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杨修之死》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1.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
2.帮学生回忆三国故事。
三、新课学习:
(一)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 )恃才放旷( )诈败( )食讫( )
麾军( )夏侯惇( ) 潛害( )绰刀(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2)面对杨修所做的这些事,曹操各有什么表现?
(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在矛盾的冲突过程中可以看出杨修与曹操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3)复述课文。
任选其中的故事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创造性的复述。
四、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之后引入课题《杨修之死》。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8. 杨修之死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一、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二、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3、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熟悉曹操。
(二)预习要点一、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二、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
庖.()官分食讫.()佯.()惊问谮.()害麾.()军绰.()刀二、依照课文内容填空。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把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嘲笑:心中()。
原先杨修为人(),数犯曹操之忌。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
3、说明以下句子的意思。
(1)、于是寨中诸将,无不预备归计。
答:(2)、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答:(3)、人皆不晓其义。
答:4、文学常识填空: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作者是(),元末明初()。
二、探讨案五、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哪七件事?答:六、七件情形的行文可否变更,什么缘故?答:7、别离归纳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答:八、杨修身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如此说的:身故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咱们此刻看看,说杨修死于他的才气,准确不准确呢?答:九、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
从本文中你能看出他的“奸”吗?历史上的曹操也是如此的人吗?答:阅读以下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
第二天,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
操招魏延归降,延痛骂。
操令庞德出战。
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
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
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尽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
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
忽一彪军(跑撞走)至眼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
操翻身落马。
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
刺斜里(现闪跑)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18、杨修之死【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4、懂得做人要谦逊自持,完善健全人格【重点难点】1、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运用视频介绍预习案【资料链接】★【知识链接】——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知识链接】——走近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预习自学】(1)注音写字庖官()鸡肋( ) 麾军()佯惊()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 延弃弓chāo 刀()(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①适庖官进鸡汤( ) 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 ) ④丕如其意()⑤植然其言(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3)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元末明初_____________.(4)叙述顺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及相关画面)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生:(齐声答)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是的。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它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18. 杨修之死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辩证的认识曹操。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三)达标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庖.()官分食讫.()佯.()惊问谮.()害麾.()军绰.()刀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
原来杨修为人(),数犯曹操之忌。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
3、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答:(2)、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答:(3)、人皆不晓其义。
答:4、文学常识填空: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作者是(),元末明初()。
二、探究案5、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哪七件事?答:6、七件事情的行文能否变动,为什么?答:7、分别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答:8、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我们现在看看,说杨修死于他的才气,准确不准确呢?答:9、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
从本文中你能看出他的“奸”吗?历史上的曹操也是这样的人吗?答: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
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
操令庞德出战。
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
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
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
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
忽一彪军(跑撞走)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
操翻身落马。
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
刺斜里(现闪跑)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杨修之死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学年)
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杨修之死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杨修之死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临沂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 杨修之死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杨修之死》学案导学1.查找相关资料交流《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熟记罗贯中相关文学常识,交流课内内容和说出叙述顺序。
ﻫ2.辨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细致评价文中的曹操和杨修的人物形象。
ﻫ3.辨析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先学后教1、走近《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作者,名,字____,号, (朝代)小说家。
2、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时间:公元219年夏。
地点:阳平关外。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等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鸡肋.() 沉吟.( )庖.( )夏侯惇.( ) 主簿.()褒.贬( )酥.( ) 簏.()伺.( )谮.( )佯.( )曹丕.( )邺.城( )麾.( )高阜.()绰.刀( )4、翻译下列句子(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5、熟读课文,思考:杨修为什么事被杀?小组合作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曹操分别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这些故事中你了解到一个怎样的曹操?怎样的杨修?(结合课文内容)曹操:杨修:3、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当堂达标三国故事知多少1、《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因在三国鼎立、矛盾错综的环境中进行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搏击争斗,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智慧化身。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杨修之死》导学案(无解答)新人教版
18、杨修之死【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3、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4、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学习难点】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过程】环节预设:导入5分钟、朗读5分钟、独学15分钟、展示15分钟。
一、走进作者、作品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罗贯中也曾参与其中。
“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施耐庵,以师徒相称,两人一同参加位于平江(即苏州)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幕僚后离开。
由于曾与另一位吴王朱元璋为敌,在明朝成立之后,罗贯中放弃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创作《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2、《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五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3、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
辽宁省大连市第七十六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教案新人教版2.利用工具书及文下注释,说明以下词语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告,中伤。
佯装:假装。
3、小组交流文学常识①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骚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漠。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以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普遍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奇,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依照自己的生活体会,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制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斗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表达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那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偏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照,相互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烈火颂扬仁政。
②写作背景这篇课文节选的部份确实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猛烈的时候。
那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愿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机会。
但终因蜀兵踊跃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确实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整体感知课文:初读——采纳默读方式1.归纳文章内容(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通过和缘由。
(2)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用精练的语言归纳。
点拨:鸡肋事件、改修花园事仲、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语破奸心)、藏吴质事件(告发曹丕)、试才华事件(教植斩吏)、代作答教事件。
(厚葬杨修)(3)面对杨修所做的这些事,曹操各有什么表现?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2.感知文章结构第一个小故事按时刻顺序是第几个?(第7个)什么缘故用插叙?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倒叙)找出插叙叙部份并试探插叙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18《杨修之死》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5.2 杨修之死导学目标1、反复阅读课文,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典型事件;多角度地分析人物的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究杨修死因;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辩证看待历史人物。
课型现代文略读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遍:课后练中“读一读,写一写”3.词义理解:谮.害、佯.惊问、径.来告操操.方麾军。
4.形近字比较:肋胁;簿薄5.查阅相关资料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知识。
6、补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备习检测内容: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夏侯惇.()、恃.()才放旷.()、讫.()、簏()、谮.害()、绰.刀()、麾.()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肋()簿()胁()薄()3.解词:谮.害:佯.惊问:径.来告操:操方麾.军:4.作者常识填空。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小说。
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
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名本,字贯中,号,是中国章回小说的。
5.背景介绍: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
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
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说明“鸡肋”一语的含意,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
顷刻间,军心大乱。
据此,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可谓堂堂正正,无可指责──此人实在是罪有应得。
问题:平翘舌、声调易错字:庖官、惇、谮害、讫习惯性误读的字:对策:辨析,强调。
问题:学生对形近字:“肋与胁”“薄与簿”易混淆。
第18课《杨修之死》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杨修之死》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三上)doc初中语文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时:一课时课型:自学主备:李广元审核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初步了解观赏诗歌的方法,品味语言,品味意境。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习方法: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设身处地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内心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分析诗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象来抒发感情。
4、分析诗中作者如何遣词用字,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自主学习:一、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作者的相关情形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二、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散.〔〕裘.〔〕锦衾薄..〔〕〔〕冷难着.〔〕瀚.海〔〕阑.干〔〕凝.〔〕羌.笛〔〕罗幕.〔〕暮.雪〔〕掣.〔〕岑参..〔〕〔〕三、把上述词语在下面抄写两遍四、把握以下词语的含义。
白草〔〕胡天〔〕锦衾〔〕角弓〔〕控〔〕瀚海〔〕阑干〔〕惨淡〔〕掣〔〕五、熟读本诗。
六、把你在预习中的疑咨询写下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了解时代背景,检查预习。
三、各种形式朗读本诗。
1、听朗读录音,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
3、范读。
4、齐读。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1、反复品味题目,摸索题目中包含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依照第一题,我们能够把本诗分成几部分?如何划分?3、分析鉴赏。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②作者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以〝卷〞字正面突出了北风的特点: ;〝白草折〞从面突出了风的。
〝八月〞点出了,突出,〝飞〞字写雪,与字相呼应。
而〝即〞字那么突出了。
接着作者又以喻。
其中〝千树万树〞抓住雪特点,〝梨花开〞抓住了雪特点,〝忽如〞那么表达了之情。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①作者选取了哪些〝物〞?②作者借此抒发了何种情怀?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①这两句诗写的人物的动作,在友人上路后,诗人还在。
这结尾两句,言有尽而意无穷②现在次刻诗人内心怎么讲在想些什么呢?4、从本诗中再找出一句或两句你所喜爱的诗句按照上述方法赏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杨修之死课题:杨修之死课型新知预展课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识记有关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2、结合文中典型事件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分析杨修的死因(至少说出两点)4、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从文中领悟的做人道理。
学习重点:结合文中典型事件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从中领悟的做人道理。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1、背景解读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界,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有机可乘。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3、相关资料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不少成分是作者虚构的,由于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书中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
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
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作家创作意图和艺术典型的客观意义并非完全相同。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导入:追问:插叙和补叙的区别,《智取生辰纲》结尾是哪种记叙顺序?追问: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结尾曹操厚葬杨修说明什么)课后反思:。
语文:5.18《杨修之死》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5.18《杨修之死》学案教师寄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3、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助读资料曹操:魏国的首领,小说中有“奸雄”之称。
所谓“奸雄”指的是他既有雄才大略,是个大英雄,同时又非常奸诈多疑。
是三国演义中反面人物的典型形象。
这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曹操大不一样。
杨修:《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可以说是一个才子。
他字德祖,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
《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闻名洛阳,也因为才华被曹操罗致并委以主簿要职。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对照注释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
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二、细读课文,理解探究,完成下列表格三、合作探究1、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2、曹操杀杨修,是否杀得有理?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文链接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文士,当他自以为能读解曹操的心思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亡。
后人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杨修之死导学案无答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八、《杨修之死》导学稿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归纳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归纳曹操、杨修的性格二、进程与方式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②通过探讨杨修死因,培育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硕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爱好,从而酷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归纳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归纳曹操、杨修的性格五、教学难点:探讨杨修死因,培育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六、教法学法创境激情: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气氛,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讨杨修死因,培育发散思维能力。
七、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情节课上学习:探讨课文发觉问题体味反思八、教学假想:一、增强预习,先让学生依照课文后面的试探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竞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试探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增强复述,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下列问题的好坏,并分出输赢方,知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师:(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歌曲):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百年来被誉为“第一才子书”“第一部奇书”,他是我国一部断代体历史小说。
它与“情切切良夜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回肠荡气的《红楼梦》不同,那个地址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周公谨赤壁鏊兵”恢弘壮观的场面。
今天咱们就来欣赏《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的片段《杨修之死》(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师:我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背景: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愿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机会,终因蜀兵防守踊跃,难以进取。
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18 杨修之死【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归纳事件要点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归纳曹操、杨修的性格3、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4、通过探讨杨修死因,培育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五、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硕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爱好,从而酷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第一学习时刻自主预习案【利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创境激情: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气氛,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讨杨修死因,培育发散思维能力。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Ⅰ.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和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骚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漠。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以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二、知识链接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猛烈的时候。
那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愿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机会。
但终因蜀兵踊跃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确实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滔滔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重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整体感知《杨修之死》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通过和缘由,主旨是为了表现杨修的伶俐才干和“恃才放旷”的思想性格,也揭露出曹操复杂的性格:既十分阴险奸滑,又有深谋远虑。
九年级语文上册 18《杨修之死》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杨修之死》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杨修之死》出自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同属于这一单元的课文还有《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香菱学诗》。
它们题材各异,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它们都有着引人入胜地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
学习时,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3.中招考点(1)名著阅读: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情节的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阅读感受等。
(2)叙事类文章的考点:概括文章内容,赏析词句,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标题理解,结合阅读谈感受等。
4.学情分析在众多文学体裁中,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是最浓的。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一般是关注小说情节的跌宕发展和主人公的离奇命运,而对小说主旨的现实意义,人物命运是如何在情节中发展的,环境的变化对人物和情节的作用是什么,却不做任何思考。
但学生喜欢的仍然是分角色朗读和饰演小说中总结喜欢的人物。
二、学习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学生能说出作者简介及《三国演义》有关的文学常识。
2、通过快速读课文,学生能说出故事情节及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通过讨论杨修的死因,学生能说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一个活动:学生查找资料,能说出作者简介及《三国演义》有关的文学常识。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学生快速读课文,能说出故事情节及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针对目标三,设计一个活动:学生讨论杨修的死因,能说出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这首诗: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18.杨修之死快乐晨读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①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①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词,也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作者通过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上片一开始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含哲理,意境深远。
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表达出一种旷达超脱乃至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课前预学一、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_________。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封建纲常为支柱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另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和一些乐府隐语。
二、文学常识《三国演义》,原名《__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长篇_____________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整部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集中表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还塑造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作为“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小说,罗贯中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表明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三、追溯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口。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杨修之死》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8* 杨修之死谈起三国里的风云人物,我们如数家珍。
特别是曹操,大家仍然记忆犹新。
曹操是个性格很复杂的人,他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就反映了他猜忌的性格。
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他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
那么,杨修这样一个“恃才放旷”的人,数犯曹操之忌,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对于此,引起了你哪些思考?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概括典型事件,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讨杨修的死因及做人的启示。
4.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视频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庖.官(páo)夏侯惇.(dūn)鸡肋.(lèi)主簿.(bù)恃.才放旷(shì)分食讫.(qì)佯.装(yáng)心恶.之(wù)大簏.(lù)伺.察(sì)谮.害(zèn)麾.军(huī)阜.(fù)绰.刀(chāo)2.解释下列重点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
绰刀: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适,正好。
数犯曹操之忌:数,多次;忌,忌讳。
人皆不晓其意:意,意图。
丕如其言:如,遵照。
植然其言:然,认为……对。
【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18杨修之死学案新人教版
18.杨修之死学习目标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2.了解杨修的性格与他被杀之间的关系.3.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理解主题4.了解插叙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一. 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___________。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
元末明初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
经历了元末社会动乱,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明统一后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封建纲常名数为支柱的统一、安下的政治局面。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另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和一些乐府隐语。
二. 关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原名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小说,他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故事最早流传于晋代和南北朝时期,至隋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讲唱;宋代则有了专门说“三国”故事的科目和专业艺人;金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编为戏剧在舞台上演出。
罗贯中正是根据上述各类材料经过艺术再造,写成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小说,应避免把它看成历史教科书。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中,借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的鲜明的拥挤反曹的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互相衬托,表达了作者强烈遣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的思想。
三. 追溯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口,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
【学习目标】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概括典型事件,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讨杨修的死因及做人的启示。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两遍,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
庖.官( ) 夏侯惇.( ) 鸡肋.( ) 主簿.( ) 恃.才放旷( ) 分食讫.( ) 佯.装( ) 心恶.之( ) 大簏.( ) 伺.察( )
谮.害( ) 麾.军( ) 阜.( ) 绰.刀( )
2、走近作者。
3、走进作品。
【合作探究】
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2、课文围绕杨修数犯曹操之忌写了哪几件事?试着概括复述
3、找出六个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中,曹操心理反应的词语
4、课文中哪些情节是顺叙?哪些是插叙?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当堂评价】
1、听写课后生字词。
2、为文章划分层次。
【拓展提升】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七个材料的前后顺序,分析插叙与倒叙的区别课后检测】
第二课时
【自主预习】课外复述故事比赛。
【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由文中写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再结合杨修与曹操的表现,分析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用原文回答
3、结合前面所分析的,依据课文,总结归纳杨修被杀的原因
【当堂评价】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对联。
上联:处事勿学曹操阴险奸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如何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