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合集下载

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被誉为咏王昭君最好的诗

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被誉为咏王昭君最好的诗

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被誉为咏王昭君最好的诗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王昭君,这位美丽的女子,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志士去欣赏、品味,从西晋开始,及至唐宋元明清,甚至蔓延到当代,都有以昭君作为题材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出现,而宋代王安石对于这一题材独出机杼的见解,让昭君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

也表达了昭君的无可奈何的遗恨,自己处处愿意“为汉家死”,但终不见用。

那么,小编就带着大家先来品味一下,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篇呢?《明妃曲》[宋] 王安石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诗中“明妃”就是汉朝出塞和亲的王昭君,王安石以艺术化的笔触,描写了昭君初到边塞时的境况与心情:昭君想找个人说话却无处述说,只能把心事寄托在声声琵琶之中。

1、立意新颖。

纵观历史长河,大多以王昭君作为题材的诗歌作品都是集中在吟咏昭君的思归之情以及她命运的悲剧性上。

而在王安石的笔下,昭君一反常态,不再是作为和亲的悲剧性的人物,反而是拥有了自己独立人格的略带喜剧结局性的人物。

诗人笔下的昭君也不再是以前那个哭哭啼啼的娇弱的女子,而变成了一个大义凛然、值得人们尊敬的昭君。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昭君知道自己一旦离开故国,就再也不能归来,却依旧对于自己的故国忠心耿耿,她并不不入乡随俗,反而执着地“着尽汉宫衣”,就是为了表明自己那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她渴望知道祖国与家乡的消息,但是远在塞外的她只有将这样的希望寄托于鸿雁身上。

2、艺术手法高妙。

对于王昭君形象的刻画,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描写相结合。

描绘王昭君的美貌,并不用过多笔墨描写其外貌体态,而是着重从正面描写昭君的风度与情态之美,并且从君王和画师的侧面进一步烘托渲染昭君之美。

昭君诗歌透射出的家国情怀

昭君诗歌透射出的家国情怀

昭君诗歌透射出的家国情怀作者:杨继武杨东辉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年第01期王昭君作为汉元帝后宫中的一位妃子,自愿嫁给匈奴单于,若抛却政治背景考量,从世俗的婚嫁角度来看也算不上掉架子的事,就像诗人王睿写的:“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站在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历代不同人对王昭君投射的不同眼光,如同阅读一部社会心理大书,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心理现象。

历代文人为什么对此事总是唏嘘慨叹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原汉族士大夫内心深处莫名的文化自尊。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爱国忠君情怀老百姓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大多是从戏剧、通俗小说开始。

戏剧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元朝马致远的《汉宫秋》,在这部戏里,王昭君是一个“大义和亲”的形象,马致远在故事中加入了王昭君与元帝的个人情感。

“妾身这一去,虽为国家大计,争奈舍不下陛下”。

王昭君成了一个为保家国而牺牲的“志士”。

在皇权框架内,人们的心理情感投射自然而然地以忠君爱国为皈依,爱国实际上往往成了少数忠臣义士之事,但是到了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普通百姓如昭君仍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勇气保家卫国。

然而王昭君,在汉匈对峙匈奴主动和亲时,她出塞远嫁为大汉子民赢得了“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的和平阳光,昭君的爱国忠君情怀彻底抽去了封建的忠君基石,她忠于的是国家及人民。

所以她坦然地自请远嫁匈奴,最终死在大漠,魂归青冢。

她以柔弱身躯换得汉匈九十年的安宁,她的情怀不亚于边关将士“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的爱国忠君情怀。

元朝人许有壬在《题友人所藏明妃图》写道:“妾身虽苦免君忧,犹胜专宠亡人国”。

其表达的思想跟马致远一样。

金朝诗人王元节的《青冢》与上面这首主题一致,只不过批评的意味更重一些。

诗这样写道:“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二、故土情结从北朝到唐朝,诗人写王昭君基本上是以“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留恋皇恩、红颜薄命”为基调,怜惜美人不幸,悲叹命运不公。

【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

【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

【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上篇博文写完后意犹未尽。

而且博友在留言中也各抒己见,观点不一。

这是很正常的,也是我写上篇博文时就有思想准备的。

为什么呢?并不是我自视高明,其实两千年来,人们对于王昭君和亲事件,各抒胸臆,说法多多。

据前人统计,两千年来,关于咏王昭君的诗词就有七百多首,小说戏曲约四十种,涉及到的著名文人约五百余位。

其中有正面歌颂的、称赞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她红颜薄命,非常同情她的悲惨遭遇;有的用诗词代王昭君抒发自已在匈奴怨恨的;有的感叹王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画师,结果酿成悲剧的;有的是感叹元帝时国力薄弱,保护不了老百姓,从而酿成王昭君的悲剧的;有的更把矛头直指皇帝和封建的嫔妃制度的;还有为毛延寿翻案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这里,就我涉猎过的一些关于咏王昭君的诗词,作一些简略的介绍。

最早咏王昭君的代表作为西晋石崇所写的《王明君辞》,全诗是这样的: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涕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花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石崇在诗中猜度了王昭君远嫁的悲怨与哀伤,认为在匈奴虽作了阏氏(相当于皇妃哦)也不足贵,甚至比作鲜花插在牛粪上。

最后还警告后人:“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他的这首诗时离汉代不久,因此就为后世大多数吟咏王昭君的诗词定下了基调。

当然,也有不少的人是赞颂王昭君和亲的功绩的。

早在唐代就有张中素在他的《王明君》中这样写道: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饶塞多。

对昭君和亲的历史意义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元末的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霍去病。

在王昭君的墓碑上这么题着: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2.本诗首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 何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 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 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手法把迤逦不 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 又有变换之姿。借此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
3.颔联对仗很工整,是怎样对仗的?效果如 何? “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 “连”对“向”, “朔漠”对“黄昏”。 效果:使内涵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 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 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 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 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 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 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 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 (王妻),安宁始得保障,后来王昭 君生了儿子名叫伊屠智邪师。
昭君和亲的故事
•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 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 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 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 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 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 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 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 其家资,皆巨万
生 离 汉 宫
不 幸 、 孤 苦
一去
独留
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紫台 青冢 富丽繁华;荒凉冷落
对 比
死 葬 异 域
孤 寂 、 冷 落


对 比
朔漠
黄昏
无边无际的大漠;笼罩四野的昏黄
一般指时间,而这里主要指空间,和 “朔漠”相对,即笼罩四野的昏黄的天幕。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典故,指出昭君悲剧的根源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对王昭君的评价让人警醒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对王昭君的评价让人警醒

汉恩⾃浅胡恩深,⼈⽣乐在相知⼼——王安⽯对王昭君的评价让⼈警醒汉朝的李延年写诗夸奖他妹妹“北⽅有佳⼈,绝世⽽独⽴,⼀顾倾⼈城,再顾倾⼈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难再得。

”将他妹妹的美貌形容到了极致,对汉武帝甚⾄有点挑衅的意思“我妹妹漂亮得倾城倾国,你敢不敢见?”以汉武帝的性格,倔脾⽓⽴刻被撩了起来,当即要见。

不过汉武帝何其彪悍,李夫⼈在他这⾥没有倾城倾国,反⽽⾃⼰早早先“倾”了。

李夫⼈虽然号称倾城倾国,但是她徒有其名,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评选四⼤美⼥的时候,她只能落选了。

因为四⼤美⼥必须拥有被现实证实过的破坏性,四⼤美⼥,完全就是四⼤武器,西施长得连鱼⼉看了都害羞吓得钻到⽔⾥不敢出来(美丽也这么吓⼈?),结果被她男朋友范蠡送过去给吴国国王当媳妇,变成了⽣化武器,将吴国祸祸了⼲净。

貂蝉长得连⽉亮看了都要不好意思的躲起来(代表⽉亮夸奖你),结果当成⼈⾁炸弹送给董卓和吕布,将这爷俩害得反⽬成仇,最终董卓被祸祸了⼲净;杨贵妃长得据说最美的花⼉见了她都要害羞得抬不起头,她倒是没有被⼈当成武器,但是她被⼀个⽼皇帝主动要过来放在⾝边,最终将烜赫⼀时的⼤唐王朝引得⾛向末路。

所有故事⾥的美⼥都是定时炸弹,放在⾝边迟早有⼀天要爆炸,所以编写这些历史的⼈为美⼥取了⼀个名字叫红颜祸⽔,将美丽和灾难画了等号。

是不是发现四⼤美⼥才说了三个,还有⼀个没提,对,她是王昭君。

王昭君跟这三位不⼀样,她虽然也是作为武器使⽤,但她不是变为毁灭性的武器,⽽是作为和平武器,被派过去嫁给匈奴的⼤单于。

汉朝初建,刘邦在⽩登这个地⽅被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李⽩的“汉下⽩登道,胡窥青海湾“),他才认识到匈奴⼈的厉害,于是就开始跟匈奴⼈拉亲戚。

他们的算盘是,我把⾃⼰的⼥⼉嫁给你,⽣下孩⼦就是就是将来的⼤单于,这个⼤单于就是汉朝皇帝的外孙,⼤家都是⼀家⼈,其乐融融,就不要打了吗。

当然汉朝的皇帝可不会将⾃⼰的亲⼥⼉嫁过去,他们就挑别⼈家的⼥⼉冒充公主嫁过去,反正匈奴⼈傻乎乎的也不知道。

浅析王安石《明妃曲》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再考究

浅析王安石《明妃曲》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再考究

2浅析王安石《明妃曲》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再考究■王琳深/香港教育大学摘 要:历史对王昭君最早的记载在《汉书·匈奴传》中,当年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进入宫中但入宫数年不得皇上宠幸,正适逢单于要求和亲,汉元帝同意赐给他五个宫女。

当汉元帝朝见五女之时,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于是昭君出塞就在历史中流传开来。

关键词:昭君出塞 《明妃曲》 《咏怀古迹》 王昭君 形象唐诗以用华丽慷慨的陈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高贵典雅的意境,如李白杜甫的作品都是借王昭君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的失意惆怅。

到了宋代时期,理学盛行,大多诗人都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对生活中的问题,社会的所见所闻,国家的朝政朝纲等方面深度理解,写文直击人物内心和事件核心,《明妃曲》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在王安石的《明妃曲》中不再是仅局限于昭君其人,不单单把昭君作为吟咏的对象,而是将其中加入理性思维,表达对生活,社会一些问题的探究和看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诗中的思辩意味显得尤为突出。

古今议论王昭君的诗词曲有很多,从汉代《琴操·怨旷思惟歌》开始,王昭君的形象被定义为“悲哀”的,直到宋代王安石的作品《明妃曲》打破了这一观念,改变了人们对王昭君的认识。

在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提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两句写昭君本人,杜甫用这样简短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从这本句诗的构思来看。

杜甫应该是借用《恨赋》里的:“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但是通过对比发现,杜甫这两句诗所表达的内涵不仅是简单的悲剧,读者看到第一句自然就会想到昭君离开国土远嫁匈奴的的悲伤,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里一辈子都郁郁寡欢,而下句写昭君死在了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二词将匈奴所在的荒漠地区与空旷的天空结合,天地之大有一个孤独的青冢在向着家的方向,就这一句给人十分沉痛的意味,能感受到青冢独立的恨意。

王昭君:琵琶美女的大漠悲歌

王昭君:琵琶美女的大漠悲歌

王昭君:琵琶美女的大漠悲歌备感屈辱的王昭君立刻给汉朝的皇帝上了一道“乞归”表章,请求回家,毕竟老单于死了,冷酷的政治游戏也该收场了。

只是她不知道,汉元帝早已驾崩,此时的当家人不再是那个对她还有些怜惜的汉元帝,对她的请求,新帝赦令“从胡俗”。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经典的形象是:头戴银狐冠,身披红斗篷,怀抱一只琵琶,孤身站在草原上。

传说中她远嫁塞外时,拨动琴弦,一首琵琶曲寄托了浓浓的乡愁,南飞的大雁听到那凄婉的琴声,望着那惊艳的女子,竟然忘记扇动翅膀,扑落于平沙之上。

“落雁”,就此成了王昭君的雅称。

王昭君因为“胡汉和亲,边塞安宁”的壮举,成为文人骚客竞相描写的对象,历史上以她为题材的诗词多达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

其实在这些美丽的故事背后,是她凄婉的人生历程。

昭君出塞从深山走入皇宫王昭君的出生地位于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

当地大山里有个宝坪村,林木丰美,香溪环绕,像个世外桃源。

村里有一户人家,男主人叫王穰,女主人叫景氏。

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他们的女儿降生了,取名王嫱,字昭君。

关于王昭君的出生,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景氏梦见一轮明月掉进自己的怀中,当天晚上就生下一个孩子,此时月色正浓。

人们过来看:那婴儿的脸就像月亮一样圆,而且人们发现,村东头的稻子熟了。

这个传说似乎预示着王昭君天生就不平凡。

大山荒僻,王昭君家的生活也比较清苦,父母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过着勉强温饱的艰苦生活。

王昭君很得宠,出力的活儿轮不到她,除了跟母亲学习女红外,就是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有一番大家闺秀的风范。

刚刚16岁,王昭君便出落成了明眸皓齿、天生丽质的小美人。

即使在那样闭塞的环境里,她的美也遮挡不住,方圆百里,人们都知道王昭君,称她为“南郡一枝花”。

邻家有女初长成,在外人是羡慕,而在王家,忧愁却不期而遇。

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一纸诏书打破了大山的宁静,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昭君出塞是伟大还是悲哀,王安石此诗道出真相,读后让人潸然泪下

昭君出塞是伟大还是悲哀,王安石此诗道出真相,读后让人潸然泪下

昭君出塞是伟大还是悲哀,王安石此诗道出真相,读后让人潸然泪下“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而故事中的主人公王昭君也因此名垂青史,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芳名永驻。

然而对于昭君出塞的意义以及王昭君本人的命运,后世的看法却迥然不同。

有些人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认为昭君出塞意义非凡。

它使西汉与匈奴和睦相处,促进了名族融合与经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汉族与其他的融合。

但同时,也有一些人十分同情昭君,认为昭君出塞是以葬送无辜女子的幸福和青春来换取暂时的和平,这对王昭君而言是不公平的。

那么昭君出塞究竟是伟大还是悲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诗人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例如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诗人王安石也曾就此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他在其咏史代表作《明妃曲》中就道出了昭君出塞的真相,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全诗如下: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关于这首诗,有后世评论家认为,它是在描写昭君之美;也有人认为它是借昭君之口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关于昭君出塞的意义,王安石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诗作前四句是在描写昭君之美。

历代诗文描写昭君,要么从昭君入汉宫时,要从昭君出汉宫时。

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

而日的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

在这四句中,王安石一方面通过昭君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的神态描写从正面刻画她的美;一方面又从君王“不自持”的角度侧面烘托昭君的美。

紧接着,中间“归来从四句,诗人又从汉元帝的心理变化及行为来进一步烘托昭君的美。

描写王昭君的古诗词

描写王昭君的古诗词

描写王昭君的古诗词1. 唐代杜甫有诗说王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就像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众多的山峦和沟壑朝着荆门奔去,在那片土地上,诞生了昭君这样的奇女子。

那是怎样的山水才能孕育出这般美貌又有大义的人儿呢?这诗句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光,去探寻昭君的故乡,感受那片土地的神奇。

2. 王安石写“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你想啊,昭君刚刚离开汉宫的时候,那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把鬓角都打湿了。

她该有多伤心啊,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往那遥远又陌生的匈奴。

就如同一只被赶出巢穴的小鸟,满心的委屈和无奈,她的命运从这一刻开始就被改写了。

3. 欧阳修说“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昭君啊,她长得那么美,可命运却如此坎坷。

这就好比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本应在温室中被人呵护,却被扔到了狂风暴雨里。

她难道就不难过吗?她只能自己默默叹息,那是一种多么无奈又无助的感觉啊。

4. 唐代储光羲写道“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

”傍晚的时候,风沙像乱雪一样飞舞,旁边的人劝昭君换衣服。

这场景里,昭君就像一个在困境中的小羔羊,周围的一切都那么陌生和不安。

她是不是在那一刻特别想念家乡的宁静和温暖呢?这几句诗把那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写得淋漓尽致。

5. 白居易有句“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汉朝的使者要回去了,昭君托他带话,什么时候才能用黄金把自己赎回去呢?这就像一个被囚禁的人渴望自由一样。

她在匈奴的日子里,心中始终怀着对故乡的思念,对回归的期盼。

那是一种深深的眷恋,如同孩子想念母亲一般。

6. 李商隐写“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说那毛延寿画画简直像通了神一样,为了黄金就不顾昭君这样的美人。

这就好比一个贪婪的小偷,为了钱财去破坏美好的东西。

昭君因为他的贪心而远嫁匈奴,她得多冤啊,心里肯定满是愤恨。

7. 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中有“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你听听,昭君说自己本是汉朝的女子,却要去往单于的地方。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十七)说不尽的王昭君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十七)说不尽的王昭君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十七、说不尽的王昭君画外音: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堪称诗文大师,他的诗作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

在王安石众多的诗歌作品中,以“昭君出塞”为主题的《明妃曲》最引人关注,引起的争议也最大。

宋仁宗嘉佑四年即1059年,在京城担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王安石,写下了两首名字同为《明妃曲》的诗作。

然而让王安石始料未及的是,这短短的两首诗作,竟然引得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巨大的争论,有的人高声唱和,赞不绝口;有的人则全面否定,大加鞭挞。

为什么围绕这两首诗的评价,会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到底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思考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十七集《说不尽的王昭君》,敬请关注。

康震:大家可能就会觉得奇怪了,这好好的,王安石写王昭君干什么呢?虽然都姓王,姓王的多了,为什么写王昭君呢?他这两首诗的名字实际上是一个题目,叫《明妃曲》。

明妃,王昭君本名叫王嫱,为什么叫明妃呢?因为到了西晋的时候,她犯了司马昭的名讳,司马昭有个昭字,王昭君有个昭字,所以就给她叫做明妃了,他为什么要写这个王昭君,甚至写王昭君这个题材是历代文人都写,那能够引起王安石的兴趣的,肯定是不大寻常,所以我们首先得弄明白这王昭君到底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她才能够让王安石这个改革家、这个素有大志的年轻人写她。

汉元帝的时候,汉元帝是西汉的第八个皇帝,汉元帝的时候这王昭君就被选入宫中做了宫女,实际上就是皇上众多的小老婆中间的一个,她在宫里边待了好多年,一直没有能够得到皇帝的宠幸,比较郁闷。

正好这个时候当时匈奴的单于叫呼韩邪单于来拜谒汉朝的皇帝,就提出想要和亲,就是说我要娶一个你们宫里头的宫女,或者是娶你们的公主做我老婆,以示双方和亲、团结、和平。

行啊,汉元帝就通知下面的人给他找上五个宫女,可以让他挑,就这五个里头。

呼韩邪单于辞行的时候,汉元帝专门给他举行了大型的宴会,在这个宴会上,就把这五个宫女就亮出来了,看看,其中就有王昭君。

《明妃曲》读后感

《明妃曲》读后感

《明妃曲》读后感
《明妃曲》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誉为咏王昭君最好的诗。

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深受其情感深沉、意境悠远的感染,对王昭君的命运和心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诗中所描绘的王昭君形象让我感受到了她的美貌和风度。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这些诗句生动地展现了王昭君的美貌和动人姿态,让我仿佛看到了她站在春风中,泪水轻轻滑落,美丽而动人。

同时,诗中所使用的“泪湿”、“鬓脚垂”等词语,更是突出了王昭君内心的悲苦和哀怨,让我更加关注她的命运和心境。

其次,诗中所表达的对故国和亲人的眷恋之情让我感受到了王昭君的忠诚和挚爱。

明妃去时泪如雨,汉使却回空御床。

这些诗句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王昭君离开故国和亲人时的悲伤和不舍,以及她对故国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她虽然身处异乡,但内心始终牵挂着故国和亲人,这种忠诚和挚爱让我深感敬佩和感动。

此外,《明妃曲》还通过描绘王昭君在胡中的情况和心情,展现了她的民族大义和坚韧精神。

胡风吹拂着她的衣裳,胡沙弥漫着她的视野,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屈不挠地生活着。

这种坚韧精神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也让我更加敬佩王昭君的勇气和智慧。

总的来说,《明妃曲》以其深刻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它不仅让我对王昭君的命运和心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让我对忠诚、挚爱和坚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首诗会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时,我也会学习王昭君的勇气和智慧,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昭君出塞之我见

昭君出塞之我见

昭君出塞之我见◎ 韩成武王昭君,名嫱,秭归人。

选入汉元帝宫中,多年未能见御。

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汉朝求婚,她请求出嫁,获准,生儿育女,死在匈奴。

如何认识这段“跨国婚姻”,历史上写这个题材的作品多达数百篇,表达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笔者选择几种主要的观点,加以述评。

一个最主要的观点,认为王昭君远嫁异邦是个悲剧。

持论者众多,可以杜甫为代表。

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营造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紫台指汉宫,朔漠指匈奴,由紫台到大漠,居处环境严重恶化。

而身死异邦,黄昏中孤零零的青冢,更显得惨淡凄凉。

作者指出王昭君的不幸遭遇,是由于画工没有准确画出她的美丽容貌,导致多年失宠。

她远在匈奴,不得生还,只能在月夜里魂归故乡。

她留下的琵琶乐曲,诉说着无穷的怨恨。

诗境悲惨哀绝。

杜甫一生以儒家学说为思想主导,儒家思想是“严华夷之辨”的。

由于两千年间的封建社会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所以认为王昭君的婚姻是悲剧的人为数众多。

这种以“严华夷之辨”的理念来判断王昭君婚姻的悲剧性质,是值得商榷的。

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当事人的特殊情况,包括她的生活处境、心情以及出嫁异邦的背景。

第二种观点认为,远嫁异邦固然是悲剧,留守汉宫同样是悲剧。

这种观点以王安石为代表。

王安石在《明妃曲》中写道: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诗中一方面把昭君出嫁写得凄凄惨惨:写她泪湿春风面,写她低回顾影、容颜惨淡,写她留恋汉宫,写她思念家乡。

另一方面则认为她留在汉宫也不得善终,因为“意态由来画不成”,而皇帝却靠画工画像来识别宫女的容貌,这就已经种下了悲剧的种子;再者,皇帝哪里会钟情于一人?即便被一时宠幸,也可能被打入冷宫,即如那个陈阿娇,曾被武帝何等宠爱,不照样被闭锁在长门冷宫里吗?人生失意,是不论远嫁异邦还是身居汉宫的。

王安石写王昭君的诗

王安石写王昭君的诗

王安石写王昭君的诗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明妃即王昭君,后因避司马昭讳,改名王明君,或曰明妃。

咏昭君诗自晋宋以后多见,但多专注于“怨”,即昭君不为君主所识之怨,及远嫁胡地、背土离乡之怨。

这两种情感,前一种可类比于士人的怀才不遇,自题名为班婕妤的《怨歌行》以来,其咏唱亦延绵不绝;后一种则涉及夷夏之别,或也可类比于忠臣不事二主,总之都与读书人的遭遇及观念颇为密切,是以很有话题性。

前一种遭遇此前文章已谈过不少了,唯当文人化身女子,所咏唱的身处冷宫时哀怨缠绵之情的审美特质,可日后略为展开说明。

后者的夷夏大防,是儒家观念中特别重要的一类,前有昭君出塞,后有文成入藏,现在是为历史教科书所弘扬的事件,在过去则不是如此。

当时汉人视匈奴等外族为蛮夷,因兄死之后,弟可以继娶其妻,这在汉人看来毫无人伦观念,是对礼教界限的彻底倾覆。

高级文明对低级文明本就具有一种优越感,并认为后者只有臣服于前者的份,所谓万邦来朝,前者绝无可能屈服于后者。

赵宋南迁后,有人写词说“弦歌地,亦膻腥”,指孔子所在的山东地区已在游牧民族的统治之下,这种屈辱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信仰的破灭,远远超过了一个朝代的兴亡。

此外昭君以汉族宫嫔的身份下嫁,一方面是从高级文明进入低级文明,一方面也从侧面显示出国家实力的衰微,这都会触及人们神经中敏感的那根弦。

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是:君王未能宠幸妃子,是因为有某些小人作祟,遮蔽了君王的视线,君恩的浩荡无私是不容置疑的。

如赵飞燕之于汉成帝,毛延寿之于汉元帝。

据说昭君入宫后不愿贿赂毛延寿,致使未能受到君王宠幸。

待元帝亲见昭君的美貌后,因和亲已无法挽回,气得斩杀了毛延寿。

《明妃曲(其一)·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明妃曲(其一)·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明妃曲(其一)·王安石》原文与赏析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宋神宗时任宰相,积极改革旧制,推行新法,受到保守派反对。

晚年居金陵,自号半山老人。

王安石在文学上卓有成就,所作诗文,常反映社会现实。

作品收入《王荆公文集》。

《明妃曲》,汉朝一种歌曲的旧题目。

写的是王昭君的故事。

用这旧题目写王昭君的诗很多,如唐代储光羲。

宋代除王安石,还有曾巩、李纲、陆游,元朝刘因、周权,明朝彭华、唐皋,清代吴光、徐化溥、陆次云、袁枚等等。

王安石有《明妃曲》两首,此选其一。

这是历来被公认的咏明妃的一篇佳作。

《明妃曲》这首诗,独具只眼,自出机杼,对昭君出塞的史事和传说,成功地作了翻新的艺术处理。

他不仅翻了画师毛延寿的案,而且指出昭君远嫁匈奴要比幽闭深宫好得多。

联系《明妃曲》后篇中“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的诗句,就可看出诗人的见解是多么的新颖和精辟。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汉家对昭君恩泽浅薄,而匈奴对昭君恩泽却是深厚的;人生之乐在于两心相知,又何必分汉家和胡地呢?这说明,昭君出塞和亲在客观上能够起到保持汉胡两族亲睦团结的作用。

历代描写王昭君的作品,一直替昭君的出塞唱着悲歌,究其原因:一是作者出于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认为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被遣送到异俗朔漠之地去受苦,实在是一个命运的悲剧。

例如,西晋诗人石崇(季伦)的《王昭君辞》(《昭明文选》),在王昭君的身上饰以“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和“朝华不足欢,甘以秋草并”的感伤色彩,甚至借昭君之口,说什么“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为明珠投暗而无限痛惜。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一一兼谈《明妃曲》为昭君翻新意关于王昭君的事迹,历史记载比较简单,根据《汉书》和《后汉书》的记载: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南郡人。

汉元帝时,以良家子被选入宫。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来长安朝汉并表示愿与汉和亲。

昭君自请求行,汉元帝因以她赐予单于。

她随呼韩邪单于出塞至匈奴,被封为宁胡阏氏,生一子。

两年后,呼韩邪单于死,其前阏氏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立,复妻昭君,生二女。

就在这样简略的历史记载基础上,经过千百年来人们口耳相传,派衍出了许多美丽的传说:野史编出了许多不同情节的故事,画家描绘了许多画卷,音乐家谱写了许多乐章,剧作家创作了许多戏曲,诗人吟咏了许多诗篇。

晋代的石崇最早作《王昭君》,咏唱昭君远嫁的故事。

石崇以后,历代题咏不断,据统计,仅诗歌就有六百多首。

连她死后的遗迹,也成了人们值得纪念和珍藏的东西:如在她家乡兴山有她生长的故里“昭君村”,有她出生的家宅“昭君宅”,有她临流梳妆浣洗过的香溪,以及其他的旧迹。

在她终老的内蒙古地区,传说她埋骨的坟墓就有好多座。

各个时代的诗人都从他们所处的时代,从他们各自的立场、际遇出发来理解王昭君的故事,塑造王昭君的形象。

或叹其红颜薄命,或写其凄苦无告,或谴责毛延寿丑化真容,或寄托民族屈辱之愤。

大多数诗中的王昭君都是留恋君恩,诗中流露的感情多是怨而不怒。

最普遍的主题是描写昭君的“悲怨”,是对昭君离汉出塞、远嫁匈奴所作的哀怜。

这大概也是人们最早对昭君故事所表现的主题。

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记,就有称作《明君》的“中朝旧曲”,说是“汉人怜其远嫁,为作此歌”。

这个说法不一定可靠,但“怜其远嫁”这点确实是歌咏昭君诗篇中最早的主题。

如南北朝时鲍照的《王昭君》、陈后主的《昭君怨》、庾信的《昭君辞应诏》,李白的《王昭君》、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等等。

这些诗歌,所写内容,大体是昭君出塞道路风霜之苦,远嫁身世之悲,异地的乡国之思,当然也寄寓着对幽闭汉宫的怨恨。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兼谈《明妃曲》为昭君翻新意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兼谈《明妃曲》为昭君翻新意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兼谈《明妃曲》为昭君翻新意关于王昭君的事迹,历史记载比较简单,根据《汉书》和《后汉书》的记载: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南郡人。

汉元帝时,以良家子被选入宫。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来长安朝汉并表示愿与汉和亲。

昭君自请求行,汉元帝因以她赐予单于。

她随呼韩邪单于出塞至匈奴,被封为宁胡阏氏,生一子。

两年后,呼韩邪单于死,其前阏氏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立,复妻昭君,生二女。

就在这样简略的历史记载基础上,经过千百年来人们口耳相传,派衍出了许多美丽的传说:野史编出了许多不同情节的故事,画家描绘了许多画卷,音乐家谱写了许多乐章,剧作家创作了许多戏曲,诗人吟咏了许多诗篇。

晋代的石崇最早作《王昭君》,咏唱昭君远嫁的故事。

石崇以后,历代题咏不断,据统计,仅诗歌就有六百多首。

连她死后的遗迹,也成了人们值得纪念和珍藏的东西:如在她家乡兴山有她生长的故里“昭君村”,有她出生的家宅“昭君宅”,有她临流梳妆浣洗过的香溪,以及其他的旧迹。

在她终老的内蒙古地区,传说她埋骨的坟墓就有好多座。

各个时代的诗人都从他们所处的时代,从他们各自的立场、际遇出发来理解王昭君的故事,塑造王昭君的形象。

或叹其红颜薄命,或写其凄苦无告,或谴责毛延寿丑化真容,或寄托民族屈辱之愤。

大多数诗中的王昭君都是留恋君恩,诗中流露的感情多是怨而不怒。

最普遍的主题是描写昭君的“悲怨”,是对昭君离汉出塞、远嫁匈奴所作的哀怜。

这大概也是人们最早对昭君故事所表现的主题。

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记,就有称作《明君》的“中朝旧曲”,说是“汉人怜其远嫁,为作此歌”。

这个说法不一定可靠,但“怜其远嫁”这点确实是歌咏昭君诗篇中最早的主题。

如南北朝时鲍照的《王昭君》、陈后主的《昭君怨》、庾信的《昭君辞应诏》,李白的《王昭君》、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等等。

这些诗歌,所写内容,大体是昭君出塞道路风霜之苦,远嫁身世之悲,异地的乡国之思,当然也寄寓着对幽闭汉宫的怨恨。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赏析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赏析

王安⽯《明妃曲⼆⾸》原⽂赏析王安⽯《明妃曲⼆⾸》原⽂赏析 明妃曲⼆⾸ 王安⽯ 其⼀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脚垂。

低徊顾影⽆颜⾊,尚得君王不⾃持。

归来却怪丹青⼿,⼊眼平⽣⼏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延寿。

⼀去⼼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万⾥传消息,好在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失意⽆南北。

其⼆ 明妃初嫁与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处,传与琵琶⼼⾃知。

黄⾦杆拨春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暗垂泪,沙上⾏⼈却回⾸。

汉恩⾃浅胡恩深,⼈⽣乐在相知⼼。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今。

王安⽯《明妃曲》⼆⾸赏 历代⽂⼈似乎对昭君出塞这⼀咏史题材有特殊的感情,从西晋⽯崇的《王朋君》⼀诗篇起,⼀直到清末屡吟不绝,各具风貌。

这类题材的诗歌或以悲怨凄凉⽴意,或从个⼈遭际着眼,或讥讽汉帝的寡情少恩,或咒骂画⼯的居⼼不良,或直⾔⽆隐,哀叹国势的不振;或机锋侧出,写下⼀段案⽂字。

“如何⼀段琵琶曲,青草离离咏不休”(元虞集《昭君出塞图》),纵观封建时代的众多歌咏昭君之作,王安⽯《明妃曲⼆⾸》算得上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了。

王安⽯论诗有“⾃出⼰意,借事相发,情态毕出”(《宽夫诗话》引王安⽯语)的议论,正可⽤来评价此⼆诗。

⼆诗刻画⼈物动作、⼼理,形象饱满,抒发情感,寓意精警,耐⼈寻味。

形象与议论的有机组合,赋与了诗歌不朽的艺术魅⼒,令⼈赞叹不已。

诗云: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脚垂。

低徊顾影⽆颜⾊,尚得君王不⾃持。

归来却怪丹青⼿,⼊眼平⽣⼏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延寿。

⼀去⼼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万⾥传消息:好在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失意⽆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处,传与琵琶⼼⾃知。

黄⾦捍拨春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暗垂泪,沙上⾏⼈却回⾸。

汉恩⾃浅胡⾃深,⼈⽣乐在相知⼼。

王安石咏史诗评价历史事件的独特风格

王安石咏史诗评价历史事件的独特风格

王安石咏史诗评价历史事件的独特风格王安石的咏史诗中,不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评价历史上著名事件的诗作。

这类诗作无论是从评价的角度、思考的高度还是议论的深度来看,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价值。

角度新颖擅长翻案清赵翼《瓯北诗话》:“荆公少以意气自许,专好与人立异,其性然也。

”从与前人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人物、事件,善于“翻案”,是王安石咏史诗中的一大特点。

“对史籍记载或人们已认同的观点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见,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如著名的《明妃曲二首》: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这首诗是王安石翻案诗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先从昭君出宫写起,再写回宫的汉元帝之懊悔和毛延寿被枉杀,随后描述了昭君对故国的深深思念,最后笔锋忽而转入作者的看法,突出了主题。

以往的昭君诗,往往都是将毛延寿当作悲剧的罪魁祸首来看待的,这首诗却对此进行了翻案。

王安石认为,昭君意态的美丽是画不出来的,因此过错不在毛延寿,而在于当时的君主汉元帝。

这个角度是前人所未有的。

一方面,用新颖的观点表达了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另一方面,又在原来的基础上生发出“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生乐在相知心”的感叹,从而使昭君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开辟了新的境界。

这首诗在当时即得到了欧阳修、梅尧臣、司马光、曾巩等人的唱和,可见其立意之新和影响之大。

再如《杂咏三首》(其二):先生善鼓瑟,齐国好吹竽。

操竽入齐人,雅郑亦复殊。

岂不得禄赐,归卧自郗歔。

寥寥朱丝弦,老矣谁与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摘要:王安石认为杀毛延寿实属冤枉,因为像明妃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

由美女的失宠联想到才士的不遇,以对昭君命运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

关键词:王安石,王昭君,悲王昭君之流落塞外的诗,责毛延寿之贪脏弄奸,王安石的独特见解。

正文:明妃曲
王安石(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我们可以知道: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

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

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

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

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

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才是诗的主题。

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

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

居然有人作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赎了;真是腐儒。

不过,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说“昔日画图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赎”,讽刺得痛快。

此人大约是清代的蔡尚翔。

我们可知王安石的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王昭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命画师画美女的画像,后宫宫女纷纷贿赂,而昭君自信于自己的美貌,被画师丑化。

被派遣。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元帝后宫嫔妃宫人很多,不得常见,于是让画工图形,按图召幸。

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

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上按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昭君貌为后宫第一,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悔之,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昭君嫁到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

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

不料汉成帝竟下诏令其“从胡俗”。

而当时胡俗是“子烝其母”,她只好嫁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又生了儿女。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

千百年来,咏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大多数诗歌的立意是抒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惋惜她的红颜薄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李白《王昭君》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这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

杜甫此诗集中地抒写她的怨恨。

`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感叹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宫廷画师,结果酿成自身悲剧。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 (唐) 白居易《王昭君》其二诗人们大多从王昭君未能受皇帝宠幸的角度抒发她的红颜薄命。

白居易这首诗可谓格调更低。

而毛延寿一直被人们如此认为,想起了“毛延寿”孙炜东毛延寿据云是汉朝皇室里的画工,常用一技之长为妃子们画像。

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妃子们用金银珠宝争相贿赂画工。

其中有个叫王昭君的女子,由于生性刚强,性情耿直,靠着移人美貌,不肯做也看不惯此等下作之事。

于是,毛延寿就故意丑化她
而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

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

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

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

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

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才是诗的主题。

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南北”者即中外。

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到“当时枉杀毛延寿”四句写昭君离开汉宫的情景:她泪湿春容,云鬓低垂,低徊顾影,虽然不施铅华,略带憔悴,但仍惹得元帝不能自持。

几句诗巧妙刻画了昭君不得宠幸、离开汉宫时“怨而不伤、哀而不淫(过度)”的楚楚动人情态,侧面描写了昭君意态、容貌之美。

后四句写元帝心生懊悔,杀死毛延寿。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独出机杼,立意高远,指出昭君不被宠幸,责任不在画工毛延寿,而在元帝自己荒淫无度,只以画像取人,才使昭君埋没在底层。

从“归来却怪丹青手”到“好在毡城莫相忆”,写昭君的故国之思。

“可怜着尽汉宫衣”。

写出明妃爱国思乡的真挚深情。

“寄声”两句,以鸿雁传书的典故,传达出人有意而雁无情的可怜心声。

“家人”二句笔锋一转。

从对方写来.劝慰昭君安心在异邦生活,切莫挂念。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其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其散文长于说理,言简意深,笔力雄健,见识超群;诗词则
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对宋初形式主义的文风是有力的冲击,对豪放派诗词有直接影响。

其著作极为丰富
王昭君的美貌岂是毛延寿能用画笔轻描淡写出,是皇帝的昏庸无能啊,而王安石的才能岂不是像王昭君的美貌,无人赏识,怀才不遇,这是他对王昭君有另外独特解读的最真切感受吧!
参考文献:1、明妃曲及赏析
2、百度”王安石”
3、有光毛延寿的诉说
4、《反明妃怨》
5、王安石的生平介绍
6、《西京杂记》
7、李白《王昭君》
8、-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9、-刘长卿《王昭君歌》
10、(唐) 白居易《王昭君》其二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