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脏腑关系

脏腑关系

病变 心血不足→脾失所养 → 脾失健运(失 眠、心悸、多梦) 、食少、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心血化源不足
食少、腹胀或慢性出血 面色无华、心悸、失眠、 多梦等 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而 致心血不足
病变每每导致心脾两虚证。
(三)心与肝 血液运行、情志方面 血液运行
心血充盈、心气旺盛、血行正常、肝有血可藏 心主血肝藏血 肝藏血充足,随动静之不同调节,有利心推动血 行
病变
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 水液代谢失常 肾气虚弱、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 尿少、水肿等 咳嗽、气喘
水肿病中、二者的主次之分“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短气、喘逆、气不相续
肾气不足,摄纳无权 出多入少、动则加甚 潮热、盗汗、颧红 肾阴不足 肺阴虚损 肺肾阴虚 肾不纳气
干咳、腰腿酸软等
1、精与血
心主血
精血相互转化“精为化血之源,髓为造血之机”
肾藏精
2、精与神 心藏神 精为神的物质基础 肾藏精
3、水与火
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阳——肾水不致过寒 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 肾水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火, 使之不亢
二者上下互济、相互制约、彼此交通。
病变
失眠、健忘
精亏 血耗 多梦 心神不灵 精血亏损 脑髓空虚
精神痿靡
心火不得下降于肾,肾阳不温,水寒 不化 心悸心慌畏寒、气短、水肿
水火不济、心肾不交
肾水不得上济于心,心阴不足,心火 偏亢 心烦失眠,口干舌红
(五)脾与肺 气的生成,水液的输布代谢
气的生成(土生金) 肺主气,为气之主 脾生气,为气之源 肺气的充足,有赖于脾化生之水谷精气的不断 补充。 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气相谷又产生宗气。
(八)肝与脾 疏泄与运化;血液生成、贮藏与运行;木与 土。

10、脏腑关系

10、脏腑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主要表现为气与血、心主行血与肺主呼 吸之间的关系:气血互根——诸血者皆 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心主 贯心脉行气血 宗气 走息道司呼吸 肺司 行血 气行则血行 呼吸 血能载气 主气
【病理表现】
• 肺病及心: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则心血 瘀阻——心悸,胸闷痛或刺痛,唇舌青紫, 气短。 • 心病及肺:心血虚、血不载气或心阳虚、 血脉瘀阻,则肺失宣降——咳嗽,气喘。
2.病理
【精血同源方面】 • 肝血虚,不能养肾阴 肝肾精血不足—— • 肾精亏,不能生肝血 早衰(齿摇发落),性机能减退,腰膝酸软, 头晕目眩,耳鸣,经少或闭经,阳痿,不育。
【阴液互养方面】 • 肝阴虚,不能滋肾阴,相火妄动 肝肾阴虚 • 肾阴虚,不能滋肝阴,肝阳上亢 火旺—— 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头 胀目赤,心烦易怒,性机能亢进,月经提前 或经量少,色暗红,或闭经。 【藏泄失调】 肾精气不固或肝疏泄失职:月经异常(闭经、 崩漏),阳强不泄,遗精,滑精等。
(二)心与脾
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方面的关系。 • 生成:脾化生血液以养心脾 心神化赤为血,心血下输以养脾 • 运行: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脾气固摄血液不溢出脉外
(三)心与肝
主要为血液运行及情志活动方面的关系。 • 血液运行:心有所主 肝有所藏 • 情志活动:心主神志 肝调畅情志
(四)肺与脾
2.病理:脾胃病变会相互影响,常见病症 如: 纳呆,呕吐,腹胀,乏力,消瘦,腹泻等。
(四)肝与胆
【生理】 • 肝主疏泄——胆汁分泌、排泄正常; •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共同协调精神情志 活动,相互为用,智勇兼备。 【病理】肝胆同病:肝的疏泄与胆汁的储藏、 分泌、排泄是互相影响的。 • 肝胆火旺——口苦,胁痛,急燥易怒; • 肝胆湿热——口苦,胁痛,胸胁胀满,食欲 不振,呕吐苦水; • 肝胆亏虚——消化不良,腹胀,纳呆,倦怠 乏力,胆小多疑。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4.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 不断 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 上 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 、 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 的升 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 依存 ,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 失 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书山有路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 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 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 正 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 , 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 统 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中医学基础—脏腑关系_PPT幻灯片

中医学基础—脏腑关系_PPT幻灯片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 推动,又依靠脾气的统摄而不逸出。
病理:或气虚血瘀,或气虚失摄而出血。
心肝关系示意图
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


调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调畅情志 (病理上:心肝气郁证,心肝火旺证)
(四)心与肾: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1、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 化。病理上可见肝肾精血两亏。
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气疏 泄可促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 泄太过。(男子排精 女子月经)
3、阴阳互滋互制: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 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可温煦肝脉,以防 肝脉寒滞。 水能涵木。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心肾相交示意图
水火既济
神精互用


君相安位
(五)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吸入自然界的清气,脾主 化生水谷之精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 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 一身之气的盛衰。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 气之源”之说。
病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是保证津液 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因素。
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肺脾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司宣肃,输布水液。


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上输 于肺,与吸入清气相合而成。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肝气主升,肺气主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 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病理:肝郁化火,或肝火上炎,可耗伤肺阴, 使肺气不得肃降,而出现咳嗽、胸痛、咯血等 肝火犯肺证(木火刑金),称为“左升太过, 右降不及”。

中兽医学课件: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兽医学课件:脏腑之间的关系

肺失肃降,不能制约肝木 痛、头晕、头痛等。
肝气升发过度:胸胁
2.血气运行
肝肺的气机升降,实际上也是气血的升降。 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 肺主气,治理调节一身之气。 肺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又需要得到血的濡养,肝向
周身各处输送血液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推动。 总之,全身气血的运行,虽赖心所主,但又须肺主
治节及肝主疏泄和藏血作用的制约,故两脏对气 血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一)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
肺主呼吸。这就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实际 上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生理
肺气对于心血——助心行血“气为血之帅”
维持肺司呼吸正常运行,
为肺气的物质基础
心血对于肺气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气附于
血而运行全身
• 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 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
中兽医学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二章 脏腑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 的关系。
重点在于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有机 整体
五脏 六腑 气血津液 经络
中心 配合 物质基础 联系
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
五脏一体观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肺、脾、肝、肾五脏各具不同的生 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变化,但脏与脏之间 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单是表现在形态结构 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活 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 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 的关系。
肺失宣降,气机不畅——血行受阻
心有病: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 畅 → 肺失宣降,心悸、唇青、舌紫、咳 嗽、气喘、胸闷等。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脏与腑的关系,即是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

脏腑之间之所以构成这种紧密关系,主要根据有以下几方面:①经脉属络: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构成脏腑表里关系,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则构成表里经。

其他脏腑依此类推。

②生理配合:六腑机能受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五脏功能也有赖于六腑的配合。

如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也有助于肺气的肃降。

③病理相关。

脏病可影响到其相合的腑,腑病也可影响其相合的脏。

如心经有热,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小肠有火亦可循经上扰于心等。

因此,在治疗上,相应的就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诸法。

1.心与小肠的关系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等机能;小肠化物,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

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

2.肺与大肠的关系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上,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

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月市气的下降。

在病理上,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失润,传导失常,可见大便干结难下。

若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大肠传导无力,可见大便困难。

中医称之为“气虚便秘”。

反之,若大肠腑气不通,传导不利,则肺气壅塞而不能下降,出现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是谓上窍不通则下窍不利,下窍不利则上窍为之闭塞。

3.脾与胃的关系脾与胃以膜相连,通过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脾与胃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优秀文档】脏腑之间的关系

【优秀文档】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那么脏腑之间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怎样的重要地位呢?它有哪些功能与作用?那么下面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理论中关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
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中医学基础,脏腑间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脏腑间的关系

肺司呼吸
吸入自然界 清气 化生水谷 之精气 输布排泄水液
聚于 胸中
生成 宗气
脾主运化 肺通调水道
水液代谢正常 脾运化水液
吸收输布水液
6、肺与肝
肺气
主清肃下降
主疏泄升发 一升一降,全 身气机调畅
肝气
7、肺与肾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水液正常 输布排泄
肾主水(为主水之脏)
肺司呼吸(为气之主) 肾主纳气(为气之根) 共同完成 呼吸运动
维持精神情志 活动正常 调节情志活动
4、心与肾
心火
下 降 上 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肾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
肾水 例:患者,男,45岁。心烦不寐,眩 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舌红少津, 脉细数。其病变所在脏腑是 A.心、脾 B.肺、肾 C.肺、 肝 D.心、肾 E.肝、胃
心肾不交
5、肺与脾
例: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A.心、肺 B.心、肝 C.肺、 脾 D.肝、肺 E.肺、肾
病理
肺虚推动无力——气虚便秘,大便艰涩不行 气虚不固,清浊混杂而下——大便溏泄
脾与胃 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
纳运协调
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 生 升降相因 理 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 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
脾性恶湿——脾阳健则能运
燥湿相济 胃性恶燥——胃阴足则能纳
脾与胃 胃纳不佳,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腹胀泄泻 纳运失调 脾失健运,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胃脘胀痛 病 升降反作 理 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湿易犯脾,困遏脾阳,影响胃纳 燥湿不济 热易犯胃,灼伤胃津,影响脾运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小便不利
遗尿、尿失禁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 “脾气”充足的时候,血液的生化就有源泉,心血就会充
盈,“脾气”虚弱,运化不能正常,可导致心血不足或脾 不统血,而引起出血; • 若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引起脾运化失健,出现食欲减弱、 肢体倦怠,脾的运化功能也有赖于心血的滋养和心神的调
控。
3、心与肝
• 心主血,肝藏血。 • 心与肝的关系表现在血液化生和运行。 • 二者配合对血液循环及血量调节起保护作用。 • 心血不足,引起肝血亏虚,导致血不养筋,筋骨酸痛、四 肢抽搐、拘挛。
• 3. 肝主疏泄总的含义是说肝能:( )
• A .调畅气机 B .运行气血 C .调节情志活动 D .协助消化
• 4. 脾有升清的功能,所谓“升清”是指:( ) • A .饮食物的上升与输布 B .营气的上升与输布 • C .宗气的上升与输布 D .水谷精微的上升与输 布 • 5.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那一方面:( ) • A .宗气和心血相互依存 B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的方面 • C .心主神志和脾主运化功能之间相互影响方面 D .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
7、肾与肺
• 肾与肺的关系在于水液代谢与呼吸 • 肺主吸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 肾气不足,肾不纳气,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出现气喘的 病症。
• 肺气不足,亦可影响到肾,引起肾虚。
• 只有肺和肝的合作正常才能将脾运化的水液正常代谢。
8、肝与脾
• 肝与脾的关系为疏泄和运化的关系 • 肝藏血,主疏泄;脾生血,主运化。肝疏泄正常,脾升降 适度则血液生化有源。 • 病理状态: •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脾不健运,腹满泄泻、腹痛 •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也可引起肝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溢 入肠道,引起黄疸
• 3、脾与胃 •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脏腑之间的关系专题教育课件

脏腑之间的关系专题教育课件

津液输布 代谢正常
病理:
脾虚——食少、腹胀、便溏、肢倦 气虚
肺弱——面白、少气、咳喘
脾肺虚弱(母子相及)
脾为生痰之源——水不化津,转为痰浊
湿滞
水湿痰饮
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引起咳喘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旳升降和调整方面。
生理: 肺藏于右,其气肃降
气机升降 (龙虎回环)肝生于左,其气升发
藏象第五节
脏腑 之间旳 关系
heda
一、脏与脏之间旳关系
(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营和呼吸吐纳之间旳协调关系。
宗气是中心环节
生理:
气与血 旳关系
肺主气 心主血
气为血帅,肺气助心行血 血为气母,心血运布肺气
病理: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 肺失宣肃,肺气壅塞
影响心旳行血——心血瘀阻
心气不足 血行不畅
心阳不振
在下——水肿、形寒 肢冷、尿少
精神失调
肾精不足,不 能奉养心神
心神不足,无 力控驭肾精
在上——心神恍惚 精神疲惫
在下——梦遗滑精
(五)肺与脾
主要体现于气旳生成和津液旳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肺为主气之枢——主呼吸而纳清气 脾为愤怒之源——主运化而生谷气
相互结合 形成宗气
气旳生成
津液代谢
肺主通调水道——布散水精 脾主运化水液——转输水精
五脏与骨、髓
生理:
肾藏精,精化髓,髓充骨
精足则髓满骨充——骨骼发育健全,身体强健
肾精旳充盛与五脏六腑之精亲密有关——骨、髓与五脏
精气亲密有关
病理: 肾精亏虚
骨髓发育缓慢 五脏精气不足
骨软、骨质疏松、身高偏 低、易骨折,骨骼变形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密切联系,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除在形态结构上得到一定体现外,主要是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相互为用的关系。

这种关系,突出表现在五脏的系统分属关系、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五脏的精气阴阳关系等方面。

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脾肝肾的关系1.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

心与肺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2.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

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

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即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血液能正常运行而不致脱陷妄行,全赖心主行血与脾主统血的协调。

3.心与肝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

(1)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心为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2)精神情志方面: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

脏与腑关系

脏与腑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孟君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脏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
肺气肃降
肺失肃降
促进 利于
相互 影响
大肠传导
大肠传导不利
1.肺与大肠
脾与胃
纳运协调 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
2.脾与胃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
胃喜润恶燥, 脾喜燥恶湿
心下移 上炎
小肠分别清浊
小肠热
3.心与小肠
肝主疏泄
促进 利于
胆汁排泄
4.肝与胆
肾的气化
调控 影响
膀胱开合
5.肾与膀胱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胃 受纳腐熟水谷 初步消化
胆 贮存排泄胆汁 受盛化物
小肠 泌别清浊
以助消化 进一步消化 吸收精微
大肠 传导变化 膀胱 贮尿排尿
吸收水分 排泄大便 排泄小便
消化 吸收 排泄
三焦 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
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1.五脏与女子胞
心行血 脾统血
女子胞
肺朝百脉 肾藏精
2.五脏与脑
❖ 中医藏象学把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 分属于五脏
3.五脏与脉
❖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与脉的 关系最为密切
4.五脏与骨、髓
❖ 肾藏精、生髓、充养骨骼、牙齿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3.2.脏腑之间的关系

3.2.脏腑之间的关系
主呼吸和水液

7.肺与肾 肺与肾



(八)肝与脾
消化功能: 肝主疏泄,调畅脾气, 1.消化功能: 肝主疏泄,调畅脾气,并
分泌胆汁,协助消化。 分泌胆汁,协助消化。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 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
2.血液生化运行:脾主生血统血,肝主 血液生化运行:脾主生血统血,

6.肝与肺 肝与肺
心 脾
(七)肺与肾
主要表现在呼吸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呼吸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 1.呼吸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的呼吸 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 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 肾为主水之脏, 2.水液代谢 肾为主水之脏, “肺为水 之上源” 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利 于肾的蒸腾气化。肾的主水功能, 于肾的蒸腾气化。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 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 在生理上, 心阳敷布小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 。 在生理上 , 心阳敷布小肠 , 则小肠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功能正常; 则小肠受盛化物 、 泌别清浊功能正常 ; 小肠吸 精微, 上奉于心, 化赤为血, 使心血充盈。 精微 , 上奉于心 , 化赤为血 , 使心血充盈 。 在 病理上, 如心火炽盛, 下移于小肠, 病理上 , 如心火炽盛 , 下移于小肠 , 热邪熏蒸 水液, 则影响“ 泌别清浊” 的功能, 引起尿少、 水液 , 则影响 “ 泌别清浊 ” 的功能 , 引起尿少 、 尿赤、 尿热、 尿痛等“ 小肠火热” 病证。 尿赤 、 尿热 、 尿痛等 “ 小肠火热 ” 的 病证 。 反 小肠有热邪, 也可循经上炎于心, 之 , 小肠有热邪 , 也可循经上炎于心 , 出现心 舌赤、口舌生疮等症状。 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
气与血 的关系
肺主气 心主血

气为血帅,肺气助心行血
气 是

血为气母,心血运布肺气
心 环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病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 肺失宣肃,肺气壅塞
影响心的行血——心血瘀阻
心气不足 血行不畅
在上——心神恍惚 精神疲惫
在下——梦遗滑精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肺与脾 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生理:
气 的
肺为主气之枢——主呼吸而纳清气
生 成
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而生谷气
相互结合 形成宗气
Heart and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lung
心与肺的关系


‘诸血者,皆属于心”, “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



平面设计
No Imag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肺主通调水道——布散水精
津液输布


脾主运化水液——转输水精
代谢正常

No Image
No
Image 病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脾虚——食少、腹胀、便溏、肢倦 气虚
肺弱——面白、少气、咳喘
脾肺虚弱
脾为生痰之源——水不化津,转为痰浊
湿滞
水湿痰饮
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引起咳喘
No Image
No Image
咳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胡某,男,3岁,2005年3月26日诊。患儿 咳嗽已20余日,初因过食油腻,复感外邪, 出现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清涕,经治发热虽除 但咳嗽仍存,继服川贝枇杷糖浆等,亦未奏 效。诊见:咳声无力,面色晄白,神疲倦 怠,气短懒言,饮食不香,动则汗出,舌 淡嫩、苔薄白润,脉细弱。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心与肝
主要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
生理:
心主血
心有所主——心主血行 相互促进
血液
血液充足
肝藏血
肝有所藏——疏泄正常
血运通利
神志
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心阳不振
影响肺的呼吸——胸闷咳喘
No Imag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心与脾
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 血液生成
脾旺血足使心血充盈 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
夜游症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黄某,男,14岁,学生,2002年3月15日诊。3 年前无诱因而突然夜间起床,手舞足蹈,嚎叫不 休。嗣后则间歇发作,长则半月,短则5~6天一 发,以精神受刺激后易发,每发均在夜阑人静之 后,发作时呼之不应,无口吐白沫和抽搐,只是 不停的叫唤,手足舞动,约持续30分钟左右,自 然平静,平静后肢冷汗出。翌日自觉精神疲倦, 询其昨宵情景,茫然无知,平时心悸易惊,寐多 呓语,智力减退,口干思饮。脑电图、脑血流图 等辅助检查均无异常。多处辗转求医,服用中西 药物不效。现症见:饮食正常,二便调,舌淡红、 苔白微腻,脉滑略数。
心神肾精 相互为用
No Image
No Image
君相安位
心为君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 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
肾为相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 为神明之基础,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君相二火 上下交济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治疗
• 证属饮食伤脾,脾气虚弱,土不生金,肺 气失充,气无所主,而作咳嗽。治以培土 生金,健脾益肺为法。予香砂六君子汤加 味。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北杏仁、 陈皮各5g,法半夏、木香、砂仁、甘草各 3g。2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150ml,分 3~4次服。药讫,咳嗽减,饮食增,精神 佳。继进2剂,咳嗽若失,诸症亦平。
相互协作 神志正常
No Image
No
Image 病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血液亏损——心肝失养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月经量少、双目干涩、肢体麻木
神志不安
心肝血虚 心肝火旺
心与肝相互影响,导致
血不养神 神志狂乱
No Image
No Imag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治疗:补肝血,养心神。甘麦大枣 汤加减。处方:小麦60g,甘草6g, 大枣9枚,柏子仁、五味子、麦冬、 天冬、玄参各15g。3剂水煎,每 日1剂,睡前顿服。诊后未再复诊。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证多由忧思过度, 心阴受损,肝阴不足,神不守舍所致。 本案从舌脉上看似无阴虚表现,但症 状上反映出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和智 力减退等一派心血不足之象。治从证 舍脉,根据《灵枢》“心病者,宜食麦” 原则,故处以甘麦大枣汤加减。
心与肾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四)心与肾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生理方面:
水火既济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 使肾水不寒
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 使心火不亢
水火既济 互济互制
No Image
精神互用
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 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
相互促进
血液运行
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 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
血运正常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病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脾气虚弱
生化无源 统摄无力
心血不足
心阳不足,脾失温养——脾气虚弱
No Image
No Image
心脾两虚
心悸、失眠 多梦、纳少 腹胀、体倦
称为心肾不交。
失眠、心悸、怔忡
水不济火
肾阴虚于下 心火亢于上
心烦、腰膝酸软、 男子梦遗、女子梦 交等症。
水气凌心
肾阳虚损,下 焦水寒不化, 心阳虚损,水 气上凌于心
在上——心悸怔忡、 唇舌青紫
在下——水肿、形寒 肢冷、尿少
No Image
No Image
精神失调
肾精不足,不 能奉养心神 心神不足,无 力控驭肾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