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家论道德教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名家论道德教育

一、为政以德可以正官、亲民、兴邦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里仁》)

非德之威,虽猛而人不畏;非德之明,虽察而人不服。(苏轼《德威堂铭》)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蔡仲之命》)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虞书·大禹谟》)

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礼记·文王世子第八》)

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文子·道德》)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

德政废而诈伪行,礼义坏而奸邪兴。(《盐铁论·刑德》)

政党之发展,不在乎势力之强弱以为进退,全视乎党人智能道德之高下以定结果之胜负。即使政党之声势虽大,而党员之智能道德低下,内容腐败,安知不由盛而衰?(孙中山《本党同志应努力建设》)

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原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于武力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发扬,便能成功.但是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孙中山《民族主义》)

无庸置疑,美德和道德是民治政府的生命之泉。(乔治·华盛顿《告别演说》)

二、道德的内涵和特征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乎外之谓德。(韩愈《原道》)

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

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韩非子·解老》)

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张载《正蒙·神化》)

道德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并且,这种习惯乃是一种合理的欲望。(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凯洛夫《教育学》)

道德的最大的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莱《诗辨》)

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狄德罗《论戏剧艺术》)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够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以接受的敬礼。(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一般来说,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啊。(培根《论厄运》)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为。(培根《论厄运》)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培根《论美》)

德行由两部分组成:仁慈与公正。它们与人类一切自觉行为的惟一真正目标——幸福的数量及其分配方式这两大部分相互关联。仁慈是一种行善的欲望,公正是对行善方式的把握。(雪莱《道德深思录》)

在一切美德中,正义是最有助于人类的共同福利的。(卢梭《爱弥儿》)

正直是道德的中心。(赫胥黎《真正的和理想的大学》)

凡是那不论公私都以道德为上,一心要做出高贵的事来的人,方可算得最可尊崇的人。(乔叟《乔叟文集》)

忠实于崇高的理想,那是个人的道德发展的顶点。(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

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

三、道德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没有公民道德,社会就会灭亡;没有个人道德,他们的生存也就失去了价值。(罗素《权威与个人》)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罗素《真与爱》)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集》)

人之生也,无德以表俗,无功以及物,于禽兽草本之不若也。(林逋《省心篇》)

有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利物;无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残身。(胡宏《胡子知言》)

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国语·晋语六》)

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的人,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高尔基《童年》)

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我们内心的安定,甚至我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和尊严。(爱因斯坦《爱因斯坦通信选》)

大凡善良的人总是喜欢把人往好处想,总是把人想得比实际上更好,总爱夸大他们的好处。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以后的幻灭是很难过的。在他们觉得自己负有责任时就更难过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真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决不矜持。(巴尔扎克《幻灭》)

真正品德良好的人,他的感情自然、适度,而且真诚,不必有一点约束与造作,决不会过分。这样的人不但自己快乐,别人和他在一起,也会如沐春风。(罗兰《罗兰小语》)

有的人居心仁厚,忠诚不变、理想崇高;因为心里没有卑鄙的打算,性子也比别人直爽,能够诚实待人,不论对于穷人阔人,都一样正直,一样宽容。这样的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千百个里挑不出几个来。(萨克雷《名利场》)

四、道德的形成及其人文环境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恩格斯《反杜林论》)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中庸·第二十章》)

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机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托马斯·曼《沉重的时刻》)

人间的权力尊荣,总是逃不过他人的讥弹;最纯洁的德性,也对免不了背后的诽谤。(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德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因为人类是有弱点的,人受到某种诱惑要去做一件坏事而能骤然中止,也就作善行了。(卢梭《忏悔录》)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荀悦《中鉴·杂言下》)

一个人要有德性,主要是占有的欲望不能太强。(巴尔扎克《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如果说美德得不到应有的奖励,人间的罪恶就会横行无忌,而受不到惩罚了。(显克微支《十字军骑士》)

在什么地方,不应该尊重的人受到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得不到敬意,在那地方,一定会发生三件事:灾荒、死亡,还有危机。(印度《五卷书》)

好的品德应该得到好的信任。(雨果《海上劳工》)

五、道德的制约因素和检验标准

良心是由人类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对哥特沙克及其同志们的审判》)

对于实际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和恶。使我们喜善恨恶的良心,尽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卢梭《爱弥儿》)

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上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弱者的方法。(鲁迅《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