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诊疗指南年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 有DIC证据者按DIC治疗。
谢 谢!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 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治疗
治疗
• 一般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给 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 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
• 抗病毒治疗:在起病3-5天内(病毒血 症期),可适当应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 。
白蚊伊蚊 Other Aedes:
❖Ae polynesiensis ❖Aedes niveus group (monkey)
登革热在全球分布
全球有25亿人有患登革热的危险 每年有5000万到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 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 每年有2万以上病例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Areas infested with Aedes aegypti Areas with Aedes aegypti and recent epidemic dengue
型病毒仅有短暂免疫力
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
➢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 ➢自然气候 ➢伊蚊密度
屋内处积水容器 居民养花、养莲 建筑工地积水 水缸积水
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未明:ADE、毒力变异及宿主背景 •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复制,并可与
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 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 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全身微 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白渗出。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 病与布雷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
份为高峰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谢 谢!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 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治疗
治疗
• 一般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给 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 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
• 抗病毒治疗:在起病3-5天内(病毒血 症期),可适当应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 。
白蚊伊蚊 Other Aedes:
❖Ae polynesiensis ❖Aedes niveus group (monkey)
登革热在全球分布
全球有25亿人有患登革热的危险 每年有5000万到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 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 每年有2万以上病例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Areas infested with Aedes aegypti Areas with Aedes aegypti and recent epidemic dengue
型病毒仅有短暂免疫力
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
➢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 ➢自然气候 ➢伊蚊密度
屋内处积水容器 居民养花、养莲 建筑工地积水 水缸积水
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未明:ADE、毒力变异及宿主背景 •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复制,并可与
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 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 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全身微 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白渗出。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 病与布雷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
份为高峰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PPT
影像学检查:X线、 CT、MRI等
病原学检查:病毒分 离、病毒培养等
典型症状
登革热与其他疾病的相似之处
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Part Four
登革热的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保持充 足的休息,避 免过度劳累
饮食:保持饮 食清淡,避免 刺激性食物
药物治疗:使 用抗病毒药物, 如阿昔洛韦、 利巴韦林等
预防并发症:预防登革热引起的其他疾 病,如心肌炎、脑炎等
抗病毒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足量、足 疗程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利巴韦林等
治疗方法:口服、静脉注射、 肌肉注射等
注意事项:遵医嘱,避免滥 用药物,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预防并发症
早期发现:及时发现并治疗登 革热,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控制感 染,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3 登 革 热 的 诊 断 05 登 革 热 的 预 防 07 登 革 热 的 相 关 知 识 及 问 题 解
答
02 登 革 热 的 概 述 04 登 革 热 的 治 疗 06 登 革 热 的 治 疗 效 果 及 注 意
事项
Part One
配合医生进行 治疗,遵循医 嘱,按时服药
保持良好的心 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加强锻炼,提 高免疫力,降
低感染风险
THANKS
汇报人: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 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其他 疾病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并发症
Part Five
登革热的预防
防蚊灭蚊
保持环境整洁, 减少蚊虫滋生
《登革热诊治》课件
03
血清学检查:检测登革 热病毒抗体,若为阳性 即可确诊。
04
病毒分离:从患者血液 中分离出登革热病毒, 是诊断的金标准。
04
登革热的治疗与预防
登革热的治疗原则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登革热症状,应立即就医, 早期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
预防并发症
登革热并发症严重,如出血、心脏疾 病等,治疗时应积极预防和控制并发 症。
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 障碍等,可导致广泛出血。
03
登革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发热
体温≥38℃。
皮疹
四肢、躯干出现斑丘疹或麻疹 样皮疹。
出血
皮肤黏膜出血,可伴有牙龈出 血、鼻出血等。
淋巴结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鉴别诊断
感冒
感冒也会引起发热、头 痛等症状,但通常不会
出现皮疹和出血。
01
病例1讨论
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出现高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考虑登革热 的可能。实验室检查确诊后,采取了及时的治疗措施,病情好转并出院。
02 03
病例2讨论
该患者为老年女性,出现反复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也应考虑 登革热的可能。实验室检查确诊后,同样采取了及时的治疗措施,病情 好转并出院。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采取相应的 对症治疗措施,如降温、止痛、补液 等。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可以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和抗生 素进行治疗,但需要在医生指导
下使用。
输液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的患者,需要进行输液治疗。
其他治疗
如物理降温、止痛等,可根据患者 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登革热诊断与治疗副本PPT课件
简况
1.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2.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3. 临床特征: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
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白 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重症病 例可发生严重内出血、休克等。
1
一、病原学
1.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 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 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 感染人。其毒力及致病性DENV-2,3>1, 4。
发热时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 明显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急性期一般持续2~7天。 皮疹:第3~6天出现充血性皮疹、针尖样
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 出血倾向: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
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6
极期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在退热后病情加重或高热持续不 缓解,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 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 要脏器损伤等。
临床表现
休克
器官损害
血浆渗漏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 白细胞 红细胞压积
血清学和病毒学 病毒血症期
IgM/IgG 14
四、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一)高危人群 1.二次感染患者;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
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 不全等基础疾病者; 3.老人或婴幼儿;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孕妇
少数无明显血浆渗出,但出现严重出血如 皮下血肿、消化道大出血、阴道出血、颅 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
8
严重器官损伤表现
1.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2.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3. 临床特征: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
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白 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重症病 例可发生严重内出血、休克等。
1
一、病原学
1.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 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登革病毒 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 感染人。其毒力及致病性DENV-2,3>1, 4。
发热时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 明显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急性期一般持续2~7天。 皮疹:第3~6天出现充血性皮疹、针尖样
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 出血倾向: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
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6
极期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在退热后病情加重或高热持续不 缓解,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 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 要脏器损伤等。
临床表现
休克
器官损害
血浆渗漏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 白细胞 红细胞压积
血清学和病毒学 病毒血症期
IgM/IgG 14
四、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一)高危人群 1.二次感染患者;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
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 不全等基础疾病者; 3.老人或婴幼儿;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孕妇
少数无明显血浆渗出,但出现严重出血如 皮下血肿、消化道大出血、阴道出血、颅 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
8
严重器官损伤表现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
一、概述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虫媒传
染病 ■临床以高热、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出血倾
向、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特征 ■重症病例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严重脏器损伤等
登革热诊疗指南
二、病原学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 ■外膜含型、群特异性抗原(脂蛋白) ■ 1~4血清型,四型之间有交叉免疫反应 ■ 2型的出血、大出血及死亡率高于其他型
登革热诊疗指南
六、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
WBC↓↓、 N%↓ 、 PLT ↓
可有HCT增高(>20%),或血红蛋白升高;
2.尿常规:少量蛋白和红细胞 3.生化及其它检查:
ALT,AST,CK,LDH,BUN升高 少数有总胆红素增高 PT及APTT时间延长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显著降低 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低钾血症,BUN升高
登革热诊疗指南
六、实验室检查
4.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
件的进行血清分型和病毒分离 初次感染,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 抗体,2周达到高峰,持续2~3月 发病后1周,可检出IgG抗体,可持续数年至终身
5.影像学检查: CT或胸片:一侧或双侧胸水,部分间质性肺炎 B超:肝脾肿大,胆囊壁一过性增厚,心包、腹腔和盆腔积液 CT和核磁共振: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
登革热诊疗指南
四、临床表现 1.急性发热期
(4)出血:第5~8天 ■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 ■注射部位有瘀点 ■皮下出血(出血点,紫癜,瘀斑、血肿) ■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及阴道出血等
登革热诊疗指南
一、概述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虫媒传
染病 ■临床以高热、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出血倾
向、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特征 ■重症病例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严重脏器损伤等
登革热诊疗指南
二、病原学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 ■外膜含型、群特异性抗原(脂蛋白) ■ 1~4血清型,四型之间有交叉免疫反应 ■ 2型的出血、大出血及死亡率高于其他型
登革热诊疗指南
六、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
WBC↓↓、 N%↓ 、 PLT ↓
可有HCT增高(>20%),或血红蛋白升高;
2.尿常规:少量蛋白和红细胞 3.生化及其它检查:
ALT,AST,CK,LDH,BUN升高 少数有总胆红素增高 PT及APTT时间延长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显著降低 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低钾血症,BUN升高
登革热诊疗指南
六、实验室检查
4.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
件的进行血清分型和病毒分离 初次感染,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 抗体,2周达到高峰,持续2~3月 发病后1周,可检出IgG抗体,可持续数年至终身
5.影像学检查: CT或胸片:一侧或双侧胸水,部分间质性肺炎 B超:肝脾肿大,胆囊壁一过性增厚,心包、腹腔和盆腔积液 CT和核磁共振: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
登革热诊疗指南
四、临床表现 1.急性发热期
(4)出血:第5~8天 ■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 ■注射部位有瘀点 ■皮下出血(出血点,紫癜,瘀斑、血肿) ■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及阴道出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度升,称为双峰热型
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 明显乏力 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
4
(一)急性发热期
2.皮疹: 病程3~6天 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疹
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 “皮岛”样表现等
皮疹持续约为3 ~ 4天
-
5
(一)急性发热期
3.出血: 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5~8天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
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 阳性等
-
6
(二)极期
疾病的第3~8天 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 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
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
7
(二)极期
进行性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
血浆渗漏:如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腹水 等,血浆渗漏造成血浆容量严重缺乏,可发生休克、代 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由于止痛退热药可引起G-6PD(6-磷酸葡萄 糖脱氢酶) 缺乏的患者溶血,应谨慎使用
-
20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除一般治疗中提及的监测指标外,重症登革 热病例还应进行电解质的动态监测
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 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 相应治疗
-
21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
24
-
11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三)实验室指征 血小板快速下降 HCT 升高
-
12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 可做出登革热的诊断
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
13
(一)登革热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 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
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 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
14
(一)登革热诊断
2.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 有流行病学史 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 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
15
(一)登革热诊断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 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 或检测出病毒核酸, 或分离出登革病毒 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
1.补液原则:
重症登革热补液原则是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 灌注
可给予平衡盐等晶体液,渗出严重者应及时 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液
根据患者HCT、血小板、电解质情况随时调 整补液的种类和数量
在尿量达约0.5 ml/kg/h的前提下,应尽量 减少静脉补液量
-
22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2.抗休克治疗: 出现休克时应尽快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同时积
有皮肤瘙痒 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
9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一)高危人群
二次感染患者
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 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 础疾病者
老人或婴幼儿 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孕妇
-
10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二)临床指征 退热后病情恶化 腹部剧痛 持续呕吐 血浆渗漏表现 嗜睡,烦躁 明显出血倾向 肝肿大> 2 cm 少尿
中国在2014年经历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登革 热疫情,截至10月底,登革热病例超过4万例,其 中6例死亡.随着全球化、人类聚居和气候等 因素的变化,登革热这一"被忽视"的热带疾病 在全球范围所影响的人群日益扩大.近期的研 究估计全球每年有3.9亿人被登革热病毒感染, 其中约0.96亿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尽管75% 的登革热感染者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但严重的 登革热疾病可能致命.登革热在我国是法定传 染病之一
倍以上升高
-
16
(二)重症登革热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严重出血:包括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 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休克 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肝脏损伤(ALT和/
或AST > 1000 IU/L)、ARDS、急性心功能 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脑炎、脑膜脑 炎)等
-
17
治疗
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支持及对 症治疗
极纠正酸碱失衡 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应使用血管活
性药物 严重出血引起的休克,应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
血等 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
-
23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3.出血的治疗: 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衄给予局部止血。
胃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尽量避免插胃管、 尿管等侵入性诊断及治疗 严重出血者,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细胞 严重出血伴血小板显著减少应输注血小板
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大出血、阴道大出血、 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
脑炎或脑病表现:如剧烈头痛、嗜睡、烦躁、谵妄、抽 搐、昏迷、颈强直等
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肝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
8
(三)恢复期
极期后的2~3天 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
期 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
-
1
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 普通登革热 重症登革热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患者发展为 重症登革热
-
2Leabharlann 临床表现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 急性发热期 极期 恢复期 个别患者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
3
(一)急性发热期
1.发热 急性起病,24h内体温可达40℃ 发热持续2~7天 部分病例发热3~5天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
死率的关键
-
18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清淡饮食 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HCT
等
-
19
(二)对症治疗
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补液:口服补液为主 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
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 明显乏力 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
4
(一)急性发热期
2.皮疹: 病程3~6天 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疹
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 “皮岛”样表现等
皮疹持续约为3 ~ 4天
-
5
(一)急性发热期
3.出血: 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5~8天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
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 阳性等
-
6
(二)极期
疾病的第3~8天 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 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
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
7
(二)极期
进行性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
血浆渗漏:如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腹水 等,血浆渗漏造成血浆容量严重缺乏,可发生休克、代 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由于止痛退热药可引起G-6PD(6-磷酸葡萄 糖脱氢酶) 缺乏的患者溶血,应谨慎使用
-
20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除一般治疗中提及的监测指标外,重症登革 热病例还应进行电解质的动态监测
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 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采取 相应治疗
-
21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
24
-
11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三)实验室指征 血小板快速下降 HCT 升高
-
12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 可做出登革热的诊断
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
13
(一)登革热诊断
1.疑似病例: 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 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
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 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
14
(一)登革热诊断
2.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 有流行病学史 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 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
15
(一)登革热诊断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 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 或检测出病毒核酸, 或分离出登革病毒 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
1.补液原则:
重症登革热补液原则是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 灌注
可给予平衡盐等晶体液,渗出严重者应及时 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液
根据患者HCT、血小板、电解质情况随时调 整补液的种类和数量
在尿量达约0.5 ml/kg/h的前提下,应尽量 减少静脉补液量
-
22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2.抗休克治疗: 出现休克时应尽快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同时积
有皮肤瘙痒 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
9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一)高危人群
二次感染患者
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 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 础疾病者
老人或婴幼儿 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孕妇
-
10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二)临床指征 退热后病情恶化 腹部剧痛 持续呕吐 血浆渗漏表现 嗜睡,烦躁 明显出血倾向 肝肿大> 2 cm 少尿
中国在2014年经历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登革 热疫情,截至10月底,登革热病例超过4万例,其 中6例死亡.随着全球化、人类聚居和气候等 因素的变化,登革热这一"被忽视"的热带疾病 在全球范围所影响的人群日益扩大.近期的研 究估计全球每年有3.9亿人被登革热病毒感染, 其中约0.96亿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尽管75% 的登革热感染者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但严重的 登革热疾病可能致命.登革热在我国是法定传 染病之一
倍以上升高
-
16
(二)重症登革热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严重出血:包括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 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休克 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肝脏损伤(ALT和/
或AST > 1000 IU/L)、ARDS、急性心功能 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脑炎、脑膜脑 炎)等
-
17
治疗
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支持及对 症治疗
极纠正酸碱失衡 液体复苏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应使用血管活
性药物 严重出血引起的休克,应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
血等 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
-
23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3.出血的治疗: 出血部位明确者,如严重鼻衄给予局部止血。
胃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尽量避免插胃管、 尿管等侵入性诊断及治疗 严重出血者,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细胞 严重出血伴血小板显著减少应输注血小板
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大出血、阴道大出血、 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
脑炎或脑病表现:如剧烈头痛、嗜睡、烦躁、谵妄、抽 搐、昏迷、颈强直等
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肝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
8
(三)恢复期
极期后的2~3天 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
期 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
-
1
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 普通登革热 重症登革热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患者发展为 重症登革热
-
2Leabharlann 临床表现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 急性发热期 极期 恢复期 个别患者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
3
(一)急性发热期
1.发热 急性起病,24h内体温可达40℃ 发热持续2~7天 部分病例发热3~5天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防蚊隔离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
死率的关键
-
18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给予清淡饮食 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HCT
等
-
19
(二)对症治疗
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补液:口服补液为主 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