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诗词与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赏析
价值观念
文学价值
该词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 价值。
思想启示
该词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对人们思考人生、追求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 启示作用。
文化价值
该词是宋代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思想潮流,对 于研究宋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5
作品影响与文学价值
作品影响
社会影响
这首词是苏轼初到黄州时的作品,表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孤独和苦闷,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对比
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 将孤鸿与幽人对比,表现 出苏轼对自由与孤独的深 刻思考。
表现形苏轼独特的艺术 风格。
形象生动
苏轼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孤鸿夜宿的情景 ,使读者如临其境。
含蓄蕴藉
尽管词中表达了作者内心 的孤独和苦闷,但同时也 表现出苏轼深沉含蓄的一 面。
历史地位
这首词在苏轼的词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标志着苏轼创作的一个新阶段,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传承价值
这首词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后人喜爱和传颂。
文学价值
1 2
艺术特色
这首词以景生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孤月、疏 桐等景物,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寓居定慧院
苏轼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时,由于 身世的变迁和环境的陌生,内心 充满了孤独和寂寞。
作者介绍
01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
眉山)人。
02
文学成就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其文学
作品数量丰富,涉及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
苏轼诗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逐句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逐句赏析摘要:一、引言介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概况。
二、词作赏析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三、作品意境解析1.描绘的景象2.寓言的情感3.作品的主题四、总结概括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艺术价值和苏轼的人生境遇。
正文:一、引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的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黄州时期是他人生中重要的阶段。
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豪放、奔放、清新脱俗的风格为人们所喜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词作赏析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月夜的景象。
缺月,即弯月,象征着不圆满。
疏桐,指的是稀疏的梧桐树。
漏断,表示时间已经很晚了。
人初静,说明人们已经入睡。
这句诗为后文铺垫了孤独、寂静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幽人,即幽居之人,指作者自己。
独往来,表示作者独自一人在这寂静的夜晚徘徊。
缥缈,表示朦胧、遥远。
孤鸿影,意指孤独的鸿雁,象征着作者的境遇。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时期的心境,孤独而迷茫。
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句诗描绘了孤鸿受到惊吓后,突然飞起,然后回头看的情景。
有恨无人省,表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忧虑无人理解。
这里的“恨”既包含了作者对人生坎坷的愤懑,也表达了他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诗描绘了孤鸿在寒冷的夜晚,选择在冰冷的树枝上歇息,而不愿意栖息在任何一棵树上。
寂寞沙洲冷,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孤独的心境。
这里的“寂寞”和“冷”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描绘,更是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作品意境解析1.描绘的景象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通过描绘月夜、孤鸿、寒枝、沙洲等景象,勾勒出一幅寂静、孤独、凄清的夜晚。
这些景象既是作者眼前所见,也是他内心的投射,表达了作者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时期的悲苦心境。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时见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诗意与鉴赏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诗意与鉴赏《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市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诗意: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题解】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为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他初到黄州时,曾经住在定惠院。
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作者以作诗诽谤新法的罪名被捕入狱,这时刚出狱不久,惊魂未定,心境孤寂。
词中反映的正是这种情绪,并抒发了宁愿寂寞也不愿与世俗合污的情怀。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词意图高向阳绘句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月亮弯弯,挂在疏落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
“漏”,即漏壶,古人计时的工具,从壶中滴水计算时间。
“漏断”,壶中滴水减少,仿佛断了,指夜深。
作者刚刚经历过贬谪和离散。
“乌台诗案” 几乎使他丧命,在狱中他甚至都想到了后事。
现在虽然稍稍安定下来,他的心情仍不能平静。
他眼中的世界此刻是多么不圆满啊!既是缺月,又是疏桐,其暗淡、失落可见。
既是漏断,又是人静,则其寂寞、凄清可知。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鸿飘渺的身影。
“幽人”,原指幽囚之人,引申为含冤之人或幽居之人。
作者经常这样称呼谪宦生涯中的自己——“幽人夜渡吴王岘”、“幽人拊枕坐叹息”。
也许是巧合,这些诗句的背景大都是晚上,我们仿佛看见作者的魂灵在黑夜里无声地叹息。
据史载,苏轼初到黄州时,“郡中无一人识者”;同时,由于当时“亲友绝交,疾病连年,饥寒并日,人皆相传已死”(《谢量移汝州表》),其处境的寂寞、艰辛,内心的抑郁、苦闷,可想而知。
此时,徘徊于清冷世界中的作者,与孤高出世、孤寂无助的大雁何其相似!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黑夜中的这只孤雁,不知受了什么惊吓骤然飞起。
它频频回头,却没有人能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这两句细腻地刻画了孤鸿的神情动态及其内心世界,实际上是写作者经受磨难的怅惘心情。
虽然最终没有罹难,但牢狱之灾的余悸犹存,作者心头仍充满了忧谗畏讥之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及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及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这首词是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
①定惠院:在湖北黄冈县东南。
②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
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
③幽人:幽居之从,苏轼自谓。
④飘渺:即缥渺,陷约、记远的样子。
⑤省:明白。
1、词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词句是,。
2、这首词写出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3、你认为本词哪些词或句子用得好?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1、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2、孤独、寂寞、凄清3、言之有理即可。
如:“缺”、“疏”、“断”几个字写出了幽独凄清的心境。
二:〔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创始了宋词豪放一派。
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表达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那么是“ ” 。
〔2分〕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杨柳岸晓风残月〔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6分〕答: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缈孤鸿的详细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慌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p 2分,作者心境2分三: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3分〕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柄”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外表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古诗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朝: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及注释【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二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宋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翻译、主题思想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赏析【部编版八下】资料:【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主题思想】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二、《卜算子.咏梅》陆游【原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注释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注释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导航】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上皇帝表中有“难以追陪新进”等词,得罪了一帮靠变法骤然升迁的人,即所谓“新进”。
这些人就从苏东坡的诗词里寻章摘句,指斥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伤教乱俗”,甚至要求皇上将苏东坡处死。
苏东坡被抓到御史台关押数月,一日数惊,最后虽然免去了性命之忧,却从一方长官贬为无职无权的黄州团练副使,并不得签书公事——性质形同流放。
因为是犯官,官府不配备官舍。
苏东坡只得暂时借住在一座名为定慧院的寺庙里。
或许是初来乍到人地两生,或者是朋友远去心情难复。
白天,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闭门不出,晚上才一个人悄悄出门。
这首《卜算子》就是在这种苦闷凄惶的心情下填写的。
夜,朦朦。
一弯残月,斜挂在稀疏的梧桐。
漏壶水尽,喧嚣的大地复归宁静。
有谁看见,一个幽人,独自徘徊于,这夜色沉沉?宛如,那缥缈的孤鸿,掠过浩渺的天空。
惟留下一道,淡淡的身影。
孤鸿啊!是什么,打破了你忧伤的孤独?惊恐的回首中,谁知道,饱含了多少心酸与折磨?那高高的枝条,令人艳羡。
你却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与其委曲求全,缩颈折翅,宁愿,飞到那清冷的沙洲,独自面对,砂石一样的荒凉,水一样的寂寞!——孤鸿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高枝,选择了荒僻的沙洲;苏东坡只愿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不愿“追陪新进”,以致被人诬陷诽谤。
他们之间似乎有相通的灵魂。
是啊,选择了独立,就选择了孤独,甚至是凄凉寂寞。
不过,良禽择木而栖,事实上,苏东坡也并非不想任事。
在他做地方官期间,尽心竭力为百姓分忧解难,并做出了令人称道的成绩。
可是,当今执政者的思路与之截然不同,他既不能装聋作哑视而不见,更不能昧着良心高唱赞歌。
现在的他,该怎么办呢?现在的他,能怎么办呢?明知其非而无可奈何,苏东坡的痛苦已然不是他一个人的痛苦了,而是对整个国家命运忧虑的痛苦。
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②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③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定慧院:在湖北者黄冈县东南,即定惠院。
苏轼贬官黄州时在此寓居数月。
②疏桐:稀疏的桐树。
漏断:古代以漏壶盛水刻度计时,漏壶里水滴完了,谓之漏断,亦即夜深之时。
③幽人:幽居之人,即词人自己。
缥缈(piao miao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④省(xing醒):明白、理解。
【译文】一钩残月斜挂于稀疏的桐林,更漏已断,人声渐趋寂静。
唯有幽居者孑然徘徊,仿佛那飘泊不定的孤鸿身影。
孤鸿惊飞却又频频回首,无人理解它满腔的怨情。
一棵棵高枝它不屑一顾,却栖息在寂寞的沙洲自甘清冷。
【集评】宋·黄庭坚:“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山谷题跋》卷二)宋·胡仔:“‘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句,或云:‘鸿雁未尝栖宿树枝。
唯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
’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
……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金·王若虚:“东坡《雁词》云:‘拣尽寒枝不肯栖’,以其不栖木,故云尔。
盖激诡之致,词人正贵其如此。
而或者以为语病,是尚可与言哉!”(《滹南诗话》卷二)清·王士祯:“坡《孤鸿词》,山谷以为非吃烟火食人句,良然。
鲷阳居士云:‘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
此与《考槃》相似’云云。
村夫子强作解事,令人欲呕。
”(《花草蒙拾》) 清·黄苏:“此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
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就鸿说。
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蓼园词选》)【赏析】全词以人鸿互喻,拟托孤鸿飘泊无定的踪迹,抒写自己仕途坎坷的遭遇。
【宋词精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_苏轼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
【宋词精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_苏轼_翻译注释_赏析讲解【作品简介】《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也题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
特点是人和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
上阕写静夜鸿影、人影两个意象融合在同一时空,暗示作者以雁咏人的匠心。
下阕写孤鸿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
主要写孤雁心有余悸的凄惨景况和坚持操守的崇高气节。
透过“孤鸿”的形象,容易看到词人诚惶诚恐的心境以及他充满自信、刚直不阿的个性。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原文】《卜算子·缺月挂疏桐①》作者: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②,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幽囚之人。
作者自指。
③省(xǐng):了解。
【翻译】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
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摘要:1.背景介绍: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作品2.词作赏析:上片描绘孤寂月光下的幽人形象,下片表现孤鸿意象3.寓意解读:表达作者孤独、高洁的心境4.创作特点:借物比兴,意象丰富,意境深远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苏轼的词作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便是其中之作,展现了作者在被贬黄州时期的心境。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当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上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展现了一个人生不如意,孤独寂寥的境遇。
在这个深夜,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感叹自己的孤寂。
月儿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犹如挂在枝桠间,营造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下片则从孤鸿意象入手,展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在万物入梦的时刻,独自翱翔在天穹,它的孤独、高洁与幽怨,成为了苏轼自我情感的寄托。
孤鸿惊起回头,仿佛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
在寒冷的枝头徘徊,却不愿栖息,宁愿在寂寞的沙洲忍受寒冷。
这种意象寓意着苏轼在官场失意、生活困顿的境地,仍保持着一颗高洁的心,不屈服于困境。
整首词以孤鸿和幽人相互对应,形成了一种象征意味和诗意。
苏轼通过借物比兴的手法,将自己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词作寓意深刻,意象丰富,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在阅读这首词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逆境中的坚韧与豁达。
他用自己的才华,将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孤独化作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的意思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的意思
【一】作品背景介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描绘寓居生活的词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寓居在定慧院,期间创作了这首表达内心感慨的佳作。
【二】诗词意境分析
词作以“卜算子”为词牌名,主题为寓居生活。
全文通过描绘定慧院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
词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缺月”、“漏断人初静”、“孤鸿”等,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贬谪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奈。
【三】诗人情感表达
在词中,苏轼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抒发了自己被贬谪后的失落和无奈。
词中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表现出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人生和政治的忧虑;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则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情。
【四】作品鉴赏与感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寓居生活为背景,既表达了诗人对政治风波的无奈,又展现了其坚韧的人格魅力。
在词中,苏轼以寓意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寓居生活的画卷,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心境,以及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同时,词作也展现了我国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
在鉴赏这首词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面对人生的困
境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者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整首词风格清奇,可以说是词中名篇。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及注释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⑴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⑵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⑶“时”有版本用“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⑷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⑸省(xǐng):理解,明白。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⑹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⑺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诗词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意思
诗词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意思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意思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残缺之月,挂在疏落的桐树间,夜深人静,只有我这个幽人无法入睡,漂泊无依好似孤独的大雁。
被惊起的大雁回过头望去,没有人了解它心头的烦忧。
它物色着栖身之地,即使无枝可依,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同流合污。
赏析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简评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
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东坡关于寻觅的诗词
东坡关于寻觅的诗词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衍生注释:“缺月”:不圆的月亮。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
“幽人”:幽居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理解。
二、赏析:这首词上阕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通过孤鸿的形象,象征了作者的孤独和高洁。
下阕则进一步写孤鸿内心的幽怨无人理解,宁愿在寂寞寒冷的沙洲栖息,也不肯随波逐流。
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坚守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四、运用片段:在这繁华喧嚣的世界里,我时常感到自己如同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坚守着内心的那份纯真和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去迎合那些虚伪和浮华。
周围的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禄,而我却在寻觅着真正的自我,难道这不是一种难得的勇气吗?就像东坡先生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内心的高洁,我也要在这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和温暖。
原文:《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衍生注释:“改火”:古时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筠”:竹子的青皮。
“逆旅”:客舍。
二、赏析: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虽历经沧桑,但友情依旧温暖。
下片写送行的场景,气氛惆怅,然而又以豁达的态度宽慰友人与自己。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将人生比作旅店,表达了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同时也体现出一种洒脱和旷达。
三、作者介绍:苏轼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诗词与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词诗词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时见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及注释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译文二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
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作为刚到黄州时的词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内的紊乱。
可正是在黄州,作者完成了自己处世哲学的形成。
《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人生乐观冷静的态度。
而写作此词时,应该还没有完成这种成熟。
所以,从词中,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冷清与寂寞的情怀。
即使如此,此词还是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
”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
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对这首词的主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认为是为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
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
摘录如下: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
闻坡至,甚喜。
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
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
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
”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
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去。
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
有人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
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
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
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
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
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
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
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像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
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
此词借物比兴。
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
”(《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
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
可以作为对照。
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
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
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