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XXXX--2020)
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常熟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七年三月目录一、总则 (1)(一)指导思想 (1)(二)基本原则 (2)(三)规划依据 (3)二、主要指标安排 (6)(一)耕地保有量调整 (6)(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调整 (6)(三)建设用地指标调整 (6)(四)其他规划指标调整 (7)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8)(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8)(二)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0)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13)(一)优先划定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 (13)(二)划定全域永久基本农田 (13)(三)严格保护耕地数量和提升耕地质量 (14)(四)保护措施 (15)五、土地用途分区及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8)(一)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 (18)(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21)六、规划流量指标安排及其归还情况 (24)(一)规划流量指标安排 (24)(二)规划流量指标归还安排 (24)七、与“三优三保”衔接情况 (27)(一)工作进展 (27)(二)规模衔接情况 (27)(三)布局衔接情况 (27)八、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29)(一)严格保护生态用地 (29)(二)土地生态环境整治重点 (29)(三)完善生态用地管理 (30)(四)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1)九、各镇土地利用调控 (32)(一)分类落实各项规划调控指标 (32)(二)明确各镇(区)土地利用方向与指标 (32)十、重点建设项目清单调整情况 (39)十一、规划实施保护措施 (43)(一)深化落实规划管理共同责任 (43)(二)深化多规融合相互协调衔接 (43)(三)严格执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44)(四)探索耕地保护新方法 (44)(五)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 (44)(六)加大土地生态建设保护力度 (45)一、总则为更好的保障“十三五”时期常熟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落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有效提升,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统一部署,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号)文件要求和《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相关内容,以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常熟实际情况,开展《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工作,本调整方案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规划各项建设和统筹土地利用的基本依据。
《常熟市河道蓝线及主城区防洪规划》批前公示

《常熟市河道蓝线及主城区防洪规划》批前公示《常熟市河道蓝线及主城区防洪规划》第一册《常熟市河道蓝线规划》一、规划概况常熟市地处江苏省南部,太湖下游。
市域为东经120°33′~121°03′,北纬31°31′~31°50′。
东邻太仓,距上海100km;南接昆山、苏州;西接无锡、江阴;北濒长江黄金水道,与南通隔江相望;西北境与张家港接壤,总面积1276.32km2(含长江界属水面)。
全市辖虞山镇、梅李镇、海虞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碧溪新区(街道办事处)、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南街道办事处)、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虞山林场)、服装城。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常熟1276.32km2市界范围的河道湖泊,分为主城区及主城区以外两个部分,按照流域性河道、区域性河道、市级河道、镇级河道、村级中心河道以及湖泊的六个级别进行蓝线规划。
河道共323条,总长度1187.0km。
流域性河道1条(长江不列入本次规划),长37.0km;区域性河道8条,长199.1km;市级河道16条,长180.9km;镇级河道98条(主城区4条,主城区以外范围94条),长500.8km;村级中心河道200条(主城区162条,主城区以外范围38条),长269.2km。
湖泊共24个,总面积5.143万亩。
三、规划原则(1)遵循流域、区域水利规划的相关标准;(2)同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3)与各乡镇规划相协调;(4)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相统一,体现生态型河道的原则;(5)可操作性原则,蓝线保护与控制范围界定清晰,实现线界落地,为管理部门提供直观、可行的管理依据。
四、蓝线规划1、蓝线绘制办法(1)现状河道的蓝线绘制:以现状河道河口线加向外预留距离(包括规划需拓宽的宽度)为蓝线位置,河道二侧蓝线之间面积为蓝线管理范围,即蓝线总控制宽度;(2)规划新开河道的蓝线绘制:以规划新开河中心线加向二侧预留距离为蓝线位置,规划新开河二侧蓝线之间面积为蓝线管理范围,即蓝线总控制宽度。
常熟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2~2030年)

常熟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2~2030年)一、规划概况本次规划范围与《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一致,包括常熟全市域。
规划期限2012~2030年,近期为2012~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二、规划目标常熟市商业网点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面向常熟市域,辐射周边地区,服务于全市居民和滨江港口工业,与‘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新城、宜居宜商现代城’的城市定位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商品流通体系,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服务环境。
”规划期末形成“一主二副市级商业中心、一个区级商业中心、一个交通枢纽型商业中心、七个镇级商业中心、五十五个社区级商业中心、十三条特色商业街(区)、两个批发市场组团、两个批发市场带、七个重点物流基地”的标志性商业格局。
三、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一)市级商业中心规划近期,常熟市市级商业中心主要包括一主一副市级商业中心:方塔街市级商业主中心、世茂市级商业副中心。
规划远期,常熟市市级商业中心布局将逐渐调整为:一主二副市级商业中心:世贸市级商业主中心、方塔街市级商业副中心、昆承湖市级商业副中心。
1.世茂市级商业主中心范围:泰山路以东、香山路以西、长江路以南、青墩塘路以北区域。
功能定位:立足常熟新城,和老城商业中心遥相呼应、错位发展,补缺常熟老城自身不能提供的多样化城市功能。
主要承担市级行政、大型商业零售、金融、文化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服务全市、面向周边地区的“集行政、文化、商务、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商业中心”。
2.方塔街市级商业副中心范围:位于历史街区方塔街沿线区域,以环城河为界。
功能定位:以方塔街为主干,以华地百货、华联商厦、常熟第一百货商店等为主要节点,旨在形成“集购物、餐饮、旅游、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市级商业中心”。
3.昆承湖市级商业副中心范围:昆承湖东岸商业用地区域。
功能定位:结合昆承湖片区的定位,在修复昆承湖生态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提升沙家浜旅游度假区环境品质,打造“结合商务、运动、生态、休闲、游憩为一体的现代滨湖景观市级商业中心”。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等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综合交通专项规划》
等三个规划获市政府批准
11月27日,《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常熟市文化片区东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常熟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11-2030)》三个规划获得市政府批准。
专业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的深化与完善。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常熟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11-2030)》这两个专业专项规划分别于今年2月24日和9月11日通过专家论证,这次获得市政府批准后,将分别作为我市交通系统规划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导性依据。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引导开发活动,控制基本建设,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
《常熟市文化片区东部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于今年7月19日通过专家论证,规划区北至常浒河、南至青墩塘、西至新世纪大道、东至三环路,总用地面积3.71平方公里,定位为集文体、教育、商务、居住为一体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综合文化片区。
这三个规划获得批准后,我局将与相关单位加强对接,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切实落实好规划,有效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环境影响评价简本1开发区规划概述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开发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碧溪镇,于201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发展目标为:通过有效的政府引导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依托本地区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港城协调、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为: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型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绿色生态产业新城。
开发区产业定位为:开发区第二产业在传统支柱产业基础上,集中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装备制造、电子机械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业、商贸金融业、研究与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新区与开发区服务业的互动,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水平。
本次评价开发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常太边界,西至浦江路,南至碧白塘、扬子江大道、建新塘、通闸路及通港路,北至长江,总面积为59.74平方公里。
2开发区开发现状开发区自设立以来遵循“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产出”的准入门槛引进入区企业。
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实施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污水经管网收集进入滨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标准排放。
一般工业固废进行综合利用,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置。
开发区采用集中供热,并优化能源结构,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燃料,为开发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区内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都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区在环境管理上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工作,成立了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编制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010年开发区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验收,已经形成生态工业雏形,2011年6月经环保部同意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将进一步提高开发区整体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开发区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常熟市城市防洪规划

(六)、总体规划涉及的城市防洪除涝要求
总体规划中要求城区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设防水位按 4.26 米加 1 米超高考虑。 要求运用挡、排、疏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城区防洪工程体系。要求城市开发建设时留有
4
常熟市城市防洪规划 10%以上比例的水面积,要求按标准增加排涝动力。
为逐步把内河航道引出城市,规划沿城市外环路外侧新开城市外环航道,也就是作为城 市边界的外环河。
1999 年 6 月 7 日入梅,比常年提前 7~10 天,出梅 7 月 20 日,历时 45 天。梅雨量累 计 512.4mm,是常年同期的 2.41 倍,其中 6 月份总降雨量达 403mm,比 91 年 349mm 还多 54mm。
2、水位高,上涨快,持续时间长 1991 年太湖平均最高水位达 4.79 米,超出 1954 年 0.11 米。1999 年太湖水位再创历史 新高,7 月 8 日太湖平均水位达 5.08 米,超过 1991 年 0.29 米。1991 年 7 月初,在特大暴雨 的袭击下,再加上客水压境,望虞河水位在 30 小时内飞涨了 1.5 米,7 月初,阳澄区也出现 了高水位,常熟小东门水位 7 月 4 日达 4.21 米,比历史最高水位仅差 0.05 米(1954 年是 4.26 米)。4.0 米以上水位持续 6 天。 1999 年太湖流域性洪水,由于本区的暴雨和客水大量入境,致使小东门水位从 6 月 7 日 的 2.99 米一路上升至 7 月 1 日的 4.26 米,平历史最高水位。4.0 米以上水位持续 4 天。
常熟市城市防洪规划
第一章 城市概况
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
常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市域处东经 120°33ˊ~121°03ˊ,北纬 31° 31ˊ~31° 50 ˊ。东邻太仓,南接昆山、湘城,西连无锡、江阴,西北与张家港接壤,北濒长江,与南通隔 江相望。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环境影响评价简本1开发区规划概述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开发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碧溪镇,于201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发展目标为:通过有效的政府引导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依托本地区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港城协调、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为: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型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绿色生态产业新城。
开发区产业定位为:开发区第二产业在传统支柱产业基础上,集中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装备制造、电子机械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业、商贸金融业、研究与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新区与开发区服务业的互动,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水平。
本次评价开发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常太边界,西至浦江路,南至碧白塘、扬子江大道、建新塘、通闸路及通港路,北至长江,总面积为59.74平方公里。
2开发区开发现状开发区自设立以来遵循“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产出”的准入门槛引进入区企业。
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实施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污水经管网收集进入滨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标准排放。
一般工业固废进行综合利用,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置。
开发区采用集中供热,并优化能源结构,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燃料,为开发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区内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都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区在环境管理上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工作,成立了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编制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010年开发区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验收,已经形成生态工业雏形,2011年6月经环保部同意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将进一步提高开发区整体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开发区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常熟南部新城生态专项规划

一、规划概况南部新城位于常熟市正南方向,是江苏常熟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南部新城规划面积77.48平方公里,西拥18平方公里昆承湖,沼泽湿地、水网纵横,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
随着主城空间的不断扩张,南部新城正逐步成为常熟经济的重要增长级、发展新引擎,是常熟实现由“沿江时代”到“环湖时代”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平台,也是常熟实现宜居生态城市的重要契机,标志着南部新城的规划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规划主要以《常熟市南部新城总体规划(2010-2030)》为依据,进一步优化、深化用地布局,确定土地使用的功能结构,引导城市建设,整合土地资源,控制基本建设,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同时为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技术依据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与南部新城总体规划一致:北至三环路、富春江路、白茆塘,东至四环路,南至锡太一级公路、昆承湖东南岸、金象路、久隆路,西至苏常公路,总面积为77.48平方公里。
三、规划战略以生态和谐为目标,以绿色产业发展为主导、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构建为模式,以水系水网生态基底为特色,充分利用生态技术,创造资源节约利用、环境友好和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新区。
建设“以水为韵、以水为魄、以水为神的都市新水岸•江南新水乡•中国新水城”。
四、分期目标近期(2013-2015):明显提升南部新城的环境质量。
重点解决地表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问题,营造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确保居住者的身体健康。
中期(2016-2020):整体构建南部新城的生态安全网络。
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建成一个空间布局紧凑、生态交通引导、绿色建筑普及、智慧产业创新、低碳市政支撑的生态新区的完整格局。
远期(2021-2030):全面达成南部新城的生态文明。
倡导生态精神文明,建成绿色生态城区示范样板,争创国家级智慧产业与生态产业创新基地、生态建筑展示中心。
五、生态指标体系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同时满足大规模新城建设过程中对生态本底的保护要求,本次规划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城区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为南部新城构建了生态指标体系。
常熟市辛庄开发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深化《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适应行政区划调整要求,贯彻常熟市城镇发展战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常熟市辛庄开发区总体规划》,指导常熟市辛庄开发区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4、《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5、《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第3条指导思想1、适应乡镇调整的需要,整合空间资源。
2、兼顾前瞻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使规划既科学合理又便于实施。
3、建立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
4、以建设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区为目标,合理组织绿地系统。
5、认真研究开发区的发展时序,近期紧凑发展,远期留有余地。
第4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东至改道的省道227,西到苏虞张一级公路,南至辛庄镇域的南界,北到元和塘东的镇域北界及元和塘西的规划锡太一级公路,总面积为40.20km2。
第5条重点解决的问题1、综合协调与中心城区及各周边城镇之间的关系。
2、合理组织开发区的内外交通,形成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3、合理整治水系,构筑开敞完善的绿化空间,营造富有特色的水乡环境景观。
4、建设时序。
第二章开发区性质、规模第6条开发区性质重点发展电子、机电一体、精密机械、新型家用电器、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的综合性开发区,现代化小城市。
第7条人口规模开发区可容纳居住人口为18万人。
第8条就业岗位预测开发区可提供工作岗位数为:15.10万人,其中:工业生产岗位11.40万个,占就业岗位的75%。
第三章辛庄开发区总体布局第9条用地发展方向开发区的用地发展采用向心式的发展策略。
原杨园镇区向南发展,机械(杨园)工业园向北发展为主,适当向南;原辛庄镇区向西、向南、向北发展,电子(台资)工业园向西、向东发展,生物(隆力奇)工业园向北发展;通过建设用地的整合,形成布局完整有机的整体。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环境影响评价简本1开发区规划概述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开发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碧溪镇,于201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发展目标为:通过有效的政府引导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依托本地区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港城协调、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为: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型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绿色生态产业新城。
开发区产业定位为:开发区第二产业在传统支柱产业基础上,集中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装备制造、电子机械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业、商贸金融业、研究与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新区与开发区服务业的互动,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水平。
本次评价开发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常太边界,西至浦江路,南至碧白塘、扬子江大道、建新塘、通闸路及通港路,北至长江,总面积为59.74平方公里。
2开发区开发现状开发区自设立以来遵循“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产出”的准入门槛引进入区企业。
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实施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污水经管网收集进入滨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标准排放。
一般工业固废进行综合利用,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置。
开发区采用集中供热,并优化能源结构,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燃料,为开发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区内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都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区在环境管理上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工作,成立了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编制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010年开发区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验收,已经形成生态工业雏形,2011年6月经环保部同意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将进一步提高开发区整体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开发区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020年(交通运输)常熟市的道路交通管理总体规划

改善目前道路交通管理状况,提高常熟市交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常熟市交通 管理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决定编制《常熟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对常熟 市的道路交通组织和管理作出近期及中、远期的规划。
常熟市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可分为两部分来考虑:第一部分为近期道路 交通治理实施方案,主要以综合治理交通秩序,合理组织和渠化现有交通,完善 交通管理设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交通秩序为重点;第二部分为交通 综合管理规划,目标是在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和交通管理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建立 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系,主要围绕制定完善交通管理政策、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 平和引进高新技术及有关科技人才,组建现代化的交通指挥中心为重点,实现科 学化交通管理。
(2)站在战略的高度,具有发展的眼光,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城市 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用地规划、城市综合运输规划和区域交通管理规 划相匹配。
(3)坚持系统工程的观点,围绕城市大系统开展工作,致力于政府各部门 的协调配合。遵循当前服从长远,局部服从整体,治标服从治本的原则。
(4)以人为本,着重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居住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的活 力和竞争力等方面着手。
第二章 常熟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总体设计 1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标确定
(1)充分发挥交通管理效能,近期以综合治理交通秩序,合理组织与渠化 交通、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堵塞为重点,远期实现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安全、畅通、秩序良好、环境污染小的城市交通环境。
(2)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合理控制城市交通总量,积极促进城市形成以社 会化公共运输为主体,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城市交通结构。
6.5.2.1 路段机动车交通质量评价 6.5.2.2 交叉口机动车交通质量评价 第七章 常熟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实施与滚动 7.1 常熟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实施计划编制 7.2 常熟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滚动
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

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一、常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常熟紧扣发展主题主线,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同心同德,奋发进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
主要表现为:首先,全力攻坚克难,稳增长、促转型收获新成效。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发展质量得到提升。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有效增强。
其次,突出功能配套,城市建设管理呈现新面貌。
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得到加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第三,坚持富民优先,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突破。
富民强村步伐加快,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事业更加均衡,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强化。
第四,着力改革攻坚,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新活力。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载体创新取得新成果。
第五,提升服务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
依法行政不断深化,行政效能更加高效,勤政廉政继续加强。
另一方面,尽管常熟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约束和瓶颈,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方面:产业结构偏低端,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服务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高端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急需向高端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效益方面,传统产业占比过高导致许多问题,包括环境污染、人均公共资源不足、城市承载过重等等。
城市建设方面:由于前期城市规划过于突出主城区,产业及人口过于集聚在主城区,导致公共资源空间布局不均,乡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相对供给不足,城乡差距较大。
对外交通过于依赖公路交通,铁路水路等交通方式发展仍滞后,市内交通中公共交通比重偏低,加重交通拥堵及空气污染。
民生方面: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分布不均,服务质量差距较大,加之产业结构偏重劳动密集型,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导致公共服务资源的供需结构严重不匹配。
一方面,主城区服务质量较高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严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乡镇服务质量较低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使用率偏低。
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常熟市及所辖虞山镇等10个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常熟市及所辖虞山镇等10个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11.11•【字号】苏政复〔2014〕122号•【施行日期】2014.11.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常熟市及所辖虞山镇等10个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4〕122号苏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批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的请示》(苏府呈〔2014〕82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常熟市及所辖虞山镇、古里镇、支塘镇、沙家浜镇、海虞镇、梅李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碧溪新区等10个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修改方案。
在上述10个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将1329.1282公顷允许建设区调入限制建设区,128.9927公顷允许建设区调入有条件建设区;将276.6352公顷有条件建设区调入允许建设区;将1045.2038公顷限制建设区调入允许建设区,146.1976公顷限制建设区调入有条件建设区。
规划修改后,常熟市及所辖虞山镇等10个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允许建设区减少136.2819公顷,有条件建设区减少1.4449公顷,限制建设区增加137.7268公顷。
二、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你市要指导常熟市依据经批准的规划修改方案,对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进行规划空间布局形态调整,确保常熟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确保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确保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落到实处。
三、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你市要指导常熟市依据调整后的允许建设区规模边界,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查,从严控制城镇村建设用地布局和规模。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适应常熟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整合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4、《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5、《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7、《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8、《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的通知》(苏建规[2002] 35号)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1991]14号)1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1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规[1994]36号)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15、《苏锡常都市圈规划》16、《苏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17、《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1)18、《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9、《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常熟岸段水域利用规划报告》(2002)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1、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以促进常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中心,提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并在空间上加以落实。
2、满足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协调城乡整体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适应常熟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整合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4、《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5、《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7、《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8、《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的通知》(苏建规 [2002] 35号)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1991]14号)1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1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规[1994]36号)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15、《苏锡常都市圈规划》16、《苏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17、《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1)18、《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9、《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常熟岸段水域利用规划报告》(2002)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1、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以促进常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中心,提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并在空间上加以落实。
2、满足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协调城乡整体发展。
3、构建中心城区长远发展框架,优化空间布局,重视城镇和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研究城市发展时序,确定各阶段建设重点。
4、建立适应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综合交通体系,合理确定交通发展战略。
5、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形成山、水、城、林融于一体的城市特色景观系统。
6、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4条规划重点1、研究城市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协调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布局。
2、制定长江岸线利用等重点空间管治措施。
3、研究综合交通体系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确定城市合理发展方向和形态,优化布局结构。
4、保护并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结合旅游业发展,塑造城市特色。
第5条城市规划区常熟市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136.5平方公里。
第6条规划期限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X年。
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第7条经济发展目标第8条社会发展目标第9条城市建设目标第10条环境保护目标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第一节城市化目标与战略第11条市域总人口现状(2000年):114万人;近期(2005年):120万人;中期(2010年):125万人;远期(2020年):135万人。
第12条城市化目标现状(2000年):城镇人口54万人,城市化水平47.5%;近期(2005年):城镇人口66万人,城市化水平55%;中期(2010年):城镇人口75万人,城市化水平60%;远期(2020年):城镇人口95万人,城市化水平70%。
第13条城市化发展战略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大力发展沿江经济和第三产业,建立适应城市化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节城镇等级规模与定位第14条城镇等级结构规划期末形成“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的3级城镇等级结构,其中:中心城市1个:常熟城区;重点中心镇3个:梅李、海虞、沙家浜;一般建制镇8个:支塘、练塘、徐市、辛庄、古里、白茆、冶塘、大义。
第15条城镇人口规模常熟市城镇规模等级规划一览表(2020年)第16条城镇职能定位1、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的商贸城市和港口工业城市,山水城一体的风景旅游城市。
发挥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建设成为充满活力、适宜人居、富有品位的新兴中心城市。
2、重点中心镇梅李——市域东北部传统中心镇。
积极吸纳城区产业转移,强化工业重镇的优势地位。
海虞——市域北部新兴中心镇。
省级氟化学工业园建设的重要依托,发挥私营经济活力,强化特色产业。
沙家浜——市域南部旅游特色镇。
发挥“沙家浜”和“阳澄湖”品牌优势,发展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以常昆工业园为基础,加快第二产业发展。
3、一般建制镇支塘——市域东部商贸重镇,提升副食品批发市场的层次,促进第二产业发展。
练塘——市域西部工业重镇,发挥紧邻区域中心城市无锡的区位优势,塑造常熟市西部门户形象。
徐市——以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龙头,发展特色农业,发扬化纤之乡的特色优势,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
辛庄——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骨干作用,突出以生物工程和轻纺为主的产业特色。
古里——城区东部以轻纺、建材、机械为主要特色的城镇。
白茆——突出羽绒制品的优势地位,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
冶塘——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大义——培育以稀土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临近城区的优势,全面提高综合实力。
第三节城乡空间利用第17条城乡空间利用原则满足常熟中心城市和重点中心镇规模拓展需求,适时进行小城镇建设空间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空间调整;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划定范围明确、布局合理的生态敏感区,保障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第18条城镇空间组织以城区为核心,依托水、陆交通线路,形成“中心放射形”市域城镇空间组织。
第19条城镇建设用地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9400公顷;重点中心镇镇区建设用地按120平方米/人规划,总用地规模为1800公顷;一般建制镇镇区建设用地按110平方米/人规划,总用地规模为2200公顷。
第20条独立工业用地独立工业用地规模调整为4570公顷。
第21条农业用地耕地总量稳定在650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不低于51300公顷。
第22条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人规划,总用地规模为4000公顷。
第23条生态敏感空间常熟重点生态敏感空间包括虞山尚湖风景区、昆承湖环湖地区、长江望虞河口至常浒河口段,生态敏感空间范围内严格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同时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重点空间开发建设管治第24条沿江地区1、范围沿江公路与长江之间用地,面积约70平方公里。
2、管治要点岸线利用——常熟市沿江自然岸线全长约35公里,规划港口建设岸线8000米,工业生产岸线6500米,生活岸线1000米,水源保护岸线1500米,过江通道预留岸线1000米,其他为生态保护岸线,长约17000米。
水源保护——宁塘口下游1500米范围为全市区域水厂水源保护地,严格按水源保护要求加以控制。
过江通道——常熟电厂与华润集团之间约1000米范围为过江通道控制岸线,满足苏通大桥和通沪铁路建设要求。
港城关系——妥善处理港口布局与城市建设关系,为港口建设留有充足的陆域用地,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切实保护城市生活岸线。
长江口整治——配合国家长江口整治工程的实施,白茆小沙固沙成岛后,将主要道路与白茆小沙衔接。
第25条虞山尚湖风景区1、范围由环城西路、虞山北路、书院街、元和路围成的环形区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
2、管治要点山、湖、城关系——保证沿湖和环山地区作为公共活动空间,控制视线通廊,使“山”、“水”、“城”真正融为一体。
居民点调控——疏解区内居民,减少农村居民点数量并降低建筑密度。
功能整合——搬迁区内工厂,禁止湖内的围网养殖行为。
建设控制——沿风景区外围环路两侧控制50米宽景观绿带,禁止区内的房地产开发行为。
第26条环昆承湖地区1、范围由环城南路、205省道复线、锡太公路、205省道围合成的区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
2、管治要点保护水体质量——限制湖内养殖规模,防止湖水富营养化,禁止沿湖城镇和工业园区直接向湖内以及通湖河道排放污水。
控制公共空间——沿湖控制50~100米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环湖景观路和滨湖绿带。
限制使用功能——环湖地区只允许设置如下功能:教育用地、高档住宅用地、旅游度假用地、保留的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其余用地统一作为生态保护用地加以控制。
开辟水上游线——开辟沙家浜至尚湖的水上游览线,串联市域主要旅游资源。
第五节区域协调发展第27条与苏州市区协调发展协调轨道交通S2线的空间走向、苏虞张一级公路的对接;500kv输电线路平行于现状500kv线路通过市域;常熟港区作为苏州港的组成部分之一,协调与其它港区的关系;联合开发旅游业;配合实施望虞河调水工程。
第28条与无锡市区协调发展协调锡太公路的空间对接,联合开发旅游业,配合实施望虞河调水工程。
第29条与南通协调发展协调通沪铁路过江通道的控制。
第30条与太仓协调发展协调轨道交通S3线的空间走向,控制沿江高速公路、沿江公路、沿江铁路、锡太公路的对接;协调常熟港区和太仓港区的关系。
第31条与昆山协调发展发挥“阳澄湖”品牌优势,联合发展养殖业。
第32条与张家港协调发展协调轨道交通S2线的空间走向,控制沿江高速公路、沿江公路、沿江铁路、苏虞张一级公路的对接;协调常熟港区和张家港港区的关系;500kv输电线路平行于现状500kv 线路通过市域。
第六节社会设施第33条教育设施全面普及幼儿学前三年教育;城区和镇区按2~2.5万人/所的标准设置小学,每所小学规模达到24班以上,合理调整村级小学;高标准实施初中段义务教育,保持初中100%的入学率,按3—4万人/所设置初中,每所初中规模达到18班以上,原则上布置于城区和各镇区,现状少于12班的初中予以撤并;普及高中段教育,城区按6~8万人/所设置高中,各重点中心镇设一所高中,每所高中规模不少于30班;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推进全民终身教育;采取合作办校等方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第34条医疗卫生设施全市医疗机构按市级、镇级、村级进行配置。
城区设置市级医院7所,市级医疗保障机构7家;各镇设置一所卫生院,达到三级卫生院标准;各村设置医疗服务站。
第35条文化设施城区建设服务于全市域的大型文化设施,镇区建设服务于全镇域的文化设施,以大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设施为主。
第36条体育设施城区体育用地形成市级和居住区级二级布局,设置市级体育设施4处,居住区级体育设施7处;重点中心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主要包括田径场、灯光球场(带看台)、游泳池、训练房等内容;一般镇配置规模达3000平方米左右的体育活动中心一处;集中的农村居民点设置小型体育场地,配置篮球场和文体活动室,满足居民日常锻炼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