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2)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口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北京市大峪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大峪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
西州平,归乡里。
”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
《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
《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
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
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
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
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
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
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
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
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成都2024-2025学年度(上)2027届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23题,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有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材料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
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 人教版 (含答案)
高一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人教版 (含答案)一、选择题1. 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与其他三个不同?A. 春暖花开B. 井底之蛙C. 一箭双雕D. 开门见山答案:B2. 下面哪个句子中没有语病?A. 你好,我不是来晚的。
B. 星期天我们去了长城。
C. 她是我认识的那个人。
D. 上了初中,作业比以前多了。
答案:C二、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比喻?答: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点明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使文字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 请举一个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我喜欢古人所说的"时光荏苒,物是人非"这句句子。
它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让人感叹光阴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性。
三、阅读理解请参考附件中的阅读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 从文中可以了解到的人物的特点是什么?答:根据文中描述,该人物勇敢、聪明、有责任感,并且乐于助人。
2.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答: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作文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下面两个题目中的一个进行写作:1. 描述你最难忘的一本书,并说明理由。
2. 谈谈你对友情的理解。
答:我选择题目1进行写作。
我最难忘的一本书是《小王子》,这本书通过一个小王子的冒险故事,讲述了关于爱、友情、责任等主题。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并且带给了我许多启示和感悟。
这本书的精彩故事和深刻思想使它成为我永远难以忘怀的一本书。
以上是本次期中考试试卷的文档,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祝你考试顺利!。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3套)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3套)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XXX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气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本。
这些资本包括国家价值寻求、社会理念、宗教崇奉、品德规范,还包括风俗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财产的开展水平密切相干。
文化软气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中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气力完成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气力的力量施展阐发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
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合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王昌龄的《诗格》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文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
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不可一向言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
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
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重要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
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
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
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
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
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
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
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
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
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
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
巴楚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高一年级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2页。
要求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前,请先在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
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认为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他的“诗画一律”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2023年河北省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
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至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赛罗》的演出,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在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
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献出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正直的奥赛罗中了奸计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审美的享受即”悲剧快感"呢?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之所以能产生美感的解释: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却会产生一种快感”;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与“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是,“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
第一、二两点讲的是普遍性艺术规律,并不仅限于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点,它所讲的正是悲剧美感的问题。
这里说,看悲剧会引发我们的悲悯和恐惧之情,并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又说对这些情感进行“体验”,从中得到快感。
“疏泄”本是古希腊的一种医疗手段,就是把体内可能导致病变的郁积之物疏导。
陕西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2(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下学期陕西省中职学校高一语文教学质量期中监测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复辟(bì)妥(tuǒ)协倔强(jiàng)兵不血(xuè)刃B.赓(gēng)续功勋(xūn)得逞(chěng)风雨如晦(huì)C.不朽(xiǔ)寄予(yǔ)旗帜(zhì)昂(áng)首阔步D.殷(yīn)切劫难(nàn)磅(pāng)礴矢(shī)志不渝2.下列各项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A.轮翻撕毁海外侨胞开天霹地B.过渡锤炼充分发挥发愤图强C.统筹彪炳总揽全局锐意进取D.气概铭记以史为鉴颐指气使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1)我是从前过老爷的下人。
(2)如果你觉得心里有,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3)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很不好。
A.侍奉委屈情况B.伺候委屈境况C.侍奉委曲情况D.伺候委曲境况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20 世纪40年代后期,在国家命运生死攸关的大抉择背景下,费孝通以自己实地调查成果,为学生们讲授“乡村社会学”,课余留存的文字便成了《乡土中国》。
C.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D.今日,幸福苑社区和万里学院团委邀请了经历过峥嵘岁月的老红军、老党员,暑期与社区的学生一起重温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B.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儿多远?”C.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多么来之不易!D.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学校: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
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
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
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
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
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
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
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
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
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
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
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
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
2024年福建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2024年福建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前四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说“木叶”》的开头,从屈原到谢庄、到陆厥、到王褒,木叶飘然,何以成诗?何以诗性洋溢?如此,洞庭木叶便缠绕着我的思绪,为什么“木叶”与洞庭波,成为屈原心中秋日自然景观的代表?为什么是“木叶”而不是“树叶”?为什么“木叶”成为《九歌》之始?为什么林庚先生能用诗的语言论屈原?“木叶”不就是“树叶”吗?为什么屈原和后来的诗人们,甚少写为“树叶”?这一切,使我激动并牵动着我的心思、目光。
2011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其中有《说“木叶”》,我从书店购得,如获至宝。
我可以慢慢地读先生的作品了,可以品味着先生的文字去读了。
我的惊讶是:形象思维的某种后果——出人意料的语言的诞生——林庚先生告诉我们,它既是一种“大胆地发挥创造性”,也是一种“冒险”。
也就是说,别树一帜的形象思维,多数人不识其妙的诗的语言的创造,是一种“冒险”的事业。
何险之有?言他人所未言?思他人所不思?然,又不尽然。
诗人中有追求奇险怪僻生涩者,为新而“新”,被读者遗弃。
但“无边落木萧萧下”,却至今不朽。
不言“树叶”而言“木叶”“落木”,其中有一个跨越:由树而木,或认为树与木同为一义,有“树木”之名在;然而,当诗人在写秋风落叶环境中的或者飘摇,或者飘零,或者软软的叶的性状时,均不用“树”而用“木”,均不用“树叶”而用“木叶”“落木”;木从树木中分离出来,删去冗繁,木变得简单、兀立、有质感,由此可知,“木叶”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形象思维的产物,它经历了诗人的“思”哲学意义上的“思”——“在思中,存在成为语言。
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人,诗意地安居》)。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
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
诗歌则不然。
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
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
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
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
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
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
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
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阳光从很高的地方倾泻下来,我独自坐在草地上,望着那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
我的童年是在这片麦田边度过的,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麦田里捉迷藏,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看着那一片片麦浪随风摇曳。
夏天,麦田里的蝴蝶翩翩起舞,吸引着我们追逐嬉戏;秋天,麦穗金黄,我们便跟着大人一起收割,体验着丰收的喜悦。
那些日子,我们从未想过未来,只知道快乐地活在当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长大,离开了这片熟悉的麦田。
各自奔赴了不同的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
每当节假日,我们都会回到这里,寻找那逝去的童年时光。
如今,我独自一人来到这里,看着那一片片麦田,心中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陪伴我成长的小伙伴们。
他们如今都过得怎么样呢?是否也像我一样,时常想起那些美好的回忆?【乙】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和小伙伴们已经毕业多年。
各自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
然而,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始终没有忘记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每当我们聚会时,总会聊起那些在麦田里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相互陪伴,共同成长,一起度过了无数难忘的时光。
而如今,我们各自为了生活而忙碌,那些美好的回忆似乎已经渐渐淡去。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得知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我的一个好朋友因为一场意外,永远地离开了我。
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麦田边的夏天,我们一起嬉戏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我意识到,那些美好的时光是多么珍贵,我们不应该忘记它们。
于是,我决定用文字记录下那些美好的回忆,让它们永远留在心中。
我希望,当我再次回到麦田边时,能够找到那些曾经的欢笑,感受到那份纯真的友谊。
阅读上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作者坐在草地上,看着那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心情忧伤,是因为离开家乡多年。
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
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
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
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
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
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黄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
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
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
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
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melody)”,舞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
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舞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在生灵方面,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
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
我们可以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
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
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
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必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
这也是诗与乐的一个重要的分别。
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
音乐只有纯形式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
这个分别最重要。
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
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留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现代人做诗文,不应该学周诰殷盘那样信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
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
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更为精妙,更有剪栽。
语言是情思的结晶。
诗的语言亦应与常言有别。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学年 语文试卷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学年语文试卷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课内知识考查(每题2分,12小题共计24分)1.下列各项对划线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食野之苹苹:青草②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洲B.①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②如今有谁堪摘?堪:可以,能够。
D.①弦弦掩抑声声思思:悲伤②赢得仓皇北顾顾:回头望2.下列各项对划线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契阔谈讌契阔:久别重逢②落木:落叶B.①户庭无尘杂尘杂:灰尘杂物②最难将息将息:养息,休息②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蓝色单衣,唐代地方官员的服色D.①虚室有余闲虚室:静室。
潦倒:漂泊沦落3.下列各项中对划线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悠:从容自然的样子②水澹澹兮生烟澹澹:水波平静的样子B.①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内心悲伤的样子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叫的声音C.①云青青兮欲雨青青:黑沉沉的样子②凄凄惨惨戚戚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D.②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形容风声4.下列各项划线的词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B.①低眉信手续续弹,C.①势拔五岳掩赤城②出类拔萃5.下列各项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满座重闻皆掩泣②座中泣下谁最多B.①我从去年辞帝京②莫辞更坐弹一曲C.①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②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①秧根未牢莳未匝②绕树三匝,何枝可依?6.下列各项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未若柳絮因风起C.①忽魂悸以魄动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D.①为君翻作《琵琶行》②初为《霓裳》后《六幺》7.下列选项中全为通假字一项是()①契阔谈讌②樯橹灰飞烟灭③曲终收拨当心画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⑤列缺霹雳,丘峦崩摧⑥一尊还酹江月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⑤⑥8.下列各项两句中划线的词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B.C.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D.①乌鹊南飞②浔阳江头夜送客9.下列各项中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②渌水荡漾清猿啼B.①失向来之烟霞②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C.①整顿衣裳起敛容②梦啼妆泪红阑干D.①赢得仓皇北顾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10.下列各项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A.①唯有杜康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B.①身登青云梯②主人下马客在船C.①一夜飞度镜湖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150分钟完卷,总分15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4分,其中1—6题每题3分,第7题6分)1、选出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奇葩pǐ谛听dì笨拙zhuō倾轧yàB、愠色yùn 惬意qiè梦魇yè恫吓dòngC、押解jiè舆论yù浸渍zì怯懦quèD、氛围fēn 谙熟ān 仳离pǐ吮吸shǔn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滥竽充数遐思迩想自渐形秽怨天尤人B、励精图治众目睽睽委曲求全各行其是C、语重心长因地制宜层峦叠嶂长篇累渎D、百无聊赖诩诩如生明辩是非众口烁金3、选出下面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A、凭你现在的实力,如果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一定独占鳌头。
B、她为人坦诚,贻笑大方,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C、一边是家庭,一边是事业,弄得人真有点进退维谷。
D、王老师画梅花,师花自然,不落窠臼,自成一家。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和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今年农业增产任务。
⑵——那里自然条件极端恶劣,垦队员还是在那里开垦了万亩良田。
⑶山崖下——聚集了很多马。
⑷殖民主义者掠夺,扩张的野心绝对没有——的。
A、切实尽管已经界限B、确实不管已经界线C、确实尽管曾经界线D、切实不管曾经界限5、下列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A、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如“金就砺就利”,(《荀子·劝学》)现专指黄金。
B、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知道。
C、你说她是谁呀,小福子?D、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6、下列作家、作品、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俄国——小说B、《羊脂球》——莫泊桑——英国——戏剧C、《北京人》——老舍——现代——小说D、《林家铺子》——茅盾——现代——小说7、在横线上填写诗句或熟语。
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⑵————————,行必果。
⑶勿以善小而不为,————————。
(《论语》)⑷无可奈何花落去,————————。
(《浣溪沙》)⑸写出两句能体现孔子主张和智慧的名言。
二、阅读。
(共66分)阅读下面各个段落,然后完成文后的题目。
(一)(12分)最棒的玉米常成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她在屋子的后面种了一大片玉米。
眼看着收获的日子一天天近了。
一天,一个颗粒饱满guǒ着几层绿外衣的玉米说道:“收获那天,老婆婆肯定先摘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棒的玉米!”周围的玉米也随声附和地称赞着。
收获那天,老婆婆只看了看那个最棒的玉米,并没把它摘走。
:“老婆婆可能眼神不大好,没注意到我。
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的。
”那个很棒的玉米自我安慰着。
第二天,老婆婆又唱着快乐的歌儿收走了其它的玉米,可惟独没有摘这个玉米。
“明天,婆婆一定会把我摘走的!”棒玉米仍然自我安着。
第三天,第四天,老婆婆没有来,从这以后的好多天,老婆婆也没有来过,棒玉米被摘走的希望越来越miǎo茫……直到一个漆黑的雨夜,棒玉米才突然感悟到:“我总认为自己是今年最好的玉米,我对自己的估量太高了。
其实,我是今年最差的玉米,连老婆婆也不要我了。
白天我顶着烈日,原本饱满而又排列整齐的颗粒变得干biě坚硬,整个身体像要炸裂一般。
夜晚,我又要和风雨搏斗,眼看躯体快要腐烂,我真是自作自受啊!”他绝望,他悲痛,他甚至想自行了断,在这个暴?鐉hòu雨的夜晚永远地消失掉……不知不觉,一缕柔和的阳光照在玉米棒的脸上,他抬起头来,睁开眼睛,一下就看到了站在他面前的老婆婆。
老婆婆也用一种柔和和眼光瞧着它,自言自语道:“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他的种子明年一定比他今年长得好呦!”这时,棒玉米才明白老婆婆为什么不摘走他的原因。
正当他想着的时候,这个获此殊荣的棒玉米被老婆婆轻轻地摘了下来……相信自己,———————————————————————。
8、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2分)9、“这时,棒玉米才明白老婆婆为什么不摘走他的原因。
”你认为老婆婆不摘走这只棒玉米的原因是什么?(3分)10、在文末划横线处填上一句话。
要使前后文意相通。
(3分)11、你有没有棒玉米的毛病?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4分)(二)纳米技术(共12分)①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一门崭新的学科——纳米技术诞生了,纳米科技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纳米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常规材料的基本颗粒的直径小到几微米大到几毫米,包含十几亿个原子。
而纳米材料的基本颗粒的直径不到100纳米(1纳米=10-9米),包含的原子顶多顶多几万个。
一个直径3纳米的原子团包含大约900个原子,几乎是英文里一个句点的百万分这一,这个比例相当于一条30米长的帆船跟整个地球的比例。
②近十年来科学技术一直沿着“自上而下”的微型化过程发展。
而纳米科学家相信“自下而上”的途径,他们从原子、分子开始组装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
纳米科学家突破传统观念的限制,深入到物质内部按人们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组装具有特定功能的成品。
这必将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和人类自身。
③如此细微的材料,纳米科学家用什么来观察研究呢?他们手中有当今最先进的显微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STM是IBM公司苏黎士研究所的宾尼格的罗尔于1981年发明的,他们因此共同获得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借助STM人们可以在真空、大气或液体中对样品进行原子级分辨率的无损观测。
④STM可以实时测量物体表面的实空间三维图像。
对平行和垂直于表面方向的测量分辨率分别为0.1纳米和0.01纳米。
这将会实现人类长期追求的直接观察真面目的愿望。
STM还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如刻划纳米极微细线条,长期共存移动原子等实际操作。
因此,STM已成为研究纳米科学技术的主要工具。
⑤纳米科学将深入揭示物质在纳米空间的物理过程和物理表征。
它以纳米固体为研究对象,对若干很重要物理问题进行研究,如结构的奇异性,鲜为人知的光学特质、特殊的导电机理、量子尺度效应、小尺寸界面效应、量子隧道效应和库仓阻塞效应等。
这些问题明朗化将对开发物质潜在信息和结构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
总之,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⑥美国IBM公司首席科学家阿莫特朗说:“正如70年代微电子技术引发了信息革命一样,纳米科学技术将成为下一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
”12、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STM实时测量物体地,垂直于表面方向的测量分辨率低于平行于表面方向的测量分辨率。
B、纳米空间指以纳米为度量单位的原子级微观世界。
C、纳米科技是指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既研究纳米材料的性质又开发其实际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属现代物理学科。
D、宾尼格的罗尔因研制纳米科学家研究的工具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3、对第①节中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直径3纳米的原子团与英文里的一个句点的大小。
B、常规材料基本颗粒的直径与纳米基本颗粒的直径。
C、顶多几万个原子与几十亿个原子。
E、小到几微米,大到几毫米。
14、下列各项理解都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①纳米科技将使物理结构、光学、电学等重要物理问题的研究工作豁然开朗。
②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的核心将是纳米科学技术。
③纳米科研以扫描隧道显微镜为主要工具进行超细微观察和实验操作。
其途径与以往明显不同。
④科学家运用STM可对真空、大气、液体样品进行原子级分辨观测,实现了人类直接观察原子的夙愿。
⑤纳米技术的开发的应用,实现了人类直接用原子、分子进行生产的梦想。
⑥纳米科学以纳米固体研究对象,深入揭示了物质在纳米空间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特征。
A、①③⑤B、③④⑥C、②④⑥D、①②③15、根据文中第⑥节划线句子的推论,最恰切的一项是()A、90年代迅速发展的纳米科技将使信息技术成为下一世纪的核心技术,因而下一世纪必然是信息世纪。
B、70年代是微电子技术引发了信息革命,下一世纪将由纳米科技引发第二次革命。
C、纳米科技的发展必将对科学技术乃至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和人类自身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D、微电子技术必随纳米科技发展而使STM分辨率由原子层面进入基本微粒层面,从而对未来电子技术产品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共24分)据有几个文学芳业囊饧姆⒄故窍扔惺肥斡邢肪缡詈笥惺闱槭V泄刹?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纯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一蹴而就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譬如中国绘画,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就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引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构思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太聪明了,流毒无穷地聪明。
英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就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篇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五项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频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们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重要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寓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是美的,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16、第一段中关于诗的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哪几个阶段?中国诗的发展过程又有何特点?17、作者为什么说中国诗是早熟的?18、请你就下列已学过的中国古诗类别和古代著名的诗人分别按历史先后顺序排列:(1)唐诗宋词诗经楚辞汉乐府(2)曹操屈原李白苏轼陶渊明19、对第一段末句采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错误和一项是()A、比喻B、拟人C、引用D、对比20、以上文字分别说明了中国诗歌特点的三个方面,请分别概括。
21、在第二段中,作者认为中国诗篇幅短的原因是什么?22、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爱伦·不懂中文太可惜?23、英国诗人济慈的那句话,与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四)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