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县志
清远(连阳地区)大事记(明清)
清远(连阳地区)大事记(明清)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征南将军廖永忠会同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等进取广东,略定英德、连州和清远各地,遂引兵会广州。
元守臣何真降,广东平定。
是年改广州路为府,清远县属广州府。
二年英德州降为英德县,阳山县并入连山县,统属广东行中书省(布政使司)韶州府。
三年九月废连山县,复置阳山县,属广州府。
四年十月连山县并入阳山县。
六年阳山县设铁冶所,有工人1000名,为全国13个铁冶所之一(广东唯一一所)。
年冶铁70万公斤(350吨),占全国产量的7.8%,至洪武十八年停办。
时阳山县白莲产铁,年产铁锅甚多。
十三年复置连山县。
十四年复设连州(治在今连州市),辖连山、阳山2县,仍属广州府。
是年南雄侯赵庸率兵讨伐阳山叛蛮,将叛蛮打败。
十六年连州瑶民“倡乱”,官兵奉命镇压。
二十二年(1389年)在清远县设清远卫指挥使司(军事机构),有卫指挥使等官员21人、旗军625名;军器库1座、军匠23名。
卫衙门设在清城城东。
隶属清远卫的分别有驻在清城、南雄、韶州、连州、清远滨江等前、左、右、后、中5个千户所。
是年八月卫指挥使李膺把清远土城改筑为砖城。
二十四年连州共有5641户、37641人。
二十五年清远县滨江瑶民首领李天平为反抗官府增租加税聚众起事,都指挥使花茂率兵万名镇压,瑶民败退至阳山县三坑尾。
是役,瑶人被斩杀3000多人。
二十六年连山瑶民唐宗祥“倡乱”,率众攻占县城,焚毁城房,官吏被杀。
三十一年连山大木山、黄连山等处排瑶就抚,特设“瑶首统领抚瑶甲总以绥之”,为绥瑶之始。
永乐十年(1412年)英德县人口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的2275户、8230人降至1260户、4806人。
阳山县有830户,3534人。
十三年阳山县朱祥隆在县署宣化坊之右建立医学署,后于天顺六年被焚毁。
十五年阳山知县李黾始修县志,已佚。
景泰二年(1451年)连州设总兵参将,专职镇压少数民族起义。
天顺二年(1458年)壮民首领谭公经领众造反,攻占连山县治。
水郭山村酒旗风,杏花消息雨声中——中国杏文化的发展历程
水郭山村酒旗风,杏花消息雨声中——中国杏文化的发展历程程杰从江南到塞北,从果实到鲜花,从寒食节的粥香,到杏花村的酒暖,从农家望杏的耕种及时,到长安杏园的春风得意,杏在传统文化里的身影,可谓是乡土中国的逶迤画卷、千古文人的心路阡陌。
时至今日,杏花依然摇曳在水郭山村的酒旗里,守候在清明时节的江南春雨中……我国是世界杏资源最大、最古老的起源中心,杏与桃、李一样,是我国最家常的果树,分布极其广泛,有着悠久的种植和利用的历史。
杏的果肉可以鲜食,果仁又是重要的药材,木材质量也好,具着丰富的经济价值。
杏又是花、果兼利型植物,鲜花的观赏价值比较鲜明,历来广受民众喜爱。
因此与我们民族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对我们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所贡献,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迹,产生了深厚的人文意义。
我们这里沿着历史的大致足迹,对杏既杏花这一自然生物在我国文化中的丰富姿影和深厚意义做一个粗略的巡礼和研味。
栽培起源:四月,囿见有杏1992年河南驻马店杨庄出土了夏代的杏核,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杏”字。
先秦至秦汉之际的《礼记》、《管子》、《山海经》等文献多次记载了杏的分布和食用情况。
其中《礼记·夏小正》主要反映夏朝的历法节令,有“正月,梅、杏、柂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的花信和果期,指明杏是园囿之物,可见杏在我国明确的园艺栽培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
而各类上古典籍均将桃、李、杏并提,也反映了人们对杏之生物和园艺特征的清晰认识。
到了汉晋时期,《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已将杏与桃、李、枣、栗一起并称“五果”,杏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果树品种之一。
分布:从“北土春来气未和,梅花开少杏花多”到“杏花春雨江南”杏为落叶大乔木,适应性较强,耐旱,耐寒,耐瘠薄,各类土壤均能生长,与桃、李、枣一样,在我国的分布极为广泛。
如今一般认为杏的分布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栽培较少。
但在我国古代方志中,南方各省区极少有明确不宜杏的记载。
即便如古人认为“杏花绝产”的福建,所属州县仍有不少产杏的信息,如明弘治《八闽通志》记载福州府、建宁府、邵武府、福宁州土产中都有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阳山县小江镇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阳山.小江镇篇一、政区概况小江镇位于阳山县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小北江和省道114线贯穿境内,县道鸡小线直通岭背与323国道相连,水陆交通方便。
小江,明代以连江为界,河东属通儒乡,河西属尝发乡。
清乾隆年,为典史属。
民国3年(1914年),始建小江区。
民国17年(1928年),改称为小江乡,属二区。
1950年,小江乡属一区。
1951年7月,小江乡属二区。
1952年从岭背区(二区)分设小江区,1953年成立区党委。
1957年12月改称为小江乡。
1958年10月,成立小江人民公社,1958年底并入阳山人民公社。
1959年10月恢复小江人民公社。
1968年3月,成立小江公社改革委员会,1980年11月,撤销小江人民公社改革委员会成立小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11月,撤销小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小江区公所。
生产大队改为乡建制。
1987年1月,撤销小江区公所,建立小江镇人民政府。
1999年上半年理顺各村基层体制,管理区改为村委会。
2003年6月,撤销石螺镇政府,并入小江镇管辖,设有1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
2011年末小江镇辖小江、沙寮、双山、船洞、下坪、罗汉、塘冲、石螺、黄牛滩、坦塘、塘楼、水槽、珠光13个村委会,249个村民小组;辖小江居委会1个(3个居民村小组)。
内设机构有:党政办、人大办、农业办、社会事务办、劳动保障所、计生办、计生服务所、经济发展办、派出所、团委、妇联、武装部、国土所、财政所、市政所。
小江镇辖区面积2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186.4亩,林地面积15600公顷,总人口40508人,常住人口38456人,绝大部分为汉族。
二、自然条件小江镇是粤北典型的石灰岩山区乡镇。
全镇最高海拔898米,最低海拔不到50米,地势四面高,中间低,属热带山地气候,冬凉夏热,年品均气温在20℃左右,年降雨量1800毫米,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小北江贯穿境内,盛产水稻、玉米、花生、大豆、蔬菜。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041 嘉靖建阳县志
063 嘉靖武城县志
085 正德光化县志
107 嘉靖宁夏新志 缺
020 嘉靖淳安县志
042 嘉靖龙溪县志
064 嘉靖彰德府志
086 嘉靖应山县志
021 嘉靖温州府志
043 嘉靖惠安县志
065 嘉靖襄城县志
087 嘉靖常德府志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缺嘉靖翁源县志和嘉靖宁夏新志
078 嘉靖兰阳县志
100 嘉靖洪雅县志
013 弘治句容县志
035 嘉靖铜陵县志
057 嘉靖夏津县志
079 弘治偃师县志
101 嘉靖云阳县志
014 嘉靖惟扬志
036 嘉靖天长县志
058 嘉靖临朐县志
080 嘉靖内黄县志
102 嘉靖思南府志
015 嘉靖江阴县志
037 嘉靖建平县志
059 嘉靖莱芜县志
081 弘治黄州府志
000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
022 嘉靖太平县志
044 嘉靖安溪县志
066 正德汝州志
088 隆庆岳州府志
001 嘉靖河间府志
023万历黄岩县志
045 嘉靖尤溪县志
067 嘉靖开州志
089 万历郴州志
002 正德大名府志
024 嘉靖海门县志
046 正德建昌府志
068 嘉郡志
025 万历新昌县志
047 隆庆临江府志
069 嘉靖光山县志
091 万历慈利县志
004 嘉靖广平府志
026 嘉靖浦江志略
048 嘉靖九江府志
070 嘉靖邓州志
092 正德琼台志
005 隆庆赵州志
027 永乐乐清县志
历史学论文-论阮元与《广东通志》的编纂
历史学论文-论阮元与《广东通志》的编纂清代嘉道年间,阮元主持修纂的《广东通志》(下称《阮通志》),历来为史志专家所尊崇,给予很高的评价,如一代学人梁启超就曾评说:“大约省志中,嘉道间之广西谢志,浙江、广东阮志,其价值久为学界所公认,道光间之畿辅李志、山西曾志、湖南李志……等,率皆踵谢、阮之旧,而忠实于所事,抑其次也。
”(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
)考明清方志以数千计,《阮通志》为何能位居前列?《阮通志》之价值又体现于何处?这些问题学界似未深究,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以补这方面研究之不足。
一要修纂出一部高质素的省志其实并不容易,它必须具备许多主客观的条件。
对此梁启超也曾作过颇有见地的专论,他说:“昔人极论官修国史之弊。
盖谓领事者皆垂老之显宦,不知学问为何物;分纂人员猥滥,无所专责,虽有一二达识,不能尽其才”。
“方志地位,虽亚于国史,然编纂之形式,率沿唐后官局分修之旧,故得良着甚难,而省志尤甚。
必如谢蕴山、阮芸台之流,以学者而任封圻;又当承平之秋,史事稀简;门生故吏通学者多;对于修志事自身有兴味;手定义例,妙选人才分任而自总其成,故成绩斐然也”(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
)。
从《阮通志》修纂之背景看,它显然是具备了这些成功因素的。
第一,关于“盛世修志”的问题。
清王朝自康熙继位后,战乱渐趋平息,社会经济亦已复苏,为了巩固全国统一大局,促进经济发展高潮的到来,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要地方志修纂的工作。
康熙十一年,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上疏,要求各省纂修通志,以作汇辑《大清一统志》之用。
康熙允其所奏,诏令“直省各督抚聘集夙儒名贤,接古续今,纂辑通志”(注:(康熙)《山西通志·条议》,转引自刘纬毅:《中国地方志》,第104页。
)。
雍正六年,雍正又下令“各省督抚,将本省通志重加修辑,务期考据详明,采摭精当,既无阙略,亦无冒滥,以成完善之书”。
世界上最大的梨子
世界上最大的梨子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有不少,其中梨就是一种。
梨不仅美味多汁,甜中带酸,而且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梨有多大吗?店铺来告诉你答案。
世界上最大的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阿米代尔的K和R.约曼1979年5月10日收获时摘到一个1.40公斤重的梨。
后来这一纪录被中国打破,居然有人种出了一个种5斤的梨子。
“树上的梨平均每个重5斤,随手摘下一个梨就要卖上百元。
”这种被梨子被称为洞冠梨。
洞冠梨是阳山县稀有的珍贵果品,历史上就是名贵贡品。
其特点是果实硕大, 单果一般有0.75―1.5千克,重者可达2.5―3千克;果肉清爽甘甜,肉质洁白,剖开后存放数天不会变色。
据《阳山县志》记载:“洞冠梨大于常梨数倍,邑中佳果也。
”1986年洞冠梨被评为广东省优质水果品种。
史料记载,清朝铁笔御史郑土超,每年也购洞冠梨进贡皇帝,故又称为“皇帝梨”。
近年来,中央、省市有关果树专家、园艺教授以及植物学纷纷前来考察,并把洞冠梨称为“我国第一宝”。
百科时间梨,通常品种是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极少数品种为常绿,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科苹果亚科。
叶片多呈卵形,大小因品种不同而各异。
花为白色,或略带黄色、粉红色,有五瓣。
果实形状有圆形的,也有基部较细尾部较粗的,即俗称的“梨形”;不同品种的果皮颜色大相径庭,有黄色、绿色、黄中带绿、绿中带黄、黄褐色、绿褐色、红褐色、褐色,个别品种亦有紫红色;野生梨的果径较小,在1到4厘米之间,而人工培植的品种果径可达8厘米,长度可达18厘米。
梨的果实通常用来食用,不同种类的梨味道和质感都完全不同。
梨既可生食,也可蒸煮后食用。
在医疗功效上,梨可以通便秘,利消化,对心血管也有好处。
在民间,梨还有一种疗效,把梨去核,放入冰糖,蒸煮过后食用还可以止咳;除了作为水果食用以外,梨还可以作观赏之用。
再简述梨的部分种类:皇冠梨:果实椭圆形,果皮黄色,果面光洁,果点小,无锈斑;果心小,果肉洁白,质细腻,石细胞及残渣少,松脆多汁,果形周正,风味酸甜适口。
清远阳山县杨梅镇梁母——黄龙吐珠形
清远阳山县杨梅镇梁母——黄龙吐珠形此地位于清远市阳山县杨梅镇境内,近代墓,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岁重修,即现今之墓样。
墓主是阳山大土匪梁秀清之母,墓碑刻有坐卯酉兼甲庚字样,实测坐卯向酉兼乙辛,两水合襟在前,共消于西南方,金羊收癸甲之灵局。
阳山县杨梅镇梁母——黄龙吐珠形龙身梁秀清,又名北水、汉光,号大鸡六,阳山县白莲乡人。
原是阳山县绿林首领,为小北江著匪。
清光绪年间,率土匪到处抢劫、烧屋、杀人。
祸及广东省怀集、广宁、连山县及湖南省边境。
清宣统元年(1909)正月,为阳山县知县卢芳林招抚。
初封千总,后任阳山县民团局长。
民国7年(1918),任阳山立咨会大队长。
民国11年(1922),任南韶连清乡帮办兼连警备司令,后历任连阳留守卫戍司令,民国革命军第四军独立旅旅长。
民国17年(1928),改任建国第一方面军第四军第四旅旅长等职。
垄断阳山县财政,擅理民事诉讼,设关立卡,勒收过往客商财物,强收农民灶户捐、耕牛捐、田亩捐等。
梁秀清在七拱圩、白莲圩修建洋楼,砌筑炮台,设立军械局、储藏军火;私设刑堂,滥施酷刑,霸占田地,掠夺民财;垄断市场,哄抬物价,娶妻纳妾,蹂躏妇女。
梁秀清在清远、大湾、青莲、七拱、黎埠均有店铺、油榨、糖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
在清远设立钱庄,贷出假银,扰乱商埠。
青莲乡新村、中心村、麻仔塘、岭脚村遭土匪抢劫烧杀,农民田契尽失,梁秀清乘机将这几村的田地,插上牌,强行占为己有。
梁秀清有妻妾20多名,蹂躏妇女不计其数。
民国16年(1927)1月,国民党阳山县党部成立,遭梁秀清、黄炳堃等大肆破坏,使党务陷于瘫痪。
民国17年(1928)1月7日,梁秀清、黄炳堃主谋杀害留省八学生。
民国18年(1929)6月与民国19年(1930)1月,与黄炳堃率匪两度占据县城,焚烧民居数十间,致县无政府状态七月余。
案发后,梁秀清出逃。
民国19年(1930)6月病死。
其在青莲、七拱、太平等房屋、财产被当局作匪产没收。
中国地方志集成目录
目录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200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河北府县志辑(全73册)2006.10上海书店 (2)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2005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4)辽宁府县志辑(全23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6)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7)黒龙江府县志辑(全10册) 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8)上海府县志辑(全10册)1991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 (9)江苏府县志辑(全68册)199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9)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1)安徽府县志辑(全63册)1998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4)福建府县志辑(全80册) 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6)江西府县志辑(全87册)1996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8)山东府县志辑(全95册)2004年南京凤凰出版社 (20)湖北府县志辑(全67册)200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2)湖南府县志辑(全86册)2002年7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4)广东府县志辑(全51册)2003年上海书店 (26)海南府县志辑(全7册)2001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7)四川府县志辑(全70册)1992.8 成都巴蜀书社 (28)贵州府县志辑(全50册)2006年成都巴蜀书社 (34)西藏府县志辑(全一册)1995年成都巴蜀书社 (36)陕西府县志辑(全57册)2007 南京凤凰出版社 (37)宁夏府县志辑(全9册)2008.12 凤凰出版社(暂缺内容) (41)甘肃府县志辑(全49册)2009-05凤凰出版社(暂缺内容) (41)青海府縣志輯(全5册)2008年12月鳳凰出版社 (41)台湾府县志辑(全五册)1999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42)乡镇志专辑( 全32 卷共33 冊) 1992年 (42)北京府县志辑(全7册)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至三册光绪顺天府志一百三十卷、附录一卷第四册康熙昌平州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光绪顺天府志十八卷光绪昌平外志六卷第五册康熙宛平县志六卷康熙延庆州志九卷、续补一卷光绪延庆州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康熙怀柔县新志八卷第六册民国密云县志八卷首一卷民国顺义县志十六卷、首一卷康熙通州志十二卷民国通县志要十卷金士坚修第七册民国平谷县志六卷康熙大兴县志六卷乾隆房山县志一卷民国房山县志八卷民国良乡县志八卷天津府县志辑(全6册)200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光绪重修天津府志 . 一第二册光绪重修天津府志 . 二第三册民国天津县新志第四册民国薊县志 , 乾隆宝坻县志第五册康熙静海县志 , 民国静海县志第六册光绪武清县志 , 光绪宁河县志河北府县志辑(全73册)2006.10上海书店第一册乾隆正定府志第二册乾隆正定府志第三册光绪正定县志第四册光绪获鹿县志、乾隆行唐县新志、同治续修行唐县新志第五册同治灵寿县志、嘉庆束鹿县志、同治续修束鹿县治、民国晋县志第六册康熙藁城县志、光绪藁城县志续補、民国续修藁城县志、光绪直隶赵州志第七册民国高邑县志、雍正井陉县志、光绪续修井陉县志、咸丰深泽县志第八册乾隆新乐县志、光绪重修新乐县志、民国重修无极县志第九册乾隆赞皇县志、光绪续修赞皇县志、民国元氏县志、同治藁城县志第十册咸丰平山县志、光绪续修平山县至、光绪平山县续志、民国宣化县新志第十一册乾隆宣化府志第十二册乾隆赤城县志、同治赤城县续志、民国龙关县志、光绪怀来县志第十三册光绪蔚州志、民国张北县志第十四册道光保安州志、光绪保安州续志、民国怀安县志第十五册民国阳原县志、民国万全县志、民国隆化县志第十六册道光承德府志第十七册第十八册光绪永平府志第十九册光绪永平府志第二十册民国迁安县志、民国昌黎县志、民国卢龙县志第二十一册康熙玉田县志、光绪玉田县志、民国临榆县志第二十二册康熙遵化州志、光绪遵化通志第二十三册光绪抚宁县志、光绪乐亭县志、民国安次县志第二十四册民国滦县志第二十五册康熙丰润县志、光绪丰润县志、康熙三河县志、民国三河县新志第二十六册同治霸州志、民国霸县新志第二十七册民国香河县志、乾隆永清县志、光绪续永清县志第二十八册民国固安县志、光绪大城县志第二十九册民国文安县志、民国清苑县志第三十册光绪保定府志第三十一册光绪涞水县志、光绪定兴县志第三十二册第三十三册民国涿县志、民国容城县志第三十四册道光安州志、乾隆新安县志第三十五册光绪蠡县志、乾隆博野县志、民国定县志第三十六册同治阜平县志、光绪唐县志、光绪广昌县志第三十七册乾隆直隶易州志、民国新城县志第三十八册民国雄县新志、民国徐水县新志、民国高阳县志第三十九册乾隆祁州志、光绪祁州续志、光绪重修曲阳县志第四十册民国望都县志、民国完县新志、民国满城县志略第四十一册乾隆河间府新志、乾隆河间县志第四十二册民国沧县志第四十三册康熙盐山县志、民国盐山新志、乾隆肃宁县志第四十四册康熙吴桥县志、光绪吴桥县志、乾隆衡水县志第四十五册光绪东光县志、民国交河县志第四十六册康熙青县志、民国青县志、雍正阜城县志第四十七册民国南皮县志、乾隆饶阳县志第四十八册乾隆任丘县志、道光任丘县志续编第四十九册康熙献县志、民国献县志第五十册民国景县志第五十一册嘉庆枣强县志、枣强县志補正、康熙安平县志第五十二册同治深州风土记、道光武强县志重修第五十三册同治武邑县志、民国冀县志、雍正魏县志第五十四册雍正故城县志、光绪续修故城县志第五十五册光绪广平府志第五十六册光绪广平府志、民国广平县志第五十七册咸丰大名府志第五十八册咸丰大名府志第五十九册民国大名县志第六十册康熙元城县志、同治续修元城县志、民国邯郸县志第六十一册光绪永年县志、顺治曲周县志、同治曲周县志第六十二册雍正馆陶县志、民国续修馆陶县志、嘉庆涉县志第六十三册民国成安县志、民国邱县志第六十四册民国鸡泽县志、民国武安县志第六十五册民国肥乡县志、光绪临漳县志第六十六册民国磁县县志、民国刑台县志、民国宁晋县志第六十七册乾隆顺德府志、民国柏乡县志第六十八册乾隆隆平县志、光绪唐山县志、民国任县志第六十九册民国南宫县志、光绪钜鹿县志第七十册康熙沙河县志、民国沙河县志、民国威县志第七十一册康熙临城县志、道光内邱县志、民国新河县志第七十二册民国清河县志、同治平乡县志第七十三册民国广宗县志、康熙南和县志、光绪南和县志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2005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乾隆太原府志(一)第二册乾隆太原府志(二) 道光阳曲县志道光太原县志第三册光绪续太原县志第四册乾隆大同府志第五册道光大同县志光绪天镇县志第六册崇祯山阴县志第七册雍正阳高县志第八册乾隆广灵县志第九册雍正朔平府志第十册民国马邑县志光绪左云县志雍正朔州志第十一册乾隆宁武府志咸丰续宁武府志光绪代州志第十二册乾隆忻州志光绪忻州志第十三册雍正定襄县志光绪定襄县补志第十四册光绪五台新志乾隆崞县志光绪续修崞县志第十五册道光繁峙县志光绪繁峙县志乾隆保德县志第十六册同治河曲县志同治榆次县志光绪榆次县续志第十七册光绪平遥县志第十八册民国昔阳县志第十九册乾隆太谷县志民国太谷县志第二十册嘉庆灵石县志民国灵石县志第二十一册光绪平定州志光绪平定州志补第二十二册光绪盂县志光绪寿阳县志第二十三册乾隆兴县志光绪兴县续志光绪祁县志第二十四册乾隆介休县志嘉庆介休县志第二十五册康熙永宁州志光绪交城县志乾隆孝义县志第二十六册光绪汾阳县志雍正石楼县志第二十七册乾隆汾州府志第二十八册康熙文水县志光绪文水县志乾隆长治县志第二十九册光绪长治县志乾隆应州续志第三十册乾隆潞安府志(一)第三十一册乾隆潞安府志(二) 康熙宁乡县志民国临县志第三十二册雍正泽州府志(一)第三十三册雍正泽州府志第三十四册民国襄垣县志第三十五册道光壶关县志康熙黎城县志光绪黎城县续志第三十六册乾隆高平县志同治高平县志光绪续高平县志第三十七册乾隆凤台县志光绪凤台县续志第三十八册乾隆阳城县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续阳城县志第三十九册乾隆沁州志光绪沁州复续志第四十册雍正沁源县志光绪沁源县续志民国沁源县志第四十一册乾隆武乡县志民国武乡县志光绪潞城县志第四十二册民国平顺县志乾隆陵川县志第四十三册民国重修安泽县志光绪屯留县志第四十四册光绪汾西县志雍正平阳府志(一)第四十五册雍正平阳府志(二) 光绪吉州全志第四十六册乾隆临汾县志民国临汾县志第四十七册民国永和县志光绪翼城县志第四十八册乾隆新修曲沃县志乾隆续修曲沃县志第四十九册光绪续修曲沃县志民国新修曲沃县志第五十册民国襄陵县新志乾隆蒲县志光绪蒲县续志第五十一册民国洪洞县志民国洪洞县水利志补第五十二册道光赵城县志道光太平县志(一)第五十三册道光太平县志(二) 光绪太平县志第五十四册道光直隶霍州志光绪续刻直隶霍州志第五十五册同治浮山县志光绪浮山县志第五十六册民国浮山县志光绪解州志第五十七册乾隆乡宁县志第五十八册民国解县志第五十九册光绪直隶绛州志民国新绛县志第六十册乾隆闻喜县志第六十一册光绪垣曲县志乾隆绛县志光绪绛县志 *第六十二册光绪河津县志同治稷山县志第六十三册光绪续修稷山县志第六十四册民国芮城县志乾隆解州平陆县志光绪平陆县续志第六十五册光绪夏县志第六十六册乾隆蒲州府志第六十七册光绪永济县志第六十八册光绪虞乡县志民国虞乡县新志第六十九册乾隆荣河县志民国荣河县志第七十册民国万泉县志辽宁府县志辑(全23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宣统承德县志书/(清)都林布修;(清)李巨源,徐守常纂;(清)金正元增修;(清)张子瀛,闻鹏龄增纂民国沈阳县志/赵恭寅修;曾有翼等纂宣统新民府志/(清)管凤苏纂修民国新民县志/王宝善修;张博惠纂民国辽中县志/徐维淮修;李植嘉等纂第二至四册康熙辽阳州志/(清)杨镳修;(清)施鸿纂民国辽阳县志/裴焕星,王煜斌修;白永贞等纂光绪辽阳乡土志/(清)洪汝冲修;(清)白永贞编第五至六册光绪海城县志/(清)管凤和龢,陈艺等修;(清)张文藻等纂民国海城县志/廷瑞,孙绍宗修;张辅相纂第七至八册民国抚顺县志/张克湘修;周之桢纂民国海城县志/陈荫翘,常守陈修;戚星岩纂第九册宣统怀仁县志/(清)马俊显修;(清)刘熙春等纂民国桓仁县志/侯锡爵修;罗明述纂民国续修桓仁县志/常荷禄修;赵国栋纂第十册宣统抚顺县志略/(清)赵宇航,(清)程廷恒修;(清)黎镜蓉等纂民国兴京县志/沈国冕,苏显扬修;苏民等纂宣统昌图府志/(清)洪汝冲纂修民国昌图县志/程道元修;续文金纂宣统康平县乡土志/(清)李绍纲等编康熙铁岭县志/(清)贾弘文修;(清)董国祥纂;(清)李廷荣补辑第十一册民国铁岭县志/陈艺修;蒋龄益,郑沛纶纂民国铁岭县志/黄世芳,俞荣庆修;陈德懿等纂民国铁岭县续志/杨宇齐修;张嗣良纂第十二册万历开原图说/(明)冯瑗纂康熙开原县志/(清)刘起凡修;(清)周志焕纂民国开原县志/李毅修;王毓琪纂民国西丰县志/萧德润修;张思书纂;曹肇元补修;希廉等补纂第十三册康熙盖平县志/(清)骆云纂修民国盖平县志/石秀峰,辛广瑞修;王郁云纂光绪盖平县乡土志/(清)张国珍编民国盖平县乡土志/章运熺修;崔正峰,郭春藻纂光绪盘山厅乡土志/(清)柴朴编民国复县志略/程廷恒修;张素纂第十四册民国凤城县志/马龙潭,沈国冕等修;蒋龄益纂民国庄河县志/廖彭,李绍阳修;宋抡元等纂第十五册咸丰岫岩志略/(清)台隆阿修;(清)李翰颖纂民国岫岩县志/刘景文,高乃济修;郝玉璞纂民国宽甸县志略/程廷恒修;陶牧纂宣统彰武县志/(清)赵炳荣纂修第十六册民国安东县志/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康熙锦州府志/(清)刘源溥,(清)孙成修;(清)范勋纂康熙锦县志/(清)王奕曾修;(清)范勋等纂民国锦县志略/王文藻修;陈善格,朱显廷纂第十七至二十一册民国义县志/赵兴德等修;薛俊升,王鹤龄等纂康熙广宁县志/(清)项蕙修;(清)范勋纂光绪广宁县乡土志/(清)萧春雨编康熙宁远州志/(清)冯昌奕等修;(清)范勋纂民国兴城县志/恩麟,王恩士修;杨荫芳等纂第二十二册民国北镇县志/王文璞等修;吕中清纂;杨焕文续修;刘振翮续纂民国建平县志/田万生修;张滋大纂民国锦西县志/张鉴唐,刘焕文修;郭逵等纂第二十三册民国绥中县志/文镒修;范炳勋等纂民国朝阳县志/周铁铮修;沈鸣诗等纂乾隆塔子沟纪略/(清)哈达清格纂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第一册民国长春县志/张书翰,马仲援修;赵述云,金毓绂纂民国德惠县乡土志/石绍廉编民国双阳县乡土志/吉人修;吴荣桂,陈永奉纂光绪打甡乌拉乡土志/(清)打甡乌拉总管衙门纂修第二册民国农安县志/郑士纯修;朱衣点纂民国延吉县志/吴录贞修;周维桢纂第三册民国吉林方正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宾县志/赵汝梅,德寿等修;朱衣点等纂民国珠河县志/孙荃芳修;宋景文纂民国磐石县乡土志/姚祖训修;毛祝民纂民国珲春县乡土志/林珪修;徐宗伟纂宣统辉南厅志/(清)薛德履修;(清)张见田,于龙辰纂民国辉南县志/白纯义修;于凤桐等纂第四册民国辉南风土调查录/王瑞之编民国安图县志/马空群,陈国钧等修;孔广泉,臧文源纂光绪柳河县乡土志/(清)邹铭勋,奎斌编民国通化县志/李春雨,李镇华修;邵芳龄等纂第五册光绪通化县乡土志/(清)佚名编民国临江县志/刘维清,张之言修;罗宝书,邱在官纂民国临江县乡土志/俞荣庆编民国抚松县志/张元俊修;车焕文纂宣统西安县志略/(清)雷飞鹏等修;(清)段盛梓等纂光绪西安县乡土志/(清)孟宪彝,(清)金正元编第六册光绪海龙府乡土志/(清)海龙府劝学所编民国海龙县志/白永贞纂修民国海龙县志/王永恩修;王春鹏纂第七册民国辑安县志/刘天成,苏显扬修;张拱垣,于云峰纂光绪辑安县乡土志/(清)吴光国修;(清)于会清纂民国双山县志/李筠生修;李安仁纂民国双山县乡土志/牛尔裕编光绪东平县乡土志/(清)赵国熙编宣统奉天省靖安县志/(清)朱佩兰纂修光绪靖安县乡土志/(清)赵炳南编第八册宣统长白汇征录/(清)张凤台等修;(清)刘龙光,王大经纂民国怀德县志/赵亨萃,李宴春等修;赵晋臣,孙云章等纂光绪怀德县乡土志/(清)孙云章编光绪怀德县乡土志续补/(清)孙云章编宣统辽源州志书/(清)佚名纂民国辽源县乡土志/佚名纂第九册光绪奉化县志/(清)钱开震修;(清)陈文焯纂光绪奉化县乡土志/(清)陈嘉言编民国梨树县志/佚名纂民国梨树县志/包文俊修;李溶纂;曲廉本续修;范大全续纂民国奉天省洮安县志略/蒋国铨纂修光绪开通县乡土志/(清)忠林编第十册民国东丰县志/邢麟章,王瀛杰修;李耦纂光绪洮南府乡土志/(清)孙宝瑨编宣统安广县乡土志/(清)佚名编民国大赍县志/于英蕤纂修民国镇东县志/陈占甲修;周渭贤纂光绪伯都讷乡土志/(清)伯英纂修民国扶余县志/张其军纂修黒龙江府县志辑(全10册) 2006年南京凤凰出版社黑龙江府县志辑1 宣统呼兰府志/(清)黄维翰纂修民国双城县志/高文垣等修;张鼒铭等纂民国双城县乡土志/魏绍周修;温广泰纂黑龙江府县志辑2 民国呼兰县志/廖飞鹏修;柯寅纂光绪阿勒楚喀乡土志/(清)廖飞鹏编黑龙江府县志辑3 民国吉林方正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宾县志/赵汝梅,德寿等修;朱衣点等纂民国珠河县志/孙荃芳修;宋景文纂黑龙江府县志辑4 民国绥化县志/常荫廷修;胡镜海等纂民国望奎县志/严兆霖修;张玉书等纂民国庆城县志/佚名纂修民国青冈县志/兆麟纂修民国安达县志/佚名纂黑龙江府县志辑5 -6 民国宁安县志/王世选修;梅文昭纂民国安达县志/高芝秀修;潘鸿威纂民国肇州县志略/张樾纂修康熙宁古塔志/(清)方拱乾纂修康熙宁古塔纪略/(清)吴桭臣纂修黑龙江府县志辑7 光绪三姓志/(清)佚名纂修民国吉林依兰县志/杨步墀纂修民国宝清县志/齐耀珷修;韩大光纂黑龙江府县志辑8 民国汤原县志略/伊双庆纂修民国桦川县志/郑士纯,朱衣点等纂修黑龙江府县志辑9 民国拜泉县志/张霖如修;胡乃新等纂民国林甸县志略/伊双庆纂修民国依安县志/梁岩修;何士举纂民国讷河县志/崔福坤修;丛绍卿纂黑龙江府县志辑10 民国瑷珲县志/孙蓉图修;徐希廉纂民国黑龙江通北设治局通志/熊良弼纂修民国嫩江县志/赵富安纂修民国布特哈志略/孟定恭纂民国景星县状况/佚名编上海府县志辑(全10册)1991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嘉庆松江府志(一)第二册嘉庆松江府志(二)第三册光绪松江府续志第四册民国上海县志光绪重修华亭县志重修华亭县志拾补校讹第五册乾隆娄县志光绪娄县续志光绪南汇县志民国南汇县续志第六册光绪青浦县志民国青浦县续志第七册民国川沙县志康熙嘉定县志康熙嘉定县续志第八册光绪嘉定县志民国嘉定县续志第九册光绪宝山县志民国宝山县续志民国宝山县再续志光绪重修奉贤县志第十册光绪金山县志康熙崇明县志民国崇明县志江苏府县志辑(全68册)1991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一册嘉庆新修江宁府志第二册同治续纂江宁府志第三册道光上元县志第四册同治上江两县志第五册光绪浦埤乘光绪靖江县志第六册光绪六合县志民国六合县续第七册同治苏州府志(一)第八册同治苏州府志(二)第九册同治苏州府志(三)第十册同治苏州府志(四)第十一册民国吴县志(一)第十二册民国吴县志(二)第十三册乾隆长洲县志第十四册乾隆元和县志第十五册道光崑新两县志第十六册光绪崐新两县续修合志(一)第十七册光绪崑新两县续修合志第十八册宣统太仓州镇洋县志第十九册民国镇洋县志雍正昭文县第二十册光绪吴江县续志乾隆吴江第二十一册康熙常熟县志第二十二册光绪常昭合志稿第二十三册乾隆震泽县志震泽县志续第二十四册光绪无锡金匮县志第二十五册光绪江陰县志第二十六册民国江陰县续志第二十七册乾隆镇江府志(一)第二十八册乾隆镇江府志(二)第二十九册光绪丹徒县志(一)第三十册光绪丹徒县志(二)第三十一册光绪丹阳县志民国应阳县第三十二册嘉庆溧阳县志光绪溧阳县第三十三册民国重修金壇县志光绪溧第三十四册民国高淳县志乾隆句容县第三十五册光绪续纂句容县志第三十六册康熙常州府志第三十七册光绪武進阳湖县志第三十八册光绪武阳志馀第三十九册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第四十册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光宣_ 第四十一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一)第四十二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二)第四十三册光绪增修甘泉县志(一)第四十四册光绪增修甘泉县志(二)第四十五册道光重修仪徵县志第四十六册嘉庆高郵州志道光续增高第四十七册光绪再续高郵州志民国三第四十八册咸丰重修兴化县志民国续_第四十九册民国宝應县志第五十册道光泰州志泰州新志刊谬民国续泰泰州志第五十一册光绪泰兴县志宣统泰兴县第五十二册光绪通州直隸州志第五十三册民国南通县图志光绪海第五十四册光绪淮安府志第五十五册同汉重修山阳县志民国续第五十六册光绪安东县志民国泗阳县第五十七册民国重修沐阳县志乾隆重第五十八册光绪盱眙县志稿民国宿遷_第五十九册光绪盐城县志民国续修盐第六十册民国阜宁县新志嘉庆东臺第六十一册同治徐州府志第六十二册民国铜山县志第六十三册民国沛县志咸丰邳州志第六十四册嘉庆海州直隸州志道光云第六十五册光绪丰县志光绪睢宁县志第六十六册乾隆江都县志嘉庆江都县第六十七册光绪江都县志民国江都县第六十八册民国泰县志稿浙江府县志辑(全68册)20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第一册民国杭州府志. 一第二册民国杭州府志. 二第三册民国杭州府志. 三第四册康熙钱塘县志嘉庆钱塘县志补第五册康熙仁和县志嘉庆余杭县志光绪余杭县志稿第六册光绪富阳县志富阳县新旧志校记富阳县新志补正民国昌化县志第七册宣统临安县志临安县志补第八册光绪严州府志第九册民国建德县志民国寿昌县志第十册光绪於潜县志光绪淳安县志民国遂安县志第十一册康熙萧山县志第十二册光绪嘉兴府志. 一第十三册光绪嘉兴府志. 二第十四册光绪嘉兴府志. 三第十五册光绪嘉兴县志第十六册民国鄞县通志. 一第十七册民国鄞县通志. 二第十八册民国鄞县通志. 三康熙鄞县志第十九册乾隆桐庐县志光绪重修嘉善县志校勘光绪嘉善县志剳记第二十册光绪平湖县志民国平湖县续志第二十一册康熙海盐县志海盐县志补遗光绪海盐县志第二十二册民国海宁州志稿第二十三册光绪桐乡县志第二十四册同治湖州府志. 1第二十五册同治湖州府志. 2第二十六册光绪石门县志光绪乌程县志第二十七册光绪分水县志民国续修分水县志光绪归安县志第二十八册同治长兴县志民国德清县新志第二十九册同治安吉县志道光武康县志第三十册同治孝丰县志雍正宁波府志第三十一册光绪奉化县志民国奉化新志万历秀水县志康熙秀水县志第三十二册民国天台县志稿第三十三册民国象山县志象山县志文存疑第三十四册民国南田县志民国镇海县志镇海县新志备稿第三十五册光绪慈溪县志. 1第三十六册光绪慈溪县志. 2。
嘉禾县托山公鳌公族源新考略
嘉禾县托山公鳌公族源新考略根据我族十七世调鼎公好友唐诚在崇祯年间所撰族谱序:“李氏先祖籍陇西成纪,乃西凉武昭王讳暠之后也。
暠生钦,钦生重耳;重耳生熙,熙生天锡;锡生虎,虎仕于西魏封陇西公;虎生昞,仕周世封唐公;昞生渊,渊继唐公爵,起义晋阳,承亡隋之乱,席卷长驱,遂一天下为朝;祖传太宗、高宗、元宗、肃宗、代宗以及西平忠武王讳晟;晟克复长安功烈甚著,十有五子,四子贵显。
一子讳愿,同男丙均仕江西,遂卜居吉安府吉水县谷村而落藉焉,遥遥帝胄世系可溯迄宋末。
传至鳌公,字奠极,官拜翰林院大学士之职。
因钦祭九嶷,流寓湖南。
彼时南宋倾颓,江右扰攘,无家可归,避居于此。
传至七世孙,贵卿公职居兵部尚书。
又传二世至志高公,仕至山东按察使司;志海公为陕西庆阳府推官。
”很显然,我族源流序中并未清晰记述属何支何脉。
这段原文确定了我族属陇西李氏,但说我族属唐太宗李世民世系,现在考证起来很多网友都觉得有误。
据网上李道生所撰文章《唐代三位李晟世系考》中所述,历史上有三个李晟,一个是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逝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的西平郡王李晟,即西平李晟;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纪王房李慎之孙李渐之子李晟;另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曹五房李明后裔李暱二子李晟。
三个李晟虽都官居显赫,但分属不同年代和分支。
如果是西平李晟就不是谷村李氏,是谷村李氏就不属于李世民皇族世系。
“一子讳愿,同男丙均仕江西,遂卜居吉安府吉水县谷村”,这句记述现在考证起来也觉可能有误,现在江西吉水县谷村李氏是李宪后裔李唐之后,并不是李愿的后裔。
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李愿为河中节度使,开派不在江西谷村,而是在河南。
唐朝大诗人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太行之阳有盘谷。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doc】增城现存六部《增城县志》简介
增城现存六部《增城县志》简介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期间,增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已找回明嘉靖十七年l1538)<增城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l1638)<增城县志>,清乾隆十九年l1754)<增城县志>,清嘉庆二十五年l1820) <增城县志>及清宣统<增城县志>l民国10年版).加上新编出版的<增城县志>,目前我市已拥有6部<增城县志>.另外,还有2部未公开出版的油印本.一部是建国十周年版的<增城县志>,另一部是陈冠中主编的<增城县志>l1911—1949).我市编修县志有悠久历史,最早的地方志是南宋淳熙年间编修的《增江志》.到清末l民国未修志)共编修了13部<增城县志>.由于历史沧桑,岁月流逝,年代久远,加上战争和朝代变更,大部分县志都散失或流落民间及国外.这次修志,一方面编写新县志,另一方面寻找失散的旧县志.经过几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回五部旧<增城县志>.这些县志跨越时间长,史料丰富,人文地理齐全,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现状和地方特点.为这次新编县志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是我市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值得高兴的是喜得明嘉靖<增城县志>,该志距今已有460多年,是省内少有的明朝县志.这部县志是用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拍摄的微缩胶卷复制的.刘教授80年代到日本考察时,在东京国立图书馆见到此志.当时他既高兴又惋惜,高兴的是能在国外看到本国的县志,惋惜的是这部县志虽然珍贵,但无法获取.事有巧合,后来刘教授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藏书馆也看到同样这部县志.据查,这是国内现存的唯一孤本.刘教授如获至宝,经过同馆方协商只能用微缩胶卷拍摄.后来市志办同志在<羊城今古>刊物上看到这个消息,便到中山大学找刘教授商量.本以为刘教授要很高的价钱,谁知他分文不要,只要求一套复制好的明嘉靖<增城县志》,并把胶卷送给我们.于是我们拿着胶卷找到中山图书馆特藏部,张武耕部长慧眼识宝,她当场拍板:无偿给我们复制四套县志,但微缩胶卷要无偿送给中山图书馆作永久性收藏.就这样,我们分文未出便得到这部珍贵的明朝县志.明嘉靖《增城县志》全书十九卷l其中12—15卷失佚),约9万字.由当时知县文章l广西人)主修,邑人张文海l举人,县城人)总纂,经湛若水审阅后出版.主要内容有县地,城池,县治,人口,田产,商税,兽属,谷属,果属,蔬属,布属,墟市,风景,水井,坊都,寺观,人物,诗文等内容.其它几部县志我们也想尽办法,通过与国内重要藏书馆联系查找线索,最后,分别从上海,广州,香港等地找回.这是我市8O多万人民值得高兴的事情.新编《增城县志历时8年完的.值得庆贺的是1997年7月,新卑碱夸古。
清远阳山北山寺简介
清远阳山北山寺简介
清远市阳山县北山寺始建于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间),至1869年(清同治八年)中经六次重修或改建。
寺原为四楹大院,首楹右为郑仙翁祠,左为韩大仙祠,中为大门,横眉上刻“北山古寺”四字,一双石狮雄居山门左右。
门内设放生池,清撤的九曲水,从寺后“古洞韵泉”处徐徐而注池上筑金水桥,过桥即为二楹的元帝殿,殿右为三元祠,左为七贤祠,祠内墙嵌有宋书法家米蒂草书:“且看山斋”等唐宋明清的八件碑刻,笔意精劲,世所罕见。
三楹右为文昌祠,中为观音阁,左为读书松桂林,墙壁上嵌有清阳山令萧炳韩愈真迹:“鸢飞鱼跃”等碑刻,并存放着宋文天祥手书:“忠孝廉节”。
清阳山令符翕手书《谒韩文公祠》和清简朝亮《登贤令山诗》等碑刻,这些碑刻,书法精妙,件件珠玑,令人叹为观止。
四楹为大雄宝殿,内列三宝佛象及十八罗汉,雕工细腻,各具其姿,神态逼真,可惜后人折宝殿建礼堂,佛象罗汉被埋。
登临寺门,放眼远眺,山峦披绿锦,湟川穿银带;城郊田块整然,城区楼房矗立,勃勃生机,一览无遗。
广东省县志目录
广东省县志目录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万江区志》2010版.pdf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东城区志》2011版.pdf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南城区志》2015版.pdf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志1979-2000》上册2013版.pdf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志1979-2000》下册2013版.pdf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志1979-2000》中册2013版.pdf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志》1995版.pdf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莞城志》2011版.pdf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东区志》2014版.pdf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南区志》2017版.pdf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志1979-2005》上册2012版.pdf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志1979-2005》下册2012版.pdf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志》上册1997版.pdf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志》下册1997版.pdf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志》2011版.pdf广东省云浮市《云浮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云浮市《云浮市云城区志1979-2000》2012版.pdf 广东省云浮市《云浮市志》2012版.pdf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志1979-2000》2012版.pdf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志1979-2003》2012版.pdf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城区志1984-2002》2012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1979-2002》第一册2011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1979-2002》第三册2011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1979-2002》第二册2011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1979-2002》第四册2011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上册1994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志》下册1994版.pdf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市石湾区志1984-2002》2012版.pdf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市志1979-2002》2009版.pdf广东省佛山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2009版.pdf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县志》1999版.pdf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市志1981-2002》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市志1979-2004》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保税区志》200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东山区志1991-2005》200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东山区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天河区志1991-2000》200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天河区志》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1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2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3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4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5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6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7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8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1991-2000 第9册》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 大事记》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0 政权政务》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1 地方组织卷》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2 公安志检察志审判志司法行政志》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3 军事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4 教育志科学技术志社会科学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5 体育志卫生志》1997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6 文化志文物志出版志报业志广播电视志》1999版.pdf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7 社会卷》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8 华侨穗港澳关系志》1996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19 人物志》1996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2 自然地理志建置志人口志区县概况》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3 城建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4 交通邮电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5 上工业志》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5 下工业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6 商业志》1996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7 外经贸综述外经志外贸志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志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8 农业志》1996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9 上经济管理综述计划管理志统计志劳动志物资志物价志工商行政管理志标准计量管理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9 下财政税务金融审计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末本届修志始末附录》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志卷首总目录总述》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海珠区志1991-2000》201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海珠区志1991-2000》201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海珠区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白云区志1996-2000》201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芳村区志1991-2005》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芳村区志》1997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荔湾区志》1998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越秀区志1991-2005》200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越秀区志200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黄埔区志1991-2000》2012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黄埔区志》1999版.pdf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1991-2000》2004版.pdf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1993版.pdf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市志1992-2000》2010版.pdf广东省广州市《花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市志1993-2000》2010版.pdf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志》2003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志》一2008年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志》三2008年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志》二2008年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志》四2008年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市惠城区志1988-2002》2012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志》2007版.pdf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县志》2003版.pdf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志1979-2004》2011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志》2002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志1992-2010》2012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志1979-2003》2005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志1986-1991》2005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桂岭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霖磐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白塔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磐东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新亨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县玉湖区志》1987.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市志1992-2004》2013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揭阳市榕城区志》1999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志1989-2004》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志1979-2005》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志1979-2000》2010版.pdf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志》199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志1979-2000》2010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1979-2000》上册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1979-2000》下册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上册1999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下册1999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志》中册1999版.pdf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梅江区志1988-2000》2011版.pdf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1979-2000》上册2013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1979-2000》下册2013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第一册》1999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第三册》1999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第二册》1999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志第四册》1999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濠江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市龙湖区志1979-2003》2013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市志1979-2003》上册2012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市志1979-2003》下册2012版.pdf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市志》2012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汕尾市城区志1988-2007》2012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汕尾市志》上册2013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汕尾市志》下册2013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志1988-2004》2012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志》上2005版.pdf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志》下2005版.pdf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县志》2007版.pdf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志1988-2004》2012.12.pdf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县志》1998版.pdf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县志》上册200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县志》下册200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县志》2004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志1979-2004》201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县志》1998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1979-2000》上册201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1979-2000》下册201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1979-2000》中册201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上册1998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志》下册1998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江海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蓬江区志1984-2004》2012版.pdf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地区志》上册2012.01.pdf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地区志》下册2012.01.pdf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志1988-2004》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志》1999版.pdf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市志》上册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市志》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河源市源城区志1988-2003》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志1979-2004》2012版.pdf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保税区管理志》2005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南山区志》上册2012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南山区志》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信息志1984-2000》2001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改革开放卷》2014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政党政权卷》2009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教科文卫卷》2004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法制政务卷》2006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社会风俗卷》2014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第一二产业卷》2008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第三产业卷》2011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志经济管理志》2007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盐田区志》2011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福田区志》2010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罗湖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龙岗区志1993-2003》上册2012版.pdf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龙岗区志1993-2003》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志1988-2005》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市志1988-2003》上册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市志1988-2003》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市清城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县志》2006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志1979-2004》2012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县志》1985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1979-2005》2010版.pdf 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志》2011版.pdf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志》200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志1979-2000》2014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县志》1995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志1979-2005》2012版.pdf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海康县志》2005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坡头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志》上册2004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志》下册2004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赤坎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霞山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麻章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志》2010版.pdf广东省湛江市《湛江郊区简志》1997版.pdf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志1989-2005》2013版.pdf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志》2003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志1992-2005》2011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志1992-2005》上册2014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志1992-2005》下册2014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志》上册1995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志》下册1995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枫溪区志1996-2010》2013版.pdf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市湘桥区志》2013版.pdf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志1979-2005》2011版.pdf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县志1991-2000》2012版.pdf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县志》2001版.pdf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市志》2001版.pdf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市香洲区志》上册2012版.pdf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市香洲区志》下册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志》1998版.pdf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志1979-2000》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志1979-2000》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大旺简志》2008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志》1996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志》上册1999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志》下册1999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端州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肇庆市鼎湖区志》2012版.pdf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县志》1993版.pdf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志1979-2000》2012版.pdf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志1979-2000》2014版.pdf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志1979-2000》2013版.pdf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市志》上册1997版.pdf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市志》下册1997版.pdf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县志1》2006版.pdf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县志2》2006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志1988-2000》2008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县志》1996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志1979-2000》2013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春简志》1990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江县志》2000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江市志1988-2000》上册2010版.pdf广东省阳江市《阳江市志1988-2000》下册2010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县志》1994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志1988-2000》2010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志1990—2003》2011版.pdf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志1979-2000》2014版.pdf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志》1992版.pdf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志》199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志》201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志1990-2000》201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志1979-2005》201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志》1998版.pdf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志1979-2000》201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志》1997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1988-2000》上册2011版.pdf 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1988-2000》下册2011版.pdf 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上册200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下册200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志》中册2001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武江区志》2009版.pdf广东省韶关市《韶关市浈江区志》2012版.pdf。
阳山鸡
阳山鸡阳山鸡——主产于广东,是广东省八大优良鸡种之一,饲养历史悠久,其体形优越,肌肉丰满和肉质嫩滑鲜美,并具有抗病力强、适应性好等特点。
饲养方式以放牧为主,饲料以玉米为主,故具有毛黄、脚黄、皮黄“三黄”和胸、腿肌丰满等特点,制成的白切鸡肉质幼嫩、皮薄、味香、骨细、软脆,久嚼不腻,风味独特,是酒楼宴会的高级菜肴和送礼佳品。
阳山鸡形态特征阳山鸡有两种类型:一种体型较大,特征是翘翅秃尾,主要分布在江英镇;另一种体型较小,特征是尾部长且不卷,主要分布在黎埠镇。
阳山鸡体型呈长方形,胸深而体躯较长,背稍平。
喙呈黄色。
单冠直立,冠齿6~9个,冠、肉髯呈深红色。
虹彩呈金黄色。
皮肤、胫呈黄色。
羽毛生长速度慢。
大型鸡羽毛呈深黄色,被毛较松,主翼羽和尾羽较短,呈黑色,主翼羽羽端2~3cm处卷曲,无主尾羽。
小型鸡羽毛呈浅黄色,主翼羽和主尾羽内侧呈黑色,外侧呈黄色,羽毛较多且完整,部分鸡出现主翼羽和主尾羽退化。
雏鸡绒毛呈黄色。
阳山鸡产地和分布阳山鸡产区阳山县是全省**的生态公益林县,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地或辽阔,气候平和,阳山鸡就是充分利用该县山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发展山地养殖,阳山鸡因主产于广东省阳山县的江英、小江、青莲等地而得名。
分布于全县境内以及英德、连县、连南和清远等地。
阳山鸡生产性能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平均体重:30日龄250克;60日龄公鸡550克,母鸡450克;90日龄公鸡750克,母鸡700克;120日龄公鸡1240克,母鸡1050克;150日龄公鸡1305克,母鸡1251克;180日龄公鸡1915克,母鸡1725克;成年公鸡2630克,母鸡2133克。
180-240日龄未经肥育的鸡,公鸡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4.7%,母鸡85.7%;公鸡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5.5%,母鸡75.0%。
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母鸡平均开产日龄225天。
平均年产蛋80枚,平均蛋重43克。
平均蛋形指数1.30。
蛋壳白色或浅褐色。
公鸡性成熟期130-150天。
《广东地方志纪事》条目及撰写分工(修订)
《广东地方志纪事》条目及撰写分工(修订)说明:1.本方案中所列条目的编写要求,除有特别说明之外,请对照已发的《〈广东地方志纪事〉编写方案》执行。
2.各部分及条目后括注撰稿者或组织撰稿者。
凡例照片(信息处;黄江裕,陈宏亮;各市提交大事纪略内容条目时,应同时提交照片)总述(新中国成立前:陈泽泓;新中国成立后:侯月祥)大事记(新中国成立前:王涛;新中国成立后:侯月祥)大事纪略上卷(事物发端—1949年)修志历程篇(王涛)元代及以前的广东修志明代广东修志清代广东修志民国广东修志广东通志馆潮州修志馆(潮州市)志书篇(编写方案原要求对有代表性的府、县志列条目,现改为在府、县志编纂条中,也重点介绍有代表性志书即可)1一、通志编纂(田亮)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嘉靖《广东通志》万历《粤大记》康熙《广东通志》雍正《广东通志》道光《广东通志》民国《续广东通志(稿)》民国《广东通志(稿)》二、府志编纂(各相关市,记述历代府志编纂及存志概况)广州府志(广州)潮州府志(潮州)惠州府志(惠州)韶州府志(韶关)肇庆府志(肇庆)高州府志(茂名)雷州府志(湛江)三、县志编纂(各相关市县区,记述历代县志编纂及留存概况)南海县志番禺县志顺德县志东莞县志从化县志龙门县志增城县志新会县志香山县(中山县)志三水县志新宁县(台山县)志赤溪厅志新安县(宝安县)志清远县志花县志佛冈县志海阳县志潮阳县志揭阳县志饶平县志惠来县志大埔县志澄海县志普宁县志丰顺县志南澳县志梅县(嘉应州)志兴宁县志长乐县(五华县)志平远县志镇宁县(蕉岭县)志2归善县(惠阳县)志博罗县志长宁县(新丰县)志永安县(紫金县)志海丰县志陆丰县志龙川县志连平州(连平县)志河源县志和平县志曲江县志乐昌县志仁化县乳源县志翁源县志英德县志南雄府志保昌县志始兴县志连州志阳山县志连山县志高要县志四会县志新兴县志阳春县志阳江县志高明县志恩平县志广宁县志开平县志鹤山县志德庆州志怀集县志封川县志开建县志罗定州志云浮县(东安)志郁南县(西宁)志茂名县(高州县)志电白县志信宜县志化州志吴川县志梅菉(吴川县)志石城(廉江县)志遂溪县志徐闻县志海康县志四、乡志专志选介(陈静、相关市县区志办)东汉:《南裔异物志》晋:《南方草木状》3南北朝:《南越志》唐:《岭表录异》宋:《岭外代答》明:万历《岭海名胜记》万历《粤剑编》万历《厓山志》(陈泽泓)万历《东里志》(饶平)嘉靖《广州人物传》嘉靖《潮中杂纪》(潮州)清:顺治《南海九江乡志》(佛山南海区)康熙《粤秀书院志》(广州越秀区)康熙《广东新语》康熙《鼎湖山志》(肇庆端州区)雍正《岭海见闻》乾隆《广东水道通考》乾隆《南越笔记》乾隆《粤东闻见录》乾隆《西樵志》(佛山南海区)乾隆《光孝寺志》(广州市)乾隆《端溪砚志》(肇庆端州区)嘉庆《三水龙川海阳潮阳花县风俗志》嘉庆《羊城古钞》(广州市)道光《岭南荔枝谱》道光《佛山忠义乡志》(佛山市)道光《粤海关志》(广州市)道光《韩江闻见录》(潮州市)同治《广东图说》同治《应元书院志略》(广州越秀区)光绪《波罗外记》(广州市)光绪《粤屑》光绪《华峰山志》(广州增城区)光绪《广东海图说》光绪《广东考古辑要》(陈泽泓)光绪《学海堂志》(广州市)光绪《南海乡土志》(佛山南海区)光绪《新会乡土志》(江门市)光绪《高要乡土志》(肇庆高要市)光绪《新兴乡土志》(新兴县)光绪《兴宁乡土志》(兴宁市)光绪《嘉应乡土志》(梅州市)光绪《德庆乡土历史志》(德庆县)光绪《楚庭裨珠录》光绪《端溪书院志》(肇庆端州区)民国:《广州城坊志》(广州市)《惠州西湖志》(惠州惠城区)《香山乡土志》(中山市)《潮州艺文志》(潮州市)《番禺河南小志》(广州市)《罗浮山志》(博罗县)《潮州三山志》(潮州市)《星岩今志》(肇庆端州区)《番禺末业志》《番禺县古坝乡志》(广州番禺区)《阴那山志》(梅州市)《广东抗战人物志》4年鉴篇(林子雄)概述《广东年鉴》《广东经济年鉴》《广东经济年鉴续编》《广东商业年鉴》《商事年鉴》《广东省民政统计年鉴》《广州年鉴》《广州卫生年鉴》名家篇(陈泽泓)概述杨孚王中行陈大震祝允明黄佐林大春王天性(汕头澄海区)郭棐王学曾李待问(佛山南海区)叶春及黎民表郭之奇屈大均蓝鼎元凌鱼张维屏黄培芳何梦瑶黄登瀛(肇庆端州区)陈昌齐吴兰修梁廷枏刘彬华梁騉(怀集县)阮元曾钊谢兰生黄香铁陈灃吴荣光(佛山南海区)温训吴道镕欧樾华邹伯奇谭莹史澄陈兰彬温仲和陈伯陶梁鼎芬赖际颐5桂坫温廷敬朱汝珍黄佛颐邬庆时张友仁陈梅湖邹鲁饶宗颐梁启超的方志理论下卷(1949—2014年)修志历程篇一、新方志编修概况(侯月祥)广东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志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新方志工作的第一份文件广东省首轮新方志编修广东省二轮新方志编修二、重要会议全省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二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三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四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五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全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田亮)省地方志编委会第一次会议(田亮)全省城区志编修工作研讨会(吕汉光)全省市(地)修志工作会议(侯月祥)第一期志书总纂业务研讨会(侯月祥)粤琼《广东省志》篇目总体设计研讨会(侯月祥、王涛)广东牵头召开首次南方部分省(区)修志工作协调会(侯月祥)广东省地方志工作座谈会(省志处)1989年中国县镇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工作现场会(江门市)6全省首次志稿评议现场会(吕汉光)全省第二次志稿评议现场会(吕汉光)广东省《佛山市志》(稿)评议现场会(吕汉光)全省用志工作现场会(陈松文)广东省地方志与文化大省建设研讨会(王涛)广东省地方志信息化工作会议(梁芝铭)新建地级市修志研讨会(吕汉光)广东省新方志编修20周年纪念大会(田亮)全省依法修志工作暨2009年地方志工作电话会议(田亮)首次全省年鉴工作会议(许之标)全省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会议(王洁娟)全省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会议(王洁娟)《广东省志》审查委员会会议(王涛)广东省地方志书审查委员会第54、60次会议(幸英鸾)三、工作机构(省志办各相关处、相关市县区,各市县区相关机构目前规范名称,近期行政区域有变化的县区机构概况条目由市志办组织撰写)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幸英鸾)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幸英鸾)《广东省志》编纂委员会(幸英鸾)历任《广东省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幸英鸾)分管省地方志工作历任省领导(幸英鸾)《广东省志》审查委员会(王涛)《广东省志》审查委员会历任正副主任、委员名录表(陈雪琼)广东省地方志书审查委员会(幸英鸾)广东省地方志书审查委员会历任正副主任、委员名录表(陈雪琼)《当代中国的广东》编纂委员会(王涛)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田亮)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刘凤霞)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史志办公室7珠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韶关市史志办公室河源市地方志办公室梅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汕尾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江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阳江市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茂名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肇庆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清远市史志办公室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揭阳市史志办公室云浮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海珠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天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白云区地方志办公室(区档案局史志编研科)广州市黄埔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花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番禺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南沙区地方志办公室8广州市萝岗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从化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增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福田区史志办公室深圳市罗湖区地方志办公室深圳市盐田区地方志办公室深圳市南山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宝安区史志办公室深圳市龙岗区史志办公室珠海市香洲区地方志办公室珠海市金湾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珠海市斗门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汕头市金平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龙湖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澄海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濠江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潮阳区地方志办公室汕头市潮南区地方志办公室南澳县史志办公室佛山市顺德区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禅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高明区地方志办公室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韶关市浈江区史志办公室韶关市武江区史志办公室韶关市曲江区史志办公室9乐昌市地方志办公室南雄市史志办公室仁化县史志办公室始兴县史志办公室翁源县史志办公室新丰县史志办公室乳源瑶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河源市源城区地方志办公室东源县地方志办公室和平县地方志办公室龙川县地方志办公室紫金县地方志办公室连平县地方志办公室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兴宁市地方志办公室梅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平远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蕉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丰顺县史志办公室五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惠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博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龙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汕尾市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0陆丰市地方志办公室海丰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陆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江门市蓬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台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档案局方志股)开平市地方志办公室(档案局地方志股)鹤山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档案局地方志股)恩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阳江市江城区地方志办公室阳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阳西县地方志办公室阳东县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赤坎区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霞山区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麻章区地方志办公室湛江市坡头区地方志办公室雷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廉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吴川市地方志办公室遂溪县地方志办公室徐闻县地方志办公室茂名市茂南区党史地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信宜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高州市党史地志办公室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电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肇庆市端州区史志办公室肇庆市鼎湖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四会市党史方志办公室高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德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封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怀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肇庆市高新区地方志办公室清远市清城区地方志办公室清远市清新区史志办公室英德市史志办公室连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佛冈县史志办公室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连南瑶族自自治县史志办公室阳山县史志办公室潮州市湘桥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饶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潮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潮州市枫溪区党政办公室揭阳市榕江区史志办公室揭阳市揭东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普宁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揭西县史志办公室惠来县地方志办公室云浮市云城区史志办公室罗定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新兴县党史县志办公室郁南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云安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四、队伍有重大贡献编纂人员及专家学者(省志处)黄勋拔(吕克坚)甄炳昌(广州市)胡朝懿(王涛)林天蔚(侯月祥)曾昭璇(曾新)陈乐素(刘波)重要培训活动(经办会务处)委托暨南大学举办首届修志干部培训班(侯月祥)省地方志学会聘请首批顾问(侯月祥)《广东省志》各专志主编培训班(侯月祥)志书主编(主笔)学习班(侯月祥)地方志人才培训工程(李海笛)建立广东省地方志专家库(王涛)五、行政规章、制度、规划(人秘处)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田亮)广东省地方志年报制度(田亮)广东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范(试行)(许之标)广东省地方志书审查验收办法(吕汉光)广州市地方志工作规定(广州市)广州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广州市)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田亮)广东省地方志事业2006—2010年发展规划(田亮)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田亮)六、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概况(王晓亮)省级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幸英鸾)广州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广州市)七、专项工作(市县处、人秘处)省政府向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志办赠送办公设备(李海笛)省政府拨款补贴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志部门办公经费(王晓亮)省政府向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志办赠送工作用车(李海笛)广东地方志系统援助地震灾区地方志恢复重建工作(幸英鸾)西藏林芝地区4部县志稿点评暨总纂人员培训班(吕汉光)各地级以上市对口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地方志工作(吕克坚)广东省地方志系统对口援助西藏林芝地区4县志书出版(吕克坚)东莞支援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志出版(东莞市)省地方志办牵头援疆工作(田亮)荣誉篇(各相关处、相关市县区)一、全国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韶关市南雄市史志办公室梅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揭阳市揭西县史志办公室深圳市宝安区史志办公室云浮市新兴县党史县志办公室茂名市信宜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田亮)韶关市史志办公室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云浮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天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饶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二、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工作单位)全国方志系统特别嘉奖先进工作者黄小红、叶小华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马建和(田亮)、陈泽泓、许文清、谭丽珍、龚火生、黄继澍、张世开、潘朝明、罗祖宁、吴冉彬、甄伟新、卜映芬、黄小红、陈英林、林嘉应、苏凯愈、钟珠陈强(田亮)、王国栋(田亮)、王林生、罗琼标、吴士清、吴淑贤、吴小坚、高晓娟、潘朝明、黄玲、谭永多、潘建成、陈保民、吴小明、林昉、杨豪明三、省级地方志先进集体(田亮)省级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情况表单位名称荣誉称号获奖时间授奖单位四、省级地方志先进工作者(田亮)省级地方志工作先进工作者情况表名称单位职务荣誉称号获奖时间授奖单位五、全省志书、年鉴、地情书参展、评奖活动(经办活动处)《广东省志》编修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幸英鸾)广东省参与全国方志成果展(侯月祥)广东省参与全国志书评奖(陈松文)全省新编方志成果展(梁芝铭)全省第一次地方志系统表彰大会(田亮)全省表彰第一轮地方志优秀成果奖(吕汉光)全省首次表彰新编专业志、年鉴、地情书资料优秀成果(吕汉光)全省年鉴评奖活动分设条目(许之标)广东省第一届年鉴编纂质量评比活动(许之标)广东省在第二届全国地方志系统年鉴评奖中取得优异成绩(许之标)志书篇一、省志(省志工作处)概述(刘珂)《广东省志》编纂情况(刘珂)《广东省志》各分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主编名录表(杨波)《广东省志(1979-2000)》编纂情况(刘珂)《广东省志(1979—2000)》各卷编纂委员会主任、主编(省志工作处按分工报送,幸英鸾汇总)(按方志百科分工,分别由王涛、刘珂、幸英鸾完成修改补充)《广东省志·总述》《广东省志·海洋与海岛志》(刘珂)《广东省志·宗教卷》《广东省志·华侨卷》《广东省志·华侨志》(刘珂)《广东省志·农业志》《广东省志·科学技术志》(刘珂)《广东省志·电力工业志》《广东省志·孙中山志》《广东省志·财政志》《广东省志·军事志》《广东省志·公安志》《广东省志·风俗卷》《广东省志(1979—2000)·总述卷》《广东省志·丝绸志》二、市志(各地级以上市)《广州市志》、《广州市志(1991-2000)》《深圳市志(1979—2000)》《珠海市志》、《珠海市志(1979—2000)》《汕头市志》、《汕头市志(1979-2000)》《佛山市志》、《佛山市志(1979-2000)》《韶关市志》、《韶关市志(1979-2000)》《河源市志(1988-2008)》《梅州市志》、《梅州市志(1979-2000)》《惠州市志(1979-2000)》《汕尾市志(1979-2000)》《东莞市志》、《东莞市志(1979-2000)》《中山市志》、《中山市志(1979-2000)》《江门市志》、《江门市志(1979-2000)》《阳江市志(1979-2000)》《湛江市志》、《湛江市志(1979-2000)》《茂名市志》、《茂名市志(1979-2000)》《肇庆市志》《清远市志(1988-2003)》《潮州市志》、《潮州市志(1992-2005)》《揭阳市志(1992-2004)》《云浮市志(1979-2000)》三、县志选介(相关修志单位)《南雄县志》《澄海县志》《兴宁县志》《大埔县志》《顺德县志》《增城县志》《信宜县志》《饶平县志》《南海县志》四、专志、乡镇志选介(相关市县区)广东摄影艺术志(1843—2006)(刘珂)广东省纪检监察志(1950-1995)(幸英鸾)华南环境研究所志(程慧)广州市天河村志系列丛书(广州天河区)广州植物志(广州市)广州市地名志(广州市)广州文物志(广州市)广州亚运志(广州市)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广州市)番禺镇村志(广州番禺区)白云区前志(广州白云区)从化温泉风景区志(广州从化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志(广州市)广钢志(广州市)中国石油化工总厂图志(广州市)广州交通邮电志(广州市)韶钢志(韶关市)江门市棉纺厂志(江门市)江门市造纸厂志(江门市)乳源瑶族志(乳源瑶族自治县)河源市省属水库移民志(1958-2008)(河源市)揭阳县卫生志(揭阳市)东莞篮球志(东莞市)东莞市镇志系列(东莞市)东莞工商管理志(东莞市)油甘埔村志(东莞市)中山市镇志系列(中山市)孙中山志(中山市)郑观应志(中山市)端砚志(肇庆市)广宁竹志(广宁县)四会柑桔志(四会市)饶平风物志(饶平县)普宁县风俗志(普宁市)普宁市种植业传统农具志(普宁市)华南环境研究所志(程慧)怀集志书志(怀集县)南海县部门专业志系列(南海区)佛山南海区镇志系列(南海区)佛山南海区部门专业志系列(南海区)佛山南海区盐步街道村志系列(南海区)岭南建筑志(陈泽泓)六、全省已出版各级各类志书新中国成立后各市、县(市、区)志编纂、出版情况表(吕汉光)填表单位:志名编纂单位主编上限/下限始修/出版出版单位字数册(年)(年)数注:本表含编纂成稿后未出版的志书新中国成立后乡镇(街道)、部门、企业志编纂、出版情况表(李海笛)填表单位:志名编纂单位主编上限/下限(年)始修/出版(年)出版单位字数册数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各级各类专志编纂、出版情况表(李海笛)填表单位:志名编纂单位主编上限/下限(年)始修/出版(年)出版单位字数册数首轮《广东省志》编纂出版情况表(王涛)《广东省志(1979—2000)》编纂出版情况表(幸英鸾)年鉴篇(年鉴处、年鉴社、相关市县区)概述(许之标)一、年鉴管理情况广东全省实现全部编纂综合年鉴(许之标)广东省综合年鉴管理体制全部理顺(许之标)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当年出版规范化要求(许之标)二、年鉴编纂出版情况(年鉴社、各市志办)《广东年鉴》编纂出版(刘凤霞)广州市年鉴编纂出版深圳市年鉴编纂出版珠海市年鉴编纂出版汕头市年鉴编纂出版佛山市年鉴编纂出版韶关市年鉴编纂出版河源市年鉴编纂出版梅州市年鉴编纂出版惠州市年鉴编纂出版汕尾市年鉴编纂出版东莞市年鉴编纂出版中山市年鉴编纂出版江门市年鉴编纂出版阳江市年鉴编纂出版湛江市年鉴编纂出版茂名市年鉴编纂出版肇庆市年鉴编纂出版清远市年鉴编纂出版潮州市年鉴编纂出版揭阳市年鉴编纂出版云浮市年鉴编纂出版二、获全国一等奖年鉴(年鉴社、相关市志办)《广东年鉴》(刘凤霞)《广州年鉴》《深圳年鉴》(含:深圳经济特区年鉴)《汕头年鉴》(含:汕头经济特区年鉴)《中山年鉴》《东莞年鉴》《惠州年鉴》《天河年鉴》《萝岗年鉴》《顺德年鉴》《南海年鉴》《三水年鉴》《广东建设年鉴》三、年鉴选介(许之标、相关市志办)《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台山年鉴》《东莞市大朗镇年鉴》《广州民营经济年鉴》《惠州生活年鉴》《虎门年鉴》《东山年鉴》《芳村年鉴》四、全省已出版年鉴(许之标)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年鉴编纂出版情况表年鉴名称创刊时间卷号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主编或总编副主编出版单位出版时间字数(万字)旧志整理篇(信息工作处)概述(钱丹丹)一、旧志搜集、整理与出版旧志的搜集(钱丹丹)旧志的整理(钱丹丹)影印出版(钱丹丹)点校出版(钱丹丹)旧志数字化(钱丹丹)旧志数据库(钱丹丹)二、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梁芝铭)概况全面搜集与整理广东历代方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的编辑排版《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出版印刷《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的发行三、旧志、其他古籍整理广东方志要录(陈静)广东方志考略(陈静)岭南古方志辑录(陈静)广东古代方志辑佚(陈静)清实录广东史料(陈静)元大德南海志残本(附辑佚)(广州市)广州大典·史部·方志专辑(广州市)《粤海关志》校注本(广州市)粤海关报告(广州市)雍正《从化县志》译注本(广州从化区)道光《开平县志》点校本(江门开平市)南海县志影印本系列(佛山南海区)张荫桓文集(佛山南海区)《香山乡土志》电子版(中山市)康熙《新安县志》校注本(深圳宝安区)嘉庆《新安县志》校注本(深圳宝安区)古瀛志乘丛编(黄继澍)《潮州志》补辑(黄继澍)潮州隋唐宋代方志史辙考(陈泽泓)光绪《潮阳县志》点校本(汕头潮阳区)天启《阴那山志》增订本(梅州市)康熙《程乡县志》点注本(梅州市)道光《石窟一征》点注本(蕉岭县)广东方志与十三行(广州市)广州地区旧志气候史料汇编与研究(广州市)佛山地区旧族(家)谱汇辑(佛山市)肇庆市端州区现存谱牒情况(肇庆端州区)。
阳山志
阳山志(明)岳岱阳山,地处苏州西部浒墅关镇、通安镇、东渚镇交界处,最高程高338.2米,仅次于穹窿山。
山体呈南北向分布,长5750米,宽1500多米。
因有吴王夫差兵败被擒自杀之事,及秦始皇射成箭阙峰,晋缪女产龙子的传说,又有土贡白石脂,隐士顾大有、岳岱,以及吴宽等名流的《大石联句》等诗文咏赞,其名日显。
据清凌寿祺纂《浒墅关志》著录,记载阳山的志书有明陈大咸《浒墅关志》(刑科给事中张裕纂辑)、蒋宗鲁《浒墅关志》、岳岱《阳山志》、顾元庆《阳山新录》、陆汝成《阳山志》两卷(陈仁锡、钱位坤序),清韩洽《羊山志》、陈常夏《浒墅关志》(贡生孙珮辑)等,其中岳岱《阳山志》成书较早,分上中下三卷,山势、泉石、台洞、岩壁、古迹、寺庵庙、草木、药产、堂墅、饮食、诗文十类,每篇首冠无题序,说明收录缘由,篇末殿以赞语,颇有创意,书中保留了不少阳山地区的民间传说及人文形胜。
作者自幼居山中,“见闻之间,旋加采纪,玩读之顷,亦费考咨”,可“俾将来之欲知是山者”,“不出户庭而高深之咸睹”。
数年前,笔者从通安镇当地村民处获一岳志抄本复印件,竖行繁体硬笔抄本。
并闻说树山村前大石山上有一青石巨龙,“文化大革命”中被某红卫兵小将砸去头尾,当事人不得善终云云。
又悉日本人曾带了摄影器材上大石山摄录明王铎所题“仙砰”二字等等。
上得山去,“夕照岩”等摩崖石刻依稀可辨,钵盂泉亦因开采白泥而趋涸竭,“大石联句”碑石已碎成数块,横卧在杂草中,大青龙的尾巴可怜兮兮地躺在山谷中。
所幸当地政府已意识到阳山人文资源的可贵,正在渐趋修复。
今据抄本,校以赵诒琛《峭帆楼丛书》刻本,补入刻本中许苏民、李澍、赵诒琛3个跋识,保留抄本中《续》的两首诗歌(刻本无)。
一些两可的异文,直接以[ ]标在原文之后,不出校记。
补入的文字用()表示。
为了集中保存资料,今将凌寿祺《浒墅关志》、乾隆《长洲县志》等书中有关阳山的文字辑录出来,补在《阳山志》后,分:山、旧闻、祠庙、诗、碑文五类,以备查考。
贤令山门口的字
贤令山门口的字是“贤令山森林公园”。
贤令山位于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城北郊1公里处,原名牧民山。
据《阳山县志》记载,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邑人张士元在此设馆讲学,因此山“景物幽秀,俨如孔门贤令之治”,故易名为贤令山。
贤令山森林公园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的公园,有“阳山碑林”之称。
贤令山摩崖石刻众多,遍布于山峦岩壁上,或镌刻于岩石之表,或阴刻于巨石之侧,字迹清晰可辨,最大字体高1.5米,宽1.2米。
其中韩愈手迹“鸢飞鱼跃”最为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山县志第一章人口传入与人籍原因第一节人口传入阳山县自西汉置县,对唐以前的姓氏人口如何传人无考。
宋元两代的人口也甚少,仅知道新圩乡岩口管理区鸦山湖村的陈、谢两姓于宋代从福建传人,水口镇新风村何姓于元代从南海传人。
大部分姓氏人口是明清时期传人繁衍的,且多为省内传人,少数为外省传人。
明清时期传人的姓氏人口主要有:(一)粤东地区传人。
传人的多为客籍,通用客家话。
从梅县传人的有李、,邓、张、刘、杨、吴、马等姓,人籍于黎埠、凤埠、七拱、新圩、杜步等乡镇;从兴宁县传人的有李、邓、王、刘、吴、朱等姓,人籍于黄坌、凤埠等乡镇;从丰顺县迁来凤埠人籍的有邓姓;从大埔县迁入高峰山口的有梁姓;从连平县迁入凤埠保平的有王姓;从惠阳县传人的有张、杨、钟、林、江等姓,人籍于凤埠等乡镇;从龙川县传人的有邹、黄、叶、唐、骆、袁、朱、邱、胡、徐、涂、李、欧、巫、王、冯、江等姓,人籍于七拱、太平、阳城、犁头、黄坌、黎埠、凤埠、石螺等乡镇。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传人。
从广州迁入的有李、钟等姓,人籍于太平、凤埠等乡镇;从南海县迁入的有梁、林、苏等姓,人籍于青莲、水口、阳城、黎埠、黄坌等乡镇;从三水县迁入的有蔡、陈、钱等姓,人籍于凤埠、水口等乡镇;从顺德县传人的莫姓,入籍于杜步乡山坪村。
(三)粤西地区传人。
从怀集县迁入的有黄、庞、黎等姓,人籍于杨梅、太平、秤架等乡镇;从四会县传人的有李、唐等姓,人籍于杨梅、太平、新圩、杜步、龙埠、阳城等乡镇;从广宁县传人的有伍、杨、王、谢、江等姓,人籍于太平、凤埠、黄坌、大良、杨梅等乡镇。
(四)粤北地区传人。
从英德县传人的有陈、黎、成、曾、莫、朱、黄、梁、何、伍等姓,入籍于杜步、七拱、水口、阳城、江英、黎埠、小江、东山、黄坌、岭背、秤架等乡镇;从新丰县传人的有邱、胡、陈、张、刘、叶、罗等姓,入籍于新圩、杜步、秤架、水口、黎埠等乡镇;从清新县迁来杨梅乡根竹村人籍的有李姓;从佛冈县迁来水口镇入籍的有曾姓;从翁源县迁来杜步乡会众岗村入籍的有张姓;从始兴县迁来凤埠镇保平村人籍的有张姓;从南雄县传人的有胡、邓、罗、莫等姓,人籍于杜步、七拱、黄坌等乡镇;从乐昌县迁来新圩乡入籍的有邓姓;从乳源县传人的有何、邓、邹、钟、林等姓,入籍于凤埠、黄坌、秤架、小江等乡镇;从连县迁来大崀乡入籍的有马姓;从连南县迁来凤埠镇保平村人籍的有谢姓。
(五)外省传人。
从江苏省南京市传人的有冯、毛等姓,均人籍于太平镇。
从福建省传人的姓氏较多,其中入籍于新圩乡三所村的叶、沈、陈、邓、张、冯、黎、罗、苏、孔等姓,均为福建上杭县珠玑巷迁来。
另从福建其他地方迁来人籍的有秤架乡下塘村李姓、秤架乡大坳村钟姓、秤架乡东坑村邓姓、黄坌乡雷村林姓。
从江西省传人的有欧阳、谢姓,分别人籍于通儒乡登桂山、杜步乡石溪村。
从四川省迁来凤埠镇凤山村人籍的有杨姓。
从湖南省迁来水口镇湟池村入籍的有胡姓和阳城镇车路村入籍的欧姓。
各种姓氏传人阳山后,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播迁,人口不断繁衍。
全县人口从明崇祯十五年(1642) 6364人,发展到1995年的48.26万人。
在这353年中,人口增长了74.8倍,平均每年增加1349人。
有的姓氏不仅播及县内各乡镇,而且传去邻县、邻省。
如由南京迁入太平镇牛鼻岩村的毛仲举,有一子以清移居该镇的毛崀村,有一子以信移居该镇钱塘村,以信的玄孙默政传生九子,其中有八个外迁,迁于县内的有犁头乡中心村、水口镇湟池村、阳城镇畔水村及粗石坑河边寨村、小江镇婆庙村,迁往外地的有清远县王田村、广州市底水村以及广西贺县龟墩村、梁东祯、梁东祥两兄弟于明天启崇祯年间从阳山迁往阳春县河土朗镇石窟管理区三窿村,至今已传至17代,共有五、六百人,且仍保留阳山话方言。
第二节入籍原因明清时期,外地人口大量迁入阳山,究其原因,主要有五方面:(一)奉命“平瑶”入籍。
明洪武初年,明政府实施大规模移民,一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或通过军事驻防的方式安置,大部分是通过官方给予优惠政策的方式引导实行的。
如通过设立卫、所把军人及家属就地安置驻防,将降服的瑶民招抚定居耕种。
时瑶民庞一歌、周一歌等屡扰阳山,劫掠乡村。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齐榜招抚陈阳满(福建上杭县珠玑巷人)等386户到阳山当差人籍,命唐监(四会县三丫塘人,时任扬州都督)、叶元青(福建上杭县珠玑巷人)等率兵到阳山平“瑶乱”。
“平瑶”结束后,陈阳满被封都督,其与伯父陈龙颜入籍于杜步乡东江村;叔父陈猛颜人籍于七拱镇草陂村。
叶元青所率的10旗10姓(叶、沈、陈、邓、张、冯、黎、罗、苏、孔)入籍于新圩乡三所村。
唐监长子朝辛入籍于新圩乡塘边村,次子朝保人籍于新圩乡岩口村,三子朝斌入籍于杜步乡石仔塘村,四子朝广、五子朝聚入籍于龙埠乡苦竹坑村。
景泰年间,瑶老梁亚二招抚定居耕种。
(二)承佃入籍。
明洪武年间(约1380),龙广明从南雄县珠玑巷迁来七拱镇西村(今龙屋村)承佃开围立籍。
宣德十年(1435),莫秀发也从南雄县珠玑巷迁来七拱镇莫屋村,向地主租种土地,遂人籍。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邱尚岩从新丰县长宁遥田山下村迁来新圩乡石角塘村承佃开基创业。
(三)经商人籍。
清嘉庆九年(1804),叶文选兄弟从新丰县高田排村迁来黎埠镇白虎圩开药店。
刘崇荣从梅州迁来凤埠镇凤山村经营油榨、诊所、日杂等生意,接着又动员原在梅州一起经商的陈某迁来该镇营墩村继续从商。
嘉庆末(约1820),邹俊兴从乳源县洛阳镇楼前村迁来小江镇经商。
(四)因原籍兄弟多、田地少,离乡背井来阳山入籍。
据《邹氏族谱》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邹经泰、邹纶泰、邹纪泰因原籍龙川县龙母镇小庙村兄弟多、耕地少而迁来七拱镇军田洲村入籍。
邹新成、邹维相也离开龙川县大岭下村到凤埠镇民合村开山耕种落户。
(五)被贼掳来人籍。
清顺治初年(约1645),原居于乳源县洛阳镇黄福寨村的邹万寿,十四岁就被白帽毡贼抓来秤架乡牛子营盐泅村定居。
第二章姓氏第一节概况汉代,阳山人吴霸,镇中宿洭浦关(一说今连江口)。
吴姓为阳山姓氏见诸文字记载之始。
唐代,阳山有宁国伯何昌期、右卫将军李玉珪。
经历代兴衰变迁,现阳山吴姓0.43万人,何姓0.73万人,李姓3.76万人。
不过,吴、何、李姓中多数为明清时期迁入阳山居住者的后裔。
1995年,县内居民有217姓,先祖多为中原迁闽赣及粤东地区的汉人。
大部分于明清时期迁来阳山,在民国时期特别抗日战争时期从外地迁来定居的也不少,建国后因工作或婚嫁等原因迁入阳山的也有少部分。
1995年,县内居民217个姓氏中(按姓氏笔划排列)包括:丁、刁、万、马、习、孔、于、贝、石、史、邓、方、王、毛、文、车、韦、风、宁、尤、尹、付、艾、白、包、申、华、负、汤、伍、向、立、兰、冯、甘、古、邝、刘、龙、丘、何、司徒、孙、田、叶、左、卢、齐、伏、毕、庄、全、成、池、关、沙、邵、佘、江、李、吕、阮、邢、阳、许、朱、岑、陈、谷、杜、单、麦、劳、利、芦、陆、孟、祁、邱、沈、宋、苏、汪、邬、巫、吴、肖、辛、严、杨、连、余、邹、范、房、官、金、昌、练、林、罗、苗、冼、洪、绍、庞、柴、易、郁、岳、庞、郑、周、官、卓、欧、欧阳、饶、封、赵、施、侯、皇甫、胡、姜、柯、柳、栗、骆、姚、张、钟、胥、顾、崔、郭、贾、梁、凌、梅、盘、斑、莫、倪、钱、秦、涂、殷、能、唐、陶、翁、夏、侯、徐、袁、诸、祝、符、曹、焦、高、龚、黄、康、萧、覃、章、程、植、蒙、董、傅、葛、韩、嵇、塘、超、赖、鲁、彭、舒、温、童、谢、曾、简、粟、蒋、鄞、群、鲍、谬、熊、虞、翟、甄、詹、貌、裴、阙、蔡、管、黎、潭、谭、樊、禤、霍、寥、廖、颜、潘、薛、魏、戴、瞿。
人口5000人以上的姓氏有25个。
1995年阳山县人口在5000人以上姓氏、堂名、人数统计表表30-1人口1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的姓氏和堂号是:钱(彭城堂)、吴(延陵堂、至德堂)、林(济南堂)、莫(钜鹿堂、瑞鳞堂)、谢(东山堂)、马(扶风堂)、朱(沛国堂)、王(太原堂)、郭(太原堂)、潘(荣阳堂)、苏(武功堂)、文(雁门堂)、骆(内黄堂)、赵(天水堂)、徐(东海堂)、许(高阳堂)、温(太原堂)、范(高平堂)、蓝(汝南堂)、貌(英雄堂)、江(济阳堂)、祝(太原堂)、谭(济阳堂)、郑(荥阳堂)、赖(颍川堂)、古(新安堂)、甘(渤海堂)、邵(博陵堂)、肖(河南堂)、麦(始兴堂)、袁(汝南堂)、汤(中山堂)、卢(范阳堂)、鲁(扶风堂)、孙(安乐堂、映雪堂)、廖(汝南堂)、龙(武陵堂)、熊(江陵堂)、孔(东鲁堂)、夏(会稽堂)、沈(吴兴堂)。
第二节分布1995年,总人口在4300人以上的姓氏27个,他们的人口分布情况见表30-2。
1995年阳山县部分姓氏人口分布统计表表30-2 单位:人第三节源流1995年,总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姓氏共33个。
其中总人口超过1万人的有陈、黄、李、梁、邓、冯、欧(含欧阳)、毛、张、刘、唐等11姓,以陈姓人口最多,达6.43万人。
陈氏(颍川堂)堂联:①颍川世泽太史家声②义门世德岐国家声周武王伐纣灭商,把舜的后代胡公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东),后裔以“陈”为姓。
宋代,陈志用由福建迁阳山新圩鸦山湖。
明洪武初年,陈龙颜及子陈阳满由福建上杭县朱玑巷迁阳山杜步东江,陈猛颜迁七拱草陂。
明万历三十年(1603),陈大官由三水县迁阳山水口黄草岗。
清康熙年间,陈日兴由英德县大湾迁阳山水口河坪,已传16世。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陈祖兆由长宁县(新丰)迁阳山秤架。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陈开亮由长宁县迁阳山秤架,已传10世,清中叶,陈光裕由惠州三多塘迁阳山洞冠岩角。
陈氏裔孙衍居于县内各乡镇,杨梅、白莲外,其他乡镇均超千人以上,全县陈氏人口6.4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27%。
黄氏(江夏堂、千顷堂)堂联:①颖川政绩江夏家声②五经门弟千顷家声③徽流江夏景焕阳春源于颛顼帝,陆终之后,受封于黄。
后裔以“黄”为姓。
明洪武十六年(1383),瑶族黄能三、黄能四兄弟两分别从怀集黄茶山迁阳山秤架之南木、太平洞开基,已传18代。
明正统二年(1437),黄念六由英德县古道迁阳山高峰寺山,已传23世。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黄南珍由龙川县迁阳山县七拱军洞落基,随后,其兄黄南瑛迁七拱军田洲,弟黄南琏迁七拱围仔墩,侄黄德霖迁太平沙陂,侄黄广霖迁七拱沥口岗。
清乾隆年间,黄发如由英德县迁阳山水口蕉湾。
清嘉庆三年(1798),黄兴业由怀集县迁阳城杨梅坑尾。
黄氏裔孙衍居于县内各乡镇,七拱、江英、水口、杜步、岭背、黎埠、青莲、高峰、太平、新圩、犁头、黄坌、秤架、阳城镇居多,全县黄氏人口4.24万人,占总人口8.78%。
李氏(陇西堂)堂联:①龙门世德柱史家声②西陆望族北海名流源于少嗥支裔,居奄(今山东曲阜),皋陶任理官,后代因官职为“理”氏。
理真采食木子(树木果实),得以活命,改“理”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