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特邀师生共写高考作文《忧与爱》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子晚报》特邀师生共写高考作文《忧与爱》

江苏的高考作文题《忧与爱》公布以后,激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纷纷试笔。我们特意从来稿中挑出几篇,约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授、著名高考作文研究专家高朝俊做了点评。高教授盛赞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出得好,他对师生同写一题的形式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高教授说,让阅卷教师写作下水作文是江苏阅卷点的一个创举,这有助于教师深入地理解题意,准确地把握评分标准。而考场外的师生写作高考作文,对作文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这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大致处于什么水平,从而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在今后的练习中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老师下水写作,也能进一步设身处地了解学生写作的甘苦,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报选取的几篇场外作文,有老师的下水作文,也有高三保送生的文章,也有高二、高一学生的习作;从文体上看,有小小说(记叙类),有议论文,有随笔;在得分等次上也各有不同;对今年的高考作文或许也可以“窥斑见豹”。高教授表示,每年的高考作文几乎就是一次“全民狂欢”,他对这些文章的场外评点也是“急就章”,作者和读者对所得的分数大可不必当真,完全可以把它当做“全民狂欢”中一次小小的游戏来看待。

忧与爱

李可馨

[南师附中高一(14)班]

曾被奉为精神食粮的阅读,在时光的长流里被舍了精华取了糟粕,以这种东西哺育出的我们,怎能获得贯穿后背的笔直脊梁,如何立正挺拔的躯干顶天立地。

日益崩解的阅读文化,让我们忧心忡忡。

流传百年让我们为之骄傲的诗歌被人恶意曲解;生在和平年代的人对着炮火中血泪的控诉指指点点;追名逐利者偶尔故作深沉地读几篇文章,装作大彻大悟的模样,放下书,却依旧走在原先的路上。

多少人在他们身后附和,多少人是“他们”中的一分子,不会有人跳出来指责他们,因为我们都是被同化的读者。

龙应台捧着一颗良心大声指责“沉默的大多数”,奥威尔沉痛的笔触描写出一群被糊了眼睛高呼“Big Brother”的傀儡人民,鲁迅戏谑地讽刺脖子伸得如鸭子般的看客。可是,明明对着那些文字一个个义愤填膺振臂欲呼,为什么人们的眼中依旧冷漠地永远只装得下自我?为什么到处是甘为人下盲目追随的木偶?还会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群众?中国人,你为什么无动于衷?你为什么不站出来唤醒他们?你为什么不在这种时候义愤填膺?

我们的阅读,之所以让人心忧,便是因为人们太过于注重浮华在表面的东西,到头来只记住了一句两句看似优美的文字,文字之中的灵魂,我们读不懂读不透,也可能根本未曾看到。

难道承载了千年文明的阅读,终究要在这个时代断绝了希望么?

非也!因为我们正怀抱了无比的热爱,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去寻找,去追逐,以还阅读本身的面目。

当人们的视线被书中的纸醉金迷所左右,被英雄的大男子主义所吸引,被伤秋悲春的忧郁所蒙蔽,数千年来那些亡魂凝着血泪的呼喊却鲜有人问津。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充满坎坷的人生,是可以知兴替的史之镜,是足以一针见血的抨击。这阅读,也不过是一个“情”字——忧国之情、顾家之情、爱人之情,却都凝聚了千百年来国人思想的精华,缠绕了对生命对世界执着而深沉的爱意,构成了支撑人们在危难时刻也不会倒下的脊梁。这阅读,理应是平原上燃起的一把火,有着轰轰烈烈大气磅礴的气场,席卷着燎原之势,随着文字的灵魂

一起翻滚喷薄。这样的阅读,只有献上真心,摒却杂念,才能看到它初生时那纤尘不染的模样,才是我们满怀热爱义无反顾追随的真理啊。

不是所有文字的堆砌都有被称为文化的资格,然而面对“阅读已死”的质疑,我们且能自豪而坚定地回应——青年人对阅读的忧与爱,必能使其接受一场浩荡的洗礼。

评析

本文谈的是“青年人对阅读的忧与爱”,切入题意的角度非常独特,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语言流畅且有一定的气势。但文章对“忧与爱”的内在关系论述得不够透彻,特别是对“爱”的着墨太少,作者似乎过分注重文采,给人以文胜于质的感觉。二类卷中,59分。

忧与爱

贾奎

[如皋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老张披一件夹克坐在村头小河边。不远处一座化工厂正散发着臭鸡蛋的味道,脚下的小河漂流着大块大块的泡沫。虽是秋收季节,可老张的眼前竟是荒烟漫草。“村人撂荒得太久了!”老张愤愤地将还有半寸长的烟头踩灭。

老张是刚和老婆红梅吵了一架才出来散步的。“要回来你一个人回来,我可不想再回到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这句话,老张已记不清红梅跟他说过多少次了。

当初老张还是小张的时候,村里的日子确实不好过。那时老张带着新婚不久的红梅南下,老张有一手好瓦工活,老张做大工,红梅做小工。慢慢地他们有了自己的建筑队,有了自己的房产公司。可老张不管生意做得有多大,有一个习惯几十年来不改,抽烟只抽一个牌子的香烟——五元一包的红梅。

早年忙于生计,对家乡关心不够。后来听说村里有外乡人来办了个化工厂。老张想:村里人也能半工半农了,好!后来听说村头小河的水黑了,臭了,老张心里咯噔了一下;再后来说他回村里的次数多了,不为别的,就为奔丧。村里的亲戚本家中,老的小的死因都是肝癌。

那次到二叔家奔丧,他坐在二叔的灵柩旁一宿没睡,一夜整整抽了两包红梅。

早晨,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三叔。三叔说“卫东啊,你爱村里人,你为村里人担忧,叔理解。可村里五年换了六个村主任,村里有点本事的早走了。”

中午,他打电话给南方的朋友。朋友说“你爱你的故乡,我理解。可那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请三思。”

晚上,他把想法告诉红梅,红梅说:“要回来你一个人回来,我可不想回到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老张点燃一支红梅,缓缓地站起,前面不远处河水较浅,那是他儿时与小伙伴戏水的地方。那时的水多清啊。她分明是上苍赐予村里人的从九天上涌下的银河之水。那时只觉得《上甘岭》中的插曲《一条大河》的词作者,分明是看到了这条小河才写成的。跟他差不多年纪的,谁没在这河里捞过鱼摸过虾;村里的女人,有谁没在这河里洗过衣服、淘过米。就这小河边,又留下了他跟红梅的多少足迹。河边的小树又偷听了他与红梅的多少悄悄话。

那时,这河水灌溉着河边的一片绿油油的禾苗。就在这脚下的田地里,他跟红梅比过插秧。可眼下哪有庄稼,荒草真比人还高。

望着眼前的荒草,远眺村里稀稀落落的炊烟,老张的眼睛有点湿了。老张掏出手机,坚定地拨了个号码。“陈教授吗?最近有空吗?我想请你到我老家一趟。我想麻烦你给我村做个发展规划。”

评析

本文以小小说的形式写出了致富以后的老张对家乡、对家乡环境的“忧与爱”。文章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