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与建筑风格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与建筑风格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与建筑风格演变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都城与建筑风格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本文将从都城的选址与规划、都城建筑的特点与演变两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都城与建筑风格的发展。

一、都城的选址与规划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的选址与规划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都城的选址往往是根据地理环境和国家的需要来决定的。

1. 地理环境因素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都城的选址也有所差异。

比如,周朝的都城镐京就选址于黄河流域,这是因为黄河是中国北方的母亲河,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

而在楚国,都城选址通常会远离河道,坐落在山地之中,这是因为楚国地势多山,山地可以提供天然的防御地形。

2. 国家需要因素在选址时,都城通常会考虑国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

政治上,都城通常选址于中央地带,有利于集中统治力量和管理国家事务。

军事上,都城通常会选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以保护国家安全。

经济上,都城通常会选址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方,有利于发展经济和贸易。

都城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将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合理布局,实现高效的城市运作。

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城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宫殿区宫殿区是都城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用于国君举行政治和宴会活动。

宫殿通常会建在城市的最内部,由高墙、护城河等设施保护。

2. 社区区域社区区域是城市中普通居民居住的地方,分为不同的社区,根据身份和职业进行划分。

社区区域通常会有遮阳的廊道、小花园等,使得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3. 工业区工业区主要是为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需要而设立的。

在工业区中,会有一些工坊、作坊等设施,供居民从事手工艺和商业活动。

二、都城建筑的特点与演变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城建筑的特点与当时的建筑技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期,都城建筑风格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创新。

1. 建筑风格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建筑中,首先表现出的是“中轴对称”的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的样貌和演变

中国古代都城的样貌和演变

中国古代都城的样貌和演变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中,有几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演变十分引人注目。

包括宫殿、市坊、园苑与寺庙在内的这几个部分,成为中国古代都城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中国古代都城的演进史,正可体现在这几个部分的消长、更新、融汇与变化上。

本文不揣浅陋,拟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一点初步的探讨,以就正于识者。

宫殿区的日渐缩小——宫城位置的日益重要宫殿部分在中国古代都城中往往独立成为一个小城,又称宫城。

古代都城中的宫城,大约经历了由外向内的嵌入,由大向小的收缩,与城市中轴线的重合,由北向南的推移,前导空间序列的加强等过程,由此形成了一条有迹可循的都城规划演变史(图1)。

图1 历代都城演进示意图01城与郭的分立,宫城独立于外由于阶级的对立,统治者居住的宫城与普通市民居住的市郭之间的分离现象,很早就已经出现。

史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吴越春秋》),反映了远古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分离。

根据记载与考古发掘,周代时,曾在洛阳建立王城与成周两座城市,成周城内居住着被征服的殷商“顽民”,城内划分为闾里。

王城位于成周城西30里,为东周时的都城所在,为周代天子所居。

若鲧筑城郭一说为后人臆断,则王城与成周之设,很可能是首开统治者居住的“城”与普通市民居住的“郭”分立而设之滥觞。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几乎都分为城与郭两部分。

城内多高大的夯土台,为当时宫殿的遗址;郭内则多有手工业作坊遗址。

这时的城与郭,虽仍各自独立,却多已呈相互毗连、嵌接之势。

如燕下都(图2)、齐临淄(图3)与韩故城皆然。

这时的都城还不十分规整,也无城市的中轴线可言。

图2 战国燕下都城平面图图3 战国齐临淄城平面图02城与郭融汇,宫殿弥散于全城秦汉时代,海内一统,统治者雄心勃勃。

宫殿在都城中的数量、规模与地位骤增。

一座秦咸阳城,几乎就是一座宫殿之城。

秦始皇建信宫于渭水之南,建朝宫于上林苑,写仿六国宫室于咸阳北阪,“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史记·秦始皇本纪》)。

《中国古代都城》课件

《中国古代都城》课件
夏商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统治阶级的 出现,夏商时期开始出现了真正 意义上的城市,并形成了以王都 为中心的都城体系。
早期都城的发展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都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出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城市功 能分区明确的都城规划,如周朝的都 城镐京。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战争的频繁和经济的发展,各国 开始重视都城的防御和经济发展,形 成了以城墙为主体、城内分区规划的 都城格局。
封建社会的都城发展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都城建设达到了巅峰,如秦朝的咸阳和汉朝的长 安,都城规模庞大、规划严整,成为封建社会都城的代表。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都城建设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如唐朝的长安和洛 阳、宋朝的开封和杭州,都城规划注重文化、商业和市民生 活的发展。
02
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与布局
古代都城的选址原则
制造业
都城周边的手工业和制造业发达,为都城提供了丰富的物质 产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
都城的文化中心地位
教育资源
都城聚集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和学府,如国子监、太学等,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
文化艺术
都城是文化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如书法、绘画、音乐等,代表了当时的文化艺术水平。
学术研究
都城汇聚了众多学者和文人墨客,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如经史子集的编纂和整理。
宫殿建筑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 度和政治体制,是研究中国古代 政治、文化的重要依据。
宫殿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屋顶 覆盖琉璃瓦,装饰精美,气势恢 宏。
宫殿建筑群布局严谨,中轴线对 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 。
皇家园林
01
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都城中的另一大特色,是 皇帝休闲娱乐的场所。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示例文章篇一:《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古代的都城那可是一直在变来变去的哟!这其中的门道可多着呢!咱先来说说都城分布的演变趋势吧!一开始,像夏朝的时候,都城就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

后来呀,商朝都城也在那一片转悠。

可慢慢地,都城就开始往东边和南边发展啦!比如说周朝,它的都城就比之前更往东了。

那为啥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就好像我们在学校换座位一样,总得有个原因吧!首先,经济发展可是个大功臣!随着农业技术越来越好,一些地方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那周围的城市自然就繁荣起来,都城也就有可能往那边跑啦。

这就好比一颗种子,在肥沃的土地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对吧?还有啊,交通也很重要!要是一个地方交通便利,能方便地和其他地方交流,物资能运进来运出去,那不就容易成为都城嘛!就像我们上学,肯定愿意走平坦好走的路,而不是坑坑洼洼的小道,不是吗?政治因素也不能小瞧!有时候,皇帝为了加强对某个地区的控制,或者为了避开原来地方的一些麻烦,就会把都城迁到新的地方。

这就好像我们在班级里,老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会调整座位一样。

再说说军事方面。

要是都城周围老是有敌人来捣乱,不安全,那皇帝能放心吗?所以就得找个更安全、更有利于防守的地方当都城。

这就像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免得被“敌人”抓住呀!还有文化因素呢!有些地方文化底蕴深厚,大家都觉得在那里有面子,都城也就可能选在那儿啦!这就好比我们都想跟学习好、品德好的同学坐在一起,感觉有光彩!总之,中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那是由好多好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就像我们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需要考虑好多条件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一样。

我觉得呀,了解这些真的太有意思啦!能让我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生活的。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不是吗?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让我这个小学生来给您讲讲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吧!您知道吗?中国古代都城的分布那可是像变魔术一样,一直在变来变去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3、工商业发达、经济职能有所增强 4、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 5、“城”与“郭”的形制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形态特征
1、以《管子》为代表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2、城市平面形态上的巨大变化 3、城市防御设施有较大发展 4、水路交通、水系利用有独到之处 5、城垣、城壕组成的城圈稳定性,对城市
长安(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汉长安平面图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总体复原图
东汉都城洛阳
全城周长约13000米,约31里,城内总面 积约9. 5平方公里。
南宫范围: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 1000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
北宫范围: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 1200米,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修筑万里长城等
秦汉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推行郡县制,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 城得到较大发展
(2)城市的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的商业城市兴起,形成了若干城 市经济区域 (4)对外贸易的发达,带来河西走廊城市 的发展
汉代城郭的规模
首都——郡(国)县城——县城
长安城周长63里(考古实测为:东墙约6000 米,南墙约7600米,西墙约4900米,北墙约 7200米,合计25700米)
7万户,按每户5人估计,城市总人口当在 30万以上,从城址之大,也完全有此可能。 从所描写城市内的繁荣拥挤,可见当时就已 有商业性的街道。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Fra bibliotek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 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 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 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 及显示其威严。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和原因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和原因

一、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趋势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都城分布的趋势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最早的部落聚居地到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我国古代都城分布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1. 都城数量逐渐增多在我国古代,随着王国的形成和扩张,都城的数量逐渐增多。

最早的都城多为部落或小国的首都,随着战国时期的统一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后,都城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此时,我国古代的都城分布呈现出了多都并存的格局。

2. 跨越区域的都城建设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扩张,我国古代都城分布开始呈现出跨越区域的趋势。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选择了咸阳作为都城,标志着都城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而是覆盖了全国范围。

3. 都城的宏伟规模随着历代皇帝的兴建,我国古代都城的规模越来越宏伟。

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其规模和建筑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之一。

二、我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原因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和发展有着诸多深刻的原因,其中既包括地理环境、历史事件等客观因素,也与政治、经济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1. 地理因素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古代,许多都城的建设都是基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比如河流交汇处、山水环绕等,这些地理条件有利于都城的防御和发展,因此成为古代都城分布的重要原因。

2. 政治经济因素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选择咸阳作为都城,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也是出于统一国家的需要。

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则是由于丰富的资源和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了中央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带,因而成为了都城。

3. 历史事件及统一国家的需要部分都城的建设还与历史事件和统一国家的需要密切相关。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选择咸阳作为都城,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的地位。

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是因为明朝皇帝将都城迁至北京,成为了当时政治中心。

三、结语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的长河,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6.都邑春秋

6.都邑春秋

5、城市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与尊崇方向。
汉魏洛阳城
东汉初期以南宫为政治中 心,汉明帝以后将政治 中心转移到北宫。因北 宫占据有利地形,又宏 伟壮观,并接近太仓、 武库和濯龙园,终于成 为东汉一代主要的政治 中心。 东汉洛阳城充分利用了邙 山、洛河之间的有利地 形,把皇宫设在高地上, 市场鼎足而立,街道宽 畅笔直,居民区井然有 序,虽面积较小,但布 局整齐,宏伟壮观。
以便通过长途运输解决供给问题。 第二,要求位于或者接近赖以起家的根据地,以便较快 巩固政权,并依靠都城所在地区去控制其他区域。
(二)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城市中的区域
汉长安城 汉、魏洛阳城 隋唐长安城 北宋开封城 元明清北京城 我国古代都城布局的重大变 化及原因分析
汉长安城
等台基式礼仪建筑为核心的都城。
夏商城址,市、城分离
西周黄河、长江流域的都邑分布
• 西周行宗法分封,城市等级规模有严格规定。 • 《左传· 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国三之一,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 《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都城),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
元大都城,即在高梁河 中游兴建。明清两代, 高梁河河道又有改变。 今天只有西直门外迤 北的高梁桥还保留旧 名。
元世祖决定迁都 燕京,刘侃(秉 元 忠)设计营建大 都城。城市平面 大 近似于《周礼· 考 都 工记》的理想设 计: 中心台 积水潭 城 匠人营国,方九 (海子) 里,旁三门。国 平 中九经九纬,经 社稷坛 太庙 皇 城 面 涂九轨。左祖右 社,面朝后市, 大内 图 市朝一夫。 城市规划的基点: 今鼓楼,设“中 通惠河(大运河北端) 心之台”。
汉代“பைடு நூலகம்益宅不祥”的习俗

(完整版)韩茂莉历史地理讲义(2009年版)

(完整版)韩茂莉历史地理讲义(2009年版)

目录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1)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1)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 (1)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 (1)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 (4)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4)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 (4)第二节川陕交通 (5)第三节西南交通 (5)第四节丝绸之路 (5)第五节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 (6)第六节越岭通道 (7)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7)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7)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 (9)第三节海岸线变迁 (10)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11)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 (11)第二节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 (12)第三节全球变化与气候变暖 (12)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13)第一节地区开发 (13)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 (14)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 (14)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 (14)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5)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5)第二节古代都城位置变化 (16)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及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1.两汉时期:《史记》中《河渠书》、《货殖列传》;《汉书》中《地理志》传统中国历史地理成熟;2.1909年:张相文“中国地学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地理的开端;3.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创办“禹贡学会”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一个更高阶段;4.侯仁之阐释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区别;中国历史地理的定义: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演变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得演变刘华安我国传统城市得规划布局,以方直平整得街道方格网系统最具有浓厚得东方特色。

当然在南方水乡也不乏弯曲幽隐得街巷;西南山区也有不少因山就势道路迂回逶迤得山城。

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就是黄河流域一带,以方格网街道布局,使行政区、居住区、商业区等相对独立所组成得城市数量最多。

但就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得这种传统体系,也不就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得,而就是随时代与经济发展水平等得不同而表现出一定得差异。

我国城市规划科学及其布局结构体系就是具有悠久得历史传统得。

从考古发掘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都等处得遗址瞧,城市规划思想虽处于模糊得萌芽时期,但其布局已有一定得分区,一些都邑自中心向外周多依次为宫署区、居住区、农业区、城防区、作坊区等。

郑州商城城址规模据测已达周长约7公里,城内还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台基与大型房基以及手工作坊等遗址。

这些遗址布局表明,城市就是经过简单得规划得。

进入西周盛世,营城建邑以前人得经验为基础,根据实际,周人还制定了一套城邑体制,自觉地把城市规划应用于城邑营建实践,从而为建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我国传统城市内部分布结构得基本格局。

据《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得城邑规划体制主要就是从城邑得等级、大小、内部布局等方面来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得。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卒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就是说:营建国都,规模为九里见方,每一面开设三个城门。

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街道能并行九辆马车。

城邑以宫城为中心,左建祖庙,右置社稷坛,前为外朝办事之所,后设市场交易之处。

外朝与市场得面积都就是一夫,即百步见方之地。

同时规定,诸侯城、卿大夫采邑城按王城礼制,依次降低一级规格。

这种体制不仅规定全国城邑分为天子王城、诸侯国都城与采邑都城三级,而且对各级城邑得建置数量以及分布格局包括城邑规模、城垣、城门、道路等得等级,都作了严格得规定。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

历史地理第四辑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点'匸:二•阻t:v“•“朱玲玲-宀我国是一个具宜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产生城市以来,不仅以规模大、居民多、建筑艺术的高超而闻名于扯,而且平面布局也有其独特性.我国古代城市乎面布局特点的产生和发展,与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在都城上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平面布局不仅是研究城市史本身的课题,而且是研究中国古代史、阐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必须的.本文就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几个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空原因,作一初I步探讨Q根据地下考古发掘和古代文献的记载,我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整齐划一性:'*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这一特点,在《考工记》中记载最为明确書「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考工记》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在西汉,书中设计的都城布局蓝图,考其成书前I■后的历史•是有所依据的。

从上引《考工记》可知,古代的“国”,实指都城而言。

“国〃字的结构在金文中就是作方八’、•••「•:「.・b.b・J>樋围着持戈的人。

《说文》*:“国療也,从口从或”.国、邦、或在古文字中可以互训,都皋指国都,《说文》载之甚明*“□,回也,象回币之形”。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守卫着用墙回币而围着的一块地域,就7&r F=1o再把古文字向前推,商代的甲骨文中,把王都称作“大邑”、“天邑”、“终邑”。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而称作瘁天邑商S邑字卜辞写%”形,吴大徵云“上作口形,古围字,下 郎马形,古节宇也,亦持节出使之义。

”①罗振玉以为邑之下部应是人字,“卜辞及古今文皆作马,象屁形.邑为人所居,故从口从人2农邑字上部所以从口就是都城方形围墙的象形。

所以许慎《说文》曰*“邑*国也,从口”。

…我国古代城市用方形的墙围绕四周,地下发揭的古城址和至今仍保存的=些古城都具有这样的特色.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中期城址,是我国最早的城址(或称城堡〉之一童城址的平面呈正方形!③河南登封告城镇的王城岗,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①昊大徵:電憲斋古金录辛豳册7页髦围形节形爵②罗振玉:增订弋殷虚书契考释*7页邑字之释。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2013年—201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发展史》期末论文学号:11080701016姓名:得分: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布局演变特征摘要:皇城在都城中的位置会影响到整个都城空间结构的特征。

而古代都城空间结构就是围绕“城”与“郭”展开的。

“城”、“郭”从无到有,从连接到融合,从原来的坐西朝东的空间结构模式,转变为魏晋南北朝的坐北朝南空间结构模式,并且从原有的多宫殿制逐渐转化为单宫殿制。

最终,形成外城围绕皇城、皇城围绕宫城,具有棋盘格式中轴线布局的重城式都城空间结构。

关键字:“城” “郭” 多重式 中轴线都城古代指封“邑”之城。

而大城为“都”,小城为“邑”。

所以,古代都城指国家(包括诸侯国)的首都及较大的城市。

后人亦称国都(各国及诸侯国首都)为“都城”。

早期中国并没有城市一词, 只有城与郭的概念,市的产生则更晚。

一、古代都成选址向东和发展,集中在华北地区秦统一,考虑到整个关中平原可以算作是“易守难攻”之地。

既有地形的保障,再加上粮食生产的充足,最后定都关中地区咸阳。

汉唐也定都关中地区的长安。

五代十国时期结束后,在西北少数民族势力削弱之后,契丹、女真等东北少数民族又接踵而起,成为中原诸政权最主要的外部威胁,全国的军事重心随之转向东北,关中先前的战略价值下降了许多。

在这种情况下,西安不能不失去其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位置。

宋朝开始瞄准江南,先后定都开封和建康。

由于南京和北京逐渐成为北方各族的交易中心,所以金元明清先后定都南京和北京。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都城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附近,逐步向东发展。

二、都城城市轮廓空间结构的变化1、有“城”无“郭”,宫城即都城夏商都城主要是宫殿区及有关官方手工业作坊,有“城”无“郭”。

夏商的都城空间结构已经具有分化的特征,但还没有发展到分区隔离的程度,这反映出具有大同社会混合居住的原始社会残余。

2“郭”区的产生以及“西城”连结“东郭”夏商的都城空间结构已经具有分化的特征,但还没有发展到分区隔离的程度,这反映出具有大同社会混合居住的原始社会残余。

古代都城内部建制和布局的变化

古代都城内部建制和布局的变化

三、内城外郭、坐北朝南、东西对称的中 轴线的布局

宫城南门(阊阖门 changhe)与城南门 (宣阳门)相对,两门 对直的南北向大街铜 驼街成为全城的中轴 线,宗庙、社稷和中 央官署分布在铜驼街 两侧。
三、内城外郭、坐北朝南、东西对称的中 轴线的布局

二是在洛阳兴建外郭 城,“东西二十里, 南北十五里”。在外 城以内划分为320个 方形的坊,每坊四边 均筑墙,即当时一里。 在郭区内四周分布皇 族、官吏、平民的宅 第,还有寺院、工商 和各种服务行业区。

二、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大城是官吏和平民居住地,东西约4公里, 南北约4.5公里,平面亦略呈长方形。 大城东北部和中部及偏西处,有许多铁 器、铜器、骨器作坊遗址,是手工业、 商业活动区。还曾发现过春秋墓地。小 城内部也有铁器、铜器作坊遗址,应为 官方手工业作坊。

二、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二、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和战争,铁工具与 社会生产发展,使作为一国政治中心的 都城在形制上产生了新的面貌。即出现 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这种形制一直沿袭到西汉时期。

二、城郭相连,城小郭大的布局
齐都--临淄城 古城址在淄河西岸,由大、小两城组成。小城 是宫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分嵌入大城西南角 高地上。小城东西长1.4公里,南北长2.2公里 左右,平面略呈长方形。有门五座,东、西、 北面各一门,南面两门,其中东、北二门是通 向大郭的门道,为正门,尤以东门为重要。 北部有分布大片夯土基地,今称“桓公台”, 当为宫殿区。

东汉洛阳城
东汉洛阳城由南北两宫 城组成。 东汉初年南宫是政治中 心。由五排宫殿构成的 宠大的宫殿群,位于宫 城中轴线上有却非殿、 崇德殿、中德殿、千秋 万岁殿和平朔殿。 另外,在中轴线东西两 侧各有两排宫殿,约有 30余座,十分壮丽。

主要都城平面布局演变

主要都城平面布局演变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布局 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03
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特点
由封闭走向开放
早期的都城布局多采用封闭式结构,以城墙为主要防御设施,城市功能区划分较为简单。随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都城逐渐向开放式转变,城墙不再是主要的防御手段, 城市功能区划分更加细致和复杂。
公园和绿化建设
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民 国政府加强了公园和绿化建设,增 加了城市绿地面积。
新中国成立后的都城布局
计划经济下的城市布局
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布局强调功能分区和产 业布局的合理性。
城市扩张和改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不断进行扩张和改造,以满足 日益增长的需求。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边界逐渐模糊,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更加紧密。
交通网络逐渐完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城市内部和外部的交通更加便捷。
规划理念的变化
从以皇权为中心的规划理念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理念。早期的都 城规划多以满足皇室和贵族的需求为主,随着民主思想的兴起和社会经 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开始更多地考虑市民的需求和生活质量。
主要都城平面布局 演变
目 录
• 古代都城的平面布局 • 近现代都城的平面布局 • 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特点 • 都城平面布局的影响因素 • 都城平面布局的未来展望
01
古代都城的平面布局
早期都城的平面布局
总结词
自然条件影响大
总结词
功能分区不明显
详细描述
早期都城的选址和布局多受自然环境影响,如山川地形、 气候水文等,都城多位于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如河 流中游、平原盆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 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 汉长安城:○1汉长安城为内城,城内主要为宫殿以及百官衙署,百姓大多居住在东门、北门外,渭河、禁苑、漕渠共同担任外城的功能。

○2城内实行里坊制,“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户,不得作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称第”。

○3街道长短不一,宽度一致,方轨十二(一轨1.8m)。

○4横门附近为“西市”,杜门附近为“东市”。

○5城市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与尊崇方向。

2 汉、魏洛阳城:○1东汉洛阳城仍为内城,城内主要由南宫、北宫两大宫殿群组成。

○2北魏省南宫,改建北宫。

铜驼街具有城市中轴线特征。

外城形成。

3 隋唐长安城:○1先规划,后建城。

○2有内城、郭城。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3实行内、中、外三朝制度。

○4仍实行里坊制度。

4 北宋开封城:○1三重城,宫城、里城、郭城。

○2取消里坊制,商业区出现在交通便利的沿河、沿桥、近城门地带。

5 元明清北京城:○1城址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从金中都到元大都。

○2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特征。

○3南城的发展与“凸”字型城市轮廓的形成。

二商业发展与宋以后城镇发展
1 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影响。

2 宋明以后城市形态有了很多变化:
1)以唐代规整的旧州县城为依托,以运河桥市为中心,形成与市河平行的商业街,并沿运河两岸而伸展,运河与平行市街构成城市新的成长轴线。

2)新城城墙的轮廓不再趋向于规整。

旧城受封闭的市坊制约的规整十字街区与自然发育未经规划的新市街对比强烈。

3明清时期江南近代化进程与城镇的发展:大量唐宋以来的草市与农村聚落转为市镇,形成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镇经济结构。

本讲主要参考书: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商务印书馆,1959年。

傅衣凌《明清商人与商业经济》,人民出版社,1956年。

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三秦出版社,1990年。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美]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