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后人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2024年孟母三迁成语故事8篇

2024年孟母三迁成语故事8篇

2024年孟母三迁成语故事8篇孟母三迁成语故事1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孟母三迁成语故事2最近,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孟母三迁》。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环境学习,她就搬家连续搬了两次之后,终于在第三次搬到了学堂附近。

后来孟子就在学堂里认真学习。

我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之后,我很感动。

孟母为了儿子的前途连续搬了三次家,多伟大的母爱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孟母一样的母亲,也有很多像孟子一样的孩子。

我们的母亲为我们费尽苦心,操碎了心。

所以我们要理解妈妈问啊、望子成龙的苦心。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不要让母亲白辛苦了。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3孟母搬家到学堂尽管孟子的家搬到集市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善,因为孟子又模仿集市上商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也意识到了这个集市的环境对儿子成长也不好,后来孟母就将家搬到了学堂旁边。

也正因为孟子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孟子那就与学堂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深知学习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心里非常的高兴,于是孟母就决定再也不搬家了。

孟母三迁给我们的启迪就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一定要为孩子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教育后人的成语故事

教育后人的成语故事

教育后人的成语故事有不少对于后人具有教育意义,以下是收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成语】:引锥刺股【拼音】:yǐn zhuī cì gǔ【解释】:锥:锥子;股:大腿。

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

形容勤奋刻苦。

【成语故事】:苏秦,战国时人,少有大志。

但由于学识浅薄,得不到重用,甚至家里的人都瞧不起他。

这使他很难过,并受到很大刺激。

他决心发愤读书,增长学识。

苏秦经常读书到深夜,疲倦了,难免打瞌睡。

为了振作精神,他拿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猛刺大腿。

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游说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抵抗秦国。

【成语】:引狼入室【拼音】:yǐn láng rù shì【解释】:引:招引。

把狼招引到室内。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成语故事】:有个牧羊人在山谷里放羊。

他看见远远地有只狼跟着,就时刻提防着。

几个月过去了,狼只是远远地跟着,并没有靠近羊群,更没有伤害一只羊。

牧羊人渐渐地对狼放松了戒心。

后来,牧羊人觉得狼跟在羊群后面有好处,不用再提防别的野兽了。

再后来,他索性把狼当成了牧羊狗,叫它看管羊群。

牧羊人见狼把羊管得很好,心里想,人们都说狼最坏,我看不见得……有一天,牧羊人有事要进城去,就把羊群托狼看管,狼容许了。

狼估计牧羊人已经进城了,就冲着山林中大声嚎叫了几声。

它的嚎叫声引来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狼。

那群羊全被狼吃掉了。

牧羊人不了解狼的本性,才被狼的伪善欺骗了。

成语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引进内部。

迎刃而解【成语】:因势利导【拼音】:yīn shì lì dǎo【解释】: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

顺着事情开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的孙膑是有名的军事家,他曾经与庞涓一起学过兵法。

后来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很受信任,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才干不如孙膑,就假意邀请孙膑来到魏国,设毒计挖掉了孙膑的两只膝盖骨。

学而不厌的成语故事

学而不厌的成语故事

学而不厌的成语故事古代有一个名叫孔子的伟大思想家,他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孔子在教育理念上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也成为了后人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学习知识要不断努力,永远不要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要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几个关于“学而不厌”的成语故事吧。

故事一,鲁班学艺。

相传古代有一个名叫鲁班的木匠,他非常喜欢学习木工技艺,每天都勤奋地钻研木工技艺。

有一天,他看到别人做的榫卯结构非常巧妙,于是他便开始学习如何制作榫卯结构。

起初,他并不太懂,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琢磨,最终,他掌握了榫卯结构的技艺,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更多更精巧的木工技艺。

他的勤奋和不断学习的精神,使他成为了古代最伟大的木匠之一。

故事二,孔融讲学。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学者,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钟爱《诗经》和《论语》。

有一次,孔融正在向一群学生讲解《论语》,其中有一位学生问了一个问题,孔融却不知道答案。

孔融没有因此而生气或者感到难堪,相反,他非常高兴,因为这位学生的问题让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他决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钻研,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后来,孔融不仅成为了当时的学术泰斗,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故事三,张衡造仪器。

张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在地理、天文学方面有很多成就。

相传,张衡年轻时就对天文学非常感兴趣,他常常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奥秘。

有一次,他看到别人用一种仪器来观测天体,于是他也决定造一个自己的观测仪器。

起初,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最终他成功地制作出了自己的观测仪器,并且在天文学上取得了很多成就。

这些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学而不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论语成语故事

论语成语故事

论语成语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论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其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成语故事。

这些成语故事既传承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又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理。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些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感受其中的智慧和魅力。

首先,我们来谈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故事。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的阐述。

相传,孔子的学生曾子问他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反复习练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才能取得成就。

这也告诉我们,学习的乐趣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与朋友分享和交流,以及在学习中不骄不躁,不急不躁,保持谦和的态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成就自己。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故事。

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篇,是孔子对于仁爱之道的阐述。

相传,孔子曾经对弟子们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告诉我们,仁爱之道并不在于花言巧语和华丽外表,而在于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仁爱之道是在于内心的真诚和善良,而不是表面的虚伪和做作。

只有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赢得真正的友谊和爱情。

最后,我们来讲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故事。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是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进行的阐述。

相传,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之道在于宽容和包容,不与人攀比,而小人之道在于攀比和嫉妒,不会真正地包容和理解他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宽容大度,不与人攀比,而小人则应该学会真正地理解和包容他人,而不是一味地攀比和嫉妒。

只有做到宽容和包容,才能成就真正的君子之道。

【成语故事】孺子可教

【成语故事】孺子可教

【成语故事】孺子可教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邹经的孩子,他自小聪明过人,学问一直是全村的佼佼者。

他家里非常贫穷,但是他的父母非常重视他的教育,尽量给他提供学习的机会。

邹经上学的时候非常刻苦努力,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每天都能记下老师所讲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老师的教导动脑筋,进一步思考问题。

他知道国家需要人才,学问的掌握是进步的基础,所以他一直对学习充满了兴趣。

邹经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一直是名列前茅,让其他同学都望尘莫及。

他的老师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说他“孺子可教”。

邹经的父亲得知孩子在学习上的优秀表现后,非常高兴,他常常告诉邹经:“孩子,你现在年纪虽轻,但是学问已经超过了同龄人,这是一种赋予你的宝贵财富,希望你能够珍惜这个机会,为你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邹经非常认同父亲的话,他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成绩只是一个开始,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他决定加倍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

邹经的父亲在听说儿子这样的决心后,决定带他去外面游学,让他看看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拓宽他的眼界。

他们来到了另一个城市,参观了一位闻名全国的学问大师的家。

这位学问大师对邹经的父亲和他的儿子非常热情,亲自陪他们参观了自己的书房,还向他们讲解了学问上的一些困惑。

邹经在这里受益良多,他向学问大师请教问题时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回到家后,邹经着手总结自己在外面学习的经验,并且根据学问大师教给他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经过不断努力,他的学问水平一天天提高,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也日益增高。

多年后,邹经成为了一位声名显赫的学者,专门研究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

他的父亲非常为他感到骄傲,他对儿子说:“孺子可教,你的学问水平之高已经超过了我的想象,你为我们家族争得了无数的荣誉。

”邹经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的期望和鼓励,他知道学问只有不断提高才能立足于社会,在国家的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他决心以身作则,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通过邹经的努力,他成为了一个学问高深、品德高尚的学者,他的名字流传了千年,并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
教育、政治、伦理道德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在鲁国教书育人,有一天,他的学生问他,“孔夫子,为什么您要教书育人呢?”孔子回答说,“我希望能够使天下的人都能得到教育,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普照万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也正是成语“春风化雨”这个成语的来源。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孟子。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他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孟子的弟子问他,“老师,您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孟子回答说,“最重要的是仁义道德,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仁义道德,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非常重视仁义道德,他认为这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正是成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个成语的来源。

通过讲述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还可
以从中体会到他们对教育、道德的重视。

他们的故事和言论,不仅激励着后人,也成为了许多成语的来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希望我们能够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成语故事50个简短

成语故事50个简短

成语故事50个简短(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成语故事的来源和意义2.50 个简短成语故事的介绍3.成语故事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篇1正文一、成语故事的来源和意义成语故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以简短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传承了古代先哲的智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语故事的来源广泛,既有历史事件的概括,也有寓言传说的演绎,更有名人轶事的记录。

这些故事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和寓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二、50 个简短成语故事的介绍1.画龙点睛:唐代书法家张僧繇在墙上画龙,点上眼睛后,龙立刻飞升天际。

比喻在关键时刻点明要害,使事物生动有力。

2.狐假虎威:狐狸借老虎的威势欺负其他动物,比喻依仗权势,欺压弱小。

3.孟母三迁:孟母为了让儿子孟轲健康成长,三次搬家寻找良好的学习环境。

比喻家长为了子女的成长,不惜付出辛勤努力。

4.塞翁失马:边塞的老人因为丢失了一匹马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好运,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

5.陈涉世家:陈胜、吴广起义领导人民反抗秦朝暴政,他们的家族因此受到牵连。

指因某人或某事而使家族受到连累。

6.精卫填海:传说中的鸟精卫为了报答父母恩情,不顾艰难,用嘴叼木头和石头往大海里填。

比喻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

……50.破釜沉舟:项羽率军攻打秦朝,渡过了宛水,命令士兵打破锅,凿沉船只,表示决心一战到底。

比喻下定决心,勇往直前。

三、成语故事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成语故事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可以用于德育、智育、美育等各个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成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借助故事中的道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成语故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简短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传承了古代先哲的智慧。

篇2 目录1.成语故事的概述2.成语故事的来源和意义3.50 个简短的成语故事概述4.具体的 50 个成语故事介绍篇2正文一、成语故事的概述成语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形式,传承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智慧。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向人们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念。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久远,而且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经典的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以德报怨。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臣。

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次,有人恶意诬陷孟尝君,向国君告发他谋反。

国君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孟尝君。

孟尝君被押至刑场,面对即将处死的命运,他仍然保持着宽容和仁爱的态度。

在即将被处死的时刻,他深情地对国君说,“臣虽将死,但愿陛下能够明察善恶,不要因为一时的谗言而误伤忠良。

”国君被孟尝君的忠诚和仁德所感动,立刻下令释放了他。

孟尝君以德报怨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

成语故事二,守株待兔。

相传,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名叫柳下惠的农夫。

某日,他在田间劳作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一棵树上,当场毙命。

柳下惠便高兴地守在那棵树下,等待着下一只兔子也会撞到同一棵树上。

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柳下惠一直都没有等到第二只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是一种盲目的等待,成功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而不是等待奇迹的出现。

成语故事三,画蛇添足。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画师被人请去画一幅蛇的画。

他画得栩栩如生,十分逼真。

然而,当他画完之后,他又在蛇的画上加上了四只脚。

人们看到后都感到奇怪,觉得这是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做事要有度,过分的追求完美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成语故事四,杞人忧天。

相传,杞国有一个人,他整日忧虑天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整天忧心忡忡,他说,“天塌下来,我会被砸死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忧虑是没有根据的,杞人忧天的故事成为人们警示盲目恐惧的典范。

以上就是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念,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也深刻地反映在成语故事中。

成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它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品质和道德规范的追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成语一,忠孝节义。

《三打白骨精》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小说之一《西游记》中的故事。

其中,孙悟空为了救母亲,不惜与白骨精斗智斗勇,最终将其打败。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忠孝节义。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忠诚和孝顺。

而节义则是指忠诚、正直、不背叛。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忠孝节义的品质,不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背叛朋友的信任。

成语二,仁义礼智信。

《岳飞挂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故事。

岳飞是一位忠勇仁义的将领,他治军严明,威信素著,深受士兵爱戴。

在抗金战争中,岳飞带领军队多次取得胜利,为保卫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

仁义是指仁爱和正义,礼指行为规范,智指智慧,信指信用。

岳飞挂帅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才能受人尊敬,成就一番事业。

成语三,勤俭节约。

《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辞辛劳,三次迁居,才找到了一个适合孟子读书的地方。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勤俭节约。

勤俭是指勤劳俭约,不浪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工作,节约资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培养的品质。

成语四,孝顺敬老。

《孝感动天》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一个孝顺的儿子为了救母亲,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最终感动了上天,母子得以团聚。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孝顺敬老。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尊重和遵循的道德规范。

孔子成语故事

孔子成语故事

孔子成语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

在孔子的言行举止中,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成语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劝诫教育的意义,也反映了孔子高尚的品德和智慧。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关于孔子的成语故事。

1.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走在路上,看到一只猴子。

孔子问弟子们,“你们觉得这只猴子是什么样子的?”弟子们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猴子像人,有的说猴子像狗,还有的说猴子像猫。

孔子笑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谁对谁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因人而异,要尊重别人的观点,不要轻易去批判和否定。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曾经说过,“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的,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使人不断地进步。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地温习和实践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它们。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经常告诉他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懂得怜悯和宽容。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不要对别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善意。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在鲁国做官的时候,有一次他的朋友子路从远方来看他,孔子非常高兴,对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之间的相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和悲伤。

5.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经常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他说,“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结果,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以上就是关于孔子的几个成语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孔子的高尚品德和智慧,也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成语故事(精选19篇)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成语故事(精选19篇)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成语故事(精选19篇)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成语故事(精选19篇)西汉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继续编著《史记》,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

他强忍痛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死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下面小编带来的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成语故事。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成语故事篇1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莫过于司马迁了。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曾对他讲,自己想写一部流传后世的史书,希望儿子替自己完成这个心愿。

后来,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太史令,就开始创作《史记》,想把上迄黄帝,下至汉代的历史记载下来。

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吃了败仗,投降匈奴,司马迁好心为李陵辩护。

汉武帝盛怒之下,将司马迁抓入监狱,要对他实施腐刑。

司马迁是个清廉的官员,没有钱来为自己赎罪,结果受了腐刑。

受刑后的司马迁感到受了非常大的耻辱,内心异常痛苦,甚至想到用自尽来了结生命。

可是《史记》还没有完稿,为了写完史书,他忍辱含垢,顽强地活了下去。

出狱后,司马迁担任了中书令之职。

他在悲凉的心情下,继续创作史书,想给后人留下一部可信的历史。

到了公元前91年,《史记》这一浩大的工程,终于完成了。

司马迁曾经给好朋友任安写信,在信中谈到对死的看法。

他说,人都会有死去的那一天。

有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人的死却比鸿雁的羽毛还要轻。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成语故事篇2黄继光,在整个队伍千钧一发的时候,用自己坚硬的胸膛挡住了机枪口,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队伍的胜利。

他这种舍己救人的品质,让我们满怀敬意。

假如他当时有一点点犹豫,有一点点动摇,那么上甘岭的胜利,就会随之扭转。

但他不是那种贪生怕死之徒,并且,所有的中国志愿军都不是贪生怕死之徒。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人死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去比鸿毛还轻。

黄继光也知道,要么是自己牺牲换来整个部队的胜利,要么是在天亮的时候,部队被敌空军轰炸,所以他选择了牺牲自己。

适合儿童的讲成语故事(15篇)

适合儿童的讲成语故事(15篇)

适合儿童的讲成语故事(15篇)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适合儿童的讲成语故事1拒谏饰非【成语故事】:荀子(邯郸籍学都)经常探讨国家政体与管理的问题,他在《荀子.成相》这篇著作中写道:人世间的灾祸,往往就是愚昧无知而陷害忠良;而对于君主来说,没有贤臣辅佐,就像瞎子无人领路,不知走向何方。

荀子接着写道:君主愚昧无知,却又要独断专行,苟子接着写道:君主愚昧无知,却又要独断专行,苟且胜过他人,如果群臣又不予以谏诤,这就必然要遭到不幸。

如果说臣下的过失,那就是“拒谏饰非,愚而上同。

”即是说,拒绝谏诤,掩饰过失,这就是作为臣下的愚昧和过失,而这样的臣下和主上苟同,国家必然会引起灾祸。

荀子说,什么是无能?那就是国家多弊,君主疏远贤能,接近邪僻,忠臣没有出路,君主的地位也就要转移了。

荀子又写道,什么是贤能?那就是通达于君臣之礼,对上能尊敬君主,对下能顺从民意,君主真正能听贤臣之言,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荀子又说,君主的罪孽往往是由于谗臣当道,贤臣隐居,愚昧加愚昧,昏庸加昏庸。

这样,国家就必然要覆灭,君主必然要成为夏桀一类的贼子。

荀子这里所说的“拒谏饰非,愚而上同”,为后世许多政治家引为借鉴,汉唐时期还将此作为法律规范而列入法典之中。

适合儿童的讲成语故事2举案齐眉【成语故事】:东汉学者梁鸿回老家时,有许多女子想嫁给他,他都谢绝了。

激励人的四字成语故事

激励人的四字成语故事

激励人的四字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孜孜不倦、秉烛达旦笃学好古、牛角挂书,粪萤映雪、发奋图强、持之以恒、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好学不倦、韦编三绝、闻鸡起舞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穿石、孜孜不倦博览群书豁然开朗学而不厌博学强记不耻下问孜孜不倦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迎刃而解手不释卷书声琅琅程门立雪穿壁引光春诵夏弦读书破万卷读书三到读书三余耳闻则诵古为今用因冏吞枣开卷有益名落孙山取长补短取精用弘然荻读书融会贯通入主出奴三余读书生吞活剥书声琅琅熟能生巧似懂非懂万世师表文行出处不耻下问,勤学苦练,勤能补拙,将勤补拙,笃学不倦,笃实好学,笃信好学,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笃学好古,顿学累功,闭户读书,刺股读书,映雪读书,映月读书,据鞍读书,折节读书,囊萤照书,。

刘绮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

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廐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

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

其妻常口馈饷之,林虽在m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彼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

有一夭,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寓言类成语故事

寓言类成语故事

寓言类成语故事寓言类成语故事有很多,比如:1、坐井观天: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飞来呀?”小鸟回答说:“我从远处飞来。

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

”2、掩耳盗铃:有一个人去盗铃,他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3、画蛇添足:一个人画了一条蛇,觉得不够形象,就给它添上了足。

结果蛇反而没有足。

4、亡羊补牢:有个人养了很多羊。

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洞,夜里狼钻了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洞补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洞口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以后,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5、狐假虎威: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吓跑其他野兽。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6、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7、画龙点睛: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后人觉得很奇怪,就让他点上龙眼。

结果张僧繇刚给其中两条龙点上眼睛,就雷电交加,两条龙腾空而去。

现在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就可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8、守株待兔:一个农夫在田里捡到一只撞到树桩而死的兔子,于是他就不再种地了,每天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撞过来。

结果农夫什么都没得到。

后来人们用“守株待兔”来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9、滥竽充数: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可是他不喜欢合奏,而要一个一个地独奏给他听。

南郭先生再也无法蒙混过关了,只好悄悄地溜走了。

孩子教育成语故事10个

孩子教育成语故事10个

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14篇

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14篇

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14篇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

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

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习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

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

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

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2: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

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方法。

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

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习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

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

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

关于学习的成语故事

关于学习的成语故事

关于学习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范蠡的贤人,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于是决定放弃
仕途,闭门苦读。

范蠡每天都守在家中,卧薪尝胆,苦练武艺,刻苦钻研文学。

他常常告诫自己要“卧薪尝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终,范蠡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贤人,为楚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故事二,《学富五车》。

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刘子骥的学者,他勤奋好学,饱读诗书,成为一位学富
五车的大儒。

刘子骥常说,“学富五车,不如行富一世。

”他认为学习不仅要求知识渊博,更要求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造福社会。

故事三,《温故知新》。

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子的大儒,他常常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孟子认为,学习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对历史的了解和思考,才能够做到温故知新,不断进步。

故事四,《好学不厌》。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好学不厌,敏思无倦。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持久的
精神状态,要保持好学不厌的心态,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故事五,《藉草枕书》。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藉草枕书,怀瑾握瑜。

”他用自己的学习经历告诫
后人,学习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断钻研,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这些关于学习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道路上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需要不断地温故知新,需要保持好学不厌的心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成语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车胤和孙康的成语故事

车胤和孙康的成语故事

车胤和孙康的成语故事
车胤和孙康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车胤囊萤和孙康映雪。

车胤和孙康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和官员,他们小时候都因为家境贫寒而无法买得起灯油,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学习。

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后人广为传颂的成语,激励着人们不断努力学习,克服困难。

车胤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但是由于家境贫寒,没有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了不影响学习,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将萤火虫装在一个薄薄的布袋里,利用萤火虫的光亮来照明看书。

这个方法不仅解决了灯油的问题,还让车胤能够在晚上继续学习。

车胤的勤奋和聪明才智得到了老师的赏识,逐渐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孙康也是一位聪明好学的孩子,但是他的家庭条件比车胤还要困难。

他的父亲是一名贫穷的农民,无法负担灯油等学习用品。

孙康只好利用白天的时间来学习,而晚上则无法看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康发现了一个方法:在雪地中看书。

因为雪地反光强烈,而且雪花晶莹剔透,可以利用这些反射的光线来看书。

这个方法让孙康能够在晚上继续学习,而且更加节约成本。

车胤和孙康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勤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就能够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这个成语故事不仅激励着我们去克服困难,还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志向和毅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成语故事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们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传达着智慧和道理。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孟母三迁。

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也是一个很有教养的女性。

据说,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曾经三次搬家,以求能为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母爱是无私的。

成语故事二,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政治家,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据说,他们曾经一起耕田,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他们一起辅佐吴国君主,使吴国强大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

成语故事三,齐桓公与管仲。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管仲是他的大臣。

管仲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伟业。

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友谊,但也有过矛盾和分歧。

最终,他们通过相互理解和包容,取得了共同的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和大臣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成语故事四,孟母教子。

孟子的母亲在教育孟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孟子的品德和修养。

她常常用故事和成语来教育孟子,使他懂得孝顺、诚实、宽容和礼貌。

孟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对他日后的成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成语故事五,韩非子与李斯。

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曾经是同窗好友。

但后来,他们因为思想和立场的分歧,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甚至成为了政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是需要真诚和理解的,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利益。

通过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境界。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传承了古代智慧和文化,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锲而不舍战国末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况在《劝学》中教育人们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这个词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停地雕刻,就连金属和石头那么硬的东西都可以镂穿。

其中“镂刻”是一种精细的雕刻方式。

在哲学思想方面,荀子认为自然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命,不迷信鬼神,认为人定胜天;还主张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人的才能,促使万物发展。

在教育方面,他写过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劝学》,来阐明他的教育思想。

《劝学》中记述了他在教育、学习方面的很多理论,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比如,他认为人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在《劝学》中,荀子还用镂刻金石来说明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他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渊博的学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人们学习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锲而不舍的成语故事延伸【注音】qièér bù shě【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解释】锲:镂刻;舍:停止。

不断地镂刻。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用法】用作褒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始终不渝【反义词】一暴十寒半途而废【年代】古代【例句】能否做成学问,除必要的天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无~的精神。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锲而不舍点评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没有恒心,连棵树都砍不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恒心,连金子都可磨。

2.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专心致志地去做就没有不成功。

3.毅力和决心是人生成功路上至关重要的。

鼓励孩子的经典成语故事:持之以恒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轲)小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后人的成语故事
有不少成语故事对于后人具有教育意义,以下是收集的成语故事,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成语】:引锥刺股
【拼音】:yǐnzhuīcìgǔ
【解释】:锥:锥子;股:大腿。

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

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成语故事】:
苏秦,战国时人,少有大志。

但由于学识浅薄,得不到重用,甚至家里的人都瞧不起他。

这使他很难过,并受到很大刺激。

他决心发愤读书,增长学识。

苏秦经常读书到深夜,疲倦了,难免打瞌睡。

为了振作精神,他拿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猛刺大腿。

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游说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抵抗秦国。

【成语】:引狼入室
【拼音】:yǐnlángrùshì
【解释】:引:招引。

把狼招引到室内。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成语故事】:
有个牧羊人在山谷里放羊。

他看见远远地有只狼跟着,就时刻提防着。

几个月过去了,狼只是远远地跟着,并没有靠近羊群,更没有伤害一只羊。

牧羊人渐渐地对狼放松了戒心。

后来,牧羊人觉得狼
跟在羊群后面有好处,不用再提防别的野兽了。

再后来,他索性把狼当成了牧羊狗,叫它看管羊群。

牧羊人见狼把羊管得很好,心里想,人们都说狼最坏,我看不见得……
有一天,牧羊人有事要进城去,就把羊群托狼看管,狼答应了。

狼估计牧羊人已经进城了,就冲着山林中大声嚎叫了几声。

它的嚎叫声引来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狼。

那群羊全被狼吃掉了。

牧羊人不了解狼的本性,才被狼的伪善欺骗了。

成语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引进内部。

迎刃而解
【成语】:因势利导
【拼音】:yīnshìlìdǎo
【解释】: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

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有名的军事家,他曾经与庞涓一起学过兵法。

后来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很受信任,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才干不如孙膑,就假意邀请孙膑来到魏国,设毒计挖掉了孙膑的两只膝盖骨。

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秘密逃到了齐国,受到了齐国的信任。

有一次,魏国派庞涓与赵国一起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着军队前去帮助韩国。

孙膑和田忌一进军,就直指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庞涓撤兵回国。

孙膑见庞涓被引诱回来,就对田忌说:“魏国军队强悍,看不起齐国,总以为咱们的军队胆子小。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就要顺着这一
趋势往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原话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现在我们可以假装败退,采用逐日减灶的计策,好让敌人产生误解。

”于是田忌命令部队修灶做饭,第一天修十万个灶,第二大修五万个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个灶。

庞涓看到齐军的柴灶一天天减少,以为齐军士兵胆小,逃跑了大半,便只带一部分轻骑兵去追击。

孙膑估计追兵夜晚可以赶到地势险要的马陵,就选定一棵大树,刮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并且让一些射手埋伏在大树周围的乱草丛中,约定见到火光时,一齐放箭。

果然,庞涓在夜里赶到了马陵。

当他派人点着火把辨认树上的字迹时,无数飞箭一起朝火光射来。

顿时,魏军大乱。

庞涓这时才知中了圈套,走投无路,只好自杀了。

这就是历史上“孙庞斗智”的故事。

成语“因势利导”就是由孙膑所说的“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简化来的。

“因”是顺着、按照;“势”是趋势;“导”是引导。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来很好地加以引导。

教育后人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推荐:
1.赞扬人的成语故事
2.骂人的成语故事
3.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
4.以貌取人的成语故事
5.历史名人的10个成语故事
6.暗箭伤人的成语故事
7.有关历史名人的成语故事
8.盛气凌人的成语故事
9.古代名人的成语故事汇集
10.关于文人的历史成语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