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文化知多少
陕西炎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秦岭——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秦岭横贯中国中部,绵延甘肃、陕西、河南等省,主体位于陕西省中南部,呈东西走向,长约1500公里。
秦岭—淮河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是黄河、长江水系的分水岭,还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
一、秦岭是当之无愧的国家中央公园秦岭是我国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中游的分水岭,也是气候的分水岭,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秦岭以北水资源贫乏,以南则水资源丰富,使秦岭成为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供应地,对于全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气候方面来看,秦岭以北为暖温带,以南则为北亚热带。
从生物条件来看,秦岭以北动植物资源比较贫乏,以南比较丰富,秦岭本身是世界上分布纬度最北的亚热带生物宝库,具有生物的多样性,保留了大量熊猫、朱鹮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素有“动植物王国”、“天然中草药库”的美誉。
秦岭分布着种子植物2931种,占全国种子植物总种数的12%;兽类144种,占全国兽类总种数的29%;鸟类399种,占全国鸟类总种数的34%。
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5种、Ⅱ级保护植物45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2种、Ⅱ级保护动物49种。
秦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在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由于地质构造的奇特,秦岭的自然风光别具一格。
尤以西岳华山之险、太白山终年积雪之奇、骊山及华清宫之秀闻名天下。
此外,还有少华山、王顺山、终南山、西镇吴山、天台山及秦岭北麓的72峪,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很有潜力。
包括山水风光、生态休闲、生态度假等旅游项目均可在秦岭地区得到领略和享受,不愧是“国家中央公园”。
秦岭已成为研究欧亚大陆生物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天然基因库,也是研究世界动物区系界线的结合部以及研究黄河文化、历史考古的重点目标之一。
为了保护好秦岭的自然生态,近年来国家成立了秦岭植物园,并已设立了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已成为全国森林公园密度最大、等级最高的生态功能区,这些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对秦岭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龙图腾
红山文化玉龙(新石器时代)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大型玉龙,年代距今5000多年,属
于红山文化晚期
龙字书法
2012年西安古城元宵灯会
6.1、什么是龙文化
• 广义龙文化:指的是古往今来的中华民族 文化,即中国文化
• 狭义龙文化:指的是有关龙这个神物的文 化,包括龙的起源、发展、变衍、传播、 文物、民俗、精神蕴涵、现实意义、与其 他文化的交融互渗,等等。
第九节 中国文化依赖的 社会政治制度
一、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尊崇共同的祖先以维系亲情,并且 由此区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顺序 以及家族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 法则与制度。
以亲亲为基础,以君王国家为核心的伦
理型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 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文化历经磨 难而未中绝的文化动力.在魏晋南北朝 时代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之下,在统 一的国家基本上不存在的时候,中国文 化仍能保存传承,就得益于中国有一个 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 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
Hale Waihona Puke 6.2龙文化的定位龙文化既是根源文化,也是代表文化。
• 龙文化有一个极其深远而宽广的坐标系。它的时间纵轴已 达八千年,甚至可以探伸到一万年——这是世界上其他一 些文化难以比肩的;它的空间横轴扫揽了整个中华大地, 及至地球上所有有华人生息的地方。
• 龙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形成;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先祖;龙 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脉;龙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龙联 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龙反映着中华民族的进步。
文化是社会实践经验的产物。 旧石器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萌 芽阶段。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 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炎黄传说与炎黄文化
在军事上曾经相互配合。至于是否
同为少典、有 之后则难以确定。
在说明二帝关系的古文献中,
《逸周书·尝麦解》 的一段话也很重
要: “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
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
昊,以临四方,司□□(按原引书二
字不清,有人说可能是“百工”)上天
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
河(或作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
毕竟这一次清理对大量资料的真伪和可信程度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且引发了对整理传说史料的方法162006年第3期协商论坛黄帝与华夏文明曾把传说时代各族分为河洛民族江汉民族和海岱民族傅斯年则创夷夏东西说徐旭生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把传说时代的各族分别称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较之此前各家的研究论说更为详尽方法也更为精到
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黄
这段话中的赤帝当为炎帝,前
帝 与 华 夏
人早有定说。至于二后指的是谁,有 人说是赤帝和蚩尤,有人则说是炎 帝和黄帝。如果是后说,则可与《晋 语》中二帝用师相济的说法相呼应。 这一段最重要的内容应是把炎、黄
文 明
二帝奉为上天安排的领袖,设章建 典的元勋。
还有《左传》昭公十七年引郯子
的儿子姬挚继位。姬挚也不在五帝之 列,而且荒淫昏虐—— —他应该是中国
个大鼎。鼎是一种巨大的锅,可能他 裔再不能呼唤旱魃,再没有飞升成 历史上第一个暴君。到了公元前 2358
想用来请各部落酋长大吃一顿,但 仙的 机会。 这些 后裔 虽然 仍保持 年,在一场政变中被杀。
大鼎铸成时,天忽然开了,降下一条 “帝”的称号,但意义已不再是神祇,
在此一百年中,中国没有盗贼,没有
姬轩 辕不 但是 中国 第一 位 君 时,必须恭恭敬敬站在路旁,让男人
为什么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
为什么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中国自古就有“炎黄子孙”的称谓,炎黄传说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起源传说。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中国人都会自称为“炎黄子孙”,这是为什么呢?本文从历史、文化和心理层面分别探究。
历史层面起源于传说“炎黄”在传说中又称为“炎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神话人物,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据史书记载,《史记》记载:“夏启会同水神,得炎帝、黄帝之教,率众发明轮次,划分各地,号三苗、五部、九州。
”可以看出,炎黄子孙在古时期就是跟随炎帝黄帝而生活的人们,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因此,自称为“炎黄子孙”是表明自己与中华民族的始祖有血缘关系,是想强调自己的身份。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族血同源十分重要。
《史记》中就有“同姓不入,异姓不婚”的规定。
在那个时代,同姓同宗的都是一家人,而中华民族人口众多、地域辽阔,难以一一辨别。
因此,炎黄子孙这个称呼就成为了分类、划分中华民族究竟该属于哪个大家族的标准。
以后的历史上,各大家族也都以自己跟炎黄的关系作为自己的身份标识,比如武则天号称自己是炎神皇女,就是想显示自己的权威和传承了炎黄血脉。
刘邦时期的海内统一,更加强调了炎黄子孙的地位,刘邦就自称是炎帝的后代,要“以炎黄为天”,这些口号在传统文化中扎根,因此现在很多人仍会自称为炎黄子孙。
文化层面表现爱国情怀在文化上,自称为炎黄子孙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炎黄子孙这个称呼与中华民族的起源密切相关,有着民族的意义,也有着民族自主解放的意义。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爱吾土地”、“爱吾宗族”、“爱吾皇帝”等忠诚、爱国的口号,强调的都是民族集体利益和民族自强的精神,而炎黄子孙这个自我标识,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一种情感表达。
例如在20世纪初,爱国主义思潮盛行,国人开始更加重视自己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自称为炎黄子孙就成为了一种爱国情怀的表现。
其实,在很多传统节日或习俗中,都有“炎黄子孙”的亲切感召和身份认同,比如农历正月初一是“四方迎春,炎黄万民同喜”的日子,即对炎黄子孙祖先的敬仰、感恩之情的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2021/4/9
2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 文始祖。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 〈〈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就 有记载。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教种 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 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据晋皇甫谧《帝王世 家》》和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载:炎帝为民采 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 茶乡之尾,”“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 鹿原。”即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的鹿原坡。
2021/4/9
12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也是一部以占噬为源头活水和外在形式的特殊的文化 典籍和哲学巨著。其价值在“学”,不在“术”。 “学”是将周易经传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解 释和阐发其中的哲理,“术”则视周易为算命方术, 为人占卜吉凶祸福,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周易的 时候,也要明确这一点,切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否 则就会迷失方向。
2021/4/9
7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当然,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也是功不可没。传 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的出生地是今陕西白水县 史官村。文字的发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有了 文字,中国历代的文明创造才能通过文字载体而世 代相传。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2021/4/9
8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炎帝与黄帝为代表的两古族 融合发展,沿向四方,后经夏、商、周及其后的发展, 使中国境内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有特长的 氏族部落融合为一个以中原族体为主体,包括四方民 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几千年来,炎黄二 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 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而以炎黄子孙为荣,以同源同祖为荣,已成为 维护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力量。
陕西炎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炎黄文化和仓颉文化
炎黄文化和仓颉文化关于炎黄文化和仓颉文化,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谈谈自己的想法,向大家请教。
谈三个问题:1、炎黄文化的内涵;2、仓颉文化的精髓;3、我们应怎样继承炎黄文化和仓颉文化。
一、炎黄文化的内涵讲到历史,我们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这是说我们的历史久远,而且是从未中断的历史。
美国人讲历史,肯定不会这么说,因为他们的历史只有二三百年。
这里的盘古和三皇五帝都是传说中的人物。
根据零散的文献记载,一般认为,三皇指伏羲氏、有巢氏、神农氏,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传说伏羲氏和女娲相婚,繁衍了人类,他教人们结网,使人类开始了渔猎生活;有巢氏构木而巢,使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神农氏发明了农业和医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妇孺皆知,他使人类的定居生活稳定而有保障,还可以战胜疾病,提高了健康水平。
“五帝”的事迹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已有记载,虽说还没有脱去传说的痕迹,但能出于司马迁的笔下,一般可以看作是信史。
什么是炎黄文化?它的内涵怎样?这得先从炎黄二帝的事迹说起。
据《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蟜,音jiǎo。
注:有蟜氏,相传为高阳氏玄孙蟜牛之后,舜之祖也),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本文是2011年4月19日在白水县召开的“汉字书同文”第14次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
两个部落都是从少典部族中分出来的。
炎帝姓姜,号烈山氏,因居住在今陕西宝鸡一带的姜水流域而得姓氏和部落名;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因居住在陕北高原的姬水流域而得姓氏和部落名(因部落首领之名而得部落名)。
他们“成而异德”,即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点。
据专家们分析,炎帝部落由渭水流域向东发展,主要在黄河以南形成强大部落。
黄帝则最初活动在陕北,以后从陕北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沿中条山、太行山向东发展,再向东北到河北大平原,主要在黄河以北形成一个大的部落。
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的联系及区别
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的联系及区别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的联系及区别国人关于炎帝文化和黄帝文化的研究多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并称炎黄,却从未考察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本文以考古发现为基础,研究论证炎帝文化和黄帝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的联系第一,从某种角度上讲,炎帝文化和黄帝文化是同源异流。
它们都传承于伏羲文化。
曾任兰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调研员的裴元璋在《中华新论、第二卷》上撰文称:“伏羲生在古成纪的雷泽(即今甘肃甘谷县境)并在此长大。
成为部落首领后,他到今天水、西和、秦安、通渭、静宁等地,并沿渭水东行到中原一带,传授渔猎、用火、纪事的方法,开创畜牧业,演化八卦祭祀天地神灵”“伏羲最后病殁于中原,葬在今河南淮阳城郊的蔡河之滨。
”众所周知,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然而,“伏羲氏在前,炎帝和黄帝在后”,这也是历代公认的结论。
故,我们可以说,黄帝文化中包含了估羲文化的因素。
再说炎帝文化与估羲文化的关系。
据裴元璋说:“伏羲的部族,除一部分顺渭水东下直至中原之外,另一部分翻越秦岭,到了巴蜀、去贵一带”。
另据《周易》载:“疱牺氏没,神农氏作。
”所谓庖牺氏,即伏羲氏,亦称估戏、牺皇、羲皇。
“传说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
从上述的文献资料及注释来看,炎帝神农是代伏羲而立的,换言之,炎帝是伏羲的正宗的直接传人。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雕龙碑遗址出土的弓箭、长矛、掷球等数以百计的捕猎工具和大量的陶、石质网坠以及猪、狗骨残骸来看,这些实物无不证明,炎帝文化与估羲文化,在某些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从文化的主要内涵来看,它们又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
先说炎帝文化对黄帝文化的影响与渗透。
《资治通鉴外纪》载:炎帝神农“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场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
”这说明,炎帝文化向黄帝文化“输出”和渗透,从地域范围上讲,是完全可能的。
《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
始教一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
”《资治通鉴外纪》曰:神农氏“又尝百草酸碱之味,察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炎黄与尧舜禹的传说
A
2
《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 为少典妇,游于华阳,有神龙首,
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
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 初都陈,又徒鲁。又曰魁隗氏、 连山氏、列山氏。可见炎帝部落 是以牛为图腾崇拜。
炎帝的功绩:
教人农耕,发明医药,
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号称“神农氏”。、用鲧 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刑法。中原 部落实现了大联盟,出现了国家雏 形。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 为先,重教化”。
舜任用有才能的禹治水,顺应自然
规律,成功改造自然水患。体现了
公而忘私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
;科学精神:疏导法治水。
A
12
A
13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第一个王朝---夏。 二 里 头 宫 殿 复 原 图
祖
出生于西陵,西陵
氏之女,北方部落
首领黄帝的元妃,
她发明了养蚕,史
称“嫘祖始蚕”。
发
明
养
蚕
织
布
技
术
A
6
这些文物印证了炎黄传说中的哪些内容?
船型彩陶壶
浙江跨河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 宫殿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盅蚕纹 骨笛 河南舞阳出土
当时的人们会纺织、养蚕、制造陶器、船交
通工具,建筑宫殿,还出现了原始音乐。
A
7
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 记载的历史有什么意义?
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相互印证,都是 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可以从不同侧面 揭示历史事实,帮助我们了解没有文 字记载的历史的发展与沿革。
A
8
北 狄
黄帝不能制伏蚩尤,禁不住仰天长 叹。
于是,天帝派来玄女、旱魃前来助
王先胜《三易传说与炎黄文化考古探讨》论文
三易""传说与炎黄文化考古探讨"三易作者:王先胜摘要:考古材料证明,阴阳观念、八卦六十四卦知识等在仰韶时代早已成熟。
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连山》《归藏》《周易》的传说认为伏羲或神农时代行《连山》易,神农(炎帝)或黄帝时代行《归藏》易。
迄今所知,史前考古文化中唯有仰韶文化的特征与神农(炎帝)和黄帝行《归藏》易的传说相吻合,尤其是庙底沟类型(前4500年-前3000年)的特征性器物双唇口尖底瓶、特征性彩陶纹饰"旋纹"突出和推崇阴纹(地纹)与黄帝行《归藏》易(崇阴贵坤、贵双)的传说相吻合。
这种考古学文化特征与易学传说具一一对应关系,印证仰韶文化为炎黄文化。
古有"三易"之说,即《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三易"所产生的时代及其施行者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周礼·春官·大卜》说卜人"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筮人》又说筮者"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都是说周代卜筮者同时掌有三易。
郑玄《易赞》及《易论》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又引杜子春云:"《归藏》,黄帝易.。
"《帝王世纪》也说:"殷人因黄帝曰归藏。
"《山海经》则说:"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玉海》卷三五1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版)。
王充《论衡》与此略有不同,认为"列山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归藏氏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论衡·正说》)。
两说相同之处是:商人之易为《归藏》,且继承自黄帝氏(归藏氏)。
中国古典文化基础知识
含义: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 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 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讲座
第三讲 人力资源部编辑
孔子
(一)春秋战国典故之《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春秋时 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 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 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 摔琴绝弦,终身不再弹 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 或知己。
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二)《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含义: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
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含义:孔子说: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二)《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无)。”子夏曰: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 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解析: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 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 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 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 的。
(三)《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武汉汉阳的伯牙琴台
(二)《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含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
炎黄子孙的来历
炎黄子孙的来历炎黄子孙的来历说起炎黄子孙没有人不知道,但炎黄子孙到底指的是什么人却说法不一。
如果从世界范围上看,炎黄子孙应该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承认自己是炎黄后代、并且一直使用华夏的语言文字的民族,即华夏民族。
不过华夏民族并不是诞生于炎黄时期,而是诞生于周朝。
炎黄生活在上古时代的黄河流域,那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上古时代是个蛮荒时代,没有种族之分,人们也不在乎血缘关系,甚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人们有名而无姓,都是混居的原始部落,虽然后来建立了夏商这样的国家,但各民族混居的情况并没改变,也没有鲜明的民族文化。
直到周朝人们才有了姓,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华夏民族才诞生了。
周朝的第一位君主周文王首创了姓制,周王姓姬,在建国时分封了很多姬姓的亲戚做诸侯,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家族制国家即周国。
并且形成了“内华夏、外夷狄”的治国理念,注重血缘关系,任用血缘相近的贵族来协助治理国家。
贵族们也效仿周王纷纷取姓,建立各自的家族,再通过家族的繁衍来扩大势力范围,把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赶走,逐渐的在黄河流域组建了一个血缘相近文化相同的华夏民族,可以说周人是血统最纯的华夏人。
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不光要看它的遗传基因,还要看它的文化。
遗传基因决定了一个民族的身体特征,而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想特征。
华夏文化同样也是在周朝形成的。
拿文字来说,虽然夏商时代也有甲骨文,但那不是独特的民族文化,因为每个民族的原始时期都出现过相似的象形文字,那种文字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罢了,而且甲骨文的语法、字义与今天的文字相差太远,是不成熟的文字。
到了周朝,随着文字的成熟定形,形成了完整的语言文字体系,语法和字义也跟现在的相近。
有了规范的语言文字系统就有了文化的载体,于是周人通过著书立言开创了华夏文化的先河,华夏文化的建立是华夏民族建立的重要标志。
《周易》是周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传说是周文王所作,它是一部关于占卜预测的书,但和世界其它的占卜学说不同的是:《周易》阐述了阴阳的理论,把阴阳看作宇宙间最大的规律和准则,就如同现在说的太极一样,太即大,极是准则。
炎黄文化教案
炎黄文化教案引入课题:同学们,长期以来,我们中国人一直以“炎黄后裔”自许,时至今日,从中国大陆到台湾、港、澳以及海外的各路华人,都不断以种种方式纪念炎黄二帝,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归结起来,大约不外由于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先祖的代称,是中华文化开创者的代称。
追怀炎黄,也就是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有了这种认同,华人方能确立自己的主体意识,方能具备接纳异域英华的母本,跃向现代文化的坚实基点。
一、炎黄是中华民族先祖的代称中国人自跨入文明门槛以后,就对自己的先祖有所记述。
当然,古人囿于知识水平的限制,还不可能科学地描述先祖,而只能借助上古传说。
中国上古传说关于先祖的说法甚多,从周代到秦汉,这类传说逐渐被历史学家整齐化和史学化,而且关于民族先祖的追述越来越古老,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帝王是禹;到春秋时追溯到尧、舜,孔子便盛赞尧、舜的盛德;再到战国,子书中屡屡提及黄帝、神农(炎帝);到秦则有“三皇”说;到汉更有“盘古”说。
这种现象,便是顾颉刚先生所概括的“累层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种“累层古史”的第一个特点是“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第二个特点是“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第一册中编。
炎、黄二帝作为中国古史的传说人物,正是在这种“累层古史”的编撰过程中,约定俗成地被确立为我们民族的先祖的。
在这方面,史学大师司马迁起了重要作用,他继承战国诸子创造“五帝”、“三王”的作法,在《史记》中首列《五帝本纪》,依据周秦之际的典籍——《世本》与《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而孔安国的《尚书序》,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则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为五帝。
)自《史记》流传天下以后,“五帝”,或“三皇五帝”成为中国人共认的先祖的名号。
在“三皇五帝”里最为中国人所尊崇的,又是炎帝神农和黄帝轩辕,之所以炎、黄二帝特别被中国人所推尊为先祖、先帝,以至后来中国人那以“炎黄子孙”自认,与周代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直接相关。
关于炎黄传说的历史研究
02
炎黄传说的内容与解读
炎黄传说的主要内容
01
炎帝与黄帝的起源和家族传承
炎黄传说讲述了炎帝和黄帝的起源,以及他们各自的家族传承。这些
传说描述了炎帝和黄帝的子孙后代如何扩展到中国的各个角落,并建
立了不同的文化和族群。
02
炎黄联盟与战争
炎黄传说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炎黄联盟与蚩尤的战争。这个传说描
关于炎黄传说的历史研究
2023-10-30
目 录
• 炎黄传说的起源与背景 • 炎黄传说的内容与解读 • 炎黄传说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炎黄传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01
炎黄传说的起源与背景
炎黄传说的历史记载
最早的文字记载
炎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如《左传》、《国语》、《礼记》 等,其中提到了炎帝和黄帝的名字及其相关事迹。
炎黄传说的研究现状
炎黄传说的基本框架和故事体系已经得到较为完整 的整理和研究,涉及的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资料更
加丰富。
炎黄传说的起源、演变和传播路径逐渐明晰,对于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的认识也更加深
入。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逐渐引入到炎黄传说的研究中 ,如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视角和方
法的应用,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1 2 3
起源阶段
炎黄传说最初源于古代口头传说,随着文字和 历史记录的出现,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 炎黄文化。
初步研究阶段
在20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对炎黄传说进行初 步的研究和整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
深入研究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热的 兴起,炎黄传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 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关中民俗文化
(4)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 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 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 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 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 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 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 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而且具有独到的挖掘、研究价值和市场开发、 利用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可以将 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文化与经济有机结 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国际化视野下焕发新的 生机,寻找文化与产业的生长点,可以借助文 化创意增加其价值,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 资源与民族根基,是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以此推动 陕西文化与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
再次,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它 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诸多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特点。 其囊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民俗、传统戏剧、 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中医 等类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极具特色的木版年 画、泥塑、剪纸、皮影、饮食、服饰、鼓乐、地方剧 种、社火、庙会、面花等等,不仅没有随着社会现代 化的推进而消亡殆尽,而且,它们以浓厚的亲情和生 动的形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在 社会中广泛地传承与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
陕西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 少有的文化大省之一。从蓝田猿人到半坡遗址、 从炎黄二帝到周秦汉唐,我们陕西文化既有历 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辉煌,体现了中华民族 文化的绚丽多彩。她的根脉性、多元性、多样 性、多层次性彰显着陕西文化的巨大魅力。陕 西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炎黄时代处于母系社会考
炎黄时代处于母系社会考丁联【摘要】发源于河洛地区的炎黄文化,是河洛文化的滥觞,它蕴育滋养了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而对于自己祖先炎帝、黄帝所处的社会性质,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观点认为是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但从炎帝、黄帝的出生、婚姻状况、所处的社会状况及其文化遗址来探析,炎黄时代更有可能是处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5)006【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炎黄时代;母系制;母权制;炎帝;黄帝【作者】丁联【作者单位】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2一提起母系社会,人们自然的联想到母权制,惯性地认为在母系社会中,女性是当权者,如父权社会的男性一样,把持社会各个方面的权利,而压抑另一性别,行使着自己神圣不可一世的权利。
事实上,从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看,我们会发现,“母系制”不等同于“母权制”,母系指按血缘关系集聚在一起的母系团体,这里也有“一家之长”或“氏族长”。
这里的“长”,它更多的功能是管理、责任和抚育,而“权”更多的是指统治、奴役、占有和支配的强制力量。
这一点,恩格斯也觉察到了,虽说他的母权制概念来自巴霍芬的《母权论》,但他对母权制这个概念认为:“他 (巴霍芬)把这种只从母亲方面确认世系的情况和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继承关系叫作母权制。
为了简便起见,我保留了这一名称。
不过它是不大恰当的,因为在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上,还谈不到法律意义上的权力。
”[1](P38)而这种情形如现代著名人类学学者马林诺夫斯基所说,一方面,女人决定权力的分配,在神话中,在禁忌的施行中,在鞠躬的礼仪中,女性享有与男性完全相等的特权;另一方面,她从未行使过与此相关的实际权力,无论任何一个亚氏族,都没有女人做过头领,在易洛魁氏族里,尽管丈夫处在卑微的地位,权力却由兄弟实施,因此女人也就不可能成为酋长。
炎黄文化,世代相传
炎黄文化,世代相传作者:刘建丽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弘扬和发展民族、地方文化为主线,以民族民间舞蹈为研究媒介,从保护的角度传承和发展。
透过民族民间舞蹈反射华夏大地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它的文化底蕴何其深厚。
具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以各种形态展现出各民族,地方的民族文化、人文环境、生活习俗、历史变迁、民族服饰等种种轨迹。
见证着人类生存留下的辉煌印记。
为了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舞蹈,不被历史所以遗忘,不被时代所同化,我们有责任对此进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186-01我国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努力发展经济建设,在促进物质生活的提高中取得了显著地成绩。
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完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
我国现在正在大力提倡发展民族地方文化,同时也启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精神文化和民族地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总成部分也渐渐被人熟知与重视。
保护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能够更好的发展,弘扬民族地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非常有重要的。
一、议民族民间舞蹈民间舞蹈这一概念在不同的环境,学者,国家当中解释各不相同,在《辞海》中释意为“在人民群众当中广泛流传,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
虽然民间舞蹈大体的解释是各民族地区特有的表现环境,生活,习俗等的舞蹈,但确切的含义由于学者和专家们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得到注解也存在着极大地争议,直至今日还未曾解决。
什么是民间舞?我们可以先看看罗雄岩先生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概念:“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
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单元教材分析
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单元教材分析《炎黄始祖》单元以“文明”为主题,以“骄人成就”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这两个主题知识,学习炎黄始祖与中华文明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内涵,以及他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
这单元内容包括:炎黄文化基础知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国传统故事、炎黄先贤、中华文化艺术、中国历史名人。
其中,《炎黄始祖》单元属于人文素养课程中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上古时期三大经典典籍之一《山海经》所载人物”是我国上古时期三大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主要包括《山海经》、《神农本草经》、《列子》等古典典籍及神话传说。
这些书籍为我们研究中国上古时期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而《列子》是一部记录列国故事的百科全书。
它不仅汇集了我国各地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各个领域中相关内容,而且还涵盖了大量古代名人典故、中外历史事件以及历代民间传说等内容;《列子》主要讲人神和谐相处之道,将人世间美好事情描述得淋漓尽致。
通过学习《列子》这一单元内容,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古代各民族之间和中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同时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诸多富有深远意义的事件,从而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灿烂文化的认识。
1、通过《列子》这一单元,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和中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世界其他文明的影响。
在这个单元里,学生主要学习了炎帝、黄帝等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对世界文学、思想和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其他文明的深远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关于炎帝:他是第一个在世界上建立独立的部落的人。
他“尝百草,知百草之性”而食百草;尝百草之后又“尝百草而衣百草”。
他尝百草、制百礼。
在他统治期间,他“好问”、“好乐”、“好色”、“好勇”等12个部落在他的统治下形成了独立的国家。
炎帝文化
炎帝文化作者:傲游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3年第08期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人。
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几千年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一道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世代尊敬。
炎帝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
在炎帝神农氏时代形成的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包容性。
炎帝文化历史悠久,它主要包括: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陶器文化、市场文化等几个主要方面。
农耕文化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而且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收获量越来越少。
这时,部落只有整体或部分迁徒,到新的地方披荆斩棘,烧荒垦土,刺穴播种,以取得更多的谷物。
经过多次迁徙,炎帝部落来到黄河下游与长江下游之间的广阔平原。
这里,土地平衍广袤,土壤松软肥沃,是播种作物的好地方。
频繁的迁徙,繁重的劳动,先民们疲惫不堪。
为了让部落能够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炎帝决心改进耕地、播种和种植方法。
《易经·系辞》说,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礼·含文嘉》说,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都讲到炎帝神农制作耕播工具——耒耜。
这一改进,不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将种植由穴播变为条播,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
为了适应不同的耕播农活,先民们又将耒耜的主要组成部分制成可以拆装的部件,使用时,根据需要进行组合。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
炎帝部落开始大面积耕播粟谷,并将一些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如稷、米(小麦)、牟(大麦)、稻、麻等。
后人将这些作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许多“神农创五谷”的美好传说。
中医药文化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恶劣,“疾病毒伤之害”成为先民生存的最大威胁。
弘扬革命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弘扬革命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第一篇:弘扬革命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为了响应学校的文明精神学习的召应,弘扬革命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我班特展开了一系列活动,计划如下:1.府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先烈。
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加深对革命精神内涵的认识。
2.开展主题班会。
重温革命精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回顾历史任务和重大事件。
向名族英雄致敬,学习。
4.礼仪践行。
在佩戴校牌、食堂排队等细节上严格自己,尊重自己、尊重老师、尊重学业。
中华文化因其极为丰富的内涵而历经几千年风霜,依旧屹立于世界文化丛林中。
在现实于历史的交汇处,我们基既看到了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看到了极富时代感的革命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使师生做到谈吐儒雅,举止文明,更丰富了师生的精神世界,使情操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提升,追求得到升华。
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更是鞭策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当今的我们享受着革命先辈奋斗而来的美好生活,同时也不能忘了那段艰辛的历史。
无论时代、环境和使命发生怎样的变化,革命先烈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是鼓舞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
这一系列活动使同学们在精神上得到了一次洗礼。
不仅加深了对革命精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而且对照历史人物,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面对今天,展望未来,我们的道路依旧艰辛,但我们相信有着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坚强的后盾,以及红色革命精神对我们的催进,我们将在不久的未来担起社会顶梁柱的责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兴起社会主义文化高潮提升国家软实力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界重视。学者之所以重视炎黄文化,是因为 炎黄文化对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对 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对于认识中华文化的 基本特性,对于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 形成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炎黄二帝是中国远古时期的部族首领。由于他 们为民造福,功绩卓著,加之后人不断的附会 和美化,于是便成了人文初祖和文化英雄,成 了远古帝王和华夏始祖。 经过战国秦汉时期的造神运动和造仙运动,炎 黄二帝又成为太阳神、火神、灶神、中央帝、 南方帝和道教神仙等。 从根本上说,炎黄二帝是人不是神。我们看到 的是游走于人神之间的炎黄二帝。 我们应该研究各种形象的炎黄二帝,应该纪念 和颂扬作为人文初祖和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
五、炎黄文化价值何在
炎黄文化的历史价值毋庸置疑。炎黄二帝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符号。 炎黄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和整合中华文化 的黏合剂。 炎黄文化有无现实意义?近年来出现的 ‚炎黄文化热‛已经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目前这股‚炎黄文化热‛的热源来自于四 个方面:一是国家重视;二是地方重视; 三是民众重视;四是学界重视。
第三,炎黄子孙称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 体格局形成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中 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炎黄子孙称谓的滥觞期恰为中华民族的 雏形期(先秦秦汉时期),勃兴与重构 期恰为中华民族的危机与抗争期(清末 与民国时期),复兴期恰为中华民族的 复兴期(改革开放时期)。二者内在的 逻辑关系显而易见。
第五,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是对 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寻根‛和‚文 化自觉‛的需要。只要这种需要继续存在, 只要这种认同心理继续存在,‚炎黄子孙‛ 称谓就会继续使用下去。 第六,既然‚炎黄子孙‛是一个自我认同 的称谓,那么就应该允许大家自我选择, 并且彼此尊重对方的选择。这是对一个文 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也符合炎黄文化 的根本精神。
山东嘉祥武梁祠东汉画像石
宋代《三才图会》
三、炎黄二帝的生葬地在哪里
炎帝的生葬地有陕西、湖北、湖南、山西、 甘肃、山东、河南、四川、河北等说法,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陕西宝鸡、湖北随州、 山西高平和湖南炎陵,四说并立。 黄帝的生葬地有河南、陕西、河北、甘肃、 山东、辽宁、内蒙、湖南、广西诸说,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河南新郑和陕西黄陵,两 说对峙。
国家重视。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面对 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央政府需要利用炎黄 文化这样的传统资源来弘扬民族精神、增 强民族凝聚力。 2005年5月6日,宋楚瑜率亲民党大陆访问 团拜祭黄帝陵,祭文中讲‚炎黄子孙不忘 本,两岸和平一家亲‛。 2009年4月3日,马英九一改过去由‚内政 部长‛主祭的惯例,亲自主持在台北圆山 忠烈祠举行的‚中枢遥祭黄帝陵典礼‛, 成为1949年后,第一位主持遥祭黄帝陵典 礼的台湾当局领导人。
1899年,康有为对加拿大华侨说:‚我 国皆黄帝子孙,今各乡里,实如同胞一 家之亲无异。‛ 1906年,《中国男儿》唱道:‚中国男 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 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长 江大河,亚洲之东,巍巍昆仑,翼翼长 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黄帝之胄神 明种。‛(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片尾曲)
究竟哪里的炎帝陵、黄帝陵是真的? 清代学者袁枚《盘古冢》诗云:
名字虚无姓渺漫, 当年谁与葬衣冠? 数典更无前辈在, 留坟似与后人看。 东周以前‚不封不树‛,所谓远古帝 王陵墓都是后来附会的产物,都是衣 冠冢、纪念冢。
如果从历史学、考古学的意义上说,没有 一个地方的炎帝陵、黄帝陵是埋葬炎黄二 帝的陵墓。 如果从文化学、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全国 各地的炎帝陵、黄帝陵都有存在的依据和 价值,她们都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华 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对于散布于全国各地的纪念伏羲、女娲、 黄帝、炎帝、蚩尤、太昊、少昊等远古时 期人物的陵墓,我们都应如是观。
1935年,于右任在《黄帝功德纪》中指出: ‚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
南京国民政府颁行的《中华民国国歌》歌 词:‚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 东亚称雄。‛
1944年,钱穆在《黄帝》一书中说:‚我 们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很有道理的。‛
台湾学者张其昀在《中华五千年史》中说: ‚凡我中华儿女,莫非黄帝子孙‛。 台湾学者陈致平在《中华通史》中说: ‚从文化的观点来说我们确是黄帝的子孙‛。 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在《黄帝子孙的形象》 一文中说:‚中国人自称为黄帝的子孙, 视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黄帝 的形貌如何较不重要,重要的是黄帝确确 实实存在人们心中,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凝 聚力的一股力量。‛
第一,‚炎黄子孙‛指的是尊崇炎黄二帝、认 同炎黄文化的人们的共同体,‚炎黄子孙‛一 词是这一共同体成员的自我称谓。她近似于族 称,却又不像族称那样正规,鲜有族称所具有 的他称性。 第二,‚炎黄子孙‛一词的使用在古代处于自 在状态,近代以来进入自觉状态。‚炎黄子孙‛ 称谓萌芽于先秦时期,初步形成于秦汉时期, 蛰存于魏晋以来到清末以前,勃兴于辛亥革命 时期,重构于中华民国时期,复兴于改革开放 以来。
《淮南子·主术训》:神农‚其地南至交阯, 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东至于海,登丸 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 登熊湘,北逐荤鬻,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 阿。‛ 炎黄二帝未必真的到达过如此广大的地区,但 炎黄二族或炎黄后裔扩散、迁徙到这些地区是 有可能的。炎黄文化曾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播。 只有从炎黄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大视角去审视, 我们才不会陷入生葬地之争而无法自拔。
为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是炎黄时代距今久远,记载稀少,且 在流传过程中附加变异。 二是随着炎黄二族的繁衍、壮大、迁徙, 炎黄文化逐渐流传散布于全国各地。 三是炎帝与神农氏的合并造成的矛盾。 四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黄帝土德, 被指派为中央之帝,炎帝火德,被配为 南方之帝,因此河南有了黄帝故里,湖 南有了炎帝陵。
二、炎黄二帝是人还是神
宰我问:‚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 于三百年乎?‛孔子答:‚生而民得其利百年, 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 百年。‛ 子贡问:‚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答: ‚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 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 孔子分别从空间(黄帝四面)和时间(黄帝三百 年)两个维度对黄帝传说进行了人格化的解析, 可见在孔子眼里黄帝是位圣人。
炎黄文化 知多少
高 强
1.什么是炎黄文化?
2.炎黄二帝究竟是人还是神?
3.炎黄二帝的生葬地在哪里?
4.炎黄子孙称谓的来历与含义是什么?
5.炎黄文化有什Βιβλιοθήκη 价值?一、什么是炎黄文化
狭义的炎黄文化指的是炎黄时代(史前时代、 传说时代)的文化。 广义的炎黄文化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广义的炎黄文化过于宽泛,与中国传统文化混 同;狭义的炎黄文化受时代局限,不能涵盖整 个炎黄文化。 中义的炎黄文化指的是炎黄时代的文化以及对 炎黄传说进行阐发、认同、重构的文化,如黄 老学;托名炎黄的典籍;中医学里的黄帝、神 农;道教中的炎黄;民间的炎黄传说;历代对 炎黄的祭祀;历代对炎黄的研究等。
四、炎黄子孙称谓的来历与含义
“炎黄子孙‛一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 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如‚黄炎之后‛、 ‚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 秦汉时期就有了,它们是‚炎黄子孙‛称 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 态。 炎黄时代没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黄子 孙‛或‚黄帝子孙‛这样的名词,但却为 后世此类名词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炎黄子孙‛称谓具有血缘性与文 化性双重特性,文化性是其首要特性。炎 黄子孙称谓既是血缘符号,更是文化符号。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与其说是一种血 缘认同,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认同,对炎黄 文化的认同。炎黄子孙称谓的指称对象经 历了炎黄部族——华夏族——汉族——中 华民族的变化。 如果我们将‚炎黄子孙‛称谓视为一个单 纯的血缘符号,她充其量只能代表汉族; 如果我们将其视为一个以文化意蕴为主的 符号,她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华民族。
2009年10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
员会复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为两岸人民谋幸福,为炎黄子孙开 太平。‛ 2012年11月8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 会致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祝贺 中共十八大召开。贺电中由衷期望两 党‚共谋炎黄子孙的福祉,共创两岸 光明的前途。‛
地方重视。各地希望借助炎黄文化来提升 本地的文化品位,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招 商引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已成为当 代‚炎黄文化热‛最直接的推动力。 民众重视。中国人素有‚慎终追远‛、 ‚法祖敬宗‛的传统,炎黄祭祀热反映了 广大海内外华人‚文化寻根‛的需要,这 也可以说是一种民间信仰。海外华人对炎 黄文化更为重视,这与他们身处异乡,在 居住国属于少数族群有关。
李学勤先生认为,‚炎黄二帝以及其后裔的种 种传说都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呼吁‚走出 疑古时代‛。 张岱年先生指出:‚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疑 古思潮兴起,怀疑上古传说,把尧、舜、禹的 历史真实性都否定了,炎黄更不在话下了。现 在,到了九十年代,学术界大力宣扬炎黄伟绩, 这可以说达到了否定之否定,这是对于二三十 年代疑古思潮轻易否定上古传说的矫正。‛
李学勤:‚古代中国的各个民族,即使在 血缘谱系上与炎黄传说无关,从文化来说, 仍然在炎黄以来的大文化圈内,并且有所 参与,有所贡献。……今天世界上华人华 裔自称炎黄子孙,是有道理的。‛ 邸永君认为‚炎黄子孙‛的‚子孙‛并非 指血缘意义上的‚子子孙孙‛,而是文化 意义上的‚徒子徒孙‛。‚在全球范围内, 能有一个被所有中华儿女所接受的具有文 化方面象征意义的总体称谓是必要的。而 这个总体称谓非‘炎黄子孙’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