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精心整理王道俊王汉澜版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内容简介隐藏王道俊主编的《教育学》(第7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技术学权威教材。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该教材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
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教育技术学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大量教育学辅导资料,对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的课后习题(或课后思考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院校近年的教育学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
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热点。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试读(部分内容)隐藏绪论0.1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存在,它是为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
教育学对教育活动现象与问题的研究和对教育本质的揭示,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注重揭示教育的规律教育规律,是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在研究教育的现象与问题、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性的客观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阐明教育工作的原理、原则、方法与组织形式等的有效性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精编版

《教育学》王道俊版笔记绪论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①普及初等教育②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③论证了班级授课制④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法国的卢梭《爱弥尔》,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内容、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促进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3)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德之道德力量(德育)四部分。
但还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化。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人类的生活分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还特别重视体育。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 的文件。我国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是指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 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 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3 / 168Βιβλιοθήκη 圣才电子书a.定义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
表,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
b.构成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
b.构成 课程方案主要由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学科与活动)的名称、开设的顺 序与学时(学分)分配,以及学年编制等部分所构成。 c.意义 认真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课程方案,开足、开齐所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 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 ②课程标准 a.定义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 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按教学科 目编制的,它反映某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的特殊方法论要求。 b.构成 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或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c.意义 课程标准在贯彻与落实课程方案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 依据,而且是编好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它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 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 ③教科书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绪论2000:教育学(名解)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2.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着作,内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C.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
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①1861年英斯宾塞《教育论》着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②“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
而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③19C末20C初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色彩西方教育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育学(新编本)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新编本说明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
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
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
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
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绪论教育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教师、学生、学校;教育展望包括: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的新特点等本章已考真题:2000:教育学(名解)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赫尔巴特)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内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C.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
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①1861年英斯宾塞《教育论》著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②“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
而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笔记绪论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2.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内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C.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
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①1861年英斯宾塞《教育论》著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②“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
而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③19C末20C初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色彩西方教育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第11章美育11.1 复习笔记一、美育概述1.美育的概念美育就是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从学科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同时美育也容易与其他的一些概念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对下述概念进行辨析。
(1)美育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主要属于德育的范畴,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修养,践行道德规范和提高修养来形成与发展健全的人格。
美育除了陶冶学生性情、进其人格的完善,还有着独特的任务,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2)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但美育功能的范围要比艺术教育宽得多。
艺术教育多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和开展的各种课外文艺活动等来进行,美育则不仅通过艺术教育进行,而且通过其他各科教学、通过观赏大自然来实现,尤其要通过日常生活来开展。
(3)美育与情感教育情感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人们的快乐情感等同于审美快乐,因为审美愉快并不等于情感的激动,它渗透着审美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又融合于想象力和理解力之中,这是一种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2.美育理论概述(1)孔子的美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美育的论述,他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
游于艺是指学习乐器、音律和才艺,成于乐是指用音乐来完善人的性情的陶冶,兴于诗是指通过学诗来振奋人的精神,艺教、乐教、诗教都是美育的范畴。
孔子提倡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要讲一个人内在的性情气质美和外显的风度文采美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美好高尚的君子。
这种审美观对我国后来的教育和为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席勒的美育思想席勒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美学家,他认为,通过审美,一方面在人的动物式的感性物质欲望中灌注进理性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使人抽象的理性形式获得具体的血肉,使人能够克服自身的分裂状态而趋向内在的完整与丰富。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的详细笔记一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的详细笔记(一)2007-07-06 10:12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点: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点: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 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法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来,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
王道俊王汉澜版《教育学》完整版笔记

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了解)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了解)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记忆)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发展历程)(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自奴隶社会初期开始,在中国经历了三四千年。
代表著作包括《论语》、《学记》,其中《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西方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所有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在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自17世纪开始,1623年英国学者培根首次将教育学划分为一门独立学科。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王道俊、王汉澜版《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王汉澜版《教育学学》笔记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
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
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展3.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总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
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1)含义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2)历史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①原始社会,教育主要起着劳动经验和生活规范的传承作用;②古代社会,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一直不受重视。
③至近代,教育的政治功能依旧受到重视,但经济功能被不断强化与彰显,文化功能则相对衰落。
④现代社会,人们开始重视人的合理生存与人的全面发展。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展3.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总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
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1)含义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2)历史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①原始社会,教育主要起着劳动经验和生活规范的传承作用;②古代社会,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一直不受重视。
③至近代,教育的政治功能依旧受到重视,但经济功能被不断强化与彰显,文化功能则相对衰落。
④现代社会,人们开始重视人的合理生存与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社会进步越来越要求充分认识与全面发挥教育的多种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育学(新编本)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新编本说明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
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
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
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
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育学(新编本)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新编本说明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
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
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
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
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的)【圣才出品】第4章教育⽬的4.1 复习笔记⼀、教育⽬的概述1.教育⽬的的概念教育⽬的是对教育活动所需要培养的⼈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
它体现⼀定社会对受教育者质量规格的界定和要求,也体现了⼈⾃⾝发展所应该达到的⽔准和⾼度。
(1)从内涵上看,教育⽬的有⼴义和狭义之分①⼴义的教育⽬的是指存在于⼴泛的⼈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②狭义的教育⽬的是指在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的。
它由政府提出,并反映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明确⽽稳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作以及⼈的成长和⼈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
(2)实施教育⽬的对学校教育的意义①定向作⽤。
教育⽬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发展的根本⽅向,是学校教育⼯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其全过程。
②调控作⽤。
教育⽬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式起调节和控制作⽤。
③评价作⽤。
教育⽬的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2.教育⽬的的建构教育⽬的是教育活动主体的⽬的,是主体建构出来的。
⼈们建构教育⽬的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是⼈的发展的实然与应然的统⼀。
(1)教育⽬的的建构需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
教育⽬的必须依据现实的社会⽣活、⽣产、分⼯、交往状况以及它的发展需求来建构,才能培养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才。
①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官吏和学者,为政治服务,注重伦理。
②近现代社会,教育则要培养从事国家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也要培养出⼀⼤批具有⼀定科学⽂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专门⼈才,以此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
③当今社会,新科技⾰命的浪潮推动⽣产⼒的迅速发展,从⽽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等⽅⾯的急剧变⾰,对教育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2)教育⽬的的建构还需要反映⼈的发展规律,遵循⼈的发展的可能与限定。
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习题解答

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习题解答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题解答绪论0.1 复笔记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是为了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和教育艺术。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
教育学的研究应当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性的客观性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也是人们的一种有价值追求的活动系统。
教育学研究在改革、创育的活动中往往注重求得多种可能与统一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
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充满天赋、灵性、潜能、能动、好奇与生气的活动,是一种艺术,最具创造性和个性的艺术。
为了正确地认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深刻地领悟研究教育学的价值和任务,还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1)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教育工作准则,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和教育艺术。
2)教育学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经验是具体的、生动的、宝贵的,但是它又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零碎的。
教育经验蕴含着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但是未凸显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
人们研究教育经验是重要的,但所要研究的是教育经验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生搬硬套教育经验的操作程序。
我国的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旨在批判我国教育遗产,吸取外国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观念、原则和方法,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书编写时,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趋势,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思路。
教育学在古代社会处于萌芽阶段,还未成为独立学科。
在这个阶段,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但研究还不够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情、动) ,布鲁纳《教学过程》 ,赞可夫《教学与发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2、新三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 1)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 2)信息论的基本方法
( 3)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 1)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 教育规律。 ( 2)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
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与哲学等学科分离
越来越丰富,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教育是 为人类社会所 特有 的一种现象, 在其他动物界是没
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
3、代表人物及著作 ( 1)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 2)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本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
(三)多样化阶段 1、时间: 19 世纪 40 年代以后 2、发展动力:传统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的斗争
3、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研究教育 4、重要的教育学流派
二、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 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转化 为受教育者的智慧、 才能与品德, 使他们的身心得 到发展, 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 教育是 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 延续与发展 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 为一切人、
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
(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体系 提倡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用于教育研究
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将结论应用于实践以检验实研结果 教育实验不同于心理实验,是在学校与教学环境中进行的 主张用实验、 统计等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
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
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教育既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方法论
(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迪斯、吉鲁、阿普尔、布迪厄
主要观点
当代资本主义学是维护社会不平等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歧视与对立的根源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绪论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 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 1)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 意志的体现。 ( 2)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
1、时间: 17—— 19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2、特征:分离成独立科学 ( 1)对象上,教育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 2)概念上,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概念或概念体系
( 3)方法上,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 4)结果上,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 5)组织上,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和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 课程和方法
的依据 (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主要观点:
-1-
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
教育对象是人,因此教育过程是文化历史的过程
教育过程是文化历史过程,因此应该用思辩的方法研究
教育目的是将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转变为主观文化,培养完整人格
(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中国:王国维《教育学》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著作)
(四)理论深化阶段
1、时间: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
2、动因:科学技术促进教育学的发展,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 想、新方法。
“新三论”提供了新思
3、代表人物及著作: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展》,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与社会是对应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制约教育目的
人们已经对这种不公平麻木了
批判教育学就是要揭示教育背后的利益纷争对人们进行启蒙
批判教育学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
5、代表人物及著作
外国:斯宾塞《教育论》 ,拉伊《实验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凯洛夫《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经验不断的改造
第三、学校即社会
第四、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第六、教学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 3)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
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 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 但是, 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
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 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1、时间: 17 世纪以前 2、特征: ( 1)人们还没有将教育现象作为独立的现象来加以研究,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与哲学等分离,
教育思想散见于哲学着做中。 ( 2)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3、代表人物及著作
中国:孔子: 《论语》、《学记》(世界最早) 西方:伯拉图: 《理想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