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
教育与人格培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教育与人格培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当今社会,人格培养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学生的人格发展既关系到个人素质的提升,也决定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关系,并提出几个关键因素,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首先,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
这意味着学校不仅要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学生在学校中应该有机会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实践课程和志愿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应该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伦理意识。
其次,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是一个人性格和行为的基本特征,也是决定其与他人相处方式的重要因素。
通过教育的方式,教育者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培养他们的自律、坚持和责任感。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
第三,家庭、社会和学校应形成有机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人格培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社会也应该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为学生的人格培养提供有益的条件和机会。
学校作为传播知识和价值观念的平台,应该与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全面的人格培养。
最后,教育者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人格培养的榜样。
教育者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因此,教育者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以积极向上的形象激励和引导学生。
同时,教育者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总之,教育与人格培养密切相关,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浅谈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浅谈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讲话》对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育的核心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
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到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做人。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应是各种良好的人格特征在个人身上集中体现。
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概括起来有如下的特点:①内部心理需求能协调发展。
人格健全的人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他们需求合理,言行统一,自信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好,能及时调节个体与外部世界关系,这是人格内在统一性的表现。
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人格内在统一性,就会出现认识扭曲,情绪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
②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格健全的人,心胸开阔,善解人意,性格开朗大方,与不同的人际交往都表现出恰当、得体的语言和行为,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亲和力、吸引力。
③有效地运用个人能力。
人格健全的人对未来的生活、工作充满希望,在实际生活中能保持旺盛的经历,不懈的追求精神。
④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
人格健全者不依赖别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总是积极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不过分顾虑他人的态度。
二、青少年学生人格缺陷的形成主要原因及主要表现原因:人格的品质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最主要的是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
①首先,由于我国的学校长期推行应试教育,侧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升学考试无关的内容被排斥在课堂之外。
不重视德育、体育、美育等教育作用,德育中的情感因素,个性品质的培养,人格设计等被忽视和淡化。
大学生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关系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综合表达,大学生人格健全与否对于其心理健康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常一个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观念会折射出这个人的人格特点.健全一个人的人格,不仅是使他能够以正确的观念和态度接人待物,更好的完成各项事务,同时也能够在此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与舒适,感受到来自内心的满足与充实.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其心理更容易被压抑或扭曲,在待人处事方面易产生危机.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定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人格随着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逐渐成熟而开展.因此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既是为了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取决于大学生人格的健全程度,同时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健康心理的支持.影响个体人格形成的因素可以大致划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这两大类.通常情况下,后者对个体人格形成的影响更大,主要涉及个体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童年生活和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现代教育的开展使得个体的受教育年限被拉长,在人生的头二十几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不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播基地,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和塑造学生价值观念和人格的重任.学生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人格将对其在未来社会中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在现实中,受我国升学制度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不少的家长和学校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性质的主要标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导致学生在人际交往、人格塑造和自理能力上相对薄弱.这也就造本钱应该在中学阶段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延至高等教育阶段,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对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开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2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具体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主要表达在以下几点.其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作为大学生人格构建体系中的重要支柱,是大学生人格健全的根底,是大学生在待人处事过程中正确立身处事的前提和导向.只有当大学生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事物时,其才能有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处事方式.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促使学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使学生形成坚决的意志.要想形成高尚的人格,学生必须学会自尊自爱,为理想不懈奋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克服内心消极的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其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超越意识,借助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性竞争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从而缓解或化解自身可能存在的人格障碍,同时通过不断开拓和良性的竞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在未来竞争更加剧烈的社会中能够更快的适应.其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消除大学生人格中的缺陷和缺乏,促进大学生人格开展活动的开展.在现实生活中,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大学生的人格中必然存在“短板〞,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强化学生心理因素,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为大学生营造出了一个相对积极、轻松的人际交往气氛,能帮助大学生净化心中的消极心理情绪,促使大学生学会体谅他人,从而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和方法3.1完善大学的心育组织机构,积极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要求高校从学校、院系、班级三个层次建立起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并不断对该网络加以完善.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承载体,高校应以此为中心,面向全校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效劳,针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特点,有效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借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的专业优势,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有效的增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咨询师以及其他专业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干预,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开展.另一方面,就院系和班级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教师应主动深入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大学生内心的想法和需求,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予以高度的关注,以尽早的消除学生人格中的缺陷,使学生的行为更加标准.其次,利用班会和团会的时机,向大学生普及一些有关如何增进心理健康或者消除心理困扰,舒缓压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通过谈话和讨论的方式,增进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既提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消除了大学生的不良人格,使心理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力地促进和维护大学生人格的健全.3.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大学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开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自身有更加透彻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有利于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开展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人格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颇为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其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点环节,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强烈的独立意识以及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得当代的大学生更加渴望来自于家长和教师的信任、理解、支持与尊重.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在增强和激发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力量来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并开展和挖掘自身的闪光点,以此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3.3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预防障碍性人格的形成经济比较贫困、学业落后、日常生活散漫、生理存在缺陷的大学生即为本文中所指的大学生“特殊群体〞.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是比较普遍的,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其人格向不良方向开展,因而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予以关注和重视.学校和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方针对贫困生,要注重对他们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精神的培养,鼓励他们勇往直前;而针对存在违纪现象的学生,学校那么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加强对其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从而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向着更加健康阳光的方向开展.3.4创立良好的校园心育环境,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气氛上文我们曾提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而校园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笔者认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辅助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助力.因此学校应积极创立良好的校园心育环境,通过环境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人格观念.所以鉴于此,笔者建议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载体,通过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师、心理小报等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同时通过举办心语沙龙、校园心理剧和心理社团的方式来强化大学生内心的良性情感,从而推进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作为前提。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从这一定义看,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且这里对“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又作了更加明确的鉴定,不难看出它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据有关方面统计,青少年心理适应不良者在初中生中的比例为15%~20%;高中生中为20%~25%;大学生中则为25%~30%。
据统计,每3个休学的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是因为心理有问题。
上述比例还呈上升趋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樊富岷说: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中小学生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最易产生“问题”的时期。
人格扭曲不及时矫治,就会导致“人格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变态”。
其中反社会人格,攻击型人格等变态类型有很强的犯罪倾向。
事实上,人格完整表现为个人的需要、动机、欲望、理想、目标与行动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如果人格发展内外不协调,便意味着心理素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即病态人格。
具体表现为过分的理智化,感情色彩缺乏、对大小事都爱挑剔、缺乏“人情味”;或者表现为理智不足,情感有余、理智对情感的控制能力差,冲动性强、偏离正轨多,不能正确反映和估计环境与自我,所有这些都属人格异常。
人格异常(即人格不健全),具体产生因素主要是由三大环境影响所致的: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社会。
其中家庭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因此它对小学生的影响也是最严重的。
俄罗斯的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少年犯均生活在有缺陷的家庭之中。
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对84名有逃学、暴力和其他不良行为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其中有82名学生和不良家庭教育有关。
缺乏公德心和责任感,是变态人格的重要特征和关键成因。
很多家长虽然望子成龙,却忽视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尤其是单亲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更为巨大了。
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_黄希庭
第42卷 第3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42 N o .3 2006年7月Jo ur nal o f Guang xi N or mal U niver sity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 July ,2006[收稿日期]2006-06-10[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DBA 010162)及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心理学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项目。
[作者简介]黄希庭(1937-),男,浙江温岭人,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格过程、认知过程研究;郑涌(1967-),男,重庆荣昌人,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格过程、心理健康研究;李宏翰(1970-),男,河南叶县人,广西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人格过程、认知过程研究。
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黄希庭1,郑涌1,李宏翰2(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2.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心理健康具有层次性,人格健全属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健全人格就是以正面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与自己,过去、现在与未来,顺境与逆境,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和幸福的进取者。
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其生物遗传基础、人格基础和文化基础,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围绕学生的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这“四自”我们已开展了系列心理学实证研究,继续研究应:1.理论观点要正确;2.研究方法要有突破;3.教育实践要见成效;4.课题水平要上新台阶。
[关键词]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06)03-0090-05 从1982年黄希庭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六五”科研规划项目“大学生心理研究”(1982~1986)起,我们一直在探索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问题。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品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品质当今社会,初中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时代,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已经成为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初中生健全的人格品质,成为了学校和家庭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挑战。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初中生正确认识自己、调节情绪、增强抗挫折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1.课程设置: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专门的课程和学科渗透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
2.心理咨询: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咨询。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心理测评、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方面的服务。
3.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鼓励孩子参加有益的活动等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社会实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三、培养健全人格品质的措施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通过学习优秀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成果,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2.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情绪管理能力:学生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乐观的态度,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思考-2019年文档
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思考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结合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即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1.学习压力大,耐挫能力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面临更多的学习科目,当然学习的压力也会增大。
学生学习惰性心理较强、依赖性大、学习竞争激烈等心理因素,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压力。
再加上不少学校仍采取应试教育的做法,只注重学生的分数,使学生背上成绩名次等无形的精神包袱。
一旦考试失败,学生就会灰心丧气、情绪低落,挫折感油然而生。
他们心理上的积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泄,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2.学习目的性弱,自信心缺乏由于受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应付父母而学习,这种学习目的使得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再加上现在的学习评价过分依据分数,一旦考差了,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就认为前途渺茫,过于自卑,没有自信。
另外,当今社会盛行以成败论英雄,这一观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只希望受到表扬,不能承受失败的打击,一旦有一次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甚至放弃学业。
3.多元文化的碰撞,方向感迷失现代社会经济形势的多元化,必然带来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形成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
西方各种新的思潮和观念不可避免的大量涌入,对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碰撞,渗透到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影响学生的思想,必然带来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变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人格,从社会学角度解释是指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
健全人格的理想标准就是人格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培养健全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
近年来,由于学习、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在人格上出现失衡现象,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自我意识强烈,自私、自大,信心不足,依赖性强,交往能力差,孤独自卑等人格问题。
来自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城市儿童有7%—20%存在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
广州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人格障碍的学生比例在逐年上升。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要适应未来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把人格塑造提到重要位置,必须针对青少年学生中人格缺陷或弱项,提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对策。
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生活中我时刻做到率先垂范,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学生耳濡目染,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教学中我若出现了错误,就主动坦率地向学生承认,绝不能对学生说谎。
很难想象一个心理狭隘、行为邋遢、为人自私的教师能教育出健康人格的学生。
而一个热爱生活、言行一致、处事公正、作风严谨、心胸开阔、人际关系和谐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他在课堂上的表述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榜样。
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真正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
二、潜心教材,课堂巧渗透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就蕴含在字里行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潜心感悟。
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过程的实施到目标的实现,都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渗透其间。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学生引入独特的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材中有许多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语言优美,并且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探析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探析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人生中最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时期。
所以,对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析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青少年健全人格指的是在青少年时期,通过对身心的全面发展、对自我认知的明确、对自我价值的明确认识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形成基本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品德、知识和心理品质。
也就是说,青少年健全人格是青少年在自我认知、自我控制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达到了社会所期望的标准。
1. 培养自信心自信是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知阶段,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影响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的发展。
因此,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应该通过语言和行动,让青少年感受到自己的自信和被认可。
同时,还应该让青少年受到适当的挑战和自主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并逐渐形成自信。
2. 培养正直品质正直是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核心之一。
家庭和学校教育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强调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
家长和老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影视作品等方式来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意识到谎言给人带来的后果。
3. 培养良好习惯良好习惯是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和学校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保持整洁、守时、尊重他人等。
好的习惯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获得享受、分享和奉献的满足感,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4. 培养社交能力社交能力也是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社会关系正在发生改变,需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了解他人的想法和需要,建立友谊等。
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社交能力,让他们感受到互动的乐趣,从而学会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
三、结语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人生中最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时期。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合作,通过合理的教育和引导,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习惯,同时也加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浅谈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
浅谈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河南小学赵宏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格问题已经成了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历来的“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
在我国,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也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大课题。
小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合格的“四有”新人和接班人,是学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特别是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健康的人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所谓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亦即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人格概念既属于心理学范畴,又具有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意义,它包括了人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和意志系统。
因此.人格也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的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人格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人格的发展也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应该说,随着德育为首。
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的,但是,改革开放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活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初建的新时期,在新旧观念的撞击中孕育着全新的社会价值取向,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儿童的心灵,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儿童人格的发展。
因此,在看清目前小学生人格发展主流健康向上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或为金钱所诱惑、理想模糊、贪图玩乐;或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见;或缺乏毅力意志,经不起一点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学习上知难而退,畏学、厌学、逃学……这种种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
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站在现代社会的方位,以崭新的视角进行认识,以开放的思维进行探究,深层理解人格及人格培养的内核,总结以往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汲取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根据小学阶段儿童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智力状况、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情景等因素,通过分析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发现并掌握小学生人格培养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操作策略,努力培养出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为基础,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完善的人格”的跨世纪高素质新人。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应该怎么培养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欢迎阅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1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教育不能是只突出文化知识的一面,或只注重智力开发的教育。
我国独生子女较多,小学生素质发展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任性、胆小、怕苦、缺乏责任心等问题,与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格格不入。
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使我们的家长过多地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看轻生活能力、行为习惯、情感态度和人格心理素质的培养。
不用多说,单看现在家长送自己的孩子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象棋是五花八门,跑了这家到那家,上了这个上那个,跟赶趟似的,但对孩子以后“做人”种种品质的培养却非常忽视,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从细处入手,使学生学会尊重、关心他人。
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是一个具体实践活动,以认知、体验、调节和改善自我直至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为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让孩子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从学会尊重、关心最亲爱的父母长辈开始,逐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并将“关心他人”的实践活动内化为自觉行为,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得到主动的发展。
千万不要纵容孩子的无理和不尊重长辈的行为,认为是孩子不懂事,闹着玩,一定要抓住机会进行引导和教育。
教他们有礼貌地向他人打招呼,早晨说一声早上好,入睡前则道声晚安,并养成习惯。
在别人的赞扬声中,他们就会感受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
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与常人大不一样,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愿望但消极的自我实现方式。
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满、不思进取、破罐子破摔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来自家庭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
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
这种学生,在学校处理能力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
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
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有一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不然就“关怀备至,和蔼可亲”,这样,势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
在某小学,某年级一名女生因为小小的失误,期中考试得了第五名。
这其实也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但是就因为该生一直名列前茅,所以这次失误使她情绪十分低落。
尽管老师耐心地开导她,但是家长得知成绩后却表现出了不满,并责怪了她,结果该生当晚自尽身亡。
二是来自社会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问题也日趋严重,不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
如:有的学生贪小便宜,或嫉妒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没法有,养成了小偷小摸的习惯;学习录像片里的坏习,欺负弱小同学拿钱、搜身,若是不肯,就用打来解决……这对于他们自己和被他们欺辱的学生来讲,身心都极为不利,造成了有的学生怕出门,怕到校又不敢跟大人讲,怕再挨打的心理,或者效仿,崇拜他们。
对于培养儿童完善人格的看法
对于培养儿童完善人格的看法前言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儿童的完善人格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任务。
儿童时期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培养儿童完善人格的关键要素以及相应的教育方法。
一.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是儿童人格发展的基石。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父母应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儿童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所以学校教育的质量对于培养儿童完善人格至关重要。
学校应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他们的潜力。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针对个体差异的培养方法每个儿童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因此,培养儿童完善人格需要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
教育者应观察和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养机会。
通过让儿童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四.良好的社会交往与团队合作儿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与成长,因此,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其完善人格的培养非常重要。
教育者应给予儿童合适的社交机会,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此外,培养儿童的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
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在当今社会,儿童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和创造力的能力,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教育者应培养儿童主动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时间和学习任务。
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断探索和创造。
结语总之,培养儿童完善人格是一个多方面、多因素的过程。
从家庭到学校,各方面的努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注重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法。
以心理学观点探析健全人格养成教育
摘要:如今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的高速的社会发展,学生家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无形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人格不健全,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无法排解疏通,从而出现心理偏激。
本文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以心理学为重点,研究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决定因素,希望为健全人格教学增添新的思路。
关键词:教育;健全人格;心理健康一、健全人格在学生成长中的必要作用教育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即学生人格的养成,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人际交往离不开健全的人格,学生在生活中处理挫折困难、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及人际问题,都需要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意识,时刻保持积极的人生观,用正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道德素养以人格的养成为基础,是人立身处世的本领之一。
人格的健全程度影响着一个人能否在这个世界顺利的成长,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避免偏激观点和想法的产生,当代学生应该养成积极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承担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学时期是学生人格的重要养成时期,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应成为这个时期最基本的教育问题,中学时期学生原本的生活和观念受到新接触的人和事的冲击。
同时,中学时期是青少年青春叛逆期,学生开始第一次面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个人独立的人格和道德观念开始形成,对这个世界开始萌发新的看法和意识。
人格养成教育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
学生的品德养成主要取决于人格素养,学生的品德最终决定了其成就事业的高度。
二、健全人格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今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的高速的社会发展,学生家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无形的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人格不健全,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无法排解疏通,从而出现心理偏激。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体的重要性。
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愈发受到重视。
学生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就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展开阐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家庭等多种途径,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关于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发育都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困扰,减少精神健康问题的发生。
2. 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塑造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 有益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培养健全人格则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健全人格是指个体通过自身心理和性格特点的完善和调和,形成的独立而稳定的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守法守纪、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品质,使其成为一个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公民。
2. 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健全人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热心社会的品质。
3. 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抗挫折的能力,使其不会轻易被外界困难和挫折击垮。
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探析
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探析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旨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推动社会进步。
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可以对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指导。
首先,健全人格养成教育应扶植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包含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
健全人格应该包括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比如独立自主、责任意识、集体荣誉感、广泛兴趣爱好、自我控制能力等。
这些人格特质是支撑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能够提高自尊、自信、自律、社交技能等。
因此,健全人格养成教育应注重扶植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心理素质。
其次,健全人格养成教育应注重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包括价值观念、情感状态、能力和缺陷等。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时所采取的行动,包括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等。
养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个体克服自身劣势、提高学习成绩,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健全人格养成教育应探寻心理发展规律。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存在着特定的规律,包括认知、情感、人格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认知方面,个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形成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情感方面,个体会随着成长经历而形成特定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认知模式。
因此,在健全人格养成教育中,应该注重探寻心理发展规律,了解个体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是个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需要借助心理学的视角来作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注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并探寻心理发展规律,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人格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小学生的人格教育与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小学生人格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小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人格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个性、气质、心理特征和思想感情的统一体。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人格塑造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
健全的人格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坚强面对,成为品德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
1. 培养小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来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态度。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成功者的故事或者启发式的故事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重新振作起来,不畏困难,努力向前。
2. 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是现代社会所需的重要素质,也是小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班级卫生、环保宣传等,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老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一些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故事来激励学生,让他们懂得责任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 培养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自控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方面。
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可以让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时更加从容自如。
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4.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需的重要素质,也是小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可以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摘要:本文试图从人格与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的角度出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通过人格教育、集体教育、自我教育、挫折教育等,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果将学校比喻成工厂,班级则是工厂的车间,工厂生存靠的是产品的质量,那么学校的生存则靠的是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学生,作为班集体毫无疑问必须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抑制、消除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消极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尤为重要。
初中学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诸如人生观、理想、信仰、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大约在十七八岁,即高中阶段就基本形成了,而在此之前的初中阶段,是人格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体急剧发育,身体的发育带来心理的变化,使心理趋向成熟,学生可塑性很强,因此必须特别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学生身上流露出来的缺陷人格:如冷漠、自私、攻击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生活无目标等。
有些缺陷表现得非常突出,任其发展将对学生未来成材产生严重障碍,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难题。
作为班主任,务必将学生看成“人”,一个个与你有着同等权利的人,同等人格的人,不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来决定对其的态度,要相信学生的人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不会轻易改变,但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一方面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格的变化,另一方面,学生有意识的自我调节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环境的影响对班主任而言就是要抓住能触动学生的契机,鼓励促进其进行调节。
作为班主任中的一员,我谈谈我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心得。
一、问题的提出自主,从个人品格方面来说,表现为个人在道德、情感和智力上的自主,具有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从学习行为过程来看,主要指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即自我控制地学习。
而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剧增、知识爆炸,我们的学生不应再把获取知识作为唯一目的,而需要通过学习获得处理信息、检索信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
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小学生的人格培养是教育的重点之一,因为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财富。
而小学生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孩子在这个阶段接受的教育与培养尤为重要。
本文将会探讨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培养自尊心自尊心是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他们成长的保障。
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在学校里,老师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尊重,不要轻视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不要因为学习成绩好坏而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重视的情感。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不要过分苛责孩子的过错,在孩子面前也不要频频提及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从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二、培养责任感责任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培养责任感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比如班级卫生、组织体育活动、帮助老师布置作业等。
而在家庭中,父母也要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活动,并且要及时表扬他们的表现,让他们懂得责任感是一种值得尊重和认可的品质。
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小学生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他们成长的关键。
学校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老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思考问题,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家庭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一味地强加自己的观点,给予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培养出勇于表达、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是小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需要与同学、老师、家人以及社会上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
学校应该通过集体活动、课题研究等形式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在家庭中,父母要鼓励孩子和兄弟姐妹一起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培养正当竞争观念孩子在小学阶段要接受正当的竞争教育,而非以成功为唯一目标的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我国近年来整体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各行业发展迅速的同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非常迅速。
在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
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素质教育。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完善,教育领域中,怎样发挥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
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致力于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研究,并从各种角度、各种层次上分析人格养成的方式,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标签: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心理学观点引言我国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其成果得到了世界领域的高度认可。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有关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是基于此,在对健全人格涵义及健全人格的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这“四立”进行了实证分析,这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关于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通常,一个人具备健全的人格,具有以下这些特点:1.能以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乐于学习、积极工作,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2.人际关系良好,具备一定的团队战斗精神,善于跟他人沟通和合作;3.能正确并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能做到充分了解自己,并做到自尊自爱;4.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当下的生活,并积极主动地做好未来生活的打算;5.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自身所遇到的挫折,并能做好自身不良情绪的调控,让自己一直处于最佳心境状态。
由此可见,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学生,不仅能以正面的态度来看待他周围世界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而且对于他自身所面临的顺境、逆境,也能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不管是在他的现在、还是在他未来的工作生活当中,总力求让自己做一个自尊、自立、自强的幸福进取者。
二、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性心理学生人格养成是教育环节的重要目标,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和立身处世的基本素质,对于学生而言,怎样处理生活中出现的挫折困难、处理交际问题、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都是人格养成的重要内容,学生要有健全人格的意识,养成自己积极的态度,坚毅的品格,用正面的态度和观点去看待世界、健康成长。
人格的养成反映一个人的道德素养,也是立身处世的本领。
只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能在这个世界上顺利的成长,不会产生偏激的观点和想法,不会有偏激的行为,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添砖瓦。
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应该成为教育年纪的基本教育问题,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中重点突出学生时期,特别是初高中时期,正是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学生接触了更多的人和事,对他们原本的观念或者生活产生冲击或碰撞,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多数青少年叛逆的青春期,学生开始意识到很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开始养成独立的人格,开始形成个人的道德观念,开始对这个世界有新的意识和新的看法。
这个时期最应该重视人格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灌输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人格素养关系着一个人的品德养成,学生的品德是其成就事业的杠杆。
良好的个人品德本应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
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方面,在德育课堂和各种公开场合,我们推行高标准的一极,要求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培养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道德品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三、学生健全人格的本质特性心理(一)積极性,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并开始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快乐是儿童对自己的力量产生乐观和信心的源泉,是他们同周围世界建立丰富多样的实际关系的前提。
”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增强积极情绪体验是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学生健全人格应该是“真、善、美”的体现,对未来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面对挫折与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朝自己的理想奋进。
核心素养下健全人格明确提出要重点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充分体现了健全人格的积极性特征。
2.主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基础,任何间接经验或外部环境只能起到借鉴和影响的作用,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离不开个体的主动性。
核心素养框架中提到健全人格的核心标准是自信自爱,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能调节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等,体现了健全人格是一个积极主动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
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所以人格的健全,也应是内因起决定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搭建桥梁和支架,让学生积极主地去挖掘自身的潜力与价值,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到达自我成长的目的,这才是健全人格的关键。
3.发展性,事物总是发展的,人格也不例外。
人格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格的塑造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逐步健全。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学习环境、思维、个性、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变化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学校应根据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按年龄按学段设置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帮助各年龄段圆满完成人格发展目标。
同样也应该用发展性的评价方法衡量学生人格的发展是否健全,不仅要分析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更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对评价体系做出科学的调整,体现人格发展的特性。
四、学生健全人格的决定因素(一)生物遗传基础,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离不开生物遗传基础的作用,目前的很多的研究,涉及遗传对人格养成的影响,用以探究遗传因素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关于遗传因素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显著的成果,很多研究者将研究方向集中在神经症状、人格障碍等心理疾患的生理机制,这些研究有助于帮助人们深刻地理解健全人格的问题。
2.人格基础,人格本身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概念很模糊的词语,涉及很多人们常说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文化。
人格具有很多抽象的概念,例如:情趣、心理、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性格等,其反映在人的行为中,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督促着人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健全人格培养需要有正确的人格基础和准确的价值观念,只有正确的基础才能培养出正确的人格素养。
乐观的心态是面对生活,健康生活的基础原则,只有秉持乐观的精神,只有把握正确的人格态度,才能抵抗生活的压力,解决生活中的挫折,坚持正确的、健康的人生方向。
3.文化基础,不得不承认,人格养成与文化基础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承已久的优秀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和人格养成,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人格养成方向,所以培养人格健全,要注重文化的引导和熏陶,要以文化的高度要求人们立身处世的方式,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
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去协调自己看世界的角度,思维方法。
年轻人要积极地去接触不同的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悠久的文化智慧,去领悟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的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智慧,很多为人处世的哲学和态度对当代的很多青年的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五、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一)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思维认知自我积极心理学更多注重的是对自我进行更加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同时要以积极的思维来认知自我,用包容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培养自身的正能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合理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分析自我,并作出科学的评价。
现阶段,由于很多学生自身的自我意识发展并不完善,极易出现我意识异化的现象,非常担忧、恐慌,这样很多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最终也就出现了焦虑以及抑郁等负面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认知自我、面对未来,充分做好自我管理,同时要充分结合实际状况来进行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目标,以此更好地实现学习自理、生活自理。
(二)开辟一条现实路径,活动活动再活动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健全人格是在社会生活包括学校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我们要注重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
诸如,组织示范性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道德榜样的感召与引领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转化为符合社会道德准则与规范的行为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娱乐,如校园艺术节、校园创客节、校园科技节、校园体育节,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陶冶情操,涵养道德观念,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养成健全人格;组织心理咨询、人生规划等健康教育活动,积极进行心理预防,引导学生协调好欲望与目标、动机与行为及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对人格缺陷者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使其不断完善人格。
即使是学科教学活动,也应充分挖掘教材所包含的人格内涵,加以刻意放大、有效渲染,以增强教学活动的人格影响力与塑造力。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徳的,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
”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是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就不可能有健全人格。
新时代,在核心索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就是培养具有髙尚道德和健全人格的人。
(三)影视教育德国社会学家W.林格斯认为电影电视是“震撼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之一”。
影视作品是一把双刃剑,“化人也速”,“毁人也甚”。
优秀的影视作品能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情感、价值观,反之会使人不知不觉地坠落,在“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教学随顺应时代的改革,微课堂、在线学校、慕课进入了课堂,影视作品在课堂中也已经被应用到教学中。
首先,微电影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微电影以短小、精、灵活的形式风靡中国互联网,是一个真正源自于生活的小电影,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影视欣赏中引起感情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价值观。
比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截取电影《邱少云》中与课文描述相关的小片段巧妙地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时有视觉上的冲击,更容易体会到英雄人物邱少云视国家高于生命的崇高品质。
在思想品德课上或心理健康课上观看由柴素芳和微电影团队制作的作品《幸福阳光》,电影内容是关于高淑一名河北普通农家妇女在自己家里办起“肢残儿童学习班”,这个学习班不收学费而且坚持了14年,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拥有如此伟大、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值得大家学习与弘扬。
其次,在影视模仿中,进行人格教育。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结果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而获得的,可以说模仿是学生通过榜样观察习得知、情、意、行、价值观、人格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