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导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IS的含义产品市场均衡时,即投资等于储蓄时,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组合。
I作为投资,S作为储蓄,它们分别表示资本品的需求和资本品的供给,因此,I=S狭义
的理解为资本品市场均衡,广义的理解为产品市场均衡。
2.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组合。
L作为货币的需求,M作为货币的供给,L=M侠义的理解为与资本品价值相等价那部分货
,而L=M广义的理解为所有货币市场的均衡。
3.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是: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在短期资本
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品的价格会上升;另一方面投资的增加必然带来产品供给的增加,在短
期产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预期收益也呈下降趋势。
根据上可知,则
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4.注入增加、漏出减少、投资边际效率上升、国民边际消费倾向提高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注
入减少、漏出增加、投资边际效率下降、国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下图所示为:注入减少、漏出增加、投资边际效率下降、国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使得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结果是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减少。
5.货币供给增加、货币需求减少(如物价下降)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货币供给减少、货币需求增加(如物价上升)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如下图所示为:货币供给增加、货币需求减少(如物价下降),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结果是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
一、名词解释题
1.总需求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2.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3.总供给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4.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5.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指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
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模型。
五、计算题
1.解:已知:AS=700 AD=800-40P 求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的公式为:AD=AS
700=800-40P P=2.5 Y=800-40×2.5=700答:略
2.解:已知:AS=2 300+400P,AD=2 000+4 500/P
求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的公式为:AD=AS
2 300+400P=2 000+4 500/P 4P+3P-45=0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计算公式P=3 Y=2300+400×3=3500
Y=2000+4500/3=3500 又已知:总需求上升10% 则:AD=2200+4950/P
2300+400P=2200+4950/P 2300P+400P2=2200P+4950 400P2+100P–4950=0
8P2+2P–99=0 Y=2300+400×3.4=3660 Y=2000+4500/3.4=3324
1.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随着价
格总水平上升而减少。
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
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
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持有财富的实际价值
升高,人们会变得较为富有,从而增加消费。
价格总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此外,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即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投资支出减少。
相反,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利息率下降,引起厂商的投资增加,即价格总水平下降使
得经济中的投资支出增加。
因此,价格总水平与投资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影响,当价格总水平提高时,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同时减少,从而社会总支出水平下降;
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消费和投资支出同时增加,从而社会总支出水平提高。
也就是说,总支出水
平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2.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倾斜,表示总供给和价格水平成同向变化。
这是在充分就业前或资源接近充分利
用情况下,产量增加使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成本增加,最终使价格水平上升。
这种情况是短期的,同时又
是经常出现的。
所以,这条总供给曲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3.在一个特定的价格总水平下,任何引起总支出变动的因素都将导致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支出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总支出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具体地说,在三部门经济中
引起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支出。
首先,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每一价格
总水平对应的总支出增加,从而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
动。
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由于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因而储蓄增加使得总需求下降,从而总需求
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而储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其次,投资增加导致总支出增加,从
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投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正文移动。
另一方面,当货币
供给量增加时,利息率下降,从而投资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货币供给量减少,总需
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最后,政府购买增加,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政府购买
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下图所示为政府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购买增加,税收减少,经济
中的总需求曲线(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结果是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增加。
4.第一,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
例如,地震或战争会极大地减少经济的总供给,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
方移动第二,技术变动。
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的变化。
技术变动通常是正向,即技
术水平倾向于提高,所以技术变动的影响一般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
动。
当工资下降时,对于任一给定的价格总水平,厂商愿意供给更多的产品,因而降低工资将使总供给曲线向
右下方移动;反之,工资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此外,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引起总供给曲线的
移动。
如果厂商以进口商品作为原料,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化时,厂商的成本就会发生变动,从而愿意生
产的数量也会变动。
总之,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或生产成本下降,经济的总供给增加,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
移动;反之,生产技术水平下降或生产成本提高,经济的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下图所示为:技
术进步,引起企业成本下降,因此,厂商供给增加,使得AS曲线向右下放平行移动,结果是价格下降,国民收入增加。
5.Y0 为短期均衡国民收入;Yf为长期中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两者数值的对比有三种情况:
(1)Y0 <Yf;表示短期的均衡是未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资源存在闲置和浪费。
经济情况不景气,物价较低。
(2)Y0 =Yf;表示短期的均衡就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不存在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是一种理想状况。
(3)Y0 >Yf;表示短期的均衡大于长期中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长期中的供给(技术进步、制度和资源所
决定)难以承受市场上对物品的需求。
经济情况处于高度的繁荣阶段,也就是出现了―泡沫经济‖,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的压力大。
6.(1)三者之间的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GDP是如何被决定的,又是如何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
化的;三者都遵循凯恩斯的思想,关注短期均衡国民收入的是如何决定和变化的。
(2)三者之间的区别: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主要是说明总需求是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的,没有考虑价格和利
率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IS=LM模型主要说明在产品市场和产品等价物市场处于均衡时,短期的国民收入的
决定和变化的,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相比,考虑了利率的变化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AD=AS模型综合
了总需求、利率和价格变化的影响,来说明总的价格水平和短期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变动关系。
一、名词解释题
1.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2.失业人数,是指一定劳动者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某一时间内没有职业或工作时间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有报酬的工作,并已在就业机构进行了登记的人员。
3.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4.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失业。
5.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
调所引起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中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6.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7.通货膨胀率是指一般价格总水平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上涨率。
计算公式:
8.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
而显著的上升。
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
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
9.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10.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的通货膨胀。
11.菲得普斯曲线,又称价格调整曲线,是指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12.滞胀是指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失业率也上升的现象。
五、问答题
1.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种类:(1)摩擦性失业是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是市场制度本身决定的,与劳动力供求状态关,即使实现充分就业也要有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流动过程包括劳动者的新老交替、人们出于资源配置优化和判断的原因而转移就业职位等。
它是市场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不可缺少的条件和代价。
磨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长短。
劳动力流动性是由制度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决定的;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则主要取决于获取工作的信息难易程度和速度,以及失业的代价和失业者承受这种代价的能力。
(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其最大特点是劳动力供求总量大体相当,但却存在着结构性的供求矛盾,即在存在失业的同时,也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
结构性失业也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和代价,结构性失业多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而这又恰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标志。
(3)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个经济周期波动造成劳动力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失业。
由于结构型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所以我们把二者形成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
其受劳动力结构、政府政策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2.从图中可看出,在未分就业时,总需求增加,不会引起价格上涨,不会产生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在正常供给曲线条件下,总需求曲线AD1提高AD2,则价格由P1提高到P2,国民收入也从Y1提高到Y2。
这就表明社会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线AD上移,使价格水平提高。
但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条件下,总需求曲线AD3提高为AD4时,则价格水平从P3提高到Pf,而国民收入不再增加,这是由于Yf为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所致。
这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对价格水平提高的影响更大。
在上述正常的和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条件下,由于社会总需求增加引起价格总水平普遍持续的提高,形成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3.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或者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提供的供给‖。
既然总需求增加可以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那么使得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私人部门的消费增加或储蓄减少、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和减少税收都可以导致总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在总供给曲线不变的情况下,会使得价格总水平提高,从而形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此外,国家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也会间接地引起投资的增加,从而导致总需求增加,诱发需求抖动的通货膨胀。
主要由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投资及转移支付增加过快,货币政策中的货币投放过多以及宏观消费政策中刺激消费力度过大等原因引起的。
4.从图中可看出,当由于成本提高,供给曲线AS1上升为AS2时,则国民收入减少Y2,而价格提高到P2;
如果成本进一步提高,总供给曲线AS1上升为AS3时,则国民收减少到Y3而价格提高为P3,同理所引起价
格普遍持续上涨,才构成通货膨胀。
5.简述造成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由于工人和工会的力量使工资增长率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致使成本提高和
物价水平上涨。
第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由于厂商追逐更多的利润,以成本提高为借口,使产品价格提高
幅度快于成本提高幅度而产生的通货膨胀。
第三,进口和出口推动通货膨胀,由于进口品价格上涨,特别是
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
由于出口猛增加,使国内市场产品不足,也能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6.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一般是用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般价格总水平在一定时期
(通常是一年)内的上涨率。
从物价上涨率角度,通货膨胀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通胀率在10%以
下)、奔腾的通货膨胀(通胀率在10%以上,100%以下)和恶性的通货膨胀(通胀率在100%以上)等。
从市场机制作用,通货膨胀可分为放开的通货膨胀和抑制的通货膨胀。
从人们预料程度,通货膨胀可分为
预期的通货膨胀和非预期的通货膨胀,后者是指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人们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从通货
膨胀形成原因,通货膨胀可分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型通货膨胀等。
7、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会对就业和产量产生正效应,即通货膨胀使就业增加,产量增加。
未预
料到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效应大,而预料到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效应小,甚至没有。
如果经济中出现未预料到的通货膨胀,由于货币工资以合同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其变动就滞后于通货膨胀,结果会使得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导致厂商增加工人的投入量,从而提高产出量。
这样,通货膨胀对就业和产出产生正效应。
相反,或经济中出现预料的通货膨胀,则工人会要求按通货膨胀上升的幅度提高工资,结果实际工资下降很少或保持不米,从而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就很小,甚至没有。
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资本积累,从而对经济增长也产生影响。
当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存在货币工资调整的滞后,因而使得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朝着有利于利润为收入者的方向发展,而以利润为收入者一般具有高于以工资为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因此,有利于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尽管通货膨胀对产量、就业和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效应,但这也是有代价的。
代价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价格的变动对资源配置带来扭曲;二是增加了人们经济行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因此,经济学家不主张利用通货膨胀来促进产量、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
8.如图所示,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
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在失业率较低的年份,价格总水平上涨较慢,即通货膨胀率较高;在失业率较高
的年份,通货膨胀率较低。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
经济学家们认为,
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
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的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
,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价格调整曲线或菲利普斯曲线会与横轴相交,即在通货膨胀率等于0时,经济中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
率。
这部分失业率被认为是由于制度因素所决定,因而被称为经济中―自然‖的失业率。
价格调整曲线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
当政府希望失业率降低到自然率水平之下,可以运用扩展
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现这一政策目标,但需要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反之,如果政府试图降低
通货膨胀率,则可以通过增加失业率实现这一目标。
一、名词解释题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2.税收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3.公债是指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的比例。
5.转移支付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转移支付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变量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之间的比例。
6.税收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财政
7.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
8.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9.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
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10.财政赤字: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1.解:已知:T=1000;G=1000;b=80%=0.8
运用乘数公式:政府购买乘数:
由于政府购买增加,国民收入Y=1000 ×5=5000
税收乘数:由于政府税收增加,国民减少Y=1000 ×4=4000
为此:5000-4000=1000 答:在上述政策调整下,国民收入增加1000亿元。
2.解:已知:Y1=5500;Y2=6000;b=0.9;t=0.2
运用乘数公式:答:(略)
3.解:已知:b=0.8;t=0.15;G=500;TR=500
运用乘数公式计算:
1.西方财政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的规定。
税收是西方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在西方国家中,税收制度较为复杂,税种繁多。
依照税收对象的不同,税收可分为所得税、财产税和
货物税。
所得税在税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依照纳税方式区分,税收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根据税率的
变动来划分,税收又分分为累进税和比例税。
所得税往往采取累进的税率征收。
公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另
一个重要来源。
公债按照偿还斯的长短不同,可以区分为短期债券、中期债券。
财政支出主要是各级政府的支出,包括政府用于国防及安全方面的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公共卫生、教育、环保、运输、农业及公债利息等方面的支出。
按照支出的补偿性区分,财政支出可以区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的转移支付。
政府购
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社会保险、救济及其各种补贴。
由于政府购
买对产品直接构成需求,并且必须以产品作为交换,而转移支付不需要以产品作为交付,只是一种
货币性支付,因此,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大。
2.简述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在财政收入方面,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
而税收制度的规定就具有自发稳定性。
西方税收往往按累进的方式征收。
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收入增加,在累进税制下,这意味着税
收增加,税收增加使得国民收入减少;反之,当经济中收入增加。
这说明,无论是经济处于繁荣或是
萧条,税收制度都使得经济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从而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
同样,财政支出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
在财政支出中,政府用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就比较充分,人们的收入增加,这时,政府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开支相应地减少。
政府支出减少,将使得国民收入水平趋于减少;反之,当经济萧条时,政府的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支出
相应地增加。
增加总支出使得收入增加,从而经济趋向于扩大。
由此可见,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具有使得经
济自发趋向于稳定的作用。
财政制度的自发稳定作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财政政策,即依靠财政制
度的自发调节使得经济趋于稳定。
财政制度构成了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财政制度中稳定因素越多,
稳定制度规定越健全,自发稳定作用就越大。
3.简述财政政策效应的因素?
制约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有政策滞后问题。
所谓政
策滞后是对经济运行采取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对这一运行状态的滞后。
产生政策滞后的原因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需要时间;研究和制定对策需要时间;政策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发挥
作用又需要时间。
由于这种时滞的存在,针对某一经济形势制定的经济政策措施到发挥作用时经济形势已
经改变,甚至相反,因而限制了财政政策的效果。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
由于增加政府投资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如果用发行公债的方式弥补赤字,结果可能因公众投资转向公债而减少私人投资,所以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此外,政府购买或者税收乘数是在利息率不变的条件下得到的,如果利息率随着这些因素变动而变动,则乘数不可能达到理论分析的程度。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会遇到政治上的阻力。
例如,政府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会遭到选民的反对,而增税更会引起社会的不满。
这些阻力可能使得政府不得不顾及政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