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倒银行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_大而不倒_问题的解决方案_以次贷危机中的美国金融机构为例

_大而不倒_问题的解决方案_以次贷危机中的美国金融机构为例

比较论坛大而不倒!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次贷危机中的美国金融机构为例王 信 周 晴内容提要:从本轮次贷危机我们可以看出: 大而不倒!问题比危机之前显得更加严重,关于防止危机再次发生之前提条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系统性重要机构或 大而不倒!银行上面。

文章认为,解决 大而不倒!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涉及资本金、流动性管理、对手方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

目前,理论界对解决 大而不倒!问题是有分歧的。

文章试图从多维视角对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王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兼职教授。

周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

关键词: 大而不倒! 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 沃尔克规则一、导 言次贷危机充分暴露出 大而不倒!(too b i g to fall)问题的严重性,危机发生不足两年后,2010年7月21日,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正式生效,其中涉及 大而不倒!机构的处置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规模禁止最大型企业交易自有资金;银行能够在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方面进行小规模投资,上限是银行资本金的3%;银行不能救助自己已投资的企业;银行需将占贷款组合5%的信贷风险留在账上;需满足最低标准的低风险抵押贷款要求。

即便如此,法案能否真正避免下一轮危机的再次爆发、能否妥善处理 大而不倒!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2008年10月,雷曼兄弟破产后,各国政府表现出不允许任何具有系统重要性机构倒闭的姿态。

以此推断,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可以消失,但存活下来的 大而不倒!银行可以按照过去的方式赚钱。

大而不倒!机构利用规模大、影响面广,对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至关重要的自身优势,倒逼政府出面救助,最终结果是损害纳税人的利益、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滋生道德风险,而机构自身则会产生出更加明显的 倒逼动机!:利用规模优势冒更大的风险,赌政府提供最后的晚餐。

幸存下来的 大到不倒、相关且不倒!类金融机构组成寡头垄断利益集团。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作者:隋平陈平凡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5期[收稿日期] 2013-04-22[基金项目] 西北大学校级研究课题“金融监管改革研究”(PR12305)[作者简介] 隋平(1974—),男,辽宁大连人,西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金融法.[摘要] “大而不倒”问题源于系统重要性大型金融机构突然倒闭会引爆系统性风险,这迫使政府对其救助,滋生了道德风险,加剧金融系统中的风险累积。

因此,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应在统一监管框架之下,设定事前的审慎监管机制,并约束其复杂性和不透明性。

同时,对于发生问题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应采取风险定价合理的事后救助措施,对确实不能救助的则应当保证对其进行有序清算,避免对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负面冲击。

[关键词] 大而不倒;系统性风险;道德风险[中图分类号] F83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5—0146—06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通俗称谓是“大而不倒”金融机构,它们内部结构复杂,且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

这些金融机构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提升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而它们具有的系统重要性使得其突然倒闭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救助或者是进行有条不紊的清算。

本文旨在分析该问题的实质原因,并对我国可以采取的解决此问题的监管措施进行论证。

一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分析“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股东和债权人都在政府明示和暗示的担保下享受冒险行为带来的收益时基本上不承担其外部性成本,这种道德风险加剧了系统性风险。

(一)金融业务中的道德风险分析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的根源在于其中的道德风险鼓励这些金融机构大量从事高风险金融业务来获取高额收益。

1.金融机构中的道德风险分析金融机构中的道德风险本源于金融机构在有限责任制度保障下的“拿别人的钱赚钱”业务模式。

银行不应大而不倒

银行不应大而不倒

救市与反救市
• 被市场理解为释放一个信号:金融机构需要控制自身风险,否则发生短
期资金紧张时,不要指望央行救市。
• 不救或引起更大市场恐慌
在内外金融市场和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央行于6月25日发布公告称, 已经对银行间市场注入流动性,缓解了市场利率上涨的紧急状况,还承 诺将维护好货币市场的稳定。
银行自身的风险监控
• 市场传闻,光大银行未能按时向兴业银行偿还60亿元的银行间贷款,导致兴业银行的
千亿到期资金未能收回,两大银行资金面齐齐告急
• 中国银行业2013年报纷纷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2013不
良贷款核销达590亿元人民币,创下10年来最高水平,为2012年的227%
截至2013年末,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创两年高点。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增 长速度放缓,银行业坏账 风险有所 上升。第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921亿元, 比三季度增长了285亿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19%,比三季度微增0.01%。
6月23日,全国各地的工商银行网点出现故障 6月24日,中国银行再次传出系统故障,银期转账全面暂停, 网银、柜台均无法操作
• 6月24日,沪深两市双双暴跌,在200多只跌停的个股当中,银行股一
马当先,领衔整个大盘的恐慌式下跌,民生、兴业、平安三只银行股跌 停,国有五大行中工行、建行、中行、农行跌幅在3%左右,交行跌幅 接近5%,而股份制银行跌幅则均超过了5%;6月25日,沪指低开并再 度杀跌,盘中一度跌至6%,最低报1849.65点,创下2009年1月5日以 来的新低。
银行的贷款的坏账率升高风险越来越大,为了将坏账水平维持在低位,银行甚至选择向自 身的投行子公司出售不良资产,以降低不良率.
我们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法规来阻止银行 ——用纳税人的钱进行赌博。

大而不倒读书笔记

大而不倒读书笔记

大而不倒读书笔记《大而不倒》讲述xx年次贷危机期间,从贝尔斯登被并购到美国国会推出7000亿美元救市法案期间发生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幕后故事。

这里仅以书中角色为切入点,展开我对整个事件的认知和看法。

1、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保尔森财长在整个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

他在贝尔斯登收购事件,美林证券并购事件,拯救雷曼,拯救美国国际保险(aig),以及推出7000亿救市法案中都是推动者的角色。

保尔森自己也写了一本书《峭壁边缘·拯救世界金融》,有时间可以再读读,从另一个侧面来回忆这段往事会是很美的事情。

他在入主财政部之前是高盛ceo,拥有超强的能力和非凡的财富。

保尔森能够进入财政部是有人引荐他给总统,他在接受这个职位的时候甚至有几分犹豫。

在我们看来这不太能想得到的,毕竟那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位。

美国人总是能选到最优秀的人到最关键的职位上,或许,这就是美国能保持强大竞争力、创造力的缘故吧。

2、雷曼ceo:富尔德富尔德作为雷曼兄弟几十年的老人,在ceo的职位上看着雷曼倒下,他注定是一个悲情角色。

在危机一步步深化的时候,雷曼的救援行动也是在一次次闯关。

一次次的失败,股价越来越低,拯救难度越来越大。

富尔德或许是自傲或许是偏执的性格,最终导致了雷曼的倒下,他难辞其咎!雷曼请求巴菲特入股,这笔交易因为巴菲特的要价太高被富尔德拒绝。

而后来高盛却接受了巴菲特一样的要求。

韩国想要并购雷曼,富尔德和韩国人在要价上争执不断,以至于交易无法进行。

最后时刻,保尔森力促巴克莱银行并购雷曼,在解决了近乎所有难题后,交易因为英国监管局的拒绝而告吹,或许是上帝拒绝了雷曼。

这样的决定是美国财长和总统都无法改变的。

雷曼倒下了,富尔德曾经高达10亿美元的股票变成了一堆废纸。

我想是他的性格葬送了雷曼。

3.摩根士丹利ceo:约翰.麦克这是一个幸运的角色,摩根士丹利也是好运的。

华尔街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美林、雷曼、摩根士丹利、高盛,到最后幸存下来的就后面两家。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及其法律规制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及其法律规制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及其法律规制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的骤然倒闭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负面冲击,但是如果因此而被其挟持电是一个饮鸩止渴的方案。

因此,对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应当在统一的国家监管框架之下,为其设定事前的审慎监管机制,并且采取相关的控制机制来约束其复杂性和不透明的问题。

同时,对于发生问题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风险定价合理的措施予以事后的救助,避免道德风险问题,而对于确实不能救助的此类机构则应当保证对其进行有序清算,避免对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负面冲击。

系统重要性机构的通俗称谓是“大而不倒”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往往内部结构复杂,且相互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出现问题时容易传染到其他机构、其他市场,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严重威胁。

鉴于这种危险,政府对这样的金融机构往往在其出现问题时施以援手,但正是这种可能的救助引发了这些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因而给市场秩序和金融体系安令带来了风险。

近几十年在金融放松监管下金融巨无霸全球范围内大量涌现,且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揭开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序幕,于是该问题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力。

随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及国际监管机构开始考虑制定相应措施来应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大而不倒”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该问题的实质原因,并对可能的监管措施进行分析论证。

一、“大而不倒”问题分析“大而不倒”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大而不倒”金融机构倒闭会带来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因而迫使政府对其予以救助,但是政府施援实际上提供了隐性担保,制造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

可以说,“大而不倒”问题的实质在于这种金融机构的倒闭产生系统性风险和不让其倒闭引发道德风险之间的矛盾。

(一)“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大而不倒”问题中矛盾的一个方面是此种金融机构具有系统风险。

对系统性风险目前业界和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从传染性、影响的范围及大小来看,系统性风险可以定义为:单个事件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将损失和风险扩散到其他机构和市场,导致部分或整个金融市场信心崩溃,并最终可能对宏观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危害的风险。

美国大型银行控股公司“大而不能倒”

美国大型银行控股公司“大而不能倒”

G L O B A L V I E W全球视线Systematically ImportantU.S. Bank Holding Companies “Too Big To Fail”美国大型银行控股公司“大而不能倒”■李楠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银行控股公u j法(T h e B a n k H o l d i n g C o m p a n y A c t)》。

该法案明确控股银行但身不经营银行、丨k务的母公司为银行控股公司,并由美W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对其进行监管。

1999年,美国实行金融混业经营,被控股公nj的范围延伸至证券、资产管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银彳丨•控股公H j就此演变为当前金融控股集闭的概念。

2020年6月木,美联储监管的人型银行控股公司(即在美国的全 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共11家。

其中,美国本土机构分别是摩根大通集团(以下简称“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公司(以下简称“美国 银行”)、花旗集团.富国银行公司(以下简称“富国银行”)、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纽约梅隆银行公司(以K简称“纽约梅隆”)和道富银行公司(以下简称“道富银行”)八家集团。

大型银行控股公司面临更高监管要求更高的资本要求。

第-,《巴塞尔协议0〇〉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配贸补充资本。

第二,龙联储要求资产规模在2500亿 美元及以上的银行控股公司留存缓冲资本。

第三,美联储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达到M低5%的补充扛杆率。

第四,美国金融稳定委员会要求令球系统承:要性银行具备总损失吸收能乃。

除最 低补充扛杆率外,其余三项要求实行差异化标准及动态调幣。

第 五,吏联储针对资产规模《丨:1()〇亿美元及以上的银行控股公司设 立了年度资本评估和压力测试计划。

此外,为防范疫情负曲影响冲击银行资产质W:,从2020年6月起,美联储限制包括八家集团在内的33家大型银行控股公司派发股利规模,哲停股票M购,以 留存资本抵补预期贷款损失、支持信贷。

大而不倒

大而不倒

银行“大而不倒”问题探析盛延良1507032摘要:“大而不倒”现象历史久远,现指金融机构因规模、可替代性与系统关联性等因素具有系统重要性而不能任其倒闭,否则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各国政府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施救助的根本目的在于防范或遏制系统性风险,然而,“大而不倒”容易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破坏金融体系的市场约束机制。

本文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探究银行“大而不倒”的具体原因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以减轻其倒闭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银行大而不倒解决策略1.“大而不倒”现象的历史回顾“大而不倒”现象指的是银行、投行等金融机构,因其业务体量以及在金融混野经营体系中的关联性作用,而成为不允许倒闭的角色。

为了避免这类金融机构倒闭,政府会选择出资救助,或者邀集金融业其他重量级企业联合出资为受救助者保底,“大而不倒”变成政府一种十分无奈却不得不为的政策选择。

“大而不倒”现象的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1890年因阿根廷债务危机导致的英国巴林银行危机事件,当时已成为整个英国商业和经济的信用基石的巴林银行因所持的阿根廷政府债券巨额贬值而命悬一线,但由于英格兰银行发起金融救助,最终得以化险为夷。

不过,“大而不倒”作为政府对问题金融机构展开紧急救助的政策措施,则应以1984年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手救助伊利诺伊州大陆银行事件为标志,这是历史上美国最大规模的银行重组,当时该行是美国的第七大行,而重组花了10年时间才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原理被其支持者扩展到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也包括对冲基金。

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濒临破产,从5月份到9月份150天的时间里,公司的资产净值下降了90%,出现了43亿美元巨亏,最后美联储不得不出面组织由美林、摩根等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90%的股权。

继1984年之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有关“大而不倒”学说的辩论带回到金融监管理念的中心舞台。

ltcm案例分析

ltcm案例分析

3
梅里韦瑟
在所罗门公司内部,梅里韦瑟和他的这批数学小子们是一批与别人格格不入的怪胎。他们讲的话 别人都听不懂。他们的思路跟别人都不一样。一帮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对公司里的资深交易员毫不尊 重、出言不逊。他们发狂一样地工作,个个嗜赌上瘾,什么都赌:赛马、运动比赛、政治选举。当他 们既不交易,也不赌博的时候,就玩一种叫“说谎者的扑克牌”的游戏,看对手能不能猜出自己手中 的底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所罗门兄弟公司能够容忍他们的唯一原因就是,他 们太能赚钱了。
David W. Mullins Jr. Eric Rosenfeld William Krasker Gregory Hawkins
Larry Hilibrand
James McEntee Dick Leahy Victor Haghani
曾服务于所罗门兄弟的套利部门
经营债券交易 原所罗门兄弟高管 曾服务于所罗门兄弟的套利部门
3
梅里韦瑟
梅 里 韦 瑟
3
梅里韦瑟
LTCM的灵魂人物是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他是芝加哥大学的MBA,后来加盟所罗 门兄弟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是债券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债 券市场上的交易单调而范围:汇率是固定的,利率受到管制,金价一成不变。但20世纪60年代之后, 债券市场逐渐变得更加刺激。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突然爆发的中东石油危机打破了过去墨守的常规 。各国纷纷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各种新型的债券和交易工具层出不穷。刚刚问世的计算机很快 被应用到债券投资中。
如果不是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梅里韦瑟可能会一直留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直到有一天执掌大 权。但是,1992年,一位34岁的交易员Paul Mozer在美国国债交易中有欺诈行为。做为他的主管 上司,梅里韦瑟被迫引咎辞职。尽管后来事情逐渐平息,但梅里韦瑟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升迁之路彻 底被堵死了。这一年,他已经45岁了。怎么办?思来想去,梅里韦瑟终于决定,干脆把队伍拉出来, 自己成立一个对冲基金,自己创业。这就是LTCM的由来。

看电影学金融——《大而不倒》(TooBigToFail)

看电影学金融——《大而不倒》(TooBigToFail)

看电影学⾦融——《⼤⽽不倒》(TooBigToFail)《⼤⽽不倒(too big to fail)》是美国HBO电视台于5⽉23⽇播出的⼀部电视电影,改编⾃《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的同名畅销书,是⼀部直击2008年美国⾦融海啸的纪实性影⽚。

你可以看到雷曼是如何⼀步步地⾃断⽣路,监管机构是如何在“政治正确”的牵绊下做出选择,各⼤投⾏⼜是如何在⼈⼈⾃危的环境下⼒求⾃保。

前所未有的访谈,不曾公开的华尔街决策内幕,揭⽰了美国经济萧条如何发展成全球⾦融危机,再现了从银⾏到政府再到整个美国⾝处⾦融危机第⼀现场的反应。

Part 1.在⾦融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不倒》由⾦融危机爆发的时间点为开局,美国第四⼤投⾏雷曼兄弟濒临破产之时,已经有第五⼤投⾏贝尔斯登被摩根⼤通拯救。

然⽽对于雷曼兄弟,情况就和贝尔斯登不同了。

(1)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和雷曼CEO都去寻求了股神巴菲特的帮助、指点。

雷曼求他注资救公司,但是巴菲特给出的价格是让雷曼⾼管们失去利润的价格。

(2)⽽后雷曼区寻找韩国⼈的帮助,但由于雷曼兄弟的净利润并不如他们所展⽰的那么好看,韩国⼈发现了问题⽽选择放弃收购。

(3)去找英国巴克莱银⾏谈,结果英国⾦融监管机构直接⽤⼀句话回复了美国⼈:“我们不想接收你们的毒瘤!”当雷曼寻求曾经的战略伙伴均碰壁之后,只能把期待转向了同样是华尔街投⾏系出⾝的政要——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寻求帮助。

作为曾经的⾼盛董事长的保尔森是少数从华尔街⾛进华盛顿的⾼层⼈物,由于之前主导了摩根⼤通拯救贝尔斯登事件的保尔森,所以雷曼把最后的筹码压在了保尔森⾝上。

但永远不要忘记,⾦融⼈是“理性⼈”,他们会寻求最⼤的利益和最⼩的风险。

在成为了政界⼈物的保尔森虽然会⽐其他政界⼈物更关注于华尔街的动态,但是在⾯临着⾦融风暴的美国,他是⽆法顾及单⼀的公司的。

同样的,结合电影与现实情况,雷曼兄弟这家有着悠久历史的投⾏最终破产却没有其他公司拯救,甚⾄美国政府也任其倒闭可以总结为如下⼏点原因:⾼盛⽅⾯:⾼盛是唯⼀⼀家在次贷危机中基本没有受太⼤冲击的投⾏,也是唯⼀有实⼒收购雷曼兄弟的投⾏。

《大而不倒》第六章:到处融资的雷曼

《大而不倒》第六章:到处融资的雷曼
2007年5月开始出事,认为最坏的情况损失7700万美元
2007年10月初,公司预计该季度损失50亿美元,两周后暴增到了79亿美元,比当 时的预估高了100倍
塞恩接上奥尼尔的位置
曾在高盛工作,是保尔森的副手
得知保尔森提拔贝兰克梵作为高盛公司总裁后,跑到了纽交所,成为CEO
塞恩
美林的总 裁
奥尼尔
...美林前总裁(塞恩的前一 ...任)
联系美国银行的CEO刘易斯
保尔森给富尔德创造的机会,在一次会议上
接到富尔德求助电话后,愿意出钱,但是有条件
要求投资9%的红利优先股,和40美元行权价的认股权证
9%的红利优先股(相当可债可股), 9个点旱涝保收的回报,还有机会获得股权收

大而不倒到处融资的雷曼
... 作者:纽约时报首席专栏作家索尔 ......... 金
基金经理爱因霍恩
与雷曼CFO卡伦沟通交流,套走了不少的信息
在2008年5月下旬,发表重要演讲
第二天一开盘,雷曼就跌去了5%
让雷曼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股价跌22%
美林
扬言要卖掉黑石的资产,这引发了黑石的不满 奥尼尔时期,美国国际集团突然宣布,停止向任何级别的次级贷证券提供担保。美 林自己人都已经认识到,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的时候由保险公司和美联储对其接管和拍卖,但是5大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
美林,贝尔斯登和雷曼不在这个名单上。保尔森预感到,未来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混
...保尔森 财政部 长
乱 是否救助雷曼,让他压力巨大,他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均旨在有利于美国人民的 利益,力争把破坏性降到最低。 清楚救助雷曼是损失最小的方式,但长期可能让美国万劫不复,但是如果不救,可 能这次就万劫不复了。 反复劝说富尔德赶紧去融资 对于雷曼的高杠杆率(30.7:1)非常担心 希望富尔德尽快出售雷曼,向贝尔斯登一样,找个更大的机构接盘。

大通曼哈顿兼并JP摩根案

大通曼哈顿兼并JP摩根案

大通曼哈顿兼并JP摩根案2000年12月31日,美国第三大银行大通曼哈顿公司(the Chase Manhattan Corporation)兼并第五大银行摩根公司(J.P. Morgan & Co. Incorporated)一案终于尘埃落定。

由于两家金融机构的显赫地位和交易金额的巨大,使得它被视做银行业并购的又一典范案例,并使得诸如银行“大就是美”(Big is Beautiful)、“强强合并”以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业务互补等命题似乎更无懈可击。

然而,本文对这一案例的细节研究表明,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轰动过后,对这一案例作进一步深入的剖析和跟踪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中得到切实有益的启示,并真正把握全球金融服务业变革的逻辑、趋势与未来挑战。

举世瞩目的银行兼并2000年9月13日,大通曼哈顿公司正式宣布与摩根公司达成了兼并协议。

双方交易的条件是,大通将按照9月12日的收盘价,以3.7股去交换摩根的1股,交易价值高达360亿美元。

12月11日,美联储理事会以全票通过批准了这项兼并计划,并发表声明:“美联储认为,在竞争及资源集中方面,该项兼并对大通和J.P.摩根直接竞争的银行业市场或其他相关的银行业市场而言,都不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12月22日,双方股东大会顺利通过了兼并计划。

12月31日,兼并正式完成。

新组成的公司取名为J.P.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 Chase & Co.),新公司的股票已于2001年1月2日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开始交易。

据测算,新公司的收入将超过520亿美元,利润高达75亿美元,拥有9万员工,6600亿美元总资产,成为位于花旗集团、美洲银行公司之后的全美第三大银行集团。

这笔交易还使其位列全球投资银行前列,与摩根斯坦利添惠、高盛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并驾齐驱。

新公司的总部仍将设在先前两家公司共同的所在地纽约市。

原摩根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沃纳将出任新公司的总裁,而原大通总裁威廉·哈里森(Willam Harrison)则成为银行行长兼首席执行官。

《大而不倒》观后感以及七个核心问题的思考

《大而不倒》观后感以及七个核心问题的思考

《大而不倒》观后感以及七个核心问题的思考《大而不倒》观后感以及七个核心问题的思考《大而不倒》揭密了金融危机幕后的重重阴谋,也提供了很多在最动荡无序、最让人绞尽脑汁的特殊历史时期如何进行有效领导以渡过难关的案例。

在这场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中,全球经济岌岌可危。

《大而不倒》不仅讲述了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发生的故事,更讲述了华尔街和华盛顿精英们的故事,这些精英们自认为拥有巨大的权力和无穷的手段,可以决定这场游戏的胜负,但他们看不到抑或不愿意接受这场游戏的真正结果:最糟糕的时刻正在到来。

这是一个关于冒险家们的故事:他们敢冒一切风险,并已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但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冒任何风险。

这也是一个关于华尔街文化的故事,现在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国。

华尔街上人们总说:“还可以去做另一桩交易,还可以去打另一张牌”。

但是,在这场危机中,他们已经无牌可出了,这场金融危机真的是一场“想象力的失败”。

要真正理解华尔街各大投资银行之间及其与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和美国财政部之间的关系,不得不从这场危机的根源——次贷危机讲起。

次贷危机是什么?是一场全球性的金融溃败,意味着这些你听过的名词,次级贷款,债务抵押债券,信贷市场冻结,以及信用违约掉期。

那么谁会受到影响?回答是所有人!这是怎样发生的?是这样的。

次贷危机拉拢了两群人,房主和投资者。

由于互联网泡沫破灭和911事件,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将利率降低到1个百分点来维持经济增长。

投资者说,一个百分点的回报率太低了,不用,谢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意味着银行能够以1%的利率从美联储借款。

再加上贸易顺差从日本,中国,中东不断涌入,所以有大量的低息贷款,使银行借贷轻而易举,于是他们疯狂地使用“杠杆”。

“杠杆”是用借贷来扩大交易收益的手段,它是这样来操作的,某人的一笔普通交易,用自己的1万美元,买了一个箱子,然后以1万1千美元卖给其他人,净赚1千美元,这桩买卖还不错,但是如果用杠杆操作,一个有1万本金的人,会去再借99万美元,现在他手里有100万美元,可以买100个箱子,用掉那100万美元以后,再以110万卖给其他人,还掉99万贷款本金和1万利息,除开最初的1万,他净赚9万美元。

《大而不倒》观后感以及七个核心问题的思考

《大而不倒》观后感以及七个核心问题的思考
这也是一个关于华尔街文化的故事,现在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国。华尔街上人们总说:“还可以去做另一桩交易,还可以去打另一张牌”。但是,在这场危机中,他们已经无牌可出了,这场金融危机真的是一场“想象力的失败”。
从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过程来看,通过同业及其他行业的传导,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会产生巨大的外部效应。监管当局从稳定金融业、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广泛利益的角度出发,往往对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持十分审慎的态度,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大而不倒的状一旦对一家金融机构实施了救助,那么救助规模更大的机构也就自然成为选择,于是政府在无形中鼓励了数量更多、层次更深的风险经营行为,因为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据此获得巨额收益,而且通过自身规模的扩大,可以博取更多获得救助的筹码;另一方面,政府的救助行为将给普通大众带来强烈的信号,这种隐性担保极可能刺激针对这些机构或相关金融产品的投资,危机再次出现时,政府所面临的救助压力也将更大,否则预期的覆灭往往会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害。
“杠杆”是用借贷来扩大交易收益的手段,它是这样来操作的,某人的一笔普通交易,用自己的1万美元,买了一个箱子,然后以1万1千美元卖给其他人,净赚1千美元,这桩买卖还不错,但是如果用杠杆操作,一个有1万本金的人,会去再借99万美元,现在他手里有100万美元,可以买100个箱子,用掉那100万美元以后,再以110万卖给其他人,还掉99万贷款本金和1万利息,除开最初的1万,他净赚9万美元。而另一个人只能赚1000美元。
因此,单从理论角度看,考虑到控制金融业的道德风险,大而不倒的救助策略应深刻反思。然而,现实往往比抽象的逻辑复杂得多,在道德风险与经济崩溃之间,政府往往优先选择前者。
要真正理解华尔街各大投资银行之间及其与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和美国财政部之间的关系,不得不从这场危机的根源——次贷危机讲起。

银行“大而不能倒”问题思考

银行“大而不能倒”问题思考
公平竞争秩序的破坏会进一步导致银行业的整体低效以及创新 力缺乏。“大而不能倒”原则的应用和对政府救助的预期,不仅会使市 场力量作出缺乏效率的投资决定,更会令缺乏竞争的大型银行选择更 为低效的经营方式。
(四)财政负担过大。对大型银行救助可能会给财政带来巨大的负 担,并可能引发财政危机。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共投入 23.7 万亿美元用于实施问题资产救助计划以用来挽救金融系统以及美国 经济。美国政府通过资金注入、资产收购、并购协助等方式对大型银行 进行救助,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范围、规模以及复杂程度”。
系统重要性银行对于金融体系关系重大,即使出现危机,其核心 功能也不能立即中断,比如清算功能、头寸划拨等功能。因此,一旦系 统重要性银行风险暴露,监管部门就应立即启动预定处置程序,在确 保其核心功能不中断的情况下,尽量依靠市场力量,减少客户损失,保 障整个金融体系稳定。
主要参考文献: [1]See Michael Sisk,Too Big to Fail,U.S.Banker[J].2008. [2]Gary H Stern & Ron J Feldman,Too Big to Fail:The Hazards of Bank Bailouts,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Press[M].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Washington,2004. [3]周强,杨柳勇.论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 ——市场模型还是指标 法[J].国际金融研究,2014(09). [4]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 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J].金融研究,2011(01). [5]应超.大而不能倒:银行规模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D].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6. [6]马新彬.如何防范“大而不能倒”风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监管框架梳理[J].金融市场研究,2019(11).

时评 银行“大而不能倒”的潜规则是如何摆到桌面上来的

时评 银行“大而不能倒”的潜规则是如何摆到桌面上来的

银行“大而不能倒”的潜规则是如何摆到桌面上来的在当今世界,熟知“大而不能倒”的逻辑极其重要:如果你规模小,就只能听别人的;而如果你规模太大,别人就必须听你的!这就是“规模制胜”的简单道理。

那么,这个潜规则是怎么流行起来,或者是何时成为明规则的呢?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大而不能倒”只是潜规则。

2008年9月15日,这一天被称为“雷曼时刻”——美国具有150多年历史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地震,使次贷危机演变成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了20%多。

各国决策层进入深度焦虑。

当时的雷曼兄弟是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总资产6000多亿美元。

按照国内银行业标准看,算不上巨头。

但是,就是这样一家看起来并不巨大的投资银行的倒闭,却把全球金融市场带入深渊,让各国似乎都见到了棺材。

这就是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体现。

这些经历成为许多政客和非金融人士要求救助大型金融机构的理由。

在雷曼兄弟倒闭之后,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没有让规模更大的金融机构“美国国际集团”和花旗集团倒掉,而是不惜花政府资金大举救助,以稳定金融体系作为目标。

那么,更深一点看,大型金融机构为何“大而不能倒”呢?倒闭的危害有多大,救助的后患又如何呢?大型金融机构为何“大而不能倒”大型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银行的倒闭,往往会给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经济和社会带来挑战,威胁社会稳定。

以前我们谈到,如果一家银行倒闭甚至是在可能倒闭时,都会引起储户的挤兑和恐慌,然后波及其他银行等等。

所以,1930年代开始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只是存款保险有金额限制,只能覆盖部分存款,超出上陈志武|文耶鲁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时评20Deep once /深一度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限的个人储户和企业储户的资金就得不到保障,将很难收回,因此,银行倒闭会给成千上万储户带来直接损失,也会给银行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股东带来数千亿元的投资损失,这些都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大而不倒》完全解读

《大而不倒》完全解读

《大而不倒》完全解读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再到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 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续下跌,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

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经济合作性和依赖性特别强,中国的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十分的密切,中国的经济也深受其影响,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等都已发展成为当今中国的不仅衡的经济形势。

看了此部电影,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金融危机这一经济形势的巨大冲击力和影响力。

倒掉的雷曼,被收购的美林和贝尔斯登,金融控股化的高盛、摩根,国有化的AIG和两房等庞然大物,都曾经拥有影响亿万人群的号召力。

在我们惊讶于他们的羸弱时,拉远摄像头,从历史角度审视,会发现他们也经历过弱小、成长、壮大、衰退、复兴的过程。

而对于这样的企业,死亡,成了必然结局。

其次,文明的更新与进化,让人类能够不断用新科技武装自己,高度发展的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让商业效率日益提升。

但矛盾又出现了,脱掉武装的个体和群体会变得不堪一击。

《大而不倒》讲述的仅仅是一场金融灾难(资金流出了问题,流动性消失),用美国人的视角解读风暴的起源和影响。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流”的中断或停滞,都会遭成恐慌,带来灾难。

假设灾难出现在信息流领域:手机不能通信,互联网病毒肆虐,电视停止广播,交通失去导航。

身处其中的决策者、幸存者都会永生难忘。

强悍者如运营商、Google、CBS电视台等将不复存在。

历史在静静讲述颠扑不破的规律:最高峰即意味着衰退正在酝酿,衰落成为必然。

构建在不同流动性上的人类文明将一触即溃,天大的巨头,也终将倒掉。

最后再来看看剧中的主要人物。

高盛和雷曼兄弟的恩怨:雷曼兄弟公司雄厚的财务实力支持其在所从事的业务领域的领导地位,并且是全球最具实力的股票和债券承销和交易商之一。

“太大而不能倒”在非系统性银行存在吗?

“太大而不能倒”在非系统性银行存在吗?

“太大而不能倒”在非系统性银行存在吗?
苏义博
【期刊名称】《《财讯》》
【年(卷),期】2018(000)023
【摘要】“太大而不能倒”主要讨论政府是否应该救助即将倒闭的大型商业银行。

传统的系统性银行因为其“大”而存在“太大而不能倒”性质,那非系统性银行是
否在存在“太大而不能倒”呢?本文主要叙述了“太大而不能倒”理论,以平安银行为例叙述了非系统性银行存在“太大而不能倒”的性质,表明了这种性质带来的负
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总页数】1页(P198-198)
【作者】苏义博
【作者单位】[1]吉林财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0.5
【相关文献】
1.论银行机构的"太大不能倒"与反垄断执法的变革 [J], 赵园园
2.美国“太大不能倒”制度改革的缺陷——评《多德-弗兰克法案》的有序清算制
度 [J], 隋平
3."太大而不能倒"在非系统性银行存在吗? [J], 苏义博
4.对最后贷款人制度"太大而不能倒"法则的探析 [J], 张强;薛江华
5.金融机构真的“太大不能倒”吗? [J], 宋清华;陈雄兵;曲良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
“大到不能倒的银行”案例分析
Michael J C Wells, Director, IFRS Education Initiative, IFRS Foundation
翻译:杨晋璇
背景
“大到不能倒”的银行(TooBigToFail Bank,以下简称TBTF)的净资产都在Artican证券交易进行了登记1,所有这些企业都需要提供他们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编制的财务报告。

TBTF使用的报表列示货币和记账本位币都为Artican美元(the Artican dollar,以下简称ART$)。

TBTF的债务都是用ART$计价的,在TBTF列示的债务中,约一半的项目在第一次确认之后,其变动被认为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

Mr Eden-Bro(TBTF 首席财务官)证实了这种方式的合理性——通过减少会计上的错误匹配,为TBTF 的主要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的财务信息2。

TBTF债务的初次计量、特定金融负债项目的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不能再改变其计量方式。

这些变动应该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债务工具和其他相似的债务工具项目,在TBTF中却保持着摊余成本的记录,并在Artican债务市场进行交易。

“流氓交易商”(Rogue trader)
20X1年12月29日,“流氓交易商”(Mr P’Ariss)避开了TBTF的内部控制系统,进入到TBTF中进行了若干投机性的衍生产品交易。

20X2年1月15日,TBTF发现了这笔违规进行的交易,立即终止该行为,导致其亏损了ART$20,000,000,000。

在TBTF 20X1年报告的综合收益中,其采用了公允的表达方式3,以便在这一年确认ART$20,000,000,000的亏损。

在20X1年12月31日,这笔违规进行的交易中,衍生工具的资产公允价值为ART$2,000,000,000。

不管怎样,Mr Eden-Bro 认为这笔交易带来的损益变动应该计入公允价值变动,而不是直接在20X1年确认ART$20,000,000,000的损失。

违约与信用评级下调(Default and credit rating downgrade)
1 本文目的为学习案例分析,文中涉及个人、团体及地方等均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2 参见IFRS9,4.2.2(a)小节,Financial Instruments。

3 参见IAS 1,19小节,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前期发生的这笔不可预见的违规交易导致TBTF违反了相关监管资本的要求。

针对此事件,20X2年1月20日,TBTF的信用评级从AA级(高信用质量投资级别)被下调到BB级(垃圾债券级别),并且其他金融机构停止对其提供资金。

很快,TBTF遇到了严重的流动性风险问题,在20X2年1月21日,TBTF 没有按约定赎回自己在市场交易的、已经到期的两年期固定利率信用债券。

1月21日,由于信用评级的下调,TBTF的市场总值下降了ART$50,000,000,000。

TBTF在20X2年3月31日的季度中期财务报告中列示了以下内容:
ART$10,000,000,000的收入——由于信用评级的下调,TBTF公司发行的债券公允价值随之减少。

ART$8,000,000,000的费用——由于Artica经济不景气,确认的与竞争对手间增加的信用利差,导致了公司资产公允价值的下降。

ART$12,000,000,000的费用——资产的清理费用(商誉的减值以及企业合并中获得的其他无形资产的减值)
一些财经方面的媒体迅速报道认为,TBTF确认的ART$10,000,000,000的收入是不合理的,其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的利润也因为这样一个“诡计”而被夸大。

自身的债务回购(Own debt repurchase)
20X2年4月10日,TBTF以ART$7,000,000,000的价格回购了自己在交易所上市的固定利率债券,公司以摊余成本记录这笔债务,共ART$10,000,000,000。

在20X2年6月30日的季度财务报告中,公司列示了由于此笔业务形成的收入ART$3,000,000,000。

部分国有化(Part nationalisation)
20X2年8月2日,Artica发生了金融危机。

同年8月3日,为了国家利益,Artica政府介入市场活动以保证TBTF不会破产清算——政府向TBTF注资ART$100,000,000,000获取其股份,成为TBTF的主要股东。

20X2年8月3日,TBTF开除了在此之前已被贬斥的Mr Eden-Bro,并且任命Ms Fixit作为带领公司“转折命运”的领导人。

课堂讨论(class discussion):
1.在计量TBTF的债务时,使用摊余成本或者公允价值是否能为公司主要投资
者(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借款人和债权人,他们没有很好的办法要求TBTF 提供有用的信息)提供更多决策有用的信息?
2.在TBTF信用降级期间,影响其会计利润确认的事项是不是一个“诡计”?
3.TBTF使用公允反映的行为是否违反了IFRS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