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584e72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b.png)
《生活十讲》读后感篇一:生活十讲生活十讲(蒋勋)1、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2、洪晓慧的王水事件令人可悲,台湾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3、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码事,知识彻底不等于智慧,也彻底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4、豢(huan)养,戕(qiang)害,负笈(ji)5、认识知识都需要回归到人的本分,如果回不到人的本分,那个知识就一定会浮现问题。
6、让物质的东西少一点,让心灵的空间大一点。
7、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使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一个人都能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
8、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的羡慕、敬佩、进而欢喜称赞,但他或者过头来还是安分的做好自己。
(新价值)结束9、让下一代有气节,也要有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材是完满跟健全的,如果只是一部份,就会十分危(wei)险。
10、经典之所以经典,是要不断接受挑战,不接受挑战,就不配叫经典。
11、《漂亮少年》(新官学)结束12、“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13、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的人有丰富的生命,也有丰富的人性。
14、梦娜丽莎的画像,不是一个简单的肖像而已,他标志着一个人可以被当成人看待的意义与价值。
15、多一点指望、多一点期待、多一点珍惜,你就会少一点苦恼。
16、电影<小鞋子>。
17、艰难是一种教育,没有艰难感就没有珍惜。
18、人要在这么不稳定的状况下自处,应该是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重新去体验追求本身代表的那种高贵性,才是永恒不变的。
(新伦理)结束19、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20、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21、没有信仰的人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人。
台面上愈是强横的人,愈不容易让人呢看见他的脆弱之处,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75dbf6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e.png)
生活十讲读后感蒋勋在书里讲了好多方面的事儿,就像十个不同的生活小盒子,每个盒子一打开都有惊喜或者惊吓。
先说这个“新价值”吧,现在的社会啊,感觉大家都在拼命地追着钱跑,好像钱越多就越成功。
蒋勋就像一盆冷水泼过来,他说这价值是不是有点单一了?人活着难道就只是为了银行卡上那串数字吗?我就想到自己有时候也陷入这种怪圈,看到别人买了大房子、开着豪车,心里就有点酸酸的,也想着自己要怎么努力赚钱。
可看了书才明白,生活里还有很多别的价值呢,像内心的平静、对美的感受、和家人朋友的美好关系,这些可都是钱买不来的“大宝贝”。
再说说“爱与情”这一讲,这可太戳心了。
现在的爱情好像变得很脆弱,今天还在朋友圈秀恩爱,明天可能就分道扬镳了。
蒋勋说爱情不是占有,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一种长久的包容和理解。
我就想起身边那些情侣,有的因为一点小事就吵得不可开交,互相指责。
要是他们能听听蒋勋的话,明白爱情是需要给对方空间,需要慢慢去经营的,可能就不会那么轻易地散伙了。
还有那个“伦理”部分,真的让我重新审视家庭关系。
现在家庭里好像经常有各种矛盾,父母和孩子之间、夫妻之间,就像一个个小火药桶,一点就炸。
蒋勋提到我们要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我就想到自己和父母有时候也会因为一些观念不同而闹别扭,我总是觉得他们老古板,他们觉得我不懂事。
其实啊,大家都没错,只是都少了一点对彼此的尊重和理解。
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蒋勋带着做了一次生活的大扫除。
以前那些糊里糊涂的想法、乱七八糟的情绪,都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我发现生活其实就像一幅拼图,每一块都很重要,不能只盯着一块看。
我们不能被那些社会上流行的、但其实有点扭曲的观念牵着鼻子走,得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中华文化十讲读后感
![中华文化十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056e21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7.png)
中华文化十讲读后感篇一中华文化十讲读后感最近读了《中华文化十讲》这本书,哎呀妈呀,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说起来,咱们中华文化那可真是博大精深啊!这书里讲的东西,有的我之前就知道点皮毛,有的呢,简直闻所未闻。
就比如说汉字吧,我一直觉得会写会认就得了呗,可看了这书我才发现,汉字背后的故事那叫一个丰富多彩!每个字都像是一个小精灵,带着历史的印记和古人的智慧。
我以前总觉得传统文化可能有点过时,也许在现代社会没啥大用处。
可这书里的例子告诉我,传统文化就像根一样,深深地扎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中医,以前我觉得中医就是喝苦药汤子,能有啥用?但看了书里讲的中医理论和那些神奇的医案,我不禁反问自己,是不是太狭隘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也像坐过山车似的。
有时候看到那些璀璨的文化成就,我兴奋得不行,觉得身为中国人太骄傲了;可有时候看到一些文化遗产面临失传,我又着急得要命,心想这可咋办呀?不过话说回来,虽然书里讲的挺好,但我觉得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可不是光靠看书就行的。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得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比如说多学学书法、多讲讲传统故事啥的。
我觉得吧,要是大家都这么做,咱们的中华文化肯定能继续发扬光大,你们说是不是?篇二中华文化十讲读后感《中华文化十讲》,读完这本书,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为啥?因为我发现自己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知道得太少啦!你说这中华文化,那可真是浩如烟海啊!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从儒家经典到民间艺术,哪一样不是瑰宝?可我之前呢,对这些东西顶多就是一知半解,甚至有时候还觉得没啥意思。
现在想想,我可真是个大傻帽!就拿诗词来说吧,以前我觉得不就是一堆字凑在一起,有啥难的?可读了这书我才明白,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作者的喜怒哀乐,都有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画面感,难道不比电影还牛?还有那传统节日,什么春节、中秋、端午,以前我就知道吃吃喝喝玩玩,可现在我知道了,这里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效主题班会十讲》读后感
![《有效主题班会十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5f92f6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e.png)
《有效主题班会十讲》读后感《《有效主题班会十讲》读后感之一》读了《有效主题班会十讲》这本书后,我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摸到了一盏明灯,又像是在沙漠里突然发现了一片绿洲。
哎呀,真的是让我收获满满。
以前我觉得主题班会嘛,不就是老师在上面讲讲,我们在下面听听,走个过场而已。
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就像书里说的,主题班会其实是一场“灵魂的对话”,是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
我想起我们之前有一次关于“梦想”的主题班会,那时候大家都只是泛泛而谈,说什么要当科学家、医生之类的,完全没有深入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
要是当时老师能按照书里的方法来组织班会,也许我们就能更加深刻地去挖掘自己的梦想,而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假大空”梦想。
书中有一个观点很特别,它说主题班会不一定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可有点颠覆我的认知了。
我一直以为班会嘛,就得有个明确的结论,大家都得达成一致。
但是仔细想想,也许这就是生活啊。
生活本来就充满了不确定性,班会也一样。
就像我们在讨论“友谊”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家的观点可能各不相同,有同学觉得友谊就是要互相帮助,有同学觉得友谊是要有共同的爱好。
可能到最后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这个讨论的过程却让我们更加了解彼此对于友谊的看法,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收获吗?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主题班会要结合实际生活的这个说法。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开关于“环保”的班会,老师只是在上面念一些数据,说什么全球变暖啦,森林减少啦,我们听着都觉得很枯燥。
要是当时能像书里说的那样,从我们身边的小事说起,比如说学校里的垃圾桶分类、教室里的节约用电,那肯定会更吸引人。
我就想啊,这就好比你要给一个人讲一个遥远星球的故事,不如讲他家门口那棵树上的小鸟来得实在。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主题班会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觉得以后再参加或者组织班会的时候,我肯定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这不仅仅是关于班会本身,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去交流、去分享、去成长的一件大事。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4352c3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5.png)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篇一《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最近读了《新闻理论十讲》这本书,哎呀,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会很枯燥,毕竟是讲理论的嘛。
但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被深深吸引了。
书里说的那些新闻的原则和理念,让我觉得新闻这东西可真不简单。
也许有人觉得,新闻不就是把事儿报道出来嘛,有啥难的?可真不是这样!就比如说新闻的客观性,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我以前觉得,记者看到啥就写啥呗,能有多难?但其实,要真正做到客观,那可太难了。
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偏见,要完全抛开这些,可能吗?还有新闻的真实性,这听起来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可仔细想想,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是表面看到的?还是背后隐藏的那些?我觉得这真的很难界定。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候会想,现在的新闻这么多,真真假假的,我们该怎么去判断呢?那些所谓的“爆款新闻”,难道就一定是真的吗?也许只是为了吸引眼球罢了。
不过,这本书也不是完美的啦。
有些地方讲得太专业,我看了好几遍才懂。
这让我不禁想问,就不能讲得更通俗易懂点吗?但反过来想,这可能也是它的特点,毕竟是理论嘛,总得有点深度。
总之,读了《新闻理论十讲》,我对新闻这个领域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思考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新闻理论十讲》,这感觉,咋说呢,真是五味杂陈啊!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多有趣?”可没想到,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书里提到的新闻价值,让我大开眼界。
以前我看新闻,就觉得有的新闻有意思,有的无聊,可从来没想过为啥。
现在我知道了,原来新闻价值有这么多讲究。
比如时效性,那可太重要了,要是一条新闻都过时了,谁还愿意看呢?不过,我也在想,现在很多新闻为了抢时效,是不是就忽略了准确性呢?这可不好说。
还有那个接近性,说新闻要和读者的生活接近,这倒是能理解,可有时候为了接近,是不是会变得太琐碎了呢?再说新闻伦理,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读后感
![《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5903e4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1.png)
《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读后感《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读后感篇一《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对汉字和中华文化那扇原本有些朦胧的大门。
以前吧,我觉得汉字就是一种用来记录的符号,就像英语里的26个字母组合一样。
可是读了这本书之后,哎呀妈呀,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知”。
汉字可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它简直就是一个文化的超级宝藏。
你看啊,就说这个“家”字。
宝盖头下面一个“豕”,也就是猪的意思。
这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以前的农村场景。
在古老的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养猪,房子里有猪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
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字了,它像是一幅生动的画,描绘出了古人对家庭的理解和生活的方式。
也许现在我们住在高楼大厦里,很少有人家里养猪了,但是这个“家”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却一直传承了下来。
还有啊,汉字的演变那也是超级有趣。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楷书等等。
这就像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样子,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在想,那些古代的人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刻下甲骨文的时候,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发朋友圈一样,是在记录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呢?当然,这可能是我脑洞开得有点大了。
不过,你想想看,要是没有汉字的传承,我们怎么能知道古人的那些事儿呢?我有时候就在琢磨,现在大家都在说要学习西方文化,这固然没错。
但是我们自己的汉字文化是不是有点被冷落了呢?就像我们天天在外面吃肯德基、麦当劳,却忘记了家里妈妈做的红烧肉一样。
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基啊,我们可不能丢了本。
但是呢,我又觉得有点矛盾。
现在的网络时代,大家都喜欢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或者缩写来表达自己,像“yyds”“emo”之类的。
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对汉字的运用呢?可是再想想,这也许也是汉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吧。
它在和现代文化融合,就像传统文化穿上了一件时尚的外衣。
总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汉字和中华文化充满了敬畏之心。
活法第一章第十节读后感悟
![活法第一章第十节读后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c8f13eb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e.png)
活法第一章第十节读后感悟
《〈活法〉第一章第十节读后感悟》
哇塞!最近我读了《活法》这本书的第一章第十节,这可真是给了我好大的启发啊!
书里讲的那些道理,就好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心里那些迷茫的角落。
你们能想象吗?就好像我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突然有人打开了一盏明灯,让我一下子看清了前面的路。
这一节里说,我们要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学校组织跑步比赛,我心里特别害怕,觉得自己肯定跑不快,拿不到好名次。
这难道不像我们面对困难时,总觉得自己不行吗?可是后来呢,我咬咬牙,告诉自己要加油,要积极面对。
结果怎么样?我虽然没有拿到第一名,但我超越了自己以前的成绩呀!这不就证明了,只要心态积极,就能有进步吗?
还有啊,书里说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这就好比爬山,山那么高,爬起来那么累,要是中途放弃,怎么能看到山顶的美景呢?我有个同学,他学习成绩一开始不太好,但是他每天都坚持多做几道题,多读几页书,慢慢地,成绩就提高了好多。
这不就是坚持的力量吗?
再想想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挫折,就像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把我们浇得透心凉。
可是如果我们就这么被雨困住,不往前走,那不是永远都到不了温暖的地方吗?
我读完这一节后,就在想,我以后可不能再遇到点困难就退缩,就得像个勇敢的战士一样,勇往直前!我要每天都告诉自己,要积极,要坚持,要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你们说,生活是不是就像一场大冒险,有困难,有惊喜,关键是我们得有正确的“活法”,才能在这场冒险中收获满满呀?
反正我觉得,《活法》这本书的第一章第十节,真的让我明白了好多好多。
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的心态,勇敢地去追求我想要的生活!。
生活十讲:蒋勋荣获金钟奖经典之作
![生活十讲:蒋勋荣获金钟奖经典之作](https://img.taocdn.com/s3/m/8c69c9b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7.png)
《生活十讲:蒋勋荣获金钟奖经典之作》这本书的目录设计十分巧妙,既体 现了蒋勋对于生活的独到见解,又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 的目录,读者可以迅速把握书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关于生 活的智慧和启示。因此,《生活十讲》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的哲 学巨著,值得每一个人认真阅读和思考。
内容摘要
、第九讲“谦卑的学习”、第十讲“在爱与孤独之间”,蒋勋先生分别从文化、信仰、自由、学 习、爱情与孤独等角度,深入剖析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他用温暖的笔触,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意 义和价值,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生活十讲》是一本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书。蒋勋先生通过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人生经验,帮助 读者重新审视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真谛。这本书不仅适合年轻人阅读,也适合每一个年龄 段的人去品味和感悟。它能够启迪心灵、提升境界、净化灵魂,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 的平静和力量。
对于现代人来说,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成为常态。人们忙于工作、应酬,往往 忽略了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蒋先生指出,过度的物质追求会让人的心灵变得空 虚,对生活失去感知力。比如,很多人在吃饭时选择了快餐,但快餐文化缺乏营 养,也忽略了饮食给人带来的美好享受。同样地,如果人们总是追求快速的成功 和满足,那么最终只会陷入空虚和焦虑中。
每个主题下的章节安排也十分用心。蒋勋在每个主题下选取了十篇相关的文 章,共计百篇。这些文章并不是随意拼凑,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旨在全方 位、多角度地探讨每个主题。在每篇文章的标题上,蒋勋运用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文章的核心内容,使得读者可以迅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这本书的目录还体现了蒋勋对于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在每个主题下,蒋勋 都针对现代人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例如,在“关系”这一讲 中,他探讨了现代人际关系中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在“时间”这一讲中,他反思 了现代人对于时间的焦虑和压力。这种对现代社会的敏锐洞察使得这本书不仅仅 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理论著作,更是一本贴近现实、具有指导意义的实用指南。
《生活十讲》的读后感
![《生活十讲》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4b53fe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55.png)
《生活十讲》的读后感读《生活十讲》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这本书以十个讲座的形式,探讨了人生的诸多方面,包括生活态度、爱与相处、成功与失败、时间与效率、心灵与智慧等。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
首先,我最喜欢的一篇讲座是《人生的起跑线》。
这篇讲座主要谈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的起跑线在哪里,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赢得生活的胜利。
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关事业成功的经验和建议。
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只要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就一定能够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这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激励着我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为自己的人生赢得更大的胜利。
另外,我也很喜欢《成功的标准》这篇讲座。
作者在这篇讲座中提到,成功不仅仅是金钱和地位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的人生。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是指在个人的努力下,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这让我深深地反思自己对成功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追求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
除了上述两篇讲座外,其他的文章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比如《朋友的选择》、《犯错误的价值》、《快乐的原则》等。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明白了珍惜友谊的重要性,以及在犯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意义,同时也明白了快乐来源于内心的满足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之,读《生活十讲》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和价值。
我会将书中的智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同时,我也会向身边的人推荐这本书,希望他们也能从中受益。
生活十讲读后感3篇
![生活十讲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83b23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5b.png)
生活十讲读后感3篇篇一:生活十讲《生活十讲》读书笔记编导二班吴谷丰最近在看蒋勋所著的《生活十讲》,读罢感触颇深。
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深受传统文学熏陶的知识分子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关注以及对身处价值观紊乱年代的年轻一代的人文关怀。
讲述道,一对老夫妇生养有四个儿子,然而四个儿子都不愿尽抚养老人的义务,并提出在老人去世后继承其所有遗产才愿意阜抚养的可笑要求来。
难道说亲情也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么,我苦思不得其解。
现如今的当代生活,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似乎忘记了去享受生活,而是完全被生活所奴役,被金钱利益所蒙蔽了双眼,忘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近几年来一系列典型社会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对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瞠目结舌。
社会是由诸多因素组合起来的一个复杂体,有法律,有道德,有伦理,有文化,有宗教。
等等。
过于倾向于一种观点,或者是对某一种观点废弃,都会造成对事件评价的失衡。
我们心中要有一个天平,去衡量整个社会的平衡度,法律固然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如果缺少了道德的约束,一样是不可取的。
如果说一个人做错了事情,我们是否会去深究他犯错的原因?并没有。
我们只会一味的横加指责。
2004年马加爵对同窗同学痛下杀手,我们只唏嘘于高校的天之骄子也会做出如此丧心病狂之事,却没有人过问马加爵为何会这样做。
如此的惨案,近几年我国频繁发生。
我认为,内省能力不但是要依靠自身本省的修养素质,更需要倚靠教育。
我认为,内省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如果说教育没有引导启发出一个人的内省能力,而最后却强烈要求一个人具有较高的内省能力,在我看来,这是不公平的。
如果说这样的一个人杀了人或者做了危害社会的事情,那这个社会上所有人都是杀人凶手和帮凶。
杀人惨案发生后,从各个媒体的报道中得知犯罪分子马加爵的一切陈述。
如果说我们用书中所述的因果来看这个问题,要改变“果”就要先改变“因”,如果我们对于“因”无能为力,那么得到的“果”也便是理所当然。
2004年的寒假由于要找工作,马加爵没有回家,而邵瑞杰和唐学李早早就返回了。
《家常课十讲》读后感
![《家常课十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a6df16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7.png)
作为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家常课十讲》无疑是一本极具启示性的著作。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指导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南,更是一本深入人心的珍贵宝典,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真正意义,让我们明白,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和家庭氛围的营造。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以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让我意识到,与孩子的沟通并非简单的问答,而是需要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首先,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重要性被作者强调得淋漓尽致。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容易陷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中,将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强加给孩子,却忽略了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而《家常课十讲》提醒我们,要真正理解孩子,需要放下身段,耐心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容易因为情绪的波动而失去理智,过度责备和指责孩子,这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沟通失败。
而《家常课十讲》告诉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情感上与孩子建立起真正的连接,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在当今社会,许多孩子由于家庭环境的过度保护和溺爱,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家常课十讲》提醒我们,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
阅读《家常课十讲》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育儿能力,以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式教育孩子。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96df69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0.png)
《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篇一《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最近读了陈力丹老师的《新闻理论十讲》,哇塞,这感觉真的是一言难尽啊!说真的,一开始我以为这书会特别枯燥,就像那些老掉牙的教材一样,让人昏昏欲睡。
但没想到,翻开之后,我发现自己错得离谱!书里讲的那些新闻理论,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比如,关于新闻的真实性,我以前可能就觉得,不就是说真话嘛,这有啥难的?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也许在现实中,要做到完全真实,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因为各种因素,可能是利益,可能是压力,都会让新闻变得不那么纯粹。
再说说新闻的客观性,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我觉得吧,完全的客观可能吗?记者也是人啊,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也许有时候他们努力保持客观,但潜意识里还是会受到影响。
不过呢,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过困惑。
比如说,书里讲的一些理论,在现实中真的能行得通吗?我有时候会怀疑,这是不是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东西。
但不管怎么说,读完这本书,我对新闻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一路读下来,虽然有点磕磕绊绊,但是真好!让我看到了新闻背后的那些复杂和精彩。
篇二《新闻理论十讲》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新闻理论十讲》,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说这新闻理论,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对吧?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我想象的要接地气得多!书里提到的好多观点,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新闻的价值,以前我看新闻就是随便瞅瞅,觉得有趣就多看两眼。
可现在我明白了,新闻的价值可不只是让人消遣,它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想法,甚至改变我们的行为。
这难道不厉害吗?还有啊,关于新闻的舆论监督,我以前觉得这就是个口号,能有多大作用?但这本书让我知道,舆论监督也许真的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说不定还能改变一些不公平的事儿呢!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想,这些理论真的能在现实中完美实现吗?可能现实中的新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干扰,那它们还能保持最初的样子吗?但不管怎样,这本书让我对新闻有了新的思考。
《有效主题班会十讲》读后感
![《有效主题班会十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de41d4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3.png)
《有效主题班会十讲》读后感朋友!今天咱来说说我最近看的这本书,叫《有效主题班会十讲》。
不瞒你说,我一开始看到这书名,还以为是啥枯燥的教育理论书呢,没想到翻开一看,嘿,还挺有趣的。
我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阳光透过窗帘懒洋洋地洒在地板上,我就那么随手一翻,结果书里的内容一下子就吸引住我了。
这书里头讲的主题班会,就像咱小时候的秋游,充满了活力和惊喜。
书中的那些班会方法,那叫一个妙。
就拿其中一个章节举例吧,它讲的是怎么利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班会。
我心里想,这不就和小时候过家家一样嘛,既有趣又能学到东西。
记得有次在班会上,我们尝试这个方法,同学们一会儿扮演老师,一会儿当准备上课的学生,那个热闹劲儿别提了。
就像书里说的那样,角色扮演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我当时心里那个佩服作者的脑洞啊,真是比咱小时候玩游戏还会动脑筋。
还有啊,书里提到的班会游戏,让我一下子就回到了学生时代。
咱小时候开班会,总是板着脸听老师讲大道理,现在想想,那会儿要是能有这些有趣的活动,估计我早就变成了个班会达人了。
比如说“团队协作任务”,听上去就像是探险游戏一样,你得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一个复杂的任务。
我读到这儿,脑补了一下大家通力合作的场景,嘴角不自觉就上扬了。
当然,书中不仅仅是这些有趣的细节,还有很多实用的建议。
它就像一位智慧的老友,在你绞尽脑汁想怎么组织班会的时候,轻轻拍一下你的肩膀,说:“别急,我教你咋办。
”有些建议简单却深刻,就像那农夫种水蜜桃一样,你知道其中的辛苦,但却甘之如饴。
说到这,我想起书里还特意提到,开班会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
我想,这不就是我们生活中需要的“情感联结”吗?就像我看到水蜜桃时,心里那种暖洋洋的感觉,心情顿时好了起来。
所以,朋友,当你觉得班会枯燥无聊的时候,不妨看看这本书。
正如我对水蜜桃的热爱,这本书带来的,不仅是班会组织的技巧,更是一种教育上的小确幸。
生活十讲读书笔记
![生活十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98abae6f8c75fbfc77db29a.png)
《生活十讲》读书笔记
台湾作家蒋勋以美学家的视角推出的《生活十讲》寒假里有点空闲时间拿出来重读,虽是几年前的作品了,但其中讲到的东西仍然能引起共鸣。
作者的笔下融合了他自己的个人经历,更重要的是多现在的社会现实文化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其中最能引起我思考的是作者的第一讲新价值,整个一讲都涉及到价值、制度和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现在社会中的一些奇怪可怕的现象。
他讲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制度化的体制之下往往没有做到教育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
在现下的社会整个较大的环境中所提倡的价值观都是商品化,一种“唯利是图”的价值观。
社会对人的评价是单一的,不会以你是否过的快乐满足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只会以你能挣多少钱来评价你的成功与否,人们的心似乎都已经被物质的东西全部填满,再也看不到物质以外的东西。
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之下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很多这样的色彩,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好学生差学生,这就是唯一的标准。
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们真正需要学校和了解的东西。
蒋先生就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底蕴的需要,真正对人的定位与关注。
特别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们文化的根本,是不能丢失的,如果丢失了那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作为教师,我觉得蒋先生的话非常在理,他说“教育不是在教书,事实上这是一份救人的工作”。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其实育人才是最重要的,多一点人文教育,多一些对孩子的关心,倾听孩子的声音,让物质的东西少一些,才能让心灵的空间更大一些,这样才能去接受,去获得心灵的快乐与满足。
《班主任工作十讲》心得体会
![《班主任工作十讲》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1ecab5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67.png)
《班主任工作十讲》心得体会《班主任工作十讲》心得体会1工作六年了,除了前五年教小学时当过一年班主任,从此,班主任三字便再与我无缘,尤其是现在教了中学,跨度比较大,一时都很难适应,不懂学生的心理,更不懂时兴的管理方法。
那么,如果真的接手一个班,我该如何打理它?我该怎样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我又该怎样让我的班级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因为迷茫,所以恐惧;因为不懂,所以忐忑。
当读了陈老师的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犹如痴迷武学的人得到了一部兵法奇书。
虽然还没读完,但还是收获颇多,最大的感触就是班主任应该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是要有所规划的,不要盲目地去为了管理而管理,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自主权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做养成经常和学生谈话的习惯。
如陈老师文中所说:“每个人都有被关注的需求”、“当我被关注时,我的表现将更加优异”。
陈老师有顺着学号永不间断和每一个学生聊天的习惯,这个习惯虽然简单,却很难坚持。
回想我教中学这一年来,虽然是女副班主任,负责辅导女学生的心理工作,但班上的女生都比较乖,很少叫来谈话,经常叫来谈心的往往倒是那些桀骜不驯的男孩子,他们大都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老师若敢批评立马对着干的样子,但我通常都不批评他们,而是给他们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幼时家境的贫苦,年少的轻狂以及现在的悔不当初......也许是男生更愿意接受示弱教育吧,每每跟他们谈话后,孩子们都比较容易接受,在课堂上表现更积极,更上进,也更加敬重我了。
其中有个男生,叫赵帅,去年刚接手这个班时,他没有一节课用心听过,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总是一声不吭,要么就一副无所谓的表情,后来跟他谈了几次心,并加了他qq,每当他有疑问时都热情回复,这次期中考试他语文成绩破天荒的超过了八十分,孩子非常激动地跑到我面前,深深鞠了一躬。
现在想来,在他的进步过程中我并没有付出什么,唯一做的,只是跟他谈过几次心,在他有疑惑时,及时开导而已。
班主任不能事必躬亲。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22693d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c.png)
《生活十讲》读后感《生活十讲》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著作,作者通过十个有关生活的讲座,深入探讨了生活的本质、意义和价值。
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对于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一讲,作者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思考了人生的意义。
他指出,人类的存在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经过亿万年的演化而来,是宇宙之间生命在地球上的延续。
我们作为有思维和感知的生命体,应该珍惜并充实我们的存在,为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讲,作者以时间为主题,讲述了时间的流逝对生活的影响。
他认为时间的流逝是无法逆转的,每个人都要经历青春、中年和老年,只有珍惜当下并做好时间规划,才能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第三讲,作者重点阐述了生活的乏味和平庸。
他提出,生活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和满足感,而是要追求内心的满足和意义。
生活的乏味和平庸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真正重要的价值和追求。
第四讲,作者以抱怨和不满的负面情绪为主题,讲述了它们对生活的消极影响。
他指出,抱怨和不满只会让我们更加焦虑和不满意,无法改变或解决任何问题。
相反,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五讲,作者以亲情和友情为主题,强调了人际关系对生活的重要性。
他指出,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和他人相互交流和合作。
在亲情和友情中,我们可以体验到爱和被爱的感觉,获得支持和帮助,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第六讲,作者以幸福为主题,探讨了幸福的来源和实现途径。
他认为,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感激,而不是物质财富和外部条件的改变。
我们需要从自身的角度去寻找幸福,通过关注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活出真正的幸福。
第七讲,作者以工作和事业为主题,强调了工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他指出,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和赚钱,更重要的是通过工作实现人的潜能和价值。
工作可以让我们感到自豪和满足,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
第八讲,作者以健康为主题,探讨了健康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武玄宇金融学十讲读后感
![武玄宇金融学十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68eb2c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89.png)
武玄宇金融学十讲读后感篇一武玄宇金融学十讲读后感最近读了武玄宇的《金融学十讲》,哎呀妈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一开始,我可能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想着能学点东西就不错了。
谁知道,越读越上瘾,就像追剧一样停不下来。
书里讲的那些金融知识,可不是那种干巴巴、让人打瞌睡的理论。
武玄宇老师用了好多生动的例子,就比如把金融市场比作一个大集市,各种金融产品就是摊位上的商品,这一下就让我明白了好多复杂的概念。
我觉得吧,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让我明白了金融不仅仅是那些高大上的银行、股票啥的,它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也许你会说,我又不搞金融,知道这些有啥用?但我告诉你,真有用!比如说,你知道了利率的变化,就能大概猜到存钱划不划算;懂点投资知识,说不定能让你的小钱钱生更多小钱钱呢!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有些概念,我可能看了好几遍还是不太懂,心里就想:这咋这么难呢?难道是我太笨了?但后来我又安慰自己,没关系,慢慢来,可能多琢磨琢磨就懂了。
反正,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金融的认识不再是一知半解了。
我可能还没成为金融专家,但至少不再是金融小白啦!你们说,这是不是很棒?篇二武玄宇金融学十讲读后感哇塞,读完武玄宇的《金融学十讲》,我这小心脏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直打鼓:这能看懂吗?毕竟金融这玩意儿,听起来就高大上,感觉离我这种普通人十万八千里。
可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入迷了!武玄宇老师简直就是个天才,能把那些复杂得让人头疼的金融知识,讲得像讲故事一样有趣。
我就想问问,他是不是会魔法啊?比如说,他讲货币的流通,就好像让我看到了钱在世界上飞来飞去,忙得不亦乐乎。
不过,我读的时候也不是一路顺畅的。
有时候,遇到一些特别专业的术语,我就像走进了迷宫,晕头转向的。
我就会想:这到底是啥意思啊?难道我要放弃?但又不甘心,咬咬牙继续啃。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金融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我们身边。
中华文化十讲读后感
![中华文化十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531aac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0.png)
中华文化十讲读后感篇一中华文化十讲读后感读了《中华文化十讲》这本书,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说这中华文化,咋就这么博大精深呢?一开始,我可能就觉得这书吧,说不定会枯燥得像老师上课的唠叨。
可真读进去了,哎呀妈呀,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书里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扇通往古老神秘世界的门。
我觉得吧,中华文化就像一个超级大宝藏。
有时候我想,要是能穿越回古代,亲眼看看那些文人墨客挥毫泼墨,那该多带劲啊!也许我还能跟李白喝上一杯,问问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底是咋想出来的。
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纠结过。
比如说,有些传统的东西,在现代社会好像有点格格不入。
我就寻思,是该彻底抛弃,还是想办法让它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呢?这问题可把我难住了,可能得让我好好琢磨琢磨。
再比如说,传统文化里那些个礼仪,现在还有多少人真正在乎呢?是不是都被快节奏的生活给冲得七零八落啦?我有时候就担心,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会不会慢慢就消失不见了呢?但反过来想想,中华文化能传承这么久,肯定有它的厉害之处啊!就像中医,那神奇的疗效,难道不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吗?还有那些诗词歌赋,读起来让人陶醉,难道不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吗?总之,读了这本书,我是又兴奋又担忧,又感慨又迷茫。
但不管咋说,我觉得自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算是又进了一步。
这一路读下来,还真不错!篇二中华文化十讲读后感哎呀,读完《中华文化十讲》,我这心里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你说这中华文化,那可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我读着读着,就仿佛掉进了一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都快被淹没啦!我就想啊,咱们老祖宗咋就这么聪明呢?创造出这么多让人惊叹的东西!像那精美的陶瓷,那细腻的丝绸,还有那让人拍案叫绝的书法绘画,这得有多大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搞出来呀?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犯迷糊。
比如说,有些传统文化的规矩,是不是太繁琐啦?像过年的那些个讲究,是不是有点累人呢?我就琢磨,这是传承传统呢,还是给自己找麻烦呢?还有啊,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好多人都追求新的东西,对传统文化不太在意。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批判性思维十讲:从探究论证到开放创造》读后感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批判性思维十讲:从探究论证到开放创造》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8b83424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9.png)
《批判性思维十讲:从探究论证到开放创造》读后感《批判性思维十讲:从探究论证到开放创造》是一本由董桥所著的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籍。
书中通过十讲的内容,深入探讨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技巧和方法。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帮助读者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信息时代的要求。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独到见解和深入剖析所吸引。
我认为,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同时也结合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应用。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筛选和判断信息,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同时,批判性思维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和方法,包括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如何分析论证、如何评估证据等。
这些技巧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学术领域,也适用于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此外,我认为这本书的思想和观点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我们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利益诉求和人生态度,我们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才能理性地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同时,作者所强调的开放创造的思想也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和创新。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批判性思维十讲:从探究论证到开放创造》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经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十讲》读后感篇一:生活十讲生活十讲(蒋勋)1、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2、洪晓慧的王水事件令人可悲,台湾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3、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4、豢(huan)养,戕(qiang)害,负笈(ji)5、认识知识都需要回归到人的本分,如果回不到人的本分,那个知识就一定会出现问题。
6、让物质的东西少一点,让心灵的空间大一点。
7、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使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
8、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的羡慕、敬佩、进而欢喜称赞,但他或过头来还是安分的做好自己。
(新价值)结束9、让下一代有气节,也要有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跟健全的,如果只是一部分,就会十分危险。
10、经典之所以经典,是要不断接受挑战,不接受挑战,就不配叫经典。
11、《美丽少年》(新官学)结束12、“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13、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的人有丰富的生命,也有丰富的人性。
14、梦娜丽莎的画像,不是一个简单的肖像而已,他标志着一个人可以被当成人看待的意义与价值。
15、多一点盼望、多一点期待、多一点珍惜,你就会少一点苦恼。
16、电影<小鞋子>。
17、艰难是一种教育,没有艰难感就没有珍惜。
18、人要在这么不稳定的状况下自处,应该是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重新去体验追求本身代表的那种高贵性,才是永恒不变的。
(新伦理)结束19、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20、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21、没有信仰的人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人。
台面上愈是强横的人,愈不容易让人呢看见他的脆弱之处,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22、信仰里面最可贵的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有多贪心、有多赖皮、有多恐惧。
23、常常一个法律事件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事件。
24、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无法解答信仰的问题。
25、信仰教育简单的就是思辨能力的培养。
26、一个真正的信仰不会因为被怀疑被质问,就会瓦解;相反的,因为被怀疑跟质问,信仰会更牢固。
最好的信仰,一定经的起所有人的怀疑。
27、肉必自腐而后生虫。
28、当今的教育体系急功近利的要求结果,少掉了思辨的过程。
29、从痴有爱则我病生,痴是没有办法看透彻,爱就是有太多的牵挂。
30、人世间所经历的受伤、挫折、坎坷,都是一个领悟的重要契机。
(新信仰)31、人不可以物化,你买车子房子都没有错,可是不要到最后变成车奴与房奴,变成你在养它,而不是它让你幸福。
32、应该产生老子、庄子的知识的殿堂也被物化时,才是最恐怖的事情。
33、不要在学校里成为一个挣钱的工具,要多培养自己的性情。
34、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
《小王子》35、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致不健康的生活。
(谈物化)完36、幻想跟科学是有关的,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
37、嫦娥奔月与后羿射日,隐藏了一些集体潜意识,倾向于月而不倾向于日,倾向于阴柔而不倾向于阳刚,倾向于女性而不倾向于男性。
《创造力》结束38、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你要什么”而是“你不要什么”。
39、《双面薇诺妮卡》40、有时我觉的假象比真相更真实。
41、文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生真相与假象的反复呈现。
42、人生就像是一本永远阅读不完的书,每一次觉的懂了,又会出现一个新的、不懂的东西。
43、事实经过记忆以后变得更美了,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读的就是文学,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
44、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喜欢与不喜欢来判断一个人,要多看文学作品,从别人的角度去重新思量。
45、一个人的动力,如果你是为了个人和你为了改变国家的面貌,后面有几亿人等着你回来建设,这个动力是绝对不一样的。
46、《命运的迹线》《岛屿独白》《将军族》《我的弟弟康雄》47、在社会里,如果没有那么多失败的诗人,就不会有这么成功的诗人,关键是要成为金字塔上的人很难。
48、郁达夫、徐志摩、胡适这3个人的情书。
《文学力》结束49、外层的干扰越大,本心修行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50、期待要是太强,欲望要是太强,整个心都是出于被干扰的状态。
51、要对眼前的事物是一种淡,一种静观的姿态,让自己保持在一个谦卑的状态里,不介入这个因果里,保持一种船过水无痕的境界。
52、爱是要用一生去修行的。
53、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的。
一定不要被某些东西所迷惑。
54、当你每天不上进,不读书,然后发胖,不在意自己的衣着时,你就是不爱对方了。
55、有时候你的爱,你的宽容,你的才华,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这是智慧。
56、一直停留在哀伤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当你度过这个哀伤,并从哀伤中领悟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57、所有的“宝贝”你都只能暂时保管,用一种暂时保管的心情,去面对爱情,其实会好过一点、宽容一点。
《爱与情》结束58、当你用合理的方法去了解情欲时,那种生理上的亢奋是会减低的。
59、欲望是可以把一个人折磨成这个样子的。
情既相逢必主淫。
60、邱妙金的《蒙马特遗书》。
61、只要相信我们就能做出改变,改变不会容易,真像让人痛心。
62、努力和遗憾,哪个更痛苦。
63、篇二:新学校十讲读后感读李希贵教育专著研现代办学思想——读书分享会材料——《学生第一》《新学校十讲》读后感先从买书谈起吧!当得知校长要为领导班子购买李希贵先生的教育专著《学生第一》《新学校十讲》,我就到当当网对这两本书进行了搜索。
搜索后,我发现竟然还有本书《学生第二》,好奇的我浏览了一下书评。
知道了李校长的《学生第一》《学生第二》以及《新学校十讲》,这三本书都是一个主题,学校管理。
字面上看一本《学生第一》、一本《学生第二》两本书好像很矛盾,其实用李校长的话就是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在管理上教师第一。
在书中,李校长所提倡的“新学校”,依据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学生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快乐,老师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工作幸福。
这种评价标准,充分关注了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下面,我就从李校长提出的教育学取向的“学生第一”和管理学概念的“学生第二”来谈谈我读书的感受:一、教育学取向的“学生第一”经过了多年教学生涯的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非凡的责任心和抱负,再可爱的学生也会有让你觉得疲倦的一天。
那么为什么,十一学校的孩子们,他们那么自信、阳光、睿智机敏?在这本书中,我们就能够找到答案,李校长和他的团队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真实属于孩子的学校,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学校感受的快乐和成功的滋味。
无论是在学习方面、体育方面、艺术方面等等有特长、兴趣的孩子,都会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细细看下来,我们就会发现这本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是,我们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看到了这些活动代表的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我觉得,有时我们在教学中、管理中,不要太高深的理论,要的就是实践的勇气和智慧。
需要的就是在工作时,考虑应如何搭建平台实现学生为本的价值、如何去落实学生中心的地位、如何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成长课程、兴趣课程让孩子们享受到在学校学习的快乐、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活动是学生幸福的载体,多搞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提高展示自己,寻找到自身的价值。
如何让课堂的时间成为孩子们幸福的历程?学生的受教育生涯大都是在课堂度过的,要构建自主互助型的课堂,减少教师的讲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时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时间,“学生最喜欢听到的还是自己的声音”。
能够凸显学生自我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
二、管理学概念的“学生第二”管理学上的“学生第二”,也就是管理上的教师第一,我们如何让我们的老师能够感受到工作在永宁是幸福的,提高我们老师的职业幸福感。
让老师们将这种幸福感带到课堂、带给孩子,从根本上实现校园里的“学生第一”。
李校长在书中提到:作为学校,如果仅仅给老师提供服务,有时候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学校是一个知识型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的工作都富有个性,于是就产生了不同的需求。
十一学校提出,让更多优秀的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让更多的事情通过协商、协调和协作来完成。
这样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在老师群体中收到阻力的问题,通过来自一线的老师与学校领导的共同协调,想出对策、解决问题。
比如:在上周班子会上提出的一年级学生中午如厕、洗手拥挤的现象,大家商讨了半天也没有商定出一个科学、可行的方案,张校就提出让班子成员与一年级班主任进行商讨,研究解决方案,来自班主任的方法也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
这个办法肯定会得到班主任的全力配合,而并非是领导来了,我管,领导不在,我没看见的状态。
让老师通过这样管理实务的介入,让老师感受到他是学校的主人翁,我们就可以得到老师们最全力的配合,同时我们也可以减少很多来自老师群体的阻力。
篇三:第十讲写读后感第十讲写读后感标题:一、简要介绍所读书名,谈总的感受二、概括文中内容(略写);三、根据内容谈感受感想(详写);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人、事谈感想(详写)。
四、总结全文,强调感受点/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文章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救出自己的儿子以及同学的故事。
当我读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心里感触很深。
正因为这句诺言,才使父亲有了坚定的信念,用双手进行了长时间的挖掘。
就算一天半没吃、没喝、没睡,到处都是血迹,父亲也丝毫没有放弃。
也正因为这句诺言,才使儿子与父亲的信念同样坚定,儿子在瓦砾下忍住了因缺水、缺食带来的折磨,顽强地活了下来。
尤其是在被父亲发现后,他又做出惊人之举,那就是让同学们先出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读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父亲挖掘了38小时,儿子等待了38小时,他们用共同的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信念,虽然在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发挥巨大作用,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
如果我们在学习上有坚定的信念,一定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从前,我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连想都不想,直接跑去问妈妈,久而久之,养成了不爱思考的坏毛病。
自从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面对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能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