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2023年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调查报告
2023年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调查报告报告标题:2023年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2023年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了当前社会安全感的水平,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社会安全感的建议。
通过本报告的研究,希望能够提供给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的参考。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选择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的被访者。
共有1000名民众参与了本次调查。
二、社会安全感现状1. 参与者对自身个人安全感的评价:42%的被访者表示安全感较强,25%的被访者表示安全感较弱,33%的被访者表示中等安全感。
2. 存在较高安全感的因素:经济稳定(34%)、家庭关系和社交网络(28%)、法律法规保障(18%)等。
3. 存在较低安全感的因素:社会犯罪率上升(42%)、公共卫生问题(21%)、就业不稳定(15%)等。
三、社会安全感问题1. 犯罪和治安问题:民众对于犯罪和治安问题的担忧程度较高。
2. 公共卫生问题:疫情暴发以来,公共卫生问题成为了社会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社会不公问题:贫富差距、教育不公等问题也对社会安全感产生了负面影响。
4. 就业问题:就业不稳定和工作压力对社会安全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四、改善社会安全感的建议1. 加强犯罪预防和打击:通过加大法律法规的力度和治安管理工作的力度,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2. 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提升公共卫生系统的响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保障公众健康。
3. 促进社会公平: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扶助力度,减少社会不公现象。
4. 推动就业创业:加大对就业市场的政策支持,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结论:社会安全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23年仍面临一些问题。
通过本报告提出的建议,有助于改善社会安全感的现状,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会安全感的关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前言: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
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
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 在我国,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1988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的课题,这一课题在"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把"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作为其三个子课题之一;1988年和1991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安全感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安全感状况;1998年,中国公安大学的"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发现居民社会安全感不容乐观,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等人的"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重点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归属感、适应不良性上普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状况,但在尊重感的获得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和显著差异。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抗疫成为了焦点话题。
在此背景下,对于社会安全感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什么是社会安全感?简单来说,它是指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交网络、政治氛围等因素所引发的对其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预期感受。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和原因,同时探讨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会安全感。
一、社会安全感现状分析目前,许多国家的社会安全感普遍偏低。
以中国为例,2019年中国社会安全感指数为69.83分。
据搜狐新闻报道,此前世界对中国的安全评估仅为39分,相比之下中国民众对自己的安全感有明显提升。
然而,如今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却进一步降低了中国民众的安全感。
疫情带来的生命和财产的双重威胁,让不少人对未来充满担忧。
二、社会安全感原因分析1.犯罪率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犯罪率逐步上升。
高发区是一些困惑着城市居民的问题,如商场偷窃、街头抢劫、网络黑产等。
2.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无论在什么地方(例如洪水、地震、飓风)都会对人们造成威胁,增加民众的不安。
3. 政治稳定性:国家的政治稳定性对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果一国政治环境不稳定,人们会面临种种不确定性,这将使人们对自己所在的社会感到不安。
4. 经济压力:经济“裤腰带”收紧,工作的艰难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对人们产生担忧和不安。
5. 微观环境:家庭、工作、学校等人们所处的微观环境也会对个人的安全产生影响。
例如,夫妻关系不好、工作环境不友好等都会影响个人的安全感。
三、如何提升社会安全感?1.心理干预: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如地震后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并增强信心。
2. 应急处理意识: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需要保持冷静应对,同时加强应急处理意识,包括掌握一些急救知识。
3.警察和相关部门的工作:政府需要加强公安力量,在监管和打击违法犯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防止犯罪袭击。
4. 公共服务意识:改善城市治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公共服务意识,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宽广、平稳、舒适的生活环境。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现在的社会,大家的安全感似乎越来越成问题了。
别看现在街上人来人往,热闹得像过年似的,实际上很多人心里是空落落的,觉得自己好像随时可能被生活中的某些变故给打个措手不及。
你看啊,前几天新闻上报道说某个地方发生了暴力事件,几天后又有个小区发生了火灾,搞得大家都不敢轻易走夜路,甚至连在家待着都得小心翼翼。
你说这可怎么办?是不是有点像那个俗话说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一年到头,大家的生活质量虽然在提高,但安全感呢,似乎是越来越薄弱了。
我有个朋友,每次晚上回家,都会打电话给家里确认门锁好了没,说好像一不小心就能出点事。
你看,这种“过度警觉”的心态真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色。
你想,咱们平时看到什么新闻热点,不就是这类有些震撼的事件一发生,大家就开始讨论“哪里哪里又不安全了”?有时候感觉社会安全感的丧失,就像是冬天的冷风,悄悄地渗透进来,先是从心底开始冻得发凉,然后就开始让人不敢放松警惕。
你说,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把“安心”这两个字好好放在心上,不用每天提心吊胆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说到现在的社会,最大的变数就是变化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以前大家觉得自己和周围的环境相对稳定,不管是工作、家庭,还是社交,大家基本上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应该和谁交往,可现在不同了。
咱们说个简单的,今天这儿发生了个地震,明天那儿又出了个金融危机,接着就是一大堆科技公司被收购,行业变化飞快,许多传统的职业面临淘汰,甚至连自己身边的一些老朋友,今天好好的,明天就变得陌生了。
人心一变,社会安全感自然也不再那么稳固。
犯罪率也是其中一个大头儿。
虽然现在治安比以前好多了,但总有那么一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新闻刷屏。
就比如说那种连环盗窃案,或者是突如其来的校园暴力,真是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很多时候,你也不能指望周围的人都能随时保护你。
毕竟,咱们平民百姓不是那些大明星和富豪,身边的保镖随时待命。
你说,出门不带几分心眼,不是傻子又是什么呢?总不能因为怕事儿就宅在家里,结果这安全感就被困死在了自己的小窝里。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汇报人:日期:•调查背景与目的•调查方法与样本•调查结果概述目录•不同群体的安全感分析•社会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安全感提升建议•结论与展望01调查背景与目的调查背景社会背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安全感,而影响社会安全感的因素多种多样,需要深入调查分析。
政策背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高社会安全感,但实施效果如何,需要开展调查进行评估。
01通过调查了解当前社会安全感整体状况,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评估社会安全感现状02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社会安全感的主要因素,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分析影响因素03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政策建议,推动政府更好地提高社会安全感。
提出政策建议调查目的02调查方法与样本调查方法01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和线下渠道发放问卷。
02问卷内容涵盖了社会安全感的主要方面,包括个人安全、财产安全、环境安全等。
03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样本来源与特征样本来源调查样本涵盖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成年人。
样本特征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反映不同人群在社会安全感方面的差异。
03调查结果概述调查显示,公众对社会安全感的评价较为积极,总体评价为76.3分,其中60.2%的受访者表示对当前社会安全感感到“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群体的公众对总体安全感评价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评价趋势较为稳定。
总体安全感评价VS01社会治安状况是影响公众安全感受的首要因素,包括犯罪率、治安巡逻力度等。
生活环境安全感则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如食品安全、住房安全等。
网络安全感近年来逐渐成为影响公众安全感受的重要因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诈骗等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公众安全感受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治安状况、生活环境安全感和网络安全感。
020304安全感受影响因素分析当前社会安全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治安方面仍存在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生活环境方面存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网络安全方面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问题。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是指人们对社会环境的稳定性、秩序性和可预测性的感知和评估。
社会安全感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和问题,本报告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整理出以下结果:一、调查背景为了全面反映社会安全感的情况,本次调查覆盖了市区和农村地区的居民,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群体。
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0000份,有效回收问卷9500份。
二、整体安全感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对社会的整体安全感持乐观态度。
其中,市区的居民安全感稍高于农村地区。
年轻人对社会安全感更加自信,相较于年长者有更高的期待。
男性相比女性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感。
三、家庭安全感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的家庭安全感到满意。
在问卷中,受访者们普遍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社区的支持和警方及时、有效的应对能提高家庭的安全感。
四、财产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财产相对安全。
他们相信警方和相关机构能够保护公民的财产安全,并且认为自己居住的社区治安良好。
但是仍有少部分受访者对财产安全感到担忧,主要集中在城市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
五、就业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自己的就业安全感到较为满意。
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拥有稳定的工作,受雇于公共部门的受访者对就业安全感更高,而自由职业者对就业安全感较低。
六、社交安全感社交安全感是衡量社会安全感的重要指标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社交环境的安全感到满意。
他们认为社区对维护社交秩序、减少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社交网络的扩大也提升了人们的社交安全感。
七、安全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尽管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社会安全感较为满意,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部分受访者对财产安全感到担忧,建议加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治安力量。
此外,个别年长者和弱势群体对社会的治安情况持较为悲观态度,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多安全保障措施。
公众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公众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公众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一.调查出发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人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日益突出,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因此,正确地了解到居民们的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是想通过了解惠州市社会公众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社区环境,文化水平的条件下对其在社会上的自身安全感的主观感受,再根据他们感受的倾向性特征,进一步分析导致不同安全感的主客观因素,寻求提高社会安全感的途径和策略。
我们想通过本文对惠州市民众社会安全感现状调查和分析的情况,使民众和相关部门对社会安全感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来提高公众安全感。
三.调查时间:四.指导老师及成员:五.调查方法此次调查主要以随机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
具体流程为:1.自编“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问卷”,问卷内容设计包括12道选择题,其中8道为单选题,4道为多选题。
小组成员分为三组分别在不同片区进行发放,另外我们还利用微信平台发起了网上问卷,利用组员的人际关系网在网上进行调查。
2.拟写访谈提纲,通过走访,现场采访,个人交谈等方式收集不同阶层民众的看法并做好记录工作。
附调查问卷一份: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问卷1.您的性别是()A.男B.女2.您的年龄是()A.16-25B.26-35C.36-50D.50以上.3.您的学历是( )A.没有受过正式教育B.小学C.初中D.高中E.中专或技校F.大专或大学非本科G.本科H.本科以上4.您对现在的生活是否满意()A.非常满意B.满意C.不满意D.非常不满意5.您对现在社会安全感如何()A.比较安全B.不太安全C.不安全D.很不安全6.当你走在大街上你是否担心财物会被抢或被盗()A.很担心,时刻提防B.一般C.从不担心7.面对陌生人的搭讪,你会()A.毫无警惕性的搭讪B.友好回复,但时刻保持警惕C.不予理睬8.影响你安全感的原因()A.自己受过违法犯罪行为的威胁B.家里或亲朋受过违法犯罪行为的威胁C.媒体报道D.其他9.现在你认为最使你感到不安的原因是()A.与个人人身安全相关的事件(如犯罪分子流窜等)B.非典禽流感等流感疾病C.社会环境秩序混乱D.未来生活无法保障(如就业问题,收入过低等)10 .你认为最缺乏安全感的场所是()A.居住地B.学校周边C.车站D.娱乐场所11.在您看来,影响我市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A,贫富差距过大B.人际关系生疏C.民众法制观念淡漠D.警力不足E.对犯罪打击力不够F.流动人口太多G.其他12.你认为搞好社会治安,提高公众安全感应从哪方面加强()A.增强法制宣传B.加大打击犯罪力度C.提高法制人员的执法能力附访谈提纲两份:访谈提纲采访目的:1.了解校园安全事故对的主要类型。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近年来,社会安全感已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在不同的社会层面和个人生活中,人们对安全感的需求日益增长。
本文将通过调查数据和案例分析,探讨社会安全感的现状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大众对社会安全感的认知及反馈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社会安全感持有一定的担忧。
他们认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隐患无处不在。
犯罪率的增长、道德沦丧、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安全感造成了冲击。
案例1:在某大城市的市区公共场所进行的一项小样本调查中,近80%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过一些形式的侵犯或者威胁。
这些包括不文明行为、骚扰,以及诸如抢劫和诈骗等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案例2:在某乡村地区开展的另一项调查中,居民对环境安全问题表示担忧。
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违法建设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安全感。
以上案例显示,社会安全感的不足已经成为广泛存在的问题,跨越城乡与行业。
二、对社会安全感问题的原因分析1.经济压力:经济压力是导致社会安全感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当前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下,许多人面临财务问题和就业不稳定。
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失业风险增加,导致人们对个人和家庭的安全感产生担忧。
2.犯罪和治安问题:犯罪率的增长和治安问题是许多人担心的焦点。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犯罪行为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缺乏安全感使人们不敢外出,不敢依赖他人。
3.资源分配不公:资源分配的不公也给许多人带来了不安全感。
不公正的分配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增加了人们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感。
此外,严重的贫富差距也进一步削弱了人们的安全感。
三、提升社会安全感的可能途径1.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资,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减轻人们的经济压力。
通过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和适当的工资待遇,增加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收入,提升他们的安全感。
2.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增加警力和社会监控设施,提高社会治安水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幸福感。
为了了解当前社会的安全感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并整理出以下报告。
一、调查对象和数据收集我们的调查对象包括城市和农村居民,调查覆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教育程度的人群。
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0份问卷。
数据收集期间为一个月。
二、社会安全感整体状况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总体安全感满意度较高: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对社会安全感较为满意。
其中,城市居民的满意度略高于农村居民。
2. 物质安全感较强:受访者普遍认为在社会中基本享有物质保障,满足了温饱和生活需求。
3. 社交安全感有待提升:相对于物质安全感,社交安全感的满意度较低。
许多受访者感到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存在着不信任和隔阂。
4. 公共安全感存在缺失:近40%的受访者表示对公共空间的安全感不足,担心遭遇各类不良事件。
三、影响社会安全感的因素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以下因素对社会安全感具有重要影响:1. 经济状况:随着收入的增加,受访者的社会安全感也随之提高。
经济稳定与安全感密切相关。
2. 教育程度:受访者的教育程度与社会安全感呈正相关。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有能力应对各类挑战,因此安全感更高。
3. 治安状况:社会治安状况对社会安全感产生显著影响。
居住在治安较好的地区的人们通常拥有更高的安全感。
4. 社会互信:社会互信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安全感。
较高的互信度可以减少人们的不安全感。
四、改善社会安全感的建议为了提高社会的安全感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增加公共安全设施,提升治安力量的巡逻和应对能力,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管理,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加强社会信任建设:加大社会互信度的培育力度,推动公平正义,减少社会间的矛盾和隔阂,增进人们的信任感。
3. 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社会安全感。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一、引言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环境安全程度的感受和认知,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社会公众的安全感状况,我们开展了此次社会安全感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了_____份有效问卷,并对_____名受访者进行了访谈。
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区的人群,以确保调查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公众对社会治安的总体评价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治安状况较好,但仍有一定比例的人表示存在担忧。
其中,城市居民对社会治安的评价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的受访者则认为仍有改进的空间。
(二)对各类犯罪行为的担忧程度盗窃、诈骗和暴力犯罪是公众最为担忧的犯罪类型。
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诈骗成为了新的关注点。
(三)影响社会安全感的因素1、治安防控体系的完善程度受访者普遍认为,加强治安巡逻、安装监控设备等措施能够有效提升社会安全感。
2、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公正性执法部门能否及时、公正地处理案件,对公众的安全感有着重要影响。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机会不足等问题也会间接影响社会安全感。
(四)不同群体的社会安全感差异1、年龄差异老年人相对更容易感到不安全,可能与他们的身体状况和防范能力较弱有关。
2、性别差异女性在夜间出行时的安全感普遍低于男性。
(五)公众对提升社会安全感的建议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加大打击犯罪力度特别是对多发性犯罪要保持高压态势。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因贫困、失业等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当前社会治安总体状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公众对社会安全感的需求不断提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升公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二)建议1、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社会治安的投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提高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公正性。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调查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调查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公众对于社会安全感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分析。
本报告将结合相关数据和调查结果,对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二、社会安全感现状1.总体安全感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大部分公众对社会安全感持有相对较高的评价,整体安全感达到了75%。
其中,男性的安全感稍高于女性,而2030岁的年轻人对于社会安全感的评价最高,达到了80%。
这一数据表明,大多数公众认为当前社会相对稳定,安全感较高。
2.不同领域的安全感(1)物质安全感:在食品安全方面,公众的担忧较为严重,达到了60%。
此外,对于住房安全,50%的公众表示满意,但仍有40%的公众对于住房安全感到担忧。
(2)身体安全感:60%的公众对医疗机构的安全性表示担心,主要原因是医疗事故频发和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
同时,公众对于犯罪安全感相对较低,有45%的人担心个人财产被盗,40%的人担心被抢劫。
(3)信息安全感: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70%的公众表示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60%的公众对网络欺诈和钓鱼网站表示担忧。
此外,大部分公众对于社交媒体的安全感相对较低,有50%的公众表示担心个人信息被滥用。
(4)环境安全感:公众对于自然灾害的安全感相对较低,有60%的公众担忧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同时,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大部分公众对于空气质量和水质安全表示担忧,达到了70%。
三、社会安全感存在的问题1.食品安全问题突出: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时有发生,给公众的安全感带来了严重威胁。
2.医疗资源不均等:公众对医疗机构安全性的担忧主要源于医疗资源的不均等分配。
在一些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导致公众在就医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风险。
3.网络安全问题严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是指人们对社会秩序稳定、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感知和评价。
社会安全感的存在和提升,对于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社会安全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是对其现状和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社会安全感现状1. 整体安全感偏低:调查显示,部分地区和特定人群的社会安全感普遍较低,尤其是一些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村居民、低收入人群等。
2. 犯罪率较高:虽然各地的犯罪率整体有所下降,但一些刑事犯罪如盗窃、抢劫、诈骗等仍屡见不鲜,给人们的安全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人身安全隐患存在:不安全感主要体现在人身安全方面,如道路交通事故、人身伤害等防范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仍然亟待加强。
4. 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如地震、洪灾、台风等,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二、社会安全感存在的问题1. 差距问题: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安全感差距较大,一些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面临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2. 预防和救助不足:社会安全感的提升需要依靠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救助体系。
当前,社会对于安全预防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对于安全事故的救助机制还不够完善。
3. 公共安全设施不足:一些地区存在公共安全设施不足的问题,如监控、报警设施不完善,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4. 社会信任度下降:社会安全感与社会信任度密切相关。
当前,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人们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恐慌心理,进而影响了社会安全感的形成和提升。
三、解决社会安全感问题的建议1. 加大经济投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经济支持,提升其生活水平和安全保障。
2.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安全事故的救助和救援,提高公众对应急处理的认知和能力。
3. 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加大对公共安全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社会安全感。
4. 增强社会信任度:加大社会信任度的宣传和培育力度,提高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和对社会的认同感。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是指个人对社会和环境的安全程度的感知和评价。
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等方面。
本报告旨在调查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并通过数据和实例来扩展和深入分析这一问题。
首先,通过对大量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当前社会安全感普遍较低。
许多人认为社会治安状况不佳,个人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例如,在经济不稳定和社会动荡时期,犯罪率通常上升,导致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增加。
此外,人们对道路安全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表现出相似的担忧。
然而,社会安全感不仅仅受到实际犯罪率的影响,还受到媒体报道和信息传播的影响。
媒体通常以负面事件和危险信息为主题,这使得人们对社会的看法更加消极。
虽然犯罪率可能下降,但媒体报道的负面事件往往引起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担忧。
此外,社会安全感还受到经济状况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当人们面临经济困难时,他们可能感到社会安全感受到威胁。
相反,当社会福利政策完善并能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时,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通常会提高。
在深入分析社会安全感问题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差异。
例如,年长者和妇女通常比年轻人和男性对社会安全感更加关注。
这是因为他们可能更加脆弱,更容易成为犯罪的目标。
此外,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安全感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原因,可能存在更高的安全风险,因此人们对社会安全感持怀疑态度。
要提高社会安全感,我们需要综合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强社会治安工作,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警力的部署和响应能力,以保护人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其次,媒体和社会组织应负起责任,传播正面的社会信息,减少消极信息的传播。
此外,改善经济状况和社会福利政策也是提高社会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最后,个人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
总结起来,社会安全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和综合措施,我们可以提高社会安全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引言社会安全感是指个人或群体对社会环境的感知,以及对自身和财产安全的信心和保障感。
社会安全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社会安全感的现状以及造成此现状的原因。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共有500名受访者参与了调查。
问卷中包含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安全感的问题,包括个人对社会安全感的评价、对犯罪率的感知、对警察力量的满意度等。
调查结果社会安全感评价在对个人社会安全感进行评价的问题中,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社会的安全感较高,有35%的受访者表示安全感一般,有20%的受访者对社会的安全感较低。
犯罪率感知在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受访者对犯罪率的感知。
结果显示,有60%的受访者认为犯罪率在过去五年内有所上升,有20%的受访者认为犯罪率保持稳定,有10%的受访者认为犯罪率有所下降,还有10%的受访者对此表示不确定。
对警察力量的满意度我们还调查了受访者对警察力量的满意度。
结果显示,有30%的受访者对警察力量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有50%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有10%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还有10%的受访者对此表示不确定。
原因分析经济不稳定经济因素是社会安全感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长期的经济不稳定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造成贫困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经济不稳定还可能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使人们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安全感。
媒体报道媒体对犯罪事件的报道也对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媒体通常更倾向于报道犯罪事件,这会给人们造成一种犯罪普遍性的错觉。
人们通过媒体了解到的犯罪事件数量越多,他们对社会的安全感就越低。
社会不公平社会不公平也是社会安全感较低的一个原因。
当人们感到社会对待不公平时,他们会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安全感。
例如,贫困人口可能会感到社会对他们的支持不足,缺乏应有的安全保障。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调研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原因现状安全感社会201X年7月1日至27日,中国石油大学信控院5位学生在青岛市黄岛区进行了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缘由的调查。
事故频出,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安全感。
最近几个月以来,在全国各地纷纭出现暴力事件,老百姓通过新闻媒体等方式愈来愈关心社会的安全的题目,每次看到此类新闻报导时,心情一下沉重,忽然发现不管在社会的甚么场合,都可能会有危险。
社会安全感的定义。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以为安全感是一种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本次调查由采用发放500份问卷答题,200份网上答题和对一些社会群体的采访组成,内容包括职业,年龄和对当地的政府部分对治安工作是不是满意,哪些地方轻易发生危险等15道选择题;被采访者包括小区居民,在校大学生,职员,个体户,初中生,政府工作职员,执勤人民警察,服务员等等,年龄从14岁到60岁不等。
从最后调查整体结果来看,50岁以上的人,对此刻的现状满意,18岁到50岁之间的人对当前的现状表示担心;18岁以下的人对此类事件关心较少;而社会安全感的缘由大多是通过电视,网络对事件的报导,还有小部份人经历过失窃或安全事故。
采访实记:执勤人民警察:最近这段时间暴力事件比较多,群众在公共场合需多留意自己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特别是火车站,汽车站,公交车和人群聚集较多的地方。
在校大学生:常常在网上看到公交车上纵火或火车站砍人事件的报导,很难受,希看人民警察要及时处理,社会也要留意。
个体户:我比较忙,看电视的时间少,但是之前的钱包被偷过,出门在外还是要谨慎啊。
小区居民:小区里前两天有家人被偷了,报案了,现在都没结果,估计找不到了。
初中生:我不知道这些事,只是在电视看见过。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不同地区的治安状况存在差异,导致 居民安全感评价也存在差异。治安状 况较差的地区居民安全感相对较低。
不同群体的安全感差异
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社会安全感评价存在差异,年轻人相 对老年人更加乐观。
01
职业差异
从事不同职业的居民对社会安全感评价 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从事稳定职业 的居民安全感更高。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社会安全感总体状况
根据调查数据,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感到安全,但 仍有部分地区和群体存在安全隐患。
公共安全设施
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
ABCD
治安状况
近年来,治安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盗窃、诈骗 等案件仍时有发生。
社会信任度
受访者普遍认为社会信任度较高,但部分群体间 存在信任危机。
02
03
教育程度差异
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对社会安全感评 价更高,他们具备更强的自我保护意 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05
社会安全感问题分析
社会治安问题分析
总结词
社会治安问题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不容 忽视,涉及犯罪率、治安状况等方面。
VS
详细描述
社会治安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财 产安全,是影响社会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 一。犯罪率的高低、治安状况的好坏,都 对社会安全感产生直接影响。
推动学术界对社会安全感 的研究。
02
社会安全感的概念和重要性
社会安全感的定义
社会安全感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 中所感受到的安全程度,包括对人身 安全、财产安全、生活稳定以及社会 秩序等方面的认知和感受。
社会安全感是社会成员个体安全感的 集合,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安全状况和 民众的普遍心态。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人们对安全感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而当代社会的安全感现状却不容乐观。
这篇文档将对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其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报告。
一、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1. 个人安全感现代人对安全感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规模化的社会事件,如恐怖袭击、车祸、疫情等,都对人们的安全感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许多人认为,从各个方面来看,个人安全感都在逐步下降。
2. 社会安全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安全问题也成了公共关注的焦点。
秩序混乱、思维混乱、社会矛盾频发、不安全感日益严重等问题,都影响了社会的安全感和信心。
3. 政府安全感尽管各种安全问题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但政府对于社会的安全保障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创新。
加强防治工作,提高治理水平,保护国家安全,加强社会治理,加强社会管理等多项措施都改善了政府在公民心中的安全感。
二、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原因分析1. 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安全感的不足主要是源自社会矛盾、经济不平等等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提升。
但经济发展过快,过度的社会竞争和压力也常常导致许多不安全的问题,如社会失调、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扩大等。
2. 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极高,各种人迹罕至的居所,不安全因素也不容忽视。
另外,城市不良因素如犯罪、抢劫、生活品质低劣等也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3. 社会问题日益增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
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多,比如教育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都削弱了人们的安全感。
4. 科技进步对人们的影响如今,科技带来的便利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社交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盗窃等问题都使人们感到不安全,同时也增加了家庭和个人的压力。
三、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的改善方向1. 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安全问题的综合防范,致力于社会安全问题的解决。
义乌社会安全感状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02
调查结果概述
调查样本及分布
本次调查选取了义乌市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不同群 体的居民作为样本,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调查样本分布广泛,涵盖了城市和农村地区,以及不同社会 经济背景的人群。
安全感指数及分类
通过收集和分析调查数据,我们计算出了义乌社会的安全 感指数,该指数反映了居民对个人和社会的安全感知和评 价。
就业机会
一个地区的就业机会越多,人们的安全感越高。因为良 好的就业机会可以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可以让 人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生活价值。
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高物价会 让人们感到生活压力增大,从而降低安全感。
社会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
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安全感。一 个地区的治安状况越好,人们的安全感越高 。
。
06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及亮点
义乌社会安全感整体较高,达 到85%以上的满意度。
义乌市民对政府治安工作评价 较高,90%以上的市民认为义 乌治安良好。
调查发现,义乌市区的交通秩 序、环境卫生等方面得到了市 民的广泛认可。
市民对医疗保障和公共安全的 满意度较高,认为这些方面得 到了较好的保障。
研究不足与展望
根据安全感指数,我们将调查结果分为高安全感、中安全 感、低安全感三个类别,以便于分析不同人群的安全感状 况。
主要调查结果概述
调查结果显示,义乌社会的整体安全感指数较高 ,大多数居民对个人和社会的安全状况感到较为 满意。
中安全感群体则相对较为分散,涵盖了不同年龄 、性别、职业和收入水平的人群,这些人群对个 人和社会的安全状况评价一般。
定发展。
调查范围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一、社会实践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经济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人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日益突出。
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
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
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第一,认为安全感是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其本身的社会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地了解到居民们的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实践内容1、调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问题的建议。
2、调查的对象:均安镇各村委的居民3、调查的时间:2013年7月24日至8月 17日4、调查的地点:山东省聊城市冠县5、调查的方法:主要采取电话访问形式,辅以走访调查。
6、被访者基本情况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21%,女性占79%从调查对象年龄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
其中:12-30岁占65%,31-55岁占28%,56-70岁占7%。
三、社会实践结果1、调查概况关于所在社区治安状况的总体评价,在对问题“您举得您所在小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社会秩序如何?”的回答中,认为小区治安“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是22.6%和45.5%,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只有4.5% 和0.9%,另有26.1%的人认为“一般”。
在此问题上,这次的调查结果与1998年“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安感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居民认为社会秩序“很好”和“比较好”的比明显高于上述两次调查,而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比例相对低许多。
在对于安全感的测量方面,对于问题:“是否敢于深夜在自己住区附近单独一人行走?”的回答中,夜间敢于在社区内走路的比例高达73.4%敢于在其他地方行走的比例达到49.4%。
这次结果与98年的全国调查中相比,下降了8.3%。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案件类型及所占比例为:侵犯财产案件46.3%,暴力伤害案件42.9%,扰乱公共秩序9.5%,其它1.4%。
可见“侵犯财产性案件”对居民影响最大,也由此可以看出居民们对个人财产的重视程度最高。
在居住小区的管理方式上,“有保安”的小区居民对小区的安全评价远远高于“无保安”的小区。
在问及“在您居住的社区能否看到社区民警”时,有15.9%的受访者回答“经常见到”,有40.1%的受访者回答“偶尔见到”,有45%的群众回答“从未见过”。
在“近三个月,您及您的家人有没有遭受过入室盗窃的侵害?”的问题上,97.8%的受访者选择“没有”,2.2%的受访者选择“有”。
当“受到不法侵害时,你会不会选择报案?”的问题上,87%的受访者选择“报案”,12%的受访者选择“看情况再说”,选择不报案的占1%。
2、不同群体的安全感(1)、男性的安全感高于女性男性安全感为94.5%,女性为92.8%,男性比女性高1.7个百分点。
(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 18—25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安全感最低,为87%。
(3)、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安全感高调查表明,受访者的安全感与其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关系,受访者教育程度越高其安全感就越高,相反,则越低。
3、影响受访者的安全感的因素(1)流动人口在对问题“您认为什么是影响社会安全的最大原因?”的问题时,63.6%的受访者回答“流动人口太多”,受访者普遍认为流动人口与外来工的数量太多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由此可以看出受访者对有关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存在普遍的不满。
(2)治安案件根据从各个受访者得到的意见可以看出,所居住的社区内是否发生过治安案件对于受访者对小区安全的评价以及他们自身的安全感也有明显的影响。
没有发生过刑事或者治安案件的社区的受访者对于其居住社区的安全评价明显比有发生过的社区的评价明显高一些。
(3)警力不足受访者普遍认为所在社区的警力严重不足,受访者认为公安人员对该地区的管理力度不够,认为公安人员的日常巡察的职责执行得不够、对犯罪的打击度不够。
四、社会实践结论或体会在21世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又处于由传统向现代之转型,群众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既来自于对社会安全状况的判断,同时也必然来自于对消费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空间因素的判断。
1、维护政治安全要自觉服从和维护党的领导,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府要搞好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教育,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广大群众,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对待敌对势力和错误思潮要保持高度警觉,站稳立场,坚决斗争。
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坚决封堵、几时删除有害信息。
2、维护社会安全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数量增多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建议政府和其它公共部门应该始终把维护社会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积极把各种纠纷矛盾化解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
同时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切实解决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篇二: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前言: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
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
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在我国,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1988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的课题,这一课题在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把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作为其三个子课题之一;1988年和1991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安全感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安全感状况;1998年,中国公安大学的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发现居民社会安全感不容乐观,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等人的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重点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归属感、适应不良性上普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状况,但在尊重感的获得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和显著差异。
一、调查基本内容1、调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建议。
2、调查的对象:***的公民3、调查的时间:2012年8月17日至2012年8月20日4、调查的地点:各商店、政府办公处、学校、工地办公室、广场5、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6、被访者基本情况:从调查对象性别上看:男性占63%,女性占37%从调查对象年龄上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
其中12-30占53%,31-55占38%,56-70占9%二、调查结果1、调查概况:关于对所居住地的地方治安的总体评价,在对问题:“您认为你所居住的地方治安好吗?”的回答中,认为“非常安全”和“安全”分别是7%和44%,认为“一般”的为32%,认为“不安全”和“很不安全”分别为15%和2%。
关于安全感测量方面,对于问题:“您认为晚上独自一人出去安全吗?”的回答中,觉得安全的敢肚独自一人出去的占75%,明显对社会的放心程度比较大。
对于影响社会安全感的因素中,影想社会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我所调查的几个因素中.“地区治安问题”18.75%“就业问题”14.58%“媒体的社会报告问题”6.25%“物品价格问题”16.17 %“食品安全问题”31.25%“看病难问题”12.5%,还有0.5%其他原因如贫富差距的、社会稳定、和个人情感问题等。
同时对于社会上不安定因素方面,“您觉得社会上不安定因素多吗?有没有影响到您的生活?”的问题,“多,暂时没有影响到我的生活”43.3% “多,让我很担心,受影响”16.67%“不多,属于正常现象”33.33% “不多,但是影响很大”6.67%。
说明社会稳定性还是很不错的。
在问及“您信任公安及相关社会保卫人员吗?”完全信任,很有作用10%有时信任,看具体的事70% 不信任,作用不大5% 这不是信不信任的问题15%2、不同群体的安全感(1) 男性的安全感高于女性男性安全感为94%女性为92%(2)青年人的安全感较高18-25岁年龄段群众的安全感为96%,56-70岁年龄段群众的安全感为89%三、我的结论在21世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突出统筹发展探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新机制。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立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政府对稳定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紧紧依靠群众,逐步建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