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2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2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2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倍数关系、约数关系、因数关系等。
2.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数量关系,尤其是在分数与整数之间相互转化时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常见数量关系。
2.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1.常见数量关系的概念和运用难度较大,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2.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转化以及数量关系的综合应用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两个数的和是100,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三倍,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通过解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两个数量关系:倍数关系和和差关系。
2. 指引探究通过让学生一起解决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倍数关系、约数关系、因数关系等。
2.1 倍数关系让学生观察以下情况:1.20是10的倍数,可以写作20=2×10。
2.5、10、15、20都是5的倍数,它们分别可以写作5=5×1、10=5×2、15=5×3、20=5×4。
通过这样的举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倍数,并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2.2 约数关系让学生观察以下情况:1.10可以被1、2、5、10整除,即10的约数为1、2、5、10。
2.20可以被1、2、4、5、10、20整除,即20的约数为1、2、4、5、10、20。
通过这样的举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约数,并能够求出一个数的所有约数。
2.3 因数关系让学生观察以下情况:1.10可以分解成2×5,其中2、5是10的因数。
2.20可以分解成2×2×5,其中2、2、5是20的因数。
通过这样的举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因数,并能够分解一个数的因数。
3. 综合应用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进一步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如总量=部分量+部分量,部分量=总量-部分量,以及倍数关系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运用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理解和运用数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如总量=部分量+部分量,部分量=总量-部分量,以及倍数关系等。
2.培养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
2.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运用数量关系。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激励评价法:注重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数量关系。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如小球、小棒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量关系。
3.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数量关系。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有一天,小明有10个苹果,他给了小红3个苹果,又给了小华4个苹果,那么小明还剩下几个苹果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出总量、部分量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生活情境,如购物、做菜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这些数量关系,如总量、部分量等。
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
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
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应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2.能够熟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能够利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解决简单的数量关系问题。
4.能够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符号「<、>、=」的认识。
2.一定范围内的数的大小关系判断,例如:10和13的大小关系。
3.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解决简单的数量关系问题,例如:小明手里有10个糖果,小红手里有13个糖果,小红比小明多几个糖果?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熟练掌握符号「<、>、=」的认识。
2.运用符号「<、>、=」解决比大小的问题。
3.运用符号「<、>、=」解决简单的数量关系问题。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口算出大小关系。
•教师出示表示大小关系的符号<、>、=,说出这些符号的名称和用法。
•教师出示一些相似的数字对,问同学们哪一个更大或更小。
2. 操作练习•学生通过练习,熟悉符号<、>、=的应用。
•学生通过数量关系问题的练习,掌握符号<、>、=的应用技巧。
3. 小结•教师简单介绍本课所学内容。
•教师安排一些简单的测试题,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
4.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课相关习题。
•掌握总复习中有关内容。
•自查本课中易错点,做到知错就改。
五、板书设计符号<、>、=10 < 1313 > 1010 = 10六、教具准备数字卡片、白板笔七、教学参考1.《数学四年级下》教材;2.《四年级数学》(苏教版)教师用书;3.《数学四年级下》教师用书;4.《数学题库》。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讲述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如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些数量关系,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已经熟练掌握。
但是,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数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关系,并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关系。
2.操作教学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总结数量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图片、实物等。
2.学具准备:准备练习题、作业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买一件衣服需要多少钱?” “买两件衣服需要多少钱?” “买三件衣服需要多少钱?”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量关系。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生活场景,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向学生介绍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等数量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常见的数量关系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常见的数量关系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表达式计算相关的数值。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会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2. 会根据字母表达式计算相关的数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数量关系式的意义。
2.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速度、时间和路程,进而得出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3)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应用(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6页的例1、例2。
(2)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4. 巩固(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6页的“试一试”。
(2)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要注意理解数量关系式的意义,并能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6. 作业教材第37页的练习五。
五、板书设计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要注意理解数量关系式的意义,并能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在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环节,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字母表示,得出数量关系式。
在应用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在巩固环节,让学生完成教材的“试一试”,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意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发现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发现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初步接触数量关系。
例如,展示一个水果摊,有苹果、香蕉和橙子,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各种水果的数量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数量关系。
例如,展示一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加数、和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例如,给出一些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分析,找出数量关系。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
例如,给出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总价,找零等。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以及它们之间的运算规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之间的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2.难点:将数量关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实例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同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实例和练习题。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如苹果、小棍等,用于展示数量关系。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做菜等,让学生观察其中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都有哪些数量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运算的?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之间的数量关系,如: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乘法和除法的关系等。
同时,结合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数量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难度可以适当增加,以挑战学生的思维。
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总价?做菜时如何计算食材用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量关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3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目标1.在情境中体验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密切联系,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2.经历“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价值。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的广泛应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钻研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沟通不同数量关系式之间的联系,构建数量关系模型。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关系1.比较快慢:谁走得更快?为什么?2.理解复合单位:认识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感悟速度:路程相同,时间少的走得快;时间相同,路程多的走得快,这是为什么呢?4.速度和什么有关?5.看一看,说一说师:像这样表示每小时(或每分钟、每秒)行的路程,就叫作速度。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通过比较快慢唤醒生活经验,并基于以往的数学学习经验,自然地将路程除以时间,求得每分钟的路程来进行快慢的比较。
教师根据这样的比较,点明速度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感受速度。
并在学生观察、比较的活动过程中总结出“路程相同可以直接比时间,时间相同可以直接比路程”的比较方法,且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为什么路程相同,时间越短走得越快;为什么时间相同,路程越远走得越快”,让学生感悟出,比较快慢实际上比较的是单位时间内的路程,直指速度的本质。
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进一步理解速度的意义,感受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呈现出经验、概念相互支撑、共同生长的状态。
】二.自主探究,体验关系1.福安到厦门的路程是400千米,想一想,小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4 小时能到厦门吗?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展示交流4.怎么求路程或时间?【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三种学生作品配合课件演示进行对比。
学生在观察、计算、分析的过程中,不仅感悟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明确“为什么这个问题要用乘法(或除法)解决”让学生更清晰地明了为什么这三个量之间存在着这种关系,从而建立“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两个模型,并理清三种数量关系式模型的关联。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和的关系;减数、被减数和差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乘除法等基本运算,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运用数量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和的关系;减数、被减数和差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难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数量关系。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每小时骑6公里,问小明骑车去学校需要多少时间?引导学生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和的关系;减数、被减数和差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这些数量关系。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2小时行驶了多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继续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件衣服单价50元,买2件需要多少钱?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案)第三单元 常见的数量关系-四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案: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四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能够运用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发现和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能够运用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进行计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量关系的欲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速度、时间和路程相关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通过讲解、举例、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
3. 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通过讲解、举例、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的关系。
4. 练习与应用:设计一些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以及单价、数量和总价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合作交流情况等,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价学生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以及单价、数量和总价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常见的数量关系丨苏教版(1)
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共享(一)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并研究其数量关系式1、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介绍路程、速度的定义。
2、大自然中的速度。
3、动物界中的速度。
揭示速度的定义。
4、如果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千米/时,行驶了3小时,能到达无锡吗?探究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5、小组讨论1、汽车行驶360千米用了4小时,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时?①列式计算:②思考:为什么这样列式计算?用线段图来说明。
2、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了450千米,用了多长时间?①列式计算:3、我们发现路程、时间、速度之前还有这样的关系:速度 = 时间=汇报结果,老师小结。
(二)走进生活,认识单价、数量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实际问题,今天的研究我们就从购物开始。
(出示例题)你能很快地把题目中的条件都整理下来吗?2、请学生拿出学习单,找到“我整理”,开始吧!师巡视,指名一人写板书。
3、学习单价写法、读法追问:想一想我们是怎么求是总价的?也可以写成:总价=单价×数量。
师:看,关于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你还想到了什么?师:根据总价、数量就可以求出单价。
也就是说单价、数量和总价,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就可以求另外一个量。
(二)走进生活,找到单价、数量,并会求总价1、师:下面让我们去超市逛逛。
(课件)说说你最感兴趣的单价师:你有什么发现呢?生:单价不变,数量越多,总价也越多。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常用的数量关系,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这些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地运用数量关系,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运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数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生活实例。
2.学具:为学生准备练习题和学习工具,如计算器、纸张等。
3.教学场地:安排一个宽敞的教学场地,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呈现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让学生观察和总结这些数量关系,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
3.操练(10分钟)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数量关系。
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二、自主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总价、数量和单价之间的关系。
2.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举例说明等方法,总结出数量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类似的方法,探究路程、速度和时间以及工作效率、工作量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讲解
1.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
2.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3.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作业要求:
-请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和解答的条理性。
-家长应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并在完成后进行检查,确保作业的质量。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量关系。
四、巩固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后作业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得单价、速度的概念,把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刻=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正确把握复合单位的读写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刻=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们去解决问题。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量关系的作用,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学习的爱好。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得单价、速度的概念,把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刻=路程”这两组数量关系,正确把握复合单位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得抽象出常见的数量关系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关系1.整理信息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专门多实际问题,今天就从购物开始研究,从图中你明白了什么?你能想方法整理题中的信息吗?拿出自备本,自己试着整理。
交流,对比2种写法:12元和每支12元。
2.改写单价介绍复合单位的写法和读法。
12元/支表示什么意思?每本3元,你能用如此的复合单位表示吗?自己在自备本上改一改。
3元/支表示什么意思?3.现在通过如此一整理,你能专门快求出什么问题?如何样解答?你是如何想的?4.抽象数量关系介绍单价、数量、总价。
生活中见过如此的单价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如何发觉的?能结合上面的例子说一说吗?小结:通过运算,我们发觉,这些购物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差不多上已知商品的单价和数量,都能够用单价×数量求出总价,因此我们总结出如此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
5.丰富数量关系老师也买了一些商品,这是购物单,考考你,请你算一算、填一填。
差不多明白猕猴桃的什么?你是如何求到猕猴桃的总价的?如何求到牛肉干的单价的?你是如何得到的?如何求到牛奶的数量的?你是如何得到的?6.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发觉这3个数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只要明白其中2个量,就能够求出另外一个量。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用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用数量关系来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进行推理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数量关系的概念2. 数量关系的运用3. 实际问题的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进行推理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数量关系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数量关系。
3. 案例分析:通过几个案例,让学生了解数量关系的运用。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进行推理和计算。
5.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数量关系的概念,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数量关系进行推理和计算。
3. 学生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表现出兴趣。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实例的选择,使学生在实例中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
2.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进行推理和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是培养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对这两个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的环节中,教师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能够清晰地展示数量关系。
例如,可以选择以下案例:案例一:购物问题小明去超市买苹果,每千克苹果5元,他买了2千克的苹果,请问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出苹果的价格(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数量),然后通过乘法计算出总价(总价=单价×数量)。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2常见的数量关系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2常见的数量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道数量关系的概念,对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2.能够辨别具体物体数量关系的大小;3.学习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
二、教学重点1.知道数量关系的概念,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2.能够辨别具体物体数量关系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量关系的认知;2.能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题目:数量关系。
请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多少个同学,这是一种数量关系,同学的数量和教室里其他物品的数量之间也有数量关系。
再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门窗等,怎样才能表达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二)讲授1.数量关系的概念用简单的语言说明数量关系的概念,如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一种数量关系。
2.数量关系的分类分别介绍集合中元素的本质属性,如数量关系、大小关系、等大关系等。
3.数量关系的互换介绍两个数值的位置替换,如“换饮料换玩具”,让学生理解互换的概念。
(三)练习请学生根据教师口述的数量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并判断大小。
(四)拓展请学生想象一下,若有两个不同形状的水杯,容积相同,里面盛着的液体却有所不同,你能想出一些可以表达两杯液体数量关系的形式吗?(五)总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2.想一想,你刚学习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哪些实际生活中呢?3.学习中有哪些困难?怎样解决?五、思考与反思1.常见的哪些物品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有哪些分类?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如果没有,怎样进行巩固?3.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在教学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灵活运用数量关系呢?六、教学评估评估指标:1.对于数量关系的认知是否准确;2.是否能够有效地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评估方法:1.每节课教师可通过口头提问、板书、练习等方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估;2.教师还可结合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对学生整体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中都能积极参与。
2.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如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共同完成一个研究报告。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邀请各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单价、数量和总价,以及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3. 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五)作业小结
1. 教师布置与单价、数量、总价和路程、速度、时间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尝试解答问题。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 教师详细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单价:商品的价格,通常用货币单位表示。
- 数量:购买商品的数量。
- 总价:购买商品所花费的总金额,等于单价乘以数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 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本教学案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如购物、旅行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问题。这种导入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2 常见的数量关系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2 常见的数量关系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加减、乘除等。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数量关系,提升数学计算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3.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知识。
二、教学内容知识点一:加法的数量关系1.加法的定义: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成一个数的运算。
2.加法的性质:加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3.练习:10以内的加法口算练习;20以内的加法练习。
知识点二:减法的数量关系1.减法的定义:用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得到一个差的运算。
2.减法的性质:减法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但有被减数和减数交换的倒数公式。
3.练习:10以内的减法口算练习;20以内的减法练习。
知识点三:乘法的数量关系1.乘法的定义: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乘,得到一个积的运算。
2.乘法的性质:乘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3.练习:10以内的乘法口算练习;乘法口诀表的记忆巩固。
知识点四:除法的数量关系1.除法的定义: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得到商和余数的运算。
2.除法的性质: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
3.练习:10以内的除法口算练习;20以内的除法练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运算的特点,掌握这些运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本节课程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所学的运算方法和技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各种运算来创新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程采用“问答法”、“引导式探究法”和“活动体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介绍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产生兴趣和认识。
2.学习对于加减乘除这些数量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讲解。
3.练习通过实例,让学生通过口算、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包括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对于简单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复杂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2.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教学课件、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中的数量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和教学课件,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数量关系,如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数量关系。
3.操练(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一些有关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拓展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讲解。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数量关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3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3 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3 常见的数量关系》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包括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等。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节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但是对于复杂的数量关系还有一定的困惑。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是需要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帮助理解和掌握。
学生的学习差异较大,需要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包括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等。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2.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2.操作教学: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量关系。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操作材料,如图片、卡片等。
2.准备计算器和纸笔等学习工具。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或实物中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数量关系的含义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通过具体的实例呈现常见的数量关系,如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等。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如计算、画图等,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量关系。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材第28~32页)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两种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两种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课件。
师:同学们,请看下面的问题并口答列式。
(课件出示下面问题)
(1)每个文具盒10元,5个文具盒多少元?
(2)用50元买文具盒,每个10元,可以买多少个?
(3)用50元买了5个相同的文具盒,每个多少元?
指名让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师:你能自己列式解答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下面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对。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我们已经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
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
1.教学例2。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看图了解信息,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2题)学生仔细看图。
师: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生:钢笔的单价是每支12元,购买的数量是4支;练习本的单价是每本3元,购买的数量是5本。
师:单价每支12元可以写成“12元/支”(板书),元/支读作元每支。
你知道练习本每本3元可以怎样写、怎样读吗?
生:练习本的单价可以写成“3元/本”,元/本读作元每本。
师:根据我们获得的信息,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填写在课本第28页的表格中。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表格填写情况,给予填写正确的学生以表扬。
师:从上面的题里,你发现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总价=单价×数量。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生:如果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数量,总价÷单价=数量。
师:再想一想,如果已知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你是怎样想到的?
生:如果已知总价和数量,可以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根据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实际生活中例子都可以想到。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三个数量关系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你觉得只要记住了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的两个?根据什么知识来记其他的两个?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汇报交流,归纳小结:我们从这里的三个数量关系式可以看出,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出“总价÷单价=数量”和“总价÷数量=单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数量,思考求的是什么数量,是怎样求的,既可以巩固刚学到的量的概念,又是对这两题计算方法的分析。
接着引导寻找共同特点,归纳数量关系,在分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感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抽象的数量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例3。
师:认真阅读,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3题)
生:知道了一列和谐号列车每小时行260千米;李冬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
师:这里所说的“每小时行260千米”,“每分行200米”,都是速度,可以写成“260千米/时”“200米/分”,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米/分读作米每分。
你能根据所得信息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完成课本第29页的表格吗?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表格填写情况,给予填写正确的学生以表扬。
师:从这道题里,你发现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路程=速度×时间。
师:如果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生:如果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时间,路程÷速度=时间。
师:如果已知路程和时间,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生:如果已知路程和时间,可以求速度,路程÷时间=速度。
师:这里主要记住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的两个?根据什么知识可以从乘法的关系式想出其他的两个?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请大家把这三个数量关系式齐读一遍。
小结: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一组联系紧密的数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出“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设计意图:采用与上一例题相同的教学思路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生2:常见的数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生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总结和应用数量关系。
……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单价=数量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路程÷速度=时间
A类
从西村到东村两地相距2400米,张叔叔从西村出发去东村,每分钟行60米。
(1)出发10分钟后,他大约在什么位置?(用△在图中做标记)
(2)张叔叔8:10出发,走完一半路程时是什么时间?
(考查知识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能力要求: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小唐从家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行80米,能在上课前6分钟到达学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就要迟到3分钟,那么小唐家距离学校有多远?
(考查知识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能力要求: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2)2400÷2÷60=20(分钟)8时10分+20分=8时30分
B类:
(80×6+50×3)÷(80-50)=21(分钟)80×(21-6)=1200(米)教材习题
教材第29页“练一练”
1. (1)218元/套(2)16米/秒
2. 340×5=1700(米)
3. 325×48=15600(元)
教材第30~32页“练习五”
1. 254120403235
2.
121
×13
363
121
1573
604
×26
3624
1208
15704
248
×37
1736
744
9176
3. 88042800205029315
4. 26503645
5. 8454092906475150081
6. 285×12=3420(米)
7. 54÷18=3(本)
8. 910÷13=70(米/分)
9. 360÷8=45(元/个)
10.(1)537×16=8592(元)(2)(845-537)×13=4004(元)
11. 85×8÷10=68(千米/时)
12. 2128805065769614
13. (按行填)(1)18582712(2)24576125
14. 京沪高速铁路:264×5=1320(千米)京沪高速公路:105×12=1260(千米)
15.(1)24×8=192(个)(2)192÷24=8(时)(3)192÷8=24(个)
16. 104×24=2496(元)72×24=1728(元)
17. 115×45=5175(个)5300>5175不能打完。
18. (64+20)×135=11340(千克)
19. (26+31+24+28)×12=1308(元)
思考题: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