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小吃及民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至小吃

一、“喜神”、“喜仙”醪糟

周至县喜神醪糟罐头厂联系人:王兴会联系电话:

西安市喜神醪糟罐头周至的企业

西安市喜神醪糟罐头厂是一家专业生产醪糟系列产品的企业。其生产的“喜神”牌醪糟罐头产品是采用久负盛名的周至西关“王家醪糟”的家传秘方工艺和东北朝鲜族优质精糯米酿制而成,属纯天然食品,不加任何添加剂,保持了上等醪糟的绵正本色,多年来深受省内外广大消费者好评。该厂本着“保质量、讲信誉、上档次、创名牌”的发展思路,采用传统工艺反复提取精炼出“喜神”新一代养生养颜珍品“喜神精炼醪糟原浆。

二、洋芋糍粑

在西安这众多的小吃中,洋芋糍粑可算是最有代表性的。洋芋糍粑就是洋芋搅团,可别小瞧这搅团,当地人把它做得色、味、香、俱佳。

洋芋糍粑的制作比较讲究,原料选用粗皮、个圆的洋芋,洗净放入锅内蒸熟,再剥去外皮,然后凉温至20℃~30℃,将凉温后的熟洋芋放入石窝(当地人用花岗岩开凿的一种凹型石器)内,用锥型石夯砸,现在一般用木制的槽和“T”字形木锤来代替石窝和石夯。把洋芋砸至有很好的粘性和弹性,能不粘附石窝或木槽时即可,砸的时间越长,食用时口感越好,洋芋砸好之后待用。

这时用油呛一锅带有酸菜的酱水汤,在汤内放入适量的花椒粉、蒜泥、葱花、姜末、精盐等调料,然后将洋芋糍粑按食量多少放入汤内稍加温后连菜汤和洋芋糍粑盛入碗中,最后调上香菜、油泼辣椒、此时香味扑鼻,尤其是看到碗中的洋芋糍粑在红、黄、绿色调料的衬托下如同银色的游鱼藏头露身、隐隐蠕动。其香味浓郁,食之滑润可口,别具风味。洋芋糍粑还可以配上花椒油、芝麻油、香醋、蒜泥等蘸着吃,或者蘸白糖、蜂蜜食之。

三、周至饸饹面

每年的农历二三月份,公历三四月份,周至县家家户户几乎都做玉米饸饹面。这种面又黄又长又筋,不吃光看都要流口水。

饸饹面是粗粮细作的面食小吃。做法是:在细白的玉米面中倒入适量的淡盐水搅拌,拌到手结块为宜,然后倒入自制的饸饹机里,旋转、加热、挤压,出机后便成细长的饸饹面条。压好的面条稍凉一会即可下锅,煮熟后捞出调上浆水或醋、盐、味精、油泼辣子和臊子,就成了又香又筋的饸饹面了。

三、翠峰坨坨:

坨坨--出产在陕西周至县,最出名的是--翠峰坨坨,一种面食:将面和好比做饺子的的面要软。醒面30分钟,备葱、姜、蒜、韭菜炒熟。要有陕西吃面用的臊子,呛醋、调制酸辣汤,将面用手慢慢撕成片状,薄厚自己掌握。放些绿叶蔬菜或四季豆同煮。待面熟后出锅,浇上酸辣汤即可。

相传当年刘秀从洛阳逃亡至陕西关中时路遇一户农家,饿的难忍,疲惫不堪,这时农家有一女子发现,急忙将做午饭时用的撤面撕扯片下锅,刘秀吃后赞叹不已,登基后寻访,并赐名坨坨。

五字特点:“筋、光、薄、辣、香”

四、黑河烤鱼——黑河烤鱼山庄

五、幸福桥的粉蒸肉夹膜

六、夜市樊老二烤肉

七、纸厂路的老刘家浆水面

地址: 近郊周至县城纸厂路(农商街口)

浆水面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制作简单。面条捞、压、拉均可,沤制浆水是关键。即将新鲜芹菜、白菜等蔬菜的叶子在开水中烫过后,浸入盛有凉开水的罐中,加少量旧浆水作“引子”,封好罐口,一周左右经乳酸菌的作用即有浓酸味,并有淡淡的清香,这时浆水即可取用。做面时,将浆水舀入锅中,根据酸味的浓度酌量加入适量的清水,待煮沸后,放入葱花、香菜、盐、辣椒等调味品,若能放在冰箱中冷藏待凉,效果最佳。食用时,只需将煮熟的面条调入清凉的浆水即可。

老刘家浆水面开胃去腻、清热解暑,是盛夏绝好的风味小吃。据说其营养价值较那时尚的“朝鲜冷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周至经典小吃:

1、西街十字花园口(新商业街西口温泉坡坡上)——油茶(有杏仁等,有料)

2、四季面馆(农商街西头)——排骨面(地道)

3、老刘家浆水面——浆水面

5、东头851靠东家的——饸饹面

6、沙河桥口——油炸

7、东街菜市场中门——米面皮

8、老商业街仁义巷西头对巷口的——粉蒸肉

9、东街小学政府街路北有一家——麻花

10、夜市雷斯家——炒面

11、夜市雷斯家回民——涮牛肚

12、夜市田记炒田螺(但是好像现在没见过)

13、农商街小可以饭馆——锅盔焖土鸡

14、农商街千禧饭店——小菜、稀饭>

15、西头洋洋馍店——酸菜包子(本人超喜欢)

16、幸福桥——擀面皮(四川人那家)

17、幸福桥中间——酸辣粉、煎饼

18、幸福桥中间最北侧——炒麻什

19、幸福桥——粉蒸肉

20、仁义巷东侧对巷口——菜加馍

周至民俗(非遗)

.cn/feiwuzhi/sjbhxm.htm

一、牛斗虎

民间舞蹈《牛斗虎》源于道教圣地——楼观台脚下的楼观镇八家庄村。早年在庄东什字的井庙内的木匾上就记载着“乾隆年间八家庄耍牛斗虎”的字样,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今《牛斗虎》仍主要分布在周至县楼观镇八家庄村及周边地区。

《牛斗虎》舞蹈结构由五人组成,用竹子、麻纸、油布、颜料等材料制成老虎和牛的道具。两人舞牛头、虎头,两人演牛尾、虎尾,一人扮演牧童。《牛斗虎》的舞蹈迂回非常丰富,也很讲究,虎的动作有四大势,八小势,24个平阳势,四大势有趔虎势、搜山势、望山势和捕食势,八小势为立、卧、坐、缩、滚、上山、下山和跳涧势,24个平阳势贯穿于整个舞蹈之中,分别刻画老虎的勇武、精明和顽皮情态。牛也有犀牛望月、趔叉舔背、吃草、缩叉、挖耳等动作,将牛的稳健、壮美和朴实顽强描绘得惟妙惟肖,表现得淋漓尽致。舞斗起来,紧张激烈,近退有序,忙而不乱!真是虎有虎势,牛有牛劲,童有童趣,经过一番搏斗,劲牛取得胜利,保护了小主人。舞蹈《牛斗虎》虽然表现的是动物之间的争斗,抒发的却是劳动人民托物言志、借物寄情的思想情怀,表达的是邪不压正、正不怕邪、弱不惧强、勇于拼搏、战而能胜的思想内涵。《牛斗虎》多在夜间室外演出,表演时四周灯笼环绕,气氛冷清森肃,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节奏欢快,激烈昂扬,舒悦人志,配以松香之烟火开场。猛虎跃出迅如雷,急似风,舞曲一起,飞扬跋扈,虎威顿现,竹笛声中牧童牵牛出场,生活情趣尽现其中。牛虎争斗起来,刚柔并济,形象逼真,动作优美,栩栩如生,扣人心弦,使这源于民间的生活场景得到了极高的舞蹈艺术升华,传递出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牛斗虎是土生土长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发掘保护、抢救牛斗虎,对于丰富民间舞蹈和发展舞蹈事业都有特殊意义。

《牛斗虎》经过历史的沿革和演变,在承传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它艺术形式的有用养份,不断丰富和完善,使其粗犷、栗悍、勇猛、敏捷和智慧的基本特征保留不变。

二、周至渭旗锣鼓

渭旗锣鼓是周至县二曲镇渭旗村的传统保留节目,源远流长,俗称“威风锣鼓”,古称“击鼓刺秦”。关于“击鼓刺秦”的传说,现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来自“荆坷刺秦”的典故,据说是为了纪念不畏凶险,敢于拼搏的英雄荆坷而编排的鼓谱。另一种说法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征战,秦王每每出兵时,即击鼓助威,鼓舞士气,从而战无不胜,力挫群雄,一统中原。

据渭旗村老一辈人讲,渭旗村原名边墙号,村子分南北两头,建有关公庙一座,每逢庙会必耍社火、敲锣鼓,鼓谱带有武功风格,当时锣鼓队只有十余人。自今二十多年,阵容由原来的二三十人发展自现在二百余人,演奏技术日臻提高,服饰、器具不断更新,成为周至锣鼓的代表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