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县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山县志

第一章人口传入与人籍原因

第一节人口传入

阳山县自西汉置县,对唐以前的姓氏人口如何传人无考。宋元两代的人口也甚少,仅知道新圩乡岩口管理区鸦山湖村的陈、谢两姓于宋代从福建传人,水口镇新风村何姓于元代从南海传人。大部分姓氏人口是明清时期传人繁衍的,且多为省内传人,少数为外省传人。明清时期传人的姓氏人口主要有:

(一)粤东地区传人。传人的多为客籍,通用客家话。从梅县传人的有李、,邓、张、刘、杨、吴、马等姓,人籍于黎埠、凤埠、七拱、新圩、杜步等乡镇;从兴宁县传人的有李、邓、王、刘、吴、朱等姓,人籍于黄坌、凤埠等乡镇;从丰顺县迁来凤埠人籍的有邓姓;从大埔县迁入高峰山口的有梁姓;从连平县迁入凤埠保平的有王姓;从惠阳县传人的有张、杨、钟、林、江等姓,人籍于凤埠等乡镇;从龙川县传人的有邹、黄、叶、唐、骆、袁、朱、邱、胡、徐、涂、李、欧、巫、王、冯、江等姓,人籍于七拱、太平、阳城、犁头、黄坌、黎埠、凤埠、石螺等乡镇。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传人。从广州迁入的有李、钟等姓,人籍于太平、凤埠等乡镇;从南海县迁入的有梁、林、苏等姓,人籍于青莲、水口、阳城、黎埠、黄坌等乡镇;从三水县迁入的有蔡、陈、钱等姓,人籍于凤埠、水口等乡镇;从顺德县传人的莫姓,入籍于杜步乡山坪村。

(三)粤西地区传人。从怀集县迁入的有黄、庞、黎等姓,人籍于杨梅、太平、秤架等乡镇;从四会县传人的有李、唐等姓,人籍于杨梅、太平、新圩、杜步、龙埠、阳城等乡镇;从广宁县传人的有伍、杨、王、谢、江等姓,人籍于太平、凤埠、黄坌、大良、杨梅等乡镇。

(四)粤北地区传人。从英德县传人的有陈、黎、成、曾、莫、朱、黄、梁、何、伍等姓,入籍于杜步、七拱、水口、阳城、江英、黎埠、小江、东山、黄坌、岭背、秤架等乡镇;从新丰县传人的有邱、胡、陈、张、刘、叶、罗等姓,入籍于新圩、杜步、秤架、水口、黎埠等乡镇;从清新县迁来杨梅乡根竹村人籍的有李姓;从佛冈县迁来水口镇入籍的有曾姓;从翁源县迁来杜步乡会众岗村入籍的有张姓;从始兴县迁来凤埠镇保平村人籍的有张姓;从南雄县传人的有胡、邓、

罗、莫等姓,人籍于杜步、七拱、黄坌等乡镇;从乐昌县迁来新圩乡入籍的有邓姓;从乳源县传人的有何、邓、邹、钟、林等姓,入籍于凤埠、黄坌、秤架、小江等乡镇;从连县迁来大崀乡入籍的有马姓;从连南县迁来凤埠镇保平村人籍的有谢姓。

(五)外省传人。从江苏省南京市传人的有冯、毛等姓,均人籍于太平镇。从福建省传人的姓氏较多,其中入籍于新圩乡三所村的叶、沈、陈、邓、张、冯、黎、罗、苏、孔等姓,均为福建上杭县珠玑巷迁来。另从福建其他地方迁来人籍的有秤架乡下塘村李姓、秤架乡大坳村钟姓、秤架乡东坑村邓姓、黄坌乡雷村林姓。从江西省传人的有欧阳、谢姓,分别人籍于通儒乡登桂山、杜步乡石溪村。从四川省迁来凤埠镇凤山村人籍的有杨姓。从湖南省迁来水口镇湟池村入籍的有胡姓和阳城镇车路村入籍的欧姓。

各种姓氏传人阳山后,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播迁,人口不断繁衍。全县人口从明崇祯十五年(1642) 6364人,发展到1995年的48.26万人。在这353年中,人口增长了74.8倍,平均每年增加1349人。有的姓氏不仅播及县内各乡镇,而且传去邻县、邻省。如由南京迁入太平镇牛鼻岩村的毛仲举,有一子以清移居该镇的毛崀村,有一子以信移居该镇钱塘村,以信的玄孙默政传生九子,其中有八个外迁,迁于县内的有犁头乡中心村、水口镇湟池村、阳城镇畔水村及粗石坑河边寨村、小江镇婆庙村,迁往外地的有清远县王田村、广州市底水村以及广西贺县龟墩村、梁东祯、梁东祥两兄弟于明天启崇祯年间从阳山迁往阳春县河土朗镇石窟管理区三窿村,至今已传至17代,共有五、六百人,且仍保留阳山话方言。

第二节入籍原因

明清时期,外地人口大量迁入阳山,究其原因,主要有五方面:

(一)奉命“平瑶”入籍。明洪武初年,明政府实施大规模移民,一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或通过军事驻防的方式安置,大部分是通过官方给予优惠政策的方式引导实行的。如通过设立卫、所把军人及家属就地安置驻防,将降服的瑶民招抚定居耕种。时瑶民庞一歌、周一歌等屡扰阳山,劫掠乡村。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齐榜招抚陈阳满(福建上杭县珠玑巷人)等386户到阳山当差人籍,命唐监(四会县三丫塘人,时任扬州都督)、叶元青(福建上杭县珠玑巷人)等率兵到阳山平“瑶乱”。“平瑶”结束后,陈阳满被封都督,其与伯父陈龙颜入籍于杜步乡东江村;叔父陈猛颜人籍于七拱镇草陂村。叶元青所率的10旗10姓(叶、沈、陈、邓、张、冯、黎、罗、苏、孔)入籍于新圩乡三所村。唐监长子朝辛入籍于新圩乡塘边村,次子朝保人籍于新圩乡岩口村,三子朝斌入籍于杜步乡石仔塘村,四子朝广、五子朝聚入籍于龙埠乡苦竹坑村。景泰年间,瑶老梁亚二招抚定居耕种。

(二)承佃入籍。明洪武年间(约1380),龙广明从南雄县珠玑巷迁来七拱镇西村(今龙屋村)承佃开围立籍。宣德十年(1435),莫秀发也从南雄县珠玑巷迁来七拱镇莫屋村,向地主租种土地,遂人籍。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邱尚岩从新丰县长宁遥田山下村迁来新圩乡石角塘村承佃开基创业。

(三)经商人籍。清嘉庆九年(1804),叶文选兄弟从新丰县高田排村迁来黎埠镇白虎圩开药店。刘崇荣从梅州迁来凤埠镇凤山村经营油榨、诊所、日杂等生意,接着又动员原在梅州一起经商的陈某迁来该镇营墩村继续从商。嘉庆末(约1820),邹俊兴从乳源县洛阳镇楼前村迁来小江镇经商。

(四)因原籍兄弟多、田地少,离乡背井来阳山入籍。据《邹氏族谱》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邹经泰、邹纶泰、邹纪泰因原籍龙川县龙母镇小庙村兄弟多、耕地少而迁来七拱镇军田洲村入籍。邹新成、邹维相也离开龙川县大岭下村到凤埠镇民合村开山耕种落户。

(五)被贼掳来人籍。清顺治初年(约1645),原居于乳源县洛阳镇黄福寨村的邹万寿,十四岁就被白帽毡贼抓来秤架乡牛子营盐泅村定居。

第二章姓氏

第一节概况

汉代,阳山人吴霸,镇中宿洭浦关(一说今连江口)。吴姓为阳山姓氏见诸文字记载之始。唐代,阳山有宁国伯何昌期、右卫将军李玉珪。经历代兴衰变迁,现阳山吴姓0.43万人,何姓0.73万人,李姓3.76万人。不过,吴、何、李姓中多数为明清时期迁入阳山居住者的后裔。1995年,县内居民有217姓,先祖多为中原迁闽赣及粤东地区的汉人。大部分于明清时期迁来阳山,在民国时期特别抗日战争时期从外地迁来定居的也不少,建国后因工作或婚嫁等原因迁入阳山的也有少部分。

1995年,县内居民217个姓氏中(按姓氏笔划排列)包括:丁、刁、万、马、习、孔、于、贝、石、史、邓、方、王、毛、文、车、韦、风、宁、尤、尹、付、艾、白、包、申、华、负、汤、伍、向、立、兰、冯、甘、古、邝、刘、龙、丘、何、司徒、孙、田、叶、左、卢、齐、伏、毕、庄、全、成、池、关、沙、邵、佘、江、李、吕、阮、邢、阳、许、朱、岑、陈、谷、杜、单、麦、劳、利、芦、陆、孟、祁、邱、沈、宋、苏、汪、邬、巫、吴、肖、辛、严、杨、连、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