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理论的跨学科整合:发展中的扎根认知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扎根认知的概念

扎根认知的英文表述是“grounded cognition”或“groundingcognition”。我们在翻译时参照的是“groundedtheory”(扎根理论)。我们认为,之所以称作扎根认知,主要是因为扎根认知和扎根理论有很大的共性。扎根理论所建构的理论扎根于研究者收集的质性资料中,扎根认知论认为,认知扎根于环境、情境、身体和大脑的模块系统中。

扎根认知理论认为,环境、情境、身体和大脑模块系统中的模仿,构成了认知中核心表征的基础。认知系统把环境和身体看作补充内部表征的外部信息结构。同时,内部表征具有情境化的特征,通过对大脑中模块系统的模仿和执行,使其能更好地与外部结构相匹配。

2扎根认知的起源和发展

扎根认知大约有两千年的历史。从古典哲学家伊壁鸠鲁到英国的经验主义者贝克莱、休姆、洛克,再到二十世纪的哲学家普赖斯、里德,他们都认为模块表象表征知识。

20世纪中期心理学领域发生了认知革命,认知概念重新出现。大约三十年前,扎根认知作为认知革命中模块取向的一种现象,以多种形式出现在认知科学中。在认知语言学中,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身体经验是抽象概念的基础。在生态光学中,Gibson认为环境在促进知觉的内部加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认知心理学中,研究者通过行为范式,证明了知觉表征高级认知活动中的心理表象。在心理语言学中,Clark和Marshall的研究表明了,情境和符号对句子、文本语义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认知神经心理学中,Warrington和Shallice的研究发现,大脑模块系统损伤是类别知识缺陷的一个原因,这表明模块系统在知识表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这些研究引起了认知科学界的兴趣,但它们对这一时代占据支配地位的模块理论影响很小。

在随后的10年中,扎根认知继续发展,但仍然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Fauconnier等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扎根于经验中的认知语法和心理空间等概念,并对语言和思维进行解释。在认知生态学中,Hutchins证明了环境、情境与个体之间认知的分布特点。在机器人技术领域,Brooks等提倡把环境和身体纳入新一代的机器人中。在认知神经科学中,Jeannerod等人证明了表象产生于大脑的知

觉、行动模块系统中。在发展心理学中,Thelen和Smith认为,环境、身体和动作系统对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认知心理学中,Barsalou提出,知识扎根于一个混合的知觉符号系统中。

最近10年,扎根认知的研究迅速增加,研究的重要性日益被提升。这些研究逐渐被看作是对传统理论的挑战。认知神经科学领域,Martin,Pulvermüller和Thompson-Schill对记忆、知识、语言和思维任务进行了脑成像研究。结果发现,当人们进行这些任务时,大脑的模块系统被激活,它表明高级认知扎根于模块系统中。在社会神经科学中,研究者发现,当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和人类认识社会情境时,他们在动作和情感系统中进行模仿,理解社会活动,产生同情,并进行其他社会活动。在认知心理学中,研究者发现,感觉—动作方面的变量影响知觉、行动、记忆、知识和思维等任务。社会心理学中,许多研究发现,面部、头、胳膊和躯干的变化会影响评价、决策和归因等高级认知活动。在发展心理学中,Smith& Gasser进一步证明了环境和身体对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扎根认知的理论观点

3.1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代表性理论是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抽象概念好像扎根在具体和情境性知识中。确切地讲,人们拥有关于他们身体(如吃)和情境(如垂直)的丰富知识,而且抽象概念以隐喻的方式使用这些知识。例如,爱可以被理解为“吃”(恋人消耗爱),情感体验可以被理解为“垂直”(快乐在上,悲伤在下)。大量的跨语言学证据表明,人们常使用具体的隐喻谈论抽象概念。

3.2情境行动的理论

情境行动的理论认为,环境在影响认知机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这些理论关注目标达成过程中知觉和行动的密切关系,并且对此的研究日益关注社会的交互作用。这些理论中有许多理论起源于机器人技术。因此,机器人技术可以为发展和评价(试图解释统一要素而不只是成分过程的)扎根认知理论提供测试平台。

情境行动的理论常常把动力系统(而不是变形符号的操作结构)作为自己的结构。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认为,人脑中不存在固定的表征。大脑中的多个系统执行知觉、行动和认知活动。每一个系统都能够无限地存储许多连续结构中的

一种结构。渐渐地,这些系统的结构会连接起来,反映相互作用的类型以及作用类型和有效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吸引力的事物或人)。

3.3认知模拟理论

3.3.1知觉符号系统

Barsalou的知觉符号系统理论认为,传统认知观强调符号操作在解释经验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是正确的。尽管扎根理论普遍被人们看作记录系统,但知觉符号系统理论表明扎根认知可以自然地执行符号功能。经过模仿者的构念(与标准理论中的概念和类型大体一致),知觉符号系统执行了类别捆绑,推理、产生、递归和命题形成的标准符号功能。

符号知觉系统进一步假设,大脑中存在一个单一的多模块表征系统。这一系统支持着不同认知过程(包括高水平的知觉、内隐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和概念知识)的不同模拟方式。知觉符号系统认为,这些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对多模块状态和模仿机制的理解的差异。在高水平知觉活动和内隐记忆的过程中,一种感觉形式中的联结区域获取表征(如视觉),并引起知觉、重复启动等模仿活动。工作记忆使用相同的表征系统,但在模仿过程中对它进行不同的控制,即通过额叶机制使一个模块表征系统被短暂激活。长时记忆也使用同样的表征系统模拟短期事件,但它是通过中间的颞叶系统而不是额叶区域对其进行控制。最后,概念知识使用同样的表征系统模拟知识,但是通过颞叶、顶叶和额叶的联结区域对其进行控制。根据知觉符号表征理论,模拟是大脑中不同加工活动统一的运行规则。这些加工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出现。

Yeh等人用情境认知对知觉符号系统进行整合后提出,模拟常常为代表背景情境的类别提供背景。这些背景情境包括物体、媒介、行动、事件和心理状态[31]。Barsalou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情境模拟可通过形式—达成推理机制解释社会心理学中的具身效应。

3.3.2记忆理论

Glenberg指出,人们对记忆的传统解释过多地关注信息的消极存储,而很少关注情境行动的重要性。Glenberg认为,记忆最初是用来控制情境行动的。记忆的存储类型反映了追求目标过程中身体动作的性质和个体与环境相互协调的能力。这与Gibson的看法一致,即人们对相关物体的知觉会引起记忆中存储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