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王道俊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教育学
(新编本)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新编本说明
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
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在教材内容的编选上,我们仍希图搞得全面一些,完整一些。这对于公共课的教学来说,份量无疑多了一点,但回旋余地却也大了一些;教师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讲授。
本书的重新编写,得到了国家教委袁华同志、人民教育出版社胡寅生同志的指导和协助,先后举行了两次审稿讨论会,参考了一些同志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的限制,现在的这个本子仍然会有许多缺点和错误,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这次重新编写,由王道俊、王汉润同志任主编;承担执笔任务的是(以章节的先后为序):王汉澜同志(绪论,第一、二、三章),王道俊同志(第四章),傅资云同志(第五、十七章),赵天岗同志(第六章),郭文安同志(第七、八、九、十一、十二、十八章),旷习模同志(第七、八、九章),南国农同志(第十章),明鉴同志(第十三章),张耀先同志(第十四章),姚惜鸣同志(第十五章),董祥智同志(第十六章),扈中平、陈修同志(第十九章),孙绵涛、陶崇明、许文杰同志(第二十章)。郭文宏、张耀先同志参加了统稿工作。此外,涂艳国、许邦官、董英同志承担了部分章节的资料搜集任务。
编者
1987年12月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
第一节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第四章教育目的 ..................................................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第二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课程 ......................................................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第七章教学(上) ..................................................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第三节教学过程的规律
第八章教学(中) ..................................................
第四节教学原则第五节教学方法
第九章教学(下) ..................................................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教学评价
第十章电化教学 ..................................................
第一节电化教学概述
第二节电化教学媒体第三节电化教学的一般模式和方法
第十一章德育(上) ..................................................
第一节德育概述第二节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第十二章德育(下) ..................................................
第三节德育的过程第四节德育的原则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三章美育 ......................................................
第一节美育的意义和任务第二节美育的过程和原则第三节美育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