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知识呈现模式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深度分析(苏教版)

关于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深度分析(苏教版)

关于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深度分析(苏教版)目录一、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材的特点 (3)1.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 (4)3. 体现融合的教材特色 (5)二、苏教版必修教材《化学1》、《化学2》结构体系 (6)1. 教材的宏观结构体系 (6)2. 教材的微观结构体系 (8)三、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内容与要求 (9)四、必修教材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9)1. 课时要求与教学容量的关系 (19)2.基础知识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20)3.循序渐进和持续学习的关系 (21)4.教教科书与用教科书的关系 (22)综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化学2》,不论是教材结构体系、内容主题还是呈现方式,无不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我们应如何理解新教材?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怎样实施教学过程?如何才能加快教师角色的转换?这是广大中学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针对以上困惑,本文从教材特点、教材体系和教学思路出发谈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希望能给新进入课程实验的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一、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材的特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

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

”这是依据高中化学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和必修模块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所处的位置确定的。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材《化学1》、《化学2》的充分体现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其特点具体体现如下:1.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化学1》、《化学2》教材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教材通过对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等知识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

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通用7篇)

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通用7篇)

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通用7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篇1摘要: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再是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习要求, 另外对于学生的个人能力比较注重,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近两年,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中教学面临着高考和新课改带来的双重压力, 其中教师不仅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还要应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带来的高考题型变化。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学校的教学虽然差强人意, 但相信今后高中教学一定可以寻求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育改革; 创新与实践;根据目前高中化学教育的现状来看, 高中化学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还不完全符合, 高中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学习还是比较死板, 对所学的化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在这一方面, 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变,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的化学学习逐渐与新课改的标准相符合, 让学生有良好的化学基础, 确保在新的化学学习阶段, 学生可以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化学教学现状(一) 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传统的化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 学生对于化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 也不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中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 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能力比较差, 而且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比较严重,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苏教版高中新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体系的研究

对苏教版高中新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体系的研究
3
刻理解《结构》课程的知识逻辑具有重要的意义。 2.4 科学和人文维度 《结构》 课程的知识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对于微观物质世界的科学 探索历史。从原子模型的演变,到原子轨道和杂化轨道理论, 《结构》化学课程 的知识呈现过程点缀着一连串闪烁着璀璨光芒的科学家名字。苏教版《结构》教 材以其他模块所少有的篇幅比较系统的介绍了这些杰出化学家的伟大贡献。 按照 教材的顺序,这些科学家分别是:发现元素周期律的门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 、 原 子 之 父 道 尔 顿 ( John Dalton ) 、电子发现者汤姆逊 (Thomson.Joseph John) 、原子核式模型提出者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原子量子化结构模型提出者玻尔(Niels Bohr) 、共价键概念提出者路易斯(Gilbert Newton Lewis)、现代价键理论创立者海特勒(W.H.Walter Heinrich Heitler ) 和伦敦(F.London) ,分子轨道创立者慕利肯(R.S.Mulliken)和洪特(F.Hund) , 轨道杂化理论创立者鲍林(L.Pauling)以及在配合物应用研究中作出巨大贡献的 罗森伯格(B.Rosenborg)等等。如果将这些化学家的名字串联在一起,实际上 就是一部物质结构发现的传记。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化学家,不仅可以清 晰地把握物质结构课程的脉络线索, 而且还可以从这些科学家的事迹中感受到丰 富的人文精神,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科学和人生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比如教材介绍鲍林在杂化 轨道理论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的同时, 对于他在科学事业上永不停息的探索精 神以及对于人类和平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都给予了浓墨重彩的介绍。 3 教材知识体系建构方面的一点建议 苏教版《结构》教材所呈现的清晰的知识体系蕴含了巨大的课程整体效能, 环环相扣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结构化知识,不仅大大提升了知识理解的内在意义, 同时对于培养学习者的学科素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训练价值。依照这种思路,笔 者通过亲历的教学体验, 感觉到苏教版 《结构》 教材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比如教材在专题 3 的第三单元 《共价键和原子晶体》中对于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 处理出现了断层,这为教学带来了一些不便。教材在此处以及之前一部分内容, 阐述的是原子轨道和共价键的关系,在“共价键类型”小节中,教材成功地利用 原子轨道解释了氮气分子中的化学键类型。但是随后,第 42 页的“问题解决” 却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到无所适从,在这个“问题解决”中,展现了乙烯和乙炔的 分子球棍模型, 要求区别δ键和∏键的不同成键特点, 在随后的 “拓展视野” 中, 更是毫无铺垫的直接呈现苯环中的大∏键。众所周知,这几种分子中的共价键必 须借助于杂化轨道理论来解释,而直到此时,教材根本还没有涉及到该理论,此 后,直到专题 4 的第一单元《分子的构型与物质的性质》才开始介绍杂化轨道理 论。这种知识逻辑上的脱节造成了教学上不必要的麻烦。再比如教材将“分子间 作用力和分子晶体” (专题 3 第四单元)也安排在分子空间构型(专题 4 第一单 元 )的前面,这也造成了逻辑上的混乱,因为对于分子而言,只有先知道了分 子构型, 才能知道分子的极性, 只有知道分子的极性才能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 键的本质。 教材编写者的本意可能是想单独列一个专题专门来解决“分子空间构 型和物质性质” 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样做, 却人为地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 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产生一定的混乱, 这一点也为笔者和另外几位同事的对 比教学实验所初步证实。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应该按照下列次序来安排:原子 轨道——杂化轨道——价键理论——分子空间构型——分子的极性——分子间 作用力和氢键——分子晶体。 教学中建议同行们创造性地调整一下内容次序,使

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与拓展应用

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与拓展应用

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与拓展应用高中化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

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材作为一份权威的教学材料,它的知识体系和拓展应用是学生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从概述教材内容、分析知识体系的线索和重点,以及探讨知识的拓展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概述教材内容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化学能量和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等多个模块。

其中,化学元素模块介绍了元素的分类与周期表,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学生可以了解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化学反应模块讲解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平衡反应与化学动力学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反应过程及其背后的原理。

化学能量模块主要讲解了化学能的转化与利用,包括热力学、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等概念。

而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模块则围绕着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结构进行教学,涉及到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化学键的形成。

分析知识体系的线索和重点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逻辑清晰的线索将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

在学生学习中,需要根据教材的线索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理解。

例如,化学元素模块的重点知识包括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的特点等;化学反应模块的重点包括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酸碱中和等;化学能量模块的重点则包括焓变、熵和自由能等;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模块的重点则包括分子的构成、化学键的形成和分子的空间结构等。

探讨知识的拓展应用除了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还需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化学知识的拓展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化学元素的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元素周期表,有助于解释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的规律。

在化学反应的拓展应用方面,学生可以了解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化学反应,并探索新的反应方法和技术。

苏教版必修《化学1》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创新设计

苏教版必修《化学1》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创新设计
第一,总学时数非常有限,所以必须彻底转变现行 教学中的一些习惯做法,严格控制知识内容的深广度。
第二,必修课的定位是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所以, 实施中不能只抓知识传授和训练。
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 的选择和安排上,必须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现实; 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坚持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评价上,必须开展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评价策略。
教材是如何体现三维目标的
1、设置的栏目不相同,但功能大体一样
教材
人教版
山东版
栏目名称 思考与交流 交流、研讨
学与问
联想、质疑
科学探究、实验 活动、探究
归纳与整理 概括、整合
科学视野 科学史话
化学前沿 历史回眸
江苏版 交流与讨论 你知道吗? 活动与探究 整理与归纳 回顾与总结
必修化学1中的“认识化学科学” 和“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主题中渗透了: “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知识”、“物质的分类、胶 体”、“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酸、 碱、盐的电离”等基本概念。
教学建议:
重视核心观念、基本方法和积极态度的培养,引导学 生进入化学科学世界
严格控制必修课程知识内容的深广度,保护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有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 方式
合理安排每周2学时的教学时间,提高单元教学的整体 效益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在实施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高中选修模块 实验化学
身边的化学物质
常见无机物 及其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结构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原理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苏教版)教学实践与研究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苏教版)教学实践与研究

二、新课程的教法
一线教师的问题:新课程怎么教? 为什么教?
教学目的不同,教学方法也就会有相 应的改变, “怎么教”的问题也就出现 了。因此,面对新教材,要解决“怎么 教”的问题,就应该从重新认识“为什 么教”入手。
北大与耶鲁大学校长的一次对话
(2004.1.4)
• • • • • • • •
校长 学生最前的三大任务 教师最前的三大任务 北大 1.做学问 1.传授知识 2.做人(人格) 2.培养人格 3.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3.培养能力 耶鲁 1.质疑(提问题) 1.交流(沟通) 2.学习(读书) 2.激励 3.独立思考 3.让学生独立思考 耶鲁 其实我们的目的都一样,但是,他强调的 是目标,我强调的是过程。
我们面对的学生其中大部分将来并不 是化学家,过分侧重于学科知识的记忆, 不仅课堂教学功能过于单一,而且不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生对化 学对科学的兴趣。
环 境 资 源
化学 原理
化学科学
化 学 技 术
社 会 发 展
新课程: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 态度
传知 授识
知识与 技能
价值观
新 课 程
过程与 方法
怎么教?
边读边讲边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讨论式教学, 发现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研究性学习等。
教师角色观的转变 列夫· 托尔斯泰说:
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 但却极少人想改造自己。
2.如何让学生以实验为线索学习化学?
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和艰辛 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二、思维热身
三、小组合作 四、美育渗透 五、实验探究
六、课堂延伸
建立创新环境 创新的动力因素: 好奇 兴趣 源于自由 求知欲 源于情感 责任 热爱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探讨论文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探讨论文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探讨论文一、高中化学苏教版“阿司匹林”的教学要求与教学侧重点“阿司匹林”主要出现在三个模块中,在“化学与生活”第四单元“造福人类健康的化学药物”中,介绍了“阿司匹林”对人类健康的意义以及发展历史,要求同学们了解“阿司匹林”的基本原理。

对于“阿司匹林”能够有基本的了解认识就足够。

在首次的教学中,基本就能够达到教学要求。

在“化学与技术”第一单元“有机药物的制备”教学中,主要教学目标在于让同学们了解“阿司匹林”的作用,结合有机物的原理和概念,了解怎样用原料合成“阿司匹林”。

教学应该主要侧重于“阿司匹林”的合成理论探索。

并且把“阿司匹林”作为以后有机物学习的基础,知道氯苯合成药物的原理。

了解人类合成有机药物的思路:提取有药效的药物后进行结构分析,然后进行药物的合成。

希望能激发学生有机物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

在“实验化学”专题七课题二中,主要是学习“阿司匹林”的合成与提纯,“阿司匹林”的化学特性,药效,学会阿司匹林的基本合成方法。

其中这个专题的主要侧重点是对实验操作的学习。

制备好“阿司匹林”。

相比较其他两个模块,实验模块是在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习上在能进行。

让学生学习水杨酸和乙酸酐反应原理,同时学好晶体洗涤、吸滤瓶这些实验装置的操作。

同时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基本实验操作,比如称量、溶解、加热、结晶、洗涤、重结晶等。

二、三个模块内容的知识点比较在高中化学苏教版“阿司匹林”学习的这三个模块的知识点上,各模块之间虽然互相独立但知识之间还是互相独立。

了解每个模块知识的异同点可以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更深一步对“阿司匹林”的理解。

共同点主要体现在都给出了水杨酸、乙酰水杨酸的结构简式,还有“阿司匹林”的基本疗效。

不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化学与生活”中提出“阿司匹林”是肠溶片,利用水解后产生水杨酸起到医疗作用。

而在“化学与技术”中合成“阿司匹林”主要是因为水杨酸酸性、刺激性过强,为了减少对人体的刺激。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范文10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范文10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范文10篇论文1:化学实验设计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论文将探讨化学实验设计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实验的目的、步骤、材料和仪器的选择等方面。

通过合理设计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科学精神。

论文2:有机化学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们普遍认为难以掌握的一部分。

本论文将研究有机化学知识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和课堂互动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反应机制。

论文3: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研究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论文将研究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地考察和科研活动等方面。

通过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在化学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

论文4:高中化学知识的跨学科教学研究化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能够与生物、物理、地理等学科相互关联。

本论文将研究高中化学知识的跨学科教学,探讨如何将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教学。

通过跨学科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论文5:探索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实验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论文将探索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包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探索等方面。

通过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论文6:高中化学知识的创学方法研究创学方法是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本论文将研究高中化学知识的创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验探究等方面。

通过创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论文7: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示范实验研究示范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基于模块组织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解析(苏教)

基于模块组织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解析(苏教)

基于模块组织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解析(苏教)王祖浩综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化学2》,不论是教材结构体系、内容主题还是呈现方式,无不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我们应如何理解新教材?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怎样实施教学过程?如何才能加快教师角色的转换?这是广大中学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针对以上困惑,本文从教材特点、教材体系和教学思路出发谈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希望能给新进入课程实验的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一、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材的特点《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

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

”这是依据高中化学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和必修模块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所处的位置确定的。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材《化学1》、《化学2》的充分体现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其特点具体体现如下:1.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化学1》、《化学2》教材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教材通过对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等知识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

教材不仅关注给学生提供多少知识,更重视过程与方法。

借助“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等栏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动手实验等实践活动,逐步产生问题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不断加深对科学探究意义的理解,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另外,教材不惜笔墨,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产生对化学科学的热爱,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高中化学论文(优秀5篇)

高中化学论文(优秀5篇)

高中化学论文(优秀5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高中化学论文,山草香整理分享了5篇高中化学论文。

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而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师不仅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在知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应当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实验方式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不仅要对仪器有细致观察,进而选取一些合适的实验器材,对化学药品也要有仔细观察,这样才不会用错实验药品.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对实验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尤其是对于实验的各种现象,实验最后的产物或者是结果进行细心观察.这些都是决定学生实验成败的关键,也是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的一种直观体现.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要观察其形状、大小、比例、尺寸和造型等.对化学实验装置,要先从下到上、从左到右进行整体观察,在此基础上,再迅速找出装置的中心部位,进行重点观察.(2)化学实验操作.要观察实验仪器的持拿和使用方法;观察实验装置的安装方法;观察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方法.(3)物质及其变化.要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挥发性、溶解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和酸碱性等特征.只有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化学实验操作都有很多讲究,操作上的任何不规范或者错误,都会直接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带来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因此,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些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非常重要.教师要让学生熟悉一些常规仪器以及实验器材,对每一种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牢记于心.同时,让学生能够结合不同的实验灵活地调整实验操作过程,并且要善于解决实验中的一些问题与突发状况.这些都是学生实验素养的良好体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例如,在讲“滴管”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滴管伸入溶液前要先挤捏胶头?为什么使用时不能伸入试管或接触烧杯内壁?为什么滴管不能横放或倒拿等.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加热、过滤、溶解、蒸发、气体收集、仪器的装配与连接等基本操作,并且要让学生弄清道理、掌握要领、操作正确、叙述明白.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及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方法,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深化有促进作用.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随着学生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实验经验的不断增多,在后续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实验内容,或者是有意识地融入一些实验性的思考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而且能够让学生从实验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点.同时,教师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更大的空间,当学生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与探究,并且自己找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探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路径,同样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体现.例如,在讲“铁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实验思考问题:(1)锌与稀硫酸反应时不用加热,为什么(新)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却要加热?(2)新制的硫酸亚铁溶液中要多加入几枚铁钉,并在溶液上面加一层植物油,各起什么作用?(3)用滴管吸取硫酸亚铁溶液前,一定要先挤压出胶囊中的空气,再伸入溶液,为什么?(4)吸取硫酸亚铁溶液后的滴管,为什么一定要伸入氢氧化钠溶液液面下,再挤出硫酸亚铁溶液?这些问题,概括了本节课程的知识要点,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这种知识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融合,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总之,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科学素养的培养应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实验方式有所了解,并且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师也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随着学生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在后续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要整合教材的内容,以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化学为切入点,减小高中化学知识教授的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的方式分析化学重难点知识。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实践研究 ——以苏教版化学必修1为例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实践研究 ——以苏教版化学必修1为例

课改论坛2013-07《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是实施化学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在苏教版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化学实验,在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笔者在苏教版化学1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高中化学必修1化学实验内容的设置苏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实验主要设置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栏目。

其中观察与思考栏目中的实验有:萃取、分液、蒸馏,电解饱和食盐水,氯气的性质,溴和碘的提取,钠、镁的性质,二氧化硫、浓硫酸的性质,氨、硝酸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有:胶体的性质、几种离子的检验方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氯水的性质、碳酸钠的性质、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实验方案设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氢氧化铝的两性、铝的性质、Fe2+和Fe3+的转化、FeCl3溶液与铜反应(制作印刷电路板)。

从实验内容和形式分析,苏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实验的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1)体现三维目标,突出过程体验。

实验内容呈现形式灵活多样,在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结果的推断等方面,突出了“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过程、获取知识、感悟方法。

(2)增加了实验的探究性。

努力发挥探究性实验及其教学对于加强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3)强化了实验的应用性。

将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产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化学实验,从中提高能力。

二、如何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如何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关键是我们不能“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

要把教材作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价值体验和进行意义建构的一种课程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材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方法探析

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材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方法探析

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材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方法探析化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其创新理念和实践方法的运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析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材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方法,以期为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创新理念的提出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持有一系列创新理念。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该教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将化学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兴趣性。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该教材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验数据的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此外,该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实践探索的方式去发现、理解和解决问题。

最后,在教学目标方面,该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仅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通过设置项目任务和团队合作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培养综合素质。

二、实践方法的应用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材除了创新的理念外,还结合了一系列实践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中,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方法。

通过设计有趣、贴近生活的实验,学生能够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这样的实践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除了实验教学外,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探究。

通过提出真实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合作学习也是苏教版高一化学教材的一大特色。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知识和经验,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高中化学论文(精选5篇)

高中化学论文(精选5篇)

高中化学论文(精选5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高中化学论文,山草香整理分享了5篇高中化学论文。

摘要:化学实验是一项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的认识的重要课程内容,它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亲自操作,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实践演练一遍,从而对化学知识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本文就目前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开展实验教学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策略供大家参读。

关键词:高中化学;演示实验;趣味导入;放大细节;直观演示以往的化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会以口头表达的方式按照书本跟学生讲解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学生并没有真正体验到实验的快乐,对实验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大部分整体氛围还是比较沉闷跟无趣的,这导致许多学生并不喜欢这门课程,只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探究一下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到实验中来,这对于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

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更快、更好、更深入地学习高中化学,深刻理解、掌握老师课上提到的知识。

二、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策略分析1、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课间休息时,高中生的心理状态相对比较轻松,但进入课堂后,学生需要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在过去,化学教师通常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备课内容进行教学,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状态的转变,化学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中精心设计,多安排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看,并要求学生上台亲自参与实验,还可以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化学课堂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专注于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有效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新课程 苏教版必修教材 学科知识结构

新课程 苏教版必修教材 学科知识结构

新课程苏教版必修教材学科知识结构本文对新课程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学科知识组织方式与特点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并就实际使用该教材的实践中出现的知识结构方面的矛盾作了理论上的梳理和思考,本文的最后就如何克服苏教版教材知识结构方面的矛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必修教材)一经使用,笔者立即为其新奇独到的设计所吸引,无论是其知识内容的呈现形式还是蕴含于这些形式之中的价值理念都给人以完全区别于人教版老教材的耳目一新的感觉。

伴随着教材的使用,笔者逐渐领会到苏教版必修教材的编写逻辑,也逐渐发现了苏教版教材的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现撰写成文以供交流讨论之用。

1.苏教版化学教材学科知识组织的几个维度苏教版化学教材对知识的组织方式是对社会中心、学生中心和学科中心的综合创造。

社会中心强调的是社会价值的演绎和传授;学科中心强调的化学学科的知识技能和精神价值的转递;而学生中心则强调课程的功能性价值,注重体现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练习。

苏教版化学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按照三条主要的线索来组织和编排的。

即:社会性价值线索、学科知识体系线索和学习心理练习的递进性线索,三条线索显隐交替相辅相成,构成了苏教版化学教材的主线。

1.1社会性价值主题维度苏教版化学教材编写的一条明线即是社会价值性线索,在化学①中,除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试图对学生做一些物质世界的特征和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的指引外,从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到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再到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再到化学②的最后一个专题《化学学科与人类文明》,这样一种安排无不体现出苏教版化学教材对化学学科中社会性价值的关注,这体现出教材对新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要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教育”“帮助学生熟悉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等课程目标的遵从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知识呈现模式研究摘要: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造。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并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关键词:知识内在联系;知识编排;知识结构
化学科学有自己的体系。

为反映物质的组成、结构、相互反应的关系的客观规律性,所以化学内容的编排应该有逻辑顺序。

另外,编排时还应该考虑学生有这样一些认知顺序:从感知到理解;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和应用;从模仿到创造;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等等。

编排时还需考虑学生心理发展顺序,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学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只有把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十分巧妙地结合起来,才是好的化学教材体系。

新教材为了做到这一点将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改造。

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舍去了元素周期表这条主线;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重要概念采用了螺旋上升方式编排。

这些知识呈现方式的变化给教师教学或多或少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新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而是从自然资源出发,先介绍物质的工业制法,然后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
化学性质,再介绍物质的社会应用。

知识呈现顺序为:工业制备→性质研究→社会应用,充分体现元素化合物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贯彻sts教育观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例如:必修1专题2第一单元介绍了氯、溴、碘这三种重要的非金属。

内容涉及氯气的性质、制法、用途;溴、碘单质的物理性质与氧化性的比较;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和见光分解。

第二单元介绍了钠、镁这两种重要的金属。

内容涉及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镁的性质用途。

在同一专题中先后出现了高中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并且内容呈现方式不同。

氯、溴、碘之间呈现一种纵向分布,但是学生没有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钠、镁这一单元按单质、氧化物和盐横向分类,突出特性。

这样的集中介绍,有其明显特点,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造成“背化学”的现象。

这要求教师能够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于卤族元素学习,学生没有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氧化还原反应)出发。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氯气、溴单质和碘单质的氧化性的递变性,利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比较它们性质的相似性,重点比较它们的水溶性、及卤离子与银离子的反应,使知识之间呈现一定的关联性。

在讲解钠、镁性质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金属活动顺序”知识出发,补充讲解镁与水的反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使基
础知识规律清晰。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从实验现象出发分析物质的性质,因此,实验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活动和丰富直观的实验现象学习和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并让学生用已有的理论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结构。

另外,新教材中一些核心概念的编排,大多采用了螺旋式编排顺序。

如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编排。

教材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目标指向学生学习最终达到的最低水平。

一项学习目标的达成,不要求一步到位,倡导通过多次的学习,螺旋上升,逐步实现。

教材中三次出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三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也各不相同,教师要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考虑学生的认识顺序合理设定学习目标。

专题1中氧化还原反应出现在物质分类和反应类型分类中,目的是让学生识别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并与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比较。

专题2中氧化还原反应出现在溴、碘之前,目的在于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帮助氯、溴、碘氧化性的学习。

第四专题在学习含氮含硫化合物后,以资料卡的形式出现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内容。

编排者的意图是以此指导学生书写有关浓硫酸、硝酸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

但是这项内容并不适宜对所有学生拓展,也不宜拓展太多。

教师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好好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破除“教教材”的传统观念。

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
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造,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如东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