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

合集下载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

讲解词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对于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写好电视纪录片的讲解词,是电视台编辑、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电视工作者应该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这里本文不想对电视纪录片讲解词的写作进展全面的研究探讨,只想结合自身实践对讲解词写作中的语言要求谈一些粗浅看法。

具体、形象、准确具体。

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以自己的特殊形式存在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

直观可见的画面要有相应的具体讲解,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明晰的印象,使之便于理解和承受。

另一方面,电视传播稍纵即逝,不容观众仔细琢磨,要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使人看后留下深刻印象,就要具体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使声画有机地融于一体,造成生活的立体感,从具体到抽象。

形象。

画面形象已经能够造成一种如临其境,且见其人、闻其声的效果,那么讲解词的语言要形象化应该怎样表达呢?这主要是说画面的形象还不完整,比拟薄弱,就要借助于讲解词,采用一些修辞手段,比方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讲解词,把要表达的意思写得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准确。

没有准确的语言,讲解词就无法反映客观事物。

但准确不是重复图解画面,而是画面的补充延伸和提高。

准确既要内容准确,表达意思准确,又要声画默契,结合准确。

如:讲解词准确地交代了黄河壶口的地理位置,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也从文化精神角度交代了壶口奇观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和影响。

通俗易懂,顺口顺耳讲解词的内容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要让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出来,观众通过听觉器官感知有声语言,这就要求播音要顺口,收听要顺耳,这就要求用群众口头上常用的语言写讲解词,要做到口语化,通俗易懂。

多用口头语。

在汉语词汇里,有书面语词汇,也有口头语词汇。

口头语是和书面语相对而言的,就语言根底来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一样的,不能各有一套。

但是口头语言是说给人家听的,书面语言是写给人家看的,由于使用的形式不同,所以,在用词上和造句的习惯上都有一些差异。

第六章 专题片的解说词 电视(专)栏目 教学课件

第六章 专题片的解说词 电视(专)栏目 教学课件
• “在中国创造瓷器七百年以后,马可波罗才第 一次把这些瓷器的样品带回意大利。
• 当基督渡越伽里海的时候,中国人已经使用指 南针。
• 而当中国人创造纸张的时候,用来做十字架的 木料在耶路撒冷还是一株树苗。〞
• 作为一种文字语言,解说词应与画面语言 有机配合、相互升华、相互弥补、相互完善, 才能在电视节目的整体构成中发挥成效。
• 优秀的开头很多,但是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2、余味无穷的结尾
•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闲情偶寄?语:“终篇之 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假设难遽 别〞。
• 可以是总结概括的 • 可以是与开头照应的 • 可以是抒情的 • 可以是议论号召式的 • 可以是悬念式的 • 还可以是含蓄委婉的
三、解说词细节创作
第六章 专题片的解说词
• 解说词是指附加于视像之上的画外语言, 用来解释、议论、介绍背景、表达作者 观点等等。
• 从功能,在与画面的
有机结合中发挥效用,是电视专题片中 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因素。
第一节 解说词的特性 〔形离神聚〕

由于电视语言的独特性,不同形式的专题片解
为说明式、政论式、艺术式和表达式等几种。 • 一、说明式 • 理论文献专题片、社教专题片、科教片等的解
说词写作大多采取说明式风格。
• 说明风格解说词在片中主要是承担信息传达任 务,画面是图解知识、说明道理的形象载体。
• • “看图说话〞式。
• 解说既不能曲解画面,也不必追求更深的 画面内涵,去渲染气氛,升华主题。
• 生动形象的解说词细节,往往以少许笔 墨,加上画面辅助,就足以刻画人物独 特的个性和心理,说明深邃的哲理。但 是,它必须是源于生活的、真实的、形 象的。
• 1、细节的魅力 • 2、细节要具有真实性和形象性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修改)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修改)
单音词声音短促,一闪而过,不容易听清,又 不符合口语习惯。双音词声音较长,给人们的 印象比单音词强一些。单音词的词意比较宽, 比较概括;双音词的词意比较窄,比较具体, 用双音词表达的意思更准确一些。 公式——公事——攻势 全部——全不 游船——油船
注意同音异 义词 多用响亮的字
与——和;如——像;至——到 即——马上

三、解说词的作用
3、连接画面,对画面信息进行整合 画面传达的形象信息具有一定的多义性、 模糊性,解说可以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电视画面进
行整合,为画面创造一个明确的指示关系,为观
众的感受理解提供一个规定渠道,使画面信息更 准确明了。
视频

三、解说词的作用
4、抒情
电视画面的表情达意是形象的,但也是间接
四、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3、数字化的形象处理
一般情况下,只告诉观众一个概数。越粗略, 越简单,越有可能在观众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
象。
给数字找一个可比量或参照物
《舌尖上的中国》之《主食的故事》
兰州人都说:自己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拉面 开始的,这个有着一千多家拉面馆的城市,每天 要消耗一百万碗拉面,是兰州人心目中,当之无 愧的主食王者。一碗面从拉制到煮熟上桌,看似 不到两分钟时间,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门道。
《音•魂》
借我们一点时间 勿忘初心 借我们一首歌 承担生命的温柔和张力 歌唱是对人生释然的体谅 歌唱让爱和梦境练习飞翔 歌唱,穿梭于日常和真相 歌唱,为音乐镀上天真的光泽 歌唱,让人成为人 我们歌唱,逆流而上 生命不息,音乐不朽 我,是歌手
相互补充、相互加强
1、每一段解说词都要和画面相配合,但并不是每 一段画面都必须有解说词。 2、解说词要摆脱形声“两张皮”,同时也不能使 解说词“看图说话”式的重复画面已有的内容。

纪录片创作第六章 纪录片的结构

纪录片创作第六章 纪录片的结构
进展深入的趋向。
5、漫谈式
• 所谓漫谈式就是以作者的目光为线索,看 到哪里谈到哪里,就像人们置身于生活之 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一样,真实、 亲切。
(例:《愚公移山》、《最后的山神》)
• 漫谈式的结构要注意:
(1)用独特的视点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在 常见的平凡生活中见光彩,切忌一般化的 材料堆砌。
(2)重视生活气氛的表现,多用现场效果声 和同期声。
(3)以小见大,以叙述事实为主,让观众通 过对事实的了解、体验,自己做出判断, 少用教诲、练,要有情趣。
三、开头、结尾与高潮
1、开头 (1)“开门见山”式(《雕塑家刘焕章》) (2)“由远及近”式(《北京运动服装一瞥》) (3)寓意式(《莫让年华付水流》) (4)强调式(《长江之源》) (5)介绍式(这是纪录片最常用的开头方法。
(3)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做到以点带面, 以面托点,互相映衬,避免点不深,面不 广,成为面面俱到的大杂烩。
3、复线式
• 这种结构方式是把两条线索或两种相互对 立又相互关联的内容组织在一个整体里, 利用比较和冲突提高各部分的自身价值, 通过内容的撞击显示出一种感人的力量和 思想意义。(例:《沙与海》)
(4)意犹未尽式——通过画面和音响创造一 种意境,使人有回味、思考的余地。委婉 含蓄、余味无穷。(《雕塑家刘焕章》)
• 纪录片结尾多种多样,总的要求是:结尾 要收得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要简短 有力,不要虎头蛇尾;要朴实自然,不要 故弄玄虚。
3、高潮
• 许多纪录片没有严格意义的高潮。纪录片 的高潮,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它实际上就是内容的重点。
• 递进式的结构要注意以下几点: (1)线索要清晰、贯通 (2)连接要自然,合乎一定的逻辑规律 (3)内容层次的安排要由浅入深 (4)注意时空的因素,保持真实叙述的自然

纪录片解说词范文

纪录片解说词范文

纪录片解说词范文篇一: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纪录片《敦煌》十集篇目:第一集《探险者来了》第二集《千年的营造》第三集《藏经洞之谜》第四集《无名的大师》第五集《敦煌彩塑》第六集《家住敦煌》第七集《天涯商旅》第八集《舞梦敦煌》第九集《敦煌的召唤》第十集《守望敦煌》第一集探险者来了“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

他叫斯坦因。

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1907年初夏,他第一次来到敦煌。

敦煌位于亚洲中部,东经93度,北纬40度。

它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青藏高原,这个位于中国甘肃西部,这个仅有十八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1000年前,曾有四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

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

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

但是,当斯坦因来到时,这个沙洲小县已经被中国人遗忘了。

陆续登场的是西方人。

他们有英国人,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飘扬着他们的米字旗;有法国人,在东南亚丛林里,已经布满了他们的身影;有德国人,他们已经在中国山东建起了欧式洋房;还有俄罗斯和亚洲新崛起的日本,他们正在中国的东北开战。

当这些国家越来越强大时,古老的中国仍在沉睡。

王道士1900年,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开始了他第一次探险。

与京城轰轰烈烈的庚子战乱相比,他的身影有些微不足道。

但是,这一年敦煌城外的一个小人物,不经意间将他和这片山崖连在了一起。

当天“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缝,”在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写给慈禧太后的信中,藏经洞的发现颇有一些神秘。

之后他说,“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壹所,内藏古经万卷。

(完整word版)纪录片创作 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纪录片创作 教学大纲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学分: 2 先修课程: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广电史、电视策划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编导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

它涵盖了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学科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三个专业。

本课程的任务是讲述和探讨创作方法的,侧重于操作性,能够较好地满足新时代新闻传播学教学发展的需要,为有志于纪录片艺术创作的新人提供一个系统的整体思维框架。

在宏观上,使学生把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其整体的框架;在微观上,能够借助教学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的实践业务知识有具体的了解。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纪录片的创作技巧,从学科概论的视角,对本课程所涉及领域的内容、方法、成就和发展情况作相应的了解,初步构建专业基础;二是为新世纪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传播学培养新闻人才。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1。

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纪录片的属性与范畴;(2)了解纪录片的社会功能;(3)掌握纪录片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

2.教学内容(1)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2)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3)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第二章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2.教学内容(1)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2)苏联“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3)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三巨匠(4)从形象政论到写实学派(5)艺术形态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第三章我国纪录片发展叙略1。

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我国的初期电视纪录片;(2)了解我国电影纪录片的发展史。

2.教学内容(1)影院时期的纪录片;(2)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3)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稳步发展提高.第四章纪录片的艺术特性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怎样写纪录片解说词

怎样写纪录片解说词

怎样写纪录片解说词作者:赵佳音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0年第11期纪录片(Documentary)的原意是“用影片叙述非虚构的故事”。

就是使用电视的视听语言、声画传播系统,对生活进行纪录和再现。

电视纪录片首先具有生活的真实性。

也应追求艺术的审美性。

纪录片的解说词就是电视纪录片在制作和播放过程中。

配合电视画片的文字稿——有时解说词可以通过播音员播读出来。

有时解说词只以字幕形式出现。

一方面,解说词需要具有绝对的真实性。

不能出现虚假信息或不真实的内容。

以保证纪录片整体的真实性:另一方面。

解说词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性。

它的写作过程包含着浓厚的文学特点,也有较高的审美要求:最后,解说词是纪录片的一部分,具有纪。

录片的视听语言的个性特点。

须要和纪录片的其他传播符号(如画面、声音等)融为一体。

所以。

解说词具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

首先。

纪录片解说词不是独立文体。

它必须与纪录片的画面、音响、音乐等配合,互相协调、相得益彰。

解说词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的出现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画面和声音。

使纪录片更好地纪录和再现生活。

在纪录片中,画面、声音、解说词都不可能单独传递信息。

如果这三方面各行其是、互不配合。

那么纪录片的整体效果可能有重复累赘之处,或有表达不清之处。

所以,画面、声音和解说词之间必须完美配合,解说词不能追求单方面的完美与完整。

在画面、声音无法最好地展示纪录片内容的时候。

解说词要担当重任、浓墨重彩地登场;而在需要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时。

解说词则要让位于其他传播符号,进行辅助、配合;同时,解说词还要配合画面的长短、节奏,音响和音乐的风格等因素。

比如,电视纪录片《藏北人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在这一段解说中。

如果单看解说词的写作部分。

则比较驳杂,人物、事件的描写和介绍相对零碎、没有逻辑性。

但是,如果配合起画面来看,就会发现,这一部分是要展现清晨五点,天还没亮的时候。

藏北草原上的女主人们就从帐篷里起身了。

罗锥先到户外给牦牛挤奶,然后回到帐篷里。

《复兴之路》第6集:继往开来

《复兴之路》第6集:继往开来

《复兴之路》解说词第六集:继往开来序言一个崭新的世纪已经开启了,中国迎来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激励着走在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每一位中国人。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200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录音)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的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给国内外的评论员留下了精干、务实、亲民的第一印象,13亿中国人和国际社会众多观察者注视着这个新的领导集体,他们将如何管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如何领导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继续走好民族复兴之路?第六集:继往开来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全体人员冒雪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这是他们履新不到一个月的首次集体行动,西柏坡是中国共产党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1949年3月在革命胜局已定的历史性时刻,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半个多世纪以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一直伴随着新生政权,2002年的冬天新一届领导集体来这里重温历史,是对全党的警示,也是对人民的承诺。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在这个西柏坡,他(胡锦涛)提出来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这么一个很重要的执政理念,我感到是对西柏坡精神的最好的解读,也是对西柏坡精神一个最好的继承,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来解读西柏坡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的高度清醒的自觉。

2002年冬天里的这次出行寓意深远,它向全社会宣誓责任重于泰山,几个月后这一执政为民的誓言化为了带领全体民众共渡难关的具体行动。

2003年春天,一场意外的灾难在毫无防备间到来,一种被称为非典型性肺炎的呼吸道传染病迅速波及了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这种当时还不为人类了解的病毒所造成的猜测,疑惧和恐慌比病毒本身更快地蔓延。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86504课程名称:纪录片创作英文名称:Documentary Production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64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对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考核方式:纪录片作品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本课程旨在建立学生对纪录片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纪录片的专业实作能力与技巧。

以辅导学生分组作业的方式,从实践中学习纪录片的制作方法,包括前期计划、拍摄与剪辑等。

让学生在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同时,能运用纪录片这一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英文简介:This course based on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of documentary and supplemented with contemporary documentaries as course’s teaching materials. Group assignments on practical production will also help students to get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carry out of a completed documentary project.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学生的专业创作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学生需将摄影剪辑采访等基础专业知识运用到纪录片的制作当中,并最终小组团队合作完成一部纪录片。

学生在本阶段需培养1专业策划能力:能够进行资料搜集与田野调查,培养对生活的观察与洞见;能找到生活中值得拍摄纪录片的题材与人物。

2 专业制作能力:能在前期有清晰的策划思路,在拍摄过程中能够及时处理各种信息并调整拍摄方案,能够对纪录片进行专业的拍摄与剪辑制作,能够团队协作与良好分工。

3美学实践能力:了解纪录片文本、符号、美学与社会文化意涵,具备相关美学涵养与艺术能力,关注地区、族群、性别与阶级等议题。

《传播叙事》-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叙事》-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叙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120062课程名称:传播叙事英文名称:Cross Media Narrativ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32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本课程旨以叙事理论为基础,探讨叙事的基本构成,说明传播媒介如何用故事向社会讲述人生经验、传递文化共识、诠释事件意义。

课程设计涉及口语传播、视觉修辞、影音和新媒体传播,引领学生熟悉了解每一种传播类型的叙事技巧和结构。

同时,学生应掌握通过故事叙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课程因为是在大三学生下学期,后半段将结合学生考研等进一步进修和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加入理论学习。

英文简介:Based on narrative theory,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explore the basic structure of narrative, and explain how the media use stories to tell life experience to the society, convey cultural consensus, and interpret the significance of events. The course design involves oral communication, visual rhetoric, audio and video communication and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leading students to get familiar with the narrative skills and structure of each communication type.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promo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rough story narra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以学生具备叙事内涵基础能力为教学目标。

电视纪录片巨变创作解说词

电视纪录片巨变创作解说词

电视纪录片巨变创作解说词制作背景:深圳在30年里有着突飞猛进的变化。

应该说深圳就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产物。

深圳30年来从农村蜕变成今天这样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本身就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深圳在宣传改革开放30年的工作中作出自己的贡献,贡献我们的力量。

通过拍摄十集电视纪录片《巨变》,要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来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解放封建思想,以思想理论的创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一轮的大发展。

2008年底,反映中国改革开放30年沧桑巨变的十集电视纪录片《巨变》播出后,受到社会好评。

作为本片的总撰稿人,我愿意将《巨变》的创作意图和在撰写文稿中的点滴感受与广大同仁和观众分享。

一、让普通百姓对30年伟大成就感同身受历史题材的大型纪录片可以用多种制作手法来表现,比如编年史和专题组合的形式。

但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纵横30年的作品,这两种方式又有一定的不足。

那么,究竟哪种方式较为适当?我们完全可以把老百姓的生活作为一种角度,从一个侧面来展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电视片如何选择切入点的问题,而是一个富有“滴水成镜”哲理的基本思路问题。

思路明确之后,我对分集的把握就相对容易多了。

《多彩的选择》、《放飞的心灵》、《山海畅想曲》、《生于1978》、《提速的中国》等分集构思也就都从城乡群众社会生活的不同内容出发,进行了全新的归纳和提炼,把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还原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同身受的东西,也就是《巨变》脚本创作的基本思路。

二、《巨变》脚本的“味道”1.《巨变》脚本具有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某些特点《巨变》脚本与解说词具有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某些特点,在各分集中都穿插了互有内在联系的故事情节。

譬如,在《田野的希望》中就描述了山东某地三代农民种姜卖姜的真实故事。

这户种姜农民从上世纪70年代爷爷在自留地上种姜推小车卖姜,父亲这一辈大面积种植并用小卡车拉到大中城市里贩卖,到今天,留学归来的孙子生产加工经销各类生姜制品,并通过外贸渠道用集装箱运往海外。

经典纪录片解说词范文

经典纪录片解说词范文

经典纪录片解说词范文【开篇镜头的字幕】选择从这里开始……幸福也从这里开始……有谁能忍心拒绝这座美丽的城市呢?劳动公园春天的玉兰,海之韵清晨的日出,深夜里东港驳船的倒影,北大桥下午比蜜糖还甜美的海风,星海广场尚未曾被围合起来的辽阔气场。

万岁街,不老街,七七街,一德街,五四路,高尔基路,长春路……不知从哪个瞬间开始,我便知道自己离不开了。

是我们的梦想变大了,还是我们的心胸变小了?是我们的社会现实了,还是我们的情感褪色了?是我们眼里的欲望拥挤了,还是别人的议论终于让我们变得纠结了?然而,你可曾忘了,每当我们搭乘雨后清晨的BRT,从人民路到延安路,从星海湾到小窑湾,从中山广场到星海广场,透过车窗的一幕幕都是我们一起走过的足迹。

如果我们不是坐在原地等待,观望,抱怨,而是伸出双手来建设,交出真心来热爱,洒下青春和汗水来浇灌,我们所坚守并期许着的美好家园,会否又让你更加无法割舍与离开。

和一方一起,相信发展的美好,相信坚持的珍贵,相信创造的生机,用耕耘家园的情意,铺筑重新建构自我价值的机遇。

在大连,在沈阳,在北京,在江西,在吉林,在福建,在云南,在每一个我们已经涉足或尚未涉足的城市……一方邀你一起上路,向未来,书写奇迹。

你对这个家园有多少爱,你就会收获多少爱。

家园会以你善待她的方式报答于你,会以你热爱她的方式回馈于你。

【结束镜头的字幕】(也需要配音)如果你是太阳,就一定会从地平线上升起20xx,和一方一起在爱与责任中,一同发现幸福的真意……植根一方,分享百年(略加重)一、学校简介二、保障机制20xx年,我校根据赫章县教育局文件《赫教发【20xx】34号》文件精神、《赫章县“十二五”(20乂乂一20乂乂年)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仔细研究,确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行政人员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有专人分管和负责办公室业务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制定规划,从宏观上把握工作方向,定期召开继续教育专题会议,研究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形成了团结、拼搏、务实的教师继续教育领导集体。

央视纪录片颐和园解说词文稿 第06集

央视纪录片颐和园解说词文稿 第06集

第六集沧桑续文明清晨六点,颐和园在安静祥和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六扇朱红色的大门上,横竖各镶嵌着九颗镀金圆钉,门的上方悬挂着光绪题写的"颐和园〃金字大匾,门前御道丹陛上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这是乾隆年代的遗物,1937年从圆明园安佑宫废墟移到这里。

龙是皇帝的象征,当年中间的这扇大门只有帝后才能出入。

现在,每天从这里进入园林的游客平均有上万人。

从乾隆兴建清漪园开始,这个古老的园林历经了二百多年岁月月,然而普通人进入这里的历史只有八十多年。

1924年,已经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依然居住在紫禁城后宫之中。

年初的一天,溥仪突然作出了一个决定, 他和皇后要去看一看颐和园。

这个决定让内务府的官员们感到诧异,因为这并不是T牛简单的事情。

1908年,三岁的溥仪登基后,隆裕皇太后就下诏停止了皇帝对颐和园的游幸,颐和园的建筑陈设被封存保管。

此后,被闲置的园林日渐荒废,只有少数洋人和高官得以一睹它的真容。

1911年的辛亥革命把清朝皇帝赶下了皇位,但是按照皇室优待条件,溥仪仍然是紫禁城后宫和颐和园的主人。

从1913年4月24日起,颐和园有限制地对外开放,各界著名士绅和达官贵人经民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发放门照,然后通知清室内务府,方能进入园内。

开放日定为每月农历逢六日和阳历的周日,当时进入颐和园既不叫参观也不叫游览, 而是叫作瞻仰。

起初规定,瞻仰颐和园,各界以十人为限,而女界一概不发执照,后来由于妇女界的强烈反对,才改为女性可以在阴历每月六日参观。

一年后,1914年5月6日,皇家园林颐和园开始向社会售票开放。

虽然溥仪从三岁起就成了颐和园名义上的主人,但是直到1924年已经十九岁的他才第一次前往颐和园,这也是溥仪第一次走出北京城的城门。

溥仪一行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陪同溥仪的是他的英国老师庄士敦,也正是他的提议才促成了溥仪的首次颐和园之行。

此行第二天,庄土敦出任了颐和园的新总管,园子里的湖光山色和各处精美的建筑,带给溥仪莫大的惊喜。

《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六集解说词

《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六集解说词

《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六集解说词探析随着《我们走在大路上》纪录片第六集的播出,我们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第六集的内容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其中的深度和广度,以期撰写一篇高质量、有价值的文章。

1. 论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城市化在第六集中,我们看到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

从小城镇到大都市,我国的城市化率不断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深入探讨我国城市化背后的动力、挑战和成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脉络。

2. 论乡村振兴战略另第六集也警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外流,乡村经济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思考。

3. 论我国经济转型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还需要全面评估第六集中涉及的我国经济转型的话题。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需要顺势而为,抓住经济转型的机遇,应对转型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通过对这一议题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之策。

总结回顾在总结回顾性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辉煌成就。

从饱受磨难的初期到如今的经济腾飞,我国不断追求变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着种种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自我革新和改进,方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作者,我深知改革开放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并理解《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六集的内容,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未来走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铭记历史,面向未来。

在知识文章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对以上主题进行拓展,深入剖析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以期为读者呈现一篇有价值的高质量文章。

通过逐步展开,由浅入深地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六集所涉及的诸多议题。

(完整word版)《纪录片》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纪录片》课程教学大纲

《纪录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英文):纪录片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3、周学时/学分:2/24、授课对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5、使用教材:《纪录片创作》,朱景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二、课程简介穿越历史,构沉记忆;只对现实,记录变迁;启迪智慧,引导思索.“纪录片”,一个充满诱惑与魅力的名字.纪录片是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反映和寻求社会变革、感悟人性与人生的载体.《纪录片》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内容和任务主要是了解纪录片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从创作者的角度学习纪录片创作思想和实现手法,在作品赏析与讨论中了解纪录片的创意、拍摄的基本策略。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注:必须明确要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把握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和原则,了解新闻事业的体制、过程及发展趋势,能较好地较熟练地认识和掌握新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路径,并对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有初步的、较完整的认识与了解。

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当前我国进行新闻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注重新闻专业主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四、教学进度表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1、考核方式:闭卷考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小测验成绩等构成)六、正文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教学时数2)教学目的:通过对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的学习,让学生对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有初步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

难点是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纪录片的概念.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理解电视纪录片的概念.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电视纪录片的意义。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要熟练掌握电视纪录片的技巧误区。

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分析

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分析

第三节 开头、主体与结尾的写作
二、主体
解说词的主体部分与纪录片的风格类型与表现内容有关。
纪录片的三大类型:
(二)表现类 表现类纪录片 多以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为表现对象, 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 更多地融入创作者个人的主观意图和情感倾向, 从而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
第三节 开头、主体与结尾的写作
(这里就是大连.....) (这里是什么地方呢....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啊!这就是美丽的大连!) (为什么说这里是大连呢?) (这是个有海的故乡)
第三节 开头、主体与结尾的写作
二、主体
解说词的主体部分 与纪录片的风格类型 与表现内容有关。
纪录片的三大类型:
(一)纪实类
1纪实类作品是纪录片的主流, 2在题材选择上,多以事件、人物为自己的表现重点, 3通过对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描绘 4对人物的经历、爱好、个性、气质的刻画,进行的真实写照。
二、主体
解说词的主体部分与纪录片的风格类型与表现内容有关。
纪录片的三大类型: (三)思辨类
这类作品主要以历史文献、社会事件、重要人物为题材, 是通过对于这些题材的描述,来阐发某种思想或哲理, 从思辨的高度来俯视生活,将具体的题材当作人类社会的某种本质来把握, 使作品并发出思想的光芒, 从而引起观众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追求和探索,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品思想的启迪和教益。
记录,也体现作者的
意识。
情感 (二)通过解说,作者的
可以融入到画面之中。
第一节 解说词的功能
三、结构功能
纪录片画面都没有连贯性,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 而解说词加以串联,就具备了结构的功能。
第二节 解说词的特征 一、配合性
这种配合即是画面要素的配合(声画匹配); 同时也包含与同期声、音乐、音响等要素的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解说词作用:
在声画兼容的电视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解说词在电视节目的作用可以归纳为: 延伸画面广度,补充画面不足,开掘画面内涵,扩大信息含 量。同时还可以交代事件背景,渲染环境气氛,升华节目主题, 衔接画面结构,点化细节,传递知识……总之,协调电视片的综 合效果。
纪录片解说词作用:
• 一、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叙事作用 • 在叙事过程中,为了使观众迅速地了解事件的概括,
对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进行交代。是离不 开解说词的。 • 例如:在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中,解说词贯穿着一 条主线,就是以舟舟对音乐的追求,舟舟是一个弱智的孩 子,具有先前性的疾病。通过舟舟对音乐的追求为主线, 舟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舟舟对音乐的热爱,能够反 应一种精神,同时也能够反应一种社会的力量。如果没有 解说词,像《舟舟的世界》这部纪录片,我们只能体会到 舟舟是一个残疾人,但不能更多的知道舟舟背后的故事和 舟舟的生活。
现在的蒲州镇里,有个普救寺。电视机旁的诸位看官,且听小女我说说发生 在这古寺里的两个传奇故事……刚到此地,便发生怪事一桩……看来这金蛤蟆还 真的不好找。而奇怪的事又发生了……
在今日普救寺到底发生了什么怪事,有着好奇心的观众,被解说词的开头紧 紧抓住,追踪而下,直到真相大白。这就是悬念式开头的巧妙,它象吸盘一样吸 住了观众的视线和收视兴致。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对住宅的狭窄和生存空间的拥挤有着切肤之痛,常常寄 希望于未来,又为生活在未来的子孙们的命运而忧心忡忡……然而,未来最大的 威胁其实不是狭窄的住宅和拥挤的街道,一个更大的、更不易于解决的危险正步 步向我们逼来,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准确地讲,为我们提供食物的耕地 正一天天缩小。
纪录片解说词的开篇之法:
第六讲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
教学目标: 1,了解纪录片解说词的基本类型及作用 2,了解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的常见病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并掌握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个性与共性。 教学难点:纪录片解说词的语法特点
教学计划:使用1周[2+2课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
电视解说词的写作,从创意构思、行文撰写到表现形式,与其 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有相通、相融、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个性特色 和与众不同之点。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节目的重要创作手段和表现元素。它为电视 节目的总体构思而写,为编导要表述的主旨与创作意图而写,为配 合电视画面的表述功能而写。我们要考虑电视语言的综合性、兼 容性、多元性,同时还要注意电视视听双通道的传播特性,在解 说词写作中,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优势。 我们通过与画面水乳交融又声画一体的解说词创作,让电视观 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自然而然地将听觉信息,与眼前的视觉信息 连缀起来,进而顺畅地进入声画世界,领悟到声音与画面之间、画 面与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解说词才能达到为 “看”而写,为“看”而听的目的。
“开手笔机飞舞,墨势淋漓,有自由自得之妙,则把握在手,破竹之势已 成,不忧此后不成完璧。” 李渔之高论证明,写作之起势必定要笔机飞舞,最 后才能完成美玉般的作品。 写解说词重视起笔与发句,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研读不同形态的纪录片解 说词写作的不同的开篇之法,并一一列举如下:
纪录片解说词的开篇之法:
1、抓住要害 落笔生辉
7、提出问题 调动参与
文无定法是至理名言。解说词开头的写法也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它随节目 内容的变化而变通。用设问句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引发观众极大的兴趣,调动 观众的参与热情,这也是颇有实效的开篇之法。例如《唠唠咱的庄户曲》就是实 证:
你说说,俺们这疙瘩的二人转有啥出奇的,不就是一男一女搁地当腰那么一 转悠嘛!可你说,它咋就这么稀罕人呢?咋还一转悠就小二百年呢?咋乡亲们一 瞅见它就迈不开腿,挪不动步,迷了窍,勾了魂呢?我说这里哇准有啥门道。 啥门道,咱庄稼院里土生土长的玩意儿呗!跟俺们对撇子、对心思、对味儿、 对脾气儿。那正八经的是北大荒词,北大荒调,北大荒的禀性老烟炮啊!
着重研究解说词写作的开合之道、收讫之理,即开篇与收尾的 创作规律,自然就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了。
纪录片解说词的开篇之法:
古人结构文章往往讲究豹头——猪肚——凤尾之道,或称之为突起——纡 行——峭收。可见,凡作文者,均特别重视开头与结尾的点化作用。撰写电视 解说词虽有其特殊的创作之规,但其写作之道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纪录片解说词作用:
• 二、解说词可以弥补和补充电视纪录片的画面作用 • 三、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 的指示关系
• (一)放大画面的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
《半个世纪的爱》 画面 解说词
孔罗荪先生家中 门庭上的风铃叮叮当当地响了起来。我们有些奇怪, 门庭上悬挂的小 风铃为什么要挂在那里呢?孔老告诉我们,是要挂在 风铃 那儿,因为只要老伴在屋子里一走动,它就会响起来。 它一响,我心里就踏实了。
撰写文章者,构思开篇之时,必定熟知历朝历代相关的名家名句,如“首 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关于文章的开头写法,自古以来研 究者众,我们只是借鉴诗人的名言,悟出写解说词的开头之法,要“首句标其 目”或是“起句当如爆竹”,才能亮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所要传达给观众的 最重要、最新鲜又最有趣的信息。如《走近毛泽东》的开头: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 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
《走近毛泽东》则用非常独一开头就抓住人物最要害又鲜为人知的信息,可谓别 开生面。
纪录片解说词的开篇之法:
2、生动幽默 情趣盎然
•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
急收藏。
• 3)要讲究节奏感。
• 一是要注意音节匀称。二是要借助于一定的修辞方法。三是要 注意语序的变化。
政论型 纪 录 片 解 说 词 创 作 写意风格
文学型
无解说型写实风格 报道型 写实风格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有题眼,这是历来文学艺术创作的经 验之谈。解说词写作也自有其创作之道,重视开题、开篇、开笔是 至关重要的。同样,合拢、收讫之笔也别有意味。 “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由上可见,文稿的开头与结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段幽默风趣的解说词,与画面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向观众自然亲切地介 绍了雕塑家刘焕章,给人留下亲切、平实的好印象。幽默生动的开头不是装腔作 势、故弄玄虚、伪装幽默,而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片制宜,巧妙地借助画 面内容,进行机智风趣的解说词创作,让观众轻松愉快、会心微笑地走进电视片 中。
纪录片解说词的开篇之法:
此处引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句,来形容民工潮席卷全国的壮观景象, 这种相似联想,激发了观众极大的收视热情,表现出撰稿人过人的开笔之思,可 谓神来之笔也!
纪录片解说词的开篇之法:
5、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
悬念的未知性和难以预料性,是吸引观众、牵引观众的法宝。文学作品中的 悬念式结构,吸引了多少追踪成瘾、欲知后事如何的读者,让他们寻根问底、欲 罢不能、一追到底地阅读作品,关注作品中的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电视解说词 借用这一写作技巧,设置悬念,作为开头的引子,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如《普救 蟾声》:
四、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抒发情感的作用 五、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引力"作用
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要求:
解说词写作,首先要明确解说词与画面的血肉与共的整体关 系。解说词不能独立成篇,不能游离于画面,必须与画面紧密配 合,才不会出现声画两张皮的现象。在撰写解说词时,要尽力拉 近观众的心理距离,引导他们观看画面并思考节目内容。 解说词创作,应该注意整体布局与结构,并充分调动声画艺术 各元素的表现力与创新力,使电视节目声画诸元素顺畅组合,融为 一体,开合自如,气韵贯通,就能形成声画一体的电视节目佳构, 这就是我们创作的目的。
3、写景状物 烘托气氛
如前所述,“首句标其目”固然是写作解说词的首选之法,但采用其他写作 方法,同样会收到奇效。如烘云托月之法就是一例。创作者从写景状物开始,先 创造出一种气氛、一种氛围,乃至一种境界,此时再推出全片的核心之人或中心 之事,也会收到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如《青春与太阳一起燃烧》就是成功案例: 创作者写景状物时,为观众展现出一幅气象万千、大气磅礴的情境:一轮红 日冉冉升起、跃出地平线时,管弦乐《东方红》骤然响起,此时出现了竖行书写 的字幕与旁白:
纪录片解说词的开篇之法:
6、有感而发 直奔主题
情感是创作的核心,也是创作的动力。编导在拍摄与后期编辑和撰写解说词 时,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实,或深深被感动,或深深被激怒,或深深地关注, 或奋起而疾书。总之,情不能自抑。这里流露出来的或是激情澎湃,或是忧思深 广,或是忧患重重之情。如《中国农业六大主题之一•万世根本》的开头就是深 有感触、奋力书写、直奔主题的精彩开篇:
字幕:钱塘江潮: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奔雪来。这是李白描写钱塘江 潮的名句。 字幕:黄河壶口瀑布: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奉地雷。这是诗圣赞叹黄 河的诗章。 大潮奔涌,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浪击飞石。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然而,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神州大地上悄然兴起的另一股大潮, 来势之猛,规模之大,同样不亚于八月钱塘,奔腾黄河。这就是中国特有的民工 潮。
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要求:
• 1、具体、形象、准确
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要求:
• • • • • • 2、通俗易懂,顺口顺耳 1)多用口头语。 2)多用双音词。 3)注意同音异义词的使用。 4)慎重使用简称。 5)清晰响亮,声感优美
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要求:
• 3、清晰响亮,声感优美 • 1)多用响亮的字。 • 2)注意选用平声字和声调变化。
纪录片解说词作用:
• (二)对无序画面信息进行整合
《半个世纪的爱》 画面 解说词
采访京城一对老年 胡同里的孩子放学了,蹦蹦跳跳的。也是一个小女孩,她忘 夫妇,几个放学的 记跟同学们打招呼了。当然,她不会特别关注对面院里的这 小孩子从门口走过, 一对老人,更不会想到老人也曾经蹦跳着走过和她一样的童 无意中闯进了镜头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