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二、中国近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 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在这个时期,教育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重视。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引进苏 联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在这个时期,一些重 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开始形成,如教学实验、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
其次,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推动了报刊事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 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通过报刊宣传 变革思想,呼吁民众觉醒,投身救亡图存运动。这些报刊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进 步的重要力量。
再次,科技的发展为报刊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照相技术、印刷术和通 讯技术的进步,报刊的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此外,电报等通讯手段的出现也为 新闻的快速报道提供了条件。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报刊的内容和形 式。
然而,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政 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约,报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其次,一些 报刊的内容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偏见,影响了新闻和信息的客观性和公 正性。最后,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报刊的信息量和分析深度还比较有限。
发展演变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西方文化的传入 为报刊事业的兴起提供了基础。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 办报刊,以传播宗教教义和西方文化。这些报刊成为了中国民众了解外部世界的 重要窗口。
关键词:近代中国、报刊事业、 发展演变
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社会深 刻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期间,西方文化和技术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影响。报刊事业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之一,逐渐在中国兴起和发展。
浅析近代报刊业
浅析中国近代报刊业中国近代报刊业由鸦片战争前后到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前的百余年的时间获得较快的发展。
这一时期(1815——1915)的报刊在内容上基本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最初的西朝东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及军阀混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概括了帝国主义殖民侵华的掠夺活动。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线索基本一致,从诸多方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尤其是中国近代的各种形态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大约起始于唐朝的邸报,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小报和京报。
邸报的主要内容皇帝的诏书,大臣奏章,官吏任免等。
在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中就有贾政“守官箴恶奴同破例,阅邸报老舅自担惊”,讲述了贾政阅邸报发现自己为外甥请托县官被查处的事情。
邸报主要在统治集团内部发行,一般百姓很难看到其内容。
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翻印邸报稿件,统称京报。
邸报的内容完全服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维护统治阶级的秩序。
中国近代报刊业在我国的出现与西方国家的入侵和我国的半殖民化是同时开始的。
最先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最先在我国境内出版的近代化报纸,都是西方殖民者首先创办起来的。
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外国传教士和教会在中国创办百余种报刊,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纸“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①,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当时我国的报刊业。
在鸦片战争结束以前,外国殖民者陆续在南洋,港澳和广州等地出版了一批近代化的中外文报刊。
比如,外国传教士米怜,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个以中国人为对象的中文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依泾杂说》、《天下新闻》、《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各国消息》、《蜜蜂华报》、《澳门钞报》、《广州纪录报》、《中国丛报》,等等。
在这些报纸中,《蜜蜂华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广州纪录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依泾杂说》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的近代化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一:初创期(1815-1840)㈠外国人办报: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和自足自己的自然经济影响,中国古代的报纸没有能够直接演进成为近代报纸,近代报刊是需是从西方引进的泊来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其中一篇记述出现在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附的一幅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
《杂闻篇》是马礼逊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马礼逊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
之后,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了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综上所述,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
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㈡国人办报: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开始的,但是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身影较早出现在中国近代报刊历史上的是中国刻工梁发。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米怜的主要助手便是梁发。
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办报活动的兴起,是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在19世纪末期,在外国人在中国报刊、新闻传播理念等的影响下,贯穿中国南北的外报网基本上形成,但是这种新式的传播媒介并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由于林则徐被罢官免职,他只能组织人员去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
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
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一、概述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它深刻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与思想文化的激荡。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社会结构逐渐解体,新的社会阶层和力量不断涌现,报刊作为传播信息、表达意见的重要媒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起源阶段,中国近代报刊思想主要受到西方传教士的影响。
这些传教士通过创办报刊,宣传西方宗教、文化和思想,逐渐打破了中国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也开始关注报刊,他们通过翻译、介绍西方报刊文章,逐渐认识到报刊在推动社会进步、启迪民智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中国近代报刊思想也经历了重大的转折。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在这一背景下,报刊的思想内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宗教宣传、文化介绍,逐渐转向政治批判、社会动员。
报刊成为宣传民主思想、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阵地,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革命运动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进的重要体现。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也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革命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舆论支持。
1. 背景介绍: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报刊思想的发展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篇章。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近代社会的新兴传播媒介,不仅成为了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
在政治层面,近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封建王朝的日渐衰微和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变。
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国家主权的丧失和领土的沦丧,更体现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重组。
在这一过程中,报刊作为传播政治信息、表达政治观点的重要平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报刊的变化
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 发展到2000年的2007家,日 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 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 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
1948年6月15日,中共华北中央局 机关报暨代中共中央机关报——《人 民日报》创刊。它是由中共晋冀鲁豫 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与中 共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晋察冀 日报》合并而来的,而《晋察冀日报》 又是由中共北方局北方分局机关报— —《抗敌报》改名而来。 由此看来,人民日报及其所隶属的 上级党组织,是有其自身的历史发展 脉络的,是有一个完整的报纸发展体 系的。
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1895 1896 1897 1898 7 11 49 47 3 7 45 39 所占百分比 42.9% 63.6% 91.8% 83%
材料一 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中竟败于东洋“岛夷” 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 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 强”。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 (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作用:且 多反映社会思潮。 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作用:宣传维新思 想。 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作用:同维新派展开论 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作用: (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中心,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了民族 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吾国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 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 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 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
中国近代的报刊发展
中国近代的报刊发展没想过中国的报刊发展会经过如此漫长的艰辛,这不知其中包含了多少中国人的泪水和艰辛,才会有了如今凳中国报刊。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而中国报刊也正是如此,既有曾经的辉煌,又有着深深的叹惜。
中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的报刊亦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灿烂的辉煌。
它的最早邹形可以说是形成于汉代。
虽对汉代是否真正建立发布官报的体制有争议,但还是不能否认,汉代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摇蓝。
三国魏晋时代时近二百年,是军伐割据,战乱频仍,时局纷争扰攘,居民辗转流徙,“国”际间的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交往错综复杂的时代,也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方的政治家们,都十分重视新闻传播,都具有比较强烈的信息需求,都十分关注对方辖区的有关动态,都十分注意搜集敌友我三方的相关新闻和情报。
为了能够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刘备为了伐魏和伐吴,曾在成都到汉中和成都经白帝到夷陵一线修了不少译站。
孙权为了联蜀伐魏,也在境内广设译站,史称“东之与西,驿使往来,冠盖相集”。
三国中,以曹魏的驿传制度最为周全,曾经灾驿站建立起了一个四通八达的驿传网络,并专门制定了一个称为《邮驿令》的单行法。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的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宋代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
到了宋代,有了重大的改变,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北宋初期,沿用了唐,五代的旧制,由各路州郡在首都东京汴梁各自设置进奏院,归各州自行管辖,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200多个。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近代报纸作为一种媒体形式,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演进。
一、报纸的引进与发展19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列强入侵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压力,这些巨大的挑战迫使中国人开始思考如何与外界保持连接,并了解国际间的形势动态。
西方国家的报纸成为了中国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最早引进中国的报纸是由传教士创办的。
传教士带来的报纸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媒介,同时也传递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
这些传教士努力将西方的思想和知识传递给中国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兴起。
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报纸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开始纷纷创办自己的报纸。
这些报纸既充当了信息传递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表达意见和评论时事的重要平台。
报纸的引进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报纸的社会意义和影响近代报纸的兴起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报纸的出现打破了信息的壁垒,推动了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增强了民众的认同感和集体意识。
其次,报纸的出现使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申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刊物,以其批评社会现象和呼唤民主自由的立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这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报纸的兴起促进了民主观念的传播。
近代报纸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和参与社会事务的平台。
与此同时,报纸的读者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思想独立并具有自主意识的群体。
这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报纸的发展与挑战然而,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社会的动荡和战乱给报纸的出版和发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同时,一些人对于报纸的控制和限制,也使得报纸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更是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干扰。
此外,在报纸发展的早期阶段,报纸的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中国近代报刊与百年社会变迁
中国近代报刊与百年社会变迁作者:吴佳莲来源:《媒体融合新观察》2019年第01期报纸作为大众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故今论及报史,不应在报言报,诚如戈公振先生所言:“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
”[1] 中国近代报刊的溯源可追至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和马礼迅等人在马六甲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自此,相继出现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密封华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记录报》等等。
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从闭关锁国被迫走向世界、迎来革新、最终转型的全部过程。
其始终伴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成为近代百年中国变迁的缩影。
一得益于唐宋时期印刷术的巨大成就,邸报作为中国最早的报刊,应时而生。
邸报不仅拉开了中国报刊业的序幕,在世界报业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但它基本上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以及其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本质,使其和近代报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严格意义上,近代中文报刊是19世纪初年才出现的,也并非由中国人自己创办,这与当时中国的国情密不可分。
清政府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而近代报刊的出版又依赖两个基本条件:社会政治文化条件和出版发行方面的物质技术条件。
当时的中国,虽已具备后者,但社会政治文化条件却极为匮乏。
再加之清政府大兴文字狱,顽固地执行所谓“言禁”“报禁”政策。
在这样严苛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下,中国近代报刊根本不可能依靠本国力量,取得发展的空间。
与此同时,伴随着“兴奋布道运动”而进入中国的传教士,打破了这一禁锢。
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刊发,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先声。
它以华人为主要读者,以基督教教义和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体现了由传教士所创办的早期中文报刊浓郁的宗教性质。
这一时期,传教士们企图从文化层面完成使中国社会基督教化的使命,以为其随之而来的武装侵略奠定基础。
中国近现代报纸的发展与变迁(1) 定版
战争 时局 低谷
• 抗战胜利后,报刊又曾 兴盛一时 •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收 其全部报刊,国统区报 纸迅速发展,而后因战 局变化走向衰弱,共产 党在此同时也创办了报 刊与之抗衡最出名的是 重庆的《新华日报》与 《大公报》的论争同时 还有中国同盟会创办的 “第三条路线”报刊, 如《正报》等
• 解放区报纸在解放战争 前期创办,因随内战撤 离和转移而停办,而后 在反攻阶段报纸事业重 新繁荣,探索在城市办 报
•你平常看报纸吗
小问题
中国近现代报刊 的变迁与发展
鸦片战争到建国
建国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
•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的保护下,继续报刊 事业的发展 • 外文报:《香港钞报》 • 《德臣报》 • 中文报:《 遐迩贯珍》(1853,香港) • 中文商业报:《香港船头货价纸》 • 外文报:《华北捷报》 • 《字林西报》 • 中文报:《六合丛谈》(1857,上海 ) • 《万国公报》(1868,上海) • 中文商业报:《上海新报》 • 《申报》(1872,上海) • 《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华北捷 报馆创办)
资产阶级改良派
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
的第一份报报刊,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 为主 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1896年1月12日,康有为在上海创立《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 报),并在一月份成立的强学会。 其他主要报刊:(按照地域分类) ①华南地区:《知新报》,康有为在澳门创办 ②华中地区:《湘学新报》和《湘报》(唐才常和谭嗣同创办) ③华北地区:《国闻报》,严复在天津创办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此阶段学习苏联办报经验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经行宣传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围绕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言论和改进文风三方面1957年5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全国大量报纸开始报道整风运动这一时期报纸宣传以反右倾和大跃进为主展开到60年代初开始调整和改进提出政治家办报和全党办报文化大革命时期黑暗十年初期宣传个人崇拜小报风行批判矛头直指刘少奇各地报纸被夺权和改组发展进入低谷总结颜色依旧是以黑白为主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报纸的品种形式内容等都进行了改革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总结改革开放的影响经济文化国际交流的冲击发展迅速稳定迅速走向正轨综合归纳阶段阶段形成形成发展发展繁荣繁荣时期或时间时期或时间代表刊物代表刊物1919世纪中前期世纪中前期18731873年年戊戌变法时期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新民主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丛报万国公报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艾小梅汉口时务报民报新青年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收稿日期〕2001-06-11 〔作者简介〕姚琦(1962-),男,安徽安庆人,历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近世史坛】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姚 琦(韶关大学社会科学系,广东韶关512005)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刊业;社会变迁 〔摘 要〕1815-1915年中国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
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最初西潮东来到洋务、维新、反清革命、创建民国的全部过程。
在名称上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国人对中外大势的认识。
在出版地上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辐射,体现了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基本规律。
通过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可知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线索基本一致,从诸多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1)06-0122-06 报刊是近代社会表达政治意向、传播思想文化和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从1815年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到1915年《青年杂志》出版的100年间,中国大陆和海外总共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
中国近代的报刊发展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基本一致,是近代中国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和变迁的缩影。
一 尽管远在唐宋时期中国就产生了刊载封建皇帝诏书和封建王朝法令的中国最早报刊——邸报,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中文报刊是19世纪初才出现的。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出版了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从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前,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60余种近代中、外文报刊,如1823年7月创刊于雅加达的《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1857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六合丛谈》等。
中国近现代报纸的发展与变迁(1) 定版解读
• 1927年后,国民党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 治,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 一地报纸超过50家,全国日发行量50000份 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政局暂定,报刊发展又一高峰 • 抗战开始后,全国报刊受到很大的破坏, 大批报纸迁往后方,重庆成为战时报刊中 心
反客里空 运动
反对弄虚作假和浮夸新闻,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总结
• 发展曲折 • 以政治因素为主,受战争,经济,社会因 素影响 • 颜色单一,以黑白为主
建国以后
• 公营党报为主,各行政区,省,直辖市都 建立了机关报《人民日报》发展成为全国 最大的报纸 • 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 具:《人民日报》、《红旗》等 • 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 • 此阶段,学习苏联办报经验,对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方面经行宣传
•你平常看报纸吗
小问题
中国近现代报刊 的变迁与发展
鸦片战争到建国
建国以来
改革开放以来
•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的保护下,继续报刊 事业的发展 • 外文报:《香港钞报》 • 《德臣报》 • 中文报:《 遐迩贯珍》(1853,香港) • 中文商业报:《香港船头货价纸》 • 外文报:《华北捷报》 • 《字林西报》 • 中文报:《六合丛谈》(1857,上海 ) • 《万国公报》(1868,上海) • 中文商业报:《上海新报》 • 《申报》(1872,上海) • 《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华北捷 报馆创办)
国人在上海创办的 第一份中文报纸
我国第一份政论性报纸, 开创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性文体
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 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 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 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 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 罢工,罢市活动进行 了详细的报道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①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②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特点: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①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②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机关报成了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③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④它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之巨已有别于传统社会。
(3)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 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 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 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 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宗旨是:“变法自强”, 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 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 论家王韬。
《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 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 行过激烈的笔战。 《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 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 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 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 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报纸发展的黑暗十 年。初期报纸宣传个人崇拜、小报风行、 批判矛头指向刘少奇,各地报社被夺权和 改组。报纸发展在这个时期受到严重禁锢。
思想,内容上的禁锢 政治,社会时局的影响 发展的低谷
返回流程
总结2
•主要受政治、政策影响 •人民思想层次提高
影响因素 内容 特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流程
从鸦片战争 到建国
从建国到改 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
法律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 续在中国办报。 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 《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 (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 北京)、(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 报》)、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 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 (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 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
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申报》 主办的《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 (1875)、《寰宇琐记》(1876)等三个月 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 文摘性的期刊,以1897年在上海创刊的《萃 报》为最早,稍后创刊的这类刊物还有 《选报》(1902,上海)、《东方杂志》 (1904,上海)等
中国报纸发展史
中国报纸发展史一、介绍中国报纸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报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的西方传教士。
在19世纪末,随着中国与西方的接触增加,西方的报纸传入中国。
当时的报纸多以外文为主,主要服务于外国人和中国的西化派。
直到1897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标志着中国报纸发展的起步。
二、近代中国报纸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初,中国报纸经历了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报纸成为民主思想传播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
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如《民报》、《新青年》等相继问世,他们以激进的言论和犀利的笔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中国报纸在革命时期的作用在中国的革命时期,报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办报纸来宣传革命理念和组织力量,如《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等。
这些报纸成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动员民众和组织抗日战争的重要工具。
四、中国报纸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纸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和发展。
一方面,新闻传媒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使得报纸竞争更加激烈,一些传统报纸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而逐渐衰落。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传统报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五、中国报纸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报纸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大报如《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和发行量。
另一方面,一些新型报刊如《南方周末》、《财经》等涌现出来,以深度报道和独立观点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报纸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报纸需要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深度。
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给报纸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报纸与新媒体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结中国报纸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从起初的西方传教士传入到近代的民主思潮传播,再到革命时期的宣传工具,中国报纸多次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未来,中国报纸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近代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
了社会 变革 思潮 此起彼 伏。细 究“ 天义派 ” “ 、 新世 纪
派” 办 的报 刊 , 政 治主 张 涉及 国 家与 社 会 关 系的 架 创 其 构 。 国 家是 社 会 的 一部 分 , 一 种 社 会 组 织 形 式 , 宜 是 不
联, 就很难看清其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鉴往知 来, 安徽 大 学新 闻传播 学 院与复旦 大 学信 息与传播 研 究 中心 共 建 “ 国报 刊 与社 会 历 史研 究 中
近 代 中 国报 刊 与社 会历 史
特 邀 主 持人
[ 主持人语] 就 目前的大众传媒格局 而言, 报
王天 根
马 陵合 教 授 选择 晚 清 这一 特 殊 时 期 的 公 众 舆 论 与
刊 仍 在 中 国民 众 的政 治 生 活 中 充 当旗 手 的 作 用 。 大 众 重视报刊的政治功 能并非与 生俱 来的, 而是 社 会 历 史
舆论的 高度关注 , 报刊对事件的评论很 多, 从而在一定
程 度 上 改 变 了传 统 秘 密 外 交 的 格 局 , 除 了外 交 的神 消 秘 感 。 舆论 和 外 交 之 间应 该 是 怎 样 一 种 互 动 关 系 , 舆 论 能 否 改 变 外 交 决 策? 这 些 都 值得 深入 探 索 。 报 刊 史探 索仅 对 报 刊 的 话 语 进 行 排 列 是 不 够 的 , 更要 关 注报 刊 内容 是 以 怎 样 的 方 式 呈 现 的 。拙 作 《 晚 清 域 外报 刊 与 无 政 府 主 义 学理 的媒 介 镜 像 》 为 , 治 认 政
等后 来兴 办铁路 奠定 了学理基础 。当然, 申报》 《 的舆 论动员和其时铁路作为国策的制定有怎样的关系, 国策
会舆论的表达起 了推 波助 澜的作 用, 反映 了西潮 东渐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本文概述《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从诞生到逐渐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背景进行概述,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条件。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探讨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介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关注新闻业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新闻法制建设的初步尝试;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分析战争时期新闻事业如何成为舆论战的重要武器,以及新闻业在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为今天的新闻事业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主要以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为主,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租界,并在租界内创办了大量的报刊。
这些报刊以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以《申报》《字林西报》等为代表的报刊,以其丰富的新闻内容、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先进的印刷技术,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了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事业史:2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
3、香港政府官报:《香港政府公报》(1853); 4、英文报刊的特色 为பைடு நூலகம்生存和发展,很重视经营和管理; 都刊登新闻和言论,关心中国的内地新闻,经常评论中 国事物。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
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 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 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 务的外文商业报纸
其中主要是英文报。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的杂 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没有新闻专栏,只 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 的第一条消息。 雕版印刷、书册式;
米怜的办刊思想: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
考虑到东南亚华人多属下层劳动者,文化程度不高但关心祖国,因 而主张刊物内容要简短、通俗、生动。 传教文章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并采用 对话、讲故事的方式,以求更易于被读者接受,长篇文章则往往采 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裁,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天文地理等介 绍科学知识的文章,配有插图,生动易懂。
出版了一些关于基督教信仰、教会组织方面的著述,如《神 道论赎救世总说真本》《问答浅注耶稣教法》《养心神诗》, 著有中文著作《西游地球闻见略传》和《杂文编》及英文著 作多种。 倡议并参与出版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 洋考每月统记传》及英文期刊《中华丛报》,在中国近代出 版史上有一定影响。 1813年,伦敦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他的工作。1815 年,米怜带中国刻字工人梁发等到达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建 礼拜堂,办学院,设立印刷所,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和一些宗教书籍及英文期刊。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发展及影响
三、商人和政客的办报活动 创办宗旨:维护在华经商和冒险的外国人的利 益,主要是创办外文报刊。 1、《蜜蜂华报》和澳门的葡文报刊 (1)《蜜蜂华报》由葡萄牙政党于1822年9月12 日在澳门创刊,葡文,周刊,有增刊数种,是我 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主编是安东尼奥。 1824年改名为《澳门报》,两年后停刊。
《中国丛报》《广州周报》
《广州周报》以新闻报道面广、评论有见地而著 称,1836年10月13日出版了一张号外,这是中国近 代报刊的第一张号外。
(号外是指定期出报的报刊前一期已经出版,后 期尚未及时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重大突发新闻和特 殊事件增发的不列入原编号的特殊报刊。版面设计精 美、发行方式灵活,印量较少。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
(2)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无足 够实力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以英国为 首的列强一方面通过走私和非法贸易进行经济上 的侵略,一方面通过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 书报等进行文化上的渗透。
二、传教士和教会的办报活动 1、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罗伯特•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 1807年从伦敦布道会来到中国。
态度。台仁特曾被捕入狱,却赢得敢言的美名。 1869年停刊。
《香港纪录报》 前身为《广州纪录报》,产权 几度变换,但基本立场不变,反对香港政府。 1863年停刊。
1、1841年5月1日,马儒翰在香港创办《香港 钞报》(Hongkong Gazette)双月刊,这是香港 出现最早的报纸。
2、《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 《孖剌报》是香港最先出现的4家最有影响的商业 性报纸。
《中国之友》 于1842年3月创办于澳门,创办 一周后迁往香港,支持政府。1950年,台仁特主 编,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
中国近代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化的色彩。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
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
社 会 生
活
的
报刊、影视
变 迁
促进经济 文化发展
改变人们 思想观念
丰富人们 社会生活
交流联系 更加便捷
推动社会 进步
由传统向西式化发展,逐渐多元化,呈现出追新慕异、 去土存洋、新旧并存、中西融合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 (1)衣着: ①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 (2)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吃西餐成为有钱人 的一种时尚。 (3)住房: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期间成宣传
改良,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
娱乐大众、传播新知。(通俗报,满足市民文化消遣,丰富生活;
专业报,传播新知)
2.电影事业的发展 (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
事业开始起步。 (3)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4)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06-11 〔作者简介〕姚琦(1962-),男,安徽安庆人,历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近世史坛】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姚 琦(韶关大学社会科学系,广东韶关512005)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刊业;社会变迁 〔摘 要〕1815-1915年中国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
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最初西潮东来到洋务、维新、反清革命、创建民国的全部过程。
在名称上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国人对中外大势的认识。
在出版地上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辐射,体现了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基本规律。
通过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可知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线索基本一致,从诸多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1)06-0122-06 报刊是近代社会表达政治意向、传播思想文化和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从1815年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到1915年《青年杂志》出版的100年间,中国大陆和海外总共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
中国近代的报刊发展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基本一致,是近代中国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和变迁的缩影。
一 尽管远在唐宋时期中国就产生了刊载封建皇帝诏书和封建王朝法令的中国最早报刊——邸报,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中文报刊是19世纪初才出现的。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出版了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从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前,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60余种近代中、外文报刊,如1823年7月创刊于雅加达的《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1857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六合丛谈》等。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由闭关自守、愚昧自大的封建帝国遭受西方列强的冲击、侵略,初步沦为丧失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22—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大致反映了这一过程。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1840年以前,外国传教土作为西方殖民者滚滚东来的急先锋,所创办的中文报刊以中国人为对象。
由于中国人对外来者还怀有戒心,加之西方殖民者的扩张势力有限,这些报刊多以宗教刊物的姿态出现,宣传基督教义,鼓吹万国一方,如《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宣称其办报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惟一急务”,“所载,关于宗教之事,居大半”;《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也强调该刊是“创造天地,主宰万人,养活万有者之理”,使“无一人不遵神之令”〔1〕,以消除中国人的戒心。
1840年以后的报刊则致力于消弥中国人民因鸦片战争而生的对外仇恨心理,鼓吹中外通商,中外友好,宗教已不占主要地位,多刊载各国近事、商业消息和一般新闻评论,一些报刊也介绍某些粗浅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以炫耀西方的文明。
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名称上仍带有中国传统报刊的原始形态,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国正面临中西文化的初步接触和西学东来的浪潮。
外国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名称多使用“传”、“纪”、“说”、“谈”而不使用“报”,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依泾杂说》、《六合丛谈》等,明显带有中国传统报刊的原始形态以迎合中国读者。
而更多的报刊则以世界观念冲击中国人的“天朝大国”中心观念,如《天下新闻》、《遐迩贯珍》、《各国消息》等,以纵论天下、囊括海内的字眼,大加传播西方“文明”。
这一时期不少以外文出版的报刊,如1822年9月创刊于澳门的《蜜蜂华报》(A Abecha do china,葡文)等,这与办报者多系西洋人,不谙中文有关。
在外文报刊中以英文为主,葡文次之,显然在早期来华的外来势力中以英国势力为最大,英美传教士和商人在对华贸易和传播西方“文明”中占主体,葡萄牙因较早据有澳门也有相当的影响。
报刊的出版地多以南洋、香港、澳门、广州为主,则反映了早期西方殖民者主要以南洋、澳门、香港为据点,逐渐渗透到中国大陆,广州作为中国南大门,自明清以来向为通商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影响。
二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洋务运动时期,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
以1858年由伍廷芳等创办的《中外新报》创刊于香港为开端,总数达数百种,如1864年于香港创刊的《华字日报》,1873年在汉口创刊的《昭文新报》, 1893年在汉口创刊的《汉报》等。
从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清政府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地推行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因而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内容上多主张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和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矿企业,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编练新式海军等洋务事宜。
由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办的报刊则纷纷提出“振兴商务”,“制西人以自强”,发出了开矿筑路、建立近代工业、撤销“厘金”、改变“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和扶植民族工商业的呼声,个别报刊还提出了废八股之举、设立学校、培养有用之人的主张。
针对这一时期日本、法国的侵华野心,不少报刊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谴责帝国主义侵华活动方面态度鲜明,如《汇报》所言:“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于华之事而言之,故有裨中国者,无不直陈,而不必为西人讳。
”〔2〕 这一时期的报刊名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相当数量的报刊都使用了“新”字,如《中国教会新报》、《德文新报》、《昭文新报》等,真是数不胜数。
各种“新”报的产生,一—123—方面反映了这一时期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量引入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西学东渐由此形成浪潮,西方的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和一些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被视为“新”的东西。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与外国入侵者缔结了“万年和约”,试图在维持“中外友好”的前提下,借助“新”的知识,开始“新”的统治秩序。
当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报刊传播“新”的自然科学知识,以“新”的视野学习西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现富民强国的愿望。
正如郑观应所说:“今如变法自强,宜令国中各省、各府、各州、各县设报馆”,“且医学、化学、天学、电学、艺学、矿学,以及治兵课士,军装战舰,皆必另设一报。
”〔3〕 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出版地上,遍及上海、香港、广州、汉口、福州、厦门、天津、北京等地,其中以上海、香港为多,这反映了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后,迅速取代广州的地位,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和西学的传播地,而香港被英国据有后,也成为外国势力对华贸易和传播西学的重要据点,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代报刊由东南沿海逐步扩散到内地和北方的传播史实。
三 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主体,先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仅1895至1898年,全国报纸种数增加了三倍以上,“报馆之盛为四千年来未有之事”〔4〕,出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办报高潮。
如1895年8月在北京创刊的《万国公报》, 1898年9月在上海创刊的《工商学报》等。
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甲午战败严重地刺激了中国的士大夫阶层,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被历史推到台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担当了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在维新派的宣传和鼓动下,掀起了一场以“开启民智、变法图强”为宗旨的变法维新运动。
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内容上是基本围绕着变法维新、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来展开的,多数报刊在愤怒谴责了甲午以来列强对中国的种种侵略罪行,沉痛论述了中国不变法即亡国的危险的同时,更多的是详尽介绍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议会制度,提出了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希望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尤其对光绪皇帝寄以厚望,有报曰:“皇上之锐意变法,以期薄海臣民讲求实学,共济时艰,真有出诸寻常意想之外者,海内人士有不喁喁向风,力图振作哉。
”〔5〕一些虽以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为主的报刊,如《通学报》、《农学报》、《新学报》、《实学报》等,在大力宣传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同时,间接为维新变法、改良政治服务。
不少白话报则是运用通俗的白话来开通民智,传播新知识,以求变法的,如《无锡白话报》曰:“欲民智大启,必自于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安能人人阅之,必自白话始。
”〔6〕总之,无论是“开议院”,还是“振兴工商”,也无论是鼓吹“新学”、“新政”,还是致力于“保国”、“保种”,都是与维新变法息息相关的。
这一时期的报刊刊名也大体反映了这一时代风貌。
如《强学报》、《广智报》等等,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维新改良措施。
“强学”,显然是变法自强之学,维新派看来只有大力传播自强之学,才能“强天下之势,成天下之法”,中国才可自强求富。
《经世报》之“经世”,即经世致用,无疑是以西学应世事,讲求致用之学。
“时务”应是当务之事,即维新变法是有关国家前途命运—124—的大事。
《国闻报》之“国闻”,据“《国闻报》缘起”所言:“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即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自强之术,使中国得以自强。
《广智报》之“广智”就是广开民智,提高国民素质,为变法造就群众基础。
《昌言报》之“昌言”就是广开言路,为变法维新提供舆论环境,《新知报》之“知新”、《新学报》之“新学”就是传播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新文化,为维新创造思想文化氛围。
此外,各类“工商”、“商务”自然是以兴办实业、振兴工商为宗旨。
这一时期出版的报刊以上海为多,这不仅反映了19世纪末上海是国内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科学文化中心,也是维新思潮的发源地之一。
这一时期的报刊还遍及天津、北京、广州、杭州、温州、无锡、桂林、成都、重庆、长沙、武昌等地,这又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的广泛传播和维新运动在这些地区的发展和影响分不开。
四 20世纪初,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再掀高潮,整个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数百种反映时代变革和风貌的报刊竞相问世。
如1900年1月于日本东京创刊的《中国日报》,1905年11月于日本东京创刊的《民报》,1910年10月于上海创刊的《民立报》等。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逐步战胜保皇思想和君主立宪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因而,这一时期出版的报刊除部分仍坚持保皇立宪外,较多的已倾向于时代主旋律——民主革命,尤其是1905年后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更为突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办的报刊在揭露清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屈辱卖国的罪行,批驳保皇派、立宪派反对革命的谬论的同时,详尽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历史和民主主义政治学说,广泛地影响和动员了人民大众投身反清民主革命斗争。
故孙中山曾说:“革命成功,全仗报界鼓吹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