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合集下载

道路交通与近代上海城市发展

道路交通与近代上海城市发展

道路交通与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以英租界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邢建榕上海租界历时百年,对近代上海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于上海租界特殊的政治形态,租界档案一直保存完好,其中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董事会会议记录长达90年(1854年7月17日-1943年12月17日), 200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出版。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记录内容极为丰富,对研究英租界与早期上海的历史极有价值。

本文即以此为主要依据,探讨早期英租界道路交通的建设和管理,并以此考察道路交通之于上海城市的近代化作用。

一、租界早期的道路交通建设道路的发展是近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基础。

上海开埠后,英租界当局从经济活动和外侨的切身利益出发,将道路交通建设当作其最主要的职责之一。

1845年租界第一次《土地章程》就规定,在租界开筑东西干道7条,南北干道3条,由租界设立“道路、码头委员会”负责道路建设和管理事宜。

1854年英租界管理机构工部局成立后,在7月17日召开的工部局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继续设立“道路、码头委员会”专司其职。

在7月26 董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即要求该会铺设“从派克弄的外滩一端至五圣殿”的马路,“还要求竖立路名牌,漆上马路名称”。

(1)1853年,在上海的外侨开始引进西式马车用于出行。

(2)为因应这一变化,从1854年开始,经过10年左右的建设,工部局在原先“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的情况下,在苏州河以南开辟了26条道路,由于与跑马成路有关,上海人俗称道路为马路。

其中南北向道路13条,分别为扬子路、圆明园路、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东路、山西路、福建路、浙江路、湖北路、广西路、云南路、西藏路;东西向道路13条,分别是苏州路、香港路、北京路、厦门路、宁波路、天津路、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芜湖路、松江路。

(3)这些纵横交错棋盘状的道路,构成了早期租界道路网络的基础,后来成为租界的核心区域。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与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1908年3月5日,随着公共租界的1路有轨电车开始在静安寺与外滩上海总会间正式运营,标志着与近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全新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上海诞生。

以轿子、黄包车、马车等为代表的传统的个体交通工具开始逐渐为电车、公共汽车等现代化、社会化、大众化的公共交通工具所代替。

公共交通方式的这种转变,不仅是单纯生产力意义上的变革,更对市民生活方式与社会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现代公共交通使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大大拓展,而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社会流动性的日趋增强,又进一步增加了市民对于电车、公共汽车的需要与依赖。

如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有一些市民建议开行夜间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照普通之规定,必有营业之时间,以上海情形而论,至迟(深夜)一点钟,车即停止营业,孰知人事日繁,终夜路上固未绝行人。

公共汽车宜日夜不停,庶几便利”[14]。

三、公共交通与市民公共意识的生长与传统的个体交通工具不同,电车的出现,使近代上海街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公共空间。

由此带来的城市社会观念的变迁是个体交通时代所无法想象的。

应该说,开埠以后,随着城市社会的商业化转型,传统交通工具的平民化趋势也非常明显。

即使在传统社会对乘者身份要求很严格的轿子,在近代上海,从官府大员到妓女阔少,也是几乎无人不可以乘坐,原来属于特权阶层的专有交通工具转变为大众性的公共交通工具。

但是对于乘者来说,在其使用期间,这些工具仍然属于私人空间,他可以为了炫耀,而将自己完全显露于众目睽睽之下;也可以显示清高,拉上轿帘或车帘,不接受外面行人的注目。

运行快慢、行驶方向完全受乘者的控制和主宰。

然而电车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部电车车厢内可同时容纳五六十人,甚至在出行高峰时段可挤近百名乘客,如此众多的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籍贯性别、彼此陌生的人置身于同一个移动的相对狭小的空间内,这是时人所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情形。

乘者即使再高贵,也不能再有坐在轎子、人力车、出租汽车上所特有的优越感,置身于众多乘客之中的他,分明只是其中的一员。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五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五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为加强秦朝中央与北疆边陲的联系,蒙恬奉命修筑了一条被后人称之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这一“公路”是指()A.长城B.直道C.灵渠D.五尺道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秦朝中央与北疆边陲的联系,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开始修筑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直达九原,被后人称为我国最早的“高速公路”,故B项正确。

A、C两项不符合“高速公路”的要求,故排除;五尺道是在南方,故排除D项。

2.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可知,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是为了保证公文和书信及时而准确地传达,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交流,A项错误;C项不是目的而是结果,故错误;D项是完善邮驿制度的措施,不是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目的,故错误。

3.据《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 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

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这些举措()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驿传制度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政令畅通、军情的及时通报,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

先秦时期已有驿传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现象有利于民族交流,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强调交通工具的进步,而是强调交通系统对于国家管理的积极作用,故D项错误。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是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初的人力车、黄包车,到汽车、地铁的普及,上海的交通方式经历了多次巨大的改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在早期的上海,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

人力车是一种由人推拉的载客交通工具,具有简易、便宜的特点。

然而,由于人力车的载运能力有限,且劳动强度大,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城市需求。

因此,在19世纪末,黄包车作为第一批机动交通工具开始在上海使用。

黄包车是一种由水牛或马拉动的载客车辆,可以较大程度地解决人力车载运能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成为上海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引进汽车,并建立了城市的第一家汽车工厂。

汽车的广泛应用为上海的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便利。

汽车不仅能够满足大量客运需求,还提高了货运效率,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体验。

然而,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上海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应对交通压力,上海开始大规模建设地铁。

上海地铁的建设开始于1993年,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地铁网络之一。

地铁不仅提供了快速、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还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并且对环境污染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

上海地铁的运营线路不断增加,线网不断扩展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除了汽车和地铁,上海还通过引进新能源交通工具来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电动汽车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受到了政府和市民的关注。

上海已经建设了大量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推动了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未来,上海的交通工具变迁将继续推动城市交通的发展。

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改变人们出行的方式,无人驾驶汽车将成为可能。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飞行汽车等高科技交通工具也来到了人们的视野。

这些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将进一步提高出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推动城市交通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的来说,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经历了从人力车到黄包车,再到汽车和地铁的演变过程。

中国交通工具的演变

中国交通工具的演变

中国交通工具的演变一、陆上交通人类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人的双脚,此后人类又驯服一些动物如马、驴子等作为乘坐工具或乘坐工具的动力。

与此同时,以人力作为动力的轿子和以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与畜力交通工具长期并存。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入,上海最先开埠,一些近代交通工具纷纷涌入。

人力车应是日本的舶来品,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进,故又称东洋车。

最初是用铁皮包着木头轮子,后改为充气胶轮。

为求醒目计,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首先拥有它的是在沿海做生意的西商。

上海第一个拥有脚踏车的华人,据埃米莉·哈恩《宋美龄传》说,是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

1902年3月,上海人议论最多的是一种能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轮怪物,这就是汽车。

据说是寓沪西医为求出诊方便,大约在1901年时由一位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引进到上海的。

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

上海最早引进的公共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

1908年3月5日,自南京路外滩到今西藏中路率先通车。

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

但由于封建传统的约束,老百姓怕“触电”,不敢乘。

经过一再宣传和保证,乘的人多了,就分成头等和三等票价,头等多为洋人所坐。

中国在1914年引入无轨电车,由上海的英商最先在租界内营运。

1950年之后,不少中国的城市都开始建造无轨电车系统。

1934年,上海又出现双层公共汽车,还有双层码头、双层轮渡,被称为上海“双层交通工具”。

新中国诞生后,1956年7月14日8时,在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线上,依次驶下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2000年,中国终于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

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325万辆,成为世界五大汽车生产强国。

2011年中国汽车产量连续三年居全球榜首。

火车的引进比汽车要晚,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展 PPT课件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展 PPT课件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变化
1
一、 近 代 以 来 中 国 交 通 的 变 化
轮船运 输
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20世纪90年代,萎缩。有的转向旅游服务业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铁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路 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京张铁路) 交 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17
形佑 京
路为 张
线总 铁
。工 路
程全
师长
200

设 计 了 “ 人 ” 字
多 公 里 , 詹 天
京张铁路的设计者 詹天佑
1909年9月24日,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通车
18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
轮船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20世纪90年代,萎缩。有的转向旅游服务业
3
中国古代帆船
4
中国古代运河的船舶
5
轮船招商局
晚清中 国创办 的最早 的近代 航运企 业。首 次打破 列强的 垄断局 面。
6
重庆三峡轮船股 份有限公司游轮
长江轮船海外旅游 总公司游轮神州号
(京张铁路) • 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 • 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 16
交通工具的进步
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随着近代化的 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 革。

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变迁历程

近代上海交通工具的变迁历程
的起 始 点是 静 安寺 ,沿愚 园路 、赫 德 车上带电,乘者触 电。 ”为了解除市 I
今 、 今 不让刚刚起步的电车夭折 ,I 拥 有 上 海 私 人 汽 车 第 一 号 牌 照 路 ( 常 德路 ) 爱 文 义 路 ( 北 京 民的疑虑 ,
、卡德 路 ( 石 门二 路 ) 今 、静安 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几次试车时 ,都大 { 的 ,是 宁波 商 人 周湘 云家 族 ,但 这辆 西路 ) 今南 京 西路 ) 向东行 驶 ,穿 过 张旗鼓进行宣传。在盛大的通车典礼 { 车 究竟 哪个 牌 子 、什 么模 样 ,恐 怕 无 寺路 ( 今 ,并 沿 着外 滩 , 上 ,特地邀请社会名流虞洽卿、朱葆 J 法考 证 。据 周 家后 人 回忆 ,这辆 老 爷 南京 路 ( 南 京 东路 ) 抵 达 广东 路 外滩 。从 此 , 叮 三等人,以及电车 公司中外董事们 ,j “ 当叮 当” 的 电车 铃 声 ,成 为 乘坐 第 一班 电车 ,从静 安 寺 出发到 外 j 上海 繁 华 都 市 中 一 道移 动 的 滩 。 电车行 驶 时 ,窗 户大 开 ,沿途 的 风 景 ,也 成 为张 爱 玲 每 天晚 人都能 看见他们 在车 厢内谈笑风生 ,I 上 枕 着 入 睡 的伴 奏 声 。 在张 还不时依窗扶栏 ,向车窗外招手致意 {
质的 “ ”字 ,这就是 后 来 闹得 沸 沸 又缩 短 了 ;抽 长 了 ,又缩 短 了 ,就 这 片, 周 漆深绿色, 车身两侧有 6 扇大窗, I
扬 扬 的一 号汽 车 。据 说 ,犹 太 富翁 哈 么 样往 前移 — — 柔滑 的 ,老 长 老长 的 光线明亮。车厢内长条椅子倚车厢两 I
之一 。
差足称 豪。 94年 ,上海又 出现双 ] ”13
层 公共 汽车 ,还 有 双 层码 头 、双 层轮 { 上 海 电车营 运之 初 ,曾闹 出 不少

中国近代交通变化

中国近代交通变化





JIAO TONG GONG JU PIAN
LET US
RIGHT NOW
展览铁路
同治二年六月(1863年7月),李鸿章在上海、苏州一带与太平 天国作战。此时,上海27家英法洋行联名向时任钦差大臣、江苏巡 抚李鸿章要求修筑上海至苏州间铁路,表示这有利于攻打太平军, 随后李鸿章把建议上报总理衙门,得到“严加拒绝”的回复。 英国商人为了向清政府宣传铁路的优越性,1865年英国商人杜 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自资修建了0.5公里长的一小段窄轨“展览铁 路”,虽然这条小“铁路”仅是展示铁路的原理而无实际用途,但 这是铁路这一新兴事物史上首次公开出现在中国人的眼前,却令京 城充满恐惧。 据徐珂的《清稗类钞》记载,“英人杜兰德于同治乙丑七月, 以长可里许之小铁路一条,敷于京师永宁门(宣武门)外之平地,以 小汽车驶其上,迅疾如飞,京人诧为妖物。后来步军统领衙门随即 以“观者骇怪”为由急忙拆除该铁路,才平息了一场风波。

车 篇
QI CHE PIAN
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 有。 •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 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机 篇
Hale Waihona Puke FEI JI PIAN唐胥铁路
图 :唐 胥铁 路 火 车 运 行 中


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开始修建的唐山 至胥各庄铁路,真正成功并保存下来加以实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 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京张铁路(丰台柳村-张家口)。京张铁路总设计师:詹天佑。京张铁路1906年开工建 设,1909年建成通车。 中国第一条华侨出资兴办的铁路——1905年修筑的潮(州)汕 (头)铁路。 新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成渝铁路完 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自四川成都至重庆, 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一五计划)

黄浦江“市轮渡”的变迁

黄浦江“市轮渡”的变迁

黄浦江“市轮渡”的变迁从2018年5月19日开始,上海轮渡民丹线停运,临近的歇宁线航班已做临时调整。

这已是今年以来上海轮渡第2次发出停运公告。

停运的原因,正是因为要将一个个百年渡口修葺一新,和45公里滨江贯通相得益彰。

目前,贯通范围内的渡口、码头、浮桥、船舶整新率达到100%。

这些新渡口不但在造型上更好融入两岸的整体风格,同时凸显轮渡特色,展现大都市的时尚魅力。

全新时代,百年轮渡将让更多乘客感受到上海的新气象。

百年轮渡日均客运数:从100万到15万1911年1月5日,一艘由塘工善后局租赁的“安泰”号小火轮,由浦东东沟内港码头直驶南京路外滩铜人码头,开始了机轮船在黄浦江上的摆渡,这是上海官办浦江轮渡的开端。

从此,上海也由“乡村上海”驶向了“城市上海”。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上海迎来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高潮。

城市流动人口大增,商贸、制造业齐头并进,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黄浦江西岸大多有设备完善的大型工厂及码头仓栈。

服务于这些企业的大量员工,每日往来黄浦江两岸通勤,所依靠的,就是轮渡。

这样,轮渡成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1929年11月10日,浦江轮渡管理处订造的市轮渡1号轮落成试航,是上海轮渡自建新型轮渡之始,该轮前端亭顶为当年轮渡特有标识。

1930年1月8日,市轮渡2号落成试航,自21日起,1、2号轮渡对班行驶长渡线,至此,市轮渡原租用的小火轮全部退出运营。

曾几何时,对于上海市民来说,在黄浦江上坐船摆渡、往来于浦东浦西,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即使是老上海人也很少知道,黄浦江上的第一班渡轮是何时启航的。

起初,黄浦江上还未有轮渡,只有小舢板往来于两岸。

根据上海的史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黄浦江边就有渡口,江面上漂着舢板、划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上海的城市化进程提速。

1901年,一个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把两辆小汽车开进了上海;1908年3月5日,上海的第一辆有轨电车正式通行,从静安寺驶向外滩;一个多世纪前,上海的第一班轮渡从当年的浦西铜人码头开往浦东东沟……关于上海轮渡启航的确切日期曾经还有过一个小小的历史误会——据载,1910年12月5日是上海黄浦江上第一班轮渡开航的日子。

中国近代交通便签

中国近代交通便签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摘要我国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

关键词独轮车、人力车、马车、汽车、电车、火车、飞机正文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工具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应该说代步工具也不少,但与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相比较都十分落后,而且速度也非常慢。

例如陆路上的马车、牛车、骡车、独轮车、轿子、滑杆等,以及水路中的木船,都不是以机器作为动力,所以无法提高速度,耗费的时间也较多。

交通的落后不仅给人们的行动造成种种不便,而且也制约了信息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

及至近代,不少有识之士都阐明中国要致富图强,就必须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大力发展现代化的交通事业。

因此,一场机器化的交通工具革命产生了。

在英国作家描写上海的一部历史小说中,男主角丹顿1903年来上海淘金时,一上岸就被一辆独轮车吸引住了。

他从未见过这样子的车,连连发问:“它叫什么?他们用这个来载人?”来接他的人回答:“那叫独轮车。

说来令人难以相信,我亲眼看到乘坐十二个人的大独轮车。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远。

这两种交通工具也是中国传统式的,为中国所独有。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因重心较高,不易掌握。

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

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并且渐成风气。

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九人,分坐两边。

据1874年的统计,英法租界共有独轮车3000辆,简直是近代上海一支不容忽视的“出租车队”。

由于收费低廉,一般贫民苦力均乐以独轮车代步或运物。

但是好景不长,人力车兴起后,因其车速快于独轮车,而且乘坐舒适惬意,独轮车遂趋没落,仍旧以载货为主要功能。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含解析)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1)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①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③电车:1906年,天津建成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④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⑤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1)具体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捷灵巧的摩托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又一重要交通工具。

③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家庭汽车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⑤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⑥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主要特点: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上海的交通历史-宋元至当代

上海的交通历史-宋元至当代

1853年,外侨史密斯将 第一辆西洋风格的马车 输入上海 (兰林柯林 《上海史》) 。此后富 家小姐坐马车狂奔,成 为时尚。后来又演绎出 富小姐与马车夫私奔的 故事。
自行车于19世纪末叶传入上海被称为脚踏车、自转车、双轮踏车、 双轮铁车、双轮车。 1876年葛元煦《沪游杂记》:骑车“两手握横木,使两臂撑起, 如挑沙袋走索之状”。 1885年链式自行车发明不久,就被外商带到中国。19世纪末,三 名西方青年骑新款自行车从英国出发,552天后到上海。哄动一 时。 1897年,上海曾举行自行车比赛。此后逐渐成为市民使用最普遍 的交通工具。
2、环线与高速公路 内环线、中环线、外环线、郊环线
内环线高架路、全长47.66公里,由浦西、浦东两段和 南浦,杨浦两座大 桥衔接组成。浦西段长29.2公里,高5.5米,宽18米,设双向4车道(架下 地面道路,宽35~50米,设双向4快2慢6车道),沿线有大型立交桥四座, 主要交叉路口设置匝道35米。浦东段长8公里,宽50米,为地面道路,设 6快、2慢8车道。有两座大型互通式立交桥。乘车绕环线一周,约40~50 分钟。1995年被评为“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和“十佳旅游景点” 之一
盛唐之世,舆轿的种类更 多。皇帝所乘谓之“步 辇”,王公大臣所乘称为 “步舆”,至宋代,始有 “轿子”一词。明朝,轿 子又有“显轿”与“暖轿” 之分。显轿也叫“凉轿”, 民间则称“山轿”。清朝 规矩森严,即便是乘轿也 不例外。
一位女传教士乘着藤编的 凉轿去乡下传教。
二、近代陆上交通工具
1、人力车、马车、自行车
上海磁浮线在浦东地区划出一道30 公里长的“S”型优美弧线,把上 海地铁2号线龙阳路站与浦东国际 机场紧紧相连。尽管只有短短30公 里,这却是中国乃至世界高速交通 建设史上划时代的一大步。

历史交通工具的演变详解

历史交通工具的演变详解
1873年,招商局轮船“伊敦”号由 上海首航香港,开辟了中国第一条 近海商业航线。
同年,招商局开辟了至日本的中国 第一条远洋商业航线,承担洋务军 事工业运输,承揽漕粮﹐兼揽商货。
随后,收购了财力雄厚的美资旗昌 轮船公司,打破了外资洋行垄断中 国航运的格局,开中国企业收购外 商企业之先河,成为中国民族航运 业的象征。
1885年(光绪十一年)经盛宣怀改 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 归邮传部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了较快的 发展。130多年来,
●招商局从未间断过在港口、码头、仓储、运输等领域的投资 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独特优势,现代物流 业已被确立为招商局的四大核心产业之一。
●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铁路、公 路和民航的发展,使航运业也呈现萎缩状态。
我国铁路的前身——淞沪铁路
林则徐在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中、魏源在其 编撰的《海国图志》中都介绍了当时外国的铁路、 火车等科学技术信息。
1874年英美两国商人合资开设了“吴淞道路公 司”,买下了今河南路桥堍到吴淞一带的田地, 在未获清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偷偷修起了铁路。 两年后,一条全长14公里的窄轨铁路──淞沪铁 路建成了。
冯如
条,航线总长度近8万千米。
新中国的民航事业始于1949年,该年 11月,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次年7月 与苏联合资成立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正式开通新中国第一条国际航线。同年 8月,新中国国内航线正式开航。然最 初航空线路既短又少,航空运输设施差, 运输能力低。
1954年7月3日下午5时15分,是一个令 所有的中国人都欢呼雀跃的时刻。新中 国成立后第一架自已制造的飞机--仿制 苏联的雅克18(后被称为“初教-5”)首飞 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从此由修理 跨入了制造的新阶段。中国不能自己制 造飞机的历史结束了!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老 一辈电 影明星
赵丹
胡蝶
阮玲玉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
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 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 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 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 奖的影片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特别 是辛亥革命期间,易 服饰、剪发辫、改称 呼等成为社会潮流。
导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 近代社会逐步转型。
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
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 前所未有的变迁。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日益增多,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社 会生活随之发生变化。
1、交通的变化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 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 联系。
表现:
习俗风尚的变革
(1)礼仪: 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大人、老爷、奶奶 — 先生、君、夫人、 (2)称谓: 太太、小姐 (3)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
(4)葬礼: 厚葬、土葬—文明、简洁、火葬
(5)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6)观念: 旧道德、旧礼教——民主、平等
原因: 1)西方文明的冲击
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 了变化,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 为娱乐新时尚。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导语】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

从传统的骑行工具到现代化的地铁网络,上海的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变迁。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方式,全面评估和探讨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上海城市交通的变迁。

【1. 简述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上海市的交通工具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初。

当时,上海的主要交通方式是人力车、牛车以及少量的马车。

这些传统的交通工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

【2.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电车的出现】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交通工具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电车作为当时最先进的交通方式,在上海出现并迅速取代了传统的人力车、牛车和马车。

电车的出现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为快捷和舒适的出行方式,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3.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1933年的地铁建设】
1933年,上海迎来了它的第一条地铁线路——上海地铁一号线。

这一
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上海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

地铁的建设不仅
大大减少了城市拥堵的问题,也使得上海的交通更为高效和便捷。

随后,上海地铁网络逐渐扩张,至今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城市轨道交
通系统之一。

【4.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私家车、共享单车和出租车的兴起】随着上海市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改善,私家车的普及程度
也逐渐增加。

私家车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为个性化和灵活的出行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等问题。

为了减轻交通压力,共享单车的兴
起成为了一种新的交通选择。

与此上海的出租车业也随着城市的发展
而蓬勃发展,在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5.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的不断发展,上海的交通工具将继续发生变革。

智能化、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将成为未来交通工具发展的重要方向。

预计未来几十年内,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地铁网络,提升道路交通的智
能化水平,并加大对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推广和使用。

【总结】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是一个由简到繁、由传统到现代的过程。


19世纪初的人力车、牛车和马车,到20世纪30年代的电车和1933年的地铁建设,再到私家车、共享单车和出租车的兴起,上海的交通
工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上海的交
通工具还将继续演变,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便捷、高效和环保的出行方式。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不仅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发展,也反映了
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历史进程。

【个人观点】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交通工具将变得更加智能、环保
和个性化。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将成为全球交通工具创新的
中心之一,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加便捷和舒适的出行体验。

【参考文献】
1. 上海城市交通
2. 上海地铁发展历程
3.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调研报告
以上为文章的撰写示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若要调整文章内容或撰
写其他主题,请详细说明您的需求。

1. 从19世纪初的人力车、牛车和马车,到20世纪30年代的电车和1933年的地铁建设,上海的交通
工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变迁不仅改变了上海居民的出行方式,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在19世纪早期,人力车、牛车和马车是上海主要的交通工具。

尽管这些交通工具依靠肌肉力量推动,速度较慢,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
已经是一种便利的交通方式。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口的增加,这些交通工具逐渐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3. 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电车成为上海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电车不仅能够提供更快的速度,也为上海的居民带来了
更大的出行便利。

1933年上海地铁的建设也标志着上海交通工具的又一次革新,地铁的运行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提高了城市的运
行效率。

4.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上海交通工具的变迁继续演进。

私家车的普
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使得出行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共享单车的
兴起则解决了短途出行的需求,成为城市绿色出行的一种重要选择。

出租车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也满足了人们的长途出行需求。

5.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上海的交通工具将继续演变。

人工智能、物
联网和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将使交通工具更加智能和环保。

自动驾驶技
术的发展将使得车辆能够自主导航和驾驶,减少人为操作的需要,提
高出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将推动交通工具向清洁
能源转型,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6. 未来,上海有望成为全球交通工具创新的中心之一。

城市的政府和
企业应该加大对交通工具研发和创新的支持,鼓励科技公司和创业者
在上海落地创业,推动交通工具的进一步革新。

对于上海的居民来说,未来的交通工具将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环保的出行方式,提
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力车到地铁,从私家车到共享单车,上海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不断演
进和创新的过程。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上海的交通工具将进
一步智能化、环保化,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出行体验。

这一演变不仅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发展,也反映了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
历史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