90°,CD⊥AB,垂足为 D,∠ACD 与∠B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C
A
D
B
2、 如图,∠C=90°,∠1=∠2,△ADE 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答案习题11.11、图中共有6个三角形分别是:ABC ADC ABE AEC ADE ABD ∆∆∆∆∆∆、、、、、2、2种,每三条一组可组成四组,分别为:10,7,5;10,7,3;10,5,3;7,5,3;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只有第一组,第四组能构成三角形。

3、略4、(1)EC ;BC(2)∠DAC ;∠BAC(3)∠AFC(4)1/2BC ·AF5、C6、(1)当长为6 cm 的边为腰时,则另一腰长为6 cm ,底边长为20-12=8(cm),因为6+6>8,所以此时另两边的长为6cm ,8cm(2)当长为6 cm 的边为底边时,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20-6)/2=7(cm) 因为6+7>7,所以北时另两边的长分别为7cm ,7cm7、(1)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时,三角形的三边为5,5,6 因为5+5>6,所以三角形周长为5+5+6=16;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时,三角形的三边为6,6,5,因为6+5>6 所以三角形周长为6+6+5=17;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或17(2)228、1:29、解:∠1=∠2,理由如下:因为AD平分∠BAC,所以∠BAD=∠DAC又DE//AC,所以∠DAC=∠1又DF//AB,所以∠DAB=∠2所以∠1=∠210、四边形木架钉1根木条;五边形木架钉2根木条;六边形木架钉3根木条习题11.21、(1)x=33(2)x=60(3)x=54(4)x=602、(1)一个直角,因为如果有两个直角,三个内角的和就大于180°了(2)一个钝角,如果有两个钝角,三个内角的和就大于180°了(3)不可以,如果外角是锐角,则它的邻补角为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而不是直角三角形了3、∠A=50°,∠B=60°,∠C=70°4、70°5、解:∵AB//CD,∠A=40°,∴∠1=∠A=40°∵∠D=45°,∴∠2=∠1+∠D=40°+45°=85°6、解:∵AB//CD,∠A=45°,∴∠1=∠A=45°∵∠1=∠C+∠E,∴∠C+∠E=45°又∵∠C=∠E,∴∠C+∠C=45°∴∠C=22.5°7、解:因为∠ABC=80°-45°=35°又∠BAC= 45°+15°=60°,所以∠C =180°-35°-60°=85°8、解:∠BDC=∠A+∠ACD=62°+35°=97°,∠BFD=180°-∠BDC-∠ABE=180°-97°-20°=63°9、解:因为∠A+∠ABC+∠ACB=180°,∠A=100°所以∠ABC+∠ACB=180°-∠A=180°-100°=80°又因为∠1=∠2,∠3=∠4,所以∠2=1/2∠ABC,∠4=1/2∠ACB所以∠2 +∠4=1/2(∠ABC+∠ACB)=1/2×80°=40°所以x=180°-(∠2+∠4) =180°-40°=140°,所以x=140°10、180°;90°;90°11、证明:因为∠BAC是△ACE的一个外角所以∠BAC=∠ACE+∠E又因为CE平分∠ACD,所以∠ACE= ∠DCE所以∠BAC=∠DCE+∠E又因为∠DCE是△BCE的一个外角所以∠DCE=∠B+∠E所以∠BAC=∠B+ ∠E+∠E=∠B+2∠E习题11.31、图略,共9条2、x=120;x=30;x=753、多边形的边数3456812内角和180°360°540°720°1080°1800°外角和360°360°360°360°360°360°4、108°;144°5、九边形6、(1)三角形(2)设这个多边形是n边形,(n-2)×180=2×360,解得n=6,所以这个多边形为六边形7、AB//CD,BC//AD8、(1)是,BC⊥CD,所以⊥BCD=90°,又因为⊥1=⊥2=⊥3,所以⊥1=⊥2=⊥3=45°,⊥C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O是⊥DCB的平分线,所以CO是⊥BCD的高(2)CO⊥BD,所以AO⊥BD,即⊥4+⊥5=90°,又因为⊥4=60°,所以⊥5=30°(3)已知⊥BCD= 90°,⊥CDA=⊥1+⊥4=45°+60°=105°,⊥DAB=⊥5+⊥6=2×30°=60°,又因为⊥BCD+⊥CDA+⊥CBA+⊥DAB=360°所以⊥CBA=105°9、解:因为五边形ABCDE的内角都相等,所以⊥E=((5-2)×180°)/5=108°,所以⊥1=⊥2=1/2(180°-108°)=36°,同理⊥3=⊥4=36°,所以x=108-(36+36)=3610、解:平行;BC与EF有这种关系因为六边形ABCDEF的内角都相等所以⊥B=((6-2)×180°)/6=120°因为⊥BAD=60°,所以⊥B+⊥BAD=180°,所以BC//AD因为⊥DAF=120°-60°=60°,所以⊥F +⊥DAF=180°所以EF//AD,所以BC//EF同理可证AB//DE复习题111、解:因为S⊥ABD=1/2BD,AE=5cm2,AE=2 cm,所以BD=5cm 又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DC=BD=5cm,BC=2BD=10cm2、x=40;x=70;x=60;x=100;x=1153、多边形的边数:17;25内角和:5×180°;18×180°外角和都是360°4、5条,6个,相等900°5、76、证明: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A+⊥1+42°=180°又因为⊥A+10°=⊥1,所以⊥A十⊥A+10°+42°=180°,则⊥A=64°因为⊥ACD=64°,所以⊥A=⊥ACD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AB//CD7、解:⊥⊥C+⊥ABC+⊥A=180°,⊥⊥C+⊥C+1/2⊥C=180°,解得⊥C=72°又⊥BD是AC边上的高,⊥⊥BDC=90°⊥⊥DBC=90°-72°=18°8、解:⊥DAC=90°-⊥C= 20°⊥ABC=180°-⊥C-⊥BAC=60°又⊥AE,BF是角平分线⊥⊥ABF=1/2⊥ABC=30°,⊥BAE=1/2⊥BAC=25°⊥⊥AOB=180°-⊥ABF-⊥BAE=125°9、BD;PC;BD+PC;BP+CP10、解:因为五边形ABCDE的内角都相等所以⊥B=⊥C=((5-2)×180°)/5=108°又因为DF⊥AB,所以⊥BFD=90°在四边形BCDF中,⊥CDF+⊥BFD+⊥B+⊥C=360°所以⊥CDF=360°-⊥BFD-⊥B-⊥C=360°-90°-108°-108°=54°11、证明:(1)因为BE和CF是⊥ABC和⊥ACB的平分线所以⊥1=1/2⊥ABC,⊥2=1/2⊥ACB因为⊥BGC+⊥1+⊥2 =180°所以BGC=180°-(⊥1+⊥2)=180°-1/2(⊥ABC+⊥ACB)(2)因为⊥ABC+⊥ACB=180°-⊥A由(1)得,⊥BGC=180°-1/2(180°-⊥A)=90°+1/2⊥A12、证明: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A+⊥C=360°因为⊥A=⊥C=90°所以⊥ABC+⊥ADC= 360°-90°-90°=180°又因为BE平分⊥ABC,DF平分⊥ADC所以⊥EBC=1/2⊥ABC, ⊥CDF=1/2⊥ADC所以⊥EBC+⊥CDF=1/2(⊥ABC+⊥ADC)=1/2×180°=90°又因为⊥C=90°,所以⊥DFC+⊥CDF =90°所以⊥EBC=⊥DFC,所以BE//DF习题12.11、对应边:AC和CA对应角:⊥B和⊥D,⊥ACB和⊥CAD,⊥CAB和⊥ACD2、对应边:AN和AM,BN和CM对应角:⊥ANB和⊥AMC,⊥BAN和⊥CAM3、66°4、(1)对应边FG和MH,EF和NM,EG和NH对应角⊥E和⊥N,⊥EGF和⊥NHM(2)由(1)得NM=EF=2.1cm,GE=HN=3.3 cm所以HG=GE-EH=3.3-1.1=2.2cm5、解:⊥ACD=⊥BCE,⊥⊥ABC⊥⊥DEC,⊥⊥AC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ACB-⊥ACE=⊥DCE-⊥ACE(等式的基本性质)6、(1)对应边:AB和AC,AD和AE,BD和CE对应角:⊥A和⊥A,⊥ABD和⊥ACE,⊥ADB和⊥AEC(2)因为⊥A=50°,⊥ABD=39°,⊥AEC⊥⊥ADB所以⊥ADB=180°- 50°- 39°=91°,⊥ACE=39°又因为⊥ADB=⊥1+⊥2+⊥ACE,⊥1=⊥2所以2⊥1+39°=91°,所以⊥1= 26°习题13.11、都是轴对称图形,图略2、略3、有阴影的三角形与1,3成轴对称;整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共有2条对称轴4、⊥A'B'C'=90°,AB=6cm5、全等;不一定6、解:⊥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E=3cm⊥AD=CD,CE=AE=3cm又⊥⊥ABD的周长为13cm⊥AB+BD+AD=13cm,AB+BD+CD=13cm,AB+BC=13cm⊥AB+BC+AC=AB+BC+AE+CE=13+3+3=19cm故⊥ABC的周长为19cm7、是,2条8、直线b,d,f9、证明:⊥OA=OC,⊥A =⊥C,⊥AOB=⊥COD⊥⊥AOB⊥⊥COD,⊥OB=OD⊥BE=DE,⊥OE垂直平分BD10、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公路的交点是公共汽车站所建的位置11、AB和A'B'所在的直线相交,交点在L上;BC和B'C'所在的直线也相交,且交点在L上;AC和A'C'所在的直线不相交,它们所在的直线与对称轴L平行,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如果对应线段所在的直线相交,交点一定在对称轴上,如果对应线段所在的直线不相交,则与对称轴平行12、发射塔应建在两条高速公路m和n形成的角和平分线与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位置上,图略13、证明:(1)∵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PA=PB,又∵点P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PB=PC,∴PA=PB=PC(2)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到这个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习题13.21、略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依次为:(3,-6),(-7,-9),(6,-1),(-3,5),(0,-10)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依次为:(-3,6),(7,9),(-6,-1),(3,-5),(0,-10)3、B(1,-1),C(-1,-1),D(-1,1)4、略5、关于x轴对称;向上平移5个单位长度关于y轴对称;先关于x轴作轴对称,再关于y轴作轴对称6、7、略习题13.31、(1)35°,35°(2)解:80°的角是底角时,那么另一个底角为80°,顶角为180°-80°-80°=20°80°的角是顶角时,两个底角相等,均为1/2(180°-80°)=50°所以另外两个角是20°,80°或50°,50°2、证明:⊥AD⊥BC,⊥⊥ADB=⊥DBC又⊥BD平分⊥ABC,⊥⊥ABD=⊥DBC⊥⊥ABD=⊥ADB,⊥AB=AD3、解:⊥五角星的五个角都是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每个底角的度数是1/2×(180°- 36°)=72°⊥⊥AMB=180°-72°=108°4、解:⊥AB=AC,⊥BAC=100°⊥⊥B=⊥C=1/2(180°-⊥BAC)=1/2×(180°-100°)=40°又⊥AD⊥BC,⊥⊥BAD=⊥CAD=1/2⊥BAC=1/2×100°=50°5、证明:⊥CE//DA,⊥⊥A=⊥CEB又⊥⊥A=⊥B,⊥⊥CEB=⊥B⊥CE=CB,⊥⊥CEB是等腰三角形6、证明:⊥AB=AC⊥⊥B=⊥C,又⊥AD=AE⊥⊥ADE=⊥AED,⊥⊥ADB=⊥AEC在⊥ABD和⊥ACE中,有⊥B=⊥C,⊥ADB=⊥AEC,AB=AC⊥⊥ABD⊥⊥ACE(AAS),⊥BD=CE7、解:∵AB=AC,∠=40°∴∠ABC=∠C=1/2×(180°-40°)=70°又∵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DA=DB,∴∠A=∠ABD=40°∴∠DBC=∠ABC-∠ABD=70°-40°=30°8、略9、解:对的,因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重合10、证明:⊥BO平分⊥ABC,⊥⊥MBO=⊥CBO⊥MN⊥BC,⊥⊥BOM=⊥CBO,⊥⊥BOM=⊥MBO⊥BM=OM,同理CN=ON⊥AM+MN+AN=AM+OM+ON+AN=AM+BM+CN+AN=AB+AC即⊥AMN的周长等于AB+AC11、解:⊥⊥NBC=84°,⊥NAC=42°,⊥MBC=⊥NAC+⊥C即84°=42°+⊥C,⊥⊥C=42°,⊥BC=BA又⊥BA=15×(10-8)=30(n mile)⊥BC=30n mile,即从海岛B到灯塔C的距离是30n mile12、13略14、解:∵PQ=AP=AQ,∴△APQ是等边三角形∴∠APQ=∠AQP=∠PAQ=60°又∵BP=AP,∴∠BAP=∠B又∵∠BAP+∠B=∠AOQ=60°,∴∠BAP=∠B=30°同理∠CAQ=30°所以∠BAC=∠BAP+∠PAQ+∠CAQ=30°+60°+30°=120°15、略复习题131、1,2,4,5,6是2、略3、证明:连接BC,⊥点D是AB的中点,CD⊥AB⊥AC= BC,同理,AB=BC⊥AC=AB4、点A与点B关于x轴对称;点B与点E关于y轴对称;点C与点E不关于x轴对称,因为它们的纵坐标分别是3,-2,不互为相反数5、⊥D=25°,⊥E=40°,⊥DAE=115°6、证明:⊥AD=BC,BD=AC,AB=AB⊥⊥ABD⊥⊥BAC,⊥⊥C=⊥D又⊥⊥DEA=⊥CEB,AD=BC⊥⊥ADE⊥⊥BCE,⊥AE=BE⊥⊥EAB是等腰三角形7、证明:⊥在⊥ABC中,⊥ACB=90°⊥⊥A+⊥B=90°⊥⊥A=30°,⊥⊥B=60°,BC=1/2AB⊥⊥B+⊥BCD=90°,⊥⊥BCD=30°⊥BD=1/2BC,⊥BD=1/2×1/2AB=1/4AB8、解: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右6条对称轴,正八边形有8条对称轴,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9、(1)(4)是轴对称;(2)(3)是平移;(1)的对称轴是y轴;(4)的对称轴是x轴;(2)中图形I先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图形⊥;(3)中图形I先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图形⊥10、证明:因为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垂直于AB,AC 于点E,F,所以DE= DF,⊥DEA= ⊥DFA= 90°又因为DA=DA,所以Rt⊥ADE⊥Rt⊥ADF所以AE=AF,所以AD垂直平分EF11、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C,⊥A=⊥B=⊥C=60°又⊥AD= BE=CF,⊥BD=CE=AF⊥⊥ADF⊥⊥BED⊥⊥CFF,⊥DF=ED=FE所以⊥DEF是等边三角形12、略13、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AC的中点⊥⊥ABC=⊥ACB=60°,⊥ABD=⊥DBC=1/2⊥ABC=30°⊥⊥ACB=⊥CEB+⊥CDE ,⊥⊥CED=1/2⊥ACB=30°⊥⊥DBC=⊥CED ,⊥DB=DE14、15略习题14.126310108646543)2(11a b a a a x b )不对,()不对,()不对,()不对,(不对,)不对,、(248334616-22a b a q p x 、、、、- 8753231094.446-183⨯-、、、、y x b a y xaa a ab ab b a x x b ab 4618510228-42322233++-+--+、、、、33232222;842;5214;483;6161;1895y x x x x y y x x x x x x --+--+-++-++-、 2222343121;43;16;4;16b a ab x x p m x ab ++-+--;、 021,-272==+=时,原式当、原式x x x 82;15125-822-+-x x x 、B 30289⨯、6101.5810⨯、13、2323253103103)32()2()2()2(222b a n m n m n m n m =⋅=⋅=⋅=+ 14、938;1>=x x 习题14.2 999996;3999999;425;94;1;9412222222b b a y x y x ----、9604;3969;94249;144;92416;2520422222222b ab a m m y xy x b ab a +-+++-++、168;961244;12;2458532422222+-++-+--++--x x y x y xy x y xy x x x 、2121,31,101242=-==+=时,原式当、原式y x y xy 5、5cm6、224)2()2()2(222ab a b a b a πππππ=⨯=--+ 7、19 8、778<x 9、61,23-==y x习题14.3)2)(3();23(q p 2)4(3);23(512---+-+m a q p c a bc a a )(;、))((3);127.0)(127.0();2)(2(3);61)(61(2y x y x p p y x y x b b -+-+-+-+、222222)(;)85(;)()21(;)7(;)15(3c b a a m n y m t ++--+-+、 4、314;5105.08⨯ ))((3;)2();2)(2(;)(522y x y x a y x y p p b a -+---++、 6、2207、222cm 84.1754=-r R ππ8、)1(4)2()1(4222222-=---=-⨯x x x x x 或 9、12±=m10、略11、)35)(35();2)(2(-+-+x x x x复习题14 39204;96.3599;12444;55;344;4122242297+--++--+y x y xy x x x b ab a y x 、xz y x a a b ---87;232;94;322252、 22)233(;)2();(2);45)(45(3+----+y x b a b a x y x y x 、 )(t 101.248412⨯、)(28.622)1(275km R R ≈=-+πππ、3232;46;4;298622-+---+xy z yz y x x 、 222)2(;)3();12)(12)(14();3)(3(7b a y x y x x x x x x +---++-+、17;4822=+=y x xy 、9、370.32(t )10、(1)规律:3×9-2×10=7;14×8-7×15=7(2)是有同样规律(3)设左上角数字为n ,其后面数字为n+1,其下面数字为n+7,右下角数字为n+8,则(n+1)(n+7)-n(n+8)=n2+7n+n+7-n2-8n=711、证明:∵(2n+1)2-(2n -1)2=[(2n+1)+(2n -1)][(2n+1)-(2n -1)]=4n ×2=8n ,又∵n 是整数,∴8n 是8的倍数∴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是8的倍数12、略习题15.1分式万字;、;11;/2.0101201--+t h km x n m nm n m b b a b a c m a x x y x b x -++-+++-,2,,3,1512),(43,3,122分式:、整式: 3、x ≠0;x ≠3;x ≠-5/3;x ≠±44、(1)(2)都相等,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可求出5、yx n m b a x y 2;34;2;52-- 263;23;516-++x b a a c b x ;、)32)(32(9124,)32)(32(2;)(22,)(2;3,318;69,62722222222222-++--+++-m m m m m m mn y x xy y x y x b a ac b a bc y x y xy 、8、(1)x ≠0且x ≠1(2)x 取任意实数 min 10120-120009+ωω、 10、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为n/m ,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为(2n+q)/(m+p)11、解:大长方形的面积为222b ab a ++因为大长方形的长为2(a+b ) 则大长方形的宽为)(2)(2222m b a b a b ab a +=+++ 12、正确;不正确,正确答案为x y x-13、a b a b x -≠==且5;1习题15.2xy m n xz y c a 4;;21;412-、 xy x x x x x y x b a a -++---;6;)2(32;122、 abz y x b 45;;2;2534262-、 xa x x -13;11;1)1(314++-;、 yx y x y p mn n p m ab 81;)(27;20158;10752232++-、)(322;823;)(;622224333222b a ab b a y x y x y x y x a b a b -++++-+、n mb a yz x ab 12;27;2;673323--、-7-7-5-5103.01105.67102108⨯⨯⨯;;;、-8-510109;、)(10km mq nptt q p m n =⋅⋅、倍、3-m 10m11)(33122t a a m+、)/(2132h km t t n-、)(5.02)5.0(14h n n n --、))()(()()()(;15222222a c c b b a c b b a a c mnp n m p ----+-+-++、15、略习题15.31、x=3/4;x=7/6;无解;x=4;x=-3;x=1;x=-6/7;12、(1)方程两边同乘x -1,得1+a( x -1) =x -1去括号,得1+ax -a=x -1移项,合并同类项,得(a -1)x=a -2因为a≠1,所以a -1≠0方程两边同除以a-1,得x=(a-2)/(a-1)检验:当x=(a-2)/(a-1)时,x-1=(a-2)/(a-1)-1= (a-2-a+1)/(a-1)=(-1)/(a-1)≠0所以x=(a-2)/(a-1)是原方程的解(2)方程两边同乘x(x+1),得m(x+1) -x=0去括号,得mx+m-x=0移项,得(m-1)x=-m因为m≠1,所以m-1≠0方程两边同除以m-1,得x=(-m)/(m-1)检验:因为m≠0,m≠1,所以x(x+1)=-m/(m-1)×[-m/(m-1)+1]=m/[(m-1)2]≠0所以x=-m/(m-1)是原分式方程的解3、解:设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是3x km/h,4x km/h列方程,得6/3x+1/3=10/4x解得x=3/2经检验知x=3/2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则3x=9/2,4x=6答: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是9/2 km/h,6 km/h4、A型机器人每小时搬运90kg,B型机器人每小时搬运60kg5、解:设李强单独清点完这批图书需要x h,张明3 h清点完这批图书的一半,则每小时清点这批图书的1/6,根据两人的工作量之和是总工作量的1/2,列方程得:1.2×(1/x+1/6)=1/2,解得x=4经检验知x=4是原分式方程的解答:如果李强单独清点这批图书需要4 h6、解:因为小水管的口径是大水管的1/2,那么小水管与大水管的横截面积比为S小/S大=πr2/[π(2r)2]=1/4.设小水管的注水速度为xm3/min,那么大水管的注水速度为4xm3/min由题意得(1/2 V)/X+(1/2 V)/4x=t,解得x=5V/8t经检验,x=5V/8t是方程的根,它符合题意所以4x=5V/2t答:小水管的注水速度为5V/8tm3/min,大水管的注水速度为5V/2tm3/min7、解:设原来玉米平均每公顷产量是xt,则现在平均每公顷产量是(x+a)t,根据增产前后土地面积不变列方程,得m/x=(m+20)/(x+a)解得x=ma/20检验:因为m,a都是正数,x=ma/20时,x(x+a)≠0所以x=ma/20是原分式方程的解答:原来和现在玉米平均每公顷的产量是ma/20t与(ma/20+a)t 8、解:设第二小组速度为x m/min,则第一小组速度为1. 2x m/min由题意,得450/x-(450 )/1.2x=15,解得x=5检验:当x=5时,1.2x≠0,所以x=5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此时1.2x=1.2×5=6 (m/min)答:两小组的攀登速度分别为6 m/min,5 m/min设第二小组的攀登速度为x m/min,那么第一小组的攀登速度为ax m/min根据题意得h/x=h/ax+t方程丙边同乘ax,得ha=h+atx解得x=(ha-h)/at经检验x=(ha-h)/at是原分式方程的解,(ha-h)/at·a=(ha-h)/t答:第一小组的攀登速度是(ha-h)/tm/min第二小组的攀登速度是(ha-h)/atm/min9、解:一飞机在顺风飞行920 km和逆风飞行680 km共用去的时间,正好等于它在无风时飞行1600 km用去的时间.若风速为40 km/h,求飞机在无风时飞行的速度设飞机在无风时的飞行速度为xkm/h,则顺风速度为(x+ 40) km/h,逆风速度为(x-40) km/h根据题意列方程得:920/(x+40)+680/(x-40)=(1 600)/x解得x=800/3检验:x=800/3时,x(x+40) (x-40)≠0所以x=800/3是原分式方程的解答:飞机在无风时的飞行速度为800/3krn/h复习题152)(2;;51;115;312b a ab y x z a n b a x +++分式:、整式: 2629622222229;;42442;1;2422zy x y x v u uv v u yx t s st s ---+-+-、 2224222;;1;1;168;161642;163y x ba b b a x x qr r q p x x x b -+--++-+-;、 6354-=x 、无解; 5、232;212≠±≠-≠-≠x x x x 且且 6、的值的值;小于;大于2212- 7、当x=-7时,11)2(3)1(2---+x x 与的值相等8、设现在平均每天生产x 台机器,则原计划每天生产(x -50)台机器 根据题意600/x=450/(x -50),解得x= 200检验:当x=200时,x(x - 50)≠0所以x=200是原分式方程的解答:现在平均每天生产200台机器9、设一个农民人工收割小麦每小时收割xhm2,则收割机每小时收割小麦150xhm2.根据题意,得10/150x=10/100x -1,解得x=1/30.经检验知x=1/30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所以150x=150×1/30=5(hm2).答:这台收割机每小时收割5hm2小麦10、设前一小时的平均行驶速度为x km/h ,则一小时后的平均速度为1.5x km /h根据题意,得180/x=1+(180-x)/1.5x+40/60,解得x=60经检验知x=60是原分式方程的解答:前一小时的行驶速度为60 km /h-0.22.3,33121,1111=-=+===+--=时,原式当原式;时,原式当、原式x x x x x )(2,)()(2122222r R r R S a S r R r R a -+-==-+-πππ所以、13、不能为0,此时式子没有意义。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总4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3页习题答案1. 2010年为+108.7mm; 2009年为-81.5 mm; 2008年为+53.5 mm.2.这个物体又移动了-1 m表示物体向左移动了1m这时物体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第4页习题答案1.解:有5个三角形,分别是△ABE,△ABC,△BEC,△BDC,△EDC.2.解:(1)不能;(2)不能;(3)能.理由略第5页习题答案:1.解:图(1)中∠B为锐角,图(2)中∠B为直角,图(3)中∠B为钝角,图(1)中AD在三角形内部,图(2)中AD 为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图(3)中AD在三角形的外部.锐角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上的高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部.2.(1)AF(或BF) CD AC (2)∠2 ∠ABC ∠4或∠ACF第7页习题答案:解:(1)(4)(6)具有稳定性第8页习题11.1答案1.解:图中共6个三角形,分别是△ABD,△ADE,△AEC,△ABE,AADC,△ABC.2.解:2种.四根木条每三条组成一组可组成四组,分别为10,7,5;10,7,3;10,5,3;7,5,3.其中7+5>10,7+3=10,5+3<10,5+3>7,所以第二组、第三组不能构成三角形,只有第一组、第四组能构成三角形,3.解:如图11-1-27所示,中线AD、高AE、角平分线AF.4.(1) EC BC (2) ∠DAC ∠BAC (3)∠AFC (4)1/2BC.AF5.C6.解:(1)当长为6 cm的边为腰时,则另一腰长为6 cm,底边长为20-12=8(cm),因为6+6>8,所以此时另两边的长为6 cm,8 cm.(2)当长为6 cm的边为底边时,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20-6)/2=7(cm),因为6+7>7,所以北时另两边的长分别为7 cm,7cm.7.(1) 解: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时,三角形的三边为5,5,6,因为5+5>6,所以三角形周长为5+5+6=16: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时,三角形的三边为6,6,5,因为6+5>6,所以三角形周长为6+6+5=17.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或17;(2)22.8.1:2 提示:用41/2BC.AD—丢AB.CE可得.9.解:∠1=∠2.理由如下:因为AD平分∠BAC,所以∠BAD=∠DAC.又DE//AC,所以∠DAC=∠1. 又DF//AB,所以∠DAB=∠2. 所以∠1=∠2.10.解:四边形木架钉1根木条;五边形木架钉2根木条;六边形木架钉3根木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3页练习答案1.解:因为∠CBD=∠CAD+∠ACB,所以∠ACB=∠CBD-∠CAD=45°-30°=15°.2.解:在△ACD中,∠D+∠DAC+∠DCA=180°,在△ABC中,∠B+∠BAC+∠BCA=180°,所以∠D+∠DAC+∠DCA+∠B+∠BAC+∠BCA=∠D+∠B+ ∠BAD+∠BCD=180°+180°=360°.所以40°+40°+150°+∠BCD= 360°. 所以∠BCD=13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页练习答案1.解:∠ACD=∠B.理由:因为CD⊥AB,所以△BCD是直角三角形,∠BDC=90°,所以∠B+∠BCD=90°,又因为∠ACB= 90°,所以∠ACD+∠BCD=∠ACB=90°,所以∠ACD=∠B(同角的余角相等).2.解:△ADE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因为∠C=90。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请将自己的答案填写在表格当中)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2.阶段④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C.变质作用 D.流水沉积下图为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

据此回答3~4题。

3.河流a、b、c三处与三幅剖面图对应正确的是()A.a-①B.b-②C.c-③D.a-②4.对a、b、c三处所受到的侵蚀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a处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B.b处以下蚀作用为主,侧蚀减弱C.c处以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为主D.下蚀作用是a、b、c三河段共有的主要作用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道示意图,图中①②两点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

据此回答5~7题。

5.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河水流速和含沙量的差异是()A.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小,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大B.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大,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小C.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小,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大D.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大,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小6.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②两处河水流速与往年同期相比()A.①变快,②变慢B.①变慢,②变快C.都变快 D.都变慢7.一艘采沙船在②处附近水域作业时,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

此处沙、砾共存的原因可能是()A.该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B.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侵蚀力强C.该河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沙、砾一起沉积D.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下图为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某河段,实线表示某时期的河岸线,虚线为另一时期的河岸线。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带答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带答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带答案课后及时的做复习题可以极大程度的积累八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上册数学的复习题带答案,大家快来跟一起欣赏吧。

八年级上册数学复习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如图,下列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1)、(2)B.(1)、(3)C.(1)、(4)D.(2)、(3)2.在3.14、、、、、0.2020020002这六个数中,无理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3.已知点P在第四象限,且到x轴的距离为3,到y轴的距离为2,则点P的坐标为( )A.(-2,3)B.(2,-3)C.(3,-2)D.(-3,2)4. 已知正比例函数y=kx (k 0)的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一次函数y=x+k的图象大致是下列选项中的( )5.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唯一画出△ABC的是( )A.AB=5,BC=3,AC=8B.AB=4,BC=3,A=30C. A=60 ,B=45 ,AB=4D. C=90 ,AB=6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50 ,则该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余角是( )A.25B.40 或30C.25 或40D.507.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00cm,则能反映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y(cm)与底边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的图象是( )A B C D8.设0A. B. C.k D.9.下列命题①如果a、b、c为一组勾股数,那么3a、4b、5c 仍是勾股数;②含有30 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之比是3∶4∶5;③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是,,,那么此三角形必是直角三角形;④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是a、b、c,(c a = b),那么a2∶b2∶c2=1∶1∶2;⑤无限小数是无理数。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10.如图所示,函数y1=|x|和y2= x+ 的图象相交于(-1,1),(2,2)两点,当y1 y2时,x的取值范围是( )A.x -1B.-1C.x 2D.x -1或x 2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24分)11. =_________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答案第一章有理数习题1.1:1.有理数是指能够用两个整数的比表示的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

2.(1)+12;(2)-7;(3)-32;(4)+18;(5)03.(1)-8;(2)-76;(3)0;(4)+20;(5)+9;(6)+364.(1)-9;(2)+24;(3)0;(4)-14;(5)+425.(1)0;(2)-45;(3)2;(4)-88;(5)9;(6)-656.(1)+13;(2)-37;(3)-45;(4)0;(5)+16;(6)+1;(7)-77;(8)+887.(1)-0.2;(2)+0.8;(3)-0.05;(4)+0.15;(5)-0.6;(6)+0.38.(1)-0.1;(2)+0.2;(3)-1.3;(4)+0.5;(5)-0.7;(6)+1.2习题1.2:1.(1)-4.3;(2)0;(3)-2.8;(4)-3.4;(5)-2.92. (1) -12.15 (2) 1.2 (3) -1.25 (4) -0.125 (5) 1.48 (6)3.4 (7) -15.6253. (1) -1.375 (2) 5.5 (3) 7 (4) -3.2 (5) -0.894 (6) 12.1254. (1) 69.50 (2) -8.2 (3) -1.8 (4) 1.7 (5) -0.02习题1.3:1. 总结:两个整数的和、差、积仍然是有理数。

2. 总结:两个有理数的和、积、商仍然是有理数,但当除数为0时,没有意义。

3. 总结:有理数的相反数仍然是有理数。

习题1.4:1. 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等于该数与0之间的距离,绝对值表示数的大小。

2. (1) 3 (2) 8 (3) 15 (4) -63. (1) 6 (2) -14 (3) 20 (4) -3习题1.5:1. (1) -2.5 (2) -0.2 (3) 0.6 (4)3.52. (1) 1.3 (2) -0.7 (3) 0.9 (4) -0.1习题1.6:1. (1) 7 (2) 0 (3) 5 (4) 8 (5) -42. (1) -0.5 (2) -0.3 (3) -0.4 (4) 0.2 (5) -0.1习题1.7:1. x = -52. x = 33. x = -5习题1.8:1. 自定义答案第二章代数初步习题2.1:1. 解:x = 32. 解:x = 13. 解:x = 3习题2.2:1. 解:x = 22. 解:x = 03. 解:x = -1习题2.3:1. 代解得a = 6,b = 4习题2.4:1. 代入原式:1 + (2 + 3 + 4) = 1 + 9 = 102. 解:x = 83. 代入原式:3(8) = 24习题2.5:1. 代入原式:6 - (20 + 14) = 6 - 34 = -28习题2.6:1. 解:x = 3习题2.7:1. 解:x = 9习题2.8:1. 解:x = -5习题2.9:1. 解:x = 3习题2.10:1. 解:x = 4习题2.11:1. 解:x = 2习题2.12:1. 代入原式:8(2) = 16习题2.13:1. 解:y = 4习题2.14:1. 解:x = 62. 解:y = 6习题2.15:1. 解:x = -2习题2.16:1. 解:x = 7习题2.17:1. 解:a = 5习题2.18:1. 解:x = 1习题2.19:1. 解:x = -8习题2.20:1. 解:y = -3习题2.21:1. 解:x = 0习题2.22:1. 解:x = -4习题2.23:1. 解:x = -12习题2.24:1. 解:y = -4习题2.25:1. 代入原式:8 - (-12) = 8 + 12 = 202. 代入原式:-5 - (-3) = -5 + 3 = -83. 代入原式:3 - 7 = -4习题2.26:1. 代入原式:3 + 5(4) = 3 + 20 = 23习题2.27:1. 代入原式:4 + 5(-2) = 4 - 10 = -6习题2.28:1. 代入原式:7 - 5(3) = 7 - 15 = -8习题2.29:1. 代入原式:-3 + 5(-2) + 4 = -3 - 10 + 4 = -9习题2.30:1. 代入原式:3(5 - 2) = 3(3) = 9综上所述,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书第一章和第二章习题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试题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一、选择题:1.如图1所示,在△ABC 中,∠ACB=90°,把△ABC 沿直线AC 翻折180°,使点B 落在点B ′的位置,则线段AC 具有性质( )A.是边BB ′上的中线B.是边BB ′上的高C.是∠BAB ′的角平分线D.以上三种性质合一B 'C B AED C B AFECA(1) (2) (3)2.如图2所示,D,E 分别是△ABC 的边AC,BC 的中点,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DE 是△BCD 的中线 B.BD 是△ABC 的中线 C.AD=DC,BD=EC D.∠C 的对边是DE3.如图3所示,在△ABC 中,已知点D,E,F 分别为边BC,AD,CE 的中点, 且S △ABC =4cm 2,则S 阴影等于( )A.2cm 2B.1cm 2C.12cm 2 D.14cm 24.在△ABC,∠A=90°,角平分线AE 、中线AD 、高AH 的大小关系为( )A.AH<AE<ADB.AH<AD<AEC.AH ≤AD ≤AED.AH ≤AE ≤AD5.在△ABC 中,D 是BC 上的点,且BD:DC=2:1,S △ACD =12,那么S △ABC 等于( ) A.30 B.36 C.72 D.24 二、填空题: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所夹的钝角为_______度.2.等腰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中线的总条数为________.3.在△ABC 中,∠B=80°,∠C=40°,AD,AE 分别是△ABC 的高线和角平分线, 则∠DAE 的度数为_________.4.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在_______,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在__________,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在_____. 三、解答题1.如图所示,在△ABC 中,∠C-∠B=90°,AE 是∠BAC 的平分线,求∠AEC 的度数.EBA2.在△ABC 中,AB=AC,AD 是中线,△ABC 的周长为34cm,△ABD 的周长为30cm, 求AD 的长.参考答案:一、1.D 2.D 3.B 4.D 5.B二、1.135 2.3条或7条 3.20°4.三角形内部三角形内部三角形内部、边上或外部三、1.∠AEC=45° 2.AD=13cm习题试解预习法检验预习效果的最佳途径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直接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16.11、当a 是怎样的实数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1(2(3;(4. 解析:(1)由a +2≥0,得a ≥-2; (2)由3-a ≥0,得a ≤3; (3)由5a ≥0,得a ≥0; (4)由2a +1≥0,得12a -≥.2、计算:(1)2;(2)2(;(3)2;(4)2;(5(6)2(-;(7(8).解析:(1)25=;(2)222((1)0.2=-⨯=;(3)227=;(4)2225125=⨯=;(510==;(6)222((7)14-=-⨯=;(723==;(8)25==-.3、用代数式表示:(1)面积为S 的圆的半径;(2)面积为S 且两条邻边的比为2︰3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解析:(1)设半径为r (r>0),由2r S r π==,得(2)设两条邻边长为2x ,3x (x>0),则有2x ·3x=S ,得x =所以两条邻边长为4、利用2(0)a a =≥,把下列非负数分别写成一个非负数的平方的形式: (1)9;(2)5;(3)2.5;(4)0.25;(5)12;(6)0.解析:(1)9=32;(2)5=2;(3)2.5=2;(4)0.25=0.52;(5)212=;(6)0=02.5、半径为r cm 的圆的面积是,半径为2cm 和3cm 的两个圆的面积之和.求r 的值.解析:222223,13,0,r r r r πππππ=⨯+⨯∴=>∴=6、△ABC 的面积为12,AB 边上的高是AB 边长的4倍.求AB 的长.7、当x 是怎样的实数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1(2(3(4 答案:(1)x 为任意实数;(2)x 为任意实数;(3)x >0;(4)x >-1.8、小球从离地面为h (单位:m )的高处自由下落,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为t (单位:s ).经过实验,发现h 与t 2成正比例关系,而且当h=20时,t=2.试用h 表示t ,并分别求当h=10和h=25时,小球落地所用的时间.答案:h=5t 29、(1是整数,求自然数n 所有可能的值;(2n 的最小值. 答案:(1)2,9,14,17,18;(2)6.因为24n=22×6×n n 是6.10、一个圆柱体的高为10,体积为V .求它的底面半径r (用含V 的代数式表示),并分别求当V=5π,10π和20π时,底面半径r 的大小.答案:2r =习题16.21、计算:(1(2(;(3(4.答案:(1)(2)-(3)(4)2、计算:(1(2(3(4.答案:(1)32;(2)(3(43、化简:(1(2(3(4答案:(1)14;(2)(3)37;(4.4、化简:(1)2;(2(3(4;(5(6.答案:(1(2)2(3)30;(4)3;(5)(6)5、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2b a-+的值;(1)a=1,b=10,c=-15;(2)a=2,b=-8,c=5.答案:(1)5-+;(26、设长方形的面积为S,相邻两边分别为a,b.(1)已知a=b=S;(2)已知a=b=,求S.答案:(1)(2)240.7、设正方形的面积为S,边长为a.(1)已知S=50,求a;(2)已知S=242,求a.答案:(1)(2)8、计算:(1;(2(3(4答案:(1)1.2;(2)32;(3)13;(4)15.9 1.414≈答案:0.707,2.828.10、设长方形的面积为S,相邻两边长分别为a,b.已知S a==,求b..11、已知长方体的体积V=h=S.答案:263.12、如图,从一个大正方形中裁去面积为15cm 2和24cm 2的两个小正方形,求留下部分的面积.答案:21210cm .13、用计算器计算:(19919⨯+;(29999199⨯+;(39999991999⨯+(49999999919999⨯+.观察上面几题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用你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题的结果:9999999991999________.n n n ⨯+=个个个答案:(1)10;(2)100;(3)1000;(4)10000.01000n 个.习题16.31、下列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1235=(2)2222=;(3)3223=;(4)188943212==-=. 答案:(123 (2)不正确,22 (3)不正确,32222=(4)不正确,222==.2、计算:(1);(2(3(4)3a .答案:(1)(2(3);(4)17a .3、计算:(1;(2(3)-;(4)1324-.答案:(1)0;(2(3)(4)4、计算:(1)(2);(3)2;(4)答案:(1)6+(2)-6;(3)95+(4)4312+.5、已知5 2.236≈,求154545545-+的近似值(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答案:7.83.6、已知31,31x y =+=-,求下列各式的值: (1)x 2+2xy +y 2;(2)x 2-y 2. 答案:(1)12;(2)43.7、如图,在Rt △ABC 中,∠C=90°,CB=CA=a .求AB 的长.2a .8、已知110a a+=,求1a a -的值.答案:6.9、在下列各方程后面的括号内分别给出了一组数,从中找出方程的解: (1)2x 2-6=0,3,6,3,6);(2)2(x +5)2=24,(523,523,523,523)+--+--. 答案:(1)3(2)235±.复习题161、当x 是怎样的实数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13x + (221x -;(3(4答案:(1)x ≥-3;(2)12x >;(3)23x <;(4)x ≠1.2、化简:(1 (2 (3 (4(5 (6答案:(1)(2);(33;(4(5);(63、计算:(1)-;(2)÷(3);(4)(5)2;(6)2.答案:(1(2(3)6;(4)2-;(5)35+;(6)5.4、正方形的边长为a cm ,它的面积与长为96cm ,宽为12cm 的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求a 的值.答案:5、已知1x =,求代数式x 2+5x -6的值.答案:5.6、已知2x =,求代数式2(7(2x x ++的值.答案:23+.7、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热量,电流I (单位:A )、导线电阻R (单位:Ω)、通电时间t (单位:s )与产生的热量Q (单位:J )满足Q=I 2Rt .已知导线的电阻为5Ω,1s 时间导线产生30J 的热量,求电流I 的值(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答案:2.45A .8、已知n 是正整数,189n 是整数,求n 的最小值.答案:21. 9、(1)把一个圆心为点O ,半径为r 的圆的面积四等分.请你尽可能多地设想各种分割方法.(2)如图,以点O 为圆心的三个同心圆把以OA 为半径的大圆O 的面积四等分.求这三个圆的半径OB ,OC ,OD 的长.答案:(1)例如,相互垂直的直径将圆的面积四等分; (2)设OA=r ,则12OD r =,22OC r =,32OB =.10、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22334422;33;4.33881515=== 类比上述式子,再写出几个同类型的式子.你能看出其中的规律吗?用字母表示这一规律,并给出证明.答案:2211n n n nn n +=--32211n n n n n +=--,再两边开平方即可.习题17.11、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和b,斜边长为c.(1)已知a=12,b=5,求c;(2)已知a=3,c=4,求b;(3)已知c=10,b=9,求a.答案:(1)13;(2)7;(3)19.2、一木杆在离地面3m处折断,木杆顶端落在离木杆底端4m处.木杆折断之前有多高?答案:8m.3、如图,一个圆锥的高AO=2.4,底面半径OB=0.7.AB的长是多少?答案:2.5.4、已知长方形零件尺寸(单位:mm)如图,求两孔中心的距离(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答案:43.4mm.5、如图,要从电线杆离地面5m处向地面拉一条长7m的钢缆.求地面钢缆固定点A 到电线杆底部B的距离(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答案:4.9m.620的点.答案:略.7、在△ABC中,∠C=90°,AB=c.(1)如果∠A=30°,求BC,AC;(2)如果∠A=45°,求BC,AC.答案:(1)12BC c=,32AC c=;(2)22BC c=,22AC=.8、在△ABC中,∠C=90°,AC=2.1,BC=2.8.求:(1)△ABC的面积;(2)斜边AB;(3)高CD.答案:(1)2.94;(2)3.5;(3)1.68.9、已知一个三角形工件尺寸(单位:mm)如图,计算高l的长(结果取整数).答案:82mm.10、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水池一边的中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水面.水的深度与这根芦苇的长度分别是多少?答案:12尺,13尺.11、如图,在Rt△ABC中,∠C=90°,∠A=30°,AC=2.求斜边AB的长.答案:43 3.12、有5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排列形式如图.请把它们分割后拼接成一个大正方形.答案:分割方法和拼接方法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13、如图,分别以等腰Rt △ACD 的边AD ,AC ,CD 为直径画半圆.求证:所得两个月形图案AGCE 和DHCF 的面积之和(图中阴影部分)等于Rt △ACD 的面积.答案:2211()228AEC AC S AC ππ==半圆,218CFD S CD π=半圆,218ACD S AD π=半圆.因为∠ACD=90°,根据勾股定理得AC 2+CD 2=AD 2,所以 S 半圆AEC +S 半圆CFD =S 半圆ACD ,S 阴影=S △ACD + S 半圆AEC +S 半圆CFD -S 半圆ACD , 即S 阴影=S △ACD .14、如图,△ACB 和△EC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的顶点A 在△ECD 的斜边DE 上.求证:AE 2+AD 2=2AC 2.证明:证法1:如图(1),连接BD .∵△ECD 和△ACB 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EC=CD ,AC=CB ,∠ECD=∠ACB=90°. ∴∠ECA=∠DCB . ∴△ACE ≌△DCB .∴AE=DB ,∠CDB=∠E=45°. 又∠EDC=45°, ∴∠ADB=90°.在Rt△ADB中,AD2+DB2=AB2,得AD2+AE2=AC2+CB2,即AE2+AD2=2AC2.证法2:如图(2),作AF⊥EC,AG⊥CD,由条件可知,AG=FC.在Rt△AF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F2+FC2=AC2.∴AF2+AG2=AC2.在等腰Rt△AFE和等腰Rt△AGD中,由勾股定理得AF2+FE2=AE2,AG2+GD2=AD2.又AF=FE,AG=GD,∴2AF2=AE2,2AG2=AD2.而2AF2+2AG2=2AC2,∴AE2+AD2=2AC2.习题17.21、判断由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1)a=7,b=24,c=25;(2)41a=b=4,c=5;(3)54a=,b=1,34c=;(4)a=40,b=50,c=60.答案:(1)是;(2)是;(3)是;(4)不是.2、下列各命题都成立,写出它们的逆命题.这些逆命题成立吗?(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它们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4)如果两个实数相等,那么它们的平方相等.答案:(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成立.(2)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不成立.(3)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成立.(4)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这两个实数相等.不成立.3、小明向东走80m后,沿另一方向又走了60m,再沿第三个方向走100m回到原地.小明向东走80m后是向哪个方向走的?答案:向北或向南.4、在△ABC中,AB=13,BC=10,BC边上的中线AD=12.求AC.答案:13.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3,BC=4,CD=12,AD=13,∠B=90°.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答案:36.6、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F是CD上一点,且14CF CD.求证∠AEF=90°.答案:设AB=4k,则BE=CE=2k,CF=k,DF=3k.∵∠B=90°,∴AE2=(4k)2+(2k)2=20k2.同理,EF2=5k2,AF2=25k2.∴AE2+EF2=AF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AEF为直角三角形.∴∠AEF=90°.7、我们知道3,4,5是一组勾股数,那么3k,4k,5k(k是正整数)也是一组勾股数吗?一般地,如果a,b,c是一组勾股数,那么ak,bk,ck(k是正整数)也是一组勾股数吗?答案:因为(3k)2+(4k)2=9k2+16k2=25k2=(5k)2,所以3k,4k,5k(k是正整数)为勾股数.如果a,b,c为勾股数,即a2+b2=c2,那么(ak)2+(bk)2=a2k2+b2k2=(a2+b2)k2=c2k2=(ck)2.因此,ak,bk,ck(k是正整数)也是勾股数.复习题171、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一人以20 m/min的速度向北直行,一人以30m/min的速度向东直行.10min后他们相距多远(结果取整数)?答案:361m.2、如图,过圆锥的顶点S和底面圆的圆心O的平面截圆锥得截面△SAB,其中SA=SB,AB是圆锥底面圆O的直径.已知SA=7cm,AB=4cm,求截面△SAB的面积.65cm.答案:23、如图,车床齿轮箱壳要钻两个圆孔,两孔中心的距离是134mm,两孔中心的水平距离是77mm.计算两孔中心的垂直距离(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答案:109.7mm.4、如图,要修一个育苗棚,棚的横截面是直角三角形,棚宽a=3m,高b=1.5m,长d=10m .求覆盖在顶上的塑料薄膜需多少平方米(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答案:33.5m 2.5、一个三角形三边的比为1:3:2,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答案:设这个三角形三边为k ,3k ,2k ,其中k >0.由于2222(3)4(2)k k k k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6、下列各命题都成立,写出它们的逆命题.这些逆命题成立吗? (1)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如果两个实数都是正数,那么它们的积是正数; (3)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4)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答案:(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成立.(2)如果两个实数的积是正数,那么这两个实数是正数.不成立. (3)锐角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不成立.(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成立.7、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231+和231-,求斜边c 的长. 答案:26.8、如图,在△ABC 中,AB=AC=BC ,高AD=h .求AB .答案:233h .9、如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 (1)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与周长; (2)∠BCD 是直角吗?答案:(1)14.5,351726++; (2)由20BC =,5CD =,BD=5,可得BC 2+CD 2=BD 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BCD 是直角三角形,因此∠BCD 是直角.10、一根竹子高1丈,折断后竹子顶端落在离竹子底端3尺处.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这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一个问题.其中的丈、尺是长度单位,1丈=10尺.)答案:4.55尺.11、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指出,如果m 表示大于1的整数,a=2m ,b=m 2-1,c=m 2+1,那么a ,b ,c 为勾股数.你认为对吗?如果对,你能利用这个结论得出一些勾股数吗?答案:因为a 2+b 2=(2m )2+(m 2-1)2=4m 2+m 4-2m 2+1=m 4+2m 2+1=(m 2+1)2=c 2, 所以a ,b ,c 为勾股数.用m=2,3,4等大于1的整数代入2m ,m 2-1,m 2+1,得4,3,5;6,8,10;8,15,17;等等.12、如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cm ,高为10cm ,蚂蚁在圆柱表面爬行,从点A 爬到点B 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厘米(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答案:21.3cm .13、一根70cm 的木棒,要放在长、宽、高分别是50cm ,40cm ,30cm 的长方体木箱中,能放进去吗?答案:能.14、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及斜边上的高分别为a ,b 及h .求证:222111abh+=.答案: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221122ab h a b =+,等式两边平方得a 2b 2=h 2(a 2+b 2),等式两边再同除以a 2b 2c 2,得222111hab=+,即222111abh+=.习题18.11、如果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6,且AB 的长是□ABCD 周长的316,那么BC 的长是多少?答案:10.2、如图,在一束平行光线中插入一张对边平行的纸板.如果光线与纸板右下方所成的∠1是72°15′,那么光线与纸板左上方所成的∠2是多少度?为什么?答案:72°15′,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BD=36,AB=11.求△OCD 的周长.答案:29.4、如图,在□ABCD中,点E,F分别在BC,AD上,且AF=CE.求证:四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答案:提示:利用AF CE.5、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E,F,G,H分别是AO,BO,CO,DO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答案:提示:利用四边形EFGH的对角线互相平分.6、如图,四边形AEFD和EBCF都是平行四边形.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答案:提示:利用AD=EF=BC.7、如图,直线l1∥l2,△ABC与△DBC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你还能画出一些与△ABC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答案:相等.提示:在直线l1上任取一点P,△PBC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同底等高).8、如图,□OABC的顶点O,A,C的坐标分别是(0,0),(a,0),(b,c).求顶点B的坐标.答案:B(a+b,c).9、如图,在梯形ABCD中,AB∥DC.(1)已知∠A=∠B,求证AD=BC;(2)已知AD=BC,求证∠A=∠B.答案:提示:过点C作CE∥AD,交AB于点E,可得四边形AECD为平行四边形.10、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70°,BE平分∠ABC且交AD于点E,DF∥BE且交BC于点F.求∠1的大小.答案:35°.11、如图,A′B′∥BA,B′C′∥CB,C′A′∥AC,∠ABC与∠B′有什么关系?线段AB′与线段AC′呢?为什么?答案:由四边形ABCB′是平行四边形,可知∠ABC=∠B′,AB′=BC;再由四边形C′BCA 是平行四边形,可知C′A=BC.从而AB′=AC′.1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12,DO=OB=5,AC=26,∠ADB=90°.求BC的长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答案:因为AD=12,DO=5,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O=13,从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BC=AD=12,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120.13、如图,由六个全等的正三角形拼成的图中,有多少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答案:6个,利用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14、如图,用硬纸板剪一个平行四边形,作出它的对角线的交点O,用大头针把一根平放在平行四边形上的直细木条固定在点O处,并使细木条可以绕点O转动.拨动细木条,使它随意停留在任意位置.观察几次拨动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证明你的发现.答案:设木条与□ABCD的边AD,BC分别交于点E,F,可以发现OE=OF,AE=CF,DE=BF,△AOE≌△COF,△DOE≌△BOF等.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以证明上述结论.15、如图,在□ABCD中,过对角线BD上一点P作EF∥BC,GH∥AB.图中哪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为什么?答案:□AEPH与□PGCF面积相等.利用△ABD与△CDB,△PHD与△DFP,△BEP 与△PGB分别全等,从而□AEPH与□PGCF面积相等.习题18.21、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1=∠2.它是一个矩形吗?为什么?答案:是.利用∠1=∠2,可知BO=CO,从而BD=AC,□ABCD的对角线相等,它是一个矩形.2、求证: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答案:由于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四个角又都相等,所以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因此这个四边形是矩形.3、一个木匠要制作矩形的踏板.他在一个对边平行的长木板上分别沿与长边垂直的方向锯了两次,就能得到矩形踏板.为什么?答案:能.这时他得到的是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即矩形.4、在Rt△ABC中,∠C=90°,AB=2AC.求∠A,∠B的度数.答案:∠A=60°,∠B=30°.5、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ACD=30°,BD=6.求:(1)∠BAD,∠ABC的度数;(2)AB,AC的长.AC答案:(1)∠BAD=60°,∠ABC=120°;(2)AB=6,636、如图,AE∥BF,AC平分∠BAD,且交BF于点C,BD平分∠ABC,且交AE于点D,连接CD.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答案:提示:由∠ABD=∠DBC=∠ADB,可知AB=AD,同理可得AB=BC.从而AD BC,四边形ABCD是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它是菱形.7、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的纸片对折两次,然后剪下一个角.要得到一个正方形,剪口与折痕应成多少度的角?答案:45°.8、如图,为了做一个无盖纸盒,小明先在一块矩形硬纸板的四角画出四个相同的正方形,用剪刀剪下.然后把纸板的四边沿虚线折起,并用胶带粘好,一个无盖纸盒就做成了.纸盒的底面是什么形状?为什么?答案:矩形,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9、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点D,∠ACD=3∠BCD,E是斜边AB的中点.∠ECD是多少度?为什么?答案:45°.提示:∠BCD=∠EAC=∠ECA=22.5°.10、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M,N分别在AB,AD上,且BM=DN,MG∥AD,NF∥AB;点F,G分别在BC,CD上,MG与NF相交于点E.求证:四边形AMEN,EFCG都是菱形.答案:提示:四边形AMEN,EFCG都是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11、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AC=8,DB=6,DH⊥AB于点H.求DH的长.答案:DH=4.8.提示:由AB·DH=2AO·OD=2S△ABD可得.12、(1)如下图(1),四边形OBCD是矩形,O,B,D三点的坐标分别是(0,0),(b,0),(0,d).求点C的坐标.(2)如下图(2),四边形ABCD是菱形,C,D两点的坐标分别是(c,0),(0,d),点A,B在坐标轴上.求A,B两点的坐标.(3)如下图(3),四边形OBCD是正方形,O,D两点的坐标分别是(0,0),(0,d).求B,C两点的坐标.答案:(1)C(b,d);(2)A(-c,0),B(0,-d);(3)B(d,0),C(d,d).13、如图,E,F,M,N分别是正方形ABCD四条边上的点,且AE=BF=CM=DN.试判断四边形EFMN是什么图形,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正方形.提示:△BFE ≌△CMF ≌△DNM ≌△AEN ,证明四边形EFMN 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14、如图,将等腰三角形纸片ABC 沿底边BC 上的高AD 剪成两个三角形.用这两个三角形你能拼成多少种平行四边形?试一试,分别求出它们的对角线的长.答案:3种.可以分别以AD ,AB (AC ),BD (CD )为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得到3种平行四边形,它们的对角线长分别为h ,22224(3)n h n m ++或;m ,m ;n ,22224(3)n h h m ++或.15、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G 是BC 上的任意一点,DE ⊥AG 于点E ,BF ∥DE ,且交AG 于点F .求证:AF -BF=EF .答案:提示:由△ADE ≌△BAF ,可得AE=BF ,从而AF -BF=EF .16、如图,在△ABC中,BD,CE分别是边AC,AB上的中线,BD与CE相交于点O.BO 与OD的长度有什么关系?BC边上的中线是否一定过点O?为什么?答案:BO=2OD,BC边上的中线一定过点O.利用四边形EMND是平行四边形,可知BO=2OD;设BC边上的中线和BD相交于点O′,可知BO′=2O′D,从而O与O′重合.17、如图是一块正方形草地,要在上面修建两条交叉的小路,使得这两条小路将草地分成的四部分面积相等,你有多少种方法?并与你的同学交流一下.答案:分法有无数种.只要保持两条小路互相垂直,并且都过正方形的中心即可.复习题181、选择题.(1)若平行四边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比为1︰2,则其中较小的内角是().A.90°B.60°C.120°D.45°(2)若菱形的周长为8,高为1,则菱形两邻角的度数比为().A.3︰1 B.4︰1 C.5︰1 D.6︰1(3)如图,在正方形ABCD的外侧,作等边三角形ADE,则∠AEB为()A.10°B.15°C.20°D.125°答案:(1)B;(2)C;(3)B.2、如图,将□ABCD的对角线BD向两个方向延长,分别至点E和点F,且使BE=DF.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答案:提示:连接AC,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矩形对角线组成的对顶角中,有一组是两个50°的角.对角线与各边组成的角是多少度?答案:65°和25°.4、如图,你能用一根绳子检查一个书架的侧边是否和上、下底都垂直吗?为什么?答案:可以.通过测量对边以及对角线是否分别相等来检验.5、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DE∥AC,CE∥BD.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答案:提示: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如图,E,F,G,H分别是正方形ABCD各边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答案:正方形.提示:证明四边形EFGH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7、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E∥DF,且分别交对角线AC于点E,F,连接ED,BF.求证∠1=∠2.答案:由△ABE≌△CDF,可知BE=DF.又BE∥DF,所以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E∥BF,从而∠1=∠2.8、如图,ABCD是一个正方形花园,E,F是它的两个门,且DE=CF.要修建两条路BE和AF,这两条路等长吗?它们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答案:由△ABE≌△DAF可知,BE和AF等长,并且互相垂直.9、我们把顺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做中点四边形.(1)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形状?为什么?(2)任意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形状?为什么?(3)任意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分别是什么形状?为什么?答案:(1)平行四边形,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证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或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平行四边形;(3)菱形、矩形、正方形.10、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对称轴,它一定是菱形吗?一定是正方形吗?答案:一定是菱形,不一定是正方形.11、用纸板剪成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能够拼成什么四边形?要想拼成一个矩形,需要两个什么样的全等三角形?要想拼成菱形或正方形呢?动手剪拼一下,并说明理由.答案:平行四边形;要拼成一个矩形,需要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要拼成一个菱形,需要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要拼成一个正方形,需要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12、如图,过□ABCD的对角线AC的中点O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分别交AB,BC,CD,DA于E,F,G,H四点,连接EF,FG,GH,HE.试判断四边形EFG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答案:菱形.提示:先证明△AOE≌△COG,△AOH≌△COF,可得OE=OG,OF=OH,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又EG⊥FH,从而□EFGH是菱形.1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B=90°,AB=8cm,AD=24cm,BC=26cm.点P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点D运动;点Q从点C同时出发,以3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规定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从运动开始,使PQ ∥CD和PQ=CD,分别需经过多少时间?为什么?答案:6s;6s或7s.提示:设经过t s,四边形PQCD成为平行四边形,根据PD=QC,可列方程24-t=3t,解得t=6.若PQ=CD,则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腰相等),为平行四边形时有t=6;为梯形(腰相等)时,有QC=PD+2(BC-AD),可列方程3t=24-t+4,解得t=7.14、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答案:提示:证明△AGE≌△ECF.15、求证: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条边的平方和.答案:提示:如图,在□ABCD中,设AD=a,AB=b,BD=m,AC=n,DE=h,AE=x,则分别有h2=a2-x2①,h2=n2-(b+x)2②,h2=m2-(b-x)2③,由①×2=②+③,化简可得m2+n2=2a2+2b2.习题19.11、购买一些铅笔,单价为0.2元/支,总价y元随铅笔支数x变化.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自变量与函数,并写出表示函数与自变量关系的式子.答案:常量0.2,变量x,y,自变量x,函数y,y=0.2x.2、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为5,高h可以任意伸缩.写出面积S随h变化的解析式,并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自变量与函数,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答案:常量5,变量h,S,自变量h(h>0),函数S,52hS .3、在计算器上按下面的程序操作:x 1 3 -4 0 101 -5.2y显示的计算结果y是输入数值x的函数吗?为什么?答案:7,11,-3,5,207,-5.4,y是x的函数,符合函数定义.4、下列式子中的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1)y=3x-5;(2)21xyx-=-;(3)1y x=-.请再举出一些函数的例子.答案:y是x的函数,符合函数定义.例子略.5、分别对上一题中的各函数解析式进行讨论:(1)自变量x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函数解析式有意义?(2)当x=5时对应的函数值是多少?答案:(1)y=3x-5,x可为任意实数;21xyx-=-,x≠1;1y x=-,x≥1.(2)y=3x-5,x=5,y=10;21xyx-=-,x=5,34y=;1y x=-,x=5,y=2.6、画出函数y=0.5x的图象,并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答案: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7、下列各曲线中哪些表示y是x的函数?答案:图(1)(2)(3)中y是x的函数,图(4)中y不是x的函数.8、“漏壶”是一种古代计时器.在它内部盛一定量的水,水从壶下的小孔漏出.壶内壁有刻度,人们根据壶中水面的位置计算时间.用x表示漏水时间,y表示壶底到水面的高度.下列哪个图象适合表示y与x的对应关系?(不考虑水量变化对压力的影响.)答案:图(2).9、下面的图象反映的过程是:张强从家跑步去体育场,在那里锻炼了一阵后又走到文具店去买笔,然后散步走回家.图中x表示时间,y表示张强离家的距离.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体育场离张强家多远?张强从家到体育场用了多少时间?(2)体育场离文具店多远?(3)张强在文具店停留了多少时间?(4)张强从文具店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1)2.5km,15min;(2)1km;(3)20min;(4)3km/min 70.10、某种活期储蓄的月利率是0.06%,存入100元本金.求本息和y(本金与利息的和,单位:元)随所存月数x变化的函数解析式,并计算存期为4个月时的本息和.答案:y=100+0.06x,100.24元.11、正方形边长为3.若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y.求y随x变化的函数解析式,指出自变量与函数,并以表格形式表示当x等于1,2,3,4时y的值.答案:y=x2x 1 2 3 4y 7 16 27 4012、甲、乙两车沿直路同向行驶,车速分别为20m/s和25m/s.现甲车在乙车前500m 处,设x s(0≤x≤100)后两车相距y m.用解析式和图象表示y与x的对应关系.答案:y=500-5x(0≤x≤100).13、甲、乙两车从A城出发前往B城.在整个行程中,汽车离开A城的距离y与时刻t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1)A,B两城相距多远?(2)哪辆车先出发?哪辆车先到B城?(3)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分别为多少?(4)你还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答案:(1)300km;(2)甲先出发,乙先到达;(3)甲60km/h,乙100km/h;(4)6:00~7:30甲在乙前,7:30乙追上甲,7:30~9:00乙在甲前.1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函数y=x与1yx的图象.利用这两个图象回答:(1)x取什么值时,x比1x大?(2)x取什么值时,x比1x小?答案:(1)-1<x<0或x>1;(2)x<-1或0<x<1.15、四边形有两条对角线,五边形、六边形分别有多少条对角线?n边形呢?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是边数的函数吗?答案:五边形有5条对角线,六边形有9条对角线,n边形有(3)2n n条对角线,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是边数的函数.习题19.21、一列火车以9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求它的行驶路程s(单位:km)关于行驶时间t(单位:h)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象.答案:s=90t(t≥0).图象略.2、函数y=-5x的图象在第__________象限内,经过点(0,__________)与点(1,__________),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__.答案:二,四,0,-5,减小.3、一个弹簧不挂重物时长12 cm,挂上重物后伸长的长度与所挂重物的质量成正比.如果挂上1 kg的物体后,弹簧伸长2 cm.求弹簧总长y(单位:cm)关于所挂物体质量x(单位:kg)的函数解析式.答案:y=12+2x(0≤x≤m,m是弹簧能承受物体的最大质量).4、分别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y=4x;(2)y=4x+1;(3)y=-4x+1;(4)y=-4x-1.答案:(1)(2)(3)(4)5、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4与y=-2x+4的图象,并指出每个函数中当x增大时y如何变化.答案:y=2x+4随x增大而增大,y=-2x+4随x增大而减小.6、已知一次函数y=kx+b,当x=2时y的值为4,当x=-2时y的值为-2,求k与b.答案:32k=,b=1.7、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4,9)和点(6,3),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答案:33355y x=-+.8、当自变量x取何值时,函数512y x=+与y=5x+17的值相等?这个函数值是多少?答案:325x=-,y=-15.9、点P(x,y)在第一象限,且x+y=8,点A的坐标为(6,0).设△OPA的面积为S.(1)用含x的式子表示S,写出x的取值范围,画出函数S的图象.(2)当点P的横坐标为5时,△OPA的面积为多少?(3)△OPA的面积能大于24吗?为什么?答案:(1)S=-3x+24(0<x<8);(2)9;(3)不能大于24,因为0<x<8,所以0<S=-3x+24<24.10、不画图象,仅从函数解析式能否看出直线y=3x+4与y=3x-4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答案:平行.11、从A 地向B 地打长途电话,通话时间不超过3min 收费2.4元,超过3min 后每分加收1元.写出通话费用y (单位:元)关于通话时间x (单位:min )的函数解析式.有10元钱时,打一次电话最多可以通话多长时间?(本题中x 取整数,不足1min 的通话时间按1min 计费.)答案: 2.4, 03,0.6, 3.x y x x <⎧=⎨->⎩≤由函数解析式得x=10.6.由不足1min 的通话时间要按1min 计算可知,有10元钱最多通话10min .12、(1)当b >0时,函数y=x +b 的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2)当b <0时,函数y=-x +b 的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3)当k >0时,函数y=kx +1的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4)当k <0时,函数y=kx +1的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答案:(1)第一、二、三象限; (2)第二、三、四象限; (3)第一、二、三象限; (4)第一、二、四象限.1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512y x =+和y=5x +17的图象.并结合图象比较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的大小关系.答案:当325x <-时,51517;2y x y x =+>=+ 325,1517;52x y x y x =-=+==+当时325,1517.52x y x y x >-=+<=+当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总4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3页习题答案1. 2010年为+108.7mm; 2009年为-81.5 mm; 2008年为+53.5 mm.2.这个物体又移动了-1 m表示物体向左移动了1m这时物体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第4页习题答案1.解:有5个三角形,分别是△ABE,△ABC,△BEC,△BDC,△EDC.2.解:(1)不能;(2)不能;(3)能.理由略第5页习题答案:1.解:图(1)中∠B为锐角,图(2)中∠B为直角,图(3)中∠B为钝角,图(1)中AD在三角形内部,图(2)中AD 为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图(3)中AD在三角形的外部.锐角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上的高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部.2.(1)AF(或BF) CD AC (2)∠2 ∠ABC ∠4或∠ACF第7页习题答案:解:(1)(4)(6)具有稳定性第8页习题11.1答案1.解:图中共6个三角形,分别是△ABD,△ADE,△AEC,△ABE,AADC,△ABC.2.解:2种.四根木条每三条组成一组可组成四组,分别为10,7,5;10,7,3;10,5,3;7,5,3.其中7+5>10,7+3=10,5+3<10,5+3>7,所以第二组、第三组不能构成三角形,只有第一组、第四组能构成三角形,3.解:如图11-1-27所示,中线AD、高AE、角平分线AF.4.(1) EC BC (2) ∠DAC ∠BAC (3)∠AFC (4)1/2BC.AF5.C6.解:(1)当长为6 cm的边为腰时,则另一腰长为6 cm,底边长为20-12=8(cm),因为6+6>8,所以此时另两边的长为6 cm,8 cm.(2)当长为6 cm的边为底边时,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20-6)/2=7(cm),因为6+7>7,所以北时另两边的长分别为7 cm,7cm.7.(1) 解: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5时,三角形的三边为5,5,6,因为5+5>6,所以三角形周长为5+5+6=16:当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时,三角形的三边为6,6,5,因为6+5>6,所以三角形周长为6+6+5=17.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或17;(2)22.8.1:2 提示:用41/2BC.AD—丢AB.CE可得.9.解:∠1=∠2.理由如下:因为AD平分∠BAC,所以∠BAD=∠DAC.又DE//AC,所以∠DAC=∠1. 又DF//AB,所以∠DAB=∠2. 所以∠1=∠2.10.解:四边形木架钉1根木条;五边形木架钉2根木条;六边形木架钉3根木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3页练习答案1.解:因为∠CBD=∠CAD+∠ACB,所以∠ACB=∠CBD-∠CAD=45°-30°=15°.2.解:在△ACD中,∠D+∠DAC+∠DCA=180°,在△ABC中,∠B+∠BAC+∠BCA=180°,所以∠D+∠DAC+∠DCA+∠B+∠BAC+∠BCA=∠D+∠B+ ∠BAD+∠BCD=180°+180°=360°.所以40°+40°+150°+∠BCD= 360°. 所以∠BCD=13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页练习答案1.解:∠ACD=∠B.理由:因为CD⊥AB,所以△BCD是直角三角形,∠BDC=90°,所以∠B+∠BCD=90°,又因为∠ACB= 90°,所以∠ACD+∠BCD=∠ACB=90°,所以∠ACD=∠B(同角的余角相等).2.解:△ADE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因为∠C=90。

所以∠A+∠2=90。

.又因为∠1= ∠2,所以∠A+∠1=90°.所以△ADE是直角三角形(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5页练习答案解:(1)∠1=40°,∠2=140°; (2)∠1=110°,∠2=70°; (3)∠1=50°,∠2 =140°;(4)∠1=55°,∠2= 70°; (5)∠1=80°,∠2=40°; (6)∠1=60°,∠2=3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习题11.2答案1.(1) x= 33; (2)z一60;(3)z一54;(4)x=60.2.解:(1)一个直角,因为如果有两个直角,三个内角的和就大于180°了;(2)一个钝角,如果有两个钝角,三个内角的和就大于180°了;(3)不可以,如果外角是锐角,则它的邻补角为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而不是直角三角形了.3.∠A=50°,∠B=60°,∠C=70°.4. 70°.5.解:∵AB//CD,∠A=40°,∴∠1=∠A=40°∵∠D=45°,∴∠2=∠1+∠D=40°+45°=85°.6.解:∵AB//CD,∠A=45°,∴∠1=∠A=45°.∵∠1=∠C+∠E,∴∠C+∠E=45°. 又∵∠C=∠E,∴∠C+∠C=45°,∴∠C=22.5°.7,解:依题意知∠ABC=80°-45°-35°,∠BAC= 45°+15°=60°,∠C =180°-35°-60°=85°,即∠ACB=85°.8.解:∠BDC=∠A+∠ACD=62°+35°=97°,∠BFD=180°-∠BDC-∠ABE=180°-97°-20°=63°.9.解:因为∠A+∠ABC+∠ACB=180°,∠A=100°,所以∠ABC+∠ACB=180°-∠A=180°-100°=80°.又因为∠1=∠2,∠3=∠4,所以∠2=1/2∠ABC,∠4=1/2∠ACB,所以么2 +∠4=1/2(∠ABC+∠ACB)=1/2×80°=40°所以x°=180°-(∠2+∠4) =180°-40°=140°.所以x=140.10. 180° 90° 90°11.证明:因为∠BAC是△ACE的一个外角,所以∠BAC=∠ACE+∠E.又因为CE平分∠ACD,所以∠ACE= ∠DCE. 所以∠BAC=∠DCE+∠E又因为∠DCE是△BCE的一个外角,所以∠DCE=∠B+∠E.所以∠BAC=∠B+ ∠E+∠E=∠B+2∠E.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21页练习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24页练习答案1.(1)x=65;(2)x=60; (3)x=95. 2.六边形3.四边形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习题11.3答案1.解:如图11-3 -17所示,共9条.2.(1)x=120;(2)x=30;(3)x=75.3.解:如下表所示.4. 108°,144° 5.答:这个多边形是九边形.6.(1)三角形;(2)解:设这个多边形是n边形.由题意得(n-2)×180=2×360.解这个方程得n=6.所以这个多边形为六边形.7.AB//CD,BC//AD,理由略.提示:由四边形的内角和可求得同旁内角互补.8.解:(1)是.理由:由已知BC⊥CD,可得∠BCD=90。

,又因为∠1=∠2=∠3,所以有∠1=∠2=∠3=45°,即△C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CO是∠DCB的平分线,所以CO是△BCD的高.(2)由(1)知CO⊥BD,所以有AO⊥BD,即有∠4+∠5=90°.又因为∠4=60°,所以∠5=30°.(3)由已知易得∠BCD= 90°,∠CDA=∠1+∠4=45°+60°=105°.∠DAB=∠5+∠6=2×30°=60°.又因为∠BCD+∠CDA+∠CBA+∠DAB=360°,所以∠CBA=105°.9.解:因为五边形ABCDE的内角都相等,所以∠E=((5-2)×180°)/5=108°.所以∠1=∠2=1/2(180°-108°)=36°.同理∠3=∠4=36°,所以x=108 - (36+36) =36.10.解:平行(证明略),BC与EF有这种关系.理由如下:因为六边形ABCDEF的内角都相等,所以∠B=((6-2)×180°)/6=120。

.因为∠BAD= 60°,所以∠B+∠BAD=180°.所以BC//AD.因为∠DAF=120°- 60°=60°,所以∠F +∠DAF=180°.所以EF//AD.所以BC//EF.同理可证AB//DE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28页复习题答案1•解:因为S△ABD=1/2BD.AE=5 cm², AE=2 cm,所以BD=5cm.又因为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DC=BD=5 cm,BC=2BD=10 cm.2.(1)x=40;(2)x=70;(3)x=60;(4)x=100; (5)x=115.3.多边形的边数:17,25;内角和:5×180°,18×180°;外角和都是360°.4.5条,6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八边形的内角和.5.(900/7)°6.证明: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A+∠1+42°=180°.又因为∠A+10°=∠1,所以∠A十∠A+10°+42°=180°. 则∠A=64°.因为∠ACD=64°,所以∠A= ∠ACD. 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AB//CD. 7.解:∵∠C+∠ABC+∠A=180°,∴∠C+∠C+1/2∠C=180°,解得∠C=72°.又∵BD是AC 边上的高,∴∠BDC=90°,∴∠DBC=90°-72°=18°8.解:∠DAC=90°-∠C= 20°,∠ABC=180°-∠C-∠BAC=60°.又∵AE,BF是角平分线,∴∠ABF=1/2∠ABC=30°,∠BAE=1/2∠BAC=25°,∴∠AOB=180°-∠ABF-∠BAE=125°.9.BD PC BD+PC BP+CP10.解:因为五边形ABCDE的内角都相等,所以∠B=∠C=((5-2)×180°)/5=108°.又因为DF⊥AB,所以∠BFD=90°,在四边形BCDF中,∠CDF+∠BFD+∠B+∠C=360°,所以∠CDF=360°-∠BFD-∠B-∠C=360°-90°-108°-108°=54°.11.证明:(1)如图11-4-6所示,因为BE和CF是∠ABC和∠ACB的平分线,所以∠1=1/2∠ABC,∠2=1/2∠ACB.因为∠BGC+∠1+∠2 =180°,所以BGC=180°-(∠1+∠2)=180°-1/2(∠ABC+∠ACB). (2)因为∠ABC+∠ACB=180°-∠A,所以由(1)得,∠BGC=180°-1/2(180°-∠A)=90°+1/2∠A.12.证明: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A+∠C=360°.因为∠A=∠C=90°,所以∠ABC+∠ADC= 360°-90°-90°=180°.又因为BE平分∠ABC,DF平分∠ADC,所以∠EBC=1/2∠ABC, ∠CDF=1/2∠ADC,所以∠EBC+∠CDF=1/2(∠ABC+∠ADC)=1/2×180°=90°.又因为∠C=90°,所以∠DFC+∠CDF =90°.所以∠EBC=∠DFC. 所以BE//DF.第十二章习题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32页练习答案1.解:在图12.1-2(2)中,AB和DB,AC和DC,BC和BC是对应边;∠A和∠D,∠ABC和∠DBC,∠ACB和∠DCB是对应角.在图12. 1-2(3)中,AB和AD,AC和AE,BC和DE是对应边;∠B和∠D,∠C和∠E,∠BAC和∠DAE是对应角.2.解:相等的边有AC=DB,OC=OB,OA=OD;相等得角有∠A=∠D,∠C=∠B,∠AOC=∠DOB.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习题12.1答案1.解:其他对应边是AC和CA;对应角是∠B和∠D,∠ACB和∠CAD,∠CAB和∠ACD.2.解:其他对应边是AN和AM,BN和CM;对应角是∠ANB和∠AMC,∠BAN和∠CAM.3. 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