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自古英才出少年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观后感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观后感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观后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和成就的文学巨匠之一,也是百家讲坛中介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百家讲坛中,苏轼的传世之作和独特才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听讲,深感苏轼的卓越才华和不凡风采,特此撰写观后感。

苏轼以超凡的文学天赋和卓越才华成为北宋文坛上的领军人物。

他的诗词如清泉石壁,字字饱含情感,句句婉转入骨。

他的散文如深谷幽林,意蕴深沉,引人入胜。

苏轼不拘泥于传统文学形式,大胆创新,开拓文学新境界,使得他的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在百家讲坛中,我深深感受到苏轼对人生、对理想的追求和表达。

他心怀天地,力图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凝聚于文字之间,表达出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他的作品无一不透露出强烈的生命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令人感到震撼和钦佩。

苏轼是一个具有独特性格和思想的文学家。

他勇于反思人生,大胆探讨社会现实,对自己及他人的处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和超前的思考。

在百家讲坛的介绍中,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思想跳脱传统束缚,新颖独特,且富有哲学意味,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苏轼的文学作品受到后人广泛传颂和推崇,被誉为文坛上的巨匠和文化宝库。

他的作品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百家讲坛的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和精神风采得以再次展现,更加彰显其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百家讲坛中介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创作风格,深深吸引着文学爱好者和学者。

通过观看讲解,感悟到苏轼的作品给人带来的震撼和启示,也更加珍视这位文学巨匠的贡献和成就。

苏轼的文学传世之作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史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

(完整word版)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人见人爱苏东坡

(完整word版)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人见人爱苏东坡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节目预告: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经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世界的知心朋友,一个不一样的唐宋八大家,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画外音: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

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

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起,走近这位唐宋八大家中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

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一集《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兄弟、父子并称的著名人物,比如说在三国时代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西晋时代还有所谓的“三张”: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到了明代,还有著名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仨人。

诗人生平简介

诗人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

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陶潜(365—427),字渊明,一名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代表作《归田园居》等。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不仕。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因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著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对现实的失望,迫使诗人回到诗歌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诗并记》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反映。

除田园诗之外,陶渊明还有歌咏勇士的诗,有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有消极避世的诗,由此可见其诗歌思想的复杂性。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百家讲坛讲稿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百家讲坛讲稿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百家讲坛讲稿《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百家讲坛讲稿(一)少年成名【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轼篇观后感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轼篇观后感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轼篇观后感一、概述宗师列传是一部集合了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学家的传记集,其中苏轼被列为其中之一。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在阅读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苏轼篇后,我深感其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其卓越的文学才华,我愿意就此作一番观后感的共享。

二、苏轼的生平及主要成就1.苏轼出身于文学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对诗词有着极高的天赋。

他早年曾在各地求学,涉猎广泛,对唐诗宋词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

他的诗词以豪放、率真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苏轼在政治上也有着杰出的成就。

他历任吕州、颍昌、岳州等地的知州,有言官、宰相等职,对地方政务有着积极的贡献。

然而,由于其直率豪放的性格,常常得罪权贵,导致多次被贬谪。

3.苏轼在文学研究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成就。

他提出了“词赋之争”,主张词和赋在文学上的重要性,并对两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1.苏轼的诗词豪放率真,真情流露,多表达个人感情和社会抱负,反映了他敢于直面现实的精神,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苏轼的散文清新自然,多表达个人生活感悟和社会思考,开创了文人散文的先河,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

3.苏轼的词赋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词赋在文学上的地位得到了崇高的肯定,对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苏轼的思想观点及其价值1.在个人修养方面,苏轼提出了“洒扫”、“愤逸”、“志怀”等理念,对后世文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

2.在文学创作方面,苏轼提倡“以直抒胸臆为美”,倡导诗人应当勇于表达真情实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在政治观点方面,苏轼主张宽政和谦谋,对治理国家有着独到的见解,对后世政治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苏轼的不足和局限1.苏轼在文学上虽然有着杰出的成就,但其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认识略显局限,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偏颇,有时过于理想化。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2——自古英雄出少年

康震评说唐宋八大家之苏轼2——自古英雄出少年

内容简介: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

苏轼带给我们无数的憧憬和享受,也带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困惑:那就是这样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从眉山小镇到名震天下,苏轼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的成才秘诀呢?苏轼的天赋异禀确实超乎常人,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这样的禀赋,才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而苏轼的成才恰恰不是恃才自傲、坐吃山空,靠的是他难得的勤奋和勇气,尤其是在大多数人墨守陈规、人云亦云之时,苏轼却总能大胆质疑,不落窠臼。

对前辈、对老师的尊重,不等于盲从,只有千锤百炼,才能百炼成钢,才能化为自己血液里的东西。

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在对前辈的质疑中一步步前进的呢?苏轼才华横溢,很快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其中既有四川当地的行政首长、益州知州张方平,也有朝廷重臣、文坛领袖欧阳修。

难能可贵的是,这两个人本为政见不合的“对头”,老死不相往来,却因为苏轼的出现而摒弃前嫌,并且竭尽全力,扶持和奖掖苏轼这个晚生后辈。

在苏轼成才的的道路上,张方平和欧阳修,就是两位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那么,苏轼到底是什么地方,让这两位引路人能够如此不遗余力?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精彩的故事呢?全文:苏轼的身上,他能够成功有他自身的主观的因素,也有很多客观的因素。

主观的因素是什么呢?第一,聪明。

这没办法。

问题是我们现在孩子也都挺聪明的,你得聪明到正道上。

举个例子,苏轼小时候也是上学的,在眉山的时候有个当地的老师叫刘巨,苏轼小时候还有其他的一些孩子们就跟着这刘巨老师去上课,就跟我们现在上小学、上幼儿园一样,那时候苏轼还很小,大概就是六、七岁的样子,这上课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你将来考科举是要考诗这些东西,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得讲,让你写作文,老师自己先得做个示范,写首诗对不对?刘老师写了两句诗,这诗的名字叫《鹭鸶诗》,鹭鸶就是那种水鸟,这诗里边有两句写得挺好,怎么说呢?“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人见人爱苏东坡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人见人爱苏东坡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节目预告: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经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世界的知心朋友,一个不一样的唐宋八大家,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画外音: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

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

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起,走近这位唐宋八大家中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

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一集《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兄弟、父子并称的著名人物,比如说在三国时代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西晋时代还有所谓的“三张”: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到了明代,还有著名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仨人。

大宋第一才子苏轼最经典的10句诗词,每一句都是千古绝唱!

大宋第一才子苏轼最经典的10句诗词,每一句都是千古绝唱!

大宋第一才子苏轼最经典的10句诗词,每一句都是千古绝唱!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书画家。

二十岁出头便进士及第,一时名动京师,成为朝廷颇为倚重的青年才俊。

据传宋神宗年间,辽国使臣飞扬跋扈丝毫不把大宋放在眼里,一次出了一个“神对”,“三光日月星”,想试试中原文化的深浅。

谁曾想苏东坡不但巧妙的对出了下联,“四诗风雅颂”,而且随口说出了好几个类似的对子,辽国使臣一时瞠目结舌,再也不敢造次。

苏大学士不但挽回了大宋的颜面,他的才思敏捷也可见一斑。

东坡先生文章、诗词、书画,无一不精,现存诗词三千多首,成就可以和诗仙李白比肩;文章风格直追汉唐,成就同古文运动发起者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并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为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北宋第一才子非他莫属。

关于他的诗词逍遥子为大家整理了几句,我们不妨一起欣赏一下。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赏析:这句词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人游赤壁古战场有感而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人以俯仰古今、包举宇内的胸襟,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九霄凌云般的笔锋,将历史的沧桑巨变,人事的悄然变迁,化入一江东去的滔滔洪流之中,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句词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是词人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一句词与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后者却是中秋节对亲友最好的寄语。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这句词出自《江城子·密州出猎》,此词是一首出猎抒怀之作,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想象中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场景,词人的一腔热血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动形象的语言,轻快爽朗的节奏,读后让人热血沸腾。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人物事迹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人物事迹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人物事迹1、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欺师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

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

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公元1037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公元1057年中进士,调福昌主簿,授凤翔府签书判官。

1065年,通过殿试,正式授直史官,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各朝,先后任通判、知州、翰林学士兼侍读,官至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

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散文和诗、词方面,更是成绩斐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家并称“三苏”。

苏轼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

其父苏洵以散文著称,被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母亲程氏,也是名门才女,未出阁时,就在诗文方面有着较高的声誉。

共同的情趣、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作诗联对,成了他们沟通思想、抒发情怀的主要方式。

苏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从两三岁便经常观察父母作诗联对的活动,而苏洵和程氏,也根据自己学习成才的经验,从小对他进行最基本的培养和教育。

先教他识字、背诗。

后让他致力于学习经书。

苏轼非常聪明,读书刻苦,到他十多岁的时候,家中的所有藏书,从先秦时的诸子百家,到隋唐时期的大家名著,全都读了个遍,并且对其中不少篇目都能背出。

这时,他写的文章、作出的诗词,常常受到一些名家的称赞,于是,自满情绪油然而生,认为按自己现在的水平,可以称得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便在书房的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几天之后,一位自称姓朱的老人登门拜访。

当老人被人带到书房,看了书房门上的对联时,不由得微微一笑,然后,从袖筒中拿出一本书来,十分谦恭地向苏轼求教。

苏轼打开一看,是一本古书,不要说自己从没有读过,就连里边的字,也有许多不认识。

他不得不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

那位姓朱的老人见状,便笑着说:“天下那么多书,也许有公子没见到过的,我再去请教别人吧,就不难为你了。

唐宋八大家苏轼,苏辙看后感

唐宋八大家苏轼,苏辙看后感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文人。

这八位文人的文学成就卓越,风格各异,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苏轼和苏辙更是被誉为“北宋文坛双璧”,其文学造诣和思想深度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

他的诗、文、书、画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上,他的诗清新自然,意蕴深厚;他的文则气势磅礴,思想深邃。

在思想上,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他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思考。

苏辙,字子由,是苏轼的弟弟,也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风格和苏轼相似,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他的文章简洁明快,语言质朴自然,思想深邃。

他的诗词则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在思想上,他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读完唐宋八大家中苏轼和苏辙的作品,我深感其文学之博大精深。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思想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在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他们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理解和感悟,也看到了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也深深地被苏轼和苏辙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热爱人民,用自己的笔墨为人民发声,为社会进步而努力。

他们的品质和精神让我感到敬佩和敬仰。

总的来说,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和苏辙的作品,不仅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文学的重要资料,更是我们理解历史和文化,寻找生活意义和价值的重要途径。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启示,更好地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唐宋八大家背诵口诀

唐宋八大家背诵口诀

唐宋八大家背诵口诀一、唐代1. 杜甫(712年-770年)杜少陵野老翁,天涯涕泪一抛空。

诗家翰墨传千古,思想豪放如春风。

2. 李白(701年-762年)青襟落日黄河曲,白发千丈雪山寒。

酒仙诗仗豪情在,人称“诗仙”是他名。

3. 白居易(772年-846年)白居易散文最出众,人称“诗佛”真无穷。

《琵琶行》动人心弦,文风清新似春风。

4. 王之涣(688年-742年)王之涣字子安称,唐代宰相才情绝。

《登鹳雀楼》妙绝伦,堪称古代绝艳篇。

二、宋代5. 苏轼(1037年-1101年)苏轼字子瞻英才出,文学家、政治家无敌手。

《水调歌头》传千古,豪放洒脱如江流。

6. 欧阳修(1007年-1072年)欧阳修字永叔,文学家、政治家无敌手。

《醉翁亭记》文采美,豪放洒脱如江流。

7. 辛弃疾(1140年-1207年)辛弃疾字幼安才情出,豪放洒脱抒壮志。

《水调歌头》动人心,名垂千古是他名。

8. 范仲淹(989年-1052年)范仲淹字元章才情出,文学家、政治家无敌手。

《岳阳楼记》豪情壮志,诗篇妙绝似春风。

三、唐宋八大家背诵口诀总结唐宋八大家声名远,文学艺术造诣高超绝。

杜甫悲天地之忧民病,李白醉世间之百态。

白居易清新如春风,王之涣登楼赋妙笔底。

苏轼豪放洒脱抒壮志,欧阳修文采美无比。

辛弃疾豪情壮志动人心,范仲淹岳阳楼记传千古。

以上是对唐宋八大家的背诵口诀的介绍。

这八位文学家在唐宋时期享有盛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艺术的巅峰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甫以其悲天地之忧民病而著称,他的诗作流露出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李白则以其豪放洒脱、奔放不羁的风格而闻名,被誉为“诗仙”。

白居易是唐代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他的作品清新如春风,给人以愉悦和舒畅之感。

王之涣以其《登鹳雀楼》一篇,在描写自然景色中抒发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与感慨。

到了宋代,苏轼成为文坛巨擘,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欧阳修也同样是文学与政治领域双栖发展的代表人物。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3)响彻千古天籁音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3)响彻千古天籁音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三、响彻千古天籁音前导言:苏轼是北宋文坛的多面才子,诗词曲赋、书法绘画无不精通,在贬官湖北黄州期间,苏轼在长江边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遗世独立,超然旷达,于枯灭处酿造出生命的清泉,《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三集《响彻千古天籁音》。

画外音: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更多地以诗词而名著于世,但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则是因为他在散文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苏轼所创作的众多散文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就是他在黄州所写的前后《赤壁赋》。

位于长江之畔的湖北黄州,对苏轼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正值盛年却贬官于此的他,有“人生几度秋凉”的落寂,也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傲。

面对滔滔而逝的长江,苏轼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慨叹,更以一双前后《赤壁赋》谓之千古绝唱,那么,《赤壁赋》究竟是怎样的文章?这其中又隐藏着苏轼怎样的心境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三集《响彻千古天籁音》。

康震:苏轼是大文章家,北宋的散文,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

我们前面讲诗曾经说他的诗有奇趣,那么他的文呢,前人说他“苏文如海”,就是说他的文章写得是洋洋洒洒,放眼望去横无际涯,特别有才气。

他的这些很著名的文、最著名的文大部分都是在黄州时期所写,你看这个黄州对苏轼真的是很特殊的一个地方。

特别是在黄州他写了非常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成为千古绝唱,这两篇赋写在同一年里,《前赤壁赋》写在七月份,《后赤壁赋》写在十月份,这是农历,这个七月份当时已经到了秋天,到他那十月份已经是到了初冬时节。

《前赤壁赋》,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呢?它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是我们很关心的问题,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这么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2)自古英才出少年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2)自古英才出少年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二、自古英才出少年画外音: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

苏轼带给我们无数的憧憬和享受,也带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困惑:那就是这样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从眉山小镇到名震天下,苏轼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的成才秘诀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二集《自古英才出少年》,敬请关注。

康震:苏轼的身上,他能够成功有他自身的主观的因素,也有很多客观的因素。

主观的因素是什么呢第一,聪明。

这没办法。

问题是我们现在孩子也都挺聪明的,你得聪明到正道上。

举个例子,苏轼小时候也是上学的,(在)眉山的时候有个当地的老师叫刘巨,苏轼小时候还有其他的一些孩子们就(哗啦啦地)跟着这刘巨老师去上课,就跟我们现在上小学、上幼儿园一样,那时候苏轼还很小,大概就是六、七岁的样子,这上课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你将来考科举是要考诗这些东西,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得讲,让你写作文,老师自己先得做个示范,写首诗对不对刘老师写了两句诗,这诗的名字叫《鹭鸶诗》,鹭鸶就是那种水鸟,这诗里边有两句写得挺好,怎么说呢“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写的什么意思呢不是写鹭鸶的吗鹭鸶是水鸟,冬天的时候,这鹭鸶从水里头飞起来,打鱼的人看到了,受了惊吓,“渔人忽惊起”,这渔人受了惊吓站起身来的时候,看到了一幅景象,什么景象“雪片逐风斜”,正是漫天大雪,这个雪片随着风走,“逐风斜”,一阵风吹过来,本来是风吹雪片的,他说是雪片逐风而去。

你看,大家能想到这个场景吧茫茫一片的江上,大雪飘飘,挺好,很有意境了吧老师给你出了个范文,写了一首诗。

苏轼举手发言,说先生这诗写得确实挺好,写得真不错,可是我觉得你这个雪片没有归宿,随风而去,没根,不好,我看要改它一改。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对少年的启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对少年的启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对少年的启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是一部介绍唐宋时期八位宗师的传记,其中记录了他们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卓越成就。

这八位宗师分别是陆游、苏轼、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王安石、范仲淹和柳宗元。

他们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才华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探索这八位宗师的生平和作品,旨在分析他们对少年的启示。

少年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而这些宗师的经历和思想可以为当代的年轻人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引。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这八位宗师的背景及其作品。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宗师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对少年的启示。

从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创造力、勇气、独立思考以及对美的追求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年轻人发展个人素养和塑造个性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激发读者对这八位宗师的兴趣,并通过对他们的作品和思想的解析,为年轻人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教育启示。

通过了解和借鉴这八位宗师的经验和智慧,年轻人可以在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时更加从容和睿智地去应对,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

总之,通过对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能够深刻理解他们对少年的启示的重要性。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宝贵财富。

通过掌握这些宝贵的启示,年轻人可以有所教益,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这些宗师的传记和他们对少年的启示,希望读者能有更全面的理解和启发。

1.2文章结构2.正文中的2.1部分主要介绍了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背景和贡献,而2.2部分则是针对这些宗师的传世之作,对少年读者所能带来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通过对这些宗师的了解,可以深刻领悟到他们在文化、艺术和思想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从而对少年读者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2章节中的内容将从以下几个要点来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将分析这些宗师的所思所想,揭示他们关于人生的思考和价值追求。

苏轼青年雄心壮志的诗

苏轼青年雄心壮志的诗

苏轼青年雄心壮志的诗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释义: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

苏轼释义: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前赤壁赋》《江城子·密州出猎》释义: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

4.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念奴娇·中秋》释义: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5.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释义: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6.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和董传留别》释义: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7.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西江月·梅花》释义: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8.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释义: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9.前瞻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释义:极目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巍峨雄壮、连绵起伏。

脚下河流碧波荡漾仿佛与长天连成一线,高山耸立直入云间。

站在长城高台眺望,顿觉心旷神怡,犹已超然物外。

唐宋八大家合集电子书图片下载

唐宋八大家合集电子书图片下载

唐宋八大家合集电子书(图片)简介:唐宋八大家合集,中国古代文学阅读精选篇目。

相关素材:简介:苏轼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尤其是他所创作的词,成为宋词最高水平的代表,相比于在作词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苏轼的诗也有很高的水准。

在苏轼的诗中,最为后世所熟知的莫过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随着这首诗的流传“庐山真面目”也成为了市井熟语,那么这首《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的诗中究竟蕴涵着怎样的情怀呢。

本期节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为大家讲述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上传者:maiboss「下载次数:1076」简介: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常常十有八九,而苏轼正是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升华自我,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超然自得的至高境界,那么苏轼到底依靠什么彻底改变了人生态度?又是什么让他焕发出了艺术的青春呢?《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一集《也无风雨也无晴》,敬请关注。

上传者:maiboss「下载次数:981」百家讲坛康震主讲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豪放词里天地宽专题讲座简介:苏轼不仅是一位驰骋政坛的政治家,更是一名开宗立派的文学家。

在文学上,苏轼诗、词、歌、赋、散文皆有大成,又以词的成就为最。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文人墨客通常是以写诗的余力和游戏的态度填词,内容上也多以男欢女爱、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

然而,苏轼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自是一派,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

那么,苏轼豪放词派的代表作是什么?豪放词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集《豪放词里天地宽》,敬请关注。

上传者:maiboss「下载次数:964」简介: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殿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贬谪天涯的人生无常。

少年苏东坡概括

少年苏东坡概括

少年苏东坡概括
(最新版)
目录
1.少年苏东坡的简介
2.少年苏东坡的家庭背景
3.少年苏东坡的才情初现
4.少年苏东坡的求学生涯
5.少年苏东坡的性格特点
正文
苏东坡,原名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被誉为“文坛泰斗”。

而少年时期的苏东坡,就已经展露出了非凡的才情和独立的性格。

苏东坡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中人才辈出。

他的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母亲程氏也颇有文化修养。

这样的家庭背景为苏东坡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文化教育。

在少年时期,苏东坡的才情就已经初现。

他天资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对于诗词歌赋均有独到的见解。

他与弟弟苏辙相互切磋,共同进步,被誉为“苏门二子”。

在家庭的熏陶下,苏东坡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为后来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在求学过程中,苏东坡不仅勤奋好学,还十分注重实践。

他曾拜访名师,虚心求教,汲取各家之长。

同时,他也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使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少年苏东坡的性格特点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他性格独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畏强权。

他对人生充满热情,乐观向上,即使在逆
境中也能保持积极的心态。

这些品质使他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总之,少年苏东坡凭借其深厚的家庭背景、才情初现、求学生涯以及性格特点,为他后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外音: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

苏轼带给我们无数的憧憬和享受,也带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困惑:那就是这样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从眉山小镇到名震天下,苏轼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的成才秘诀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二集《自古英才出少年》,敬请关注。

康震:苏轼的身上,他能够成功有他自身的主观的因素,也有很多客观的因素。

主观的因素是什么呢?第一,聪明。

这没办法。

问题是我们现在孩子也都挺聪明的,你得聪明到正道上。

举个例子,苏轼小时候也是上学的,(在)眉山的时候有个当地的老师叫刘巨,苏轼小时候还有其他的一些孩子们就(哗啦啦地)跟着这刘巨老师去上课,就跟我们现在上小学、上幼儿园一样,那时候苏轼还很小,大概就是六、七岁的样子,这上课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你将来考科举是要考诗这些东西,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得讲,让你写作文,老师自己先得做个示范,写首诗对不对?刘老师写了两句诗,这诗的名字叫《鹭鸶诗》,鹭鸶就是那种水鸟,这诗里边有两句写得挺好,怎么说呢?“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写的什么意思呢?不是写鹭鸶的吗?鹭鸶是水鸟,冬天的时候,这鹭鸶从水里头飞起来,打鱼的人看到了,受了惊吓,“渔人忽惊起”,这渔人受了惊吓站起身来的时候,看到了一幅景象,什么景象?“雪片逐风斜”,正是漫天大雪,这个雪片随着风走,“逐风斜”,一阵风吹过来,本来是风吹雪片的,他说是雪片逐风而去。

你看,大家能想到这个场景吧?茫茫一片的江上,大雪飘飘,挺好,很有意境了吧?老师给你出了个范文,写了一首诗。

苏轼举手发言,说先生这诗写得确实挺好,写得真不错,可是我觉得你这个雪片没有归宿,随风而去,没根,不好,我看要改它一改。

刘老师说那你打算怎么改呢?他说“(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蒹葭”是什么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就是芦苇,说“雪片落蒹葭”不是很好吗?茫茫的大雪,一片一片地纷纷扬扬地落在那一望无际的芦苇上,这芦苇在风中摇曳,雪片也在风中飘洒,彼此呼应,岂不更好?刘老师一听:你姓苏是吧?你爸是苏洵我认得。

刘老师说你说得好,我当不了你的老师。

这当然是老师谦虚的话,毕竟他是个小孩。

但是由这个小例子能看出什么啊?苏轼在很小的时候,他的这个诗才,他对于事物的描写的这种能力、这种敏锐的程度,就已经很高了,这是天赋英才,没法子,打小就聪明。

这说明你要成才底子得好,底料得高级,生就聪明。

光聪明还不行,我们知道有很多聪明人是很讨厌的,净显摆自己。

苏轼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聪明,而且气质不同凡响。

这何以见得呢?他不是后来被贬到黄州了吗?被贬到黄州之后,黄州这个地方除了长江水,没什么好看的,他弟弟苏辙去黄州探望他的时候,两个人就在黄州周围有一座山叫西山,他们到西山上去玩儿,两个人去玩,他陪他哥哥去游山玩水的时候,就想到在童年的时候,他跟他哥哥出去玩的情景,苏辙在他的回忆当中是这么说的,说我小时候,他比他哥哥就小三岁,我小时候跟在我哥哥屁股后头去玩的时候,我看到过那时候我这小哥不同凡响的风采,这是他大了以后的回忆,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苏辙《栾城集》看到有那好山好水,我哥哥就把衣襟卷起来,撩起衣襟,噌的一下就先跑上去,看见水爱,看见山也爱,要有那个好风景的地方,他半天爬不到那地儿去,到不了那地方,回到家来怅惘数日,好几天心里头就不高兴,这说明苏轼是一个什么呢?非常热爱山水的人,从小的时候就这样。

接下来写得更绝,说“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苏辙《栾城集》要是他一个人出去玩的时候,你就看他,在山石之间,在泉水的旁边,“翩然独往”,一个人很潇洒地、飘然地就去了,到那儿去怎么办呢?看见那个有花有草的地方就摘朵花下来;看到有泉水的地方就喝泉水,看到那个松子掉下来,他捡一颗松子或捡一松塔,在自然和山水之间非常逍遥地、非常潇洒地游玩,看见的人都以为是个小神仙呢。

这说明什么呢?苏轼身上有一种天然的气质,他不光聪明,而且有一种飘逸的气质和风度,这就是文人气。

这也是什么呢,与生俱来的。

所以我们得注意孩子从小的气质的培养很重要。

如果他小时候老注意你发工资,这就比较麻烦,你知道吧?他就老注意这些方面。

苏轼他从小在四川这个地方,在眉山这个地方,虽然算不上是绝佳的风景,但是此人却有着不凡的气度,这也是从小的气质,这是一种养成。

这是苏辙回忆他哥哥,这两点:一个是从小聪明,再一个是从小气质非常地好,有一种不凡的气度。

画外音:苏轼的天赋异禀确实超乎常人,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这样的禀赋,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而苏轼的成才恰恰不是恃才自傲、坐吃山空,靠的是他难得的勤奋和勇气。

尤其是在大多数人墨守成规、人云亦云之时,苏轼却总能大胆质疑、不落窠臼。

对前辈对老师的尊重不等于盲从,只有千锤百炼才能百炼成钢,才能化为自己血液里的东西。

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在对长辈的质疑中一步步前进的呢?康震:苏轼胆子非常大,勇于质疑。

就这一点我们现在很多学生都做不到。

小时候(苏轼我刚才说了)不是他也上小学吗,他上学的时候正好是宋仁宗庆历年间,我们原来讲欧阳修的时候说过,欧阳修那时候参与了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就是变法改革。

这变法改革当时“庆历新政”期间出了几个很有名的人物,像范仲淹这我不用说了,韩琦、富弼还有欧阳修,当时这个变法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我们原来也讲过叫石介。

石介当时为了歌颂这几个人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庆历盛德诗》,歌颂他们怎么怎么好的我们就不细说了。

这首诗当时流传很广,这诗是在京城写的,你想京城当时在开封,那离眉山十万八千里呢。

这么说吧,眉山相对于当时的京城,那就是一个小小的小地方,穷乡僻壤。

这诗流传到那儿,流传到那以后,苏轼的老师(他不是那个刘老师了)就拿到了这个之后就给先生们在这传着看这首诗。

苏轼当时年龄很小,几岁的孩子,他就在旁边偷偷地看,老师没给他看,他偷偷地看,他看的时候就问老师,他说这个诗里边写的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呢?老师一看挺可笑的,你问什么人?反正没你。

老师说这些人你没必要知道,你知道了也没什么用,你也不懂。

要是一般孩子遭了这个抢白之后就说那算了,不懂,老师说没用,那我是听话的孩子,我们都是三好学生,就不用问了。

苏轼没有,苏轼的原话是说:“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

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苏轼《范文正公集叙》说如果这些人都是天人,就是天上的人,神仙,我没必要知道。

如果他们都是人,我凭什么不能知道啊,我凭什么不能知道啊?老师一看,说是,他们不是神仙,他们确实是人,你有权利知道。

就告诉他了,全都告诉他了。

苏轼后来回忆说,那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当时在朝廷里边有范仲淹,有欧阳修这些正人君子,那时候我就知道。

所以后来他到京城去赶考,考科举的时候见到欧阳修,他们之间能结下很深厚的友谊,当然是忘年交了。

后来欧阳修是他的老师,这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这说明什么呢,苏轼小的时候在学习上主动性非常强,胆子很大。

敢于质疑。

你想在那个时代,老师跟学生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还不是完全平等的。

所以这能看出他在天性里边有一种主动性的这样一种个性。

咱们说在北宋的时代,其实不光是在北宋,就包括在唐宋时期,四川这个地方是“天府之国”,自成一统。

它跟中原地区不但距离远,人家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所以自古进川和出川都是走的水路,但是这也能说明四川和中原地区距离远,交通很不方便。

你想苏洵带上他的两个儿子到京城去赶考,这是对他们来讲很大的一件事情,那等于是乡巴佬进京赶考,就跟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你得见到很多大官,很多大文人。

我跟你说,苏轼虽然当时是个乡下小子,他还真不怕这个。

他父亲带着他们俩先去了成都,当时叫益州,益州的知州叫张方平,也是大文人。

见到张方平之后,有一天张方平就问苏洵,问他们的爸爸,说你们家孩子现在在看些什么书啊?苏洵就照实回答说他们打算再看一遍《汉书》、班固的《汉书》。

张方平这个人不得了,大家对他不了解,此人记忆超强。

从小家里穷买不起书净借书看,只看一遍,过目不忘,当时就能把书给人还了。

张方平听了以后很不以为然说怎么叫再看一遍《汉书》,这玩意儿看一遍就够了,没必要再看第二遍。

你说老苏能说什么呀,老苏回到家就告诉他这大儿子苏轼说,人说了,只看一遍就行了,有点看不起那意思,说这怎么还看第二遍。

苏轼说你没告诉他吗?有人还要看第三遍呢!告诉你,《汉书》我都看过三遍了。

我们知道苏轼看《汉书》是超过三遍的,这并不等于说苏轼不聪明,而是苏轼要告诉他说你聪明这不错,可是我的刻苦也是一种天才,你能刻过我吗?作为一个少年,当时苏轼还不到二十岁,这就是说他在求知的道路上,他是有勇气的。

面对权威的那种不大和谐的评价他也有自己的主张,这个很难。

我们现在一般你碰到一个学问家或者碰到一个前辈,“老师,应该怎么读书啊?怎么才能学好?”他会给你说一、说二、说三,我们一般都拿一本就记下来了。

我们现在家长带着孩子,听了各种各样数不清的杂七杂八的讲座,都说我们能让孩子学好,拿本就记就记,记完回来就告诉孩子说应该像他这么学。

苏轼不弄这个。

你看一遍就行是不是?对不起,你说我看两遍,我还看第三遍呢,而且我看这三遍是真有效果。

所以你注意,独立性的思考,不依附于权威的思考,有质疑的勇气,这是我们以前对苏轼不了解的地方。

我们总觉得苏轼很快乐,很渊博,很聪明,过目不忘。

错了,他的刻苦的精神也是异乎寻常的。

所以你看我们前面说了他聪明,他气质不同,而且他在学习上有自己的态度。

在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读书人的学习环境基本上是私塾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这样的教育未免有些刻板的地方,而少年儿童正是天真烂漫、喜爱嬉笑玩闹的时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如何让天赋异禀、敢于质疑的苏轼健康成长呢?康震:苏轼从小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好的,什么样的环境呢?雅趣并存。

既很雅致,同时又很有趣。

我们先来说一个雅的,一说这雅的,你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苏轼小时候,十二岁的时候,家里头跟他弟弟苏辙一块儿玩,在地上挖东西。

小孩,男孩,逮什么挖什么,挖呀、挖呀就挖出一块石头来了,这块石头特别地特殊,非常地光滑。

苏轼后来形容说像鱼的皮肤一样非常地滑嫩,而且是青绿色的。

用墨在上面、拿这个笔研墨、弄墨的时候,它非常地吃墨。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砚台的材料,而且它不存水,这是上好的砚。

兄弟俩把这挖出来之后给他爸爸,苏洵一看,要是我们家人的话,“干嘛呢?赶紧还不做点奥数题去?玩什么石头呢?”没有,苏洵一看这块石头说什么?说“此乃天砚也。

”什么叫“天砚”啊?那就是老天爷的,最高级的砚,上天所赐的天生的一块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